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診法常以平旦
靈素談醫妙入神。
窮源探本在清晨。
時平可辨邪和正。
法定能分假與真。
有疾音容俱轉變。
無色脈自調勻。
常經萬世皆師範。
診視須當永奉遵。
原夫昧爽方興。
天道之陰陽中正。
黎明甫啟。
人身之志氣清靈。
觀形以驗溫涼。
平能合度。
察色而瞻動靜。
法不離經。
斯時也。
九候無差。
五音悉準。
有過易窺。
有偏易診。
辨三因之虛實。
氣色分明。
察五髒之盛衰。
精神平允。
見微知着。
固能判斷吉兇。
原始反終。
更足周知生殒。
蓋觀日以揣摩。
亦援天而指引。
由是參病情。
稽診法。
指下融通。
心中浃洽。
脈息共形容合論。
推究無窮。
聲音與氣色交參。
變通不乏。
譬若權衡正直。
觀俯仰而較锱铢。
亦如尺度均同。
計毫厘以分闊狹。
況乎因人矩。
候氣平章。
不似日中之溫暖。
不同夜半之清涼。
營衛會于脈口。
氣色見于明堂。
有證皆顯。
無隐弗彰。
經絡均勻。
按法真堪處變。
規模宏遠。
持平可以為常。
爾乃觀其所由。
視其所以。
或端本以澄源。
或因此而識彼。
寒多熱少。
分髒腑之盈虧。
暮重朝輕。
析陰陽之表裡。
故察人情。
觀日晷。
時行則行。
時止則止。
即從權而診視。
不執其經。
然觸類以引伸。
難逾厥旨。
若夫金烏返照。
玉兔騰精。
病因時而進退。
氣随日以流行。
有平脈時脈。
有正聲變聲。
診或違夫晝夜。
治即昧于重輕。
是則望聞問切之方。
皆失其正。
補瀉迎随之法。
不得其平。
于是聖人。
著作内經。
申明平旦。
合四診而同觀。
會三才以參看。
有為有守。
廣宇内之栽培。
無黨無偏。
協時中之條貫。
是以德邁羲農。
功高霄漢。
宜其達四海以讴歌。
曆千秋而燦爛。
不然。
何以為醫學之範圍。
妙化育而參贊。
望色常宜定靜 平明診法已敷陳。
望色還須氣息勻。
更待伊芳人心志定。
聆音察理論精神。
扶持當緩緩。
言語莫頻頻。
坐卧情和洽。
寒溫服适均。
醫家看視宜恬靜。
鄰裡瞻觀慢博詢。
休談長與短。
應辨假和真。
成敗所關。
死生攸寄。
脈息豈無隐微。
聲音亦有同異。
神凝志一。
始能融會貫通。
理明義精。
方可引伸觸類。
髒腑之情蘊奧。
安可粗心。
氣色之道精深。
不容率意。
若乃晨昏昧昧。
樓閣蔥茏。
或敷脂粉兮。
污其顔色。
或居帷幔兮。
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
揣摩弗确。
即使十全之技。
看視無從。
卻愁倉卒又持燈。
尤恐奔波多亂目。
俗醫治病。
還道這氣色朦胧。
無甚差錯。
咦。
縱然仿佛分虛實。
隻在依稀想像中。
明堂周身部位 欲觀氣色。
先識明堂。
欲察明堂。
先知部位。
首面上于阙庭。
王宮在于下極。
五髒次于中央。
六腑挾其兩側。
靈樞曰。
庭者。
首面也。
阙上者。
咽喉也。
阙中者。
肺也。
下極者。
心也。
直下者。
肝也。
肝左者。
膽也。
下者。
脾也。
方下者。
胃也。
中央者。
大腸也。
挾大腸者。
腎也。
當腎者。
臍也。
面王以上者。
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
膀胱子處也。
顴者。
肩也。
顴後者。
臂也。
臂下者。
手也。
目内上者。
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
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
股也。
中央者。
膝也。
膝以下者。
胫也。
當胫以下者。
足也。
巨分者。
股裡也。
巨屈者。
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男女異位。
男子色在面王。
為小腹痛。
下為卵痛。
其圜直為莖痛。
高為本。
下為首。
狐疝陰之屬也。
女子在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
散為痛。
抟為聚。
方圓左右。
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為淫。
有潤如膏狀。
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
右為右。
其色有邪。
聚散而不端。
面色所指者也。
此面王之部。
男女之分也。
所謂明堂者。
鼻也。
庭者。
顔也。
阙者。
眉間也。
面王者。
鼻準也。
下極者。
阙庭之下。
兩目之中也。
頰外謂之繩。
膝蓋謂之膑。
口旁大紋為巨分。
頰下曲骨為巨屈也。
色之見于明堂。
猶脈之出于氣口也。
氣口者。
血脈之大會。
明堂者。
呼吸之宗氣也。
氣口明堂。
其義一也。
明堂六部提綱 明堂望法。
有五髒之分。
有六部之辨。
六部者。
中央髒腑之部為内。
四旁肢節之部為外。
橫分之為上下。
