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此特粗舉隅焉。

    以明諸見血。

    非皆熱證也。

    丹溪謂知其要者。

    可一言而終。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何也。

    不知其要。

    斯害也已。

     診痰望法提綱 嘗謂虞書記時以鳥獸。

    月令占候于蟲魚。

    是因天之物以驗天也。

    内經診病于水液。

    後世辨證以痰涎。

    是因人之物以驗人也。

    蓋天道遠。

    人道迩。

    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

    其事雖異。

    其理則同。

    而況痰因病生。

    病以痰着。

    又事理之至明且顯者乎。

    間嘗考之于書。

    以為痰形稠而濁。

    飲色稀而清。

    寒痰青。

    濕痰白。

    火痰黑。

    熱痰黃。

    老痰膠。

    其滑而易出者。

    濕痰屬脾。

    燥而難出者。

    燥痰屬肺。

    清而多泡者。

    風痰屬肝。

    堅而成塊者。

    熱痰屬心。

    有黑點而多稀者。

    寒痰屬腎。

    病新而輕者。

    清白稀薄。

    病久而重者。

    黃濁稠粘。

    多唾者胃寒。

    流涎者脾冷。

     舌難言。

    口吐沫者。

    邪入于髒。

    腹時痛。

    口吐涎者。

    蛔亂于中。

    咳唾涎沫。

    口張氣短者。

    肺痿之證。

    咳唾膿血。

    口幹胸痛者。

    肺癰之征。

    其吐如米粥。

    吐而腥臭者。

    皆肺癰之候。

    形如敗絮。

    色如煤者。

    悉老痰之容。

    此諸書因痰涎之形色。

    診病之淺深也。

    或謂痰聲相應為輕。

    不相應為重。

    由稀而稠者。

    病日退。

    由稠而稀者。

    病日進。

    因痰嗽而吐血者。

    多起于外感。

    因吐血而痰嗽者。

    多屬乎内傷。

    亦可因證以相參也。

    會而觀之。

    析而論之。

    則稀者為飲。

    稠者為痰。

    清者形氣不足。

    濁者病氣有餘。

    青白者少熱氣。

    黃赤者多熱氣。

    而凡痰形之變。

     痰色之殊。

    胥于是乎推。

    亦于是乎斷矣。

     大便望法提綱 莊生言道在屎溺。

    豈道果在屎溺耶。

    然就屎溺而言。

    亦可以見道。

    道固無不在也。

    是故諸書論大便。

    亦因之以診病焉。

    愚謂屎以得黃色之正者為中。

    得幹濕之中者為常。

    知其正。

    則知其偏。

    知其常。

    則知其變矣。

     設因飲食之殊。

    而有形色之異。

    亦其變之常也。

    診之之法。

    諸書以為暴注下迫。

    皆屬于熱。

    澄徹清冷。

    皆屬于寒。

    出黃如糜者腸中熱。

    腸鳴滲洩者腸中寒。

    濡洩者因于濕。

    飧洩者傷于風。

    糞如溏者。

    洩瀉之病。

    大腸寒。

    糞如羊矢者。

    噎膈之病。

    大腸枯。

    如水傾下者屬濕。

    完谷不化者為寒。

    洩利無度者腸絕。

    下利清谷者裡寒。

    自利清水。

    色純青者少陰病。

    急下之證。

    行其大便。

    燥且結者。

    胃家實。

    下後之征。

    諸下血先便後血為遠血。

    先血後便為近血。

    從腸中來者。

    其色紅。

    從胃中來者。

    其色黑。

    白痢者。

    屬乎氣。

    赤痢者。

    屬乎血。

    便色白者。

    大腸洩。

    便膿血者。

    小腸洩。

    洩青白者。

    大腸虛。

    便腸垢者。

    大腸實。

    純下青水者。

    風痢。

    洩如蟹渤者。

    氣痢。

    黑如豆汁者。

    濕痢。

    黃如魚腦者。

    積痢。

    白如鼻涕者。

    虛痢。

    黑如雞肝者。

    蠱疰痢。

    五液注下。

    痢兼五色者。

    脾弱之證。

    谷道不閉。

    黃汁長流者。

    腸絕之征。

