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暴洩無數。

    水谷不化。

    先宜白術芍藥湯和之。

    身重暴下。

    是大勢來。

    亦宜和之。

     白術芍藥湯 白術(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五錢) 上。

    每服一兩。

    水二盞。

    煎至一盞。

    濾清溫服。

    如痛甚者。

    宜 蒼術芍藥湯 蒼術(二兩)芍藥(一兩)黃芩(半兩) 上。

    每服一兩。

    加淡味桂半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溫服清。

    如脈弦頭微痛者。

    宜 蒼術防風湯 蒼術防風(各二兩)上使上。

    同前煎服。

    如下血者。

    宜 蒼術地榆湯 蒼術(二兩)地榆(一兩)下使上。

    同前煎服。

     以上證。

    如心下痞。

    每服加枳實一錢。

    如小便不利。

    各加茯苓二錢。

    如腹痛漸已。

    瀉下微少。

    宜诃子散止之。

    法雲。

    大勢已去。

    而宜止之。

     诃子散 诃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三錢)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以白術芍藥湯調下。

    如止之不已。

    宜歸而送之也。

    诃子散加濃樸一兩。

    竭其邪氣也。

     虛滑久不愈者。

    多傳變為痢疾。

    太陰傳于少陰。

    是為賊邪。

    先以濃樸枳實湯。

    防其傳變。

     濃樸枳實湯 濃樸(一兩)枳實(一兩)诃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三錢炙) 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三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漿水散 治暴洩如水。

    周身汗出。

    一身盡冷。

    脈微而弱。

    氣少而不能語。

    其甚者加吐。

    此謂急病。

    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兩湯洗)附子(半兩炮)幹姜(五錢)良姜(二錢半)桂枝(五錢)甘草(五錢炙) 上為細末。

