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腠理閉。
汗不出。
血氣強。
肉堅澀。
此腠理之開閉。
因天之寒暑也。
因人者何。
膏者其肉淖。
而粗理者身寒。
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
細理者熱。
粗理者寒。
此腠理之粗細。
因人之脂膏也。
何謂因腑而異。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密理濃皮者。
三焦膀胱濃。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疏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
此腠理之疏密。
因腑而異者也。
何謂因病而異。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粗為之俯仰。
汗不出而熱。
齒幹以煩冤。
腹滿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數栗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
病之形能也。
然陽病亦有汗出者。
陰病亦有不汗出者。
其開也衛氣虛。
其閉也衛氣實。
是又因證而異。
可與診汗之法參觀也。
要之。
開則有汗。
閉則無汗。
察腠理之開閉。
視汗液之有無一也。
此腠理之開閉。
因病而異者也。
蓋觀粗細與疏密者。
欲明其體。
而觀開阖之常變者。
欲達其用也。
且夫腠理之開阖。
非腠理之自為開阖也。
有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阖者焉。
蓋衛氣也。
衛氣者。
下焦之所出。
太陰主其内。
太陽主其外者也。
陰平陽秘。
衛氣和矣。
衛氣和。
則分肉解利。
皮膚調柔。
腠理緻密矣。
如是而雲開阖。
則似開非開。
似阖非阖。
然非不開也。
非不阖也。
有時而開。
有時而阖。
或因寒暑。
或因冷暖。
或因動靜。
非病也。
常也。
時開則開。
時阖則阖者也。
設或不當開而開。
不當阖而阖。
豈得謂之無病哉。
合汗而診之。
因時而驗之。
參證而辨之。
知其開阖之常。
即知其開阖之變矣。
經曰。
謹察衛氣。
為百病母。
腠理之開阖。
衛氣之虛實也。
開阖虛實。
蓋可以忽乎哉。
尺膚望法提綱 嘗謂從魚際至高骨。
卻行一寸。
故謂之寸。
從尺澤至高骨。
卻行一尺。
故謂之尺。
尺膚者。
尺澤至高骨之膚也。
蓋氣口為肺之脈。
皮膚為肺之合。
脈行膚内。
膚在脈外。
故視膚而有取乎尺也。
其視之之法有六。
曰緩、曰急、曰滑、曰澀、曰贲而起、曰減而少氣。
夫緩者尺膚縱緩不急也。
急者尺膚緊急不緩也。
滑則不澀。
而有流利之容。
澀則不滑。
而有蹇滞之貌。
贲而起者。
沸起之狀。
減而少氣者。
損少之形。
蓋緩則為熱。
急則為寒。
滑屬陽而氣淖澤。
澀屬陰而血凝泣。
贲而起者。
太過為實。
減而少氣者。
不及為虛。
六者合觀。
變在其中矣。
經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脈大者。
尺之皮膚亦贲而起。
脈小者。
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
然則色脈皮膚。
皆當相應也。
合而觀之。
亦可推其順逆焉。
千金雲。
風病則滑。
痹病則澀。
氣血盛。
則尺之肉豐盛。
氣血虛。
則尺之肉虧竭。
此亦診尺之要也。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滑。
其淖澤者。
風也。
尺肉弱者。
解。
安卧脫肉者。
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也。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
水飲也。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洩。
尺粗常熱者。
謂之熱中。
尺堅大。
脈小甚少。
氣有加。
立死。
是又診尺膚以參脈證。
參脈證以決死生矣。
至若尺之部位。
手之寒溫。
因切而知者。
容後續述。
診皮望法提綱 嘗思診尺膚之法。
可察皮之滑澀。
診腠理之法。
可察皮之粗細。
然皮不僅觀尺膚。
法不僅觀腠理。
則夫周身之皮。
當講周身之法。
而尺膚腠理之診。
亦宜比例而觀焉。
何則。
周身之皮。
實由周身之脈以灌溉。
周身之脈。
當分周身之部以參觀。
故經言。
欲知皮部。
以經脈為記。
夫皮者。
肺之合也。
筋骨在内為陰。
皮膚在外為陽也。
析而論之。
如形充而皮膚寬緩者壽。
形充而皮膚緊急者夭。
皮與肉相裹則壽。
皮與肉不相裹則夭。
薄皮弱肉者。
不勝時之虛風。
濃皮堅肉者。
能勝時之虛風。
皮虛者寒。
皮實者熱。
皮膚腫脹者。
邪氣實。
皮膚消減者。
正氣虛。
皮膚腫痛者。
病氣有餘。
皮膚潰爛者。
形氣不足。
皮膚潤澤者。
太陰氣盛。
皮毛枯槁者。
太陰氣衰。
皮毛焦者。
手太陰氣絕。
皮膚着者。
足太陰肉絕。
皮聚毛落者。
肺損。
皮枯毛折者。
肺絕。
皮毛虛弱者。
肺熱葉焦。
皮膚頑痹者。
疠風皮病。
身冷膚硬者。
脾不上下。
皮膚薄着者。
經脈空虛。
皮膚不收。
肌肉堅聚者。
寒濕之證。
皮膚空疏。
三焦經絕者。
血崩之征。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者。
内有幹血。
身皮甲錯。
腹中急痛者。
内生癰膿。
皮膚潰而有瘍者。
疠風也。
皮膚脫若蛇皮者。
疠風也。
疠風遍身如癬者。
脾病。
疠風潰爛無膿者。
血死。
少年皮生黑斑者。
不吉。
痘兒頭項皮赤者。
多兇。
凡腫脹。
皮濃色蒼者。
皆屬氣。
皮薄色澤者。
皆屬水。
諸痛瘡瘍。
斑疹麻痘。
色赤而紅者順。
青而黑者逆。
諸病症。
皮寒而燥者。
陽不足。
皮熱而燥者。
陰不足。
身澀而脈滑者死。
身滑而脈澀者死。
此皆皮部之診也。
由是推而言之。
則壽夭診于緩急。
強弱診于濃薄。
消減腫脹。
以診其虛實。
潤澤枯槁。
以診其盛衰。
八者交參。
則診視之法備。
而皮膚之變詳。
夫如是。
按經絡而分内外陰陽。
察部位而分上下左右。
參伍以觀。
錯綜以變。
庶乎其有得欤。
診肉望法提綱 經言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肉之大會為谷。
肉之小會為。
分肉之間。
谷之會。
以行營衛。
以會大氣。
聖人于此。
不啻三緻意焉。
且脾胃屬土。
其充在肌。
故觀肌肉之消長。
可知脾胃之盛衰。
夫脾者。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胃者。
五髒六腑所禀氣者也。
診脈雖以胃氣為本。
觀形當以肌肉為先也。
若夫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聖人不曰可生。
而曰猶死。
則是肌肉之消長。
尤關胃氣之有無矣。
診之之法。
其可不講乎。
析而言之。
如形充而大肉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肥而澤者。
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
血有餘。
氣不足。
瘦而無澤者。
血氣不足。
瘦而澤者。
血不足。
氣有餘。
肥者耐寒。
瘦者耐熱。
肉瘦削者脾虛。
肉壅腫者脾實。
肉蠕動者脾病熱。
肉者脾中風。
筋惕肉者陽虛。
食減肉消者意損。
瘦削幹黑者。
