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咳嗽論第二十一 論曰。

    咳謂無痰而有聲。

    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是無聲而有痰。

    脾濕動而為痰也。

    咳嗽謂有痰而有聲。

    蓋因傷于肺氣。

    動于脾濕。

    咳而為嗽也。

    脾濕者。

    秋傷于濕。

    積于脾也。

    故内經曰。

    秋傷于濕。

    冬必咳嗽。

    大抵素秋之氣宜清。

    若反動之。

    氣必上沖而為咳。

    甚則動于脾濕發而為痰焉。

    是知脾無留濕。

    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

     有痰寒少而熱多。

    故咳嗽者。

    非專主于肺而為病。

    以肺主皮毛。

    而司于外。

    故風寒先能傷之也。

    内經曰。

    五髒六腑。

    皆能令人咳。

    非獨肺也。

    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

    非其時各傳而與之也。

    所病不等。

    寒暑燥濕風火六氣。

     皆令人咳。

    唯濕病痰飲入胃。

    留之而不行。

    止入于肺。

    則為咳嗽。

    假令濕在于心經。

    謂之熱痰。

    濕在肝經。

    謂之風痰。

    濕在肺經。

    謂之氣痰。

    濕在腎經。

    謂之寒痰。

    所治不同。

    宜随證而治之。

    若咳而無痰者。

    以辛甘潤其肺。

    故咳嗽者。

    治痰為先。

    治痰者。

    下氣為上。

    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

    而咳嗽自愈。

    枳殼陳皮利其氣。

    而痰飲自除。

    痰而能食者。

    大承氣湯微下之。

    少利為度。

    痰而不能食者。

    濃樸湯治之。

    夏月嗽而發熱者。

    謂之熱痰嗽。

     小柴胡四兩。

    加石膏一兩。

    知母半兩用之。

    冬月嗽而發寒熱。

    謂之寒嗽。

    小青龍加杏仁服之。

    然此為大例。

    更當随證随時加減之。

    量其虛實。

    此治法之大體也。

     蜜煎生姜湯蜜煎橘皮湯燒生姜胡桃此三者皆治無痰而嗽者。

    當辛甘潤其肺故也。

    如但用青陳皮藥。

    皆當去白。

    本草雲。

    陳皮味辛。

    理上氣。

     去痰氣滞塞。

    青皮味苦。

    理下氣。

    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氣也。

    故聖濟雲。

    陳皮去痰。

     穣不除即生痰。

    麻黃發汗。

    節不去而止汗。

     治風痰熱咳嗽。

    其脈弦。

    面青四肢滿悶。

    便溺秘澀。

    心多躁怒。

    水煮金花丸。

     南星半夏(各二兩生用)天麻(五錢)雄黃(二錢)白面(三兩)寒水石(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

