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肝絕也。
色黑而齒槁者。
腎熱也。
熱病唇焦齒燥者。
津液耗也。
虛極之病。
唇枯齒幹者。
死候也。
齒為暴枯。
面為正黑。
目中黃。
腰欲折。
自汗出如流水者。
四日死。
一曰人中平。
八日死。
腎絕也。
病無所在。
汗注不休。
齒本槁痛者。
骨寒熱也。
骨寒熱。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者可治。
齒已槁者不可治。
骨厥亦然也。
齒黑腰痛。
足逆冷者。
骨蒸也。
至若黃發兒齒者。
壽考之征也。
唇亡齒寒者。
衰憊之兆也。
牙床紅腫者。
陽明之病也。
牙床潰爛者。
腸胃之證也。
重龈病齒。
龈腫如水泡者。
熱蓄于胃也。
小兒面色黧黑。
齒龈出血。
口中氣臭。
足冷如冰。
腹痛洩瀉。
啼哭不已者。
腎疳也。
齒龈間津津出血不止者。
陽明之經病也。
牙肉色白者。
非久病血少。
即失血過多也。
牙肉之際。
有藍迹一線者。
沾染鉛毒也。
若服水銀輕粉。
亦令牙床壅腫也。
此皆診齒之目也。
診鼻望法提綱 天地氤氲。
萬物化醇。
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
五官先生鼻。
五髒先成精。
精乃一身之本。
頭為五體之尊。
是以雷公問道。
黃帝傳經。
五色獨決于明堂。
四診先觀其天牝。
蓋鼻者。
形之始也。
氣之門戶也。
呼吸之間。
通乎天地。
貫乎經絡。
五髒六腑。
無不畢達。
四體百骸。
無不周遍者也。
分其部位。
則髒腑六部之提綱是已。
辨其氣色。
則陰陽十法之提綱是已。
其相乘之理。
合之部位可推也。
其相應之理。
合之氣色可推也。
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
與夫聲音臭味情志脈病。
亦無有不可推者。
凡諸望法。
皆當比例以相參也。
金匮要略雲。
鼻頭色青腹中痛。
若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是宜以四時參之。
以十法辨之矣。
第色雖當辨。
形亦宜分。
望之之法。
又有提綱焉。
蓋鼻者。
肺之合也。
鼻大者。
髒氣有餘。
鼻小者。
髒氣不足。
腫起者。
邪氣盛。
陷下者。
正氣衰。
鼻煽張者肺虛。
鼻仰息者肺實。
鼻枯槁者。
寒熱之證。
鼻蝕爛者。
疳瘡之形。
鼻竅幹燥者。
陽明之經病。
鼻柱崩壞者。
疠風之敗症。
鼻下紅腫如瘡者。
腹中有蟲之疳病。
鼻流濁涕者。
外受風熱。
鼻流清涕者。
外感風寒。
鼻淵者。
腦中熱。
故涕下滲。
鼻衄者。
陽絡傷。
故血外溢。
鼻生肉謂之。
鼻生粉刺謂之。
此皆鼻形之望法也。
析而言之。
合而觀之。
察五官。
參四診。
變在其中矣。
至于骨部起者壽。
骨部陷者夭。
故鼻準貴乎豐隆焉。
他如氣之粗細。
息之疾徐。
嚏之有無。
竅之通塞。
當詳各門。
容後續述。
診鼻形容條目 診鼻條目。
氣色已述明堂之中。
形容當集提綱之下。
靈樞雲。
五色之見。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于病。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不死。
是亦察色分部之要也。
至其形容諸書。
以為喘息鼻張者。
肺病也。
初病鼻煽者。
邪風壅塞肺竅也。
引息鼻張。
呼吸急促。
惕惕悶悶無痰聲者。
憂思氣郁也。
鼻煽喘汗者。
肺絕也。
鼻煽張者。
肺絕也。
口鼻虛張短氣者。
肺絕。
三日死也。
喘喝胸盈仰息者。
肺實也。
鼻槁臘不得汗。
毛發焦。
皮不可近席者。
皮寒熱也。
鼻孔忽仰者。
死證也。
鼻爛者。
疳瘡也。
身熱目痛身幹。
不得卧者。
傷寒陽明經之證也。
傷寒鼻幹燥者。
陽明病将衄血也。
陽明病。
脈浮發熱。
口幹鼻燥。
能食者。
衄證也。
傷寒脈浮。
鼻中燥者。
必衄血也。
鼻孔燥黑如煙煤者。
陽毒熱深也。
鼻口幹燥。
大小便不利者。
痫候也。
酒瘅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
鼻燥者。
脈浮先吐之。
弦先下之也。
鼻幹喘促氣逆者。
氣蒸也。
鼻孔幹者。
肺枯也。
鼻幹黑燥者。
火克金也。
鼻孔黑燥無涕者。
肺絕也。
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潰而有瘍者。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發為疠風也。
疠風鼻柱壞者。
骨先死也。
疠風鼻梁崩塌。
眼弦斷烈。
唇翻聲啞者。
骨死也。
疠風鼻柱崩倒。
鼻中生肉者。
蟲食其肺也。
鼻塞涕濁者。
風熱也。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開分氣洩也。
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色和者。
善嚏也。
欲嚏不能者。
此人肚中寒也。
鼻塞流清涕者。
邪未解也。
鼻塞流清涕。
發熱咳嗽。
自汗惡風者。
傷風也。
痰清涕清者。
寒未去也。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
澀于小便。
上為清涕者。
胞痹也。
鼻流清涕。
呵欠煩悶咳嗽噴嚏。
面腫腮赤者。
疹也。
濁涕下不止者。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也。
口鼻出血不止者。
腦衄也。
鼻衄發熱。
身無汗。
口幹鼻燥者。
邪氣實也。
鼻衄面黃白。
身無熱。
血出多而不止者。
正氣虛也。
衄而不止。
脈大者。
逆證也。
血外溢而衄者。
陽絡傷也。
鼻肉者。
熱滞于陽明之經絡也。
鼻者。
寒氣之所薄也。
小兒頻揉耳鼻者。
疳證也。
鼻塞赤癢疼痛。
浸淫潰爛。
下連唇際成瘡。
咳嗽氣促。
毛發焦枯者。
鼻疳也。
千金雲。
肺前病。
鼻則為之孔開焦枯。
肺先死。
鼻則為之梁折。
孔閉青黑色。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
必死不治。
此皆診鼻之條目也。
診耳望法提綱 既察其鼻。
當觀其耳。
耳也者。
腎之官也。
故察耳之好惡。
可知腎之強弱也。
何則。
黑色小理者。
腎小。
粗理者。
腎大。
耳高者腎高。
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
腎堅。
耳薄不堅者。
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
腎端正。
耳偏高者。
腎偏傾。
此察耳形之常也。
以色言之。
有左右之殊。
有上下之辨。
左為左。
右為右。
上應乎上。
下應乎下也。
腎之候也。
腎主骨。
故耳起五色者。
病在骨也。
黃赤者。
多熱氣。
青白者。
少熱氣。
黑色者。
多血少氣。
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屬分五行。
亦應乎五髒也。
氣色之變。
可以十法推之。
生克之理。
可以五行推之。
其餘望法。
有可比例者。
宜察其病。
辨其證。
而合參之也。
