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指南總論 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論中風證候
中風總論夫風為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
人或中邪,固鮮有不緻斃者,故入髒則難愈。
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斜,肌膚不仁,痹瘁攣僻。
随其髒氣,所為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僻不遂。
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故推為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教,太醫編集,所以首輪中風也。
論諸風之由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髒腑氣偏,榮衛失度,血氣錯亂,喜怒過傷,飲食無度,嗜欲恣情,緻于經道,或虛或塞,體虛而腠理不密。
風邪之氣中于人也,其狀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昏塞,舌強不能言者,可先與通關散搐鼻,次服至寶丹,此藥性涼,稍壯人可與,氣虛及年高人不可與服,隻與後藥。
卒中風筋急頭眩者,可與七寶丹。
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筋攣骨痛者,可與小續命湯、追風應痛丸。
中風邪氣入髒,狂言恍惚,與排風湯。
中風手足癱瘓,多與青州白丸子。
中風項背拘強,牙關緊急者,可與三五七散。
中風手足戰掉,腰腳緩弱,可與活絡丹、七寶丹。
年高腳弱者,可與黃丸。
論諸風氣中此病多生于驕貴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洩,逆氣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
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内無涎聲,此證隻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
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其氣自止。
七氣湯連進效速,更可與蘇合香丸。
論中風半身不遂皆因風邪中于經絡,氣血行遲,機關縱緩,故手足不遂,口眼斜,可與七寶丹。
偏風語言謇澀,可與小續命湯。
偏風走注疼痛,身體麻木,可與活絡丹。
偏風恍惚不定,可與排風湯。
偏風痰涎盛者,可與青州白丸子。
拘急腳弱口噤者,可與龍虎丹。
癱瘓手足不遂,可與透冰丹。
偏風筋脈攣急,可與驅風丸、乳香趁痛散、乳香丸、七寶丹。
論諸風骨節疼痛皆因風氣入于筋絡及骨節疼痛,或攻注腳手痛,或拘攣伸屈不得者,可與乳香趁痛散、追風應痛丸、活絡丹、乳香丸、沒藥丸、太嶽活血丹皆可服。
宜先與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塗之。
論風濕證候皆因腠理虛,風與寒濕氣傷之。
每遇夜間,或三、四更以來,腰背倦痛,轉側不得,或身體倦痛者,為有寒濕也,與小續命湯。
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與術附湯。
若骨節煩疼者,可與乳香趁痛散。
或身體麻木,足胫弱者,可與追風應痛丸、黃丸。
腰痛甚者,可與青娥丸。
論諸風大便不通皆因風邪熱滞,腸胃津液幹燥秘澀,可與麻仁丸、三和散。
不通,即與皂莢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
如氣虛及老人,不可與皂莢丸,隻與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湯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
秘甚者,可與神功丸,不可與虛、老人服。
論諸風小便不通皆因小腸積熱,膀胱壅滞不利,可與導赤散、雞蘇丸、三黃丸、三和散。
秘甚者,與神功丸、五苓散。
論風濕腳氣候皆因風濕毒瓦斯入于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
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
腳軟不能行者,與黃丸、木瓜丸。
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
大便秘者,與麻仁丸。
秘甚者,與神功丸。
沖心悶者,與三和散。
搶腰痛者,可與大烏沉湯。
不以輕重,皆用五香散淋渫。
若腳腫生瘡者,透冰丹。
論諸風頭目昏眩皆因痰壅上盛,可與青州白丸子。
頭目昏眩多痰者,可與辰砂化痰丸。
痰盛昏眩,可與半夏丸、天南星丸。
心肺有熱,與龍腦芎犀丸。
痰盛項強,急與金沸草散。
痰多膈熱者,可與川芎丸。
心胸不利,口苦舌幹,可與透冰丹、羌活丸、防風丸。
痰甚心忪浮者,可與牛黃清心丸。
痰盛渴嘔者,可與天南星丸。
論諸風瘙癢瘾疹皆因血氣不順,面如蟲行動。
血氣凝滞者,可與排風湯、胡麻散、消風散、四生丸。
甚者,多服皂莢煎丸、何首烏丸。
論諸風頭痛目暈皆因風虛氣上攻頭目,可與太陽丹、白龍丸、茶調散、川芎丸。
太陽穴痛,與急風散塗痛處。
眼昏頭痛者,可與消風散、追風散。
痰熱頭痛者,可與防風丸。
年高骨痛,牽引兩眼昏暗者,可與遇仙散。
論諸風熱上攻面生熱瘡者可與驅風丸、龍虎丹、排風湯、胡麻散、何首烏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龍丸、芎犀丸。
或如蟲行,可與追風散。
論諸風恍惚驚悸皆因體虛受風邪,心氣不足,入于心經者,與定志丸、降心丹、平補鎮心丹、辰砂妙香散。
熱者,牛黃清心丸。
論諸風挫枕轉筋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
痰涎盛,與白丸子。
論諸風痰逆嘔吐諸風初發時,痰逆嘔吐者,可與溫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湯、藿香湯、半夏散。