    每服三五錢。

    漿水二盞。

    煎至一盞。

    和滓熱服。

    甚者三四服。

    微者三服。

    大腸經動下痢為溏。

     大腸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

    成水洩。

    青色。

    其中或有硬物。

    欲起而又下。

    欲了而不了。

    小便多清。

    此寒也。

     宜溫之。

    春夏桂枝湯。

    秋冬白術湯。

     桂枝湯 桂枝白術芍藥(各半兩)甘草(二錢炙) 上。

    每服半兩。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取清。

    宜溫服之。

     白術湯 白術芍藥(各三錢)幹姜(半兩炮)甘草(二錢炙) 上為粗末。

    如前服之。

    甚則去幹姜。

    加附子三錢。

    辛能發也。

     治厥陰動為瀉痢者。

    寸脈沉而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脈不至。

    咽喉不利。

    或涕唾膿血。

    瀉痢不止者。

    為難治。

     宜升麻湯或小續命湯以發之。

    法雲。

    謂表邪縮于内。

    故下痢不止。

    當散表邪于四肢。

    布于絡脈。

    外無其邪。

    則髒腑自安矣。

     諸水積入胃。

    名曰溢飲。

    滑洩。

    渴能飲水。

    水下複瀉而又渴。

    此無藥證。

    當灸大椎。

     諸瀉痢久不止。

    或暴下者。

    皆太陰守病。

    故不可離于芍藥。

    若不受濕。

    不能下痢。

    故須用白術。

    是以聖人立法。

    若四時下痢。

    于芍藥白術内。

    春加防風。

    夏加黃芩。

    秋加濃樸。

    冬加桂附。

     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

    如裡急後重。

    須加大黃。

    如身困倦。

    須加白術。

    如通身自汗。

    逆冷氣息微。

    加桂附以溫之。

    如或後重膿血稠粘。

    雖在盛冬。

    于溫藥内亦加大黃。

     諸下痢之後。

    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

    此謂陰陽交錯。

    不和之甚也。

    當服 神效越桃散。

     大栀子(三錢)高良姜(三錢) 上和勻。

    每服三錢。

    米飲或酒調下。

    其痛立效。

     治大便後下血。

    腹中不痛。

    謂之濕毒下血。

    宜服 黃連湯。

     黃連(去須)當歸(各半兩)甘草(二錢炙)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食後溫服。

     治大便後下血。

    腹中痛者。

    謂熱毒下血。

    當服 芍藥黃連湯。

     芍藥當歸黃連(各半兩)大黃(一錢)桂(淡味半錢)甘草(二錢炙) 上咀。

    每半兩同前煎服。

    如痛甚者。

    調木香槟榔末一錢服之。

     治久病腸風。

    痛癢不任。

    大便下血。

    宜服 地榆湯。

     蒼術(去皮四兩)地榆(二兩) 上咀。

    每服一兩。

    水一盞。

    煎至七分。

    食前多服除根。

     治濕瀉 茯苓湯。

     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咀。

    水煎一兩。

    食前服。

    食入而瀉。

    謂胃中有宿谷也。

    當加枳實五錢。

    酒入而瀉。

    濕熱瀉也。

    加黃芩五錢。

     治寒積痢。

    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

    或清痢如水。

    不後重者寒也。

    經雲。

    澄徹清冷。

    皆屬于寒。

    皆為虛。

     寒中有積也。

    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

    見痢則愈。

    空心服。

     治瀉痢久不止。

    髒腑虛滑。

    谷不化。

    用蒼術湯。

    下 桃花丸。

     蒼術(二兩)防風(一兩) 上為細末。

    用水一碗。

    煎至一大盞。

    絞清汁。

    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

    如小便澀少。

    以五苓散下桃花丸。

     或赤石脂丸。

    小便利則愈矣。

     大陽為協熱痢。

    涼膈散主之。

     陽明為痼瘕。

    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珍珠囊中有。

     少陽風氣自動。

    其脈弦。

    大柴胡湯主之。

     太陰濕勝濡瀉。

    不可利而可溫。

    四逆湯主之。

     少陰蟄封不禁固。

    可澀。

    赤石脂丸幹姜湯主之。

     厥陰風洩。

    以風治風。

    小續命湯消風散主之。

     治下痢膿血。

    裡急後重。

    日夜無度。

     導氣湯。

     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芩(各二錢半)黃連木香(各一錢)槟榔(一錢) 上為末。

    每服三五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如未止再服。

    不後重則止。

     雜例溲而便膿血者。

    大腸洩也。

    脈五至之上洪者。

    宜以七宣丸。

    如脈平者。

    立秋至春分。

    宜香連丸。

    春分至立秋。

    宜芍藥柏皮丸。

    四季通用。

    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類。

    後宜服此藥。

    去其餘邪。

    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

    醋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至二百丸。

    溫水下。

    食前服。

     加減平胃散 白術濃樸陳皮(各一兩)甘草(七錢)槟榔(三錢)木香(三錢)桃仁黃連人參阿膠(各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細末。