肉極之證。
肉宛弱者。
肉痿之征。
肉上粟起者。
寒客皮膚。
肌膚不仁者。
邪入絡脈。
肌肉充盛者。
形氣有餘。
肌肉消減者。
形氣不足。
肥人肉如棉絮者。
謂之無氣。
婦人肌若魚鱗者。
謂之帶下。
骨痛肉枯者。
寒勝其熱。
爛肉腐肌者。
熱勝其寒。
疳病形容羸瘦者。
症起腸胃之内。
瘅瘧肌肉消爍者。
邪舍分肉之間。
脫肉者死。
破者死。
大肉陷下。
大骨枯槁者皆死。
肌肉不滑澤。
肉滿唇反者。
肉先死。
疠風割切不痛者。
肉先死。
肉痿軟。
唇反。
人中滿者。
肉先死。
此皆肌肉之診也。
由是約而言之。
當以堅脆診壽夭。
以肥瘦診血氣。
以有澤無澤診盛衰。
以消減壅腫診虛實。
八者交推。
則診候之法備。
而肌肉之證明。
所謂肌者。
四肢間附骨之肉也。
者。
肘膝後如塊之肉也。
曰曰谷。
則以血之流注。
如水之流注。
水注川曰。
注曰谷也。
若夫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是又合脈以觀之。
因症以辨之。
審其順逆。
而判其吉兇矣。
大凡診法。
皆當錯綜相參。
非獨診肌雲爾。
絡脈望法提綱 聞之直行曰經。
橫行曰絡。
諸脈之浮而外見者。
皆絡脈也。
絡也者。
本經别出之旁支。
聯系于他經者也。
析而論之。
經十二。
絡十五。
皆辨其行。
以分其部。
按其部。
以診其病焉。
經絡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
夫絡脈之見也。
其五色各異。
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
經有常色。
而絡無常變也。
言經脈之色有常。
絡脈之色無常也。
帝曰。
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
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
亦皆應其經脈之色也。
言五髒之經。
應五髒之色也。
帝曰。
絡之陰陽。
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
随四時而行也。
言陰絡之色應五髒。
陽絡之色應四時。
陽外而陰内也。
其寒多則凝泣。
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
淖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
謂之無病者。
以其變之因乎時。
不因乎病。
故亦以為常也。
五色具見者。
謂之寒熱。
以其不應時之寒。
不應時之熱。
故以為寒熱也。
皮部論曰。
其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
蓋陽絡随時而行者。
變從乎外。
天道之常也。
因病而見者。
變從乎内。
人道之變也。
合時與病而察之。
可知其變中之常。
常中之變矣。
至于兩跗上脈豎堅陷者。
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手魚絡青者。
胃中有寒。
魚際絡赤者。
胃中有熱。
魚際脈黑者。
或者痫候。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
頸脈動。
喘疾咳曰水。
耳間青脈起者。
為掣痛。
耳後完骨上青絡盛。
卧不靜者。
是痫候。
臂多惕脈者。
謂之脫血。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驚跳不定者。
即為脈虛。
青紫之脈。
散見于面者。
多病風熱。
紅赤之脈。
散見于腮者。
多病痘疹。
此皆陰陽之絡。
因病而變者。
亦宜合時與病而察之也。
然愚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絡脈之見。
皆當有血色以間乎其中焉。
變見于左者。
應在左。
變見于右者。
應在右。
左右皆見。
左右皆病。
察其何部何色。
而斷其何髒何腑也。
至于絡之形容。
亦有粗細浮沉長短緩急之殊焉。
推而論之。
則絡之粗者。
病氣有餘。
絡之細者。
形氣不足。
猶脈之大則病進。
細則氣衰也。
絡之浮者病在外。
絡之沉者病在内。
猶脈之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也。
絡之長者氣治。
絡之短者氣病。
猶脈之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也。
絡之緊急者為寒。
絡之縱緩者為熱。
猶脈之急為寒。
緩為熱也。
于是乎因人大小。
而定絡之粗細。
因人肥瘦。
而定絡之浮沉。
相時寒暑。
以驗緩急。
相時冷暖。
以驗短長。
八法互觀。
合之絡色。
參之脈證。
庶乎可通其變矣。
經曰。
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
虛則必下。
其見浮而堅。
其見大而明者多血。
細而沉者少氣。
亦此意欤。
若夫幼科食指之紋。
即手太陰之絡也。
痘科耳後之筋。
即手少陽之絡也。
皆可以是參觀者也。
絡脈主病提綱 絡脈已言其診法矣。
然必先知其部。
與其病焉。
靈樞曰。
手太陰之别。
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
虛則欠KT。
小便遺數。
手少陰之别。
名曰通裡。
實則支膈。
虛則不能言。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關。
實則心痛。
虛則頭強。
手太陽之别。
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
虛則生。
手陽明之别。
名曰偏曆。
實則齲聾。
虛則齒寒痹膈。
手少陽之别。
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
虛則不收。
足太陽之别。
名曰飛陽。
實則鼽窒。
頭背痛。
虛則鼽衄。
足陽明之别。
名曰豐隆。
實則癫狂。
虛則足不收。
胫枯。
足少陽之别。
名曰光明。
實則厥。
虛則痿。
坐不能起。
足太陰之别。
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氣亂。
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
足少陰之别。
名曰大鐘。
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
虛則腰痛。
足厥陰之别。
名曰蠡溝。
氣逆則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癢。
任脈之别。
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
虛則癢瘙。
督脈之别。
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
虛則頭重。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
虛則百節皆縱。
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
虛則必下。
視之不見。
求之上下。
人經不同。
絡脈異所别也。
夫經言虛實者。
絡脈之病。
經言名目者。
絡脈之部。
知其病而察其部。
則察其部而知其病矣。
經又曰。
凡診絡脈。
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
