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中

關燈
不痛,止覺腰酸下墜而産者,蓋腎候于腰,胞系于腎故也。

    古人雲:時至自然分娩,譬如登廁,未急不能催,時急不能止。

    此理雖俗,知此免患。

     一、臨産自有先兆須知:凡孕婦臨産或半月數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頻數。

     至欲産時,脈先離經,拭捏産婦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是臨盆時候。

     一、轉胎調攝須知:凡孕婦兒身轉動,其腹必痛,雖遲日不生,切勿驚怕。

     且令人扶持在房中行走,或倚物而立,直其體腹。

    倘精神稍困,則以被褥壅墊脊背,仰卧少頃,又令行立。

    聽腹中慢慢轉身,雖遲無害。

    且宜稍寬裙帶,以便兒在腹中轉舒有餘地也。

    若不禁痛苦,或伛偻屈曲,斜倚側靠,胎中不免為之擁擠,迷其出路。

    穩婆不解此理,但見生遲頻頻試水,誤傷胎破,或風入産戶而成腫脹,或胎未至而胎水先幹,分娩愈難矣。

    遇此者,惟令産婦勉強飲食,調其氣息,或用活血滑胎之藥佐之。

    (活血滑胎藥方,俱見催生門。

    )候子逼門戶,方盡力一努,胎随漿下矣。

    此乃瓜熟蒂落之理,切不可預使氣力,令精神失倦,臨期反緻疲困,此産家最要緊處。

    曾見一婦臨産畏痛,曲身坐卧,以緻胎元轉動不順。

    兒出胞時,尋到産門,被母曲身遮閉,因不得出。

    少頃再轉,母又護痛再閉,如此兩三遭,則子無力而不能動,至于難生。

    人又見子不動,則謂死胎,其實子無力非死也。

     随令産母正其體腹,不時行動坐立,心安氣和,勉強飲食,俟兒少停氣複,再轉至産門,果順易生下。

     一、穩婆宜加選擇須知:凡孕婦臨産,當選年高有經識穩婆,及純謹婦女一二人扶持。

    倘誤用無知孟浪婦女收生,不審察是正産與轉胎,一見腹痛,亂将雙手摸孕婦腹上,夾腹兩邊重按,欲其直下,以免橫生,此第一誤人性命者。

    夫腹初痛,則胞衣未破而欲破之時也。

    兒将分娩,心中亦有靈性矣。

    見腹外揣摩,兒不知為何物,遽生驚恐,則縮不敢動,胞衣又何時而得破乎?更有穩婆無知害人,私有手指掐破水衣者,極須防範。

    夫胞漿乃胞内養兒之水,兒既折破自随水而下。

    若過時不得分娩,是胞元無力,轉頭較遲,恐緻漿盡血來,閉塞道路,令子無路可通,胎澀不行,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其血。