豎分之為左右也。
以内外言之。
色見于内部者。
其病在内。
色見于外部者。
其病在外。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
其病自外走内。
色從内部走外部者。
其病自内走外。
内者重。
外者輕。
從内走外者。
髒傳腑。
腑傳表。
由重而輕也。
從外走内者。
表傳腑。
腑傳髒。
由輕而重也。
此内外之辨也。
以上下言之。
色見于上部者。
其病在上。
色見于下部者。
其病在下。
色從下部走上部者。
其病自下走上。
色從上部走下部者。
其病自上走下。
上為陽。
下為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不行極而上。
陽病自上走下為重。
自下走上為輕。
陰病自下走上為重。
自上走下為輕。
此上下之辨也。
以左右言之。
色見于左部者。
其病在左。
色見于右部者。
其病在右。
色從右部走左部者。
其病自右走左。
色從左部走右部者。
其病自左走右。
左為陽。
右為陰。
男子左為逆。
右為從。
女子右為逆。
左為從。
男子自左走右為從。
自右走左為逆。
女子自右走左為從。
自左走右為逆。
此左右之辨也。
由是而五色交錯。
六部合參。
則又各有行走。
各有逆從。
是必察其色之所起。
辨其色之所向。
以推其順逆。
而斷其吉兇焉。
然其色之行走。
于意雲何。
蓋其色上銳者。
其行上向。
其色下銳者。
其行下向。
在左右如法。
而内外亦然矣。
此六部之提綱也。
岐伯曰。
髒腑之在中也。
各以次舍。
左右上下。
各如其度也。
其斯之謂欤。
面貌分應髒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
當觀面貌之部位。
蓋内經望法。
有因明堂而分者。
有因面貌而分者。
何則。
髒腑經絡相通。
表裡上下相貫。
血氣周流。
無有間斷。
以故氣色見于明堂。
即以明堂分髒腑。
氣色見于面貌。
即以面貌分髒腑。
刺熱篇曰。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顔先赤。
腎熱病者。
頤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此熱病之髒部也。
熱病從所部而起者。
至期而已。
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
推而論之。
則熱病之死生間甚。
時日之王相休囚。
皆可按法而究焉。
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
則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
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
其曰。
榮未交者。
是病未傳也。
則榮已交者。
是病已傳也。
視其交于何部。
而斷其傳于何經也。
設或色見少陽之部。
診得少陰之脈。
或色見太陽之部。
診得厥陰之脈。
此為陰陽争見。
表裡皆病。
所謂兩感者是已。
不言陽明者。
缺文也。
夫陽明之脈起于鼻。
絡于目。
交中。
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故其為病也。
身熱目痛。
而鼻幹不得卧。
如經雲。
面熱者。
足陽明病。
仲景雲。
陽明病。
面合赤色。
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
更有腹脅膈之分焉。
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
顴後為脅痛。
頰上者。
膈上也。
此皆部位之分。
病色之辨也。
皮肉血氣筋骨。
亦各有分部焉。
靈樞曰。
色起兩眉薄澤者。
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肉。
營氣濡然者。
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者。
病在骨。
蓋以五髒之屬。
分五形之部也。
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
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
肝風診在目下。
其色青。
肺風診在眉上。
其色白。
脾風診在鼻上。
其色黃。
腎風診在肌上。
其色黑。
凡若此者。
務須沉潛反複。
融會貫通。
病雖變出多端。
醫者常若可見。
庶乎其不瘥矣。
至于幼科五髒之部。
痘科八卦之位。
蓋因内經諸法。
隐其文。
彰其義耳。
能精乎此。
亦可觸類旁通矣。
(肌上之肌。
高士宗作HT。
HT、頰肉也。
宜從之。
) 五官分應五髒 既知面貌分五髒。