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
是則不但知其虛實。
且知其寒熱矣。
合前篇觀之。
其體用不已備乎。
(别也之别當作故) 診筋望法提綱 竊聞筋者力也。
肉中之力。
氣之元也。
靳固于身形也。
其候在目。
其主在肝。
膝為之府。
爪為之餘者也。
以部位分之。
則手之筋行乎手。
足之筋行乎足。
陽明行于前。
太陽行于後。
少陽行于側。
陰筋行乎身之陰。
陽筋行乎身之陽。
皆根據經脈而行。
可根據經脈而分也。
詳觀經筋篇。
手陰陽之筋。
皆起于手指。
陽筋自手而上行于頭面。
陰筋自手而上行于胸腹。
足陰陽之筋。
皆起于足趾。
陽筋自足而上行于頭面。
陰筋自足而上行于胸腹。
其為病也。
皆當其所過者。
轉筋支痛。
治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蓋燔針所以治寒。
不燔針所以治熱。
診候之法。
寒則見其筋攣反折。
熱則見其弛縱不收。
在陽筋則見其不能俯。
在陰筋則見其不能仰。
見于膝則行走難以屈伸。
見于身。
則左右難以動搖。
損在筋者。
筋緩不能自收持。
痹在筋者。
筋攣不可以行走。
筋極肝傷。
則腰背相引。
難以俯仰。
筋死肝絕。
則舌卵卷縮。
不能展舒。
及夫痙痫螈。
頹疝陰病。
紐痛腫痛。
口目僻急。
皆可按部位而知經筋也。
若望其筋。
知其病。
惟腫脹有筋起之證。
傷寒有筋惕之文。
腫脹以青漲高起者。
為不可治。
則知未青漲高起者。
猶可治也。
傷寒以筋惕為發汗亡陽所緻。
則知用溫經益陽之法。
當可治也。
至于筋溜者。
有所疾前。
筋屈不能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也。
疹筋者。
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
其腹必急。
白色黑色見。
則病甚也。
斯二者。
亦可望筋而知病也。
其他筋、筋急、筋攣。
筋弛。
亦有可見。
有不可見。
然察其病情。
按其部位。
皆可知其病在何經之筋也。
由是合而察之。
切而驗之。
見而得之。
而經筋之病。
庶可知其要矣。
診骨望法提綱 聞之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
屬天者。
清而散。
屬地者。
濁而聚。
是故陽化氣。
陰成形。
精神為陽。
骨骸為陰。
且骨者髓之府。
髓者骨之充。
其候在耳。
其主在腎。
診之之法。
盛則見其筋骨勁強。
衰則見其形容伛偻。
骨損則見其骨痿。
不能起床。
骨極則見其齒動。
不能久立。
見于痹。
則骨重而難舉。
見于病。
則肢伸而不屈。
其行而振掉。
立不能久者。
則知骨之将憊。
發無潤澤。
肉不相親者。
則知骨之先亡。
及夫頭背腰膝之骨。
得強則生。
失強則死。
此皆骨之形容于外者也。
若見其骨。
知其病。
如靈樞雲。
顴骨者。
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
顴小則骨小。
其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矣。
然則形充而顴起者骨大。
骨大當壽矣。
千金雲。
兒生枕骨不成者。
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
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
能匍匐而死。
踵骨不成者。
能行而死。
膑骨不成者。
能立而死。
頭四破不成人。
通身軟弱如無骨者。
不壽。
此亦得強則生。
失強則死之謂也。
若夫經言五色之見。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于病。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不死。
則知部骨不陷者。
可免于病。
部骨陷而色乘襲者。
若病甚則危也。
是又合氣色骨部而觀之也。
他如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皆為死證者。
以其脾腎絕于内。
骨肉消于外。
枯槁則皮着。
骨陷下則肉消盡也。
至于賦禀不齊。
骨骸有異。
又如本藏篇所謂赤色小理者。
心小。
粗理者。
心大。
無者。
心高。
小短舉者。
心下。
長者。
心堅。
弱小以薄者。
心脆。
直下不舉者。
心端正。
倚一方者。
心偏傾。
白色小理者。
肺小。
粗理者。
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
肺高。
合腋張脅者。
肺下。
好肩背濃者。
肺堅。
肩背薄者。
肺脆。
背膺濃者。
肺端正。
脅偏疏者。
肺偏傾。
青色小理者。
肝小。
粗理者。
肝大。
廣胸反者。
肝高。
合脅兔者。
肝下。
胸脅好者。
肝堅。
胸脅弱者。
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
肝端正。
脅骨偏舉者。
肝偏傾。
此又骨骸之常也。
至若骨之小大多寡。
合骨度篇、洗冤錄觀之。
可知其要。
然非診家之急。
故不備錄。
爪甲望法提綱 竊聞爪之生。
發之長。
營衛之行。
無頃刻止。
且爪者。
筋之餘。
膽之外候也。
靈樞曰。
膽應爪。
爪濃色黃者膽濃。
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蓋膽者肝之腑。
爪者肝之華。
故以爪候膽也。
然候膽者言其常。
而診病者論其變也。
其變維何。
爪甲青者多兇。
爪甲赤者多熱。
爪甲黃者疸病。
爪甲白者寒證。
爪甲黑者。
或因血瘀而痛。
或因血凝而死。
要之潤則吉。
枯則兇。
爪色雖殊。
其變皆決于此矣。
諸書謂痹病骨痛爪枯者。
足少陽血氣皆少。
色蒼爪枯者肝熱。
爪甲黑。
幹嘔面青。
肢厥冷者病兇。
病患爪甲白者不治。
爪甲青者死。
爪甲下肉黑者。
八日死。
手足爪甲青。
呼罵不休者筋絕。
九日死。
小兒爪甲青黑。
忽作鴉聲者肝絕。
小兒咬爪甲者。
乳少成疳。
心病為瘧。
心煩甚。
欲得清水。
反寒多熱不甚。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
今忽弊急。
言未竟便住。
以手剔腳爪。
此人心死。
名曰行屍。
是皆診爪之目也。
能參合而行之。
庶無虛虛實實之弊矣。
診乳望法提綱 診乳之法。
内經未言。
李梃醫學入門雲。
女人屬陰。
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
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
男子屬陽。
陽極則必自上而下降。
故陰莖垂而乳頭縮也。
楊士瀛曰。
男子以腎為重。
婦人以乳為重。
上下不同。
而性命之根則一。
診乳之法。
觀此亦可心解矣。
何也。
相書謂婦人乳頭朝上。
生子易養。
乳頭朝下。
生子難養。
以脾胃沖任之有強弱也。
乳大者子多。
乳小者子少。
以脾胃沖任之有盛衰也。
白小低偏者。
子息難。
以形色虧也。
黑大堅硬者。
子息好。
以形色全也。
男胎則左乳先脹硬。
女胎則右乳先脹硬。
陽從左。
陰從右也。
婦人受孕。
其乳當轉黑。
小兒臍風。
其乳當結核。
有諸中。
形諸外也。
至于婦人乳中堅硬。
不紅不痛者。
乳岩也。
乳中腫脹。
色紅且痛者。
乳癰也。
癰者壅也。
疽者阻也。
六腑有所壅。
則為癰。
五髒有所阻。
則為岩也。
合色脈而察之。
亦診婦人赤子之一助雲爾。
臍府望法提綱 臍之為言。
齊也。
以其當兩腎之中。
前直神阙。
後直命門。
而上下齊也。
臍也者。
人之命蒂也。
