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又經曰。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起居如驚。

    神氣乃浮。

    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

    夏火旺以膏腥助肺。

    金用事。

    膳膏臊以助肝。

    水用事。

    膳膏膻以助心。

    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

    故食飲之常。

    保其生之要者。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也。

    脾胃待此而倉廪備。

    三焦待此而道路通。

    榮衛待此以清以濁。

    筋骨待此以柔以正。

    故經雲。

    蓋五味相濟。

    斯無五宮之傷。

    所以養其形也。

    雖五味為之養形。

    若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味過于鹹。

    大骨氣勞。

    短肌心氣抑。

    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于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濃。

    味過于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所謂失五味之常。

    而損其形也。

    王注曰。

    味有偏緣。

    髒有偏絕。

    此之謂也。

    飲食者養其形。

    起居者調其神。

    是以聖人春三月夜卧早起。

    被發緩形。

    見于發陳之時。

    且曰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卧早起。

    無厭于日。

    見于蕃秀之時。

    且曰使志無怒。

    使氣得洩。

    秋三月早卧早起。

    與雞俱興。

    見于容平之時。

    收斂神氣。

    且曰使志安甯。

    以應秋氣。

    冬三月早卧晚起。

    去寒就溫。

    見于閉藏之時。

    且曰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此順生長收藏之道。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順四時起居法。

    所以調其神也。

    經所謂逆于春氣。

    則少陽不生。

    肝氣内變。

    逆于夏氣。

    則太陽不長。

    心氣内涸。

    逆于秋氣。

    則太陰不收。

    肺氣焦滿。

    逆于冬氣。

    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

    此失四時之氣。

    所以傷其神也。

    智者順四時。

    不逆陰陽之道。

    而不失五味損益之理。

    故形與神俱久矣。

    乃盡其天年而去。

    與夫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者。

    何足與語此道哉。

     故聖人行之。

    賢者佩之。

    豈虛語哉。

     卷上 陰陽論第四 論曰。

    天地者。

    陰陽之本也。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故陰陽不測謂之神。

    神用無方謂之聖。

    倘不知此。

    謂天自運乎。

    地自處乎。

    豈足以語造化之全功哉。

    大哉幹元。

     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所以天為陽。

    地為陰。

    水為陰。

    火為陽。

    陰陽者。

    男女之血氣。

    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

    惟水火既濟。

    血氣變革。

    然後剛柔有體。

    而形質立焉。

    經所謂天複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乎人。

     人禀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故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人生有形。

    不離陰陽。

    蓋人居天之下地之上氣交之中。

     不明陰陽而望延年。

    未之有也。

    何則。

    蒼天之氣。

    不得無常也。

    氣之不襲。

    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

    王注曰。

     且蒼天布氣。

    尚不越于五行。

    人在氣中。

    豈不應于天道。

    左傳曰。

    違天不祥。

    系辭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

    萬物負陰而抱陽。

    故偏陰偏陽謂之疾。

    夫言一身之中。

    外為陽。

    内為陰。

    氣為陽。

    血為陰。

    背為陽。

     腹為陰。

    腑為陽。

    髒為陰。

    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

    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蓋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豈偏枯而為道哉。

