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氣,随見證用之。
腰以下腳膝痿軟無力,多屬濕熱,若大便結燥,四物加蒼術、黃柏、虎骨、龜闆、漢防己之類。
脾胃虛,四君子加入前藥。
腹脹用蒼術煮白術入藥,參苓白術散亦可。
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且能走腎。
諸藥得牛膝下引,能退骨髓中邪熱,而助諸藥成功,故曰牛膝下部藥也。
用川芎,不得用牛膝,嫌其行血行氣也。
如氣血大虛,十全大補湯,加杜仲、補骨脂、凡用陽藥宜和,陰藥宜急。
行氣藥宜少不宜多,少則效,多則無效。
凡發散藥内,不得用白術,白術性滞入脾,反能令邪氣滞而不散也。
凡怒氣傷肝,不可用白術,當用人參、黃、五味,清理肺氣。
凡用藥必須求得君藥。
如渾身脹痛,羌活為君;血病,當歸、肉桂為君;氣虛,人參為君;表虛,黃為君。
餘仿此。
汗後虛煩不安,麥冬五錢,黃二錢,當歸二錢,甘草、五味各一錢,煎服。
麥冬引甘草,瀉心中之火,加燈草之清空,則麥冬、甘草,降火下行甚速。
凡病勢已亟,議用姜、桂、附子熱藥,須脈帶緩沉無力,或豁大而胃氣尚存者可用。
倘脈細小數,外現氣促神昏,形脫音啞,自汗潮熱洩瀉者,切忌用之。
防風,黃所畏。
用黃,則防風隻可用一分,多則反緻不效。
用羌活須用歸身制之。
凡病和之不足須補,補而不愈宜發。
中氣足,則清升濁降,諸病皆愈。
倘宜用寒涼藥,須用一二味,引入小便去,能使中氣傷寒證中,須知有内傷。
雜病證中,須知重脾胃。
胃氣不傷,百病皆易痊。
五味味酸,從參、、甘草,則入脾助參,補上焦元氣,宜槌碎少用。
從當歸、麥冬,則主收斂,助歸、麥,滋下焦陰氣,宜全用多用。
入溫肺湯中,收斂下行,補益真陰,桂、姜導火,藏于九地之内,反不熱而涼矣。
木香行痰導氣,磨服;入補藥,煎服。
升麻升氣,用三分氣可升至胸,用五分可升至頂,過此不可再增矣。
黃連去心肝之火。
引入心用一分,引入肝用三分,俱不宜制。
若酒炒入肺,則能引熱入黑山栀清中帶補,瀉肺肝脾三經之火,胃口痛尤宜多用。
傷血重用芍藥,傷氣重用甘草。
白術水煮爛成餅曬幹,能補脾陰之不足。
鹿茸溫腎,其性走荜茇但能溫肺,肉豆蔻溫腎,宜去油。
白芥子破脅下痰積,不可輕用。
蘿蔔子破痰破氣。
蘇馬兜鈴,大寒之藥,用以治咳,取其清空。
紫菀補血補陰。
款冬劫藥,必須斟酌用之。
川芎、補骨脂二味,殊不宜輕用。
一則太竄散,一則太竄燥,最宜斟酌。
槟榔、枳殼,俱行氣破滞之藥。
如胃口作痛,用良姜溫散,不有槟榔,其何能使郁積下行?上焦虛弱,用參溫補,不有枳殼,其何能使胸膈無滞?專于補益,而不加之以行氣,補益者何能成功?偏于行氣,而不先之以補益,行氣者何能獲效?車前子退熱利小便。
瞿麥利心經濕熱。
蓄破血,主赤淋。
沉香行血中之氣,小腹滞痛者宜之。
肉桂與沉香同功,且能補血。
血滞者用沉香,血虛蟹爪能去死血,下死胎胞衣。
香附開郁行滞疏肝,故能止瘧。
桃仁元胡索,俱為破血之藥。
然香附見元胡索則破氣,紅花涼血,丹皮退熱,不可混施。
炮姜、肉桂,所以溫胃也,見吳茱萸則溫中。
四君子所以補脾也,見丁香則溫胃。
止嘔吐必,萬升而不降。
草果其性猛烈,破積氣痰食。
凍米溫中,白糖溫中,益智暖丹田,紅曲健脾蜜糖開肺潤皮毛,沙糖動胃利小腸,饴糖潤脾澤胃,白糖溫胃,大便瀉者相宜。
益智溫腎,且入胃。
鹿茸溫腎,其性下走。
肉苁蓉壯陽。
肉桂行血生血溫血。
巴戟溫腎。
以上數味,皆命門之藥。
命門乃陽中之陰,用之于所不當用,恐動大便。
瑣陽、菟絲、鹿角膠、鹿角霜、破故紙、小茴香、枸杞子,以上數味,俱少陰腎藥。
腎乃陰中之陽,用之于所不苁蓉補腎中之陰,菟絲子補腎經之陽,杜仲平腎經氣分之濕。
益智溫腎,與山藥同用,上焦滿悶,用紫蘇、杏仁、陳皮。
中焦滿悶,用炮姜、肉桂、吳茱萸。
下焦亦同中焦。
但加小茴。
上焦熱,用栀子。
中焦熱,用黃連。
下焦熱,用黃柏。