    滴水為丸。

    每服五七十丸。

    至百丸。

    煎漿水沸。

    下藥煮令浮為度。

    漉出淡漿水浸。

    另用生姜湯下。

     或通聖加半夏。

    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風丸。

    皆可用也。

     小黃丸 治熱痰咳嗽。

    脈洪面赤。

    煩熱心痛。

    唇口幹燥。

    多喜笑。

    宜小黃丸。

     南星(湯洗)半夏(洗各一兩)黃芩(一兩半) 上為細末。

    生姜汁浸蒸餅為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至七十丸。

    食後姜湯下。

    及小柴胡湯中加半夏亦可。

     白術丸 治痰濕咳嗽。

    脈緩面黃。

    肢體沉重。

    嗜卧不收。

    腹脹而食不消化。

    宜白術丸。

     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術(一兩半) 上為細末。

    糊為丸。

    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生姜湯下。

    及局方中防己丸。

    亦可用。

     玉粉丸 治氣痰咳嗽。

    脈澀面白。

    上喘氣促。

    灑淅惡寒。

    愁不樂。

    宜服之。

     南星半夏(俱洗各一兩)官桂(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

    薄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生姜湯下食後。

    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

    玉粉丸加減在後。

     心下痞者。

    加枳實五錢。

    身熱甚者。

    加黃連五錢。

    體重者。

    加茯苓一兩。

    氣上逆者。

    加苦葶苈五錢。

    氣促者。

     加人參桔梗各五錢。

    浮腫者。

    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錢。

    大便秘者。

    加大黃五錢。

     雙玉散 治痰熱而喘。

    痰湧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為細末。

    煎人參湯調下三錢。

    食後服。

     治痰 千缗湯 半夏(生末一兩)大皂角(去皮子半兩) 上同于絹袋中盛之。

    用水三升。

    生姜七大片。

    同煎至一半。

    以手操洗之。

    取清汁。

    分作三服。

    食後。

    并服二服效。

     防風丸 治痰嗽。

    胸中氣不清利者。

    枳術丸亦妙。

     防風(半兩)枳殼(半兩去穣麸炒)白術(一兩) 上細末。

    燒餅為丸。

    每服五七十丸。

    生姜湯下。

     天麻丸 天麻(二兩)半夏南星(各一兩)雄黃(少許) 上以白面二兩。

    滴水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至百丸。

    煎淡水令沸。

    下藥煮十餘沸漉出。

    食前生姜湯下。

     利膈丸 主胸中不利。

    痰嗽喘促。

    利脾胃壅滞。

    調藏秘瀉。

    推陳緻新。

    消進飲食。

    治利膈氣之勝藥也。

     木香(一錢半)槟榔(一錢半)人參(三錢)當歸(二錢)藿香(一錢半)大黃(酒浸焙一兩) 濃樸(姜制三兩)枳實(一兩炒)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

    滴水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後諸飲皆可下。

     款氣丸 治久嗽痰喘。

    肺氣浮腫。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槟榔木香杏仁(去皮尖)郁李仁(去皮)茯苓澤瀉當歸廣術(炮)馬兜鈴苦葶苈(以上各三兩)人參防己(各五錢)牽牛(取頭末一兩) 上為細末。

