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氣。
神之宇也。
經所謂其用為燥。
火性燥動。
其明于外。
熱甚火赫。
铄石流金。
火之極變也。
燔山川。
旋反屋宇。
火之災眚也。
故火非同水。
水智而火愚。
其性暴速。
其為病也。
當胸中熱嗌幹。
右滿。
皮膚痛。
寒熱咳喘。
唾血血洩。
鼽衄嚏嘔。
溺色變。
甚則瘡癢腫。
肩背缺盆中痛。
瘍疹身熱驚惑。
惡寒戰栗。
谵妄衄蔑語笑。
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背膺肩甲間痛。
兩臂内痛。
虛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其為治也。
以寒勝熱。
王注曰。
小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甚熱之氣。
汗以發之。
發之不盡。
逆制之。
制之不盡。
求其屬以衰之。
又曰。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經曰。
氣有多少。
病有盛衰。
治有緩急。
方有大小。
此之謂也。
是以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心欲軟。
急食鹹以軟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火氣之下。
水氣承之。
是故火主暴虐。
故燥萬物者莫乎火。
夏月火熱極甚。
則天氣熏和。
而萬物反潤。
以水出液。
林木津流。
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
是火極而反兼水化。
俗以難辨。
認是作非。
不治已極。
反攻王氣。
是不明标本。
但随兼化之虛象。
妄為其治。
反助其滿而害于生命多矣。
故此髒平則升明。
太過則赫曦。
不及則伏明。
王注曰。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諸濕腫滿。
皆屬脾土。
味和氣化。
濕勝則濡洩。
脾者倉廪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故為倉廪之官。
又名谏議之官。
五味出焉。
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為陰中至陰。
脾也。
其脈緩。
王注曰。
脾形象馬蹄。
内包胃脘。
象土形也。
其用為化。
兼四氣聚散。
複形群品。
以主溉灌肝心肺腎。
不主于時。
寄旺四季。
經所謂善不可見。
惡者可見也。
其變驟注。
其災霖潰。
其為病也。
腫骨痛陰淖。
按之不得。
腰脊頭頸痛。
時眩大便難。
陰氣不用飲。
不欲食。
咳唾則有血。
積飲痞膈中滿。
霍亂吐下。
身重。
善饑肌肉痿。
足不收行。
脅嘔吐。
洩注下。
王注曰。
脾熱則生濕。
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者。
有胃之寒者。
有胃之熱者。
色白澄徹清冷。
皆屬于寒。
色黃水赤混濁。
皆屬于熱。
故仲景曰。
邪熱不殺谷。
火性疾速。
此之謂也。
其為治也。
風勝濕。
濕自土生。
風為木化。
土餘則制之以風。
脾盛治之以燥。
故濕傷肉。
濕勝則濡洩。
甚則水閉腫。
王注曰。
濕為水。
水盛則腫。
水下形肉已消。
又曰。
濕氣為淫。
皆為腫滿。
但除其濕。
腫滿自衰。
若濕氣在上。
以苦吐之。
濕氣在下。
以苦瀉之。
以淡滲之。
治濕之法。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故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若濕上甚而熱。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汗為故而止。
濕淫于内。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又曰。
土氣之下。
木氣承之。
本草曰。
燥可去濕。
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王注曰。
半身已上。
濕氣有餘。
火氣複郁。
所以明其熱能生濕。
經所謂風寒在下。
燥熱在上。
濕氣在中。
火遊行其間。
是亦熱之用矣。
故土主沉雲雨而宏靜。
雨熱極甚。
則飄驟散落。
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
若脾熱甚。
土自邕。
