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上
原道論第一
經曰。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盡矣。
蓋天一而地二。
北辨而南交。
入精神之運以行矣。
拟之于象。
則水火也。
畫之于卦。
則坎離也。
兩者相須。
彌滿六合。
物物得之。
況于人乎。
蓋精神生于道者也。
是以上古真人。
把握萬象。
仰觀日月。
呼吸元氣。
運氣流精。
脫骨換形。
執天機而行六氣。
分地紀而運五行。
食乳飲血。
省約儉育。
日夜流光。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此其道生之要也。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角。
身安而無疾。
夫水火用法象也。
坎離言交變也。
萬億之書。
故以水為命。
以火為性。
土為人。
人為主性命者也。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
去性命者亦在乎人。
養性命者亦在乎人。
何則。
修短壽夭。
皆自人為。
故經曰。
精神内守。
病安從來。
又曰。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所以然者。
性命在乎人。
故人受天地之氣。
以化生性命也。
是知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
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氣充。
氣耗形病。
神根據氣位。
氣納神存。
修真之士。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持滿禦神。
專氣抱一。
以神為車。
以氣為馬。
神氣相合。
可以長生。
故曰。
精有主。
氣有元。
呼吸元氣。
合于自然。
此之謂也。
智者明乎此理。
吹噓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伸。
導引按跷。
所以調其氣也。
平氣定息。
握固凝想。
神宮内視。
五髒昭徹。
所以守其氣也。
法則天地。
順理陰陽。
交媾坎離。
濟用水火。
所以交其氣也。
神水華池。
含虛鼓漱。
通行榮衛。
入于元官。
溉五髒也。
服氣于朝。
閉息于暮。
陽不欲疊。
陰不欲複。
煉陰陽也。
以至起居适早晏。
出處協時令。
忍怒以全陰。
抑喜以全陽。
泥丸欲多擲。
天鼓欲常鳴。
形欲常鑒。
津欲常咽。
體欲常運。
食欲常少。
眼者身之鑒也。
常居欲頻修。
耳者體之牖也。
城廓欲頻治,面者神之庭也。
神不欲複。
發者腦之華也。
腦不欲減。
體者精之元也。
精不欲竭。
明者身之寶也。
明不欲耗。
補瀉六腑。
淘煉五精。
可以固形。
可以全生。
此皆修真之要也。
故修真之要者。
水火欲其相濟。
土金欲其相養。
是以全生之術。
形氣貴乎安。
安則有倫而不亂。
精神貴乎保。
保則有要而不耗。
故保而養之。
初不離于形氣精神。
及其至也。
可以通神明之出。
神明之出。
皆在于心。
獨不觀心為君主之官。
得所養。
則血脈之氣。
王而不衰。
生之本無得而搖也。
神之變無得而測也。
腎為作強之官。
得所養。
則骨髓之氣。
榮而不枯。
蟄封藏之本。
無得而傾也。
精之處無得而奪也。
夫一身之間。
心居而守正。
腎下而立始。
精神之居。
此宮不可太勞。
亦不可竭。
故精太勞則竭。
其屬在腎。
可以專啬之也。
神太用則勞。
其藏在心。
靜以養之。
唯精專然後可以内守。
故昧者不知于此。
欲拂自然之理。
謬為求補之術。
是以僞勝真。
以人助天。
其可得乎。
卷上 原脈論第二 大道之渾淪。
莫知其源。
然至道無言。
非立言無以明其理。
大象無形。
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道象之妙。
非言不明。
嘗試原之。
脈者何也。
非氣非血。
動而不息。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經曰。
脈者血之府也。
自素問而下。
迄至于今。
經所不載。
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
然而玄機奧妙。
聖意幽微。
雖英俊明哲之士。
非輕易可得而悟也。
夫脈者果何物乎。
脈者有三名。
一曰命之本。
二曰氣之神。
三曰形之道。
經所謂天和者是也。
至于折一支。
瞽二目。
亦不為害生。
而脈不可須臾失。
失則絕命害生矣。
經曰。
春弦(一曰長)夏洪(一曰鈎)秋毛(一曰澀)冬石(一曰沉)。
此言正脈。
同天真造化之元氣也。
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
生長收藏。
參和相應。
故禀二儀而生。
不離于氣。
故脈有生死之驗。
經曰。
脈者血之府也。
如世之京都州縣。
有公府廨署也。
國因置者。
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
公府不立。
則善者無以伸其枉。
惡者無以罰其罪。
邪正混同。
賢愚雜處。
而亂之根也。
經曰。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既陰陽為神明之府。
脈為血之府。
而明可見焉。
血之無脈。
不得循其經絡部分。
