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肌肉蠕動。
命曰微風。
風傷于肺。
咳嗽喘急。
每一兩。
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
如打撲傷損。
肢節疼痛。
腹中惡血不下。
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
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
解利四時傷寒。
内外所傷。
每一兩内。
加益元散一兩。
蔥白十莖。
鹽豉一合。
生姜半兩。
水一碗。
同煎至五七沸。
或煎一小碗。
溫冷服一半。
以筋探之即吐。
罷後服一半。
稍熱服。
汗出立解。
如飲酒中風。
身熱頭痛如破者。
加黃連須二錢。
蔥白十莖。
根據法立愈。
慎勿用桂枝麻黃解之。
頭旋腦熱。
鼻塞。
濁涕時下。
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
内經曰。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
鼻淵者。
濁涕下不已也。
王注曰。
膽移熱于腦。
腦液下滲則為濁涕。
涕下不止如彼水泉。
故曰鼻淵也。
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之脈俱盛也。
如氣逆者。
調木香末一錢。
卷中 疠風論第十一 内經曰。
疠者。
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疠風。
又曰。
脈風成為疠。
俗雲癞病也。
故治法雲。
病大風骨節重。
須眉堕。
名曰大風。
刺肌肉為故。
汗出百日。
王注曰。
洩衛氣之怫熱。
刺骨髓汗出百日。
洩榮氣之怫熱。
凡二百日。
須眉生而止針。
怫熱屏退。
陰氣内複。
故多汗出須眉生也。
先桦皮散。
從少至多。
服五七日後。
灸承漿穴七壯。
灸瘡輕再灸。
瘡愈再灸。
後服二聖散洩熱祛血之風邪。
戒房室三年。
針灸藥止述類象形。
此治肺風之法也。
然非止肺髒有之。
俗雲鼻屬肺。
而病發于肺。
端而言之不然。
如此者。
既鼻準腫赤脹。
但為瘡之類。
乃謂血随氣化。
既氣不施化。
則血聚矣。
然血既聚。
使肉腐爛而生蟲也。
謂厥陰主生五蟲。
厥陰為風木。
故木主生五蟲。
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
金衰故木來克侮。
經曰侮勝也。
宜瀉火熱利氣之劑。
蟲自不生也。
法雲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此之謂也。
故此疾血熱明矣。
當以藥緩疏洩之。
煎局方内升麻湯。
下錢氏内瀉青丸。
餘各随經言之。
故病風者。
陽氣先受傷也。
桦皮散 治肺髒風毒。
遍身瘡疥。
及瘾疹瘙癢。
搔之成瘡。
又治面風刺。
及婦人粉刺。
桦皮(四兩燒灰)荊芥穗(二兩)甘草(半兩炙)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銀器内熬去水一半放令幹)枳殼(四兩去蘆用炭火燒欲灰于濕紙上令冷) 上件除杏子外。
餘藥為末。
将杏子别研令細。
次同諸藥令勻。
瓷盒内放之。
每服三錢。
食後溫酒調下。
二聖散 治大風疠疾。
大黃(半兩)皂角刺(三錢燒灰) 上将皂角刺一二斤。
燒灰研細。
煎大黃半兩。
湯調下二錢。
早服桦皮散。
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
晚服二聖散。
此數等之藥。
皆為緩疏洩血中之風熱也。
七聖丸 郁李仁(去皮)大黃(蒸焙各一兩)肉桂(去粗皮)羌活(去蘆)槟榔(生) 木香(生)川芎(各半兩) 七宣丸 诃黎勒皮柴胡(去苗洗)枳實()木香(各五兩)桃仁(去皮尖六兩)大黃(面裹煨十五兩)甘草(六兩) 皆治風壅邪熱。
潤利大腸。
中風風痫疠風。
大便秘澀。
皆可服之。
此方局方中治法曰。
雖诃子味苦澀。
而能止髒腑。
此利藥中用诃子。
令大黃枳實緩緩而推陳。
洩去邪氣。
若年老風秘澀者。
乃津液内亡也。
故不可用峻劑攻之。
内經曰。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
不知則老。
舉世皆言。
年老之人。
無熱俱虛。
豈不明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故陰虛陽盛明矣。
是以陰虛其下。
陽甚于上。
故上實下虛。
此理明矣。
卷中 破傷風論第十二 論曰。
夫風者。
百病之始也。
清淨則腠理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而弗能為害也。
故破傷風者。
通于表裡。
分别陰陽。
同傷寒證治。
闾閻往往有不知者。
隻知有發表者。
不知有攻裡者和解者。
此汗下和三法也。
亦同傷寒證。
有在表者。
有在裡者。
有半在表半在裡者。
在裡宜下。
在表宜發汗。
在表裡之間宜和解。
然汗下亦不可過其法也。
又不可妄意處治。
各通其髒腑。
免汗洩之非宜也。
故破傷風者。