若夫耳形之診。
當以濃而大者為形盛。
薄而小者為形虧。
腫起者。
邪氣實。
消減者。
正氣虛。
潤澤則吉。
枯槁則兇。
合之于色。
亦可辨其寒熱虛實焉。
他如下消則耳葉焦幹。
腸癰則耳葉甲錯。
腎前病。
耳則為之焦枯。
腎前死。
耳則為之KT黑焦癖。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
必死不治。
是皆主病之目也。
痘科尚有觀耳後絡脈之詩。
因續四句于其後。
其詩曰。
耳後紅筋痘必輕。
紫筋起處重沉沉。
兼青帶黑尤難治。
十個難求三五生。
予續之曰。
冷暖陰晴色更改。
須将痘證辨分明。
望聞問切能參悟。
不看紅筋徹底清。
眼眉望法提綱 蓋聞精之榮以須。
氣之榮以眉。
眉也者。
禀木氣而側生者也。
以經絡言之。
則屬乎手足太陽陽明矣。
其有多少疏密粗細長短之殊者。
亦由氣血有多少。
賦禀有清濁耳。
相家知其常。
固可察人之賢否。
醫家辨其變。
亦能測病之死生。
道雖不同。
其揆一也。
今求其法。
蓋有六焉。
眉系傾者。
膽将絕。
眉沖起者。
命将亡。
眉睫堕落者。
疠風之證。
眉毛頻蹙者。
疼痛之容。
潤澤者。
血氣足。
枯槁者。
血氣衰也。
至若眉中之色。
前人亦有言者。
其詩曰。
黃色入目一年期。
黑色從眉繞目悲。
若然白色連眉目。
知是皮膚肺疾微。
眉中若見青赤黑。
遠候還須半年期。
近看三五七日内。
忽然暴死更無疑。
然以餘望之。
當察澤夭以分成敗。
觀清濁以辨陰陽。
視微甚以知虛實。
四診合參。
其庶幾乎。
髭須望法提綱 聞之發屬心。
禀火氣而上生。
須屬腎。
禀水氣而下生。
故男子腎氣外行而有須。
女子宦人無須。
而眉發不異也。
然分部位而言。
則唇上曰髭。
屬手陽明。
颏下曰須。
屬足少陰陽明。
兩頰曰髯。
屬足少陽。
其經血氣盛。
則美而長。
氣多血少。
則美而短。
氣少血多。
則少而惡。
氣血俱少。
則其處不生。
氣血俱熱。
則黃而赤。
氣血俱衰。
則白而落。
察其經絡之部位。
可知其經絡之血氣矣。
然部位雖殊。
要皆屬于腎。
通于經而生于沖任焉。
經曰。
沖脈任脈。
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裡。
為經脈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會于咽喉。
别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
婦人有餘于氣。
不足于血。
以其數脫血也。
沖任之脈不榮口唇。
故須不生。
宦者去其宗筋。
傷其沖脈。
血瀉不複。
皮膚内結。
唇口不榮。
故須亦不生。
天宦未嘗被傷。
不脫于血。
而沖任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氣無血。
唇口不榮。
故須亦不生。
此皆須之常也。
如因病而觀之。
惟疠風有須眉堕落者。
然餘謂血氣未衰。
須色當潤澤。
血氣已竭。
須色當枯槁。
其由黑而白。
由白而黃者。
乃壯老之常。
盛衰之變也。
至若氣有滑澀。
血有清濁。
而其須不同者。
皆可以經絡部位推測而知也。
發望法提綱 竊聞腎之華在發。
血之榮以發。
蓋發者血之餘。
血者水之類也。
經言女子七歲發長。
丈夫八歲發長。
五八發堕。
八八發去者。
蓋腎主腦。
腦者髓之海。
發者腦之華。
腎盛則發長。
腎衰則發堕。
腦減則發素也。
其或年少而發白。
年老而發黑者。
賦禀不同也。
以部位分之。
頭上曰發。
耳前曰鬓。
中行屬督脈。
二行屬太陽。
三行屬少陽。
頭維額角。
足陽明也。
曲鬓懸顱。
足少陽也。
其經血氣盛。
則美而長。
氣多血少。
則美而短。
氣少血多。
則少而惡。
氣血俱少。
則其處不生。
氣血俱熱。
則黃而赤。
氣血俱衰。
則白而落。
察其經絡之部位。
可知其血氣之盛衰。
其因病而變者。
察之又有六法焉。
曰逆上。
曰沖起。
曰直。
曰落。
曰潤澤。
曰枯槁。
蓋逆上者。
死證也。
沖起者。
絕候也。
因疳積而發亂者。
可療。
因氣竭而發直幹枯者。
不治。
病久而發落者。
精血虛。
病風而發落者。
血液燥。
潤澤者。
血氣未竭。
故生。
枯槁者。
血氣已竭。
故死。
善診者。
察其發。
觀其證。
可以知其逆從矣。
若夫發直如麻者。
小腸絕。
發結如穗者。
小兒疳。
面無血色。
頭發堕落者。
血極之證。
面色不變。
頭發逆上者。
痫病之征。
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
肺先絕。
齒長骨枯。
發無澤者。
骨先死。
此皆診發之目也。
診頭望法提綱 頭為五體之尊。
百骸之長。
自囟至心。
如絲相貫不絕。
是謂諸陽之會。
精神之府。
望之之法。
可不深求其理哉。
按内經陽明之脈行于前。
太陽之脈行于後。
少陽之脈行于側。
厥陰之脈會于巅。
督則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
任則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
此皆經絡之行。
即部位之分也。
由是以形言之。
則骨部皆大者多壽。
骨部皆小者多夭。
皮肉腫起者為實。
皮肉陷下者為虛。
囟陷者。
腦髓不足而難治。
囟腫者。
髒腑不調而難療。
骨縫不合者。
賦禀弱。
頭項皆軟者。
血氣虧。
此察頭形之綱領也。
以容言之。
則仰首者。
其病在陽。
俯首者。
其病在陰。
蹙其額者。
頭痛。
皺其眉者。
心憂。
頭項強直者。
邪氣實。
頭垂傾欹者。
正氣虛。
頭獨動搖者。
風也。
更有心絕之證。
頭難回顧者。
寒也。
亦屬陽明之經。
此察頭容之綱領也。
夫如是。
視上下以辨其經絡。
審左右以究其逆從。
合之五官。
參之四診。
而形容之變。
病症之殊。
皆可識常通變矣。
至于妊娠四月。
欲知男女。
遣妊娠面南行。
還複呼之。
左回首者是男。
右回首者是女。
亦想當然耳。
面形分屬五髒 嘗思診面之法。
非特明堂五色。
面貌五官。
可分五髒也。
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
一則因形層以分之。
如肝合筋。
心合脈。
脾合肉。
肺合皮。
腎合骨。
筋者肝之部。
脈者心之部。
肉者脾之部。
皮者肺之部。
骨者腎之部。
推而論之。
皮有濃薄澤夭。
肉有肥瘦消長。
脈有小大遲數。
筋有粗細緩急。
骨有大小堅脆。
太過者為有餘。
不及者為不足。
皆可辨其盛衰虛實焉。
此形層之分也。
一則因經絡以分之。
如督脈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
任脈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
沖脈榮于唇口。
跷脈會于睛明。
聽宮顴之分。
手太陽也。
眉沖五處之分。
足太陽也。
迎香禾之分。
手陽明也。
頰車巨之分。
足陽明也。
耳門和之分。
手少陽也。
前關聽會之分。
足少陽也。
推而論之。
腫起者為實。
陷下者為虛。
腫起為太過。
其病在外。
陷下為不及。
其病在内。
此經絡之分也。
由是觸類旁通。
即一指之小。
四體之大。
其形層經絡。
無不皆然。
至若因證言病。
如諸書所謂大頭瘟。
兩目鼻面腫者。
陽明。
耳前後并額角腫者。
少陽。
