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加生姜煎。
如心下痞。
加枳實一錢。
如有裡證。
加大黃。
初一服一錢。
次二錢。
又三錢。
邪盡則止。
論曰。
有汗不得服麻黃。
無汗不得服桂枝。
然春夏汗孔疏。
雖有汗不當用桂枝。
宜用黃湯和解。
秋冬汗孔閉。
雖無汗不當用麻黃。
宜用川芎湯和解。
春夏有汗。
脈乃微而弱。
惡風惡寒者。
乃太陽證。
秋冬之脈也。
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
秋冬有汗。
脈盛而浮。
發熱身熱者。
乃陽明證。
春夏之脈也。
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
大抵有汗者。
皆可用黃湯。
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湯 有汗則可止也。
黃白術防風(各等分) 上咀。
每服五七錢。
至十餘錢。
或半兩一兩。
水煎溫服清。
汗多惡風甚者。
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可發也。
川芎白術羌活(各等分) 上咀。
同黃湯煎法。
稍熱服。
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
法雲。
五髒之脈。
寸關尺也。
今止言尺寸陰陽也。
如陽緩而陰急。
表和而裡病。
陰緩而陽急。
裡和而表病也。
若傷寒食少發渴。
隻可和胃止渴。
不可太涼藥止之。
然恐涼藥止之。
損着胃氣。
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術湯 白術茯苓起卧不能謂之濕。
身重是也。
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起卧不安。
眠睡不穩。
謂之煩。
栀豉湯竹葉石膏湯。
解利四時傷寒。
混解六經。
不犯禁忌。
大白術湯 白術(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黃芩(五錢)細辛(三錢)白芷(一兩半)石膏(二兩) 知母(七錢)甘草(五錢或一兩)枳實(五錢去穣)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大溫服清。
未解更一服兩服。
藥滓又作一服。
春倍防風羌活。
夏倍黃芩知母。
季夏雨淫倍白術白芷。
秋加桂枝五錢。
冬桂枝八錢或一兩。
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
身多微涼。
微有自汗。
四肢沉重。
謂之濕溫。
又謂之濕淫。
宜蒼術石膏湯。
蒼術石膏湯 蒼術(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細。
同和均。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溫服清。
謂内有濕熱也。
多不欲飲水。
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
是熱在上焦。
積于胸中。
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山栀子(各一錢)桔梗(半兩)連翹(二錢) 上。
每服五錢或七錢。
秤半兩水煎。
加竹葉。
如大便秘結。
加大黃半錢。
卷中 熱論第十四 論曰。
有表而熱者。
謂之表熱也。
無表而熱者。
謂之裡熱也。
有暴發而為熱者。
乃久不宣通而緻也。
有服溫藥過劑而為熱者。
有惡寒戰栗而熱者。
蓋諸熱之屬者。
心火之象他。
王注曰。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是以上善若水。
下愚若火。
治法曰。
少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甚熱之氣。
則汗發之。
發之不盡。
則逆治之。
制之不盡。
求其屬以衰之。
故曰苦者以治五髒。
五髒屬陰而居于内。
辛者以治六腑。
六腑屬陽而在于外。
故内者下之。
外者發之。
又宜養血益陰。
其熱自愈。
此所謂不治而治也。
故不治謂之常治。
治之不治。
謂之暴治。
經所謂諸寒而熱者取之陰。
諸熱而寒者取之陽。
此所謂求其屬也。
王注曰。
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此之謂也。
病有暴熱者。
病在心肺。
有積熱者。
病在腎肝。
暴熱者宜局方中雄黃解毒丸。
積熱者局方中妙香丸。
暴熱上喘者。
病在心肺。
謂之高喘。
木香金鈴子散。
上焦熱而煩者。
牛黃散。
髒腑秘者。
大黃牽牛散。
上焦熱無他證者。
桔梗湯。
有虛熱不能食而熱者。
脾虛也。
宜以濃樸白術陳皮之類治之。
有實熱能食而熱者。
胃實也。
宜以栀子黃芩湯。
或三黃丸之類治之。
郁金柴胡之類亦是也。
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
謂五髒齊損。
此熱勞骨蒸病也。
瘦弱虛煩。