從外至内甚于内者。
則病也。
因此卒暴傷損風襲之間。
傳播經絡。
至使寒熱更作。
身體反強。
口噤不開。
甚者邪氣入髒。
則分汗下之治。
諸瘡不瘥。
榮衛虛。
肌肉不生。
瘡眼不合者。
風邪亦能外入于瘡。
為破傷風之候。
故諸瘡不瘥時。
舉世皆言着灸為上。
是謂熟瘡。
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諸變。
不可勝數。
微則發熱。
甚則生風而搐。
或角弓反張。
口噤目邪。
皆因瘡郁結于榮衛。
不得宣通而生。
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
瘡着白痂。
瘡口閉塞。
氣難通洩。
故陽熱易為郁結。
而熱甚則生風也。
故表脈浮而無力。
太陽也。
脈長而有力者。
陽明也。
脈浮而弦小者。
少陽也。
太陽宜汗。
陽明宜下。
少陽宜和。
若明此三法。
而治不中病者。
未之有也。
羌活防風湯 治破傷風邪。
初傳在表。
羌活防風川芎本當歸芍藥甘草(各一兩)地榆華細辛(各二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同煎至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量緊慢加減用之。
熱則加大黃二兩。
大便秘。
則加大黃一兩。
緩緩令過。
白術防風湯 若服前表藥過。
有自汗者。
宜服此藥。
白術(一兩)防風(二兩)黃(一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髒腑和而有自汗。
可用此藥。
破傷風髒腑秘。
小便赤。
自汗不止者。
因用熱藥。
汗出不休。
故知無寒也。
宜速下之。
先用芎黃湯。
三二服後。
用大芎黃湯下之。
芎黃湯 川芎(一兩)黃芩(六錢)甘草(二錢)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同煎至七分。
去渣溫服。
不拘時候。
三服即止。
再用下藥。
大芎黃湯 川芎(二兩)羌活黃芩大黃(各一兩) 上咀。
根據前煎服。
宜利為度。
發表雄黃散 雄黃(一錢)防風(二錢)草烏(一錢)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一字。
溫酒調下。
裡和至愈可服。
裡不和不可服。
蜈蚣散 蜈蚣(一對)鳔(五錢)左蟠龍(五錢炒煙盡為度野鴿糞是也)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一錢。
清酒調下。
治法根據前用。
裡和至愈可服。
但有裡證不可服。
次當下之。
用前蜈蚣散四錢。
燒飯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一丸。
漸加六七丸。
清酒調蜈蚣少許送下。
宣利為度。
内外風去。
可常服羌活湯。
緩緩而治。
不拘時候服之。
羌活湯者。
治半在表半在裡也。
羌活湯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一兩) 薄荷(半兩)吳白芷(半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入生姜五片。
同煎至一盞。
去渣稍熱服。
不拘時候。
日進二服。
防風湯 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
未解入裡。
宜急服此藥。
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二三服後。
宜調蜈蚣散。
大效。
蜈蚣散 蜈蚣(一對)鳔(三錢) 上為細末。
用防風湯調下。
如前藥解表不已。
覺轉入裡。
當服左龍丸微利。
看大便硬軟。
加巴豆霜服之。
左龍丸 左蟠龍(五錢炒)白僵蠶鳔(各五錢炒)雄黃(一錢) 上同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溫酒下。
如裡證不已。
當于左龍丸末一半内。
入巴豆霜半錢。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一丸。
同左龍丸一處合服。
每服藥中加一丸。
如此漸加服至利為度。
若利後更服後藥。
若搐不已。
亦宜服後藥羌活湯也。
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地榆(各一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如有熱加黃芩。
有涎加半夏。
若病日久。
氣血漸虛。
邪氣入胃。
宜養血為度。
養血當歸地黃散 當歸地黃芍藥川芎本防風白芷(各一兩)細辛(五錢) 上咀。
根據前煎服。
雄黃散 治表藥。
天南星(三錢)半夏天麻(各五錢)雄黃(二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溫酒調下。
如有涎。
于此藥中加大黃為下藥。
地榆防風散 治破傷中風。
半在表。
半在裡。
頭微汗。
身無汗。
不可發汗。
宜表裡治之。