    生姜汁面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

    加至五七十丸。

    生姜湯下。

    食後服。

     玉粉丸 治痰結咽喉不利。

    語音不出。

     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 上同為末。

    生姜汁浸蒸餅為丸。

    如雞頭大。

    每服一丸。

    至夜含化。

    多歲不愈者。

    亦效。

     枳殼湯 治久痰胸膈不利者。

    多上焦發熱。

     枳殼(麸炒去穣三兩)桔梗(三兩)黃芩(一兩半) 上同。

    每日早。

    用二兩半。

    水三盞。

    煎至二盞。

    勻作三服。

    午時一服。

    申時一服。

    臨卧時一服。

    三日七兩半藥盡。

    服生半夏湯。

     生半夏湯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上每服。

    秤三錢。

    水一盞半。

    入生姜五大片。

    同煎至一盞。

    和滓食後服。

    一日三二服。

    服三日畢。

    再服枳術丸。

    盡其痰為度。

    論曰。

    先消胸中氣。

    後去膈上痰。

    再服枳術丸。

    謂首尾合盡消其氣。

    令痰不複作也。

     清鎮丸 治熱嗽。

     小柴胡湯内加人參一倍。

    青黛(半兩) 上為細末。

    面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生姜湯下。

     半夏丸 治因傷風而痰作喘逆。

    兀兀欲吐。

    惡心欲倒。

    已吐加槟榔三錢。

     半夏(一兩湯洗切)雄黃(研三錢) 上同為末。

    生姜汁浸。

    蒸餅為丸。

    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生姜湯下。

    小兒丸如黍米大。

     白術散 治夏暑大熱。

    或醉飲冷。

    痰濕不止。

    膈不利。

     白術茯苓半夏(洗)黃芩(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至七錢。

    水二盞。

    入生姜十片。

    煎至一盞去滓。

    調陳皮末一錢。

    神曲末一錢。

    食後服。

     法曰。

    大熱大飲。

    蓋酒味熱而引飲冷。

    冷與熱凝于胸中。

    不散而成濕。

    故痰作矣。

    甚者宜吐之。

    吐後服五苓甘露勝濕去痰之劑。

     白術湯 治痰潮上如湧泉。

    久不可治者。

     白術白茯苓半夏(等分) 上為末。

    每服半兩。

    病大者一兩。

    水二盞。

    生姜七片。

    煎至一盞。

    取清調神曲末二錢。

    頓服之。

    病甚者。

     下玉壺丸一百丸。

    大效永除根。

     天門冬丸 治婦人喘。

    手足煩熱。

    骨蒸寝汗。

    口幹引飲。

    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秤)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子) 上二味為末。

    膏子和丸。

    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煎逍遙散送。

    逍遙散中去甘草。

    加人參。

    或服王氏博濟方中。

    人參荊芥散亦可。

    如面腫不已。

    經曰。

    面腫曰風。

    故宜汗。

    麻黃桂枝可發其汗。

    後服柴胡飲子。

    去大黃。

     故論曰。

    治髒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腫者。

    治其經。

    治俞者。

    治其土也。

    治合者。

    亦治其土也。

    如兵家圍魏救趙之法也。

     卷下 虛損論第二十二 論曰。

    虛損之疾寒熱。

    因虛而感也。

    感寒則損陽。

    陽虛則陰盛。

    損自上而下。

    治之宜以辛甘淡。

    過于胃則不可治也。

    感熱則損陰。

    陰虛則陽盛。

    故損自下而上。

    治之宜以苦酸鹹。

    過于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損者。

     一損于肺。

    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于心。

    血脈虛少。

    不能榮于髒腑。

    婦人月水不通。

    三損損于胃。

    飲食不為肌膚。

     自下而損者。

    一損于腎。

    骨痿不能起于床。

    二損損于肝。

    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損于脾。

    飲食不能消克。

    論曰。

     心肺損而色蔽。

    腎肝損而形痿。

    谷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

    皆損之病也。

    漸漬之深。

    皆虛勞之疾也。

     四君子湯 治肺損而皮聚毛落。

    益氣可也。

     白術人參黃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五六錢七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食遠溫服。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

    皮聚而毛落。

    血脈虛損。

    婦人月水愆期。

    宜益氣和血。

     白術人參黃茯苓川芎熟地黃當歸芍藥(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食後溫服。

     十全散 治心肺損及胃。

    飲食不為肌膚。

    宜益氣和血調飲食。

     白術人參黃茯神桂枝熟地黃當歸川芎芍藥甘草(等分) 上為末。

    加生姜棗同煎。

    水一大盞。

    藥五錢。

    煎至七分。

    食前。

    日三服。

     金剛丸 治腎損。

    骨痿不能起于床。

    宜益精。

     萆杜仲(炒去絲)苁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 上為細末。

    酒煮豬腰子為丸。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

    骨痿不能起于床。

    筋緩不能收持。

    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萆杜仲(炒去絲)苁蓉(酒浸)防風菟絲子(酒浸)白蒺藜(各等分) 桂枝(減半) 上細末。

    酒煮豬腰子。

    搗丸桐子大。

    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煨腎丸 治腎肝損及脾損。

    谷不化。

    宜益精緩中消谷。

     牛膝(酒浸)萆杜仲苁蓉菟絲子防風白蒺藜胡蘆巴破故紙(等分)桂(半之) 上和劑服餌如金剛丸法。

    腰痛不起者。

    甚效。

     黑地黃丸。

    加五味子。

    名 腎氣丸 。

    治陽盛陰虛。

    脾腎不足。

     房室虛損。

    形瘦無力。

    面多青黃而無常色。

    宜此藥養血益腎。

     蒼術(一斤米泔浸)熟地黃(一斤)川姜(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五味子(半斤) 上為細末。