當知五官分五髒。
何則。
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
發為五色。
征為五聲。
淫生六疾。
故周禮疾醫。
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以五氣五聲五色其死生。
兩之以九竅之變。
參之以九髒之動。
是以内經望法。
以五色分五行。
以五官分五髒。
于是乎診于面。
則面有五髒之分。
診于竅。
則竅有五髒之别。
蓋無往而非五髒之所屬。
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
且五官者。
五髒之閱也。
經曰。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
而出空竅。
其精陽氣上出于目而為睛。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于味。
走唇舌而為味。
鼻者。
肺之官也。
目者。
肝之官也。
口唇者。
脾之官也。
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
腎之官也。
故肺病者。
喘息鼻張。
肝病者。
青。
脾病者。
唇黃。
心病者。
舌卷短顴赤。
腎病者。
顴與顔黑。
釋之者曰。
鼻白。
肺病也。
色深白喘而胸滿者。
邪實也。
色淺白喘而不滿者。
正虛也。
目青。
肝病也。
色深青者。
邪實也。
色淺青者。
正虛也。
唇黃。
脾病也。
色深黃者。
邪實也。
淺黃者。
正虛也。
舌赤卷短。
心病也。
色深赤焦卷者。
邪實也。
色淺紅滋短者。
正虛也。
耳黑。
腎病也。
色深黑者。
邪實也。
色淺黑者。
正虛也。
蓋以淺淡為虛。
深濃為實。
因五官以分五髒也。
然五官之分。
有視形容之法焉。
有觀氣色之法焉。
或因形容分五髒。
或因氣色分五髒。
則又各有提綱。
各有條目。
詳述于後。
可以參觀。
所謂耳目不違心。
結諸心形諸色也。
夫形色之理。
陰陽之道也。
陰陽也者。
合之。
則髒腑經絡。
具一陰陽也。
分之。
則耳目口鼻。
各一陰陽也。
身體之大。
毫發之微。
莫不有形色之理焉。
莫不有陰陽之道焉。
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
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五色分應五髒 既知五官分五髒。
當知五色分五髒。
蓋人者。
天地之心也。
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聲。
被色而生者也。
故經雲。
以五色命髒。
青為肝。
赤為心。
黃為脾。
白為肺。
黑為腎。
肝合筋。
心合脈。
脾合肉。
肺合皮。
腎合骨。
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脈。
黃病在肉。
白病在皮。
黑病在骨。
蓋以色應髒。
以髒合形也。
然或察部以言髒。
或察色以言髒。
亦猶診脈之法。
或以氣口寸關尺分五髒。
或以弦鈎代毛石分五髒。
夫弦鈎代毛石者。
五髒之氣。
見于血脈也。
青赤黃白黑者。
五髒之氣。
見于氣色也。
五髒之氣。
見于氣色。
因以氣色分五髒。
五髒之氣。
見于明堂。
因以明堂分五髒。
此活法也。
亦定法也。
至若以氣色分髒腑。
則浮澤為外。
病當屬腑。
沉濁為内。
病當屬髒。
若更合氣色部位分髒腑。
則色見于髒部者。
其色深濃。
當為髒氣有餘之病。
其色淺淡。
當為髒氣不足之病。
見于腑部者。
其色深濃。
當為腑氣有餘之病。
其色淺淡。
當為腑氣不足之病。
故以陰陽言。
則髒陰也。
腑陽也。
色見諸陰者。
髒病也。
見諸陽者。
腑病也。
察其何部何色。
而斷其何髒何腑也。
舉凡皮肉血脈筋骨。
亦以氣色部位分之。
矧氣色有陰陽。
部位有陰陽。
髒腑病症。
又各有陰陽。
參而伍之。
錯而綜之。
可以象求。
難以數推矣。
相氣十法提綱 大凡望診。
先分部位。
後觀氣色。
欲識五色之精微。
當知十法之綱領。
十法者。
浮沉清濁微甚散抟澤夭是也。
何謂浮沉。
色顯于皮膚間者。
謂之浮。
隐于皮膚内者。
謂之沉。
浮者。
病在表。
沉者。
病在裡。
初浮而後沉者。
病自表而之裡。
初沉而後浮者。
病自裡而之表。
此以浮沉分表裡也。
何謂清濁。
清者清明。
其色舒也。
濁者濁暗。
其色慘也。
清者病在陽。
濁者病在陰。
自清而濁。
陽病入陰。
自濁而清。
陰病轉陽。
此以清濁分陰陽也。
何謂微甚。
色淺淡者謂之微。
色深濃者謂之甚。
微者正氣虛。
甚者邪氣實。
自微而甚。
則先虛而後實。
自甚而微。
則先實而後虛。
此以微甚分虛實也。
何謂散抟。
散者疏離。
其色開也。
抟者壅滞。
其色閉也。
散者病近将解。
抟者病久漸聚。
先抟而後散者。
病雖久而将解。
先散而後抟者。