    經所謂治心病者。

    必求其本。

    是明陰陽之大體。

    水火之高下。

    盛衰之補瀉。

    遠近之大小。

     陰陽之變通。

    夫如是惟達道人可知也。

     卷上 察色論第五 論曰。

    聲合五音。

    色合五行。

    聲色符同。

    然後定立髒腑之榮枯。

    若滋榮者其氣生。

    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是也。

    枯夭者其氣敗。

    如草茲血枳實枯骨煤是也。

    至如青赤見于春。

    赤黃見于夏。

    黃白見于長夏。

    白黑見于秋。

    黑青見于冬。

    是謂五髒之生者。

    以五行之相繼也。

    得肝脈色見青白。

    心脈色見赤黑。

    脾脈色見黃青。

    肺脈色見白赤。

    腎脈色見黑黃。

    是謂真髒之見者。

    以五行之相克也。

    若乃肺風而眉白。

    心風而口赤。

    肝風而目青。

     脾風而鼻黃。

    腎風而肌黑。

    以風善行數變故爾。

    肝熱而左頰赤。

    肺熱而右頰赤。

    心熱而顔赤。

    脾熱而鼻赤。

    腎熱而頤赤。

    以諸熱皆屬火故爾。

    以至青黑為痛。

    黃白為熱。

    青白為寒。

    以九氣不同故爾。

    鼻青為腹水。

    黑為水氣。

    白為無血。

    黃為胸寒。

    赤為有風。

    鮮明為留飲。

    而五色取決于此故爾。

    然審病者。

    又皆以真脾為本。

    蓋真脾之黃。

    是謂天之氣。

    五色又明。

    病雖久而面黃必生者。

    以其真氣外榮也。

    此數者雖皆成法。

    然自非心清見曉于冥冥。

    不能至于此。

    故五色微診。

    可以目察。

    尤難。

    難經曰。

    望而知之謂之神。

    為見五色于外。

    故決死生也。

     卷上 傷寒論第六 論曰。

    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

    止于六七日間。

    若兩感于寒者。

    必不免于死。

    經所謂人之傷于寒者。

    則為病熱。

    熱雖甚不死。

    蓋傷寒者。

    非雜病所比。

    非仲景孰能明此。

    故張仙公深得玄機之理趣。

    達六經之标本。

    知汗下之淺深。

    若投湯劑。

    正與不正。

    禍福影響。

    何暇數日哉。

    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其證有六。

    其治有四。

    經雲。

    一日巨陽受之。

    其脈尺寸俱浮。

    二日陽明受之。

    其脈尺寸俱長。

    三日少陽受之。

    其脈尺寸俱弦。

    四日太陰受之。

    其脈尺寸俱沉細。

    五日少陰受之。

    其脈尺寸俱微緩。

    六日厥陰受之。

    其脈尺寸俱沉澀。

    其太陽病者。

    标本不同。

    标熱本寒。

    從标則太陽發熱。

    從本則膀胱惡寒。

    若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經病也。

     故宜發汗。

    其陽明病者。

    雖從中氣。

    标陽本實。

    從标則肌熱。

    從本則谵語。

    若身熱目痛鼻幹不得卧。

    陽明經病。

     故宜解肌。

    太陽傳陽明。

    非表裡之傳。

    若谵語從本為實。

    故宜下便。

    王注曰。

    以陽感熱。

    其少陽病者。

    标陽本火。

    從标則發熱。

    從本則惡寒。

    前有陽明。

    後有太陰。

    若胸脅痛而耳聾。

    往來寒熱。

    少陽經病。

    故宜和解。

    其太陰病者。

    标陰本濕。

    從标則身目黃。

    從本則腹脹滿。

    若腹滿而嗌幹。

    太陰經病。

    故宜洩滿下濕。

    從其本治其标。

    少陰病者。

    标陰本熱。

    從标則爪甲青而身冷。

    從本則脈沉實而發渴。

    若口燥舌幹而渴。

    少陰經病。

    故宜溫标下本。

    其厥陰病者。

    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

    若煩滿囊縮。

    厥陰經病。

    故為熱。

    宜苦辛下之。

    故經所謂知标知本。

    萬舉萬當。

    不知标本。

    是為妄行。

    又曰。

    各通其髒。

    乃懼汗洩非宜。

    此之謂也。

    故明斯六經之标本。

    乃為治傷寒之規矩。

    此所謂證有六也。

    且如發汗桂枝麻黃之輩。

    在皮者汗而發之。

    葛根升麻之輩。

    因其輕而揚之法也。

    承氣陷胸之輩。

    下者因而竭之法也。

    瀉心十棗之輩。

    中滿洩之法也。

    瓜蒂栀豉者。

    高者因而越之法也。

    故明此四治之輕重。

    可為了傷寒之繩墨。

    此之謂其治有四也。

    若明六經四法。

    豈有發黃生斑蓄血之壞證。

    結胸痞氣之藥過。

    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可洩而已。

    故仲景曰。

    太陽病。

    脈浮緊無汗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當發其汗。

    宜麻黃湯主之。

    少陰病。

    得三二日口燥咽幹者。

    急宜大承氣下之。

    孰敢執于三四日汗洩之定法也。

    是以聖人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說其大概。

    此之謂也。

    經所謂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