    腹脹洩蛔者。

    疳脹。

    糞黑如狂者。

    蓄血。

    痢下蛔未死者。

    胃氣未絕。

    痢下蛔已死者。

    胃氣将絕。

    卧而遺屎。

    不知覺者死。

    病而大便如污泥者死。

    此皆因便以診病也。

    然難經以入者為實出者為虛。

    是則便閉者。

    形氣雖不足。

    而病氣有餘。

    便洩者。

    病氣雖有餘。

    而形氣不足。

    故标本病傳論曰。

    先病而後洩者。

    治其本。

    先洩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

    小大不利。

    治其标。

    小大利。

    治其本。

    先小大不利。

    而後生病者。

    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

    本而标之。

    先治其本。

    後治其标。

    病發而不足。

    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

    後治其本。

    傷寒論因之有急當救裡。

    急當救表焉。

    合四診而觀之。

    标本之分。

    先後之辨。

    其如示諸掌乎。

     診溺望法提綱 竊聞春夏氣行于外。

    故汗多而溺少。

    秋冬氣收于内。

    故汗少而溺多。

    然有飲水同。

    飲之時又同。

    而壯者溺少。

    老者溺多。

    何也。

    蓋壯者如春夏之氣。

    升多而降少。

    老者如秋冬之氣。

    降多而升少。

    此其所以異也。

    知其異。

    以診其變。

    則診其變。

    可知其病焉。

    診法維何。

    閉癃者。

    三焦實。

    遺溺者。

    三焦虛。

    水泉不止者。

    胱膀不藏也。

     得守則生。

    失守則死。

    小便不通者。

    膀胱不利也。

    頭有汗則死。

    頭無汗則生。

    外感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

    外感小便濁者。

    知其在裡。

    不在表也。

    水液混濁。

    皆屬于熱。

    澄徹清冷。

    皆屬于寒。

    溲便變者。

    中氣不足。

     小便數者。

    腑氣有餘。

    小便黃者。

    小腹中有熱。

    小便白者。

    小腹中有寒。

    濁赤而短者。

    下焦實熱。

    清白而長者。

     下焦虛寒。

    溺如黃柏汁者。

    黃膽猶輕。

    溺如皂角汁者。

    黃膽已重。

    尿變米泔者食滞。

    溺如脂膏者腎消。

    溺如血者血淋。

    溺如膏者膏淋。

    溺如沙石者石淋。

    溺有餘瀝者。

    氣淋。

    病淋者。

    頻欲小便。

    痛澀滴瀝。

    欲去不去。

    欲止不止也。

    白淫者。

    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也。

    是皆診溺之法也。

    由是觀之。

    遺閉者。

    虛實之征也。

    清濁者。

    表裡之征也。

    赤白者。

    寒熱之征也。

    短長者。

    邪正之征也。

    遺閉清濁赤白短長交推。

    則虛實表裡寒熱邪正之變可知。

    虛實表裡寒熱邪正交推。

    則遺閉清濁赤白短長之變可知。

    他如淋濁消疸諸證。

    亦舉此而措之耳。

     月經診法提綱 素問曰。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

    七七任脈虛。

    太沖脈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

    蓋天癸者。

    女子之精。

    月事者。

    女子之血。

    謂血為月事者。

    以事應月也。

    謂血為月經者。

    以月為常也。

    後人謂先期而至者為熱。

    後期而至者為寒。

    其實先期有虛實。

    後期亦有虛實。

    故先不可偏用寒。

    後不可偏用熱。

    而況有先後不定。

    通閉無常者乎。

    況有避年居季。

    逆行暗行。

    盛胎漏胎者乎。

