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令人善怒。
虛則目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将捕之。
氣逆則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内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行善。
腳下痛。
虛則腹滿。
腸鳴飧洩。
食不化。
肺病者。
喘咳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
嗌幹。
腎病者。
腹大。
胫腫。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此五髒之病證。
五色之所主也。
肝合膽。
心合小腸。
脾合胃。
肺合大腸。
腎合三焦膀胱。
膽病者。
寒熱。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澹澹。
恐人将捕之。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即洩。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
及胫踝後皆熱。
此六腑之病證。
五髒之所合也。
析而言之。
髒主裡。
腑主表。
色之沉者病在裡。
色之浮者病在表。
是髒腑表裡之分也。
髒為陰。
腑為陽。
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
是髒腑陰陽之分也。
髒有虛實。
腑有虛實。
色之淺淡者為虛。
色之深濃者為實。
是髒腑虛實之分也。
如是而知髒腑之為病。
氣色之所主。
亦可見其色知其病矣。
然而有時相應。
有時不相應。
何也。
蓋髒腑有盛衰。
氣色有生克。
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靈樞曰。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為應。
色皆如是。
是則一隅三反。
亦可推測而知。
此皆主病之提綱也。
(善肌肉痿。
千金肌作饑。
甲乙作苦饑肌肉痿。
) 部色主病提綱 既知氣色之主病。
當知部色之主病。
夫而後可因部位氣色之所主。
以言髒腑經脈之所病。
謹按靈樞經脈篇曰。
肺手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臂痛。
風寒汗出。
中風。
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臂痛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為此諸病。
大腸手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口幹。
鼽衄喉痹。
肩前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栗不複。
為此諸病。
胃足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
善呻數欠。
顔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贲響腹脹。
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
瘧狂溫淫。
汗出鼽衄。
口唇胗。
頸腫喉痹。
大腹水腫。
膝膑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于胃。
則消谷善饑。
溺色黃。
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
脾足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溏瘕洩。
水閉。
黃膽。
不能卧。
強立。
股膝内腫厥。
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
心手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嗌幹。
心痛。
渴而欲飲。
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脅痛。
臂内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
小腸手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嗌痛。
颔腫。
不可以顧。
肩似拔。
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
目黃。
頰腫。
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
膀胱足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沖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
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癫疾。
頭囟項痛。
目黃淚出。
鼽衄。
項背腰尻腳皆痛。
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
腎足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面如漆柴。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KTKT如無所見。