或謂胎中之息在臍。
道家之息在臍。
殊不知雞乳而卵中不閉。
水脹而臍内不通。
況觀于剪臍而帶中血出。
懷孕而腹中子鳴。
益可知母氣通于兒鼻。
母血通于兒臍矣。
然此特論臍之理。
非望臍之法也。
望之之法。
諸書謂臍大者多壽。
臍小者多夭。
以臍中為神阙。
相體之本也。
婦人臍深者子多。
臍淺者子少。
以臍内為子宮。
沖任之屬也。
人病臍腫反出者。
死。
以倉廪之本既竭。
飲食之精不輸也。
水病臍腫突出者死。
以決渎之令不行。
州都之氣不化也。
積聚腫脹。
臍不凸者可治。
臍凸者不可治。
微則在于髒腑血脈之間。
甚則舍于髒腑血脈之外也。
懷孕三四月。
臍便平滿者。
女胎也。
懷孕八九月。
臍方平滿者。
男胎也。
女胎背母而懷。
男胎面母而懷也。
小兒多啼而臍凸者。
氣逆于内也。
小兒撮口而臍黑者。
氣絕于中也。
懷孕之外證。
臍色當紅黑。
臍風之死候。
臍府當青硬。
此謂誠于中。
形于外。
知微之顯也。
膿從臍出。
瘡繞臍生。
腸癰之候也。
任脈循臍而上。
沖脈俠臍而行。
又察臍之所宜知者。
若合病症而觀之。
亦診家之一助雲爾。
腎囊望法提綱 嘗謂肝脈絡陰器。
囊形屬腎髒。
故以腎為名也。
然任脈起于會陰之分。
督脈絡于合篡之間。
是二經亦各有所主焉。
察之之法。
其惟形色乎。
以形言之。
囊宜小。
紋宜細。
小兒囊緊實者。
多壽。
氣勝形也。
囊墜下者。
多病。
形勝氣也。
傷寒六七日。
囊縮者。
厥陰病甚。
邪氣傳入其經也。
傷寒十二日。
囊縱者。
厥陰病衰。
邪氣傳出其經也。
囊脹者謂之疝。
任脈為病也。
囊腫者謂之水。
關門不利也。
陰囊更加腫脹。
漸漸潰腐者。
病水死征。
睾丸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者。
陰狐疝氣。
此觀形之法也。
以色言之。
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
氣血足也。
寬大色白者多疾。
氣血虧也。
陰囊绉黑有弦者易養。
形色皆順也。
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
形色皆逆也。
此察色之法也。
合而診之。
可通變矣。
陰莖望法提綱 夫前陰者。
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其精竅通于腎。
溺竅通于脬。
陰器屬于肝。
督脈絡之。
帶脈束之。
沖任滲灌之。
陽明主潤而為之長。
動乎情。
宰乎心。
而其病則生于房室。
診之之法。
如經言宗筋縱者。
陽明虛。
宗筋痿者。
肝氣弱。
縱挺不收者。
足厥陰之經傷于熱。
縮入不用者。
足厥陰之經傷于寒。
陽強則有腎熱強中之證。
陰痿則有魂傷骨極之因。
陰氣不起者。
傷于内。
囊莖腫脹者。
屬于疝。
陰囊及莖俱腫者。
水病之死證。
陰囊及卵俱縮者。
肝經之絕候。
疳瘡者。
淫穢之毒。
腫痛者。
濕熱之征。
凡此諸候。
當參四診。
辨其寒熱虛實。
察其輕重淺深。
庶可識常通變矣。
至于兒生陰物不起。
亦為死證者。
豈以賦禀不足。
形體未備欤。
特察小兒。
宜從望診。
故并述之。
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
由于腠理之開阖。
而腠理之開阖。
則因衛氣之虛實。
故經雲。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俱有餘。
則無汗而寒。
夫汗者。
心之液。
在營則為血。
在衛則為汗者也。
若因而診之。
有部位之分。
有形色之辨。
部位者何。
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
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
頭額汗出者。
病在諸陽。
手足汗出者。
病在于胃。
心窩汗出者。
心髒虧虛。
陰下汗出者。
下焦濕熱。
汗出偏沮者。
使人偏枯之先兆。
汗不至足者。
熱病咳衄之危證。
此皆部位之分也。
形色者何。
三陽實。
三陰虛者。
汗不出。
三陰實。
三陽虛者。
汗不止。
有汗身熱者。
陽邪在營。
無汗身熱者。
陰邪在衛。
汗出少者為自和。
汗出多者為太過。
風濕發汗。
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
如水流漓者。
病必不除。
黃汗者。
濕熱之證。
白汗者。
厥氣之征。
紅汗者。
氣虛之候。
小兒初生。
汗出如血者。
多夭壽。
小兒初生。
汗出不流者。
不成人。
汗出如浴者。
酒風之候。
汗出如油者。
命絕之容。
汗出如流珠。
脈浮者。
衛氣衰。
汗大如貫珠不流者。
元氣絕。
然汗出者。
表将解。
然汗出者。
裡未和。
汗出不止者。
陽亡于外。
奪血無汗者。
陰虛于内。
此皆形色之分也。
若夫時有寒暑。
衣有冷暖。
形有動靜。
腠理因之而開阖。
汗液因之而有無。
非病也。
常也。
其或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行遠。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是皆人事之異。
非病候之殊也。
故善診汗者。
必視寒暑。
觀冷暖。
察動靜。
知其汗之常。
以審其汗之變。
夫而後可按部位。
辨形色。
以分其表裡。
而判其虛實焉。
他如熱汗為陽。
冷汗為陰。
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
合病之陰陽而辨之。
則其診益備。
其用益明矣。
診血望法提綱 嘗思血之為物也。
和調于五髒。
灑成于六腑。
其色屬火。
其形類水。
内主于心。
外行于營。
循環上下。
灌溉周流。
以應度數。
以奉生身。
故經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若乃将息失宜。
嗜欲過度。
外感六淫之邪。
内動五髒之志。
營衛不調。
髒腑相勝。
有過不及。
病斯見焉。
彼謂諸見血皆熱證者。
是知其屬火。
而不知其類水。
知其太過。
而不知其不及也。
析而論之。
則出于九竅。
曰九竅出血。
出于小便曰尿血。
曰血淋。
出于大便。
曰腸風。
曰血痔。
從鼻出曰鼻衄。
從舌出曰舌衄。
從齒龈出曰齒衄。
從汗孔出曰肌衄。
因嘔而出曰嘔血。
因吐而出曰吐血。
因咯而出曰咯血。
因唾而出曰唾血。
因咳而出曰咳血。
因嗽而出曰嗽血。
凡諸血證。
所出不同。
所因亦異。
而況有毆傷出血。
跌仆出血者乎。
況有月事逆行。
傷寒誤汗者乎。
他如外科之瘡瘍出血。
女科之崩漏奪血。
以及胎前産後。
半産下痢。
亦指不勝屈矣。
故内經謂諸血皆屬于心則可。
丹溪謂諸見血皆熱證。
則斷斷不可。
且就血而論其形色。
亦有可辨。
如諸書謂精壯者。
血輪多。
故色濃而赤。
虛弱者。
血輪少。
故色淡而稀。
陽證溢出鮮血。
陰證下如豚肝。
新血鮮紅。
舊血瘀黑。
色之鮮紫濃濃者。
為氣盛。
色之晦暗無光者。
為氣衰。
風證色青。
寒證色暗。
暑證色赤。
濕證色如煙煤屋漏。
便血淺褐色者已重。
深褐色者尤重。
褐色變黑者極重。
吐血帶痰沫及粉紅色者屬于肺。
正赤如朱漆光澤者。
屬于心包絡。
鮮紫濃濃者屬于脾。
青紫稠濃。
或帶血縷。
或有結塊者屬于肝。
咯吐稀痰。
中雜如珠。
血無幾。
色不鮮者屬于腎。
成盤成盞。
多兼水谷痰涎者屬于胃。
若從大便出者。
多屬大小腸。
從小便出者。
多屬膀胱腎。
此皆因形色而分也。
其出于五官四體。
又當因經絡而分焉。
故經曰。
陽絡傷。
則血外溢。
血外溢。
則衄血。
陰絡傷。
則血内溢。
血内溢。
則後血。
凡血證。
陽證則身熱多渴。
陰證則身冷不渴。
有潮熱者重。
無潮熱者輕。
上行多逆。
下行多順。
若吐出便凝。