    然則就形色而診者。

    是或一道也。

    診之之法。

    諸書以為根據期消長為安。

    血紅不結為正。

    來去失時為弱。

    色雜而凝為病。

    濃而多者血盛。

    淡而少者血衰。

    赤而紫者屬熱。

    淡而紅者屬虛。

    陷經漏下。

    黑不解者。

    治用膠姜。

    以其下寒也。

    行經暴下。

    血去多者。

    則為奪血。

    以其中虛也。

    鮮紫而成塊成條者。

    多由血熱。

    黑敗而或散或抟者。

    必屬虛寒。

    成塊者氣之滞。

    疼痛者血之凝。

    行後作痛者為虛。

    将行作痛者為實。

    非時血下。

    淋瀝不止者。

     謂之漏下。

    忽然暴下。

    傾注不斷者。

    謂之崩中。

    至若如屋漏水。

    如豆汁水者。

    前人謂其病氣實。

    而屬于濕。

    吾直以為形氣虛。

    而感于寒。

    然必參之脈證。

    合之形容。

    以辨其虛實。

    而判其寒熱焉。

    若夫五崩之診。

    王氏脈經以為白崩者形如涕。

    赤崩者形如绛津。

    黃崩者形如爛瓜。

    青崩者形如藍色。

    黑崩者形如血。

    釋之者曰。

    五色帶下。

    傷肝則青如泥色。

    傷心則赤如紅津。

    傷肺則白如鼻涕。

    傷脾則黃如爛瓜。

    傷腎則黑如血。

     五色各應五髒。

    五髒俱虛。

    五色并下。

    是皆血之為病也。

    愚謂帶之為病屬乎任。

    經之為病屬乎沖。

    而經色之分。

    又當以紅紫辨寒熱。

    濃淡分虛實。

    鮮敗分新久。

    六法合觀。

    則紅紫濃淡鮮敗之變。

    皆可交推以解。

    而其寒熱虛實新久之變。

    亦可錯綜而知。

    第色雖屬望。

    而理不容觀。

    其将因問而得欤。

    醫為司命。

    尚其毋忽。

     形體周身部位 竊聞人之生也。

    藉五行而化育。

    仗四大以成形。

    是故靈素視形容。

    觀體态。

    内則以髒分五行。

    外則以形合五髒。

    如肺合皮。

    脾合肉。

    心合脈。

    肝合筋。

    腎合骨。

    皮者肺之部。

    肉者脾之部。

    脈者心之部。

    筋者肝之部。

    骨者腎之部。

    皆以形體分髒腑也。

    然髒腑之經絡。

    營運于形體。

    則形體之部位。

    又當分髒腑之經絡。

    謹按靈樞經脈篇曰。

    肺手太陰之脈。

    起于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

    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

    下循内。

    行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

    循臂内。

    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魚。

    循魚際。

    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

    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大腸手陽明之脈。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上外前廉。

    上肩出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

    絡肺。

    下膈。

    屬大腸。

    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

    貫頰。

    入下齒中。

    還出挾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挾鼻孔。

    胃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之交中。

    旁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上入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