心如懸若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幹。
咽腫。
上氣。
嗌幹及痛。
煩心。
心痛。
黃膽。
腸。
脊股内後廉痛。
痿厥嗜卧。
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是動則病手心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為此諸病。
三焦手少陽之脈。
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
目銳痛。
頰腫。
耳後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膽足少陽之脈。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瘿。
汗出振寒。
瘧。
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肝足厥陰之脈。
是動則病腰痛。
不可以俯仰。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飧洩。
狐疝。
遺溺。
閉癃。
為此諸病。
此皆經脈之病也。
經脈十二。
外絡形骸。
内通髒腑。
故其為病。
或見于形容。
或見于氣色。
形容有部。
氣色有部。
或因形容知其病。
或因氣色知其病。
是皆主病之謂也。
舉痛論曰。
五髒六腑。
固盡有部。
視其五色。
黃赤為熱。
白為寒。
青黑為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夫明堂四體面貌五官。
與夫經絡之所行。
形層之所屬。
固盡五髒六腑之部也。
明察乎是。
言病其庶幾乎。
四時望法相參 凡觀五色之殊。
當審四時之變。
經曰。
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
氣之内外。
既因乎時。
色之浮沉。
當因乎氣。
故可以氣之内外。
而知其色之浮沉。
亦可以色之浮沉。
而知其氣之内外。
然浮沉若是。
而氣色何如。
蓋嘗聞之。
天有五行。
分時化育。
以成萬物。
春肝木旺。
其色當青。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春以澤為本。
春時色青。
如以缟裹绀。
曰平。
青多澤少曰病。
但青無澤如草滋曰死。
夏心火旺。
其色當赤。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夏以澤為本。
夏時色赤。
如以缟裹朱。
曰平。
赤多澤少曰病。
但赤無澤。
如血曰死。
長夏脾土旺。
其色當黃。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長夏以澤為本。
長夏色黃。
如以缟裹栝蒌實。
曰平。
黃多澤少曰病。
但黃無澤如枳實曰死。
秋肺金旺。
其色當白。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秋以澤為本。
秋時色白。
如以缟裹紅。
曰平。
白多澤少曰病。
但白無澤如枯骨曰死。
冬腎水旺。
其色當黑。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冬以澤為本。
冬時色黑。
如以缟裹紫。
曰平。
黑多澤少曰病。
但黑無澤如煤曰死。
凡此四時之色。
得其平則不病。
不得其平則病者。
亦猶脈之太過實強。
病生于外。
不及虛微。
病生于内也。
然當其時而見其色者。
常也。
非其時而見其色者。
變也。
變或先時而見。
後時而退者。
為太過。
後時而見。
先時而退者。
為不及。
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以生克言之。
色生時者為虛邪。
時生色者為實邪。
色克時者為賊邪。
時克色者為微邪。
色時相應者為正邪。
五色之見。
可比例而推也。
時日支幹。
孤虛旺相。
亦可按法而究焉。
第病症有三因。
氣色有十法。
又當參伍以通其變矣。
若夫非其時而有其氣。
如冬應寒而反溫。
夏應熱而反涼。
或時已至而氣未至。
或氣已至而時未至。
或至而太過。
或至而不及。
氣色與之相應者。
順時者也。
不相應者。
逆時者也。
此又四時五色之變。
其太過不及。
可候氣而參觀也。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至其所生而愈。
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于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髒之色脈。
乃可言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此皆四時之要也。
四時氣色主病 既知四時之色。
須知四時之病。
知四時之病。
以察四時之色。
夫而後可按四時之色。
以言四時之病。
其病維何。
玉機真藏論曰。
春脈如弦。
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巅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
引背下則兩脅滿。
夏脈如鈎。
太過則令人身熱。
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
上見咳唾。
下為氣洩。
秋脈如浮。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咳。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冬脈如營。
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
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