摸之不粘指者。
為守髒之血。
口鼻俱出如湧泉者。
為心肺脈破。
則皆不可治也。
然予猶有說焉。
如吐血先鮮紅而後凝紫。
先多而後少。
先疾而後徐者。
其勢漸減。
先凝紫而後鮮紅。
先少而後多。
先徐而後疾者。
其勢漸增。
亦皆可以相參也。
若夫因氣色而病異。
因脈證而病異。
又當合四診而觀之。
腠理閉。
汗不出。
血氣強。
肉堅澀。
此腠理之開閉。
因天之寒暑也。
因人者何。
膏者其肉淖。
而粗理者身寒。
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
細理者熱。
粗理者寒。
此腠理之粗細。
因人之脂膏也。
何謂因腑而異。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密理濃皮者。
三焦膀胱濃。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疏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
此腠理之疏密。
因腑而異者也。
何謂因病而異。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粗為之俯仰。
汗不出而熱。
齒幹以煩冤。
腹滿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數栗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
病之形能也。
然陽病亦有汗出者。
陰病亦有不汗出者。
其開也衛氣虛。
其閉也衛氣實。
是又因證而異。
可與診汗之法參觀也。
要之。
開則有汗。
閉則無汗。
察腠理之開閉。
視汗液之有無一也。
此腠理之開閉。
因病而異者也。
蓋觀粗細與疏密者。
欲明其體。
而觀開阖之常變者。
欲達其用也。
且夫腠理之開阖。
非腠理之自為開阖也。
有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阖者焉。
蓋衛氣也。
衛氣者。
下焦之所出。
太陰主其内。
太陽主其外者也。
陰平陽秘。
衛氣和矣。
衛氣和。
則分肉解利。
皮膚調柔。
腠理緻密矣。
如是而雲開阖。
則似開非開。
似阖非阖。
然非不開也。
非不阖也。
有時而開。
有時而阖。
或因寒暑。
或因冷暖。
或因動靜。
非病也。
常也。
時開則開。
時阖則阖者也。
設或不當開而開。
不當阖而阖。
豈得謂之無病哉。
合汗而診之。
因時而驗之。
參證而辨之。
知其開阖之常。
即知其開阖之變矣。
經曰。
謹察衛氣。
為百病母。
腠理之開阖。
衛氣之虛實也。
開阖虛實。
蓋可以忽乎哉。
尺膚望法提綱 嘗謂從魚際至高骨。
卻行一寸。
故謂之寸。
從尺澤至高骨。
卻行一尺。
故謂之尺。
尺膚者。
尺澤至高骨之膚也。
蓋氣口為肺之脈。
皮膚為肺之合。
脈行膚内。
膚在脈外。
故視膚而有取乎尺也。
其視之之法有六。
曰緩、曰急、曰滑、曰澀、曰贲而起、曰減而少氣。
夫緩者尺膚縱緩不急也。
急者尺膚緊急不緩也。
滑則不澀。
而有流利之容。
澀則不滑。
而有蹇滞之貌。
贲而起者。
沸起之狀。
減而少氣者。
損少之形。
蓋緩則為熱。
急則為寒。
滑屬陽而氣淖澤。
澀屬陰而血凝泣。
贲而起者。
太過為實。
減而少氣者。
不及為虛。
六者合觀。
變在其中矣。
經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脈大者。
尺之皮膚亦贲而起。
脈小者。
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
然則色脈皮膚。
皆當相應也。
合而觀之。
亦可推其順逆焉。
千金雲。
風病則滑。
痹病則澀。
氣血盛。
則尺之肉豐盛。
氣血虛。
則尺之肉虧竭。
此亦診尺之要也。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滑。
其淖澤者。
風也。
尺肉弱者。
解。
安卧脫肉者。
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也。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
水飲也。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
謂之後洩。
尺粗常熱者。
謂之熱中。
尺堅大。
脈小甚少。
氣有加。
立死。
是又診尺膚以參脈證。
參脈證以決死生矣。
至若尺之部位。
手之寒溫。
因切而知者。
容後續述。
診皮望法提綱 嘗思診尺膚之法。
可察皮之滑澀。
診腠理之法。
可察皮之粗細。
然皮不僅觀尺膚。
法不僅觀腠理。
則夫周身之皮。
當講周身之法。
而尺膚腠理之診。
亦宜比例而觀焉。
何則。
周身之皮。
實由周身之脈以灌溉。
周身之脈。
當分周身之部以參觀。
故經言。
欲知皮部。
以經脈為記。
夫皮者。
肺之合也。
筋骨在内為陰。
皮膚在外為陽也。
析而論之。
如形充而皮膚寬緩者壽。
形充而皮膚緊急者夭。
皮與肉相裹則壽。
皮與肉不相裹則夭。
薄皮弱肉者。
不勝時之虛風。
濃皮堅肉者。
能勝時之虛風。
皮虛者寒。
皮實者熱。
皮膚腫脹者。
邪氣實。
皮膚消減者。
正氣虛。
皮膚腫痛者。
病氣有餘。
皮膚潰爛者。
形氣不足。
皮膚潤澤者。
太陰氣盛。
皮毛枯槁者。
太陰氣衰。
皮毛焦者。
手太陰氣絕。
皮膚着者。
足太陰肉絕。
皮聚毛落者。
肺損。
皮枯毛折者。
肺絕。
皮毛虛弱者。
肺熱葉焦。
皮膚頑痹者。
疠風皮病。
身冷膚硬者。
脾不上下。
皮膚薄着者。
經脈空虛。
皮膚不收。
肌肉堅聚者。
寒濕之證。
皮膚空疏。
三焦經絕者。
血崩之征。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者。
内有幹血。
身皮甲錯。
腹中急痛者。
内生癰膿。
皮膚潰而有瘍者。
疠風也。
皮膚脫若蛇皮者。
疠風也。
疠風遍身如癬者。
脾病。
疠風潰爛無膿者。
血死。
少年皮生黑斑者。
不吉。
痘兒頭項皮赤者。
多兇。
凡腫脹。
皮濃色蒼者。
皆屬氣。
皮薄色澤者。
皆屬水。
諸痛瘡瘍。
斑疹麻痘。
色赤而紅者順。
青而黑者逆。
諸病症。
皮寒而燥者。
陽不足。
皮熱而燥者。
陰不足。
身澀而脈滑者死。
身滑而脈澀者死。
此皆皮部之診也。
由是推而言之。
則壽夭診于緩急。
強弱診于濃薄。
消減腫脹。
以診其虛實。
潤澤枯槁。
以診其盛衰。
八者交參。
則診視之法備。
而皮膚之變詳。
夫如是。
按經絡而分内外陰陽。
察部位而分上下左右。
參伍以觀。
錯綜以變。
庶乎其有得欤。
診肉望法提綱 經言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
肉之大會為谷。
肉之小會為。
分肉之間。
谷之會。
以行營衛。
以會大氣。
聖人于此。
不啻三緻意焉。
且脾胃屬土。
其充在肌。
故觀肌肉之消長。
可知脾胃之盛衰。
夫脾者。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胃者。
五髒六腑所禀氣者也。
診脈雖以胃氣為本。
觀形當以肌肉為先也。
若夫形肉已脫。
九候雖調。
聖人不曰可生。
而曰猶死。
則是肌肉之消長。
尤關胃氣之有無矣。
診之之法。
其可不講乎。
析而言之。
如形充而大肉堅而有分者肉堅。
肉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
肉脆則夭矣。
肥而澤者。
血氣有餘。
肥而不澤者。
血有餘。
氣不足。
瘦而無澤者。
血氣不足。
瘦而澤者。
血不足。
氣有餘。
肥者耐寒。
瘦者耐熱。
肉瘦削者脾虛。
肉壅腫者脾實。
肉蠕動者脾病熱。