    棗肉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一百丸。

    至二百丸。

    食前米飲下或酒。

    治血虛久痔甚效。

    經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緻津液通氣。

    五味子味酸。

    故酸以收之。

    此雖陽盛不燥熱。

    乃是五髒虛損于内。

     故可益血收氣也。

    此藥類象神品藥也。

     治陽虛陰盛。

    心肺不足。

    宜八味丸。

    若形體瘦弱。

    無力多困。

    未知陰陽先損。

    夏月地黃丸。

    春秋宜腎氣丸。

     冬月宜八味丸。

     卷下 消渴論第二十三 論曰。

    消渴之疾。

    三焦受病也。

    有上消中消腎消。

    上消者。

    上焦受病。

    又謂之膈消病也。

    多飲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

    或小便清利。

    知其燥在上焦也。

    治宜流濕潤燥。

    中消者胃也。

    渴而飲食多。

    小便黃。

    經曰。

    熱能消谷。

    知熱在中。

    法雲。

    宜下之。

    至不欲飲食則愈。

    腎消者。

    病在下焦。

    初發為膏淋。

    下如膏油之狀。

    至病成而面色黧黑。

    形瘦而耳焦。

    小便濁而有脂。

    治法宜養血。

    以整肅分其清濁而自愈也。

    法曰。

    燥上而渴。

    用辛甘潤肺。

    故可用蜜煎生姜湯。

    大器頓之。

    時時呷之。

    法雲。

    心肺之病。

    莫厭頻而少飲。

    内經雲。

    補上治上宜以緩。

     又曰。

    辛以潤之。

    開腠緻津液通。

    則肺氣下流。

    故氣下火降而燥衰矣。

    其渴乃止。

    又經曰。

    二陽結為消。

    王注曰。

    二陽結于胃及大腸。

    俱熱也。

    腸胃藏熱。

    則善消水谷。

    可甘辛降火之劑。

    黃連末一斤。

    生地黃自然汁。

    白蓮花藕自然汁。

    牛乳汁。

    各一斤。

    熬成膏子。

    劑黃連末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少呷溫水送下。

    日進十服。

    渴病立止。

     治上焦膈消。

    而不欲多食。

    小便清利。

    宜小柴胡湯。

    或加白虎湯。

    或錢氏方中地骨皮散。

    内加芍藥黃石膏黃芩桔梗之類是也。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

    上焦煩渴。

    不欲多食。

     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至七錢。

    水煎食後溫服。

     順氣散 治消中。

    熱在胃而能食。

    小便赤黃。

    微利之為效。

    不可多利。

    服此藥漸漸利之。

    不欲多食則愈。

     濃樸(姜制一兩)大黃(四兩)枳實(二錢炒) 上。

    每服五錢。

    水煎食遠服。

     茴香散 治腎消病下焦。

    初證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苦楝(炒) 上細末。

    酒調二錢。

    食前服。

     八味丸 治腎消大病加減法。

     本方内倍加山藥。

    外桂附從四時加減。

    假令方内桂附一兩。

    春各用三錢。

    夏用一錢。

    秋用五錢。

    冬全用一兩。

     珍珠粉丸 治白淫夢洩遺精。

    及滑出而不收。

     黃柏一斤(于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真蛤粉(一斤) 上為細末。

    滴水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

    空心酒下。

    法曰。

    盛陽乘陽。

    故精洩也。

    黃柏降火。

    蛤粉鹹而補腎。

    陰也。

    又治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之證。

     竹籠散 治消渴。

     五靈脂黑豆(去皮臍) 上等分為細末。

    每服三錢。

    冬瓜湯調下。

    無冬瓜。

    苗葉皆可。

    日二服。

    小渴二三服效。

    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