燥去其濕。
以寒除熱。
脾土氣衰。
以甘緩之。
所以溏洩積飲痞隔腫滿濕熱幹涸消渴。
慎不可以溫藥補之。
故積溫成熱。
性之溫。
乃勝氣之藥也。
故此髒喜新而惡陳。
常令滋澤。
無使幹涸。
土平則備化。
太過則敦阜。
不及則卑監。
諸氣郁病痿。
皆屬于肺金。
(常清氣利)燥勝則幹。
肺者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其味辛。
其色白。
而為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為陽中之少陰。
通于秋氣。
其脈毛。
王注曰。
肺之形。
象人肩。
二布葉一小葉。
中有二千四空行列。
以分布諸髒清濁之氣。
經所謂其用為固。
其變肅殺。
其眚蒼落。
其為病也。
骨節内變。
左脅痛。
寒清于中。
感而瘧。
太涼革候。
咳腹中鳴。
注瀉溏。
咳逆心脅滿。
引小腹善暴痛。
不可反側。
嗌幹面塵色惡腰痛。
丈夫疝。
婦人少腹痛。
浮虛鼽尻陰股髀。
是病皴揭。
實則喘厥逆氣。
肩背痛。
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幹。
其為治也。
熱勝燥。
燥自金生。
熱為火化。
金餘則制之以火。
肺勝則治之以苦。
又曰。
金氣之下。
火氣承之。
燥淫于内。
治以苦溫。
佐以苦辛。
以苦下之。
若肺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王注曰。
制燥之勝。
必以苦溫。
故受幹病生焉。
是以金主于秋而屬陰。
其氣涼。
涼極天氣清明。
而萬物反燥。
故燥若火。
是金極而反兼火化也。
故病血液衰也。
燥金之化極甚。
則煩熱氣郁痿弱。
而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也。
凡有聲之痛。
應金之氣。
故此髒平氣則審平。
大過則堅成。
不及則從革。
諸寒收引。
皆屬于腎水。
(能養動耗)寒勝則浮。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其味鹹。
其色黑。
為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為陰中之太陰。
通于冬氣。
其脈石。
王注曰。
腎髒有二。
形如豇豆相并。
而曲附于膂筋。
外有脂裹。
裡白表黑。
主藏精。
故仙經曰。
心為君火。
腎為相火。
是言在腎屬火。
而不屬水也。
經所謂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故膻中者在乳之間。
下合于腎。
是火居水位。
得升則喜樂出焉。
雖君相二火之氣。
論其五行造化之理。
同為熱也。
故左腎屬水。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右腎屬火。
遊行三焦。
興衰之道由于此。
故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
是言命門相火也。
經所謂其變凝冽。
其眚冰雹。
其為病也。
寒客心痛。
腰腿痛。
大關節不利。
屈伸不便。
若厥逆痞堅。
腹滿寝汗。
實則腹大胫腫。
喘咳身重。
寝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意不樂。
王注曰。
大小腹。
大小腸也。
此所謂左腎水發痛也。
若夫右腎命門相火之為病。
少氣瘡瘍疥癬癰腫脅滿。
胸背首面四肢浮腫。
腹脹嘔逆。
螈骨痛節有動。
注下溫瘧。
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精液。
目赤心熱。
甚則瞀昧暴痛。
瞀悶懊。
嚏嘔瘡瘍驚燥。
喉痹耳鳴。
嘔湧暴注。
螈暴死。
瘤氣結核丹。
皆相火熱之勝也。
其為治也。
寒勝熱。
燥勝寒。
若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火淫所勝。
平以鹹冷。
故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如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又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故水本寒。
寒急則水冰如地而能載物。
水發而雹雪。
是水寒亢極。
反似克水之土化。
是謂兼化也。
所謂寒病極者。
反腎滿也。
左腎不足。
濟之以水。
右腎不足。
濟之以火。
故此髒水準則靜順。
不及則涸流。
太過則流衍。
諸厥固洩。
皆屬于下。