肉者脾中風。
筋惕肉者陽虛。
食減肉消者意損。
瘦削幹黑者。
肉極之證。
肉宛弱者。
肉痿之征。
肉上粟起者。
寒客皮膚。
肌膚不仁者。
邪入絡脈。
肌肉充盛者。
形氣有餘。
肌肉消減者。
形氣不足。
肥人肉如棉絮者。
謂之無氣。
婦人肌若魚鱗者。
謂之帶下。
骨痛肉枯者。
寒勝其熱。
爛肉腐肌者。
熱勝其寒。
疳病形容羸瘦者。
症起腸胃之内。
瘅瘧肌肉消爍者。
邪舍分肉之間。
脫肉者死。
破者死。
大肉陷下。
大骨枯槁者皆死。
肌肉不滑澤。
肉滿唇反者。
肉先死。
疠風割切不痛者。
肉先死。
肉痿軟。
唇反。
人中滿者。
肉先死。
此皆肌肉之診也。
由是約而言之。
當以堅脆診壽夭。
以肥瘦診血氣。
以有澤無澤診盛衰。
以消減壅腫診虛實。
八者交推。
則診候之法備。
而肌肉之證明。
所謂肌者。
四肢間附骨之肉也。
者。
肘膝後如塊之肉也。
曰曰谷。
則以血之流注。
如水之流注。
水注川曰。
注曰谷也。
若夫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是又合脈以觀之。
因症以辨之。
審其順逆。
而判其吉兇矣。
大凡診法。
皆當錯綜相參。
非獨診肌雲爾。
絡脈望法提綱 聞之直行曰經。
橫行曰絡。
諸脈之浮而外見者。
皆絡脈也。
絡也者。
本經别出之旁支。
聯系于他經者也。
析而論之。
經十二。
絡十五。
皆辨其行。
以分其部。
按其部。
以診其病焉。
經絡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
夫絡脈之見也。
其五色各異。
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
經有常色。
而絡無常變也。
言經脈之色有常。
絡脈之色無常也。
帝曰。
經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
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
亦皆應其經脈之色也。
言五髒之經。
應五髒之色也。
帝曰。
絡之陰陽。
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
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
随四時而行也。
言陰絡之色應五髒。
陽絡之色應四時。
陽外而陰内也。
其寒多則凝泣。
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
淖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
謂之無病者。
以其變之因乎時。
不因乎病。
故亦以為常也。
五色具見者。
謂之寒熱。
以其不應時之寒。
不應時之熱。
故以為寒熱也。
皮部論曰。
其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痹。
黃赤則熱。
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
蓋陽絡随時而行者。
變從乎外。
天道之常也。
因病而見者。
變從乎内。
人道之變也。
合時與病而察之。
可知其變中之常。
常中之變矣。
至于兩跗上脈豎堅陷者。
足陽明病。
魚絡血者。
手陽明病。
手魚絡青者。
胃中有寒。
魚際絡赤者。
胃中有熱。
魚際脈黑者。
或者痫候。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
頸脈動。
喘疾咳曰水。
耳間青脈起者。
為掣痛。
耳後完骨上青絡盛。
卧不靜者。
是痫候。
臂多惕脈者。
謂之脫血。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驚跳不定者。
即為脈虛。
青紫之脈。
散見于面者。
多病風熱。
紅赤之脈。
散見于腮者。
多病痘疹。
此皆陰陽之絡。
因病而變者。
亦宜合時與病而察之也。
然愚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絡脈之見。
皆當有血色以間乎其中焉。
變見于左者。
應在左。
變見于右者。
應在右。
左右皆見。
左右皆病。
察其何部何色。
而斷其何髒何腑也。
至于絡之形容。
亦有粗細浮沉長短緩急之殊焉。
推而論之。
則絡之粗者。
病氣有餘。
絡之細者。
形氣不足。
猶脈之大則病進。
細則氣衰也。
絡之浮者病在外。
絡之沉者病在内。
猶脈之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也。
絡之長者氣治。
絡之短者氣病。
猶脈之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也。
絡之緊急者為寒。
絡之縱緩者為熱。
猶脈之急為寒。
緩為熱也。
于是乎因人大小。
而定絡之粗細。
因人肥瘦。
而定絡之浮沉。
相時寒暑。
以驗緩急。
相時冷暖。
以驗短長。
八法互觀。
合之絡色。
參之脈證。
庶乎可通其變矣。
經曰。
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
虛則必下。
其見浮而堅。
其見大而明者多血。
細而沉者少氣。
亦此意欤。
若夫幼科食指之紋。
即手太陰之絡也。
痘科耳後之筋。
即手少陽之絡也。
皆可以是參觀者也。
絡脈主病提綱 絡脈已言其診法矣。
然必先知其部。
與其病焉。
靈樞曰。
手太陰之别。
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
虛則欠KT。
小便遺數。
手少陰之别。
名曰通裡。
實則支膈。
虛則不能言。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關。
實則心痛。
虛則頭強。
手太陽之别。
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
虛則生。
手陽明之别。
名曰偏曆。
實則齲聾。
虛則齒寒痹膈。
手少陽之别。
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
虛則不收。
足太陽之别。
名曰飛陽。
實則鼽窒。
頭背痛。
虛則鼽衄。
足陽明之别。
名曰豐隆。
實則癫狂。
虛則足不收。
胫枯。
足少陽之别。
名曰光明。
實則厥。
虛則痿。
坐不能起。
足太陰之别。
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氣亂。
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
足少陰之别。
名曰大鐘。
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
虛則腰痛。
足厥陰之别。
名曰蠡溝。
氣逆則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癢。
任脈之别。
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
虛則癢瘙。
督脈之别。
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
虛則頭重。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
虛則百節皆縱。
凡此十五絡者。
實則必見。
虛則必下。
視之不見。
求之上下。
人經不同。
絡脈異所别也。
夫經言虛實者。
絡脈之病。
經言名目者。
絡脈之部。