    如血已耗,八珍湯加益母草濃煎,時飲之。

    倘元氣困憊,急用上好人參兩許,當歸二錢煎飲。

    飲盡再煎服,助其氣血最為得力。

    舍此而用催生耗氣諸藥,總無一效也。

    或先服八珍補養氣血,次煎濃蔥湯,令穩婆洗産戶,使氣上下通暢。

    更用酥油滑石塗産門,次服催生萬全湯亦妙。

     一、臨産避忌須知:凡孕婦臨産之月,不可洗頭濯足,犯者胎多難産。

    若至臨盆之際,凡系門窗箱籠瓶甕之屬,俱宜松開。

    以及一切外來親戚,并孀婦閨女,喪孝尼姑,與穢污不潔,或月經适至,或原有體氣婦女,皆足以觸胎緻殃,俱宜防備避忌。

    俗忌多人知覺,蓋多一人入房,則多一時遲延。

    此雖俗論,卻有至理,恐産婦心煩,以緻難産也。

     一、臨産宜肅靜須知:凡孕婦臨盆,房中不得喧鬧,即有意外緊事,戶外不得叫喊。

    倘令産母恐懼驚心,則胎滞氣結不行而難産。

    經雲:驚則神散,憂則氣結,恐則氣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矣。

    此氣結不行以緻難産。

    更有産母兩尺脈絕,他脈平和,此乃下焦脹,氣閉不行難産之脈,急用紫蘇飲,散結行氣而産矣。

     一、臨産飲湯須知:凡孕婦分娩之時,心下煩悶口渴,用白蜜半杯,溫湯化開飲之。

    如欲飲水,但可與清米湯飲之。

    蓋蜜能潤燥滑胎,米飲能助中氣也。

    有人臨産進飲食及服藥而皆吐出,吐後仍進飲食服藥,使其人不乏力,不幹澀,亦自立下,不必慮其吐出也。

    是以産母不可令其饑餓,饑則中氣虛乏,無力送胎。

    須少用粳白米稀粥,或飲以母雞煮汁。

    但不可食肉及堅硬食物,恐凝于上焦,氣不得下,不惟難産,須防内傷。

    又不可太飽,常令稍饑為佳。

    蓋饑則氣下,氣下則産速也。

    予謂口渴不能食及吐,須飲以獨參湯最妙,且能催生。

     一、孕婦産異須知:幾婦人常産之外,有異産者八:曰橫産、逆産、坐産、礙産、偏産、脹後産、盤腸産、浪臍産等名。

    皆由孕婦氣血虧虛,或坐草、探水、用力太早所緻。

    凡遇此等異産,須令産母仰卧,勿得驚懼,選其曆練有經識穩婆料理。

    各産治法,列之于後。

     如橫産手先露者,世傳為覓鹽生。

    令産母安心仰卧,以鹽塗兒手心,再以香油抹其所出之手,穩婆輕輕送入。

    或兒手得鹽,肌肉螫,且痛且縮而收者。

    待兒轉身頭正,扶起産母用力一努,兒即出矣。

     如逆産足先露者,相傳為踏蓮花生。

    令産母仰卧,不必驚憂,用鹽塗足心,亦用香油抹其所露之足,穩婆輕輕送入。

    候兒轉身頭正,用力生下。

    凡遇橫逆之産,母子存亡在頃刻,若無急救之方法,何以成醫之神聖欤?其胎産之所以緻橫逆者,或因兒身尚未轉順,方轉至手足,被産母用力逼出。

    或因産母氣血素虧,其子無力轉身而手足先出者,俱速用塗鹽、抹油法送入。

    其用力逼出手足者,送入猶易轉正,勿藥亦可。

    若素虛無力轉身者,急煎救逆湯服之,助其氣血。

    送入少頃,兒自有力轉身,俟頭正産門而生下矣。

    但兒之手足,切不可任其久出,更不可令其多出。

    若見兒手或足略出時,則急以鹽塗法治之。

    若出多及時久,則手足青硬,難以送入而子必傷。

    切不可誤聽兇婦用刀斷兒手足,一動刀刃,子必腹中亂擾而傷母矣。

    世有用針刺兒手足者,有治逆産用手抓兒足心者,予謂恐兒驚縮,有傷觸母心之虞,不若鹽塗為便也。

     如坐産臀先露者,世俗為坐臀生。

    令産母仰卧,亦如前法抹油推入。

    候兒轉運扶正,然後用力送出。

     或于當高處,牢系手巾一條,令産母以手攀之,輕輕屈足舒伸,以開生路,兒即順生。

     如礙産,乃門戶俱正,兒亦露頂而不下者。

    此必臍帶絆住兒肩,俗名背包生。

    亦令産母仰卧,穩婆輕輕推兒向上,以手中指輕按兒肩,摸去臍帶,扶正兒身,一努即生下。

     如偏産,乃生路未正,被産母用力一逼,兒頭偏抵産戶不下者。

    不知者但雲兒已露頂,非頂也,乃額角也。

    亦令産母仰卧,輕輕推兒近上,以手正其頭,用力一送即下。

     如脹後産,乃兒頭後骨偏柱産母谷道不得下者。

    令穩婆以棉衣炙暖裹手,急于谷道外旁,輕輕推頭令正,然後用力即生下矣。

    或用膝頭令産母抵住亦可。

     如盤腸産,子腸先出者,世人莫不驚畏,然無妨礙。