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苋(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三錢。
溫米飲調下。
白術湯 治破傷風。
大汗不止。
筋攣搐搦。
白術葛根(各一兩)升麻黃芩(各半兩)芍藥(二兩)甘草(二錢半) 上咀。
每服一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江鳔丸 治破傷風。
驚而發搐。
髒腑秘澀。
知病在裡。
可用江鳔丸下之。
江鳔(半兩炒)野鴿糞(半兩炒)雄黃(一錢)白僵蠶(半兩)蜈蚣(一對)天麻(一兩) 上件為細末。
又将藥末作二分用。
一分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朱砂為衣。
後一分入巴豆霜一錢同和。
亦以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不用朱砂為衣。
每服朱砂為衣者二十丸。
入巴豆霜者一丸。
第二服二丸。
加至利為度。
再服朱砂為衣藥。
病愈止。
沒藥散 治刀箭所傷。
止血定痛。
定粉(一兩)風化灰(一兩)枯白礬(三錢另研)乳香(半錢另研)沒藥(一字另研) 上件各研為細末。
同和勻再研摻之。
卷中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
傷寒之法。
先言表裡。
及有緩急。
三陽表當急。
裡當緩。
三陰表當緩。
裡當急。
又曰。
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
脈浮汗急而下緩。
謂三陽表也。
脈沉下急而汗緩。
謂三陰裡也。
麻黃湯謂之急。
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
内經雲。
有漬形以為汗。
為汗之緩。
裡之表也。
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
為汗之急。
表之表也。
急汗者太陽。
緩汗者少陰。
是髒腑之輸應也。
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
是少陰證。
始得發熱脈沉裡和無汗。
故漬形以為汗。
假令麻黃湯。
是太陽證。
頭項痛腰脊強。
脈浮無汗裡和是也。
在皮者汗而發之也。
經曰。
治主以緩。
治客以急。
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咀。
都作一服。
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善潔。
面青善怒。
其三部脈俱弦而浮。
惡寒裡和。
謂清便自調也。
麻黃湯内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謂肝主風。
是膽經受病。
大便秘。
或洩下赤水無數。
皆裡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面赤口幹善笑。
其尺寸脈俱浮而洪。
惡寒裡和。
謂清便自調也。
麻黃湯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謂主心熱。
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
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
尺寸脈俱浮而緩。
裡和惡寒。
麻黃湯内加白術防己各五錢。
謂脾主濕。
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
其尺寸脈俱浮而澀。
裡和惡寒。
麻黃湯内加桂枝生姜各三錢。
謂肺主燥。
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
其外證面黑善恐。
其尺寸脈俱浮。
而裡和惡寒。
其麻黃湯内加附子生姜。
謂腎主寒。
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
皆表之表。
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
皆腑受病。
表之裡者。
下之當緩。
謂随髒表證。
外顯尺寸脈俱浮。
而複有裡證。
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
或洩下赤水。
按之内實或痛。
麻黃湯去麻黃杏仁。
與随髒元加藥同煎。
作五服。
每下一證。
初一服加大黃半錢。
邪盡則止。
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
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
如邪未盡。
又加之。
邪盡則止。
此所謂先緩而後急。
是表之裡證。
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 上咀。
都作一服。