知其病而察其部。
則察其部而知其病矣。
經又曰。
凡診絡脈。
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
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
是則不但知其虛實。
且知其寒熱矣。
合前篇觀之。
其體用不已備乎。
(别也之别當作故) 診筋望法提綱 竊聞筋者力也。
肉中之力。
氣之元也。
靳固于身形也。
其候在目。
其主在肝。
膝為之府。
爪為之餘者也。
以部位分之。
則手之筋行乎手。
足之筋行乎足。
陽明行于前。
太陽行于後。
少陽行于側。
陰筋行乎身之陰。
陽筋行乎身之陽。
皆根據經脈而行。
可根據經脈而分也。
詳觀經筋篇。
手陰陽之筋。
皆起于手指。
陽筋自手而上行于頭面。
陰筋自手而上行于胸腹。
足陰陽之筋。
皆起于足趾。
陽筋自足而上行于頭面。
陰筋自足而上行于胸腹。
其為病也。
皆當其所過者。
轉筋支痛。
治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蓋燔針所以治寒。
不燔針所以治熱。
診候之法。
寒則見其筋攣反折。
熱則見其弛縱不收。
在陽筋則見其不能俯。
在陰筋則見其不能仰。
見于膝則行走難以屈伸。
見于身。
則左右難以動搖。
損在筋者。
筋緩不能自收持。
痹在筋者。
筋攣不可以行走。
筋極肝傷。
則腰背相引。
難以俯仰。
筋死肝絕。
則舌卵卷縮。
不能展舒。
及夫痙痫螈。
頹疝陰病。
紐痛腫痛。
口目僻急。
皆可按部位而知經筋也。
若望其筋。
知其病。
惟腫脹有筋起之證。
傷寒有筋惕之文。
腫脹以青漲高起者。
為不可治。
則知未青漲高起者。
猶可治也。
傷寒以筋惕為發汗亡陽所緻。
則知用溫經益陽之法。
當可治也。
至于筋溜者。
有所疾前。
筋屈不能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也。
疹筋者。
尺脈數甚。
筋急而見。
其腹必急。
白色黑色見。
則病甚也。
斯二者。
亦可望筋而知病也。
其他筋、筋急、筋攣。
筋弛。
亦有可見。
有不可見。
然察其病情。
按其部位。
皆可知其病在何經之筋也。
由是合而察之。
切而驗之。
見而得之。
而經筋之病。
庶可知其要矣。
診骨望法提綱 聞之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
屬天者。
清而散。
屬地者。
濁而聚。
是故陽化氣。
陰成形。
精神為陽。
骨骸為陰。
且骨者髓之府。
髓者骨之充。
其候在耳。
其主在腎。
診之之法。
盛則見其筋骨勁強。
衰則見其形容伛偻。
骨損則見其骨痿。
不能起床。
骨極則見其齒動。
不能久立。
見于痹。
則骨重而難舉。
見于病。
則肢伸而不屈。
其行而振掉。
立不能久者。
則知骨之将憊。
發無潤澤。
肉不相親者。
則知骨之先亡。
及夫頭背腰膝之骨。
得強則生。
失強則死。
此皆骨之形容于外者也。
若見其骨。
知其病。
如靈樞雲。
顴骨者。
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
顴小則骨小。
其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
骨小則夭矣。
然則形充而顴起者骨大。
骨大當壽矣。
千金雲。
兒生枕骨不成者。
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
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
能匍匐而死。
踵骨不成者。
能行而死。
膑骨不成者。
能立而死。
頭四破不成人。
通身軟弱如無骨者。
不壽。
此亦得強則生。
失強則死之謂也。
若夫經言五色之見。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于病。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不死。
則知部骨不陷者。
可免于病。
部骨陷而色乘襲者。
若病甚則危也。
是又合氣色骨部而觀之也。
他如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皆為死證者。
以其脾腎絕于内。
骨肉消于外。
枯槁則皮着。
骨陷下則肉消盡也。
至于賦禀不齊。
骨骸有異。
又如本藏篇所謂赤色小理者。
心小。
粗理者。
心大。
無者。
心高。
小短舉者。
心下。
長者。
心堅。
弱小以薄者。
心脆。
直下不舉者。
心端正。
倚一方者。
心偏傾。
白色小理者。
肺小。
粗理者。
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
肺高。
合腋張脅者。
肺下。
好肩背濃者。
肺堅。
肩背薄者。
肺脆。
背膺濃者。
肺端正。
脅偏疏者。
肺偏傾。
青色小理者。
肝小。
粗理者。
肝大。
廣胸反者。
肝高。
合脅兔者。
肝下。
胸脅好者。
肝堅。
胸脅弱者。
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
肝端正。
脅骨偏舉者。
肝偏傾。
此又骨骸之常也。
至若骨之小大多寡。
合骨度篇、洗冤錄觀之。
可知其要。
然非診家之急。
故不備錄。
爪甲望法提綱 竊聞爪之生。
發之長。
營衛之行。
無頃刻止。
且爪者。
筋之餘。
膽之外候也。
靈樞曰。
膽應爪。
爪濃色黃者膽濃。
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蓋膽者肝之腑。
爪者肝之華。
故以爪候膽也。
然候膽者言其常。
而診病者論其變也。
其變維何。
爪甲青者多兇。
爪甲赤者多熱。
爪甲黃者疸病。
爪甲白者寒證。
爪甲黑者。
或因血瘀而痛。
或因血凝而死。
要之潤則吉。
枯則兇。
爪色雖殊。
其變皆決于此矣。
諸書謂痹病骨痛爪枯者。
足少陽血氣皆少。
色蒼爪枯者肝熱。
爪甲黑。
幹嘔面青。
肢厥冷者病兇。
病患爪甲白者不治。
爪甲青者死。
爪甲下肉黑者。
八日死。
手足爪甲青。
呼罵不休者筋絕。
九日死。
小兒爪甲青黑。
忽作鴉聲者肝絕。
小兒咬爪甲者。
乳少成疳。
心病為瘧。
心煩甚。
欲得清水。
反寒多熱不甚。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
今忽弊急。
言未竟便住。
以手剔腳爪。
此人心死。
名曰行屍。
是皆診爪之目也。
能參合而行之。
庶無虛虛實實之弊矣。
診乳望法提綱 診乳之法。
内經未言。
李梃醫學入門雲。
女人屬陰。
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
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
男子屬陽。
陽極則必自上而下降。
故陰莖垂而乳頭縮也。
楊士瀛曰。
男子以腎為重。
婦人以乳為重。
上下不同。
而性命之根則一。
診乳之法。
觀此亦可心解矣。
何也。
相書謂婦人乳頭朝上。
生子易養。
乳頭朝下。
生子難養。
以脾胃沖任之有強弱也。
乳大者子多。
乳小者子少。
以脾胃沖任之有盛衰也。
白小低偏者。
子息難。
以形色虧也。
黑大堅硬者。
子息好。
以形色全也。
男胎則左乳先脹硬。
女胎則右乳先脹硬。
陽從左。
陰從右也。
婦人受孕。
其乳當轉黑。
小兒臍風。
其乳當結核。
有諸中。
形諸外也。
至于婦人乳中堅硬。
不紅不痛者。
乳岩也。
乳中腫脹。
色紅且痛者。
乳癰也。
癰者壅也。
疽者阻也。
六腑有所壅。
則為癰。
五髒有所阻。
則為岩也。
合色脈而察之。
亦診婦人赤子之一助雲爾。
臍府望法提綱 臍之為言。
齊也。