    令産母安心仰卧,急将淨盆盛溫水,冬則再加稍熱,加入香油養潤,待兒并胞衣俱下,穩婆香油塗手,徐徐送入。

    令産母兩足夾緊谷道,腸自收上。

     有用醋和冷水令人噴面,一噴一收,以漸收之。

    又有神應丹貼法。

    然此噴貼之法,腸雖可收,予恐誤事,不若皂角末吹鼻,嚏作自上。

    又有腸被外風吹幹不收者,用磨刀水少許,火上溫過,以潤其腸,後用好磁石煎湯一盞服之,其腸自收。

    又有兒并胞衣下後,膀胱(即尿胞)。

    壅出産戶者,同前法送入。

    凡此子腸膀胱先出,皆平日氣虛因努脫出,并用力太早五内動搖,氣虛下元不固,關鍵不牢之故。

    若此番經過,須防下次,此後無孕時,多服地黃丸加五味子、肉桂各一兩,以固下元之關鍵。

    及有孕,多服胡連丸加人參以補氣,又服三補丸以涼血。

    如滑胎瘦胎等劑,不可輕服。

    八個月時,宜服八珍加诃子、瞿麥、粟殼、蜜十餘劑。

    予意須預服補中湯升提之藥于前,庶臨盆可免。

    較之服胡連、三補以及粟殼等藥,穩妥而不繁雜也。

     如浪臍産,胞衣臍腸先出者。

    凡兒出胞時,頭必轉向産門,自然正産。

    若無力轉運,腳踏胞衣臍腸先出,急令穩婆理清推入,稍俟氣平,乘勢就其腳下,不可推轉久延,久則臍腸複下,便難收拾矣。

     一、臨産雙生須知:凡孕婦臨産,一兒已下,又見一兒,此系雙胞。

    惟穩婆自知之,隻雲取胞,待生下方言,恐驚母成産患也。

     一、候胞衣生下須知:凡産母生子出戶時,人即以兩手抱産母胸前,産母亦自以手緊抱肚腹,令胎衣下墜。

    如胎衣來遲,切勿慌忙,用草紙燒煙熏鼻即下。

    如再遲,則急斷臍帶洗兒,仍用軟帛物系墜臍帶。

    此帶極脆,系時尤宜輕巧牢固,然後截斷。

    若不斷臍帶,恐血反潮入胞中,脹而不下,攻心則傷。

    如穩婆谙事者,能以手指取下甚便。

    取法見後胞衣不下門。

     一、悶臍生須知:凡兒産下即啼,此正理也。

    如兒下地,氣悶不啼,相傳寤生呼父乳名,手拍兒股即啼者,此理亦未講明。

    蓋兒糞門有一膜,悶住兒氣,故不能出聲,拍之則膜破而能叫哭矣。

    如拍之猶不破,須令女人中有輕巧者,以銀簪腳輕輕挑破甚便。

    或不能挑,急用棉絮暖衣,将兒緊包,拘于懷内,勿令散放,未可遽斷臍帶,速用熱水浸其胞衣,寒天則置炭火中煨之,仍作大油紙撚,點燈于臍帶上往來燎之。

    蓋帶連兒臍,久則熱氣内鼓,其膜自破。

    膜破則出聲而蘇,方可斷帶洗浴。

    亦有用蕲艾為撚,香油浸潤,熏臍帶至焦,使熱氣内鼓破膜。

    又一法用燈心囟門點爆數下,均治悶臍生法也。

     一、兒生即死須知:凡兒生下即死者,急看兒口中前上上有泡,以手指摘破,用帛拭血令淨。

     若血入喉即死,去血即生。

    其泡中白米如針嘴尖,亦須刮去,不可令其入喉也。

     一、凍産須知:凡孕婦臨盆,時值冬月天寒,産母經血因冷則凝,緻兒不能速下。

    務于房内四處,設爐置火,常有暖氣如春。

    且下部不可脫去棉衣,并不可坐卧冷處,使産母背身溫和,臍下腿膝間常暖。

     血得熱則行,兒自易生也。

    炭須在房外燒紅送進産房,否則生炭氣味,恐産婦發暈。

     一、熱産須知:凡盛夏産婦,要溫涼得所,用冷水房内灑灑,或多放水盆,或遠設冰塊,以解其郁蒸之氣。

    若遇風涼陰雨,亦當謹避,不可貪涼,恐增疾病。

    房内不可人多,恐熱氣逼襲,令産母心煩,熱血沸騰,有郁冒沖暈之患。

     救逆湯 治産母氣血素虧,子無力轉頭,手足先出。

     人參(一兩)當歸(三兩)川芎(二兩)紅花(三錢)水煎速服。

    久之不順,再煎再服。

     三補丸 專治血熱。

     黃芩(炒)黃連(炒)黃柏(炒)各等分為末,蜜丸,白湯下。

     八珍湯 (見上卷諸痛門。

    ) 保産無憂散 (見本卷預服易産諸方。

    ) 催生萬全湯 (見本卷催生門。

    ) 紫蘇飲 (見上卷安胎門。

    ) 神應丹 (見本卷惟生門。

    ) 六味地黃丸 (見上卷諸能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 胡連丸 (見上卷安胎門。

    ) 補中益氣湯 (見上卷諸痛門。

    ) [卷之中]難産有五因 一、凡婦人懷孕,惟賴氣血養護,時常行動則氣血周流,胞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