病雖近而漸聚。
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謂澤夭。
氣色滋潤謂之澤。
氣色枯槁謂之夭。
澤者主生。
夭者主死。
将夭而漸澤者。
精神複盛。
先澤而漸夭者。
血氣益衰。
此以澤夭分成敗也。
蓋十法者。
辨其色之氣也。
五色者。
辨其氣之色也。
氣者色之變。
色者氣之常。
氣因色而其理始明。
色因氣而其義乃着。
氣也色也。
分言之。
則精微之道顯。
合觀之。
則病症之變彰。
此氣色之提綱也。
經曰。
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弗去。
乃知新故。
其是之謂乎。
望法陰陽總綱 明堂察色。
以髒腑部位為體。
以氣色診法為用。
故分觀之。
可以識其常。
合參之。
可以通其變。
然究其常變。
而原其始終。
要不離乎陰陽之旨。
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故以五色分言之。
青屬少陽。
旺于春。
赤屬太陽。
旺于夏。
白屬少陰。
旺于秋。
黑屬太陰。
旺于冬。
黃屬中央土。
寄于四季。
旺于長夏。
以六部分言之。
外者上者左者皆為陽。
内者下者右者皆為陰。
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澤為陽。
沉濁微抟夭為陰。
于是乎氣色兼見。
部位互考。
則陰陽相錯。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此陰陽之總綱也。
顧陰陽之道。
陽清陰濁。
陽升陰降。
陽熱陰寒。
陽動陰靜。
陽外陰内。
陽上陰下。
陽左陰右。
陽道實。
陰道虛。
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是以色見諸陽者易治。
見諸陰者難療。
外感陰病見陽色者易治。
陽病見陰色者難療。
内傷陽病見陰色者易治。
陰病見陽色者難療。
凡此陰陽之理。
既可合氣色部位以相參。
亦可合髒腑病症以相證者也。
易傳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之謂神。
内經曰。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陰陽變化。
一以貫之矣。
五色相應提綱 嘗考内經望法。
以為五色形于外。
五髒應于内。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色脈形肉。
不得相失也。
故有病必有色。
内外相襲。
如影随形。
如鼓應桴。
遠者。
司外揣内。
近者。
司内揣外。
五色之見。
莫不相輸應焉。
何言之。
肝屬東方木。
通于風氣。
在時為春。
在竅為目。
在志為怒。
在變動為語。
其藏魂。
其脈弦。
其聲呼。
其音角。
其臭臊。
其味酸。
其液泣。
其合筋。
其榮爪。
其腑膽。
其日甲乙。
其時寅卯。
其經足厥陰。
此青色之應也。
心屬南方火。
通于暑氣。
在時為夏。
在竅為舌。
在志為喜。
在變動為噫。
其藏神。
其主血。
其聲笑。
其音征。
其臭焦。
其味苦。
其液汗。
其合脈。
其榮色。
其腑小腸。
其日丙丁。
其時巳午。
其經手少陰。
其包絡手心主。
此赤色之應也。
脾屬中央土。
通于濕氣。
在時為長夏。
在竅為口。
在志為思。
在變動為吞。
其藏意。
其脈緩。
其聲歌。
其音宮。
其臭香。
其味甘。
其液涎。
其合肉。
其榮唇。
其腑胃。
其日戊己。
其時辰戌醜未。
其經足太陰。
此黃色之應也。
肺屬西方金。
通于燥氣。
在時為秋。
在竅為鼻。
在志為悲。
在變動為咳。
其藏魄。
其主氣。
其脈毛。
其聲哭。
其音商。
其臭腥。
其味辛。
其液涕。
其合皮。
其榮毛。
其腑大腸。
其日庚辛。
其時申酉。
其經手太陰。
此白色之應也。
腎屬北方水。
通于寒氣。
在時為冬。
在竅為耳。
在志為恐。
在變動為欠。
其藏志。
其脈石。
其聲呻。
其音羽。
其臭腐。
其味鹹。
其液唾。
其合骨。
其榮發。
其腑三焦膀胱。
其日壬癸。
其時亥子。
其經足少陰。
此黑色之應也。
色之應乎髒者。
亦應其腑。
應乎腑者。
亦應其經。
但當分其部位之内外。
察其氣色之陰陽。
五色之見。
莫不相輸應焉。
顧應者。
常也。
不應者。
變也。
知其常變。
則知其生克矣。
知其生克。
則知其逆從矣。
五髒各有病證聲色臭味。
當與氣口明堂相應焉。
其太過不及。
相生相克者。
皆病也。
從外知内。
蓋本乎此。
五色主病提綱 竊思經言。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非特明其色。
且明其病也。
亦非特明其色。
明其病。
且明其病之應乎色。
色之主乎病也。
何以言之。
肝色青。
心色赤。
脾色黃。
肺色白。
腎色黑。
