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指南總論 卷中

關燈
丸、木瓜丸、俞山人降氣湯。

    不赤不腫而痛者,可與洗風湯淋沃洗之。

     論破傷風證皆因打撲傷破,風入發腫者,可與上員散,生姜自然汁調藥貼患處。

    内損者,與太嶽活血丹。

    血不止者,與花蕊石散。

     論纏喉風證皆因積熱痰涎上攻咽喉,口開不得,水漿不下,與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

    甚者,與雄黃解毒丸、玉屑無憂散。

     論傷寒證候傷寒總論《活人書》雲:“傷寒正名有一十六條:傷寒、傷風、傷寒見風、傷風見寒、風濕、中濕、風溫、濕溫、溫毒、中、熱病、溫病、病、溫瘧、晚發、疫疠,外證一十六條。

    外有六證相似:中暑、傷痰、食積、虛勞、瘴瘧、腳氣,與傷寒相似,而實非傷寒,此證人不曉,皆言即傷寒也。

    ”若不仔細分辨證候虛實用藥,則誤人性命在反掌之間,不可不知也。

     論傷寒得病之由凡傷寒初得病,便不進飲食,發熱一向不止,頭痛或渾身痛,或自汗惡風,憎寒壯熱者,乃是傷風傷寒證也。

    便須問病得幾日,有汗無汗,惡風不惡風,或渴或不渴,或嘔逆或不嘔逆,小便通或不通,得幾日,須用仔細審問,方可用藥。

    傷寒證與雜病不同,若不對證,妄投藥餌,罪犯非輕,誤人多矣。

     論傷寒傷風證候凡傷風者,皆因脫衣感冒,被風吹霎着,則灑然骨寒毛起,惡風自汗者,乃是傷風證也。

    凡風吹則體自寒,惡風無汗者,是傷寒證也。

     論傷寒表證傷寒初得病一、二日。

    頭痛身體痛,惡寒或微喘者,體虛及老人,可與五積散、聖散子。

    此二藥,病多日及不惡風者,不可服,并夏、秋之間,亦不可輕服。

    緣中暑似傷寒,若中暑人誤服此二藥,如抱薪救火,其害非輕,切宜審實仔細用藥。

    少壯者,夏、秋宜用金沸草散、來蘇散、人參輕骨散、蔥白散、和解散、神術散之類可服也。

    初得病一、二日,頭痛發熱,身體痛,惡寒無汗者,可與蔥白散、八解散、金沸草散、人參輕骨散。

    初得病一、二日或三日,自汗頭痛,惡風或嘔者,可與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香蘇散、蔥白散、人參輕骨散、和解散、神術散之類皆可用。

    若發汗後熱已退了,可與和氣藥嘉禾散、正氣散。

     論傷寒重證病患四、五日至六、七日,不惡風寒,及發熱煩渴嘔逆,手掌中及腋下微有汗出,大便不通,小便赤,得三、四日,腹中滿,微喘,狂言谵語者,切不可妄投熱藥,隻可與小柴胡湯一貼,先進一服。

    如人行十餘裡未通,候半日久,可又進一服,以大便通出燥糞則愈,此裡證也。

    煩渴者,與五苓散。

    或手足冷,吐瀉,不可與小柴胡湯,隻服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之屬。

    如調理通後,恐虛、老人須用平補藥,可與嘉禾散、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

     論和解證候傷寒傷風,往來寒熱,胸脅間痛,幹嘔及大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湯一貼,病重者再服半貼方效。

    或言渴者,或小便澀,兼服五苓散。

    傷風四、五日,身發熱,惡寒項強,而手足溫,及大便不通者,多用小柴胡湯、敗毒散、秦艽鼈甲散之類。

    婦人傷寒三、五日至七、八日,月經當行,或經水才去,作寒熱,忽然谵語,如見鬼神狀,日可夜甚,此乃熱入血室也,用四物湯等分,加柴胡煎服。

    如不退,用小柴胡湯,兼入生地黃捶碎煎。

    傷寒陽證嘔逆發熱,兼參苓白術散、和解散輩,乃和解證也。

     論傷寒陽證傷寒陽證,面赤作熱發渴,至五、六日不止,或服熱藥過多,熱甚發狂煩躁,或瀉赤汁膿血者,可服三黃丸、四順飲、洗心散。

    或大便秘結,與小柴胡湯之類。

     論傷寒陰證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洩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

    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姜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并服。

    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随輕重而用之。

    瀉止四肢暖,有寒熱,卻用五積散、聖散子、十華散之類,微汗則解,不然則毒瓦斯再複,便難治也。

     論傷寒陰陽二證有陰厥,有陽厥,最宜仔細審問。

    傷寒陽證,熱氣深則反厥,若隻認四肢厥冷,便投熱藥,此害人性命在頃刻間。

    發藥者極用仔細審問,如是自疑,甯不發藥,教他更請醫者看視,不可亂發藥也。

     論傷寒陰厥證若初得病,四肢厥冷,身上起粟,大便不調,或瀉或嘔,此寒厥也,可與理中丸、理中湯之類。

     論傷寒陽厥證若初得病,身便熱,頭痛,大便不通。

    至六、七日,渴甚狂言,揭衣被,不定疊,腳手厥冷。

    此乃熱極而發厥冷,必竟少時又卻溫熱,切不可便投熱藥,且與小柴胡湯之類。

    昔有國醫孫用和一法探之,須仔細察審外證,方可用藥。

    凡傷寒四肢厥冷,當察問病之因,若證不明,未辨陰陽者,且與四味理中丸加甘草再和勻,作四順理中丸服,探之。

    若是陰厥,則服藥了,形靜不熱,定疊,當漸加前件理中湯等。

    若是服四順理中丸了,如煩論傷寒潮熱傷寒五、七日至十日以上,早晨稍惺惺,至申、酉前後發熱不惡寒,微有汗,大便不通三、二日,或谵語而渴者,與小柴胡湯三、五服,重者五、七服,以大便微利,熱須退。

    有渴者,可與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