腸下血。
皆蒸勞也。
宜養血益陰。
熱能自退。
當歸生地黃或錢氏地黃丸是也。
木香金鈴子散 治暴熱。
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半兩)金鈴子木香(各三錢)輕粉(少許)樸硝(二錢) 上為細末。
柳白皮湯調下三錢或四錢。
食後服。
以利為度。
喘止即止。
牛黃散 治上焦熱而煩。
不能睡卧。
栀子(半兩)大黃(半兩)郁金(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五錢。
水煎溫服食後。
微利則已。
大黃牽牛散 治相火之氣。
遊走髒腑。
大便秘結。
大黃(一兩)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有厥冷。
用酒調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
蜜湯調下食後。
微利為度。
此謂不時而熱者。
濕熱也。
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
寝汗發熱。
五髒齊損。
瘦虛弱煩。
腸下血。
骨蒸痿弱無力。
不能運動。
熟地黃(一兩)山茱萸(四錢)幹山藥(四錢)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錢)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溫酒送下。
如煩渴皮膚索澤。
食後煎服防風飲子。
空心服地黃丸。
防風當歸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滑石(三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如痰實咳嗽。
加半夏。
如大便黃。
米谷完出。
驚懼溺血淋閉咳血衄血。
自汗頭痛積熱肺痿。
後服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山栀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
滴水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一百丸。
溫水下。
日二三服。
或大便實。
加大黃。
自利不用大黃。
如中外有熱者。
此藥作散服名解毒湯。
或腹滿嘔吐。
欲作利者。
每服半兩解毒湯中加半夏茯苓濃樸各三錢。
生姜三片。
如白膿下痢後重者。
加大黃三錢。
涼膈散 加減附于後連翹山栀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樸硝(二錢半) 上件為粗末。
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入蜜一匙。
微煎溫服。
食後。
咽嗌不利。
腫痛并涎嗽者。
加桔梗一兩。
荊芥穗半兩。
咳而嘔者。
加半夏二錢半。
生姜一錢。
如鼻衄嘔血者。
加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半兩。
一料内服。
如淋閉者。
加滑石四兩。
茯苓一兩。
或閉而不通。
臍下狀如複碗。
痛悶不可忍者。
乃腸胃幹涸。
膻中氣不下故。
經所謂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故膻中者。
臣使之官名。
三焦相火。
下合右腎。
為氣海也。
王注曰。
膀胱位當孤府。
故謂都官。
居下内空。
故藏津液。
若得氣海之氣施化。
則溲便注洩。
氣海之氣不及。
則隐不通。
故不得便利也。
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錢。
酒調下。
或八正散。
甚則宜上湧之。
令氣通達。
小便自通。
經所謂病在下。
上取之。
王注曰。
熱攻于上。
不利于下。
氣盛于上。
則溫辛散之。
苦以利之可也。
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九錢) 上如麻豆大。
每服二兩。
水一大碗。
入生姜五片。
棗十枚。
同煎至半碗。
去滓熱服。
若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
此陽有餘陰不足。
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
當歸補血益陰。
甘草緩中。
加生姜棗。
胃屬土。
此引至于胃中也。
經所謂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此之謂也。
以大利為度。
微緩以瓜蒂散加防風藜蘆。
吐其病自愈。
後調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藥調治之。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