脾脈者。
中央土。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
此皆四時之病也。
然此四時之病。
内經以脈言。
而吾以色言者何哉。
蓋嘗讀内經而有悟于岐黃之言焉。
岐伯曰。
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
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
不得相失也。
色之變化。
以應四時之脈。
此上帝之所貴。
以合于神明也。
黃帝曰。
吾得脈之大要。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由此觀之。
四時氣色之生克。
亦可以髒腑經脈之病症比例而推矣。
何也。
五髒之病。
四時之色。
推之以五行之理。
太過則薄所勝。
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設或知病而不知診。
或知診而不知病。
則雖能知診。
雖能知病。
而究不知診病。
即能知診病。
而尚不知治病。
而況尚不知診。
尚不知病耶。
嗚呼。
靈素之書。
若此其詳也。
延醫之法。
若此其備也。
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善忘之忘。
宋林億等較正千金素問。
皆雲當作怒。
今考素問氣交變大論。
亦作怒。
宜從之。
) 晝夜陰晴相參 既講春夏秋冬之異。
須知晝夜陰晴之殊。
蓋人在氣交之中。
與氣候之相應也。
猶影之随身。
猶水之鑒形。
夫是故晝為陽。
衛氣日行于陽。
夜為陰。
衛氣夜行于陰。
天溫日陽。
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血氣營衛之相應如此。
則色之相應可征矣。
何者。
脈以應月。
色以應日。
晝則氣行于陽。
色之見也。
當光輝而外映。
夜則氣行于陰。
色之見也。
當明潤而内含。
晴則氣熱。
熱則氣淖澤。
淖澤則黃赤。
陰則氣寒。
寒則血凝泣。
凝泣則青黑。
此皆其應也。
色之應乎晝夜陰晴者。
常也。
不應乎晝夜陰晴者。
病也。
夫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色當因病之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也。
其或暮輕朝重。
夜減晝加。
則不在乎衛氣。
而獨主乎髒氣矣。
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
以其所勝時者起。
夫所不勝者。
克我者也。
所勝者。
我克者也。
蓋以一日分為四時。
以四時分應五髒。
肝日甲乙。
其時寅卯。
心日丙丁。
其時巳午。
肺日庚辛。
其時申酉。
腎日壬癸。
其時亥子。
脾日戊己。
其時辰戌醜未。
以五髒之日時。
合五髒之病色。
其生克之理。
間甚之候。
死生之期。
胥于是乎推。
亦于是乎斷矣。
然而一日之内。
一時之間。
寒暄不齊。
雨靡定。
則又各有所勝。
各有所不勝矣。
若夫宮室有冷暖之殊。
衣服有寒溫之異。
病或因之而重輕。
色或因之而損益。
雖不當以晝夜論。
亦皆可作陰晴觀。
觸目關心。
存乎人矣。
五方望法相參 夫人之有是身也。
資始于天。
資生于地。
禀精氣以成形。
藉陰陽而賦命。
顧天地有五方之殊。
斯氣化有五行之異。
風土于焉而變。
氣色由是而分矣。
經曰。
東方之人多青。
南方之人多赤。
西方之人多白。
北方之人多黑。
中央之人多黃。
此相應之謂也。
然相應者色之常。
不相應者色之變。
或常或變。
而無過不及者。
平色也。
或常或變。
而有過不及者。
病色也。
要之天包地外。
地在天中。
天氣勝地氣為順。
地氣勝天氣為逆。
五色之見。
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
而合乎四時之平色者。
常也。
承天而時行地道也。
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生者。
病之順者也。
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克者。
病之逆者也。
五色之變。
可比例而參觀也。
析而言之。
一方之間。
一邑之内。
地形有高下。
則風氣有寒溫。
地形有燥濕。
則風氣有剛柔。
風氣既感于中。
形色必應于外。
是故堅土之人剛。
弱土之人柔。
垆土之人大。
沙土之人細。
息土之人美。
HT土之人醜。
山林之民毛而方。
得木氣多也。
川澤之民黑而津。
得水氣多也。
丘陵之民專而長。
得火氣多也。
墳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氣多也。
原隰之民。
豐肉而痹。
得土氣多也。
望其容貌。
瞻其顔色。
近者小異。
遠者大異。
皆可以風氣之寒溫。
而知其色脈之常變焉。
以色脈之生克。
而知其病症之順逆焉。
凡四海之大。
十室之小。
苟有諸中。
必形諸外。
準其情。
察其理。
相其勢。
度其時。
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風土雖變。
氣色雖異。
豈能外乎五行哉。
散之在理。
則有萬殊。
統之在道。
則無二緻矣。
氣質望法相參 夫色之同于衆人者。
氣候之常。
而不同于衆人者。
賦禀之變。
故夫氣質不齊。
形色亦異。
經曰。
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黃。
火形之人赤。
金形之人白。
水形之人黑。
蓋其賦禀獨盛。
故其氣色獨着也。
然五形之人。
其髒腑之盛衰。
骨節之大小。
筋之粗細。
肉之堅脆。
皮之濃薄。
血之清濁。
氣之滑澀。
脈之長短。
血之多少。
經絡之數。
營衛之度。
又各不齊。
擴而充之。
則人心之不同。
如其面焉。
豈僅陰陽五人。
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
變化蓋無窮矣。