周流于身。
滂湃奔迫。
或散或聚。
氣之無脈。
不能行其筋骨髒腑上下。
或暴或蹶。
故經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氣化則物生。
氣變則物易。
氣盛則物壯。
氣弱則物衰。
氣絕則物死。
氣正則物和。
氣亂則物病。
皆随氣之盛衰而為變化也。
脈字者。
從肉從永從爪從血。
四肢百骸。
得此真元之氣。
血肉筋骨爪發榮茂。
可以倚憑而能生長也。
長久永固之道。
故從肉從永者是也。
從爪從血者。
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
無有不通也。
釋名曰。
脈。
脈幕也。
如幔幕之遮複也。
幕絡一體之形。
導太一真元之氣也。
元氣者。
在氣非寒非熱非暖非涼。
在脈者非弦非洪非澀非沉。
不為氣而浮沉。
不為血而流停。
乃沖和自然之氣也。
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所以然者。
為元氣動而不息。
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
溫涼寒暑之化。
生生相續。
新新不停。
日月更出。
四序疊遷。
脈不為息。
故人有身形之後。
五髒既生。
身中元氣即生焉。
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此四時之氣也。
而脈者乃在其中矣。
道經曰。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
此如脈之謂也。
又雲。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又曰。
吾不知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斯立脈之名之本意也。
故道者萬物之奧。
脈者百骸之靈。
奧靈之妙。
其道乃同。
元氣者無器不有。
無所不至。
血因此而行。
氣因此而生。
故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而不匮者。
皆由于脈也。
分而言之。
曰氣曰血曰脈。
統而言之。
惟脈營運血氣而已。
故經曰。
血氣者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也。
陰陽别論曰。
所謂陽者。
胃脘之陽也。
此陽者。
言脈也。
胃者土也。
脈乃天真造化之元氣也。
若土無氣。
則何以生長收藏。
若氣無土。
何以養化萬物。
是無生滅也。
以平人之氣。
常禀于胃。
正理論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陰陽交會。
胃和脈行。
人禀天地之候。
故春胃微弦曰平。
但弦而無胃曰死。
夏胃微鈎曰平。
但鈎而無胃曰死。
長夏微軟曰平。
但弱而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
但毛而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
但石而無胃曰死。
陰者真髒也。
見則為敗。
敗則必死。
五髒為陰。
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
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辟辟然。
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
夫如此脈者。
皆為髒脈獨見而無胃脈。
五髒皆至。
懸絕而死。
故經曰。
别于陽者。
知病忌時。
别于陰者。
知生死之期。
故人性候躁急促。
遲緩軟弱。
長短大小。
皮堅肉濃。
各随其狀而脈應之。
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
言呼出心與肺。
吸入腎與肝。
五至者。
胃兼主四旁。
在呼吸之間也。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如天之春秋二分。
陰陽兩停。
晝夜各得五十度。
自此添一遭則熱。
減一遭則寒。
脈之妙道。
從此可知矣。
或如散葉。
或如燃薪。
或如丸泥。
或如絲縷。
或如湧泉。
或如土頹。
或如偃刀。
或如轉索。
或如遊魚。
假使千變萬化。
若失常者。
乃真元之氣離絕。
五髒六腑。
不相管轄。
如喪家之狗。
元氣散失而命絕矣。
經曰。
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陽化氣。
陰成形。
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
元氣者。
天地之本。
天和者。
血氣之根。
華佗雲。
脈者謂血氣之先也。
孔子曰。
天不言。
而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而脈亦如之。
又經曰。
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皆通乎天氣也。
通天者。
謂通元氣天真也。
然形體者。
假天地之氣而生。
故奉生之氣。
通計于天。
禀受陰陽而為根本。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天氣不絕。