    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

    洩加黃連。

    小便澀加茯苓。

     氣不下後重。

    加槟榔木香。

     腹痛加芍藥甘草。

    膿加阿膠。

    濕加白術。

    脈洪加大黃。

     四時以胃氣為本。

    久下血痢。

    則脾虛損。

    而血不流于四肢。

    入于胃中。

    為血痢宜滋養脾胃則愈。

     夫五洩者之病。

    其治法各不同者。

    外證各異也。

     胃洩者。

    飲食不化。

    色黃。

    承氣湯下。

     脾洩者。

    腹脹滿洩注。

    食即嘔吐逆。

    建中及理中湯。

     大腸洩者。

    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腸鳴切痛。

    幹姜及附子湯。

     小腸洩者。

    溲便膿血。

    少腹痛。

    承氣湯。

     大瘕洩者。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足少陰是也。

    莖中痛。

    急利小便。

    此五洩之病也。

    胃小腸大瘕三證。

    皆清涼飲子主之。

    其洩自止。

    後厥陰少陰二證。

    另有治法。

    厥陰證加甘草。

    謂主莖中痛。

    是肝也。

    内經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少陰經證。

    多裡急後重。

    故加大黃。

    令急推過。

    物去則輕矣。

    内經曰。

    因其重而減之。

     又曰。

    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有太陰陽明二經證。

    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太陰證不能食也。

    當先補而後瀉之。

    乃進藥法也。

    先煎濃樸半兩。

    俱根據本方加制。

    水一盞半。

    煎至一半服之。

    若三兩服後未已。

    謂有宿食不消。

    又加枳實二錢。

    同煎服。

    三兩服洩又未已。

    如稍加食。

    尚有熱毒。

    又加大黃三錢。

    推過洩止住藥。

    如洩未止。

    謂腸胃有久塵垢滑粘。

    加芒硝半合。

    宿垢去盡。

    則愈矣。

     陽明證。

    能食是也。

    當先瀉而後補。

    謂退藥法也。

    先用大承氣湯五錢。

    水一盞。

    根據前法煎至七分。

    稍熱服。

     如洩未止。

    去芒硝。

    後稍熱退。

    減大黃一半煎兩服。

    如熱氣雖已。

    其人心腹滿。

     又減去大黃。

    枳實濃樸湯。

    又煎三兩服。

    如是腹脹滿退。

    洩亦自愈。

    後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又寒熱水洩之例于後。

     洩者一也。

    總包五法。

    謂之六義。

    曰六解。

    難經有傷寒五洩。

    叔和雲。

    濕多成五洩。

    仲景解四經洩利。

    有不可汗。

    有不可下者。

    可吐可灸者。

    仲景随經自言之。

    假令渴引飲者。

    是熱在膈上。

    水多入。

    則下膈入胃中。

     胃經本無熱。

    不勝其水。

    名曰水恣。

    故使米谷一時下。

    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

    乃瀉督也。

    如用藥。

    乃使車前子擂丸。

    白術茯苓之類。

    可選用之。

    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洩者。

    大腹滿而洩。

    又有溏者。

    是寒洩也。

    溏者。

    大便如水。

    中有少結糞者是也。

    如此者。

    當用天麻附子幹姜之類是也。

     又法曰。

    洩有虛實寒熱。

    虛則無力更衣。

    不便已洩出。

    謂不能禁固也。

    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

    俗雲虛坐弩責是也。

    裡急後重。

    皆根據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一說素問雲。

    春傷于風。

    夏生飧洩。

    又雲久風為飧洩者。

    乃水谷不化而完出爾。

    非水入胃而成此證。

    非前水恣也。

    此一證。

    不飲水而谷完出。

    名曰飧洩。

    治法于後。

    先以宣風散導之。

    出錢氏方中四味者是也。

    後服蒼術防風湯。

     蒼術防風湯 蒼術(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

    每服一兩。

    生姜七片。

    水二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洩止後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術(二兩)蜀椒(一兩去目炒) 上為極細末。

    醋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或三十丸。

    食前溫水下。

    一法。

    惡痢久不愈者。

    加桂。

     如小兒病。

    丸如黍米大。

     治瀉痢膿血。

    乃至脫肛。

     地榆芍藥湯 蒼術(一兩)地榆(二兩)卷柏(三兩)芍藥(三兩) 上咀。

    每服一兩。

    水一大盞半。

    煎至一半溫服清。

    病退藥止。

     五洩傷寒。

    乃分三節。

    初說暴,次說中。

    後說久洩。

     此說在難經二十二難。

    是三節内包十五法。

    初以暴藥。

    中以的對證藥。

    後疾得中也。

    末治久洩法。

    仲景論厥陰經治法是也。

     治久洩法。

    先進縮煎小續命湯。

    是發其汗。

    使邪氣不能從外侵于内。

    然後治其痢。

    秋冬間下痢風。

    吐論中加減濃樸丸大效。

     凡髒腑之秘。

    不可一例治療。

    有虛秘。

    有實秘。

    胃實而秘者。

    能飲食小便赤。

    當以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

     胃虛而秘者。

    不能飲食。

    小便清利。

     濃樸湯 主之。

     濃樸(姜制五兩)白術(五兩)半夏(二兩)枳實(一兩炒)陳皮(去白二兩)甘草(三兩炙) 上為粗末。

    每服三五錢。

    水一盞半。

    生姜五片。

    棗三枚。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空心。

    實秘者物也。

    虛秘者氣也。

     平胃丸 治病久虛弱。

    厭厭不能食。

    而髒腑或秘或溏。

    此胃氣虛弱也。

    常服和中消痰去濕。

    及濃腸胃。

     進飲食。

     濃樸(一兩)白術(一兩二錢)陳皮(八錢去白)木香(一錢)生半夏(湯洗一兩)槟榔(二錢半) 枳實(五分)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