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朱砂郁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治暴熱者。
局方中解毒雄黃丸雄黃(碎飛)郁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個)。
治久熱者。
局方中 妙香丸。
辰砂(飛研九兩)牛黃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三兩)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細) 治虛勞骨蒸。
煩熱下血者。
錢氏地黃丸。
治虛熱不能食者。
脾虛也。
宜以濃樸白術陳皮之類治之。
治實熱能食者。
胃實也。
宜以栀子黃芩或三黃丸之類治之。
郁金柴胡亦可。
治表熱惡寒而渴。
白虎湯也。
膚如火燎而熱。
以手取之不甚熱。
為肺熱也。
目白睛赤。
煩燥或引飲。
獨黃芩一味主之。
水煎。
兩脅下肌熱。
脈浮弦者。
柴胡飲子主之。
兩脅肋熱。
或一身盡熱者。
或日晡肌熱者。
皆為血熱也。
四順飲子主之。
夜發熱。
主行陰。
乃血熱也。
四順桃仁承氣選用。
當視其腹痛血刺痛。
與有表入裡。
腹中轉失氣燥結之異。
晝則明了。
夜則谵語。
四順飲子證。
與桃仁承氣相似。
不可不辨也。
發熱雖無脅熱亦為柴胡證。
晝則行陽二十五度。
氣也。
大抵柴胡。
夜則行陰二十五度。
血也。
大抵四順飲子。
卷中 内傷論第十五 論曰。
人之生也。
由五谷之精。
化五味之備。
故能生形。
經曰。
味歸形。
若傷于味。
亦能損形。
今飲食反過其節。
腸胃不能勝。
氣不及化。
故傷焉。
經曰。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痹論曰。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或失四時之調養。
故能為人之病也。
經曰。
氣口緊而傷于食。
心胸滿而口無味。
與氣口同。
氣口者。
乃脾之外候。
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
夫傷者。
有多少。
有輕重。
如氣口一盛。
脈得六至。
則傷于厥陰。
乃傷之輕也。
槟榔丸主之。
氣口二盛。
脈得七至。
則傷于少陰。
乃傷之重也。
煮黃丸濃樸丸主之。
氣口三盛。
脈得八至。
則傷于太陰。
塞悶亂。
甚則心胃大痛。
兀兀欲吐。
得吐則已。
俗呼食迷風是也。
經曰。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則死。
宜吐之以瓜蒂散。
如不能則無治也。
經曰。
高者因而越之。
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槟榔丸 槟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
醋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至二十丸。
米飲下。
生姜湯亦可。
煮黃丸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上二味再研。
入白面二兩同再和研均。
滴水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
下藥二十四丸。
煮三十沸。
撈入冷漿水中。
沉冰冷。
一時下二丸。
一日二十四丸也。
加至微利為度。
用浸藥水送下此藥。
治脅下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上為細末。
溫水調一錢。
以吐為度。
如傷之太重。
備急丸獨行丸。
皆急藥也。
金露丸 治天行時疾。
内傷飲食。
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麸炒)牽牛(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上同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後溫水下。
如常服十丸二十丸。
甚妙。
枳實丸 治氣不下降。
食難消化。
常服進食逐飲。
枳實(五錢麸炒)白術(一兩) 上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飲下。
治飲食不化。
心腹膨悶。
槟榔丸主之。
如甚則脅肋虛脹。
煮黃丸主之。
治氣不下降。
飲食難消。
金露丸主之。
卷中 諸瘧論第十六 經曰。
夏傷于暑。
秋必病瘧。
蓋傷之淺者。
近而暴發。
傷之重者。
遠而瘧。
者。
久瘧也。
是知夏傷于暑。
濕熱閉藏。
而不能發洩于外。
邪氣内行。
至秋而發為瘧也。
初不知何經受之。
随其動而取之。
有中三陽者。
有中三陰者。
大抵經中邪氣。
其證各殊。
同傷寒論之也。
故内經曰。
五髒皆有瘧。
其治各别。
在太陽經者。
謂之風瘧。
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者。
謂之熱瘧。