以其當兩腎之中。
前直神阙。
後直命門。
而上下齊也。
臍也者。
人之命蒂也。
或謂胎中之息在臍。
道家之息在臍。
殊不知雞乳而卵中不閉。
水脹而臍内不通。
況觀于剪臍而帶中血出。
懷孕而腹中子鳴。
益可知母氣通于兒鼻。
母血通于兒臍矣。
然此特論臍之理。
非望臍之法也。
望之之法。
諸書謂臍大者多壽。
臍小者多夭。
以臍中為神阙。
相體之本也。
婦人臍深者子多。
臍淺者子少。
以臍内為子宮。
沖任之屬也。
人病臍腫反出者。
死。
以倉廪之本既竭。
飲食之精不輸也。
水病臍腫突出者死。
以決渎之令不行。
州都之氣不化也。
積聚腫脹。
臍不凸者可治。
臍凸者不可治。
微則在于髒腑血脈之間。
甚則舍于髒腑血脈之外也。
懷孕三四月。
臍便平滿者。
女胎也。
懷孕八九月。
臍方平滿者。
男胎也。
女胎背母而懷。
男胎面母而懷也。
小兒多啼而臍凸者。
氣逆于内也。
小兒撮口而臍黑者。
氣絕于中也。
懷孕之外證。
臍色當紅黑。
臍風之死候。
臍府當青硬。
此謂誠于中。
形于外。
知微之顯也。
膿從臍出。
瘡繞臍生。
腸癰之候也。
任脈循臍而上。
沖脈俠臍而行。
又察臍之所宜知者。
若合病症而觀之。
亦診家之一助雲爾。
腎囊望法提綱 嘗謂肝脈絡陰器。
囊形屬腎髒。
故以腎為名也。
然任脈起于會陰之分。
督脈絡于合篡之間。
是二經亦各有所主焉。
察之之法。
其惟形色乎。
以形言之。
囊宜小。
紋宜細。
小兒囊緊實者。
多壽。
氣勝形也。
囊墜下者。
多病。
形勝氣也。
傷寒六七日。
囊縮者。
厥陰病甚。
邪氣傳入其經也。
傷寒十二日。
囊縱者。
厥陰病衰。
邪氣傳出其經也。
囊脹者謂之疝。
任脈為病也。
囊腫者謂之水。
關門不利也。
陰囊更加腫脹。
漸漸潰腐者。
病水死征。
睾丸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者。
陰狐疝氣。
此觀形之法也。
以色言之。
小兒腎囊緊細色紫者多壽。
氣血足也。
寬大色白者多疾。
氣血虧也。
陰囊绉黑有弦者易養。
形色皆順也。
陰囊色赤無紋者難養。
形色皆逆也。
此察色之法也。
合而診之。
可通變矣。
陰莖望法提綱 夫前陰者。
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其精竅通于腎。
溺竅通于脬。
陰器屬于肝。
督脈絡之。
帶脈束之。
沖任滲灌之。
陽明主潤而為之長。
動乎情。
宰乎心。
而其病則生于房室。
診之之法。
如經言宗筋縱者。
陽明虛。
宗筋痿者。
肝氣弱。
縱挺不收者。
足厥陰之經傷于熱。
縮入不用者。
足厥陰之經傷于寒。
陽強則有腎熱強中之證。
陰痿則有魂傷骨極之因。
陰氣不起者。
傷于内。
囊莖腫脹者。
屬于疝。
陰囊及莖俱腫者。
水病之死證。
陰囊及卵俱縮者。
肝經之絕候。
疳瘡者。
淫穢之毒。
腫痛者。
濕熱之征。
凡此諸候。
當參四診。
辨其寒熱虛實。
察其輕重淺深。
庶可識常通變矣。
至于兒生陰物不起。
亦為死證者。
豈以賦禀不足。
形體未備欤。
特察小兒。
宜從望診。
故并述之。
診汗望法提綱 嘗思汗液之有無。
由于腠理之開阖。
而腠理之開阖。
則因衛氣之虛實。
故經雲。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俱有餘。
則無汗而寒。
夫汗者。
心之液。
在營則為血。
在衛則為汗者也。
若因而診之。
有部位之分。
有形色之辨。
部位者何。
在陽經之部者屬乎陽。
在陰經之部者屬乎陰。
頭額汗出者。
病在諸陽。
手足汗出者。
病在于胃。
心窩汗出者。
心髒虧虛。
陰下汗出者。
下焦濕熱。
汗出偏沮者。
使人偏枯之先兆。
汗不至足者。
熱病咳衄之危證。
此皆部位之分也。
形色者何。
三陽實。
三陰虛者。
汗不出。
三陰實。
三陽虛者。
汗不止。
有汗身熱者。
陽邪在營。
無汗身熱者。
陰邪在衛。
汗出少者為自和。
汗出多者為太過。
風濕發汗。
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
如水流漓者。
病必不除。
黃汗者。
濕熱之證。
白汗者。
厥氣之征。
紅汗者。
氣虛之候。
小兒初生。
汗出如血者。
多夭壽。
小兒初生。
汗出不流者。
不成人。
汗出如浴者。
酒風之候。
汗出如油者。
命絕之容。
汗出如流珠。
脈浮者。
衛氣衰。
汗大如貫珠不流者。
元氣絕。
然汗出者。
表将解。
然汗出者。
裡未和。
汗出不止者。
陽亡于外。
奪血無汗者。
陰虛于内。
此皆形色之分也。
若夫時有寒暑。
衣有冷暖。
形有動靜。
腠理因之而開阖。
汗液因之而有無。
非病也。
常也。
其或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行遠。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是皆人事之異。
非病候之殊也。
故善診汗者。
必視寒暑。
觀冷暖。
察動靜。
知其汗之常。
以審其汗之變。
夫而後可按部位。
辨形色。
以分其表裡。
而判其虛實焉。
他如熱汗為陽。
冷汗為陰。
宜合體之冷熱而分之。
合病之陰陽而辨之。
則其診益備。
其用益明矣。
診血望法提綱 嘗思血之為物也。
和調于五髒。
灑成于六腑。
其色屬火。
其形類水。
内主于心。
外行于營。
循環上下。
灌溉周流。
以應度數。
以奉生身。
故經曰。
血氣者。
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
若乃将息失宜。
嗜欲過度。
外感六淫之邪。
内動五髒之志。
營衛不調。
髒腑相勝。
有過不及。
病斯見焉。
彼謂諸見血皆熱證者。
是知其屬火。
而不知其類水。
知其太過。
而不知其不及也。
析而論之。
則出于九竅。
曰九竅出血。
出于小便曰尿血。
曰血淋。
出于大便。
曰腸風。
曰血痔。
從鼻出曰鼻衄。
從舌出曰舌衄。
從齒龈出曰齒衄。
從汗孔出曰肌衄。
因嘔而出曰嘔血。
因吐而出曰吐血。
因咯而出曰咯血。
因唾而出曰唾血。
因咳而出曰咳血。
因嗽而出曰嗽血。
凡諸血證。
所出不同。
所因亦異。
而況有毆傷出血。
跌仆出血者乎。
況有月事逆行。
傷寒誤汗者乎。
他如外科之瘡瘍出血。
女科之崩漏奪血。
以及胎前産後。
半産下痢。
亦指不勝屈矣。
故内經謂諸血皆屬于心則可。
丹溪謂諸見血皆熱證。
則斷斷不可。
且就血而論其形色。
亦有可辨。
如諸書謂精壯者。
血輪多。
故色濃而赤。
虛弱者。
血輪少。
故色淡而稀。
陽證溢出鮮血。
陰證下如豚肝。
新血鮮紅。
舊血瘀黑。
色之鮮紫濃濃者。
為氣盛。
色之晦暗無光者。
為氣衰。
風證色青。
寒證色暗。
暑證色赤。
濕證色如煙煤屋漏。
便血淺褐色者已重。
深褐色者尤重。
褐色變黑者極重。
吐血帶痰沫及粉紅色者屬于肺。
正赤如朱漆光澤者。
屬于心包絡。
鮮紫濃濃者屬于脾。
青紫稠濃。
或帶血縷。
或有結塊者屬于肝。
咯吐稀痰。
中雜如珠。
血無幾。
色不鮮者屬于腎。
成盤成盞。
多兼水谷痰涎者屬于胃。
若從大便出者。
多屬大小腸。
從小便出者。
多屬膀胱腎。
此皆因形色而分也。
其出于五官四體。
又當因經絡而分焉。
故經曰。
陽絡傷。
則血外溢。
血外溢。
則衄血。
陰絡傷。
則血内溢。
血内溢。
則後血。
凡血證。
陽證則身熱多渴。
陰證則身冷不渴。
有潮熱者重。
無潮熱者輕。
上行多逆。
下行多順。
若吐出便凝。
摸之不粘指者。
為守髒之血。
口鼻俱出如湧泉者。
為心肺脈破。
則皆不可治也。
然予猶有說焉。
如吐血先鮮紅而後凝紫。
先多而後少。
先疾而後徐者。
其勢漸減。
先凝紫而後鮮紅。
先少而後多。
先徐而後疾者。
其勢漸增。
亦皆可以相參也。
若夫因氣色而病異。
因脈證而病異。
又當合四診而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