    過客主人。

    循發際。

    至額顱。

    其支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

    屬胃。

    絡脾。

    其直者。

    從缺盆下乳内廉。

    下挾臍。

    入氣街中。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裡。

    下至氣街中。

    而合以下脾關。

    抵伏兔。

    下膝膑中。

    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中趾内間。

    其支者。

    下廉三寸。

    而别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間。

    出其端。

    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

    循指内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

    上内。

    循胫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

    屬脾。

    絡胃上膈。

    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複從胃。

    别上膈。

    注心中。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

    出屬心系。

    下膈。

    絡小腸。

    其支者。

    從心系上挾咽。

    系目系。

    其直者。

    複從心系卻上肺。

    下出腋下。

    下循内後廉。

    行手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内。

    循臂内後廉。

    抵掌後銳骨之端。

    入掌内後廉。

    循小指之内。

    出其端。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

    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上廉。

    出肘内側兩筋之間。

    上循外後廉。

    出肩解。

    繞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絡心。

    循咽下膈抵胃。

    屬小腸。

    其支者。

    從缺盆。

    循頸上頰。

    至目銳。

    卻入耳中。

    其支者。

    别頰上抵鼻。

    至目内。

    斜絡于顴。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其支者。

    從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從巅入絡腦。

    還出别下項。

    循肩膊。

    内挾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

    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

    貫臀入中。

    其支者。

    從膊内左右。

    别下貫胛。

    挾脊内過髀樞。

    循髀外。

    從後廉。

    下合中。

    以下貫内。

    出外踝之後。

    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腎足少陰之脈。

    起于小趾之下。

    斜趨足心。

    出于然骨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以上内。

    出内廉。

    上股内後廉。

    貫脊。

    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下膈曆絡三焦。

    其支者。

    循胸中。

    出脅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内。

    行太陰少陰之間。

    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

    出其端。

    其支者。

    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循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心包。

    下膈。

    循屬三焦。

    其支者。

    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前。

    交頰至目銳。

    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别銳。

    下人迎。

     合手少陽。

    抵于下。

    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入髀厭中。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

    别跗上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歧骨内。

    出其端。

    還爪甲。

    出三毛。

    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循股陰。

    入毛中。

    過陰器。

    抵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内。

    其支者。

    複從肝。

    别貫膈。

    上注肺。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其流溢之氣。

    入于奇經。

    轉相灌溉。

    奇經凡八脈。

    陰維、陽維、陰跷、陽跷、沖也、任也、督也、帶也。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

    陰維起于諸陰之交。

    由内踝而上行于營分。

    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陽跷起于跟中。

    循外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

    陰跷起于跟中。

    循内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

    所以使機關之跷捷也。

    督脈起于會陰。

    循背而行于身之後。

    為陽脈之總督。

    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于會陰。

    循腹而行于身之前。

    為陰脈之承任。

    故曰陰脈之海。

    沖脈起于會陰。

    夾臍而行。

    直沖于上。

    為諸脈之沖要。

    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于腰。

    狀如束帶。

    所以總約諸脈者也。

    于是乎因經絡以分部位。

    按部位而知經絡。

    或以經絡分髒腑。

    或以形體分髒腑。

    而凡證候之殊。

    形容之異。

    與夫痘疹癰疽一切病患。

    皆可由是而察焉。

    黃帝曰。

    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

    處百病。

    調虛實。

    不可不通。

    諺曰。

    不熟十二經絡。

    開口動手便錯。

    醫寄死生。

    可不加之意乎。

     身形望法提綱 竊思診形之法。

    必先知經絡之部位。

    辨形體之淺深。

    審其異同。

    察其常變。

    其病情乃可測焉。

    何言之。

    剛強者。

    形氣有餘。

    柔弱者。

    形氣不足。

    肥者常多血少氣。

    瘦者常多氣少血。

    心肺有邪。

    其氣留于兩肘。

    肝有邪。

    其氣留于兩腋。

    脾有邪。

    其氣留于兩髀。

    腎有邪。

    其氣留于兩。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幹。

    寒勝則浮。

    身強痛者。

    邪氣有餘。

    身痿弱者。

    正氣不足。

    腫起者。

    邪氣實。

    陷下者。

    正氣虛。

    上腫曰風。

    下腫曰水。

    從上腫下者屬氣。

    其邪在外。

    從下腫上者屬水。

    其邪在内。

    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

    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形。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

    有形不痛者。

    陽之類。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有形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此皆形之綱領也。