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
窮源探本在清晨。
時平可辨邪和正。
法定能分假與真。
有疾音容俱轉變。
無色脈自調勻。
常經萬世皆師範。
診視須當永奉遵。
原夫昧爽方興。
天道之陰陽中正。
黎明甫啟。
人身之志氣清靈。
觀形以驗溫涼。
平能合度。
察色而瞻動靜。
法不離經。
斯時也。
九候無差。
五音悉準。
有過易窺。
有偏易診。
辨三因之虛實。
氣色分明。
察五髒之盛衰。
精神平允。
見微知着。
固能判斷吉兇。
原始反終。
更足周知生殒。
蓋觀日以揣摩。
亦援天而指引。
由是參病情。
稽診法。
指下融通。
心中浃洽。
脈息共形容合論。
推究無窮。
聲音與氣色交參。
變通不乏。
譬若權衡正直。
觀俯仰而較锱铢。
亦如尺度均同。
計毫厘以分闊狹。
況乎因人矩。
候氣平章。
不似日中之溫暖。
不同夜半之清涼。
營衛會于脈口。
氣色見于明堂。
有證皆顯。
無隐弗彰。
經絡均勻。
按法真堪處變。
規模宏遠。
持平可以為常。
爾乃觀其所由。
視其所以。
或端本以澄源。
或因此而識彼。
寒多熱少。
分髒腑之盈虧。
暮重朝輕。
析陰陽之表裡。
故察人情。
觀日晷。
時行則行。
時止則止。
即從權而診視。
不執其經。
然觸類以引伸。
難逾厥旨。
若夫金烏返照。
玉兔騰精。
病因時而進退。
氣随日以流行。
有平脈時脈。
有正聲變聲。
診或違夫晝夜。
治即昧于重輕。
是則望聞問切之方。
皆失其正。
補瀉迎随之法。
不得其平。
于是聖人。
著作内經。
申明平旦。
合四診而同觀。
會三才以參看。
有為有守。
廣宇内之栽培。
無黨無偏。
協時中之條貫。
是以德邁羲農。
功高霄漢。
宜其達四海以讴歌。
曆千秋而燦爛。
不然。
何以為醫學之範圍。
妙化育而參贊。
望色常宜定靜 平明診法已敷陳。
望色還須氣息勻。
更待伊芳人心志定。
聆音察理論精神。
扶持當緩緩。
言語莫頻頻。
坐卧情和洽。
寒溫服适均。
醫家看視宜恬靜。
鄰裡瞻觀慢博詢。
休談長與短。
應辨假和真。
成敗所關。
死生攸寄。
脈息豈無隐微。
聲音亦有同異。
神凝志一。
始能融會貫通。
理明義精。
方可引伸觸類。
髒腑之情蘊奧。
安可粗心。
氣色之道精深。
不容率意。
若乃晨昏昧昧。
樓閣蔥茏。
或敷脂粉兮。
污其顔色。
或居帷幔兮。
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
揣摩弗确。
即使十全之技。
看視無從。
卻愁倉卒又持燈。
尤恐奔波多亂目。
俗醫治病。
還道這氣色朦胧。
無甚差錯。
咦。
縱然仿佛分虛實。
隻在依稀想像中。
明堂周身部位 欲觀氣色。
先識明堂。
欲察明堂。
先知部位。
首面上于阙庭。
王宮在于下極。
五髒次于中央。
六腑挾其兩側。
靈樞曰。
庭者。
首面也。
阙上者。
咽喉也。
阙中者。
肺也。
下極者。
心也。
直下者。
肝也。
肝左者。
膽也。
下者。
脾也。
方下者。
胃也。
中央者。
大腸也。
挾大腸者。
腎也。
當腎者。
臍也。
面王以上者。
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
膀胱子處也。
顴者。
肩也。
顴後者。
臂也。
臂下者。
手也。
目内上者。
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
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
股也。
中央者。
膝也。
膝以下者。
胫也。
當胫以下者。
足也。
巨分者。
股裡也。
巨屈者。
膝膑也。
此五髒六腑肢節之部也。
男女異位。
男子色在面王。
為小腹痛。
下為卵痛。
其圜直為莖痛。
高為本。
下為首。
狐疝陰之屬也。
女子在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
散為痛。
抟為聚。
方圓左右。
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為淫。
有潤如膏狀。
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
右為右。
其色有邪。
聚散而不端。
面色所指者也。
此面王之部。
男女之分也。
所謂明堂者。
鼻也。
庭者。
顔也。
阙者。
眉間也。
面王者。
鼻準也。
下極者。
阙庭之下。
兩目之中也。
頰外謂之繩。
膝蓋謂之膑。
口旁大紋為巨分。
頰下曲骨為巨屈也。
色之見于明堂。
猶脈之出于氣口也。
氣口者。
血脈之大會。
明堂者。
呼吸之宗氣也。
氣口明堂。
其義一也。
明堂六部提綱 明堂望法。
有五髒之分。
有六部之辨。
六部者。
中央髒腑之部為内。
四旁肢節之部為外。
橫分之為上下。
豎分之為左右也。
以内外言之。
色見于内部者。
其病在内。
色見于外部者。