厥謂氣逆。
固謂禁固。
氣逆則肝腎失守。
失守則不能禁固。
出入無度。
燥濕不恒。
故氣下則愈也。
經所謂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
肺者髒之長也。
為心之華蓋。
故肺熱葉焦。
發為痿。
是氣郁不利。
病喘息而嘔也。
嘔謂嘔酸水。
火氣炎上之象也。
胃膈熱甚。
則為嘔也。
若衰火之炎。
痿則愈。
利肺之氣。
喘息自調也。
道路開通。
吐嘔則除。
凡病嘔湧溢食。
皆屬之火也。
王注曰。
内格嘔逆。
食不得入。
是有火也。
經所謂三陽有餘。
則為痿易。
王注曰。
易有變常用。
自痿弱無力也。
故此者熱之明矣。
諸熱瞀螈。
皆屬于火。
熱氣勝則濁亂昏昧也。
瞀視乃昏也。
經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者。
故俗謂之搐是也。
熱勝風搏。
并于經絡。
故風主動而不甯。
風火相乘。
是以熱瞀螈而生矣。
治法祛風滌熱之劑。
折其火勢。
熱螈可立愈。
若妄加灼火。
或飲以發表之藥。
則取死不旋踵。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皆屬于火。
禁栗驚惑。
如喪神守。
悸動怔忪。
皆熱之内作。
故治當以制火。
制其神守。
血榮而愈也。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寒濕同性。
水火同居。
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
所以濕可傷也。
其脈起目内。
上額交于巅上。
其支别從巅入絡于腦。
還出别下項。
故主項強。
太陽表中風。
加之以濕。
客于經中。
内挾寒濕。
則筋脈抽急。
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
此太陽寒濕。
當詳有汗無汗。
治以流濕祛風緩發表而愈也。
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沖攻也。
氣炎上。
故作嘔湧溢。
食不下也。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肺主于氣。
貴乎通暢。
若熱甚則郁于内。
故肺脹而腹大。
是以火主長而高茂。
形現彰顯。
升明舒榮。
皆腫之象也。
熱去則見白利也。
諸躁狂越。
皆屬于火。
胃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
故四肢者諸陽之本。
經所謂陰不勝陽。
則脈流薄疾。
病乃狂。
是以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
神明之亂也。
故上善若水。
下愚若火。
此之謂也。
治之以補陰瀉陽。
奪其食則病已。
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炎威而害也。
強勁有力而不能和柔也。
乃厥陰風木勢甚而成此。
王注曰。
陽郁于内。
而陰行于外。
千金曰。
強直為風。
治以瀉火補金。
木能自平也。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于熱。
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者。
熱氣甚則然也。
經所謂熱勝則腫。
此之類也。
是以熱氣内郁。
不散而聚。
所以叩之如鼓也。
諸腹脹大。
皆為裡證。
何以明之。
仲景曰。
少陰病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所謂土堅勝水則幹。
急與大承氣湯下之。
以救腎水。
故知無寒。
其熱明矣。
諸病腫。
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
腫熱勝。
内則陽氣滞故也。
疼酸由火實制金。
不能平木。
則木王而為酸。
酸者肝之味也。
故經所謂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王注曰。
肝主驚。
然肝主之。
原其本也。
自心火甚則善驚。
所以驚則心動而不甯也。
故火衰水準。
治之本也。
諸轉反戾。
水液混濁。
皆屬于熱。
熱氣燥爍于筋。
故筋轉而痛。
應風屬于肝也。
甚則吐不止。
熱之氣加之以洩。
濕勝也。
若三氣雜。
乃為霍亂。
故仲景曰。
嘔吐而利。
名為霍亂。
故有幹霍亂。
有濕霍亂。
得其吐利。
邪氣得出。
名濕霍亂也。
十存八九。
若不得吐利。
揮霍撩亂。
邪無由出。
名曰幹霍亂。
十無一生。
二者皆以冒暑中熱。