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
其内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
其尺寸脈俱沉而弦。
裡和惡寒。
肝經受病。
麻黃附子細辛湯内。
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
其内證煩心心痛。
掌中熱而哕。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心經受病。
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
其内證腹脹滿食不消。
怠惰嗜卧。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脾經受病。
加白術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
其内證喘咳灑淅寒熱。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肺經受病。
加生姜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
其内證洩如下重。
足胫寒而逆。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腎經受病。
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錢。
以上五證。
裡之表也。
宜漬形以為汗。
皆髒受病也。
裡者下之當急。
謂随髒内證。
已顯尺寸脈俱沉。
複有裡證者。
謂大小便秘澀或洩下赤水。
或瀉無數。
不能飲食。
不惡風寒。
發熱引飲。
其脈俱沉。
或按之内實而痛。
此謂裡實。
宜速下之。
麻黃附子細辛内去麻黃。
與随髒元加藥内。
分作三服。
每下一證。
初一服加大黃三錢。
邪盡則止。
如邪未盡。
再一服加大黃二錢。
又未盡。
第三服加大黃一錢。
此先急而後緩。
謂裡之裡也。
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
不問何經所受。
皆能混然解之。
謂不犯各經之受病。
雖不解盡。
亦無壞證。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 黑地黃(一兩炒)白術(三兩如無用蒼術加一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無時溫服清。
如覺發熱引飲。
加黃芩甘草各一兩。
更随證。
如頭痛惡風。
于白術湯一兩内。
加羌活散三錢。
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 如身熱。
根據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
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
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
命曰微風。
風傷于肺。
咳嗽喘急。
每一兩。
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
如打撲傷損。
肢節疼痛。
腹中惡血不下。
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
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
解利四時傷寒。
内外所傷。
每一兩内。
加益元散一兩。
蔥白十莖。
鹽豉一合。
生姜半兩。
水一碗。
同煎至五七沸。
或煎一小碗。
溫冷服一半。
以筋探之即吐。
罷後服一半。
稍熱服。
汗出立解。
如飲酒中風。
身熱頭痛如破者。
加黃連須二錢。
蔥白十莖。
根據法立愈。
慎勿用桂枝麻黃解之。
頭旋腦熱。
鼻塞。
濁涕時下。
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
内經曰。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
鼻淵者。
濁涕下不已也。
王注曰。
膽移熱于腦。
腦液下滲則為濁涕。
涕下不止如彼水泉。
故曰鼻淵也。
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之脈俱盛也。
如氣逆者。
調木香末一錢。
卷中 疠風論第十一 内經曰。
疠者。
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
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疠風。
又曰。
脈風成為疠。
俗雲癞病也。
故治法雲。
病大風骨節重。
須眉堕。
名曰大風。
刺肌肉為故。
汗出百日。
王注曰。
洩衛氣之怫熱。
刺骨髓汗出百日。
洩榮氣之怫熱。
凡二百日。
須眉生而止針。
