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若因思慮所緻,即不妨,蓋思慮傷神,非本原精氣血有枯寂而見此脈也,能處處調神則生矣。
人身有先天之元陽,有後天之元陽;有先天之元陰,有後天之元陰。
先天元陽,足與不足,别之于右腎右尺;先天元陰,足與不足,别之于左腎左尺。
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氣,有足有不足而緻此者也。
大凡先天元陽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則多偏屬于陰,或不能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靜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勞苦,其類不一,無非陰盛陽衰之證。
禀此氣質者,一生陰藥俱不宜妄用,若再誤用陰藥以助陰,陽益大衰矣。
先天元陰不足者,左尺多微弱而虛細,有病則多偏屬于陽,或多發熱,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靜安,或狂而多言,皆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也。
禀此氣質者,一生陽藥,俱不宜妄用。
苟或用陽藥而誤,則火益烈而水益虧矣。
(王胥山曰∶古人謂陽藏者宜用涼,陰藏者宜用熱,亦是此義。
譬之人性相近而有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
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惡者,則固多矣。
人體之不同,亦有偏于陽而一生不便陽藥者,亦有偏于陰而一生不便陰者藥者,苟或誤用必緻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體,陰陽不妨兩用者固多也,學人當随時随證酌而用之,慎勿妄執己意,而為膠柱鼓瑟之見,以緻人命于傾危也。
)後天之元陽,氣也。
氣之主脈,則右寸肺也。
右寸之脈,多細弱而軟,是後天之元陽不足也陰血也,血之主脈,則左寸心也。
左寸之脈多微弱,是後天之元陰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熾之患,蓋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
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營養多不足,血脈多滞遲,藥宜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以養心為主也。
此四部實為陰陽氣血之根元。
至論其氣血流通,互相灌注而為生長,則先天以脾胃為歸,後天以脾胃為原。
脾胃者,又陰陽氣血之歸本處,胃為氣之原,脾為血之原,統屬右關一部,故右關之脈,聯乎尺寸,而為先後天之至要脈也。
夫脾不運,則胃不升,脾胃之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
故土為中州,貫乎四髒,而為陰陽氣血之所賴者也。
若脾胃生發之氣,即少陽膽氣也,膽氣不疏則胃陽不發,肝血不潤,則脾血不藏,是肝膽之在左關者,又脾胃生發收藏之要脈也。
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此則診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脈,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氣血;一指獨按,察其各經之旺衰。
然其中惟尺脈沉微難辨,且為脈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遲數為綱領,表裡陰陽仔細分,緩脾滑大洪為火,木性弦長短澀金,革散濡微芤沒裡,伏牢細弱外無形,緊弦虛實無難辨,結促休将代等倫,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力來亢厲客邪侵,總詳胃氣論生死,審力須知内外因。
兩寸,一主氣,一主血,能領一身諸經絡營衛。
脈分兩部,理卻一連,如陰陽内外上下,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膽脈多弦,其來有柔順之緻,則為少陽生氣;其來有亢厲之氣,則為厥陰木枯之病脈。
凡童子之脈多弦,少陽象也。
肝脈浮長,長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脈見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餘治;脈見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傷不足治。
左曰有餘若脈浮大而數,宜于氣藥中佐以血藥;若脈沉細而數,宜于血藥中兼以氣藥。
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大數為熱,小遲為寒。
長為熱,熱則流通,短為寒,寒則凝結,實為凡虛損勞病,俱見于右尺;傷寒外感,俱見于左尺。
左手不見太陽之脈。
(太陽之脈,洪大而長。
)内傷勞役無疑。
内傷左脈短細而澀,右脈浮大而虛,左為氣中之血。
(左為肝,肝生心,肝主升為氣,心主血,故為氣中之血也。
)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
右為血中之氣,(右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氣,故為血中之氣也。
)脾胃虧損。
不能生金,故氣虛而脈浮大也兩尺無脈,是為無根,将有痰厥之患。
兩寸無脈,是為氣閉,則有陰陽不升降之憂。
一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緊、數之脈,表裡俱虛。
弱為中氣不足,緊為肺虛不衛風寒;數為血不足也。
緩為脾之本脈。
緩而有力為太過,緩而無力為不足。
若脾部見弦脈,為木乘土位,中氣所緻,是從所不勝來,為賊邪也。
若見沉細,是水反侮土,從所勝來,為微邪也。
見短澀是火克金,從後來為虛邪也。
若見洪大是火生土,從前來為實邪也。
凡看病先認定本部脈形,若兼見别部脈形,或從所生來者,或從所克來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斷病無差矣。
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脈者也。
六部俱見此象,是謂有胃氣。
脈緊數者,緊為表之陽虛;數為裡之血虛。
細數者,細則無水,數則有火。
短數者,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矣。
若浮有沉無,陽氣将脫。
(炳章按∶數語的當,故虛勞證見細數脈,則不治也。
)脈細少氣,氣乃水母,氣少則無水可知。
脈大數則無火,數則心煩,是邪火有餘,真火洪者,火之脈也。
火之來,肝之虛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減也。
在左關為實,肝血減而肝氣亢也。
在尺為虛,子食母氣也。
尺脈短,水枯不能,脾旺生金,則可以制肝而生腎,先天後天俱受益矣。