是故聖人視其顔色。
黃赤者多熱氣。
青白者少熱氣。
黑色者多血少氣。
參之四時。
合之五行。
可以推其生克。
斷其吉兇矣。
四診心法雲。
五髒之色。
随五形發見。
百歲不變者。
主色也。
四時之色。
随四時加臨。
推遷不常者。
客色也。
主色人氣之所生。
客色歲氣之所化。
歲氣勝人氣為順。
人氣勝歲氣為逆。
所謂逆者。
春當青而反白。
秋當白而反赤。
夏當赤而反黑。
冬當黑而反黃。
長夏當黃而反青。
可随時而觀也。
夫色之生于心也。
體天地。
法四時。
則陰陽。
順人情。
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各有所當也。
老少望法相參 夫色之不能一緻者。
氣質之變也。
而亦有老少之殊。
方其少也。
血氣盛。
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速。
及其老也。
血氣衰。
肌肉枯。
氣道澀。
營衛之行遲。
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
少者之色多潤澤也。
經曰。
人生十歲。
五髒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
三十歲。
五髒大定。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
已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發頗斑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減。
目始不明。
六十歲。
心氣始衰。
善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卧。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魂魄離。
故言善誤。
九十歲。
腎氣焦。
四髒經脈空虛。
百歲。
五髒皆虛。
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蓋五十以前。
五髒相生而日長。
五十而後。
五髒相減而日消。
此天年之常也。
然有年已老而體未衰者。
有年方壯而形先槁者。
雖強弱之不齊。
亦盛衰之各異爾。
要之盛于中者。
必着于外。
衰于裡者。
必形于表。
故望其形色之盛衰。
即可知其髒腑之盛衰。
髒腑形色。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此老少之同異。
可一隅而反三也。
居養望法相參 形志苦樂不同。
氣體居養各異。
老少強弱既講。
富貴貧賤須詳。
藜藿之家。
原難例于肉食。
文繡之體。
豈可比之布衣。
貧賤者。
形容枯槁。
面貌黧黑。
因受酷熱嚴寒之困。
富貴者。
身體柔脆。
肌膚肥
虛則目KTKT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将捕之。
氣逆則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内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行善。
腳下痛。
虛則腹滿。
腸鳴飧洩。
食不化。
肺病者。
喘咳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
嗌幹。
腎病者。
腹大。
胫腫。
喘咳。
身重。
寝汗出。
憎風。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此五髒之病證。
五色之所主也。
肝合膽。
心合小腸。
脾合胃。
肺合大腸。
腎合三焦膀胱。
膽病者。
寒熱。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澹澹。
恐人将捕之。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睾而痛。
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即洩。
當臍而痛。
不能久立。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
及胫踝後皆熱。
此六腑之病證。
五髒之所合也。
析而言之。
髒主裡。
腑主表。
色之沉者病在裡。
色之浮者病在表。
是髒腑表裡之分也。
髒為陰。
腑為陽。
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
是髒腑陰陽之分也。
髒有虛實。
腑有虛實。
色之淺淡者為虛。
色之深濃者為實。
是髒腑虛實之分也。
如是而知髒腑之為病。
氣色之所主。
亦可見其色知其病矣。
然而有時相應。
有時不相應。
何也。
蓋髒腑有盛衰。
氣色有生克。
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靈樞曰。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為應。
色皆如是。
是則一隅三反。
亦可推測而知。
此皆主病之提綱也。
(善肌肉痿。
千金肌作饑。
甲乙作苦饑肌肉痿。
) 部色主病提綱 既知氣色之主病。
當知部色之主病。
夫而後可因部位氣色之所主。
以言髒腑經脈之所病。
謹按靈樞經脈篇曰。
肺手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臂痛。
風寒汗出。
中風。
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臂痛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為此諸病。
大腸手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口幹。
鼽衄喉痹。