其病在外。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
其病自外走内。
色從内部走外部者。
其病自内走外。
内者重。
外者輕。
從内走外者。
髒傳腑。
腑傳表。
由重而輕也。
從外走内者。
表傳腑。
腑傳髒。
由輕而重也。
此内外之辨也。
以上下言之。
色見于上部者。
其病在上。
色見于下部者。
其病在下。
色從下部走上部者。
其病自下走上。
色從上部走下部者。
其病自上走下。
上為陽。
下為陰。
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不行極而上。
陽病自上走下為重。
自下走上為輕。
陰病自下走上為重。
自上走下為輕。
此上下之辨也。
以左右言之。
色見于左部者。
其病在左。
色見于右部者。
其病在右。
色從右部走左部者。
其病自右走左。
色從左部走右部者。
其病自左走右。
左為陽。
右為陰。
男子左為逆。
右為從。
女子右為逆。
左為從。
男子自左走右為從。
自右走左為逆。
女子自右走左為從。
自左走右為逆。
此左右之辨也。
由是而五色交錯。
六部合參。
則又各有行走。
各有逆從。
是必察其色之所起。
辨其色之所向。
以推其順逆。
而斷其吉兇焉。
然其色之行走。
于意雲何。
蓋其色上銳者。
其行上向。
其色下銳者。
其行下向。
在左右如法。
而内外亦然矣。
此六部之提綱也。
岐伯曰。
髒腑之在中也。
各以次舍。
左右上下。
各如其度也。
其斯之謂欤。
面貌分應髒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
當觀面貌之部位。
蓋内經望法。
有因明堂而分者。
有因面貌而分者。
何則。
髒腑經絡相通。
表裡上下相貫。
血氣周流。
無有間斷。
以故氣色見于明堂。
即以明堂分髒腑。
氣色見于面貌。
即以面貌分髒腑。
刺熱篇曰。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顔先赤。
腎熱病者。
頤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此熱病之髒部也。
熱病從所部而起者。
至期而已。
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
推而論之。
則熱病之死生間甚。
時日之王相休囚。
皆可按法而究焉。
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
則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
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
其曰。
榮未交者。
是病未傳也。
則榮已交者。
是病已傳也。
視其交于何部。
而斷其傳于何經也。
設或色見少陽之部。
診得少陰之脈。
或色見太陽之部。
診得厥陰之脈。
此為陰陽争見。
表裡皆病。
所謂兩感者是已。
不言陽明者。
缺文也。
夫陽明之脈起于鼻。
絡于目。
交中。
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故其為病也。
身熱目痛。
而鼻幹不得卧。
如經雲。
面熱者。
足陽明病。
仲景雲。
陽明病。
面合赤色。
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
更有腹脅膈之分焉。
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
顴後為脅痛。
頰上者。
膈上也。
此皆部位之分。
病色之辨也。
皮肉血氣筋骨。
亦各有分部焉。
靈樞曰。
色起兩眉薄澤者。
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肉。
營氣濡然者。
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者。
病在骨。
蓋以五髒之屬。
分五形之部也。
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
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
肝風診在目下。
其色青。
肺風診在眉上。
其色白。
脾風診在鼻上。
其色黃。
腎風診在肌上。
其色黑。
凡若此者。
務須沉潛反複。
融會貫通。
病雖變出多端。
醫者常若可見。
庶乎其不瘥矣。
至于幼科五髒之部。
痘科八卦之位。
蓋因内經諸法。
隐其文。
彰其義耳。
能精乎此。
亦可觸類旁通矣。
(肌上之肌。
高士宗作HT。
HT、頰肉也。
宜從之。
) 五官分應五髒 既知面貌分五髒。
當知五官分五髒。
何則。
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