    姜汁浸蒸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生姜湯或溫水送下。

     卷中 心痛論第二十 論曰。

    諸心痛者。

    皆少陰厥氣上沖也。

    有熱厥心痛者。

    身熱足寒。

    痛甚則煩躁而吐。

    額自汗出。

    知為熱也。

     其脈洪大。

    當灸太溪及昆侖。

    謂表裡俱瀉之。

    是謂熱病汗不出。

    引熱下行。

    表汗通身而出者。

    愈也。

    灸畢服金鈴子散。

    痛止服枳術丸。

    去其餘邪也。

    有大實心中痛者。

    因食受時氣。

    卒然發痛。

    大便或秘。

    久而滞悶。

    心胸高起。

    按之愈痛。

    不能飲食。

    急以煮黃丸利之。

    利後以本湯去其餘邪。

    有寒厥心痛者。

    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便利溺清。

    或大便利而不渴。

    氣微力弱。

    急以術附湯溫之。

    寒厥暴痛。

    非久病也。

    朝發暮死。

    當急救之。

    是知久痛無寒。

    而暴痛非熱。

     治熱厥心痛。

    或發或止。

    久不愈者。

    當用 金鈴子散。

     金鈴子玄胡(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酒調下。

     大實心痛。

     煮黃丸。

     雄黃(一兩研)巴豆(五錢去皮生用研細入雄黃末) 上再研二味。

    白面二兩同和。

    再研勻。

    滴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時。

    先煎漿水令沸。

    下藥二十四丸。

    煮一二十沸。

    澇入冷漿水沉冷。

    一時服二丸。

    一日二十四丸,加至微利為度。

    用浸藥水送下。

    此治脅下癖痛如神。

     治大實心痛。

    大便已利。

    宜 本湯 。

    徹其毒也。

     本(半兩)蒼術(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一兩。

    水二盞。

    煎至一盞。

    溫服清。

     治寒厥暴痛。

    脈微氣弱。

    宜 術附湯。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細切一兩)白術(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為粗末。

    入附子令勻。

    每服三錢。

    水一大盞半。

    入生姜五片。

    棗一枚劈破。

    同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食前。

     此藥又治風濕相搏。

    身重疼煩。

    不能轉側。

    不嘔不渴。

    大便堅硬。

    小便自利。

    及風虛頭目眩重者。

    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

    助陽氣。

    止自汗。

     治男子婦人心經中熱。

    搐如痫病狀。

    宜服妙香丸。

     風痫者。

    煎羌活為引。

    下妙香丸。

    血痫當歸湯引下。

     刺心痛諸穴于後。

     真心痛。

    手足青至節。

    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心痛腹脹。

    啬啬然。

    大便不利。

    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欲嘔。

    取刺足少陰。

     心痛引小腹滿。

    上下無常處。

    便溺難。

    刺足厥陰。

     心痛短氣。

    刺手太陰。

     心痛。

    當九穴刺之立已。

    不已上下求之。

    得之則已。

     按經三法心痛與背相接。

    善恐。

    如從後觸其心。

    伛偻者。

    腎心痛也。

    先刺京骨昆侖。

    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脹胸滿。

    心尤痛者。

    胃心痛也。

    刺大都太白二穴。

     心痛如錐刺。

    乃脾心痛也。

    刺然谷太溪。

     心痛蒼然如死狀。

    終日不得休息。

    乃肝心痛。

    取行間太沖。

     心痛卧若徒居。

    心痛間動作益痛甚者。

    其色不變。

    此肺心痛也。

    刺魚際太淵。

    宣通氣行。

    無所凝滞。

    則病愈也。

     太溪穴足少陰腎經土也。

    為。

    在足内踝後跟骨上脈動陷中。

    可灸三壯或五七壯。

    此瀉熱厥心痛。

     昆侖足太陽膀胱經火也。

    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可灸三壯。

    或五七壯。

    亦可瀉熱厥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