怫熱屏退。
陰氣内複。
故多汗出須眉生也。
先桦皮散。
從少至多。
服五七日後。
灸承漿穴七壯。
灸瘡輕再灸。
瘡愈再灸。
後服二聖散洩熱祛血之風邪。
戒房室三年。
針灸藥止述類象形。
此治肺風之法也。
然非止肺髒有之。
俗雲鼻屬肺。
而病發于肺。
端而言之不然。
如此者。
既鼻準腫赤脹。
但為瘡之類。
乃謂血随氣化。
既氣不施化。
則血聚矣。
然血既聚。
使肉腐爛而生蟲也。
謂厥陰主生五蟲。
厥陰為風木。
故木主生五蟲。
蓋三焦相火熱甚而制金。
金衰故木來克侮。
經曰侮勝也。
宜瀉火熱利氣之劑。
蟲自不生也。
法雲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此之謂也。
故此疾血熱明矣。
當以藥緩疏洩之。
煎局方内升麻湯。
下錢氏内瀉青丸。
餘各随經言之。
故病風者。
陽氣先受傷也。
桦皮散 治肺髒風毒。
遍身瘡疥。
及瘾疹瘙癢。
搔之成瘡。
又治面風刺。
及婦人粉刺。
桦皮(四兩燒灰)荊芥穗(二兩)甘草(半兩炙)杏仁(二兩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銀器内熬去水一半放令幹)枳殼(四兩去蘆用炭火燒欲灰于濕紙上令冷) 上件除杏子外。
餘藥為末。
将杏子别研令細。
次同諸藥令勻。
瓷盒内放之。
每服三錢。
食後溫酒調下。
二聖散 治大風疠疾。
大黃(半兩)皂角刺(三錢燒灰) 上将皂角刺一二斤。
燒灰研細。
煎大黃半兩。
湯調下二錢。
早服桦皮散。
中煎升麻湯下瀉青丸。
晚服二聖散。
此數等之藥。
皆為緩疏洩血中之風熱也。
七聖丸 郁李仁(去皮)大黃(蒸焙各一兩)肉桂(去粗皮)羌活(去蘆)槟榔(生) 木香(生)川芎(各半兩) 七宣丸 诃黎勒皮柴胡(去苗洗)枳實()木香(各五兩)桃仁(去皮尖六兩)大黃(面裹煨十五兩)甘草(六兩) 皆治風壅邪熱。
潤利大腸。
中風風痫疠風。
大便秘澀。
皆可服之。
此方局方中治法曰。
雖诃子味苦澀。
而能止髒腑。
此利藥中用诃子。
令大黃枳實緩緩而推陳。
洩去邪氣。
若年老風秘澀者。
乃津液内亡也。
故不可用峻劑攻之。
内經曰。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
不知則老。
舉世皆言。
年老之人。
無熱俱虛。
豈不明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故陰虛陽盛明矣。
是以陰虛其下。
陽甚于上。
故上實下虛。
此理明矣。
卷中 破傷風論第十二 論曰。
夫風者。
百病之始也。
清淨則腠理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而弗能為害也。
故破傷風者。
通于表裡。
分别陰陽。
同傷寒證治。
闾閻往往有不知者。
隻知有發表者。
不知有攻裡者和解者。
此汗下和三法也。
亦同傷寒證。
有在表者。
有在裡者。
有半在表半在裡者。
在裡宜下。
在表宜發汗。
在表裡之間宜和解。
然汗下亦不可過其法也。
又不可妄意處治。
各通其髒腑。
免汗洩之非宜也。
故破傷風者。
從外至内甚于内者。
則病也。
因此卒暴傷損風襲之間。
傳播經絡。
至使寒熱更作。
身體反強。
口噤不開。
甚者邪氣入髒。
則分汗下之治。
諸瘡不瘥。
榮衛虛。
肌肉不生。
瘡眼不合者。
風邪亦能外入于瘡。
為破傷風之候。
故諸瘡不瘥時。
舉世皆言着灸為上。
是謂熟瘡。
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諸變。
不可勝數。
微則發熱。
甚則生風而搐。
或角弓反張。
口噤目邪。
皆因瘡郁結于榮衛。
不得宣通而生。
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
瘡着白痂。
瘡口閉塞。
氣難通洩。
故陽熱易為郁結。
而熱甚則生風也。
故表脈浮而無力。
太陽也。
脈長而有力者。
陽明也。
脈浮而弦小者。
少陽也。
太陽宜汗。
陽明宜下。
少陽宜和。
若明此三法。
而治不中病者。
未之有也。
羌活防風湯 治破傷風邪。
初傳在表。
羌活防風川芎本當歸芍藥甘草(各一兩)地榆華細辛(各二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同煎至七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量緊慢加減用之。
熱則加大黃二兩。
大便秘。
則加大黃一兩。
緩緩令過。
白術防風湯 若服前表藥過。
有自汗者。
宜服此藥。
白術(一兩)防風(二兩)黃(一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髒腑和而有自汗。
可用此藥。
破傷風髒腑秘。
小便赤。
自汗不止者。
因用熱藥。
汗出不休。
故知無寒也。
宜速下之。
先用芎黃湯。
三二服後。
用大芎黃湯下之。
芎黃湯 川芎(一兩)黃芩(六錢)甘草(二錢)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一盞半。
同煎至七分。
去渣溫服。
不拘時候。
三服即止。
再用下藥。
大芎黃湯 川芎(二兩)羌活黃芩大黃(各一兩) 上咀。