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者。
謂風熱瘧。
治多和之。
此三陽經受病。
皆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
此乃傷之淺者。
近而暴也。
在陰經則不分三經。
總謂之濕瘧。
當從太陰經論之。
其病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
遠而為。
者。
老也。
故謂之久瘧。
氣居西方。
宜毒藥療之。
瘧之為病。
因内積暑熱之氣。
不能宣洩于外。
而為瘧也。
當盛夏之時。
能食寒涼之物。
而助陰氣者。
縱使有暑熱之氣。
微者自消矣。
更時複以藥疏利髒腑。
使邪氣自下。
内經曰。
春食涼。
夏食寒。
秋食溫。
冬食熱。
是謂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人能于飲食起居之間。
順四時之氣而行之。
邪氣何由得生也。
治瘧病處暑前。
頭痛項強。
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溫服清。
迎發而服之。
如吐者。
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頭痛項強。
脈浮惡風無汗者。
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
如吐者。
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
瘧如前證而夜發者。
麻黃桂枝湯 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上五味。
同為細末。
根據前服。
桃仁味苦甘辛。
肝者血之海。
血聚則肝氣燥。
經所謂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故桃仁散血緩肝。
謂邪氣深遠而入血。
故夜發。
乃陰經有邪。
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治瘧病身熱目痛。
熱多寒少。
脈長睡卧不安。
先以大柴胡湯下之。
微利為度。
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
宜服 白芷湯 。
以盡其邪。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
同前煎服。
治瘧無他證。
隔日發。
先寒後熱。
寒少熱多。
宜 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
分作三服。
每服水一盞。
同前煎服。
間日者。
邪氣所舍深也。
治瘧寒熱大作。
不論先後。
皆太陽陽明合病也。
謂之交争。
寒作則必戰動。
經曰。
熱勝而動也。
發熱則必汗洩。
經曰。
汗出不愈。
知為熱也。
陽盛陰虛之證。
當内實外虛。
不治必傳入陰經也。
當用 桂枝芍藥湯 主之。
桂枝(三錢)黃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七錢。
至半兩。
水煎如前藥服之。
寒熱
如心下痞。
加枳實一錢。
如有裡證。
加大黃。
初一服一錢。
次二錢。
又三錢。
邪盡則止。
論曰。
有汗不得服麻黃。
無汗不得服桂枝。
然春夏汗孔疏。
雖有汗不當用桂枝。
宜用黃湯和解。
秋冬汗孔閉。
雖無汗不當用麻黃。
宜用川芎湯和解。
春夏有汗。
脈乃微而弱。
惡風惡寒者。
乃太陽證。
秋冬之脈也。
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
秋冬有汗。
脈盛而浮。
發熱身熱者。
乃陽明證。
春夏之脈也。
亦宜黃湯。
無汗亦宜川芎湯。
大抵有汗者。
皆可用黃湯。
無汗者亦可用川芎湯。
黃湯 有汗則可止也。
黃白術防風(各等分) 上咀。
每服五七錢。
至十餘錢。
或半兩一兩。
水煎溫服清。
汗多惡風甚者。
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可發也。
川芎白術羌活(各等分) 上咀。
同黃湯煎法。
稍熱服。
惡寒甚及脈大浮可加麻黃。
法雲。
五髒之脈。
寸關尺也。
今止言尺寸陰陽也。
如陽緩而陰急。
表和而裡病。
陰緩而陽急。
裡和而表病也。
若傷寒食少發渴。
隻可和胃止渴。
不可太涼藥止之。
然恐涼藥止之。
損着胃氣。
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術湯 白術茯苓起卧不能謂之濕。
身重是也。
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
起卧不安。
眠睡不穩。
謂之煩。
栀豉湯竹葉石膏湯。
解利四時傷寒。
混解六經。
不犯禁忌。
大白術湯 白術(二兩)防風羌活川芎(各一兩)黃芩(五錢)細辛(三錢)白芷(一兩半)石膏(二兩) 知母(七錢)甘草(五錢或一兩)枳實(五錢去穣)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大溫服清。
未解更一服兩服。