腦後項下腫起者。
太陽。
面腫曰風。
面目腫大。
時熱。
脈沉滑。
中有水氣。
曰風水。
面浮腫。
氣逆多涕唾。
曰咳上氣。
面浮腫。
息肩。
脈浮大。
曰不治。
短氣面腫。
鼻不聞香。
咳嗽唾痰。
兩脅脹痛。
喘息不定。
曰肺勞。
面目浮腫。
曰陽虛胃冷。
面目浮腫至項。
曰陽虛氣結。
病患營衛竭絕。
面浮腫。
曰死。
面腫色蒼黑。
曰死。
咳嗽羸瘦。
脈堅大。
曰死。
咳嗽脫形發熱。
脈小堅急。
曰死。
肌瘦下脫。
形熱不去。
曰死。
兩腮消瘦縮入。
曰胃虛肉絕。
外此而痘疹、癰疽、疠風、時疫。
其病在頭面者。
皆可按部位。
分經絡。
合之面容。
參之面色。
以辨其同異。
而判其吉兇也。
然其中腫起為實。
浮腫為虛。
何也。
蓋形之聚散不同。
色之澤夭亦異。
實者邪氣實。
虛者正氣虛。
腫而屬虛者。
邪氣實而正氣虛也。
推之于痘疹癰疽。
其義一也。
面容分屬五髒 診面之法。
有形焉。
有容焉。
分而言之。
則理明。
合而診之。
則病着。
夫形也者。
言乎其體也。
容也者。
言乎其态也。
以形為體。
以态為用。
而五髒之分。
五志之辨。
可由是而察焉。
何者。
怒則厲然而目張。
喜則油然而頤解。
思則妪然而睑定。
悲則瞿然而泣出。
恐則薄然而氣下。
怒者肝之容。
喜者心之容。
思者脾之容。
悲者肺之容。
恐者腎之容。
此面容五髒之分也。
怒則氣逆。
喜則氣緩。
思則氣結。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此五髒之分。
五志之病也。
由是而觀。
有太過。
有不及。
太過者。
病在外。
不及者。
病在内。
太過則薄所勝。
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
又當随時以處中焉。
中庸雲。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蓋中者無所偏倚。
和者無所乖戾。
當喜怒而喜怒。
當哀樂而哀樂。
無病之容也。
其或發而不中。
則有偏倚。
發而失節。
即有乖戾。
故經曰。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怒傷肝。
悲勝怒。
喜傷心。
恐勝喜。
思傷脾。
怒勝思。
憂傷肺。
喜勝憂。
恐傷腎。
思勝恐。
蓋以五志之變。
合五行而推也。
善診者。
觀察病患之态。
推而極之。
補其偏。
救其弊。
則失中者中。
而違和者和矣。
診腹望法提綱 嘗觀銅人内景諸圖。
臍在腹中。
胃居臍上。
腸居臍下。
其中行直行者。
任脈也。
次于任脈者。
足少陰。
次于少陰者。
足陽明。
陽明之旁。
足厥陰也。
厥陰之旁。
足太陰也。
若少陽則行于側。
太陽則行于背矣。
然其分屬髒腑者。
又與脈行異。
如胸膈之上。
心肺之部也。
脅肋之間。
肝膽之部也。
臍上屬胃。
臍下屬腸。
大腹屬太陰。
臍腹屬少陰。
少腹屬厥陰。
沖任在于中央。
腎部主乎季脅。
以及左脅屬肝。
右屬脾。
皆診家所宜究心者。
由是而觀。
則上下左右不同。
前後中外亦異。
按其經絡。
分其部位。
而病症之殊。
治療之辨。
亦有确可憑者。
如腹大支滿。
或上肢兩脅者。
屬胃。
脅下脹痛。
善太息。
口苦者。
屬膽。
腹氣滿。
少腹尤堅者。
屬三焦。
少腹偏腫而痛者。
屬膀胱。
少腹脹。
引腰而痛者。
屬小腸。
腸鳴而痛。
飧洩不化者。
屬大腸。
脹經溲不利者。
為脾。
喘而兩滿者。
為肺。
腹滿引腰背者。
為腎。
脅下滿而痛。
引小腹者。
為肝。
小腹滿大。
上走胃至心者。
足厥陰。
腹滿大便不利。
上走胸嗌者。
足少陰。
厥而腹滿。
響響然者。
足太陰。
是皆部位上下之分。
髒腑經絡之辨也。
析而言之。
髒病為積。
腑病為聚。
積終不移。
聚則轉移。
居臍上為逆。
居臍下為從。
皮濃色蒼者。
皆屬氣。
皮薄色澤者。
皆屬水。
腫起者。
為實。
陷下者。
為虛。
腹腫脹者。
病氣有餘。
腹消減者。
形氣不足。
腹滿按之痛者。
為實。
按之不痛者。
為虛。
腹滿時減。
複如故者。
為寒。
腹滿不減。
且燥實者。
為熱。
新積痛可移者。
易已。
積不痛不可移者。
難已。
腹脹心窩未滿者。
可治。
心窩已滿者。
不可治。
缺盆未平者。
可治。
缺盆已平者。
不可治。
筋未青。
漲高起者。
可治。
筋已青。
漲高起者。
不可治。
從上腫下者。
屬氣。
其邪在外。
從下腫上者。
屬水。
其邪在内。
男從身上腫下。
女從身下腫上者。
易治。
男從身下腫上。
女從身上腫下者。
難治。
先起于腹。
而後散于四肢者。
可治。
先起于四肢。
而後歸于腹者。
難治。
旋消旋減者。
正勝邪。
為可治。
旋消旋起者。
正不勝邪。
為不可治。
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
然。
上至胃脘者。
死不治。
久病腹皮甲錯。
着于背而成深凹者。
腸胃幹癟。
亦死不治。
是皆診腹之要也。
至若按其腹。
而不起。
腹色不變。
為膚脹。
随手而起。
如囊裹水之狀。
為水脹。
腫聚往來上下。
為蛔脹。
彈之而聲空者。
是氣。
彈之而聲實者。
是水。
婦人腹皮寬大者。
子多。
緊急者。
子少。
妊娠腹形如箕者。
是男。
腹形如釜者。
是女。
男胎腹硬。
女胎腹軟。
如覆杯者則男。
如肘頭參差起者。
則女。
冷者為死。
溫者為生。
若是雙軀。
令人摸之。
冷在何面。
則知死在何處。
凡諸診候。
能參合而行之。
皆确有可憑者焉。
診背望法提綱 嘗思古聖以背為陽。
腹為陰。
先賢以背為陰。
腹為陽。
豈前後有異。
而上下不同欤。
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
則背陽而腹陰。
以用之動靜言。
則背陰而腹陽。
且陽化氣。
陰成形。
是腹背皆可謂之陰。
陽在外。
陰在内。
是腹背皆可謂之陽。
陰陽之道。
其大無外。
其小無内。
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背者。
胸中之府。
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
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
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
太陽之所行也。
其經脈自上而下。
則部位有上下之分。
其疾病或左或右。
則部位有左右之辨。
推而言之。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左為陽。
右為陰。
皮膚在外為陽。
筋骨在内為陰。
是故上下标本不同。
左右逆從亦異。
診之之法。
可不精求其理哉。
言乎其形。
則腫起者。
邪氣實。
陷下者。
正氣虛。
背高如龜曰龜背。
脊骨如鋸曰脊疳。
背爛透膜者。
形壞豈能治。
背平病水者。
肺傷不可療。
此形之因病而變者。
言乎其容。
則脊強者。
病在太陽。
反折者。
病在督脈。
背曲肩随者。
胸中之府将壞。
項強腰折者。
背上之經已傷。
頸直背強。
稱身回側者。
肝實之狀。
骨枯髓減。
腰脊不舉者。
骨痿之形。
呼吸搖肩者。
心中堅。
轉搖不能者。
腎将憊。
諸反張。
大人脊容側手。
小兒脊容三指者。
不可治。
此容之因病而變者。