肩前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栗不複。
為此諸病。
胃足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
善呻數欠。
顔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贲響腹脹。
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
瘧狂溫淫。
汗出鼽衄。
口唇胗。
頸腫喉痹。
大腹水腫。
膝膑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于胃。
則消谷善饑。
溺色黃。
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
脾足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善噫。
得後與氣。
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溏瘕洩。
水閉。
黃膽。
不能卧。
強立。
股膝内腫厥。
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
心手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嗌幹。
心痛。
渴而欲飲。
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脅痛。
臂内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
小腸手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嗌痛。
颔腫。
不可以顧。
肩似拔。
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
目黃。
頰腫。
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
膀胱足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沖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
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癫疾。
頭囟項痛。
目黃淚出。
鼽衄。
項背腰尻腳皆痛。
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
腎足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
面如漆柴。
咳唾則有血。
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
目KTKT如無所見。
心如懸若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幹。
咽腫。
上氣。
嗌幹及痛。
煩心。
心痛。
黃膽。
腸。
脊股内後廉痛。
痿厥嗜卧。
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是動則病手心熱。
臂肘攣急。
腋腫。
甚則胸脅支滿。
心中大動。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為此諸病。
三焦手少陽之脈。
是動則病耳聾。
渾渾。
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
目銳痛。
頰腫。
耳後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膽足少陽之脈。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瘿。
汗出振寒。
瘧。
胸脅肋髀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肝足厥陰之脈。
是動則病腰痛。
不可以俯仰。
丈夫疝。
婦人少腹腫。
甚則嗌幹。
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飧洩。
狐疝。
遺溺。
閉癃。
為此諸病。
此皆經脈之病也。
經脈十二。
外絡形骸。
内通髒腑。
故其為病。
或見于形容。
或見于氣色。
形容有部。
氣色有部。
或因形容知其病。
或因氣色知其病。
是皆主病之謂也。
舉痛論曰。
五髒六腑。
固盡有部。
視其五色。
黃赤為熱。
白為寒。
青黑為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夫明堂四體面貌五官。
與夫經絡之所行。
形層之所屬。
固盡五髒六腑之部也。
明察乎是。
言病其庶幾乎。
四時望法相參 凡觀五色之殊。
當審四時之變。
經曰。
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
氣之内外。
既因乎時。
色之浮沉。
當因乎氣。
故可以氣之内外。
而知其色之浮沉。
亦可以色之浮沉。
而知其氣之内外。
然浮沉若是。
而氣色何如。
蓋嘗聞之。
天有五行。
分時化育。
以成萬物。
春肝木旺。
其色當青。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春以澤為本。
春時色青。
如以缟裹绀。
曰平。
青多澤少曰病。
但青無澤如草滋曰死。
夏心火旺。
其色當赤。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夏以澤為本。
夏時色赤。
如以缟裹朱。
曰平。
赤多澤少曰病。
但赤無澤。
如血曰死。
長夏脾土旺。
其色當黃。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長夏以澤為本。
