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虛着腳也。
(炳章按∶水虧則火熾,參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禍,奈何?)凡尺脈微,寸之故也。
金不生水,故水弱而尺微也。
而寸脈之故,又關之故也。
脾不健運,故金失養而金子衰也,生脈散要藥也凡虛損見數脈,為胃氣不足,若轉緩弱,為胃氣生發之象,蓋緩則有寬裕不迫之意,弱則有,須防作瀉,瀉而脈數,病難愈矣(一本雲∶内傷作瀉者,見此為難治。
)病後脈多細小,細小而和軟,則有神而易痊。
細小而搏擊有力,則神少而難痊。
脈不可拘,如浮因表而來者可汗,浮因裡而來者可下,若但知浮為表,沉為裡,非善治故脈浮矣,而其沉分堅硬有力,則知此浮,非因表固,乃裡熱實,火炎脈浮也,宜從其沉分堅實施治。
故凡疑似之證,細察兩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脈旺,右手尺脈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
如單左手旺,生加茯神、遠志、棗仁。
(張東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壯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則清而斂右手尺脈旺,左手尺脈亦旺,清肺為主,生脈散加歸身。
如單左手尺脈旺,六味地黃丸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湯。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湯。
右尺微細,八味丸。
左右俱微細,亦八味丸。
寸脈旺,下尺微細,六味丸。
(張東扶曰∶下字似當作右,或當作兩。
)兩寸脈浮而無力,宜補上焦,用補中益氣湯。
上焦元氣足,其氣(一作火)下降。
兩尺脈浮而無力,宜補下焦,用六味丸。
下焦元氣足,其氣上升。
兩寸洪而有力,宜降火,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
兩尺洪而有力,陰虛火動,宜滋陰,用黃柏、知母。
兩寸豁大無力,宜大補,兩尺豁大無力,宜升陽散火湯。
寸脈微細者,宜溫補,(為陽氣不足也。
)尺脈微細者,宜溫暖。
(為陰氣虛寒也。
)二尺浮大,肺氣先絕。
(張東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腎虛,确緣肺金先敗,不能生腎水之故。
)左尺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病名虛損,調理二、三年方得愈。
凡浮大之脈,見于右尺者,俱是假火,假火從内傷施治。
右尺陽中之陰,(右尺脈主火,有離象焉,是為陽中之陰也。
)若沉細數,陽中之陰虛也,當救其陰,六味丸。
若浮大而有力,陰虛火動,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或六味湯,加生脈散。
若浮大而無力,當責其無火,宜補中扶陽,保元湯,用黃必用肉桂,一斂一散,浮大而見豁左尺陰中之陽,(左尺脈主水,有坎象焉,是為陰中之陽也。
)若沉細數,陰中之陽虛也,當;浮大而見豁,陰氣将絕,難以取效。
脈沉而有力,大便閉者,承氣湯;沉而無力,大便閉者,芎歸枳殼湯。
凡脈沉而帶數,陰中伏火也,宜瀉陰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脈見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麥冬、五味;見于脾脈,保元湯,加幹姜、白術;見于肺脈,八味丸;見于心脈,大補陰丸;見于肝脈,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大凡豁大之脈,須沉緩者可治,沉則胃不絕,緩則脾不絕也。
倘非沉緩,其何能藥?凡脈豁大外有火,沉細裡有火。
六脈俱有火者,宜八珍湯和之,脈大亦火之使然。
凡脈浮大數,或兩手俱浮大數,或輕按浮大,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是中氣不足。
微緊、微弦、微數,皆系脾胃不足。
凡脈沉遲,冷汗出,險。
沉細,冷汗出,死。
洪大,冷汗出,立死。
(張東扶曰∶冷汗、陽虛、沉遲、沉細、陽虛之脈,細甚于遲,故有險、死之别,洪大,虛陽脫矣,故雲立死。
)如脾脈頓細,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
(炳章按∶細為陰虛,脾脈細宜補脾陰,且腎脈無力,尤為陰虛之征,不宜補中益氣之升舉。
)尺脈大于寸脈而俱有力,為陽虛陰盛,宜汗之。
寸脈大于尺脈而俱有力,為陰虛陽盛,宜下之(汗則從陽,下則從陰。
)尺脈浮而有力宜表;浮而無力宜補;沉而有力,滋陰降火;沉而無力,地黃丸。
左脈微弱,右脈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
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殺谷,宜用溫火生土之義,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
邪火不殺谷,土中無正火也,單用六味則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溫正火矣。
(張東扶曰∶左脈微弱血不足也。
右脈豁大有力陰火起也。
用六味所以壯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斂火歸原,且不令水氣得以血證,脈見豁大無力可延,短數、緊數、細數,豁大有力,不祥之兆。
(張東扶曰∶脈數為胃氣不足,宜補脾陰以養胃氣。
豁大,氣虛有火,無力者,和軟也。
胃氣猶在,故可延。
短則氣疾,細則無水,緊數則表之陽虛,細數則裡之陰虛,有力則無胃氣,故為不祥之兆。
)下部見數,不得用炮姜。
(炳章按∶數脈不得用熱藥。
)宜用附子升氣。
上部見數,宜炮姜,以其溫中達下也。
(張東扶曰∶幹姜斂火歸原,下部有火用之,則火固而不散。
)命門脈不起,是為心之正脈,沉小亦是正脈。
(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絡少血,宜歸脾湯。
為短為澀,俱是心包絡不足。
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之類。
帶數,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
脾脈緩,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方愈。
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
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縱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張東扶曰∶心火來克肺金,宜從肺中瀉火,若單治心,則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當汗,無力當溫。
沉而有力當下,無力當補。