于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
參脈症而辨其本标。
将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
雖變化無窮。
而意見有定。
庶幾其各當欤。
且凡言實者。
邪氣實也。
言虛者。
正氣虛也。
邪氣實者。
正氣有有餘不足。
正氣虛者。
邪氣有有餘不足。
一切精微法。
應作如是觀。
非惟診背宜爾也。
診手望法提綱 四肢為諸陽之本。
脾實主之。
然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焉。
嘗觀經脈篇。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陽行于外。
陰行于内。
陽則自下而上。
陰則自上而下。
析而言之。
左為陽。
右為陰。
上為陽。
下為陰。
手臂之在外者為陽。
在内者為陰。
自肩至肘曰。
自肘至腕曰臂。
臂下謂之掌。
掌下謂之指。
其大指曰拇指。
其次指曰食指。
内屬太陰。
外屬陽明。
其中指曰将指。
其屈而不伸者。
曰無名指。
内屬厥陰。
外屬少陽。
其小者。
曰小指。
内屬少陰。
外屬太陽。
此皆經絡之行。
即部位之分也。
推而論之。
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
經絡有上下标本之殊。
病症有内外淺深之辨。
望之之法。
可弗深究其理哉。
以形言之。
則形盛為有餘。
形瘦為不足。
手之壅腫者為實。
手之枯細者為虛。
左右偏枯曰偏風。
手指堕落曰疠風。
手掌腫無紋。
曰陰虛氣絕。
手背腫至腕。
曰陽虛氣結。
此皆以形言也。
以容言之。
則強者。
病氣實。
痿者。
形氣虛。
撒手者。
陽氣外脫。
握手者。
陰邪内伏。
手之伸者。
病在陽。
手之屈者。
病在陰。
屈不易伸。
伸不易屈者。
陰陽交合。
陰陽俱病也。
屈而不伸。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
其病在骨。
汗漏不止。
四肢微急者。
亡陽之證。
小腹急痛。
手足拘攣者。
将死之容。
攣急轉筋者。
邪氣實而傷于寒。
弛縱不收者。
正氣虛而因于熱。
螈不定者。
筋脈相引而難瘳。
振搖不定者。
血氣俱虧而可療。
兩手不舉者。
脾實。
四肢不收者。
脾虛。
掣衣揚手者。
煩躁猶可解。
循衣摸床者。
實熱已難除。
叉手冒心者。
血液大虧。
交手目瞀者。
肺病臂厥。
捶胸者。
脹悶之狀。
拒按者。
疼痛之容。
手如數物者。
風痫。
手不欲動者。
脾虧。
指不用者。
屬脈。
臂不遂者。
為痹。
手足習者。
肝絕之形。
手足曳者。
風懿之狀。
此皆以容言也。
于是合形容而診之。
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
察其部位。
參四診以究同異。
分三因而辨本标。
病症之殊。
療治之變。
庶乎知所适從矣。
診足望法提綱 嘗考内經。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足之三陽。
從頭至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陽行于外。
陰行于内。
陽則自上而下。
陰則自下而上。
析而言之。
左為陽。
右為陰。
上為陽。
下為陰。
足之在外者為陽。
在内者為陰。
自臀至膝。
曰髀。
自膝至踝。
曰胫。
踝下謂之跗。
跗前謂之趾。
其大趾。
則少陽、陽明、厥陰、太陰之所行。
其次趾、中趾。
則陽明之所行。
其次于小趾之次趾。
則少陽之所行。
其小趾。
則太陽。
少陰之所行。
此皆經絡之辨。
部位之分也。
望之之法。
可弗深究其形容哉。
以形言。
則形盛為有餘。
形瘦為不足。
胫腫跗腫者。
水氣之實。
胫枯腳小者。
脾胃之虛。
胫有大小者。
腎壅偏枯。
股無生肉者。
脾虛氣竭。
足下平滿者。
傷腎之絕征。
腳底先穿者。
疠風之敗證。
十指堕落者。
筋死。
十趾不用者。
經病。
兩腿消瘦。
曰腎消。
獨膝腫大。
曰鶴膝。
足腫至踝。
曰陽虛氣結。
腳腫上胫。
曰腳氣逆沖。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者。
營衛俱微。
足趺壅腫。
兩膝如鬥者。
胃氣欲絕。
此皆以形言也。
以容言。
則屈者為陰。
伸者為陽。
強者邪氣實。
痿者形氣虛。
拘急者。
寒邪。
縱緩者。
熱疾。
螈者。
筋脈相引。
振掉者。
血氣俱虛。
屈伸不能者。
筋将憊。
屈伸不利者。
腎已虧。
屈而不伸者。
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病在骨。
陰緩而陽急者。
陽跷病。
陽緩而陰急者。
陰跷病。
跌蹶能前不能卻者。
太陽經之傷。
跛或左而或右者。
風寒濕之病。
轉筋者。
寒邪在筋。
掣節者。
寒邪在節。
足縱而不任地者。
大經空虛。
足搖而不任身者。
骨髓枯減。
足不收者。
脾氣虛。
足不舉者。
脾氣實。
揚手擲足者。
煩燥。
逾垣上屋者。
怒狂。
筋緩不能行者。
肝勞。
棄衣而狂走者。
胃實。
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者。
陰陽交合。
陰陽俱病也。
此皆以容言也。
合形容而視之。
審經絡而辨之。
驗其足之寒溫。
切其脈之動靜。
參以四診。
究其三因。
而病症之變。
标本之殊。
亦可知其大略矣。
毫毛望法提綱 心主身之血脈。
肺主身之皮毛。
皮毛者。
肺之合也。
太陰者。
肺也。
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若析而論之。
則經絡之行。
部位之分。
又各有所主。
何則。
督行于背。
任行于腹。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陰行于内。
陽行于外。
視其經絡。
分其部位。
其經之血氣盛。
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
則滲灌皮膚。
生毫毛。
彼言十二經之氣血多少者。
論其常。
此言充膚熱肉生毫毛者。
察其變。
毫毛有長短粗細美惡。
由氣血有多少清濁盛衰。
是皆因人而異者也。
其因病而變。
又各不同。
毫毛畢直者。
風寒外感之證。
毫毛折落者。
肺髒内絕之形。
灑灑然毛聳者。
太陽中。
灑灑然毛立者。
虛邪中人。
毛焦者。
寒熱在于皮肌。
毛悴者。
情志傷其髒腑。
毛敗者。
肺熱而金受火之克。
毛枯者。
疳病而金乏土之生。
此皆診法之略也。
由是而觀。
當以粗而長者為血多。
細而短者為血少。
聳與直立為邪實。
焦與枯敗為正虛。
悴同折主死。
美而澤主生。
善診者。
察毫毛。
觀氣色。
聽聲音。
參脈證。
可以知其吉兇矣。
若夫毛竅之多寡。
或言八萬四千。
或言十萬八千。
而究竟不知幾萬幾千。
即能知其幾萬幾千。
亦何取乎幾萬幾千。
夫經絡之曲折。
病證之紛纭。
古聖述之于前。
昔賢驗之于後。
雖西醫剖視。
不能如此其詳。
而況針穴之微妙。
石藥之功能。
斷非技巧所能窺者乎。
然則今人不逮古聖也遠甚。
書曰。
事不師古。
鮮克有濟。
腠理望法提綱 聞之津液滲洩之所曰腠。