真靈内屬。
動靜變化。
悉與天通。
易雲。
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故天地之體。
得易而後生。
天地之化。
得易而後成。
故陽用事。
則春生夏長。
陰用事。
則秋收冬藏。
寒往而暑來。
暑往則寒來。
始而終之。
終而複始。
天地之化也。
而易也默然于其間。
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
至于寒不淩暑。
暑不奪寒。
無愆陽伏陰之變。
而不至于大肅大溫。
故萬物各得其沖氣之和。
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
道經曰。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百姓日用而不知。
斯脈之道也。
故脈不得獨浮沉。
獨大小。
獨盛衰。
獨陰陽。
須可沉中有浮。
浮中有沉。
大中有小。
小中有大。
盛中有衰。
衰中有盛。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充塞一身之中。
盈溢百骸之内。
無經絡不有。
無氣血不至。
養筋骨毛發。
堅壯膩澤。
非心非腎非肝非脾。
五髒之盛。
真氣固密。
不為邪傷。
若憂愁思慮。
饑飽勞逸。
風雨寒暑。
大驚卒恐。
真氣耗亂。
氣血分離。
為病之本。
噫。
夫萬物之中。
五常皆備。
審脈之道。
而何獨無五常之邪。
夫仁固衛一身。
充盈五髒。
四肢百骸。
皆得榮養。
無沖和之氣。
獨真髒脈見則死矣。
生則不見。
死則獨見。
好生惡死。
此仁之謂也。
分布軀體。
和調氣血。
貴之在頭目耳鼻。
賤之在跖臀陰篡。
不得上而有。
不得下而無。
無所不施。
無所不至。
此義之謂也。
長人脈長。
短人脈短。
肥人脈沉。
瘦人脈浮。
大人脈壯。
小人脈弱。
若長人短。
短人長。
肥人浮。
瘦人沉。
大人弱。
小人壯。
夫如此者。
皆不中理而為病。
此禮之謂也。
見在寸則上病。
見在關則中病。
見在尺則下病。
五髒有疾。
各有部分而脈出見。
不為潛藏伏匿。
一一得察有餘不足。
而愈其病。
此智之謂也。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太陽之至大而長。
太陰之至其脈沉。
少陰之至其脈鈎。
陽明之至短而澀。
少陽之至大而浮。
厥陰之至其脈弦。
四序不失其期。
六氣為常準者。
此信之謂也。
非探頤索隐。
鈎深緻遠。
學貫天人。
旁通物理者。
未能達于此矣。
卷上 攝生論第三 論曰。
内經謂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且飲食起居。
乃人生日用之法。
縱恣不能知節。
而欲傳精神服天氣者。
不亦難乎
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
盡矣。
蓋天一而地二。
北辨而南交。
入精神之運以行矣。
拟之于象。
則水火也。
畫之于卦。
則坎離也。
兩者相須。
彌滿六合。
物物得之。
況于人乎。
蓋精神生于道者也。
是以上古真人。
把握萬象。
仰觀日月。
呼吸元氣。
運氣流精。
脫骨換形。
執天機而行六氣。
分地紀而運五行。
食乳飲血。
省約儉育。
日夜流光。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此其道生之要也。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角。
身安而無疾。
夫水火用法象也。
坎離言交變也。
萬億之書。
故以水為命。
以火為性。
土為人。
人為主性命者也。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
去性命者亦在乎人。
養性命者亦在乎人。
何則。
修短壽夭。
皆自人為。
故經曰。
精神内守。
病安從來。
又曰。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所以然者。
性命在乎人。
故人受天地之氣。
以化生性命也。
是知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
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氣充。
氣耗形病。
神根據氣位。
氣納神存。
修真之士。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持滿禦神。
專氣抱一。
以神為車。
以氣為馬。
神氣相合。
可以長生。
故曰。
精有主。
氣有元。
呼吸元氣。
合于自然。
此之謂也。
智者明乎此理。
吹噓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伸。
導引按跷。
所以調其氣也。
平氣定息。
握固凝想。
神宮内視。
五髒昭徹。
所以守其氣也。
法則天地。
順理陰陽。
交媾坎離。
濟用水火。
所以交其氣也。
神水華池。
含虛鼓漱。
通行榮衛。
入于元官。
溉五髒也。
服氣于朝。
閉息于暮。
陽不欲疊。
陰不欲複。
煉陰陽也。
以至起居适早晏。
出處協時令。
忍怒以全陰。
抑喜以全陽。
泥丸欲多擲。
天鼓欲常鳴。
形欲常鑒。
津欲常咽。
體欲常運。
食欲常少。
眼者身之鑒也。
常居欲頻修。
耳者體之牖也。
城廓欲頻治,面者神之庭也。
神不欲複。
發者腦之華也。