長夏色黃。
如以缟裹栝蒌實。
曰平。
黃多澤少曰病。
但黃無澤如枳實曰死。
秋肺金旺。
其色當白。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秋以澤為本。
秋時色白。
如以缟裹紅。
曰平。
白多澤少曰病。
但白無澤如枯骨曰死。
冬腎水旺。
其色當黑。
若甚而浮清。
是謂太過。
病在外。
微而沉濁。
是謂不及。
病在内。
冬以澤為本。
冬時色黑。
如以缟裹紫。
曰平。
黑多澤少曰病。
但黑無澤如煤曰死。
凡此四時之色。
得其平則不病。
不得其平則病者。
亦猶脈之太過實強。
病生于外。
不及虛微。
病生于内也。
然當其時而見其色者。
常也。
非其時而見其色者。
變也。
變或先時而見。
後時而退者。
為太過。
後時而見。
先時而退者。
為不及。
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以生克言之。
色生時者為虛邪。
時生色者為實邪。
色克時者為賊邪。
時克色者為微邪。
色時相應者為正邪。
五色之見。
可比例而推也。
時日支幹。
孤虛旺相。
亦可按法而究焉。
第病症有三因。
氣色有十法。
又當參伍以通其變矣。
若夫非其時而有其氣。
如冬應寒而反溫。
夏應熱而反涼。
或時已至而氣未至。
或氣已至而時未至。
或至而太過。
或至而不及。
氣色與之相應者。
順時者也。
不相應者。
逆時者也。
此又四時五色之變。
其太過不及。
可候氣而參觀也。
夫邪氣之客于身也。
以勝相加。
至其所生而愈。
至其所不勝而甚。
至于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髒之色脈。
乃可言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此皆四時之要也。
四時氣色主病 既知四時之色。
須知四時之病。
知四時之病。
以察四時之色。
夫而後可按四時之色。
以言四時之病。
其病維何。
玉機真藏論曰。
春脈如弦。
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巅疾。
其不及則令人胸痛。
引背下則兩脅滿。
夏脈如鈎。
太過則令人身熱。
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
上見咳唾。
下為氣洩。
秋脈如浮。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愠愠然。
其不及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咳。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冬脈如營。
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
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滿。
小便變。
脾脈者。
中央土。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
此皆四時之病也。
然此四時之病。
内經以脈言。
而吾以色言者何哉。
蓋嘗讀内經而有悟于岐黃之言焉。
岐伯曰。
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
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
不得相失也。
色之變化。
以應四時之脈。
此上帝之所貴。
以合于神明也。
黃帝曰。
吾得脈之大要。
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
揆度奇恒。
道在于一。
由此觀之。
四時氣色之生克。
亦可以髒腑經脈之病症比例而推矣。
何也。
五髒之病。
四時之色。
推之以五行之理。
太過則薄所勝。
而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
設或知病而不知診。
或知診而不知病。
則雖能知診。
雖能知病。
而究不知診病。
即能知診病。
而尚不知治病。
而況尚不知診。
尚不知病耶。
嗚呼。
靈素之書。
若此其詳也。
延醫之法。
若此其備也。
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善忘之忘。
宋林億等較正千金素問。
皆雲當作怒。
今考素問氣交變大論。
亦作怒。
宜從之。
) 晝夜陰晴相參 既講春夏秋冬之異。
須知晝夜陰晴之殊。
蓋人在氣交之中。
與氣候之相應也。
猶影之随身。
猶水之鑒形。
夫是故晝為陽。
衛氣日行于陽。
夜為陰。
衛氣夜行于陰。
天溫日陽。
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血氣營衛之相應如此。
則色之相應可征矣。
何者。
脈以應月。
色以應日。
晝則氣行于陽。
色之見也。
當光輝而外映。
夜則氣行于陰。
色之見也。
當明潤而内含。
晴則氣熱。
熱則氣淖澤。
淖澤則黃赤。
陰則氣寒。
寒則血凝泣。
凝泣則青黑。
此皆其應也。
色之應乎晝夜陰晴者。
常也。
不應乎晝夜陰晴者。
病也。
夫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色當因病之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也。
其或暮輕朝重。
夜減晝加。
則不在乎衛氣。
而獨主乎髒氣矣。
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
以其所勝時者起。
夫所不勝者。
克我者也。
所勝者。
我克者也。
蓋以一日分為四時。
以四時分應五髒。
肝日甲乙。
其時寅卯。
心日丙丁。
其時巳午。
肺日庚辛。
其時申酉。
腎日壬癸。
其時亥子。
脾日戊己。
其時辰戌醜未。