紋理縫會之中曰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字書謂膚肉之間為腠理。
以其有脈理焉。
三說合觀。
體用備矣。
考之内經。
則曰開、曰阖、曰粗、曰細。
曰疏、曰密。
有因天者。
有因人者。
有因腑而異者。
有因病而異者。
因天者何。
熱則人氣在外。
皮膚緩。
腠理開。
汗大洩。
血氣減。
皮淖澤。
寒則人氣在中。
皮膚緻
色黑而齒槁者。
腎熱也。
熱病唇焦齒燥者。
津液耗也。
虛極之病。
唇枯齒幹者。
死候也。
齒為暴枯。
面為正黑。
目中黃。
腰欲折。
自汗出如流水者。
四日死。
一曰人中平。
八日死。
腎絕也。
病無所在。
汗注不休。
齒本槁痛者。
骨寒熱也。
骨寒熱。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者可治。
齒已槁者不可治。
骨厥亦然也。
齒黑腰痛。
足逆冷者。
骨蒸也。
至若黃發兒齒者。
壽考之征也。
唇亡齒寒者。
衰憊之兆也。
牙床紅腫者。
陽明之病也。
牙床潰爛者。
腸胃之證也。
重龈病齒。
龈腫如水泡者。
熱蓄于胃也。
小兒面色黧黑。
齒龈出血。
口中氣臭。
足冷如冰。
腹痛洩瀉。
啼哭不已者。
腎疳也。
齒龈間津津出血不止者。
陽明之經病也。
牙肉色白者。
非久病血少。
即失血過多也。
牙肉之際。
有藍迹一線者。
沾染鉛毒也。
若服水銀輕粉。
亦令牙床壅腫也。
此皆診齒之目也。
診鼻望法提綱 天地氤氲。
萬物化醇。
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
五官先生鼻。
五髒先成精。
精乃一身之本。
頭為五體之尊。
是以雷公問道。
黃帝傳經。
五色獨決于明堂。
四診先觀其天牝。
蓋鼻者。
形之始也。
氣之門戶也。
呼吸之間。
通乎天地。
貫乎經絡。
五髒六腑。
無不畢達。
四體百骸。
無不周遍者也。
分其部位。
則髒腑六部之提綱是已。
辨其氣色。
則陰陽十法之提綱是已。
其相乘之理。
合之部位可推也。
其相應之理。
合之氣色可推也。
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
與夫聲音臭味情志脈病。
亦無有不可推者。
凡諸望法。
皆當比例以相參也。
金匮要略雲。
鼻頭色青腹中痛。
若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
有水氣。
色黃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設微赤非時者死。
是宜以四時參之。
以十法辨之矣。
第色雖當辨。
形亦宜分。
望之之法。
又有提綱焉。
蓋鼻者。
肺之合也。
鼻大者。
髒氣有餘。
鼻小者。
髒氣不足。
腫起者。
邪氣盛。
陷下者。
正氣衰。
鼻煽張者肺虛。
鼻仰息者肺實。
鼻枯槁者。
寒熱之證。
鼻蝕爛者。
疳瘡之形。
鼻竅幹燥者。
陽明之經病。
鼻柱崩壞者。
疠風之敗症。
鼻下紅腫如瘡者。
腹中有蟲之疳病。
鼻流濁涕者。
外受風熱。
鼻流清涕者。
外感風寒。
鼻淵者。
腦中熱。
故涕下滲。
鼻衄者。
陽絡傷。
故血外溢。
鼻生肉謂之。
鼻生粉刺謂之。
此皆鼻形之望法也。
析而言之。
合而觀之。
察五官。
參四診。
變在其中矣。
至于骨部起者壽。
骨部陷者夭。
故鼻準貴乎豐隆焉。
他如氣之粗細。
息之疾徐。
嚏之有無。
竅之通塞。
當詳各門。
容後續述。
診鼻形容條目 診鼻條目。
氣色已述明堂之中。
形容當集提綱之下。
靈樞雲。
五色之見。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必不免于病。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不死。
是亦察色分部之要也。
至其形容諸書。
以為喘息鼻張者。
肺病也。
初病鼻煽者。
邪風壅塞肺竅也。
引息鼻張。
呼吸急促。
惕惕悶悶無痰聲者。
憂思氣郁也。
鼻煽喘汗者。
肺絕也。
鼻煽張者。
肺絕也。
口鼻虛張短氣者。
肺絕。
三日死也。
喘喝胸盈仰息者。
肺實也。
鼻槁臘不得汗。
毛發焦。
皮不可近席者。
皮寒熱也。
鼻孔忽仰者。
死證也。
鼻爛者。
疳瘡也。
身熱目痛身幹。
不得卧者。
傷寒陽明經之證也。
傷寒鼻幹燥者。
陽明病将衄血也。
陽明病。
脈浮發熱。
口幹鼻燥。
能食者。
衄證也。
傷寒脈浮。
鼻中燥者。
必衄血也。
鼻孔燥黑如煙煤者。
陽毒熱深也。
鼻口幹燥。
大小便不利者。
痫候也。
酒瘅無熱。
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
鼻燥者。
脈浮先吐之。
弦先下之也。
鼻幹喘促氣逆者。
氣蒸也。
鼻孔幹者。
肺枯也。
鼻幹黑燥者。
火克金也。
鼻孔黑燥無涕者。
肺絕也。
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潰而有瘍者。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發為疠風也。
疠風鼻柱壞者。
骨先死也。
疠風鼻梁崩塌。
眼弦斷烈。
唇翻聲啞者。
骨死也。
疠風鼻柱崩倒。
鼻中生肉者。
蟲食其肺也。
鼻塞涕濁者。
風熱也。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開分氣洩也。
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色和者。
善嚏也。
欲嚏不能者。
此人肚中寒也。
鼻塞流清涕者。
邪未解也。
鼻塞流清涕。
發熱咳嗽。
自汗惡風者。
傷風也。
痰清涕清者。
寒未去也。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湯。
澀于小便。
上為清涕者。
胞痹也。
鼻流清涕。
呵欠煩悶咳嗽噴嚏。
面腫腮赤者。
疹也。
濁涕下不止者。
膽移熱于腦。
則辛鼻淵也。
口鼻出血不止者。
腦衄也。
鼻衄發熱。
身無汗。
口幹鼻燥者。
邪氣實也。
鼻衄面黃白。
身無熱。
血出多而不止者。
正氣虛也。
衄而不止。
脈大者。
逆證也。
血外溢而衄者。
陽絡傷也。
鼻肉者。
熱滞于陽明之經絡也。
鼻者。
寒氣之所薄也。
小兒頻揉耳鼻者。
疳證也。
鼻塞赤癢疼痛。
浸淫潰爛。
下連唇際成瘡。
咳嗽氣促。
毛發焦枯者。
鼻疳也。
千金雲。
肺前病。
鼻則為之孔開焦枯。
肺先死。
鼻則為之梁折。
孔閉青黑色。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
必死不治。
此皆診鼻之條目也。
診耳望法提綱 既察其鼻。
當觀其耳。
耳也者。
腎之官也。
故察耳之好惡。
可知腎之強弱也。
何則。
黑色小理者。
腎小。
粗理者。
腎大。
耳高者腎高。
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
腎堅。
耳薄不堅者。
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
腎端正。
耳偏高者。
腎偏傾。
此察耳形之常也。
以色言之。
有左右之殊。
有上下之辨。
左為左。
右為右。
上應乎上。
下應乎下也。
腎之候也。
