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望色切脈
察色無論四時,無論百病,總以帶土色而有神氣者為吉。
凡肝熱者,左頰先赤,肺熱者,右頰先赤,心熱者,額先赤,脾熱者,鼻先赤,腎熱者,腮先赤。
面有慘色者,寒,目下腫者,濕也。
第一望他神氣色,語言輕重起和眠,彎體即知腰内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移艱苦腳間疼,手久按胸胸内痛,按中臍腹痛相連,好起不眠痰火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冷是陽虛。
第二聞聲清與濁,鑒他真語與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滞,聲清寒内是真原,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号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号癫,更有頻病相循久,聲音忽失命歸泉。
三問病患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多少宜冷熱,更兼何味喜嫌分,飲食少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内熱,好溫必是髒中寒,便若赤黃知内熱,便清定是冷相幹。
(炳章按∶上三節俱腐淺俗師之歌訣也。
)治病在看脈辨證,看脈之法,隻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八字,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
既已知脈,盒飯辨證,以證合脈,虛實死生,内傷外感,無不了然矣。
如證虛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明乎虛實補瀉之義,則思過半矣。
又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非獨一經,須看何部有力,則瀉何部,何部無力,則補何部。
或因某部有力,以緻某部無力者;或因某部無力,以緻某部有力者;或有力無力,各自分經者,手下無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見。
故有力無力,為診法要訣也。
看脈須先識五髒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脈要有胃氣。
胃氣者,谷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生氣,總謂胃氣也。
脈有敦阜之清之象者,真元之氣也;脈有生動弦長而無亢厲之象者,少陽生氣也。
此數者皆胃氣也,少一則胃氣不足也。
故看脈先看此數氣,以定生死輕重,而預決死期,則以時令生克斷之。
倘脈少此數氣之一,即為真病;不少此氣,雖病弗藥而安;此氣已少,雖藥弗救。
辨此以為治脈有來因,不外虛實二字。
欲知其風虛,隻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也。
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也。
凡看病外辨六氣,内辨七情,内外隻看人迎氣口,故《内經》辨人迎氣口,為千古心傳。
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
如有一處硬餒,即别于陽,便是病矣。
蓋心肝脾肺腎,五髒皆陰,而其中則有胃陽之氣,周流貫暢于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弦之象也,故其脈弦,弦而如長竿之梢,有軟嫩和柔之氣者,胃陽之氣遊行于中也。
心屬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脈洪,洪而有柔靜之氣充溢于中者,胃陽之氣也。
脾為濕土,而得沖和之氣,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
故其脈緩緩而有輕順和柔溫濃之氣者,胃陽之氣足于中也。
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于中也。
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
蓋五髒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胃陽者,五谷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髒之生意者也。
要乎哉!胃陽之關乎人命也。
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别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郁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
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郁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于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别之也。
(陽氣即胃陽之氣也。
)其五髒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
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
脾邪入之,則瀉濕而甯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
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
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
肺主氣,氣郁則為火,故用涼。
脾主濕,故逐濕而心甯,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
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
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
但當别其虛實,在何髒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張東扶曰∶回陽者,回胃陽也。
何髒無胃陽則治何髒,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
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髒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脈之關節處,隻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别,方能不差。
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
如上之上,心也,浮也。
心有通經處。
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
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
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内外上下分屬,便可悟脈法無如《内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
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脈者,非血非氣,乃人之神也。
神者,精、氣、血三者之流行也。
若人外無疾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
若内傷飲食寒暖,脈見枯寂,亦不救。
凡肝熱者,左頰先赤,肺熱者,右頰先赤,心熱者,額先赤,脾熱者,鼻先赤,腎熱者,腮先赤。
面有慘色者,寒,目下腫者,濕也。
第一望他神氣色,語言輕重起和眠,彎體即知腰内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移艱苦腳間疼,手久按胸胸内痛,按中臍腹痛相連,好起不眠痰火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冷是陽虛。
第二聞聲清與濁,鑒他真語與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滞,聲清寒内是真原,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号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号癫,更有頻病相循久,聲音忽失命歸泉。
三問病患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多少宜冷熱,更兼何味喜嫌分,飲食少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内熱,好溫必是髒中寒,便若赤黃知内熱,便清定是冷相幹。
(炳章按∶上三節俱腐淺俗師之歌訣也。
)治病在看脈辨證,看脈之法,隻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八字,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
既已知脈,盒飯辨證,以證合脈,虛實死生,内傷外感,無不了然矣。
如證虛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明乎虛實補瀉之義,則思過半矣。
又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非獨一經,須看何部有力,則瀉何部,何部無力,則補何部。
或因某部有力,以緻某部無力者;或因某部無力,以緻某部有力者;或有力無力,各自分經者,手下無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見。
故有力無力,為診法要訣也。
看脈須先識五髒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脈要有胃氣。
胃氣者,谷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生氣,總謂胃氣也。
脈有敦阜之清之象者,真元之氣也;脈有生動弦長而無亢厲之象者,少陽生氣也。
此數者皆胃氣也,少一則胃氣不足也。
故看脈先看此數氣,以定生死輕重,而預決死期,則以時令生克斷之。
倘脈少此數氣之一,即為真病;不少此氣,雖病弗藥而安;此氣已少,雖藥弗救。
辨此以為治脈有來因,不外虛實二字。
欲知其風虛,隻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也。
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也。
凡看病外辨六氣,内辨七情,内外隻看人迎氣口,故《内經》辨人迎氣口,為千古心傳。
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
如有一處硬餒,即别于陽,便是病矣。
蓋心肝脾肺腎,五髒皆陰,而其中則有胃陽之氣,周流貫暢于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弦之象也,故其脈弦,弦而如長竿之梢,有軟嫩和柔之氣者,胃陽之氣遊行于中也。
心屬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脈洪,洪而有柔靜之氣充溢于中者,胃陽之氣也。
脾為濕土,而得沖和之氣,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
故其脈緩緩而有輕順和柔溫濃之氣者,胃陽之氣足于中也。
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于中也。
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
蓋五髒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胃陽者,五谷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髒之生意者也。
要乎哉!胃陽之關乎人命也。
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别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郁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
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郁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于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
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别之也。
(陽氣即胃陽之氣也。
)其五髒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
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
脾邪入之,則瀉濕而甯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
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
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
肺主氣,氣郁則為火,故用涼。
脾主濕,故逐濕而心甯,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
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
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
但當别其虛實,在何髒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張東扶曰∶回陽者,回胃陽也。
何髒無胃陽則治何髒,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
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髒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脈之關節處,隻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别,方能不差。
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
如上之上,心也,浮也。
心有通經處。
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
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
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内外上下分屬,便可悟脈法無如《内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
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脈者,非血非氣,乃人之神也。
神者,精、氣、血三者之流行也。
若人外無疾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
若内傷飲食寒暖,脈見枯寂,亦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