根據前煎服。
宜利為度。
發表雄黃散 雄黃(一錢)防風(二錢)草烏(一錢)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一字。
溫酒調下。
裡和至愈可服。
裡不和不可服。
蜈蚣散 蜈蚣(一對)鳔(五錢)左蟠龍(五錢炒煙盡為度野鴿糞是也)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一錢。
清酒調下。
治法根據前用。
裡和至愈可服。
但有裡證不可服。
次當下之。
用前蜈蚣散四錢。
燒飯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一丸。
漸加六七丸。
清酒調蜈蚣少許送下。
宣利為度。
内外風去。
可常服羌活湯。
緩緩而治。
不拘時候服之。
羌活湯者。
治半在表半在裡也。
羌活湯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一兩) 薄荷(半兩)吳白芷(半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入生姜五片。
同煎至一盞。
去渣稍熱服。
不拘時候。
日進二服。
防風湯 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
未解入裡。
宜急服此藥。
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二三服後。
宜調蜈蚣散。
大效。
蜈蚣散 蜈蚣(一對)鳔(三錢) 上為細末。
用防風湯調下。
如前藥解表不已。
覺轉入裡。
當服左龍丸微利。
看大便硬軟。
加巴豆霜服之。
左龍丸 左蟠龍(五錢炒)白僵蠶鳔(各五錢炒)雄黃(一錢) 上同為細末。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溫酒下。
如裡證不已。
當于左龍丸末一半内。
入巴豆霜半錢。
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一丸。
同左龍丸一處合服。
每服藥中加一丸。
如此漸加服至利為度。
若利後更服後藥。
若搐不已。
亦宜服後藥羌活湯也。
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地榆(各一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如有熱加黃芩。
有涎加半夏。
若病日久。
氣血漸虛。
邪氣入胃。
宜養血為度。
養血當歸地黃散 當歸地黃芍藥川芎本防風白芷(各一兩)細辛(五錢) 上咀。
根據前煎服。
雄黃散 治表藥。
天南星(三錢)半夏天麻(各五錢)雄黃(二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溫酒調下。
如有涎。
于此藥中加大黃為下藥。
地榆防風散 治破傷中風。
半在表。
半在裡。
頭微汗。
身無汗。
不可發汗。
宜表裡治之。
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苋(各等分) 上件為細末。
每服三錢。
溫米飲調下。
白術湯 治破傷風。
大汗不止。
筋攣搐搦。
白術葛根(各一兩)升麻黃芩(各半兩)芍藥(二兩)甘草(二錢半) 上咀。
每服一兩。
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江鳔丸 治破傷風。
驚而發搐。
髒腑秘澀。
知病在裡。
可用江鳔丸下之。
江鳔(半兩炒)野鴿糞(半兩炒)雄黃(一錢)白僵蠶(半兩)蜈蚣(一對)天麻(一兩) 上件為細末。
又将藥末作二分用。
一分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朱砂為衣。
後一分入巴豆霜一錢同和。
亦以燒餅為丸。
如桐子大。
不用朱砂為衣。
每服朱砂為衣者二十丸。
入巴豆霜者一丸。
第二服二丸。
加至利為度。
再服朱砂為衣藥。
病愈止。
沒藥散 治刀箭所傷。
止血定痛。
定粉(一兩)風化灰(一兩)枯白礬(三錢另研)乳香(半錢另研)沒藥(一字另研) 上件各研為細末。
同和勻再研摻之。
卷中 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論曰。
傷寒之法。
先言表裡。
及有緩急。
三陽表當急。
裡當緩。
三陰表當緩。
裡當急。
又曰。
脈浮當汗。
脈沉當下。
脈浮汗急而下緩。
謂三陽表也。
脈沉下急而汗緩。
謂三陰裡也。
麻黃湯謂之急。
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
内經雲。
有漬形以為汗。
為汗之緩。
裡之表也。
又曰在皮者汗而發之。
為汗之急。
表之表也。
急汗者太陽。
緩汗者少陰。
是髒腑之輸應也。
假令麻黃附子細辛湯。
是少陰證。
始得發熱脈沉裡和無汗。
故漬形以為汗。
假令麻黃湯。
是太陽證。
頭項痛腰脊強。
脈浮無汗裡和是也。
在皮者汗而發之也。
經曰。
治主以緩。
治客以急。
此之謂也。
麻黃湯 麻黃(去節五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個) 上咀。