腎主骨。
故耳起五色者。
病在骨也。
黃赤者。
多熱氣。
青白者。
少熱氣。
黑色者。
多血少氣。
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屬分五行。
亦應乎五髒也。
氣色之變。
可以十法推之。
生克之理。
可以五行推之。
其餘望法。
有可比例者。
宜察其病。
辨其證。
而合參之也。
若夫耳形之診。
當以濃而大者為形盛。
薄而小者為形虧。
腫起者。
邪氣實。
消減者。
正氣虛。
潤澤則吉。
枯槁則兇。
合之于色。
亦可辨其寒熱虛實焉。
他如下消則耳葉焦幹。
腸癰則耳葉甲錯。
腎前病。
耳則為之焦枯。
腎前死。
耳則為之KT黑焦癖。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
必死不治。
是皆主病之目也。
痘科尚有觀耳後絡脈之詩。
因續四句于其後。
其詩曰。
耳後紅筋痘必輕。
紫筋起處重沉沉。
兼青帶黑尤難治。
十個難求三五生。
予續之曰。
冷暖陰晴色更改。
須将痘證辨分明。
望聞問切能參悟。
不看紅筋徹底清。
眼眉望法提綱 蓋聞精之榮以須。
氣之榮以眉。
眉也者。
禀木氣而側生者也。
以經絡言之。
則屬乎手足太陽陽明矣。
其有多少疏密粗細長短之殊者。
亦由氣血有多少。
賦禀有清濁耳。
相家知其常。
固可察人之賢否。
醫家辨其變。
亦能測病之死生。
道雖不同。
其揆一也。
今求其法。
蓋有六焉。
眉系傾者。
膽将絕。
眉沖起者。
命将亡。
眉睫堕落者。
疠風之證。
眉毛頻蹙者。
疼痛之容。
潤澤者。
血氣足。
枯槁者。
血氣衰也。
至若眉中之色。
前人亦有言者。
其詩曰。
黃色入目一年期。
黑色從眉繞目悲。
若然白色連眉目。
知是皮膚肺疾微。
眉中若見青赤黑。
遠候還須半年期。
近看三五七日内。
忽然暴死更無疑。
然以餘望之。
當察澤夭以分成敗。
觀清濁以辨陰陽。
視微甚以知虛實。
四診合參。
其庶幾乎。
髭須望法提綱 聞之發屬心。
禀火氣而上生。
須屬腎。
禀水氣而下生。
故男子腎氣外行而有須。
女子宦人無須。
而眉發不異也。
然分部位而言。
則唇上曰髭。
屬手陽明。
颏下曰須。
屬足少陰陽明。
兩頰曰髯。
屬足少陽。
其經血氣盛。
則美而長。
氣多血少。
則美而短。
氣少血多。
則少而惡。
氣血俱少。
則其處不生。
氣血俱熱。
則黃而赤。
氣血俱衰。
則白而落。
察其經絡之部位。
可知其經絡之血氣矣。
然部位雖殊。
要皆屬于腎。
通于經而生于沖任焉。
經曰。
沖脈任脈。
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裡。
為經脈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會于咽喉。
别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
婦人有餘于氣。
不足于血。
以其數脫血也。
沖任之脈不榮口唇。
故須不生。
宦者去其宗筋。
傷其沖脈。
血瀉不複。
皮膚内結。
唇口不榮。
故須亦不生。
天宦未嘗被傷。
不脫于血。
而沖任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氣無血。
唇口不榮。
故須亦不生。
此皆須之常也。
如因病而觀之。
惟疠風有須眉堕落者。
然餘謂血氣未衰。
須色當潤澤。
血氣已竭。
須色當枯槁。
其由黑而白。
由白而黃者。
乃壯老之常。
盛衰之變也。
至若氣有滑澀。
血有清濁。
而其須不同者。
皆可以經絡部位推測而知也。
發望法提綱 竊聞腎之華在發。
血之榮以發。
蓋發者血之餘。
血者水之類也。
經言女子七歲發長。
丈夫八歲發長。
五八發堕。
八八發去者。
蓋腎主腦。
腦者髓之海。
發者腦之華。
腎盛則發長。
腎衰則發堕。
腦減則發素也。
其或年少而發白。
年老而發黑者。
賦禀不同也。
以部位分之。
頭上曰發。
耳前曰鬓。
中行屬督脈。
二行屬太陽。
三行屬少陽。
頭維額角。
足陽明也。
曲鬓懸顱。
足少陽也。
其經血氣盛。
則美而長。
氣多血少。
則美而短。
氣少血多。
則少而惡。
氣血俱少。
則其處不生。
氣血俱熱。
則黃而赤。
氣血俱衰。
則白而落。
察其經絡之部位。
可知其血氣之盛衰。
其因病而變者。
察之又有六法焉。
曰逆上。
曰沖起。
曰直。
曰落。
曰潤澤。
曰枯槁。
蓋逆上者。
死證也。
沖起者。
絕候也。
因疳積而發亂者。
可療。
因氣竭而發直幹枯者。
不治。
病久而發落者。
精血虛。
病風而發落者。
血液燥。
潤澤者。
血氣未竭。
故生。
枯槁者。
血氣已竭。
故死。
善診者。
察其發。
觀其證。
可以知其逆從矣。
若夫發直如麻者。
小腸絕。
發結如穗者。
小兒疳。
面無血色。
頭發堕落者。
血極之證。
面色不變。
頭發逆上者。
痫病之征。
汗出發潤。
喘不休者。
肺先絕。
齒長骨枯。
發無澤者。
骨先死。
此皆診發之目也。
診頭望法提綱 頭為五體之尊。
百骸之長。
自囟至心。
如絲相貫不絕。
是謂諸陽之會。
精神之府。
望之之法。
可不深求其理哉。
按内經陽明之脈行于前。
太陽之脈行于後。
少陽之脈行于側。
厥陰之脈會于巅。
督則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
任則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
此皆經絡之行。
即部位之分也。
由是以形言之。
則骨部皆大者多壽。
骨部皆小者多夭。
皮肉腫起者為實。
皮肉陷下者為虛。
囟陷者。
腦髓不足而難治。
囟腫者。
髒腑不調而難療。
骨縫不合者。
賦禀弱。
頭項皆軟者。
血氣虧。
此察頭形之綱領也。
以容言之。
則仰首者。
其病在陽。
俯首者。
其病在陰。
蹙其額者。
頭痛。
皺其眉者。
心憂。
頭項強直者。
邪氣實。
頭垂傾欹者。
正氣虛。
頭獨動搖者。
風也。
更有心絕之證。
頭難回顧者。
寒也。
亦屬陽明之經。
此察頭容之綱領也。
夫如是。
視上下以辨其經絡。
審左右以究其逆從。
合之五官。
參之四診。
而形容之變。
病症之殊。
皆可識常通變矣。
至于妊娠四月。
欲知男女。
遣妊娠面南行。
還複呼之。
左回首者是男。
右回首者是女。
亦想當然耳。
面形分屬五髒 嘗思診面之法。
非特明堂五色。
面貌五官。
可分五髒也。
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
一則因形層以分之。
如肝合筋。
心合脈。
脾合肉。
肺合皮。
腎合骨。
筋者肝之部。
脈者心之部。
肉者脾之部。
皮者肺之部。
骨者腎之部。
推而論之。
皮有濃薄澤夭。
肉有肥瘦消長。
脈有小大遲數。
筋有粗細緩急。
骨有大小堅脆。
太過者為有餘。
不及者為不足。
皆可辨其盛衰虛實焉。
此形層之分也。
一則因經絡以分之。
如督脈自背中行而上頭至鼻。
任脈自腹中行而上頤循面。
沖脈榮于唇口。
跷脈會于睛明。
聽宮顴之分。
手太陽也。
眉沖五處之分。
足太陽也。
迎香禾之分。
手陽明也。
頰車巨之分。
足陽明也。
耳門和之分。
手少陽也。
前關聽會之分。
足少陽也。
推而論之。
腫起者為實。
陷下者為虛。
腫起為太過。
其病在外。
陷下為不及。
其病在内。
此經絡之分也。
由是觸類旁通。
即一指之小。
四體之大。
其形層經絡。
無不皆然。
至若因證言病。