腦不欲減。
體者精之元也。
精不欲竭。
明者身之寶也。
明不欲耗。
補瀉六腑。
淘煉五精。
可以固形。
可以全生。
此皆修真之要也。
故修真之要者。
水火欲其相濟。
土金欲其相養。
是以全生之術。
形氣貴乎安。
安則有倫而不亂。
精神貴乎保。
保則有要而不耗。
故保而養之。
初不離于形氣精神。
及其至也。
可以通神明之出。
神明之出。
皆在于心。
獨不觀心為君主之官。
得所養。
則血脈之氣。
王而不衰。
生之本無得而搖也。
神之變無得而測也。
腎為作強之官。
得所養。
則骨髓之氣。
榮而不枯。
蟄封藏之本。
無得而傾也。
精之處無得而奪也。
夫一身之間。
心居而守正。
腎下而立始。
精神之居。
此宮不可太勞。
亦不可竭。
故精太勞則竭。
其屬在腎。
可以專啬之也。
神太用則勞。
其藏在心。
靜以養之。
唯精專然後可以内守。
故昧者不知于此。
欲拂自然之理。
謬為求補之術。
是以僞勝真。
以人助天。
其可得乎。
卷上 原脈論第二 大道之渾淪。
莫知其源。
然至道無言。
非立言無以明其理。
大象無形。
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道象之妙。
非言不明。
嘗試原之。
脈者何也。
非氣非血。
動而不息。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經曰。
脈者血之府也。
自素問而下。
迄至于今。
經所不載。
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
然而玄機奧妙。
聖意幽微。
雖英俊明哲之士。
非輕易可得而悟也。
夫脈者果何物乎。
脈者有三名。
一曰命之本。
二曰氣之神。
三曰形之道。
經所謂天和者是也。
至于折一支。
瞽二目。
亦不為害生。
而脈不可須臾失。
失則絕命害生矣。
經曰。
春弦(一曰長)夏洪(一曰鈎)秋毛(一曰澀)冬石(一曰沉)。
此言正脈。
同天真造化之元氣也。
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
生長收藏。
參和相應。
故禀二儀而生。
不離于氣。
故脈有生死之驗。
經曰。
脈者血之府也。
如世之京都州縣。
有公府廨署也。
國因置者。
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
公府不立。
則善者無以伸其枉。
惡者無以罰其罪。
邪正混同。
賢愚雜處。
而亂之根也。
經曰。
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既陰陽為神明之府。
脈為血之府。
而明可見焉。
血之無脈。
不得循其經絡部分。
周流于身。
滂湃奔迫。
或散或聚。
氣之無脈。
不能行其筋骨髒腑上下。
或暴或蹶。
故經曰。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氣化則物生。
氣變則物易。
氣盛則物壯。
氣弱則物衰。
氣絕則物死。
氣正則物和。
氣亂則物病。
皆随氣之盛衰而為變化也。
脈字者。
從肉從永從爪從血。
四肢百骸。
得此真元之氣。
血肉筋骨爪發榮茂。
可以倚憑而能生長也。
長久永固之道。
故從肉從永者是也。
從爪從血者。
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
無有不通也。
釋名曰。
脈。
脈幕也。
如幔幕之遮複也。
幕絡一體之形。
導太一真元之氣也。
元氣者。
在氣非寒非熱非暖非涼。
在脈者非弦非洪非澀非沉。
不為氣而浮沉。
不為血而流停。
乃沖和自然之氣也。
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所以然者。
為元氣動而不息。
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
溫涼寒暑之化。
生生相續。
新新不停。
日月更出。
四序疊遷。
脈不為息。
故人有身形之後。
五髒既生。
身中元氣即生焉。
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此四時之氣也。
而脈者乃在其中矣。
道經曰。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
迎之不見其首。
随之不見其後。
此如脈之謂也。
又雲。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又曰。
吾不知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斯立脈之名之本意也。
故道者萬物之奧。
脈者百骸之靈。
奧靈之妙。
其道乃同。
元氣者無器不有。
無所不至。
血因此而行。
氣因此而生。
故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而不匮者。
皆由于脈也。
分而言之。
曰氣曰血曰脈。
統而言之。
惟脈營運血氣而已。
故經曰。
血氣者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也。
陰陽别論曰。
所謂陽者。
胃脘之陽也。
此陽者。
言脈也。
胃者土也。
脈乃天真造化之元氣也。
若土無氣。
則何以生長收藏。
若氣無土。
何以養化萬物。
是無生滅也。
以平人之氣。
常禀于胃。
正理論曰。
谷入于胃。
脈道乃行。
陰陽交會。
胃和脈行。
人禀天地之候。
故春胃微弦曰平。