都作一服。
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善潔。
面青善怒。
其三部脈俱弦而浮。
惡寒裡和。
謂清便自調也。
麻黃湯内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謂肝主風。
是膽經受病。
大便秘。
或洩下赤水無數。
皆裡不和也。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面赤口幹善笑。
其尺寸脈俱浮而洪。
惡寒裡和。
謂清便自調也。
麻黃湯内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謂主心熱。
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
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
尺寸脈俱浮而緩。
裡和惡寒。
麻黃湯内加白術防己各五錢。
謂脾主濕。
是胃經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面白善嚏。
悲愁不樂欲哭。
其尺寸脈俱浮而澀。
裡和惡寒。
麻黃湯内加桂枝生姜各三錢。
謂肺主燥。
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
其外證面黑善恐。
其尺寸脈俱浮。
而裡和惡寒。
其麻黃湯内加附子生姜。
謂腎主寒。
是膀胱受病也。
以上各五證。
皆表之表。
謂在皮者急汗而發之也。
皆腑受病。
表之裡者。
下之當緩。
謂随髒表證。
外顯尺寸脈俱浮。
而複有裡證。
謂發熱飲水便利赤澀。
或洩下赤水。
按之内實或痛。
麻黃湯去麻黃杏仁。
與随髒元加藥同煎。
作五服。
每下一證。
初一服加大黃半錢。
邪盡則止。
未盡第二服加大黃一錢。
邪未盡第三服加大黃一錢半。
如邪未盡。
又加之。
邪盡則止。
此所謂先緩而後急。
是表之裡證。
下之當緩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去苗土)附子(一錢二分半炮裂去皮臍) 上咀。
都作一服。
水煎去滓溫服。
假令得肝脈。
其内證滿閉淋溲便難轉筋。
其尺寸脈俱沉而弦。
裡和惡寒。
肝經受病。
麻黃附子細辛湯内。
加羌活防風各三錢。
假令得心脈。
其内證煩心心痛。
掌中熱而哕。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心經受病。
加黃芩石膏各三錢。
假令得脾脈。
其内證腹脹滿食不消。
怠惰嗜卧。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脾經受病。
加白術防己各三錢。
假令得肺脈。
其内證喘咳灑淅寒熱。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肺經受病。
加生姜桂枝各三錢。
假令得腎脈。
其内證洩如下重。
足胫寒而逆。
其尺寸脈俱沉。
裡和惡寒。
腎經受病。
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錢。
以上五證。
裡之表也。
宜漬形以為汗。
皆髒受病也。
裡者下之當急。
謂随髒内證。
已顯尺寸脈俱沉。
複有裡證者。
謂大小便秘澀或洩下赤水。
或瀉無數。
不能飲食。
不惡風寒。
發熱引飲。
其脈俱沉。
或按之内實而痛。
此謂裡實。
宜速下之。
麻黃附子細辛内去麻黃。
與随髒元加藥内。
分作三服。
每下一證。
初一服加大黃三錢。
邪盡則止。
如邪未盡。
再一服加大黃二錢。
又未盡。
第三服加大黃一錢。
此先急而後緩。
謂裡之裡也。
當速下之也。
通解利傷寒。
不問何經所受。
皆能混然解之。
謂不犯各經之受病。
雖不解盡。
亦無壞證。
羌活湯 羌活(二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黃芩(一兩)細辛(三錢半)甘草(一兩炒) 黑地黃(一兩炒)白術(三兩如無用蒼術加一兩) 上咀。
每服五七錢。
水二盞。
煎至一盞。
無時溫服清。
如覺發熱引飲。
加黃芩甘草各一兩。
更随證。
如頭痛惡風。
于白術湯一兩内。
加羌活散三錢。
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根(二錢半) 如身熱。
根據前加石膏湯四錢。
石膏湯 石膏(二兩)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
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 芍藥(二兩)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
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兩)半夏(五錢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