如諸書所謂大頭瘟。
兩目鼻面腫者。
陽明。
耳前後并額角腫者。
少陽。
腦後項下腫起者。
太陽。
面腫曰風。
面目腫大。
時熱。
脈沉滑。
中有水氣。
曰風水。
面浮腫。
氣逆多涕唾。
曰咳上氣。
面浮腫。
息肩。
脈浮大。
曰不治。
短氣面腫。
鼻不聞香。
咳嗽唾痰。
兩脅脹痛。
喘息不定。
曰肺勞。
面目浮腫。
曰陽虛胃冷。
面目浮腫至項。
曰陽虛氣結。
病患營衛竭絕。
面浮腫。
曰死。
面腫色蒼黑。
曰死。
咳嗽羸瘦。
脈堅大。
曰死。
咳嗽脫形發熱。
脈小堅急。
曰死。
肌瘦下脫。
形熱不去。
曰死。
兩腮消瘦縮入。
曰胃虛肉絕。
外此而痘疹、癰疽、疠風、時疫。
其病在頭面者。
皆可按部位。
分經絡。
合之面容。
參之面色。
以辨其同異。
而判其吉兇也。
然其中腫起為實。
浮腫為虛。
何也。
蓋形之聚散不同。
色之澤夭亦異。
實者邪氣實。
虛者正氣虛。
腫而屬虛者。
邪氣實而正氣虛也。
推之于痘疹癰疽。
其義一也。
面容分屬五髒 診面之法。
有形焉。
有容焉。
分而言之。
則理明。
合而診之。
則病着。
夫形也者。
言乎其體也。
容也者。
言乎其态也。
以形為體。
以态為用。
而五髒之分。
五志之辨。
可由是而察焉。
何者。
怒則厲然而目張。
喜則油然而頤解。
思則妪然而睑定。
悲則瞿然而泣出。
恐則薄然而氣下。
怒者肝之容。
喜者心之容。
思者脾之容。
悲者肺之容。
恐者腎之容。
此面容五髒之分也。
怒則氣逆。
喜則氣緩。
思則氣結。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此五髒之分。
五志之病也。
由是而觀。
有太過。
有不及。
太過者。
病在外。
不及者。
病在内。
太過則薄所勝。
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然此就太過不及而言。
又當随時以處中焉。
中庸雲。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蓋中者無所偏倚。
和者無所乖戾。
當喜怒而喜怒。
當哀樂而哀樂。
無病之容也。
其或發而不中。
則有偏倚。
發而失節。
即有乖戾。
故經曰。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休。
怒傷肝。
悲勝怒。
喜傷心。
恐勝喜。
思傷脾。
怒勝思。
憂傷肺。
喜勝憂。
恐傷腎。
思勝恐。
蓋以五志之變。
合五行而推也。
善診者。
觀察病患之态。
推而極之。
補其偏。
救其弊。
則失中者中。
而違和者和矣。
診腹望法提綱 嘗觀銅人内景諸圖。
臍在腹中。
胃居臍上。
腸居臍下。
其中行直行者。
任脈也。
次于任脈者。
足少陰。
次于少陰者。
足陽明。
陽明之旁。
足厥陰也。
厥陰之旁。
足太陰也。
若少陽則行于側。
太陽則行于背矣。
然其分屬髒腑者。
又與脈行異。
如胸膈之上。
心肺之部也。
脅肋之間。
肝膽之部也。
臍上屬胃。
臍下屬腸。
大腹屬太陰。
臍腹屬少陰。
少腹屬厥陰。
沖任在于中央。
腎部主乎季脅。
以及左脅屬肝。
右屬脾。
皆診家所宜究心者。
由是而觀。
則上下左右不同。
前後中外亦異。
按其經絡。
分其部位。
而病症之殊。
治療之辨。
亦有确可憑者。
如腹大支滿。
或上肢兩脅者。
屬胃。
脅下脹痛。
善太息。
口苦者。
屬膽。
腹氣滿。
少腹尤堅者。
屬三焦。
少腹偏腫而痛者。
屬膀胱。
少腹脹。
引腰而痛者。
屬小腸。
腸鳴而痛。
飧洩不化者。
屬大腸。
脹經溲不利者。
為脾。
喘而兩滿者。
為肺。
腹滿引腰背者。
為腎。
脅下滿而痛。
引小腹者。
為肝。
小腹滿大。
上走胃至心者。
足厥陰。
腹滿大便不利。
上走胸嗌者。
足少陰。
厥而腹滿。
響響然者。
足太陰。
是皆部位上下之分。
髒腑經絡之辨也。
析而言之。
髒病為積。
腑病為聚。
積終不移。
聚則轉移。
居臍上為逆。
居臍下為從。
皮濃色蒼者。
皆屬氣。
皮薄色澤者。
皆屬水。
腫起者。
為實。
陷下者。
為虛。
腹腫脹者。
病氣有餘。
腹消減者。
形氣不足。
腹滿按之痛者。
為實。
按之不痛者。
為虛。
腹滿時減。
複如故者。
為寒。
腹滿不減。
且燥實者。
為熱。
新積痛可移者。
易已。
積不痛不可移者。
難已。
腹脹心窩未滿者。
可治。
心窩已滿者。
不可治。
缺盆未平者。
可治。
缺盆已平者。
不可治。
筋未青。
漲高起者。
可治。
筋已青。
漲高起者。
不可治。
從上腫下者。
屬氣。
其邪在外。
從下腫上者。
屬水。
其邪在内。
男從身上腫下。
女從身下腫上者。
易治。
男從身下腫上。
女從身上腫下者。
難治。
先起于腹。
而後散于四肢者。
可治。
先起于四肢。
而後歸于腹者。
難治。
旋消旋減者。
正勝邪。
為可治。
旋消旋起者。
正不勝邪。
為不可治。
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
然。
上至胃脘者。
死不治。
久病腹皮甲錯。
着于背而成深凹者。
腸胃幹癟。
亦死不治。
是皆診腹之要也。
至若按其腹。
而不起。
腹色不變。
為膚脹。
随手而起。
如囊裹水之狀。
為水脹。
腫聚往來上下。
為蛔脹。
彈之而聲空者。
是氣。
彈之而聲實者。
是水。
婦人腹皮寬大者。
子多。
緊急者。
子少。
妊娠腹形如箕者。
是男。
腹形如釜者。
是女。
男胎腹硬。
女胎腹軟。
如覆杯者則男。
如肘頭參差起者。
則女。
冷者為死。
溫者為生。
若是雙軀。
令人摸之。
冷在何面。
則知死在何處。
凡諸診候。
能參合而行之。
皆确有可憑者焉。
診背望法提綱 嘗思古聖以背為陽。
腹為陰。
先賢以背為陰。
腹為陽。
豈前後有異。
而上下不同欤。
然愚謂以體之剛柔言。
則背陽而腹陰。
以用之動靜言。
則背陰而腹陽。
且陽化氣。
陰成形。
是腹背皆可謂之陰。
陽在外。
陰在内。
是腹背皆可謂之陽。
陰陽之道。
其大無外。
其小無内。
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背者。
胸中之府。
其中行乃督脈之所行。
其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
第三行挾脊各三寸者。
太陽之所行也。
其經脈自上而下。
則部位有上下之分。
其疾病或左或右。
則部位有左右之辨。
推而言之。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左為陽。
右為陰。
皮膚在外為陽。
筋骨在内為陰。
是故上下标本不同。
左右逆從亦異。
診之之法。
可不精求其理哉。
言乎其形。
則腫起者。
邪氣實。
陷下者。
正氣虛。
背高如龜曰龜背。
脊骨如鋸曰脊疳。
背爛透膜者。
形壞豈能治。
背平病水者。
肺傷不可療。
此形之因病而變者。
言乎其容。
則脊強者。
病在太陽。
反折者。
病在督脈。
背曲肩随者。
胸中之府将壞。
項強腰折者。
背上之經已傷。
頸直背強。
稱身回側者。
肝實之狀。
骨枯髓減。
腰脊不舉者。
骨痿之形。
呼吸搖肩者。
心中堅。
轉搖不能者。
腎将憊。
諸反張。
大人脊容側手。
小兒脊容三指者。
不可治。
此容之因病而變者。
于是合氣色以觀其同異。
參脈症而辨其本标。
将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