凡豁大
(炳章按∶水虧則火熾,參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禍,奈何?)凡尺脈微,寸之故也。
金不生水,故水弱而尺微也。
而寸脈之故,又關之故也。
脾不健運,故金失養而金子衰也,生脈散要藥也凡虛損見數脈,為胃氣不足,若轉緩弱,為胃氣生發之象,蓋緩則有寬裕不迫之意,弱則有,須防作瀉,瀉而脈數,病難愈矣(一本雲∶内傷作瀉者,見此為難治。
)病後脈多細小,細小而和軟,則有神而易痊。
細小而搏擊有力,則神少而難痊。
脈不可拘,如浮因表而來者可汗,浮因裡而來者可下,若但知浮為表,沉為裡,非善治故脈浮矣,而其沉分堅硬有力,則知此浮,非因表固,乃裡熱實,火炎脈浮也,宜從其沉分堅實施治。
故凡疑似之證,細察兩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脈旺,右手尺脈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
如單左手旺,生加茯神、遠志、棗仁。
(張東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壯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則清而斂右手尺脈旺,左手尺脈亦旺,清肺為主,生脈散加歸身。
如單左手尺脈旺,六味地黃丸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湯。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湯。
右尺微細,八味丸。
左右俱微細,亦八味丸。
寸脈旺,下尺微細,六味丸。
(張東扶曰∶下字似當作右,或當作兩。
)兩寸脈浮而無力,宜補上焦,用補中益氣湯。
上焦元氣足,其氣(一作火)下降。
兩尺脈浮而無力,宜補下焦,用六味丸。
下焦元氣足,其氣上升。
兩寸洪而有力,宜降火,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
兩尺洪而有力,陰虛火動,宜滋陰,用黃柏、知母。
兩寸豁大無力,宜大補,兩尺豁大無力,宜升陽散火湯。
寸脈微細者,宜溫補,(為陽氣不足也。
)尺脈微細者,宜溫暖。
(為陰氣虛寒也。
)二尺浮大,肺氣先絕。
(張東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腎虛,确緣肺金先敗,不能生腎水之故。
)左尺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病名虛損,調理二、三年方得愈。
凡浮大之脈,見于右尺者,俱是假火,假火從内傷施治。
右尺陽中之陰,(右尺脈主火,有離象焉,是為陽中之陰也。
)若沉細數,陽中之陰虛也,當救其陰,六味丸。
若浮大而有力,陰虛火動,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或六味湯,加生脈散。
若浮大而無力,當責其無火,宜補中扶陽,保元湯,用黃必用肉桂,一斂一散,浮大而見豁左尺陰中之陽,(左尺脈主水,有坎象焉,是為陰中之陽也。
)若沉細數,陰中之陽虛也,當;浮大而見豁,陰氣将絕,難以取效。
脈沉而有力,大便閉者,承氣湯;沉而無力,大便閉者,芎歸枳殼湯。
凡脈沉而帶數,陰中伏火也,宜瀉陰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脈見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麥冬、五味;見于脾脈,保元湯,加幹姜、白術;見于肺脈,八味丸;見于心脈,大補陰丸;見于肝脈,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大凡豁大之脈,須沉緩者可治,沉則胃不絕,緩則脾不絕也。
倘非沉緩,其何能藥?凡脈豁大外有火,沉細裡有火。
六脈俱有火者,宜八珍湯和之,脈大亦火之使然。
凡脈浮大數,或兩手俱浮大數,或輕按浮大,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是中氣不足。
微緊、微弦、微數,皆系脾胃不足。
凡脈沉遲,冷汗出,險。
沉細,冷汗出,死。
洪大,冷汗出,立死。
(張東扶曰∶冷汗、陽虛、沉遲、沉細、陽虛之脈,細甚于遲,故有險、死之别,洪大,虛陽脫矣,故雲立死。
)如脾脈頓細,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
(炳章按∶細為陰虛,脾脈細宜補脾陰,且腎脈無力,尤為陰虛之征,不宜補中益氣之升舉。
)尺脈大于寸脈而俱有力,為陽虛陰盛,宜汗之。
寸脈大于尺脈而俱有力,為陰虛陽盛,宜下之(汗則從陽,下則從陰。
)尺脈浮而有力宜表;浮而無力宜補;沉而有力,滋陰降火;沉而無力,地黃丸。
左脈微弱,右脈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
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殺谷,宜用溫火生土之義,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
邪火不殺谷,土中無正火也,單用六味則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溫正火矣。
(張東扶曰∶左脈微弱血不足也。
右脈豁大有力陰火起也。
用六味所以壯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斂火歸原,且不令水氣得以血證,脈見豁大無力可延,短數、緊數、細數,豁大有力,不祥之兆。
(張東扶曰∶脈數為胃氣不足,宜補脾陰以養胃氣。
豁大,氣虛有火,無力者,和軟也。
胃氣猶在,故可延。
短則氣疾,細則無水,緊數則表之陽虛,細數則裡之陰虛,有力則無胃氣,故為不祥之兆。
)下部見數,不得用炮姜。
(炳章按∶數脈不得用熱藥。
)宜用附子升氣。
上部見數,宜炮姜,以其溫中達下也。
(張東扶曰∶幹姜斂火歸原,下部有火用之,則火固而不散。
)命門脈不起,是為心之正脈,沉小亦是正脈。
(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絡少血,宜歸脾湯。
為短為澀,俱是心包絡不足。
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之類。
帶數,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
脾脈緩,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方愈。
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
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縱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張東扶曰∶心火來克肺金,宜從肺中瀉火,若單治心,則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當汗,無力當溫。
沉而有力當下,無力當補。
凡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