藥滓又作一服。
春倍防風羌活。
夏倍黃芩知母。
季夏雨淫倍白術白芷。
秋加桂枝五錢。
冬桂枝八錢或一兩。
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
身多微涼。
微有自汗。
四肢沉重。
謂之濕溫。
又謂之濕淫。
宜蒼術石膏湯。
蒼術石膏湯 蒼術(半兩)石膏(三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細。
同和均。
都作一服。
水二盞。
煎至一盞。
溫服清。
謂内有濕熱也。
多不欲飲水。
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
是熱在上焦。
積于胸中。
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黃芩甘草山栀子(各一錢)桔梗(半兩)連翹(二錢) 上。
每服五錢或七錢。
秤半兩水煎。
加竹葉。
如大便秘結。
加大黃半錢。
卷中 熱論第十四 論曰。
有表而熱者。
謂之表熱也。
無表而熱者。
謂之裡熱也。
有暴發而為熱者。
乃久不宣通而緻也。
有服溫藥過劑而為熱者。
有惡寒戰栗而熱者。
蓋諸熱之屬者。
心火之象他。
王注曰。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是以上善若水。
下愚若火。
治法曰。
少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甚熱之氣。
則汗發之。
發之不盡。
則逆治之。
制之不盡。
求其屬以衰之。
故曰苦者以治五髒。
五髒屬陰而居于内。
辛者以治六腑。
六腑屬陽而在于外。
故内者下之。
外者發之。
又宜養血益陰。
其熱自愈。
此所謂不治而治也。
故不治謂之常治。
治之不治。
謂之暴治。
經所謂諸寒而熱者取之陰。
諸熱而寒者取之陽。
此所謂求其屬也。
王注曰。
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此之謂也。
病有暴熱者。
病在心肺。
有積熱者。
病在腎肝。
暴熱者宜局方中雄黃解毒丸。
積熱者局方中妙香丸。
暴熱上喘者。
病在心肺。
謂之高喘。
木香金鈴子散。
上焦熱而煩者。
牛黃散。
髒腑秘者。
大黃牽牛散。
上焦熱無他證者。
桔梗湯。
有虛熱不能食而熱者。
脾虛也。
宜以濃樸白術陳皮之類治之。
有實熱能食而熱者。
胃實也。
宜以栀子黃芩湯。
或三黃丸之類治之。
郁金柴胡之類亦是也。
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
謂五髒齊損。
此熱勞骨蒸病也。
瘦弱虛煩。
腸下血。
皆蒸勞也。
宜養血益陰。
熱能自退。
當歸生地黃或錢氏地黃丸是也。
木香金鈴子散 治暴熱。
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半兩)金鈴子木香(各三錢)輕粉(少許)樸硝(二錢) 上為細末。
柳白皮湯調下三錢或四錢。
食後服。
以利為度。
喘止即止。
牛黃散 治上焦熱而煩。
不能睡卧。
栀子(半兩)大黃(半兩)郁金(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五錢。
水煎溫服食後。
微利則已。
大黃牽牛散 治相火之氣。
遊走髒腑。
大便秘結。
大黃(一兩)牽牛(頭末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有厥冷。
用酒調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
蜜湯調下食後。
微利為度。
此謂不時而熱者。
濕熱也。
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
寝汗發熱。
五髒齊損。
瘦虛弱煩。
腸下血。
骨蒸痿弱無力。
不能運動。
熟地黃(一兩)山茱萸(四錢)幹山藥(四錢)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錢)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溫酒送下。
如煩渴皮膚索澤。
食後煎服防風飲子。
空心服地黃丸。
防風當歸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滑石(三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如痰實咳嗽。
加半夏。
如大便黃。
米谷完出。
驚懼溺血淋閉咳血衄血。
自汗頭痛積熱肺痿。
後服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山栀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
滴水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一百丸。
溫水下。
日二三服。
或大便實。
加大黃。
自利不用大黃。
如中外有熱者。
此藥作散服名解毒湯。
或腹滿嘔吐。
欲作利者。