    餘自制雙解通聖辛涼之劑。

    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表之藥。

    非餘自。

    理在其中矣。

    故此一時。

    彼一時。

    奈五運六氣有所更。

    世态居民有所變。

    天以常火。

    人以常動。

    動則屬陽。

     靜則屬陰。

    内外皆擾。

    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

    縱獲一效。

    其禍數作。

    豈曉辛涼之劑。

    以蔥白鹽豉。

    大能開發郁結。

    不惟中病令汗而愈。

    免緻辛熱之藥。

    攻表不中。

    其病轉甚。

    發驚狂衄血斑出。

    皆屬熱藥所緻。

    故善用藥者。

    須知寒涼之味況。

    兼應三才造化通塞之理也。

    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

    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矣。

    大抵雜病者。

    氣之常也。

    随方而異。

    其治不同。

    卒病者。

    氣之異也。

    其治則同。

    其愈則異。

    昔黃帝興四方之問。

    岐伯舉四治之能。

    故傷寒之法備矣哉。

    大矣哉。

    若視深淵。

    如迎浮雲。

    莫知其際。

    是以知發表攻裡之藥性。

    察标本虛實之并傳。

    量老少壯弱之所宜。

    勞逸緩急之禀性。

    切脈明陰陽之分部。

    詳證之邪氣之淺深。

     故可宜會通之法矣。

    内經曰。

    謹熟陰陽。

    無與衆謀。

    此之謂也。

     卷上 病機論第七 論曰。

    察病機之要理。

    施品味之性用。

    然後明病之本焉。

    故治病不求其本。

    無以去深藏之大患。

    故掉眩收引郁腫脹諸痛癢瘡。

    皆根于内。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

    以知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餘錫以方士。

    而方士用之。

    尚未能十全。

    餘欲令要道必行。

    桴鼓相應。

    猶拔刺雪污。

    工巧神聖。

    可得備聞。

    靈樞經曰。

    刺深而猶可拔。

    污深而猶可雪。

    莊子曰。

    雪猶洗也。

    岐伯曰。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此之謂也。

     黃帝曰。

    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少慮無怒。

    風勝則動。

    肝者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

    其色蒼。

    為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此為陰中之少陽。

    通于春氣。

    其脈弦。

    王注曰。

    肝有二布葉一小葉。

    如木甲拆之狀。

    故經所謂其用為動。

    乃木之為動。

    火太過之政。

    亦為動。

    蓋火木之主暴速。

    所以掉眩也。

    掉搖也。

    眩昏亂也。

    旋運皆生風故也。

    是以風火皆屬陽。

    陽主動。

    其為病也。

    胃脘當心痛。

    上支兩脅。

    隔咽不通。

    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裡急戾。

    脅痛嘔洩。

    甚則掉眩巅疾。

    兩脅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虛則目識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如人将捕之。

    凡病肝木風疾者。

    以熱為本。

    以風為标。

    故火本不燔。

     遇風冽乃焰。

    肝本不甚熱。

    因金衰而旺。

    肺金不勝心火。

    木來侮于金。

    故諸病作矣。

    其為治也。

    燥勝風。

    王注曰。

    風自木生。

    燥為金化。

    風餘則制之以燥。

    肝勝則治以清涼。

    清涼之氣。

    金之氣也。

    木氣之下。

    金氣承之。

     又曰。

    風淫于内。

    治以辛涼。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故木主生榮而主春。

    其性溫。

    故風火則反涼而毀折。

     是兼金化制其木也。

    故風病過極。

    而反中外燥澀。

    是反兼金化也。

    故非為金制其木。

    是甚則如此。

    中風偏枯者。

     由心火暴盛。

    而水衰不能制。

    則火實克金。

    金不能平木。

    則肝木勝。

    而兼于火熱。

    則卒暴僵仆。

    凡治消瘅仆擊偏枯痿厥氣滿。

    發肥貴膏粱之疾也。

    故此髒氣平則敷和。

    太過則發生。

    不及則委和。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靜則神明。

    熱勝則腫。

    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

    其脈鈎。

    其味苦。

    其色赤。

    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此為陽中之太陽也。

    王注曰。

    心形如未敷蓮花。

    中有九空。

    以導引天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