    善診者。

    推而極之。

    變而通之。

    按形體之淺深。

    審部位之經絡。

    合之氣色。

    參之形容。

    則其病雖異。

     而其應不窮。

    夫乃歎靈素之中多活法。

    岐黃以後少完醫。

    否則率意而言。

    執方而療。

    欲其絲絲入扣。

    滴滴歸原也難矣。

    諺雲。

    取法乎上。

    僅得其中。

    若取法乎中。

    豈不流于下乎。

    而況學其下焉者乎。

     身容望法提綱 經言察觀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

    然則臨證之際。

    何可恃其脈息。

    而不觀夫體态乎。

    夫體以形言。

    态以容言。

    觀其體。

    察其态。

    斯病證明而病情着。

    庶乎指有目。

    而首有目焉。

    其态維何。

    陽證多語。

    陰候無聲。

    多語者易治。

    無聲者難療。

    罵詈笑歌。

    其行日夜不休者。

    狂态也。

    直視僵仆。

    其脈陰陽俱盛者。

    癫态也。

    厥者。

    陰陽不足。

    冒者表裡俱虛。

    昏沉者。

    陰陽虧而神氣少。

    恍惚者。

    津液亡而心血虛。

    起卧不安。

    反複颠倒。

    心中懊者。

    虛煩之證。

    衣被不斂。

    言語善惡。

    不避親疏者。

    神亂之征。

    僵仆者屬乎陽。

    病由機關不利。

    伛偻者屬乎陰。

    痛為心腎之。

    如狂者。

    血蓄膀胱。

    熱結未瀉。

    如醉者。

    邪侵六腑。

    閉塞不通。

    妄言妄見者。

    邪在于胃。

     不識不知者。

    邪入于腑。

    默默然不慧者。

    厥陰之候。

    兀兀然欲吐者。

    陽明之形。

    倚息者。

    氣逆而中不和。

    懈惰者。

    腎虛而胃不實。

    身偏不舉者。

    病在分腠之間。

    指偏不用者。

    病在經絡之内。

    不可轉側者。

    足少陽之實。

    不能動搖者。

    足少陰之虛。

    不能自轉側者。

    風濕相搏之容。

    不能自收持者。

    陰陽二維之病。

    尻以代頭。

    脊以代踵者。

    腎痹之證。

    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者。

    胃實之形。

    難以屈伸者。

    風濕在于骨節。

    難以俯仰者。

    水氣在于腹中。

    不能俯者病在陽。

    不能仰者病在陰。

    項不可以俯仰者。

    足太陽之脈。

    腰不可以俯仰者。

    足少陽之經。

    腰不可以行走。

    項不可顧者。

    少陽之厥。

    腰不可以俯仰。

    項不可顧者。

    陽明之厥。

    脊痛腰重。

    形體不可翻身反覆者。

    胃絕。

    毛悴色夭。

    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

    志傷。

    此皆病患之态也。

    而言其态者。

    或在實義之中。

    或在虛神之内。

    或見于坐卧動作之際。

    或着于皮肉筋骨之間。

    善診者。

    合五官之狀貌。

    參四體之形容。

    精乎靈素二書。

    熟乎軒岐四診。

    庶可豁然貫通焉。

    内訓曰。

    儀式刑之。

    齊之則聖。

    下之則賢。

    否亦不失于從善。

    誠哉。

    有智婦人。

    勝于男子。

     形容望法大綱 蓋聞人之生。

    氣之聚也。

    形者生之舍。

    氣者生之元。

    形無氣則壞。

    氣無形則散。

    形氣也者。

    相須而不可離者也。

    設有偏勝。

    體态異焉。

    總而言之。

    其要有八。

    曰動、曰靜、曰強、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

    八法交參。

    則雖行住坐卧之際。

    作止語默之間。

    不外乎此。

    診之之法。

    以表裡言。

    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為在表。