嘔吐者立止,可常服。
論諸風腳膝緩弱皆因夙虛,氣血衰弱,行止無力,可與黃
人或中邪,固鮮有不緻斃者,故入髒則難愈。
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手腳癱瘓,涎潮昏塞,口眼斜,肌膚不仁,痹瘁攣僻。
随其髒氣,所為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僻不遂。
蓋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昏人神亂,故推為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教,太醫編集,所以首輪中風也。
論諸風之由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髒腑氣偏,榮衛失度,血氣錯亂,喜怒過傷,飲食無度,嗜欲恣情,緻于經道,或虛或塞,體虛而腠理不密。
風邪之氣中于人也,其狀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昏塞,舌強不能言者,可先與通關散搐鼻,次服至寶丹,此藥性涼,稍壯人可與,氣虛及年高人不可與服,隻與後藥。
卒中風筋急頭眩者,可與七寶丹。
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筋攣骨痛者,可與小續命湯、追風應痛丸。
中風邪氣入髒,狂言恍惚,與排風湯。
中風手足癱瘓,多與青州白丸子。
中風項背拘強,牙關緊急者,可與三五七散。
中風手足戰掉,腰腳緩弱,可與活絡丹、七寶丹。
年高腳弱者,可與黃丸。
論諸風氣中此病多生于驕貴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洩,逆氣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
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内無涎聲,此證隻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
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其氣自止。
七氣湯連進效速,更可與蘇合香丸。
論中風半身不遂皆因風邪中于經絡,氣血行遲,機關縱緩,故手足不遂,口眼斜,可與七寶丹。
偏風語言謇澀,可與小續命湯。
偏風走注疼痛,身體麻木,可與活絡丹。
偏風恍惚不定,可與排風湯。
偏風痰涎盛者,可與青州白丸子。
拘急腳弱口噤者,可與龍虎丹。
癱瘓手足不遂,可與透冰丹。
偏風筋脈攣急,可與驅風丸、乳香趁痛散、乳香丸、七寶丹。
論諸風骨節疼痛皆因風氣入于筋絡及骨節疼痛,或攻注腳手痛,或拘攣伸屈不得者,可與乳香趁痛散、追風應痛丸、活絡丹、乳香丸、沒藥丸、太嶽活血丹皆可服。
宜先與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塗之。
論風濕證候皆因腠理虛,風與寒濕氣傷之。
每遇夜間,或三、四更以來,腰背倦痛,轉側不得,或身體倦痛者,為有寒濕也,與小續命湯。
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與術附湯。
若骨節煩疼者,可與乳香趁痛散。
或身體麻木,足胫弱者,可與追風應痛丸、黃丸。
腰痛甚者,可與青娥丸。
論諸風大便不通皆因風邪熱滞,腸胃津液幹燥秘澀,可與麻仁丸、三和散。
不通,即與皂莢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
如氣虛及老人,不可與皂莢丸,隻與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湯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
秘甚者,可與神功丸,不可與虛、老人服。
論諸風小便不通皆因小腸積熱,膀胱壅滞不利,可與導赤散、雞蘇丸、三黃丸、三和散。
秘甚者,與神功丸、五苓散。
論風濕腳氣候皆因風濕毒瓦斯入于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
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
腳軟不能行者,與黃丸、木瓜丸。
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
大便秘者,與麻仁丸。
秘甚者,與神功丸。
沖心悶者,與三和散。
搶腰痛者,可與大烏沉湯。
不以輕重,皆用五香散淋渫。
若腳腫生瘡者,透冰丹。
論諸風頭目昏眩皆因痰壅上盛,可與青州白丸子。
頭目昏眩多痰者,可與辰砂化痰丸。
痰盛昏眩,可與半夏丸、天南星丸。
心肺有熱,與龍腦芎犀丸。
痰盛項強,急與金沸草散。
痰多膈熱者,可與川芎丸。
心胸不利,口苦舌幹,可與透冰丹、羌活丸、防風丸。
痰甚心忪浮者,可與牛黃清心丸。
痰盛渴嘔者,可與天南星丸。
論諸風瘙癢瘾疹皆因血氣不順,面如蟲行動。
血氣凝滞者,可與排風湯、胡麻散、消風散、四生丸。
甚者,多服皂莢煎丸、何首烏丸。
論諸風頭痛目暈皆因風虛氣上攻頭目,可與太陽丹、白龍丸、茶調散、川芎丸。
太陽穴痛,與急風散塗痛處。
眼昏頭痛者,可與消風散、追風散。
痰熱頭痛者,可與防風丸。
年高骨痛,牽引兩眼昏暗者,可與遇仙散。
論諸風熱上攻面生熱瘡者可與驅風丸、龍虎丹、排風湯、胡麻散、何首烏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龍丸、芎犀丸。
或如蟲行,可與追風散。
論諸風恍惚驚悸皆因體虛受風邪,心氣不足,入于心經者,與定志丸、降心丹、平補鎮心丹、辰砂妙香散。
熱者,牛黃清心丸。
論諸風挫枕轉筋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
痰涎盛,與白丸子。
論諸風痰逆嘔吐諸風初發時,痰逆嘔吐者,可與溫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湯、藿香湯、半夏散。
嘔吐者立止,可常服。
論諸風腳膝緩弱皆因夙虛,氣血衰弱,行止無力,可與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