每服半兩解毒湯中加半夏茯苓濃樸各三錢。
生姜三片。
如白膿下痢後重者。
加大黃三錢。
涼膈散 加減附于後連翹山栀子大黃薄荷葉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樸硝(二錢半) 上件為粗末。
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入蜜一匙。
微煎溫服。
食後。
咽嗌不利。
腫痛并涎嗽者。
加桔梗一兩。
荊芥穗半兩。
咳而嘔者。
加半夏二錢半。
生姜一錢。
如鼻衄嘔血者。
加當歸芍藥生地黃各半兩。
一料内服。
如淋閉者。
加滑石四兩。
茯苓一兩。
或閉而不通。
臍下狀如複碗。
痛悶不可忍者。
乃腸胃幹涸。
膻中氣不下故。
經所謂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故膻中者。
臣使之官名。
三焦相火。
下合右腎。
為氣海也。
王注曰。
膀胱位當孤府。
故謂都官。
居下内空。
故藏津液。
若得氣海之氣施化。
則溲便注洩。
氣海之氣不及。
則隐不通。
故不得便利也。
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錢。
酒調下。
或八正散。
甚則宜上湧之。
令氣通達。
小便自通。
經所謂病在下。
上取之。
王注曰。
熱攻于上。
不利于下。
氣盛于上。
則溫辛散之。
苦以利之可也。
當歸承氣湯 當歸大黃(各一兩)甘草(半兩)芒硝(九錢) 上如麻豆大。
每服二兩。
水一大碗。
入生姜五片。
棗十枚。
同煎至半碗。
去滓熱服。
若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
此陽有餘陰不足。
大黃芒硝去胃中實熱。
當歸補血益陰。
甘草緩中。
加生姜棗。
胃屬土。
此引至于胃中也。
經所謂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此之謂也。
以大利為度。
微緩以瓜蒂散加防風藜蘆。
吐其病自愈。
後調洗心散涼膈散解毒湯等藥調治之。
牛黃膏 治熱入血室。
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朱砂郁金牡丹皮(各三錢)腦子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治暴熱者。
局方中解毒雄黃丸雄黃(碎飛)郁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個)。
治久熱者。
局方中 妙香丸。
辰砂(飛研九兩)牛黃龍腦膩粉(研)麝香(研各三兩)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細) 治虛勞骨蒸。
煩熱下血者。
錢氏地黃丸。
治虛熱不能食者。
脾虛也。
宜以濃樸白術陳皮之類治之。
治實熱能食者。
胃實也。
宜以栀子黃芩或三黃丸之類治之。
郁金柴胡亦可。
治表熱惡寒而渴。
白虎湯也。
膚如火燎而熱。
以手取之不甚熱。
為肺熱也。
目白睛赤。
煩燥或引飲。
獨黃芩一味主之。
水煎。
兩脅下肌熱。
脈浮弦者。
柴胡飲子主之。
兩脅肋熱。
或一身盡熱者。
或日晡肌熱者。
皆為血熱也。
四順飲子主之。
夜發熱。
主行陰。
乃血熱也。
四順桃仁承氣選用。
當視其腹痛血刺痛。
與有表入裡。
腹中轉失氣燥結之異。
晝則明了。
夜則谵語。
四順飲子證。
與桃仁承氣相似。
不可不辨也。
發熱雖無脅熱亦為柴胡證。
晝則行陽二十五度。
氣也。
大抵柴胡。
夜則行陰二十五度。
血也。
大抵四順飲子。
卷中 内傷論第十五 論曰。
人之生也。
由五谷之精。
化五味之備。
故能生形。
經曰。
味歸形。
若傷于味。
亦能損形。
今飲食反過其節。
腸胃不能勝。
氣不及化。
故傷焉。
經曰。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痹論曰。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或失四時之調養。
故能為人之病也。
經曰。
氣口緊而傷于食。
心胸滿而口無味。
與氣口同。
氣口者。
乃脾之外候。
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
夫傷者。
有多少。
有輕重。
如氣口一盛。
脈得六至。
則傷于厥陰。
乃傷之輕也。
槟榔丸主之。
氣口二盛。
脈得七至。
則傷于少陰。
乃傷之重也。
煮黃丸濃樸丸主之。
氣口三盛。
脈得八至。
則傷于太陰。
塞悶亂。
甚則心胃大痛。
兀兀欲吐。
得吐則已。
俗呼食迷風是也。
經曰。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則死。
宜吐之以瓜蒂散。
如不能則無治也。
經曰。
高者因而越之。
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槟榔丸 槟榔(二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
醋糊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至二十丸。