    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為在裡。

    是容貌表裡之分也。

    以陰陽言。

    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皆屬陽。

    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皆屬陰。

    是容貌陰陽之分也。

    以寒熱分之。

    則在表屬陽者多熱。

    在裡屬陰者多寒。

    是容貌寒熱之分也。

    以虛實分之。

    則陽道實。

    陰道虛。

    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是容貌虛實之分也。

    然以表裡陰陽寒熱虛實。

    八者合觀。

    将動靜中各有俯仰。

    強弱中各有屈伸。

    而變化無窮。

    則就動靜強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觀。

    将表裡中各有寒熱。

    陰陽中各有虛實。

    而變化亦無窮。

    且夫動靜交相養也。

    強弱交相濟也。

    俯仰屈伸。

    交相為用也。

    得其中。

     則之八者。

    皆不可言病。

    不得其中。

    則之八者。

    皆可言病。

    然而中無定體。

    病不易言。

    蓋天有寒暑。

    人有陰陽。

     體有勞逸。

    年有老少。

    寒則多屈。

    熱則多伸。

    陰則多俯。

    陽則多仰。

    勞則多強。

    逸則多弱。

    少則多動。

    老則多靜。

     而況老少勞逸陰陽寒暑。

    又皆有動靜強弱之殊。

    俯仰屈伸之辨乎。

    然則天之于寒暑也。

    人之于陰陽也。

     體之于勞逸也。

    年之于老少也。

    四者。

    果能随時以處中。

    方可因證而知病。

    不然。

    将以常為變。

    以變為常。

    未識厥中。

    焉知允執。

    其不颠倒也者幾希。

     行止動靜提綱 人身一太極也。

    太極一陰陽也。

    診法之分動靜。

    猶太極之分陰陽也。

    太極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猶人身之動屬乎陽。

    靜屬乎陰也。

    動以行言。

    靜以止言。

    行有遲速。

    止有屈伸。

    猶太極之分兩儀。

    兩儀之分四象也。

    由是而剛柔得位。

    動靜有常。

    論陰陽則無咎。

    論身體則無病矣。

    然而陰陽有偏勝之時。

    身體有違和之日。

    故聖人測陰陽于氣候。

    驗病症于形容。

    就行而言。

    則速為陽。

    遲為陰。

    行之速者。

    陽之陽。

    行之遲者。

    陽之陰。

    就止而言。

    則伸為陽。

    屈為陰。

    止之伸者。

    陰之陽。

    止之屈者。

    陰之陰。

    陰陽之要。

    有表裡焉。

    有髒腑焉。

    陽入之陰則靜。

    陰出之陽則怒。

    重陰者癫。

    重陽者狂。

    以寒熱分之。

    則陽多熱。

    陰多寒。

    以虛實分之。

    則陽道實。

    陰道虛。

     陽經之病。

    實則見其棄衣而走。

    虛則見其身重難行。

    陰經之病。

    實則見其坐而欲起。

    虛則見其卧而卷身。

     陽主乎動。

    行之速者。

    陽有餘。

    行之遲者。

    陽不足。

    陰主乎靜。

    止之伸者。

    陰有餘。

    止之屈者。

    陰不足。

    欲動而不能動者。

    其病在陽。

    欲靜而不能靜者。

    其病在陰。

    乍靜乍亂。

    水漿不入。

    形體不仁者。

    陰陽離散。

    時動時靜。

    容止可觀。

    進退可度者。

    血氣調勻。

    善診者。

    觀動靜之常。

    以審動靜之變。

    合乎望聞問切。

    辨其寒熱虛實。

    化而裁之。

    推而行之。

    可謂知陰陽矣。

     診坐望法提綱 嘗思觀形容者。

    非但欲診之于行。

    抑且欲診之于坐。

    苟能心領神會。

    雖一動一靜。

    莫不有昭着者焉。

    間嘗驗之于病。

    見有坐而仰者。