上焦
腰以下腳膝痿軟無力,多屬濕熱,若大便結燥,四物加蒼術、黃柏、虎骨、龜闆、漢防己之類。
脾胃虛,四君子加入前藥。
腹脹用蒼術煮白術入藥,參苓白術散亦可。
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且能走腎。
諸藥得牛膝下引,能退骨髓中邪熱,而助諸藥成功,故曰牛膝下部藥也。
用川芎,不得用牛膝,嫌其行血行氣也。
如氣血大虛,十全大補湯,加杜仲、補骨脂、凡用陽藥宜和,陰藥宜急。
行氣藥宜少不宜多,少則效,多則無效。
凡發散藥内,不得用白術,白術性滞入脾,反能令邪氣滞而不散也。
凡怒氣傷肝,不可用白術,當用人參、黃、五味,清理肺氣。
凡用藥必須求得君藥。
如渾身脹痛,羌活為君;血病,當歸、肉桂為君;氣虛,人參為君;表虛,黃為君。
餘仿此。
汗後虛煩不安,麥冬五錢,黃二錢,當歸二錢,甘草、五味各一錢,煎服。
麥冬引甘草,瀉心中之火,加燈草之清空,則麥冬、甘草,降火下行甚速。
凡病勢已亟,議用姜、桂、附子熱藥,須脈帶緩沉無力,或豁大而胃氣尚存者可用。
倘脈細小數,外現氣促神昏,形脫音啞,自汗潮熱洩瀉者,切忌用之。
防風,黃所畏。
用黃,則防風隻可用一分,多則反緻不效。
用羌活須用歸身制之。
凡病和之不足須補,補而不愈宜發。
中氣足,則清升濁降,諸病皆愈。
倘宜用寒涼藥,須用一二味,引入小便去,能使中氣傷寒證中,須知有内傷。
雜病證中,須知重脾胃。
胃氣不傷,百病皆易痊。
五味味酸,從參、、甘草,則入脾助參,補上焦元氣,宜槌碎少用。
從當歸、麥冬,則主收斂,助歸、麥,滋下焦陰氣,宜全用多用。
入溫肺湯中,收斂下行,補益真陰,桂、姜導火,藏于九地之内,反不熱而涼矣。
木香行痰導氣,磨服;入補藥,煎服。
升麻升氣,用三分氣可升至胸,用五分可升至頂,過此不可再增矣。
黃連去心肝之火。
引入心用一分,引入肝用三分,俱不宜制。
若酒炒入肺,則能引熱入黑山栀清中帶補,瀉肺肝脾三經之火,胃口痛尤宜多用。
傷血重用芍藥,傷氣重用甘草。
白術水煮爛成餅曬幹,能補脾陰之不足。
鹿茸溫腎,其性走荜茇但能溫肺,肉豆蔻溫腎,宜去油。
白芥子破脅下痰積,不可輕用。
蘿蔔子破痰破氣。
蘇馬兜鈴,大寒之藥,用以治咳,取其清空。
紫菀補血補陰。
款冬劫藥,必須斟酌用之。
川芎、補骨脂二味,殊不宜輕用。
一則太竄散,一則太竄燥,最宜斟酌。
槟榔、枳殼,俱行氣破滞之藥。
如胃口作痛,用良姜溫散,不有槟榔,其何能使郁積下行?上焦虛弱,用參溫補,不有枳殼,其何能使胸膈無滞?專于補益,而不加之以行氣,補益者何能成功?偏于行氣,而不先之以補益,行氣者何能獲效?車前子退熱利小便。
瞿麥利心經濕熱。
蓄破血,主赤淋。
沉香行血中之氣,小腹滞痛者宜之。
肉桂與沉香同功,且能補血。
血滞者用沉香,血虛蟹爪能去死血,下死胎胞衣。
香附開郁行滞疏肝,故能止瘧。
桃仁元胡索,俱為破血之藥。
然香附見元胡索則破氣,紅花涼血,丹皮退熱,不可混施。
炮姜、肉桂,所以溫胃也,見吳茱萸則溫中。
四君子所以補脾也,見丁香則溫胃。
止嘔吐必,萬升而不降。
草果其性猛烈,破積氣痰食。
凍米溫中,白糖溫中,益智暖丹田,紅曲健脾蜜糖開肺潤皮毛,沙糖動胃利小腸,饴糖潤脾澤胃,白糖溫胃,大便瀉者相宜。
益智溫腎,且入胃。
鹿茸溫腎,其性下走。
肉苁蓉壯陽。
肉桂行血生血溫血。
巴戟溫腎。
以上數味,皆命門之藥。
命門乃陽中之陰,用之于所不當用,恐動大便。
瑣陽、菟絲、鹿角膠、鹿角霜、破故紙、小茴香、枸杞子,以上數味,俱少陰腎藥。
腎乃陰中之陽,用之于所不苁蓉補腎中之陰,菟絲子補腎經之陽,杜仲平腎經氣分之濕。
益智溫腎,與山藥同用,上焦滿悶,用紫蘇、杏仁、陳皮。
中焦滿悶,用炮姜、肉桂、吳茱萸。
下焦亦同中焦。
但加小茴。
上焦熱,用栀子。
中焦熱,用黃連。
下焦熱,用黃柏。
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