飲食不節。
寒熱氣不調。
清濁相幹。
陰陽乖隔。
則為此病。
若妄言寒者。
大誤矣。
故熱則小便渾而不清。
寒則潔而不濁。
故井水煎湯沸。
則自然混濁
神之宇也。
經所謂其用為燥。
火性燥動。
其明于外。
熱甚火赫。
铄石流金。
火之極變也。
燔山川。
旋反屋宇。
火之災眚也。
故火非同水。
水智而火愚。
其性暴速。
其為病也。
當胸中熱嗌幹。
右滿。
皮膚痛。
寒熱咳喘。
唾血血洩。
鼽衄嚏嘔。
溺色變。
甚則瘡癢腫。
肩背缺盆中痛。
瘍疹身熱驚惑。
惡寒戰栗。
谵妄衄蔑語笑。
瘡瘍血流。
狂妄目赤。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背膺肩甲間痛。
兩臂内痛。
虛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其為治也。
以寒勝熱。
王注曰。
小熱之氣。
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寒以取之。
甚熱之氣。
汗以發之。
發之不盡。
逆制之。
制之不盡。
求其屬以衰之。
又曰。
用水之主。
以制陽光。
經曰。
氣有多少。
病有盛衰。
治有緩急。
方有大小。
此之謂也。
是以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心欲軟。
急食鹹以軟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火氣之下。
水氣承之。
是故火主暴虐。
故燥萬物者莫乎火。
夏月火熱極甚。
則天氣熏和。
而萬物反潤。
以水出液。
林木津流。
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
是火極而反兼水化。
俗以難辨。
認是作非。
不治已極。
反攻王氣。
是不明标本。
但随兼化之虛象。
妄為其治。
反助其滿而害于生命多矣。
故此髒平則升明。
太過則赫曦。
不及則伏明。
王注曰。
百端之起。
皆自心生。
諸濕腫滿。
皆屬脾土。
味和氣化。
濕勝則濡洩。
脾者倉廪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故為倉廪之官。
又名谏議之官。
五味出焉。
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為陰中至陰。
脾也。
其脈緩。
王注曰。
脾形象馬蹄。
内包胃脘。
象土形也。
其用為化。
兼四氣聚散。
複形群品。
以主溉灌肝心肺腎。
不主于時。
寄旺四季。
經所謂善不可見。
惡者可見也。
其變驟注。
其災霖潰。
其為病也。
腫骨痛陰淖。
按之不得。
腰脊頭頸痛。
時眩大便難。
陰氣不用飲。
不欲食。
咳唾則有血。
積飲痞膈中滿。
霍亂吐下。
身重。
善饑肌肉痿。
足不收行。
脅嘔吐。
洩注下。
王注曰。
脾熱則生濕。
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者。
有胃之寒者。
有胃之熱者。
色白澄徹清冷。
皆屬于寒。
色黃水赤混濁。
皆屬于熱。
故仲景曰。
邪熱不殺谷。
火性疾速。
此之謂也。
其為治也。
風勝濕。
濕自土生。
風為木化。
土餘則制之以風。
脾盛治之以燥。
故濕傷肉。
濕勝則濡洩。
甚則水閉腫。
王注曰。
濕為水。
水盛則腫。
水下形肉已消。
又曰。
濕氣為淫。
皆為腫滿。
但除其濕。
腫滿自衰。
若濕氣在上。
以苦吐之。
濕氣在下。
以苦瀉之。
以淡滲之。
治濕之法。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故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佐以酸辛。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若濕上甚而熱。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汗為故而止。
濕淫于内。
治以苦熱。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洩之。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又曰。
土氣之下。
木氣承之。
本草曰。
燥可去濕。
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王注曰。
半身已上。
濕氣有餘。
火氣複郁。
所以明其熱能生濕。
經所謂風寒在下。
燥熱在上。
濕氣在中。
火遊行其間。
是亦熱之用矣。