    坐而伏者。

    坐而叉手冒心者。

    坐而以手護腹者。

    以及坐而下一腳。

    坐而掉兩手。

     或坐而不得眠。

    或眠而不得坐者。

    由是稽之于古。

    則謂坐而仰者肺實。

    實則胸盈仰息。

    坐而伏者肺虛。

    虛則伏而短氣。

    叉手冒心者。

    汗後血虛。

    以手護腹者。

    裡實心痛。

    其坐而下一腳者。

    腰痛之貌。

    坐而掉兩手者。

     煩躁之容。

    但坐不得眠。

    眠則氣逆者。

    咳嗽肺脹。

    但眠不耐坐。

    坐則昏沉者。

    血奪氣虛。

    其他坐不能起者。

    陰經之證。

    立不能坐者。

    陽病之征。

    坐而欲起者。

    陰氣實。

    坐不欲起者。

    陽氣虛。

    轉側不能者。

    痿痹之狀。

    坐卧不定者。

    煩躁之形。

    是皆顯而易見者也。

    然合五官而察之。

    合五體而辨之。

    其坐卧之間。

    形容之變。

    竟有難于言傳者矣。

    是篇舉其一隅。

    導夫先路。

    至若聽聲寫形。

    尚有待于來者。

     診卧望法提綱 在昔聖賢之于望也。

    不惟欲觀其行止。

    抑且欲省其衷懷。

    故雖寤寐之間。

    鑒察之下。

    亦有診法存焉。

    蓋嘗以是論之。

    卧之狀。

    有多睡者。

    無睡者。

    但欲寐者。

    不得眠者。

    轉側不能者。

    起卧不安者。

    其形又有仰伏舒卷之殊。

    内外左右之異。

    稽之于古。

    以為多睡者脾虛。

    無睡者胃實。

    但欲寐者。

    少陰之證。

    不得眠者。

    陽明之征。

     轉側不能者。

    風濕相搏。

    起卧不安者。

    腹滿心煩。

    卧不得安者。

    胃中不和。

    坐不得卧者。

    肺中氣逆。

    其睡而仰者屬乎陽。

    睡而伏者屬乎陰。

    不得正偃者。

    胃不和而肺氣實。

    但欲伏眠者。

    腹中痛而肝氣虛。

    仰而舒足者。

     小腸之證。

    仰而卷足者。

    腎髒之征。

    舒為陽。

    卷為陰。

    舒而不欲卷者。

    陽經實熱。

    卷而不欲舒者。

    陰經虛寒。

    睡向内者屬陰。

    是熱已去而正虛。

    睡向外者屬陽。

    是熱未去而邪實。

    腰痛左卧。

    卷左足而痛減者。

    病在左腎。

     右卧。

    卷右足而痛減者。

    病在右腎。

    痛在肝者。

    屬左脅。

    故左着床則更痛。

    痛在脾者。

    屬右。

    故右着床則更痛。

    病在肺之左者。

    宜于左。

    病在肺之右者。

    宜于右。

    其肺癰生于左者。

    右卧則更痛。

    生于右者。

    左卧則更痛。

     其水病。

    左半着床。

    則左半身愈腫。

    右半着床。

    則右半身愈腫。

    此皆卧診之大略也。

    合形狀而觀之。

    不有可見者乎。

    若夫因脈證而異。

    因氣色而異。

    又當參之四診。

    辨其三因。

    庶乎标本明而虛實判。

    不至以不平平之矣。

     身容四法提綱 臨症之際。

    已視其形容。

    觀其坐卧矣。

    然有法焉。

    不拘于行住坐卧。

    難列于俯仰屈伸。

    屈指而計之。

    其綱有四。

    曰KTKT。

    曰振振。

    曰戰。

    曰栗。

    KTKT者何。

    項背強。

    KTKT然。

    猶短羽之鳥。

    欲飛而不能飛也。

    振振者何。

    身體動。

    振振然。

    若聳悚之容。

    欲定而不能定也。

    戰則身為之搖矣。

    戰之與振。

    振輕而戰重也。

    栗則心為之戰矣。

    栗之與戰。

    戰外而栗内也。

    故其為病也。

    KTKT者太陽實。

    甚則有卧不着席之形。

    振振者元氣虛。

    甚則有身欲擗地之狀。

    戰者其人本虛。

    邪在外而正與之争。

    正勝其邪。

    故勢順而易解。

    栗者其氣愈微。

    邪入内而正與之争。

    邪勝其正。

    故勢逆而難瘳。

    且KTKT者。

    太陽實。

    其證有有汗無汗之分。

    振振者。