雖變化無窮。
而意見有定。
庶幾其各當欤。
且凡言實者。
邪氣實也。
言虛者。
正氣虛也。
邪氣實者。
正氣有有餘不足。
正氣虛者。
邪氣有有餘不足。
一切精微法。
應作如是觀。
非惟診背宜爾也。
診手望法提綱 四肢為諸陽之本。
脾實主之。
然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焉。
嘗觀經脈篇。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陽行于外。
陰行于内。
陽則自下而上。
陰則自上而下。
析而言之。
左為陽。
右為陰。
上為陽。
下為陰。
手臂之在外者為陽。
在内者為陰。
自肩至肘曰。
自肘至腕曰臂。
臂下謂之掌。
掌下謂之指。
其大指曰拇指。
其次指曰食指。
内屬太陰。
外屬陽明。
其中指曰将指。
其屈而不伸者。
曰無名指。
内屬厥陰。
外屬少陽。
其小者。
曰小指。
内屬少陰。
外屬太陽。
此皆經絡之行。
即部位之分也。
推而論之。
男女有左右逆從之異。
經絡有上下标本之殊。
病症有内外淺深之辨。
望之之法。
可弗深究其理哉。
以形言之。
則形盛為有餘。
形瘦為不足。
手之壅腫者為實。
手之枯細者為虛。
左右偏枯曰偏風。
手指堕落曰疠風。
手掌腫無紋。
曰陰虛氣絕。
手背腫至腕。
曰陽虛氣結。
此皆以形言也。
以容言之。
則強者。
病氣實。
痿者。
形氣虛。
撒手者。
陽氣外脫。
握手者。
陰邪内伏。
手之伸者。
病在陽。
手之屈者。
病在陰。
屈不易伸。
伸不易屈者。
陰陽交合。
陰陽俱病也。
屈而不伸。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
其病在骨。
汗漏不止。
四肢微急者。
亡陽之證。
小腹急痛。
手足拘攣者。
将死之容。
攣急轉筋者。
邪氣實而傷于寒。
弛縱不收者。
正氣虛而因于熱。
螈不定者。
筋脈相引而難瘳。
振搖不定者。
血氣俱虧而可療。
兩手不舉者。
脾實。
四肢不收者。
脾虛。
掣衣揚手者。
煩躁猶可解。
循衣摸床者。
實熱已難除。
叉手冒心者。
血液大虧。
交手目瞀者。
肺病臂厥。
捶胸者。
脹悶之狀。
拒按者。
疼痛之容。
手如數物者。
風痫。
手不欲動者。
脾虧。
指不用者。
屬脈。
臂不遂者。
為痹。
手足習者。
肝絕之形。
手足曳者。
風懿之狀。
此皆以容言也。
于是合形容而診之。
按經絡而驗之審其寒溫。
察其部位。
參四診以究同異。
分三因而辨本标。
病症之殊。
療治之變。
庶乎知所适從矣。
診足望法提綱 嘗考内經。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足之三陽。
從頭至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陽行于外。
陰行于内。
陽則自上而下。
陰則自下而上。
析而言之。
左為陽。
右為陰。
上為陽。
下為陰。
足之在外者為陽。
在内者為陰。
自臀至膝。
曰髀。
自膝至踝。
曰胫。
踝下謂之跗。
跗前謂之趾。
其大趾。
則少陽、陽明、厥陰、太陰之所行。
其次趾、中趾。
則陽明之所行。
其次于小趾之次趾。
則少陽之所行。
其小趾。
則太陽。
少陰之所行。
此皆經絡之辨。
部位之分也。
望之之法。
可弗深究其形容哉。
以形言。
則形盛為有餘。
形瘦為不足。
胫腫跗腫者。
水氣之實。
胫枯腳小者。
脾胃之虛。
胫有大小者。
腎壅偏枯。
股無生肉者。
脾虛氣竭。
足下平滿者。
傷腎之絕征。
腳底先穿者。
疠風之敗證。
十指堕落者。
筋死。
十趾不用者。
經病。
兩腿消瘦。
曰腎消。
獨膝腫大。
曰鶴膝。
足腫至踝。
曰陽虛氣結。
腳腫上胫。
曰腳氣逆沖。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者。
營衛俱微。
足趺壅腫。
兩膝如鬥者。
胃氣欲絕。
此皆以形言也。
以容言。
則屈者為陰。
伸者為陽。
強者邪氣實。
痿者形氣虛。
拘急者。
寒邪。
縱緩者。
熱疾。
螈者。
筋脈相引。
振掉者。
血氣俱虛。
屈伸不能者。
筋将憊。
屈伸不利者。
腎已虧。
屈而不伸者。
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病在骨。
陰緩而陽急者。
陽跷病。
陽緩而陰急者。
陰跷病。
跌蹶能前不能卻者。
太陽經之傷。
跛或左而或右者。
風寒濕之病。
轉筋者。
寒邪在筋。
掣節者。
寒邪在節。
足縱而不任地者。
大經空虛。
足搖而不任身者。
骨髓枯減。
足不收者。
脾氣虛。
足不舉者。
脾氣實。
揚手擲足者。
煩燥。
逾垣上屋者。
怒狂。
筋緩不能行者。
肝勞。
棄衣而狂走者。
胃實。
立不能坐。
坐不能起者。
陰陽交合。
陰陽俱病也。
此皆以容言也。
合形容而視之。
審經絡而辨之。
驗其足之寒溫。
切其脈之動靜。
參以四診。
究其三因。
而病症之變。
标本之殊。
亦可知其大略矣。
毫毛望法提綱 心主身之血脈。
肺主身之皮毛。
皮毛者。
肺之合也。
太陰者。
肺也。
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若析而論之。
則經絡之行。
部位之分。
又各有所主。
何則。
督行于背。
任行于腹。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陰行于内。
陽行于外。
視其經絡。
分其部位。
其經之血氣盛。
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
則滲灌皮膚。
生毫毛。
彼言十二經之氣血多少者。
論其常。
此言充膚熱肉生毫毛者。
察其變。
毫毛有長短粗細美惡。
由氣血有多少清濁盛衰。
是皆因人而異者也。
其因病而變。
又各不同。
毫毛畢直者。
風寒外感之證。
毫毛折落者。
肺髒内絕之形。
灑灑然毛聳者。
太陽中。
灑灑然毛立者。
虛邪中人。
毛焦者。
寒熱在于皮肌。
毛悴者。
情志傷其髒腑。
毛敗者。
肺熱而金受火之克。
毛枯者。
疳病而金乏土之生。
此皆診法之略也。
由是而觀。
當以粗而長者為血多。
細而短者為血少。
聳與直立為邪實。
焦與枯敗為正虛。
悴同折主死。
美而澤主生。
善診者。
察毫毛。
觀氣色。
聽聲音。
參脈證。
可以知其吉兇矣。
若夫毛竅之多寡。
或言八萬四千。
或言十萬八千。
而究竟不知幾萬幾千。
即能知其幾萬幾千。
亦何取乎幾萬幾千。
夫經絡之曲折。
病證之紛纭。
古聖述之于前。
昔賢驗之于後。
雖西醫剖視。
不能如此其詳。
而況針穴之微妙。
石藥之功能。
斷非技巧所能窺者乎。
然則今人不逮古聖也遠甚。
書曰。
事不師古。
鮮克有濟。
腠理望法提綱 聞之津液滲洩之所曰腠。
紋理縫會之中曰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字書謂膚肉之間為腠理。
以其有脈理焉。
三說合觀。
體用備矣。
考之内經。
則曰開、曰阖、曰粗、曰細。
曰疏、曰密。
有因天者。
有因人者。
有因腑而異者。
有因病而異者。
因天者何。
熱則人氣在外。
皮膚緩。
腠理開。
汗大洩。
血氣減。
皮淖澤。
寒則人氣在中。
皮膚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