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之脈,俱是陽虛,(張東扶曰,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末,米湯調服。

    (炳章按∶胃強脾弱,當抑胃扶脾,枳術丸是也。

    如用先生此方,當加川連。

    以抑胃,其義方全。

    )脈細宜沉,細而浮,陽虛之漸,轉沉為數,勞病不治。

    脈弦,甘酸之劑皆可用。

    黃建中湯。

    脈洪,甘寒之劑皆可用。

    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脾胃脈緩,如得本經太過,濕邪所傷,除濕滲痰之劑皆可用,平胃散,加白術、白茯苓脈澀,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當歸,生脈散,加歸身、山藥。

    脈沉細,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丸湯、四逆湯。

    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黃散六脈俱弦,指下有虛,脾胃虛弱病也。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一本于“不鼓”下多“膀胱勝小腸也。

    此水投于火”十一字。

    )大寒之證也,宜溫之。

    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中寒證也。

    脈洪大而澀,按之不鼓而無力,是為陰虛,(一本作寒)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

    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至脈者,俱将愈之證。

    唯吐而見歇至脈者,必死之證。

    蓋病後而見歇至者,邪去正虛也。

    吐屬腎,吐後而見歇至者,腎氣将絕,不能續也,故知必死。

    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

    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

    無力則為虛,宜升。

    尺脈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湯加知柏小柴胡之類。

    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

    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

    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

    沉實為寒,沉遲為虛,宜溫宜補。

    沉微弱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

    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湯。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洩瀉喘促而亡。

    (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洩瀉下虛不固也,不能納氣歸原也。

    )凡脈浮取不得,為陰中之陽虛;沉取不得,為陽中之陰虛;未至而至者為實邪,應至而不至者為虛邪;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也。

    (學易草廬本,于望色切脈一篇,至“脈細則無水”一句而止,以後二十行,系東扶續書于後者,蓋亦是慎齋之辭,為他門人所錄,而此本未及編入,故補錄之,今稍低一字,以别于學易草廬之原本。

    ) 辨證施治 凡有熱病,喜熱飲食,睡卧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陽虛之病。

    (炳章按∶此亦未可為的據,凡胸有痰飲者,多喜熱飲,若誤認陽虛而用熱藥,久必受其害。

    )凡洩瀉、腸風等證,小腸薄,不能傳送,故滲入于大腸。

    凡幹燥等證,大腸虛,不能潤澤,故澀滞而難出。

    脾虛食不磨,有宿食則酸,胃虛飲不消,有宿飲則嘈。

    脾實,食消肌滑,脾虛,體瘦,四肢不舉。

    汗至頸而還者,陽不發越;至臍而還者,陽氣将動;至足者,陽氣周流一身,病将自愈肺病則周身不攝,脾病則四肢不舉。

    凡渾身脹痛,俱屬陰分血虧,大熱亦屬血分。

    微寒微熱,或有熱不退者,汗至頸而還者是氣分。

    氣分宜補中益氣湯,見證加減;血分宜芎歸湯加肉桂,或四物湯,加麻黃肉桂。

    胸中脹滿,四物湯加蘇梗。

    口不知味,有實熱者,有虛熱者。

    口不知谷味,中虛可知。

    蓋谷氣入脾胃,中氣賴以養不喜非不足而何?二者各自不同,中氣實則空,空則上通下達;中氣虛則實,實則痰凝氣滞如撲打損傷,服破血藥,不得去者,必成中滿,其毒瓦斯入脾故也。

    凡有表證,俱屬裡虛。

    (王胥山曰∶此即邪實皆由本虛之義,蓋示學人治病,不可不求其本說,為節印闆注腳,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學無術之庸人得起而議其非矣。

    炳章按∶此說究竟非是,果系裡虛即當用補,豈有以補愈表證乎?即補中益氣之法,原非為外感而設,于此誤認受害不淺,王胥山先生雖曲為之說以時會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自熱,蒸蒸發熱,似煩非煩,補中益氣湯。

    寒熱似瘧,補中益氣湯加二陳。

    微寒微熱,陰中之陽虛,宜補上焦,八珍湯加黃。

    如胸膈不寬,加入痰藥。

    自汗微熱,陽中之陰虛,八珍湯加肉桂。

    如腹中痛,加幹姜、吳茱萸。

    寒熱似瘧,表之陽虛也。

    表陽者,即剽悍之胃氣,升于巅頂,浮于皮毛者也。

    升浮之氣,無時或息。

    胃氣虛,則有時不能升浮,郁于半表半裡,外與太陽争則寒,内與陽明争則熱,補而升發之,何寒熱之有?久而不治,則胃氣之升漸少,升少則陽微而惡寒,升少則降亦少,降少則血少而發熱,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治之。

    微寒者,陽虛也。

    微熱者,陰無從生,虛陽無附耳,八珍陰陽并補,加黃則補陽之功居多。

    自汗雖屬陽虛,然津液少,則陰益虛,故發微熱,八珍加肉桂,則補陰之功居多。

    凡讀書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洩瀉,或多痰,病雖不一,要之皆發于心脾。

    蓋思慮多則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陽氣愈陷,病氣愈盛,歸脾湯之類,是為對證。

    (張東扶曰∶心火乘脾,脾陰受虧,宜補脾之陰,不當補脾之陽。

    凡五髒相乘,各當察其陰陽,傷陰則補陰,傷陽則補陽,設或陰陽誤施,為害不小。

    炳章按∶此條不的亦非歸脾湯所能治,凡思慮多則心血虛,脾無所受氣而亦虧,歸脾湯專補脾陽,烏能治之?薛一瓢治病發心脾,以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