米飲下。
生姜湯亦可。
煮黃丸 雄黃(一兩另研)巴豆(五錢生用去皮研爛入雄黃末) 上二味再研。
入白面二兩同再和研均。
滴水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
下藥二十四丸。
煮三十沸。
撈入冷漿水中。
沉冰冷。
一時下二丸。
一日二十四丸也。
加至微利為度。
用浸藥水送下此藥。
治脅下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錢)赤小豆(三錢) 上為細末。
溫水調一錢。
以吐為度。
如傷之太重。
備急丸獨行丸。
皆急藥也。
金露丸 治天行時疾。
内傷飲食。
心下痞悶。
大黃(二兩)枳實(五錢麸炒)牽牛(頭末二兩)桔梗(二兩) 上同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後溫水下。
如常服十丸二十丸。
甚妙。
枳實丸 治氣不下降。
食難消化。
常服進食逐飲。
枳實(五錢麸炒)白術(一兩) 上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飲下。
治飲食不化。
心腹膨悶。
槟榔丸主之。
如甚則脅肋虛脹。
煮黃丸主之。
治氣不下降。
飲食難消。
金露丸主之。
卷中 諸瘧論第十六 經曰。
夏傷于暑。
秋必病瘧。
蓋傷之淺者。
近而暴發。
傷之重者。
遠而瘧。
者。
久瘧也。
是知夏傷于暑。
濕熱閉藏。
而不能發洩于外。
邪氣内行。
至秋而發為瘧也。
初不知何經受之。
随其動而取之。
有中三陽者。
有中三陰者。
大抵經中邪氣。
其證各殊。
同傷寒論之也。
故内經曰。
五髒皆有瘧。
其治各别。
在太陽經者。
謂之風瘧。
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者。
謂之熱瘧。
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者。
謂風熱瘧。
治多和之。
此三陽經受病。
皆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
此乃傷之淺者。
近而暴也。
在陰經則不分三經。
總謂之濕瘧。
當從太陰經論之。
其病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
遠而為。
者。
老也。
故謂之久瘧。
氣居西方。
宜毒藥療之。
瘧之為病。
因内積暑熱之氣。
不能宣洩于外。
而為瘧也。
當盛夏之時。
能食寒涼之物。
而助陰氣者。
縱使有暑熱之氣。
微者自消矣。
更時複以藥疏利髒腑。
使邪氣自下。
内經曰。
春食涼。
夏食寒。
秋食溫。
冬食熱。
是謂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人能于飲食起居之間。
順四時之氣而行之。
邪氣何由得生也。
治瘧病處暑前。
頭痛項強。
脈浮惡風有汗。
桂枝羌活湯。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溫服清。
迎發而服之。
如吐者。
加半夏曲等分。
治瘧病頭痛項強。
脈浮惡風無汗者。
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
如吐者。
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
瘧如前證而夜發者。
麻黃桂枝湯 主之。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 上五味。
同為細末。
根據前服。
桃仁味苦甘辛。
肝者血之海。
血聚則肝氣燥。
經所謂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故桃仁散血緩肝。
謂邪氣深遠而入血。
故夜發。
乃陰經有邪。
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治瘧病身熱目痛。
熱多寒少。
脈長睡卧不安。
先以大柴胡湯下之。
微利為度。
如下過外微邪未盡者。
宜服 白芷湯 。
以盡其邪。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
同前煎服。
治瘧無他證。
隔日發。
先寒後熱。
寒少熱多。
宜 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
分作三服。
每服水一盞。
同前煎服。
間日者。
邪氣所舍深也。
治瘧寒熱大作。
不論先後。
皆太陽陽明合病也。
謂之交争。
寒作則必戰動。
經曰。
熱勝而動也。
發熱則必汗洩。
經曰。
汗出不愈。
知為熱也。
陽盛陰虛之證。
當内實外虛。
不治必傳入陰經也。
當用 桂枝芍藥湯 主之。
桂枝(三錢)黃知母石膏芍藥(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五七錢。
至半兩。
水煎如前藥服之。
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