    太陽虛。

    其證有汗前汗後之辨。

    戰在外。

    太陽之所屬也。

    身溫汗出。

    邪斯退矣。

    栗在内。

    少陰之所主也。

    身寒肢厥。

    邪則陷焉。

    故凡臨症之際。

    雖分觀以審其常。

    必合論以通其變。

    蓋不但不知其法者。

    不可為醫。

    即知其法而泥于法。

    或知其法而離于法。

    亦皆不可為醫也。

    經曰。

    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

    斯誠活法也已。

     意态望法提綱 望診之法。

    既觀身體視形容矣。

    然有時雖見于身體之外。

    實着于意态之間。

    又當存心省察。

    以診其病焉。

     析而言之。

    有因人之好惡者。

    有因時之寒暑者。

    有因體之寒熱者。

    何謂因人之好惡。

    五十一難曰。

    病有欲得溫者。

    有欲得寒者。

    有欲見人者。

    有欲不見人者。

    而各不同。

    病在何髒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

    病在腑也。

    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

    病在髒也。

    何以言之。

    腑者陽也。

    陽病欲得寒。

    又欲見人。

    髒者陰也。

    陰病欲得溫。

    又欲閉戶獨處。

    惡聞人聲。

    故别知髒腑之病也。

    是蓋以寒熱分陰陽。

    以陰陽分髒腑也。

    推之于喜明屬陽者。

    元氣實。

    喜暗屬陰者。

    元氣虛。

    以及喜熱飲寒飲。

    惡熱飲寒飲。

    可廣其好惡之意也。

    何謂因時之寒暑。

    傷寒論曰。

    夏月盛熱。

    欲着複衣。

    冬月盛寒。

    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

    令陽氣微。

    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

    陽氣在表。

    胃中虛冷。

    以陽氣内微。

    不能勝冷。

    故欲着複衣。

    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裡。

    胃中煩熱。

    以陰氣内弱。

    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

    推之于夏月惡熱者。

    知其陽氣勝。

    冬月惡寒者。

    知其陰氣勝。

    以及春秋之惡寒惡熱。

    喜寒喜熱。

    可廣其寒暑之意也。

    何謂因體之寒熱。

    傷寒論曰。

    病患身大熱。

    反欲得近衣被者。

    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被者。

    寒在皮膚。

    熱在骨髓也。

    推之于身熱不欲近衣被者。

    則知骨髓不寒。

    身寒欲近衣被者。

    則知骨髓不熱。

    以及外無寒熱。

    欲近衣被者。

    骨髓寒。

    外無寒熱。

    不欲近衣被者。

    骨髓熱。

    而凡衣多惡熱。

    衣少畏寒之常。

    衣少惡熱。

    衣多惡寒之變。

     亦可廣其寒熱之意也。

    是皆見于意态之間。

    着于身體之外。

    可不存心省察。

    以診其病欤。

     醫書汗牛充棟。

    何須禍棗災梨。

    然餘有不能已于言者。

    何則。

    炎黃之書。

    其旨深遠。

    漢晉之書。

    其文缺略。

    醫家因陋就簡。

    遂推趨時者為大名家。

    病家聞譽即延。

    亦信趨時者為真實學。

    自是術愈疏。

    方愈亂。

    病不至死。

    而醫死之。

    醫不欲誤。

    而書誤之。

    安得岐黃複起。

    明其道以辨其非耶。

    是用忘其狂瞽。

    着述遵經。

    非惟欲醫家以是診病。

    亦欲病家以是試醫。

    且不欲醫病之家以是遵我。

    亦欲醫病之家以是遵經。

    果爾。

    則雖禍棗災梨。

    或未必無小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