以五髒之日時。
合五髒之病色。
其生克之理。
間甚之候。
死生之期。
胥于是乎推。
亦于是乎斷矣。
然而一日之内。
一時之間。
寒暄不齊。
雨靡定。
則又各有所勝。
各有所不勝矣。
若夫宮室有冷暖之殊。
衣服有寒溫之異。
病或因之而重輕。
色或因之而損益。
雖不當以晝夜論。
亦皆可作陰晴觀。
觸目關心。
存乎人矣。
五方望法相參 夫人之有是身也。
資始于天。
資生于地。
禀精氣以成形。
藉陰陽而賦命。
顧天地有五方之殊。
斯氣化有五行之異。
風土于焉而變。
氣色由是而分矣。
經曰。
東方之人多青。
南方之人多赤。
西方之人多白。
北方之人多黑。
中央之人多黃。
此相應之謂也。
然相應者色之常。
不相應者色之變。
或常或變。
而無過不及者。
平色也。
或常或變。
而有過不及者。
病色也。
要之天包地外。
地在天中。
天氣勝地氣為順。
地氣勝天氣為逆。
五色之見。
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
而合乎四時之平色者。
常也。
承天而時行地道也。
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生者。
病之順者也。
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克者。
病之逆者也。
五色之變。
可比例而參觀也。
析而言之。
一方之間。
一邑之内。
地形有高下。
則風氣有寒溫。
地形有燥濕。
則風氣有剛柔。
風氣既感于中。
形色必應于外。
是故堅土之人剛。
弱土之人柔。
垆土之人大。
沙土之人細。
息土之人美。
HT土之人醜。
山林之民毛而方。
得木氣多也。
川澤之民黑而津。
得水氣多也。
丘陵之民專而長。
得火氣多也。
墳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氣多也。
原隰之民。
豐肉而痹。
得土氣多也。
望其容貌。
瞻其顔色。
近者小異。
遠者大異。
皆可以風氣之寒溫。
而知其色脈之常變焉。
以色脈之生克。
而知其病症之順逆焉。
凡四海之大。
十室之小。
苟有諸中。
必形諸外。
準其情。
察其理。
相其勢。
度其時。
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風土雖變。
氣色雖異。
豈能外乎五行哉。
散之在理。
則有萬殊。
統之在道。
則無二緻矣。
氣質望法相參 夫色之同于衆人者。
氣候之常。
而不同于衆人者。
賦禀之變。
故夫氣質不齊。
形色亦異。
經曰。
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黃。
火形之人赤。
金形之人白。
水形之人黑。
蓋其賦禀獨盛。
故其氣色獨着也。
然五形之人。
其髒腑之盛衰。
骨節之大小。
筋之粗細。
肉之堅脆。
皮之濃薄。
血之清濁。
氣之滑澀。
脈之長短。
血之多少。
經絡之數。
營衛之度。
又各不齊。
擴而充之。
則人心之不同。
如其面焉。
豈僅陰陽五人。
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
變化蓋無窮矣。
是故聖人視其顔色。
黃赤者多熱氣。
青白者少熱氣。
黑色者多血少氣。
參之四時。
合之五行。
可以推其生克。
斷其吉兇矣。
四診心法雲。
五髒之色。
随五形發見。
百歲不變者。
主色也。
四時之色。
随四時加臨。
推遷不常者。
客色也。
主色人氣之所生。
客色歲氣之所化。
歲氣勝人氣為順。
人氣勝歲氣為逆。
所謂逆者。
春當青而反白。
秋當白而反赤。
夏當赤而反黑。
冬當黑而反黃。
長夏當黃而反青。
可随時而觀也。
夫色之生于心也。
體天地。
法四時。
則陰陽。
順人情。
豈特一端而已哉。
夫各有所當也。
老少望法相參 夫色之不能一緻者。
氣質之變也。
而亦有老少之殊。
方其少也。
血氣盛。
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速。
及其老也。
血氣衰。
肌肉枯。
氣道澀。
營衛之行遲。
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
少者之色多潤澤也。
經曰。
人生十歲。
五髒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
三十歲。
五髒大定。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
已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發頗斑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減。
目始不明。
六十歲。
心氣始衰。
善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卧。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魂魄離。
故言善誤。
九十歲。
腎氣焦。
四髒經脈空虛。
百歲。
五髒皆虛。
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蓋五十以前。
五髒相生而日長。
五十而後。
五髒相減而日消。
此天年之常也。
然有年已老而體未衰者。
有年方壯而形先槁者。
雖強弱之不齊。
亦盛衰之各異爾。
要之盛于中者。
必着于外。
衰于裡者。
必形于表。
故望其形色之盛衰。
即可知其髒腑之盛衰。
髒腑形色。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此老少之同異。
可一隅而反三也。
居養望法相參 形志苦樂不同。
氣體居養各異。
老少強弱既講。
富貴貧賤須詳。
藜藿之家。
原難例于肉食。
文繡之體。
豈可比之布衣。
貧賤者。
形容枯槁。
面貌黧黑。
因受酷熱嚴寒之困。
富貴者。
身體柔脆。
肌膚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