但弦而無胃曰死。
夏胃微鈎曰平。
但鈎而無胃曰死。
長夏微軟曰平。
但弱而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
但毛而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
但石而無胃曰死。
陰者真髒也。
見則為敗。
敗則必死。
五髒為陰。
肝脈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責責然。
如按琴瑟弦。
心脈至。
堅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肺脈至。
大而虛。
如以毛羽中人膚。
腎脈至。
搏而絕。
如指彈石辟辟然。
脾脈至。
弱而乍數乍疏。
夫如此脈者。
皆為髒脈獨見而無胃脈。
五髒皆至。
懸絕而死。
故經曰。
别于陽者。
知病忌時。
别于陰者。
知生死之期。
故人性候躁急促。
遲緩軟弱。
長短大小。
皮堅肉濃。
各随其狀而脈應之。
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
言呼出心與肺。
吸入腎與肝。
五至者。
胃兼主四旁。
在呼吸之間也。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如天之春秋二分。
陰陽兩停。
晝夜各得五十度。
自此添一遭則熱。
減一遭則寒。
脈之妙道。
從此可知矣。
或如散葉。
或如燃薪。
或如丸泥。
或如絲縷。
或如湧泉。
或如土頹。
或如偃刀。
或如轉索。
或如遊魚。
假使千變萬化。
若失常者。
乃真元之氣離絕。
五髒六腑。
不相管轄。
如喪家之狗。
元氣散失而命絕矣。
經曰。
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陽化氣。
陰成形。
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
元氣者。
天地之本。
天和者。
血氣之根。
華佗雲。
脈者謂血氣之先也。
孔子曰。
天不言。
而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而脈亦如之。
又經曰。
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皆通乎天氣也。
通天者。
謂通元氣天真也。
然形體者。
假天地之氣而生。
故奉生之氣。
通計于天。
禀受陰陽而為根本。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天氣不絕。
真靈内屬。
動靜變化。
悉與天通。
易雲。
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故天地之體。
得易而後生。
天地之化。
得易而後成。
故陽用事。
則春生夏長。
陰用事。
則秋收冬藏。
寒往而暑來。
暑往則寒來。
始而終之。
終而複始。
天地之化也。
而易也默然于其間。
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
至于寒不淩暑。
暑不奪寒。
無愆陽伏陰之變。
而不至于大肅大溫。
故萬物各得其沖氣之和。
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
道經曰。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百姓日用而不知。
斯脈之道也。
故脈不得獨浮沉。
獨大小。
獨盛衰。
獨陰陽。
須可沉中有浮。
浮中有沉。
大中有小。
小中有大。
盛中有衰。
衰中有盛。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充塞一身之中。
盈溢百骸之内。
無經絡不有。
無氣血不至。
養筋骨毛發。
堅壯膩澤。
非心非腎非肝非脾。
五髒之盛。
真氣固密。
不為邪傷。
若憂愁思慮。
饑飽勞逸。
風雨寒暑。
大驚卒恐。
真氣耗亂。
氣血分離。
為病之本。
噫。
夫萬物之中。
五常皆備。
審脈之道。
而何獨無五常之邪。
夫仁固衛一身。
充盈五髒。
四肢百骸。
皆得榮養。
無沖和之氣。
獨真髒脈見則死矣。
生則不見。
死則獨見。
好生惡死。
此仁之謂也。
分布軀體。
和調氣血。
貴之在頭目耳鼻。
賤之在跖臀陰篡。
不得上而有。
不得下而無。
無所不施。
無所不至。
此義之謂也。
長人脈長。
短人脈短。
肥人脈沉。
瘦人脈浮。
大人脈壯。
小人脈弱。
若長人短。
短人長。
肥人浮。
瘦人沉。
大人弱。
小人壯。
夫如此者。
皆不中理而為病。
此禮之謂也。
見在寸則上病。
見在關則中病。
見在尺則下病。
五髒有疾。
各有部分而脈出見。
不為潛藏伏匿。
一一得察有餘不足。
而愈其病。
此智之謂也。
春弦夏洪。
秋毛冬石。
太陽之至大而長。
太陰之至其脈沉。
少陰之至其脈鈎。
陽明之至短而澀。
少陽之至大而浮。
厥陰之至其脈弦。
四序不失其期。
六氣為常準者。
此信之謂也。
非探頤索隐。
鈎深緻遠。
學貫天人。
旁通物理者。
未能達于此矣。
卷上 攝生論第三 論曰。
内經謂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且飲食起居。
乃人生日用之法。
縱恣不能知節。
而欲傳精神服天氣者。
不亦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