故土主沉雲雨而宏靜。
雨熱極甚。
則飄驟散落。
是反兼風木制其土也。
若脾熱甚。
土自邕。
燥去其濕。
以寒除熱。
脾土氣衰。
以甘緩之。
所以溏洩積飲痞隔腫滿濕熱幹涸消渴。
慎不可以溫藥補之。
故積溫成熱。
性之溫。
乃勝氣之藥也。
故此髒喜新而惡陳。
常令滋澤。
無使幹涸。
土平則備化。
太過則敦阜。
不及則卑監。
諸氣郁病痿。
皆屬于肺金。
(常清氣利)燥勝則幹。
肺者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其味辛。
其色白。
而為相傅之官。
治節出焉。
為陽中之少陰。
通于秋氣。
其脈毛。
王注曰。
肺之形。
象人肩。
二布葉一小葉。
中有二千四空行列。
以分布諸髒清濁之氣。
經所謂其用為固。
其變肅殺。
其眚蒼落。
其為病也。
骨節内變。
左脅痛。
寒清于中。
感而瘧。
太涼革候。
咳腹中鳴。
注瀉溏。
咳逆心脅滿。
引小腹善暴痛。
不可反側。
嗌幹面塵色惡腰痛。
丈夫疝。
婦人少腹痛。
浮虛鼽尻陰股髀。
是病皴揭。
實則喘厥逆氣。
肩背痛。
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幹。
其為治也。
熱勝燥。
燥自金生。
熱為火化。
金餘則制之以火。
肺勝則治之以苦。
又曰。
金氣之下。
火氣承之。
燥淫于内。
治以苦溫。
佐以苦辛。
以苦下之。
若肺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王注曰。
制燥之勝。
必以苦溫。
故受幹病生焉。
是以金主于秋而屬陰。
其氣涼。
涼極天氣清明。
而萬物反燥。
故燥若火。
是金極而反兼火化也。
故病血液衰也。
燥金之化極甚。
則煩熱氣郁痿弱。
而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也。
凡有聲之痛。
應金之氣。
故此髒平氣則審平。
大過則堅成。
不及則從革。
諸寒收引。
皆屬于腎水。
(能養動耗)寒勝則浮。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其味鹹。
其色黑。
為作強之官。
伎巧出焉。
為陰中之太陰。
通于冬氣。
其脈石。
王注曰。
腎髒有二。
形如豇豆相并。
而曲附于膂筋。
外有脂裹。
裡白表黑。
主藏精。
故仙經曰。
心為君火。
腎為相火。
是言在腎屬火。
而不屬水也。
經所謂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故膻中者在乳之間。
下合于腎。
是火居水位。
得升則喜樂出焉。
雖君相二火之氣。
論其五行造化之理。
同為熱也。
故左腎屬水。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右腎屬火。
遊行三焦。
興衰之道由于此。
故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
是言命門相火也。
經所謂其變凝冽。
其眚冰雹。
其為病也。
寒客心痛。
腰腿痛。
大關節不利。
屈伸不便。
若厥逆痞堅。
腹滿寝汗。
實則腹大胫腫。
喘咳身重。
寝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意不樂。
王注曰。
大小腹。
大小腸也。
此所謂左腎水發痛也。
若夫右腎命門相火之為病。
少氣瘡瘍疥癬癰腫脅滿。
胸背首面四肢浮腫。
腹脹嘔逆。
螈骨痛節有動。
注下溫瘧。
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精液。
目赤心熱。
甚則瞀昧暴痛。
瞀悶懊。
嚏嘔瘡瘍驚燥。
喉痹耳鳴。
嘔湧暴注。
螈暴死。
瘤氣結核丹。
皆相火熱之勝也。
其為治也。
寒勝熱。
燥勝寒。
若熱淫于内。
治以鹹寒。
火淫所勝。
平以鹹冷。
故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如寒淫于内。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寒淫所勝。
平以辛熱。
又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故水本寒。
寒急則水冰如地而能載物。
水發而雹雪。
是水寒亢極。
反似克水之土化。
是謂兼化也。
所謂寒病極者。
反腎滿也。
左腎不足。
濟之以水。
右腎不足。
濟之以火。
故此髒水準則靜順。
不及則涸流。
太過則流衍。
諸厥固洩。
皆屬于下。
厥謂氣逆。
固謂禁固。
氣逆則肝腎失守。
失守則不能禁固。
出入無度。
燥濕不恒。
故氣下則愈也。
經所謂厥氣上行。
滿脈去形。