發為五色。
征為五聲。
淫生六疾。
故周禮疾醫。
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以五氣五聲五色其死生。
兩之以九竅之變。
參之以九髒之動。
是以内經望法。
以五色分五行。
以五官分五髒。
于是乎診于面。
則面有五髒之分。
診于竅。
則竅有五髒之别。
蓋無往而非五髒之所屬。
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
且五官者。
五髒之閱也。
經曰。
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于面。
而出空竅。
其精陽氣上出于目而為睛。
其别氣走于耳而為聽。
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于味。
走唇舌而為味。
鼻者。
肺之官也。
目者。
肝之官也。
口唇者。
脾之官也。
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
腎之官也。
故肺病者。
喘息鼻張。
肝病者。
青。
脾病者。
唇黃。
心病者。
舌卷短顴赤。
腎病者。
顴與顔黑。
釋之者曰。
鼻白。
肺病也。
色深白喘而胸滿者。
邪實也。
色淺白喘而不滿者。
正虛也。
目青。
肝病也。
色深青者。
邪實也。
色淺青者。
正虛也。
唇黃。
脾病也。
色深黃者。
邪實也。
淺黃者。
正虛也。
舌赤卷短。
心病也。
色深赤焦卷者。
邪實也。
色淺紅滋短者。
正虛也。
耳黑。
腎病也。
色深黑者。
邪實也。
色淺黑者。
正虛也。
蓋以淺淡為虛。
深濃為實。
因五官以分五髒也。
然五官之分。
有視形容之法焉。
有觀氣色之法焉。
或因形容分五髒。
或因氣色分五髒。
則又各有提綱。
各有條目。
詳述于後。
可以參觀。
所謂耳目不違心。
結諸心形諸色也。
夫形色之理。
陰陽之道也。
陰陽也者。
合之。
則髒腑經絡。
具一陰陽也。
分之。
則耳目口鼻。
各一陰陽也。
身體之大。
毫發之微。
莫不有形色之理焉。
莫不有陰陽之道焉。
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
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五色分應五髒 既知五官分五髒。
當知五色分五髒。
蓋人者。
天地之心也。
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聲。
被色而生者也。
故經雲。
以五色命髒。
青為肝。
赤為心。
黃為脾。
白為肺。
黑為腎。
肝合筋。
心合脈。
脾合肉。
肺合皮。
腎合骨。
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脈。
黃病在肉。
白病在皮。
黑病在骨。
蓋以色應髒。
以髒合形也。
然或察部以言髒。
或察色以言髒。
亦猶診脈之法。
或以氣口寸關尺分五髒。
或以弦鈎代毛石分五髒。
夫弦鈎代毛石者。
五髒之氣。
見于血脈也。
青赤黃白黑者。
五髒之氣。
見于氣色也。
五髒之氣。
見于氣色。
因以氣色分五髒。
五髒之氣。
見于明堂。
因以明堂分五髒。
此活法也。
亦定法也。
至若以氣色分髒腑。
則浮澤為外。
病當屬腑。
沉濁為内。
病當屬髒。
若更合氣色部位分髒腑。
則色見于髒部者。
其色深濃。
當為髒氣有餘之病。
其色淺淡。
當為髒氣不足之病。
見于腑部者。
其色深濃。
當為腑氣有餘之病。
其色淺淡。
當為腑氣不足之病。
故以陰陽言。
則髒陰也。
腑陽也。
色見諸陰者。
髒病也。
見諸陽者。
腑病也。
察其何部何色。
而斷其何髒何腑也。
舉凡皮肉血脈筋骨。
亦以氣色部位分之。
矧氣色有陰陽。
部位有陰陽。
髒腑病症。
又各有陰陽。
參而伍之。
錯而綜之。
可以象求。
難以數推矣。
相氣十法提綱 大凡望診。
先分部位。
後觀氣色。
欲識五色之精微。
當知十法之綱領。
十法者。
浮沉清濁微甚散抟澤夭是也。
何謂浮沉。
色顯于皮膚間者。
謂之浮。
隐于皮膚内者。
謂之沉。
浮者。
病在表。
沉者。
病在裡。
初浮而後沉者。
病自表而之裡。
初沉而後浮者。
病自裡而之表。
此以浮沉分表裡也。
何謂清濁。
清者清明。
其色舒也。
濁者濁暗。
其色慘也。
清者病在陽。
濁者病在陰。
自清而濁。
陽病入陰。
自濁而清。
陰病轉陽。
此以清濁分陰陽也。
何謂微甚。
色淺淡者謂之微。
色深濃者謂之甚。
微者正氣虛。
甚者邪氣實。
自微而甚。
則先虛而後實。
自甚而微。
則先實而後虛。
此以微甚分虛實也。
何謂散抟。
散者疏離。
其色開也。
抟者壅滞。
其色閉也。
散者病近将解。
抟者病久漸聚。
先抟而後散者。
病雖久而将解。
先散而後抟者。
病雖近而漸聚。
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謂澤夭。