故曰∶醫宜從
人身有先天之元陽,有後天之元陽;有先天之元陰,有後天之元陰。
先天元陽,足與不足,别之于右腎右尺;先天元陰,足與不足,别之于左腎左尺。
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氣,有足有不足而緻此者也。
大凡先天元陽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則多偏屬于陰,或不能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靜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勞苦,其類不一,無非陰盛陽衰之證。
禀此氣質者,一生陰藥俱不宜妄用,若再誤用陰藥以助陰,陽益大衰矣。
先天元陰不足者,左尺多微弱而虛細,有病則多偏屬于陽,或多發熱,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靜安,或狂而多言,皆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也。
禀此氣質者,一生陽藥,俱不宜妄用。
苟或用陽藥而誤,則火益烈而水益虧矣。
(王胥山曰∶古人謂陽藏者宜用涼,陰藏者宜用熱,亦是此義。
譬之人性相近而有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
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惡者,則固多矣。
人體之不同,亦有偏于陽而一生不便陽藥者,亦有偏于陰而一生不便陰者藥者,苟或誤用必緻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體,陰陽不妨兩用者固多也,學人當随時随證酌而用之,慎勿妄執己意,而為膠柱鼓瑟之見,以緻人命于傾危也。
)後天之元陽,氣也。
氣之主脈,則右寸肺也。
右寸之脈,多細弱而軟,是後天之元陽不足也陰血也,血之主脈,則左寸心也。
左寸之脈多微弱,是後天之元陰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熾之患,蓋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
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營養多不足,血脈多滞遲,藥宜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以養心為主也。
此四部實為陰陽氣血之根元。
至論其氣血流通,互相灌注而為生長,則先天以脾胃為歸,後天以脾胃為原。
脾胃者,又陰陽氣血之歸本處,胃為氣之原,脾為血之原,統屬右關一部,故右關之脈,聯乎尺寸,而為先後天之至要脈也。
夫脾不運,則胃不升,脾胃之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
故土為中州,貫乎四髒,而為陰陽氣血之所賴者也。
若脾胃生發之氣,即少陽膽氣也,膽氣不疏則胃陽不發,肝血不潤,則脾血不藏,是肝膽之在左關者,又脾胃生發收藏之要脈也。
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此則診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脈,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氣血;一指獨按,察其各經之旺衰。
然其中惟尺脈沉微難辨,且為脈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遲數為綱領,表裡陰陽仔細分,緩脾滑大洪為火,木性弦長短澀金,革散濡微芤沒裡,伏牢細弱外無形,緊弦虛實無難辨,結促休将代等倫,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力來亢厲客邪侵,總詳胃氣論生死,審力須知内外因。
兩寸,一主氣,一主血,能領一身諸經絡營衛。
脈分兩部,理卻一連,如陰陽内外上下,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膽脈多弦,其來有柔順之緻,則為少陽生氣;其來有亢厲之氣,則為厥陰木枯之病脈。
凡童子之脈多弦,少陽象也。
肝脈浮長,長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脈見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餘治;脈見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傷不足治。
左曰有餘若脈浮大而數,宜于氣藥中佐以血藥;若脈沉細而數,宜于血藥中兼以氣藥。
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大數為熱,小遲為寒。
長為熱,熱則流通,短為寒,寒則凝結,實為凡虛損勞病,俱見于右尺;傷寒外感,俱見于左尺。
左手不見太陽之脈。
(太陽之脈,洪大而長。
)内傷勞役無疑。
内傷左脈短細而澀,右脈浮大而虛,左為氣中之血。
(左為肝,肝生心,肝主升為氣,心主血,故為氣中之血也。
)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
右為血中之氣,(右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氣,故為血中之氣也。
)脾胃虧損。
不能生金,故氣虛而脈浮大也兩尺無脈,是為無根,将有痰厥之患。
兩寸無脈,是為氣閉,則有陰陽不升降之憂。
一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緊、數之脈,表裡俱虛。
弱為中氣不足,緊為肺虛不衛風寒;數為血不足也。
緩為脾之本脈。
緩而有力為太過,緩而無力為不足。
若脾部見弦脈,為木乘土位,中氣所緻,是從所不勝來,為賊邪也。
若見沉細,是水反侮土,從所勝來,為微邪也。
見短澀是火克金,從後來為虛邪也。
若見洪大是火生土,從前來為實邪也。
凡看病先認定本部脈形,若兼見别部脈形,或從所生來者,或從所克來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斷病無差矣。
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脈者也。
六部俱見此象,是謂有胃氣。
脈緊數者,緊為表之陽虛;數為裡之血虛。
細數者,細則無水,數則有火。
短數者,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矣。
若浮有沉無,陽氣将脫。
(炳章按∶數語的當,故虛勞證見細數脈,則不治也。
)脈細少氣,氣乃水母,氣少則無水可知。
脈大數則無火,數則心煩,是邪火有餘,真火洪者,火之脈也。
火之來,肝之虛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減也。
在左關為實,肝血減而肝氣亢也。
在尺為虛,子食母氣也。
尺脈短,水枯不能,脾旺生金,則可以制肝而生腎,先天後天俱受益矣。
故曰∶醫宜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