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
肺者髒之長也。
為心之華蓋。
故肺熱葉焦。
發為痿。
是氣郁不利。
病喘息而嘔也。
嘔謂嘔酸水。
火氣炎上之象也。
胃膈熱甚。
則為嘔也。
若衰火之炎。
痿則愈。
利肺之氣。
喘息自調也。
道路開通。
吐嘔則除。
凡病嘔湧溢食。
皆屬之火也。
王注曰。
内格嘔逆。
食不得入。
是有火也。
經所謂三陽有餘。
則為痿易。
王注曰。
易有變常用。
自痿弱無力也。
故此者熱之明矣。
諸熱瞀螈。
皆屬于火。
熱氣勝則濁亂昏昧也。
瞀視乃昏也。
經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者。
故俗謂之搐是也。
熱勝風搏。
并于經絡。
故風主動而不甯。
風火相乘。
是以熱瞀螈而生矣。
治法祛風滌熱之劑。
折其火勢。
熱螈可立愈。
若妄加灼火。
或飲以發表之藥。
則取死不旋踵。
諸禁鼓栗。
如喪神守。
皆屬于火。
禁栗驚惑。
如喪神守。
悸動怔忪。
皆熱之内作。
故治當以制火。
制其神守。
血榮而愈也。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寒濕同性。
水火同居。
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
所以濕可傷也。
其脈起目内。
上額交于巅上。
其支别從巅入絡于腦。
還出别下項。
故主項強。
太陽表中風。
加之以濕。
客于經中。
内挾寒濕。
則筋脈抽急。
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
此太陽寒濕。
當詳有汗無汗。
治以流濕祛風緩發表而愈也。
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
沖攻也。
氣炎上。
故作嘔湧溢。
食不下也。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肺主于氣。
貴乎通暢。
若熱甚則郁于内。
故肺脹而腹大。
是以火主長而高茂。
形現彰顯。
升明舒榮。
皆腫之象也。
熱去則見白利也。
諸躁狂越。
皆屬于火。
胃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
故四肢者諸陽之本。
經所謂陰不勝陽。
則脈流薄疾。
病乃狂。
是以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
神明之亂也。
故上善若水。
下愚若火。
此之謂也。
治之以補陰瀉陽。
奪其食則病已。
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炎威而害也。
強勁有力而不能和柔也。
乃厥陰風木勢甚而成此。
王注曰。
陽郁于内。
而陰行于外。
千金曰。
強直為風。
治以瀉火補金。
木能自平也。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于熱。
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者。
熱氣甚則然也。
經所謂熱勝則腫。
此之類也。
是以熱氣内郁。
不散而聚。
所以叩之如鼓也。
諸腹脹大。
皆為裡證。
何以明之。
仲景曰。
少陰病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所謂土堅勝水則幹。
急與大承氣湯下之。
以救腎水。
故知無寒。
其熱明矣。
諸病腫。
疼酸驚駭。
皆屬于火。
腫熱勝。
内則陽氣滞故也。
疼酸由火實制金。
不能平木。
則木王而為酸。
酸者肝之味也。
故經所謂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王注曰。
肝主驚。
然肝主之。
原其本也。
自心火甚則善驚。
所以驚則心動而不甯也。
故火衰水準。
治之本也。
諸轉反戾。
水液混濁。
皆屬于熱。
熱氣燥爍于筋。
故筋轉而痛。
應風屬于肝也。
甚則吐不止。
熱之氣加之以洩。
濕勝也。
若三氣雜。
乃為霍亂。
故仲景曰。
嘔吐而利。
名為霍亂。
故有幹霍亂。
有濕霍亂。
得其吐利。
邪氣得出。
名濕霍亂也。
十存八九。
若不得吐利。
揮霍撩亂。
邪無由出。
名曰幹霍亂。
十無一生。
二者皆以冒暑中熱。
飲食不節。
寒熱氣不調。
清濁相幹。
陰陽乖隔。
則為此病。
若妄言寒者。
大誤矣。
故熱則小便渾而不清。
寒則潔而不濁。
故井水煎湯沸。
則自然混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