氣色滋潤謂之澤。
氣色枯槁謂之夭。
澤者主生。
夭者主死。
将夭而漸澤者。
精神複盛。
先澤而漸夭者。
血氣益衰。
此以澤夭分成敗也。
蓋十法者。
辨其色之氣也。
五色者。
辨其氣之色也。
氣者色之變。
色者氣之常。
氣因色而其理始明。
色因氣而其義乃着。
氣也色也。
分言之。
則精微之道顯。
合觀之。
則病症之變彰。
此氣色之提綱也。
經曰。
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弗去。
乃知新故。
其是之謂乎。
望法陰陽總綱 明堂察色。
以髒腑部位為體。
以氣色診法為用。
故分觀之。
可以識其常。
合參之。
可以通其變。
然究其常變。
而原其始終。
要不離乎陰陽之旨。
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故以五色分言之。
青屬少陽。
旺于春。
赤屬太陽。
旺于夏。
白屬少陰。
旺于秋。
黑屬太陰。
旺于冬。
黃屬中央土。
寄于四季。
旺于長夏。
以六部分言之。
外者上者左者皆為陽。
内者下者右者皆為陰。
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澤為陽。
沉濁微抟夭為陰。
于是乎氣色兼見。
部位互考。
則陰陽相錯。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此陰陽之總綱也。
顧陰陽之道。
陽清陰濁。
陽升陰降。
陽熱陰寒。
陽動陰靜。
陽外陰内。
陽上陰下。
陽左陰右。
陽道實。
陰道虛。
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是以色見諸陽者易治。
見諸陰者難療。
外感陰病見陽色者易治。
陽病見陰色者難療。
内傷陽病見陰色者易治。
陰病見陽色者難療。
凡此陰陽之理。
既可合氣色部位以相參。
亦可合髒腑病症以相證者也。
易傳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之謂神。
内經曰。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陰陽變化。
一以貫之矣。
五色相應提綱 嘗考内經望法。
以為五色形于外。
五髒應于内。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色脈形肉。
不得相失也。
故有病必有色。
内外相襲。
如影随形。
如鼓應桴。
遠者。
司外揣内。
近者。
司内揣外。
五色之見。
莫不相輸應焉。
何言之。
肝屬東方木。
通于風氣。
在時為春。
在竅為目。
在志為怒。
在變動為語。
其藏魂。
其脈弦。
其聲呼。
其音角。
其臭臊。
其味酸。
其液泣。
其合筋。
其榮爪。
其腑膽。
其日甲乙。
其時寅卯。
其經足厥陰。
此青色之應也。
心屬南方火。
通于暑氣。
在時為夏。
在竅為舌。
在志為喜。
在變動為噫。
其藏神。
其主血。
其聲笑。
其音征。
其臭焦。
其味苦。
其液汗。
其合脈。
其榮色。
其腑小腸。
其日丙丁。
其時巳午。
其經手少陰。
其包絡手心主。
此赤色之應也。
脾屬中央土。
通于濕氣。
在時為長夏。
在竅為口。
在志為思。
在變動為吞。
其藏意。
其脈緩。
其聲歌。
其音宮。
其臭香。
其味甘。
其液涎。
其合肉。
其榮唇。
其腑胃。
其日戊己。
其時辰戌醜未。
其經足太陰。
此黃色之應也。
肺屬西方金。
通于燥氣。
在時為秋。
在竅為鼻。
在志為悲。
在變動為咳。
其藏魄。
其主氣。
其脈毛。
其聲哭。
其音商。
其臭腥。
其味辛。
其液涕。
其合皮。
其榮毛。
其腑大腸。
其日庚辛。
其時申酉。
其經手太陰。
此白色之應也。
腎屬北方水。
通于寒氣。
在時為冬。
在竅為耳。
在志為恐。
在變動為欠。
其藏志。
其脈石。
其聲呻。
其音羽。
其臭腐。
其味鹹。
其液唾。
其合骨。
其榮發。
其腑三焦膀胱。
其日壬癸。
其時亥子。
其經足少陰。
此黑色之應也。
色之應乎髒者。
亦應其腑。
應乎腑者。
亦應其經。
但當分其部位之内外。
察其氣色之陰陽。
五色之見。
莫不相輸應焉。
顧應者。
常也。
不應者。
變也。
知其常變。
則知其生克矣。
知其生克。
則知其逆從矣。
五髒各有病證聲色臭味。
當與氣口明堂相應焉。
其太過不及。
相生相克者。
皆病也。
從外知内。
蓋本乎此。
五色主病提綱 竊思經言。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非特明其色。
且明其病也。
亦非特明其色。
明其病。
且明其病之應乎色。
色之主乎病也。
何以言之。
肝色青。
心色赤。
脾色黃。
肺色白。
腎色黑。
肝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