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六味地黃湯下。
藥料俱生用,為之生料。
) 加味導赤湯 八珍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八味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予謂桂、附犯胎忌用,當是麥冬、車前之八味丸也。
) [卷之上]轉胞淋閉論 妊娠轉胞,乃臍下急痛,小便不通。
凡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忍尿。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氣上逆,氣逼于胞,故屈戾不得舒張所緻,非小腸膀胱受病而利藥所能利也,法當治其氣則愈。
凡婦人禀受弱,憂悶多,性躁急,食濃味者,恒有之。
因胞不自轉,為胎所壓,胎若舉起,胞系自疏,水道自通矣,用二陳升提飲。
又有用補中益氣湯服後探吐以提,其氣自通,通後即用參大補,恐胎堕也。
如藥力未至,脹痛難忍,令老妪用香油塗手,自産戶托起其胎,溺自出而脹急解,須以大劑參補之。
但子淋與轉胞相類,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者,為子淋,膀胱小腸虛熱也。
虛則不能制水,熱則不能通利,故淋。
若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間有微痛,終與子淋不同耳。
(論中急痛乃急欲便而痛,得便則止。
間有微痛,與子淋點滴痛不同。
) 二陳升提飲 治孕婦臍腹作痛,小便淋閉不通,或微痛,與淋有别,由氣虛胎壓尿胞。
人參(一錢)白術(土炒)生地(各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八分)半夏(六分,制或油炒)柴胡升麻陳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或空心飲鹽湯,探吐以升其氣,則下自行,亦一法也。
(予謂探吐,隻可救急偶用,還須通後服提補之藥。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遺尿論 妊娠遺尿不覺,胎滿故也,用白薇散主之。
若脬中有熱,加味逍遙散。
脾肺氣虛,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肝腎陰虛,六味丸。
《尊生》雲:遺尿證,虛人有此,立加減六味湯治之甚效。
有婦人孕後水從陰戶出不止者,千金鯉魚湯加肉桂、人參治之。
白薇散 治妊娠尿出不知。
白薇白芍藥(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食前溫酒調服。
考《本草》謂芍藥白補赤瀉。
蓋金收而火散,故子淋方中宜用赤,而遺尿方中則宜用白也。
加減六味湯 治遺尿,虛人多有此證。
熟地(四錢)丹皮(一錢五分)山萸(去核)淮山藥(炒。
各二錢)白薇白芍藥益智仁(各一錢)不用引,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六味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 千金鯉魚湯 (見本卷子腫門。
) [卷之上]子嗽論 妊娠咳嗽屬風寒,蓋肺髒内主氣,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嗽久亦恐堕胎,甯肺止嗽散加減用之。
亦有用蘇桔湯散寒理肺。
甚有久嗽不愈,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以緻腠理不密,外邪複感。
或因肺虛不能生水,以緻陰火上炎。
治法當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土金,六味丸加五味以生腎水為善。
甯肺止嗽散 治孕婦風寒咳嗽。
麥冬(二錢,去心)知母(一錢)桔梗紫蘇(各五分)杏仁(十粒,去皮尖)桑白皮(六分)甘草(四分)水煎服。
有痰,加橘紅四分,竹瀝、姜汁。
火嗽,加黃芩八分。
虛嗽,加紫菀一錢,款冬花六分。
寒甚,加麻黃。
虛損,加栝蒌一錢,竹瀝、姜汁。
嗽而心胸不舒,加去心貝母、百合各一錢,紫菀八分。
若嗽不止,胎不安,宜服人參一錢,甘草五分,去皮尖杏仁十四粒,桑皮一錢,紫菀一錢二分,去心天門冬一錢二分,桔梗八分,烏梅一個。
水煎服。
蘇桔湯 治孕婦風寒咳嗽。
天冬(六分,去心)桔梗(一錢五分)紫蘇黃芩貝母(去心。
各八分)杏仁(十粒,去皮尖)陳皮知母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火動作喘,桔梗宜減。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六味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卷之上]喘急論 妊娠氣喘不得卧,有因乍感風寒客邪為害者,宜發散自愈,參蘇飲主之。
若脾虛四肢無力,肺虛不任風寒,腎虛腰酸短氣,不能行步,猝然氣喘不息,此脾肺素虧,母虛子亦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于肺也,生脈散、補中益氣湯去升、柴主之。
丹溪雲:火動作喘,此胎前最多。
予謂嗽門蘇桔湯可加減用之獲效。
至于毒藥傷胎病喘,世俗往往有之,不可不察。
昔有一婦,胎死于腹,病喘不得卧,診其脈,氣口盛人迎一倍,左關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因毒藥動血,以緻死胎不下,奔迫上沖,非風寒作喘也,大劑芎歸湯加催生藥服之,夜半果下死胎而喘止。
此婦乃為人外家,因正室所嫉,故用藥去之,人所不知也。
考《濟陰綱目》内,有平安散一方,治孕婦喘急,錄後以備采用耳。
參蘇飲 人參紫蘇幹葛前胡制半夏茯苓陳皮(各等分)枳殼(麸炒)桔梗木香甘草(各減半)姜棗煎。
平安散 治孕婦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滿。
川芎木香熟地陳皮炮姜濃樸(制)甘草(各一錢)水二鐘,入燒鹽一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生脈散 (見下卷暈厥門,附參麥五味飲下。
) 補中益氣湯芎歸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洩瀉論 妊娠洩瀉,有風寒暑濕之外感,飲食生冷之内傷。
病發一時,察其所因。
如胃風,加味理中、加味治中、四苓、不換金正氣、胃苓等方,對證而治之即愈。
然又有由脾腎二髒虛者,不可不知。
夫血統于脾,血擁胎元,則脾陰虛而食不運化,脾主健運,下焦壅滞而清氣難舒,于是水谷難消而作瀉。
或因胎系于腎,胎竊其氣以擁護,而腎氣既弱,命門火衰,不能上蒸脾土,此皆妊娠洩瀉之由也。
如脾虛内傷,用加味六君子湯,随所因而加之。
命門火衰,加益智以助之。
至于妊娠久瀉,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用補中益氣湯。
密齋治妊娠洩瀉,以補中安胎為主,用加味四君子湯,如久瀉大渴者,人參白術散主之,甚效。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米谷不下,洩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或下如魚腦,日夜無度。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當歸川芎芍藥(炒)肉桂(各等分)入粟米一撮,水煎服。
如腹痛加木香。
此方治瀉久氣血兩虛誠妙。
然肉桂非久虛髒冷者斷不可用。
其曰胃風,取其益胃而升舉也。
方中肉桂犯胎忌用,如不得已,或炒用,或易桂炭。
如胃苓湯中肉桂,亦不可不審用。
加味理中湯 治妊娠臍下陰冷洞瀉。
人參白術(土炒)白芍茯苓幹姜黃連木香藿香葉诃子肉肉豆蔻(面煨)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饑時服。
加味治中湯 治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運化而作瀉。
人參白術(土炒)炮姜甘草(各一錢)陳皮青皮(各七分)砂仁(五分)水煎服。
四苓散 (附五苓散。
)治伏暑煩渴瀉水。
白術(土炒)豬苓澤瀉茯苓各等分為末,米飲調下。
此方加肉桂,即五苓散。
不換金正氣散 治妊婦傷濕洩瀉。
蒼術(制)濃樸(姜汁制)陳皮藿香制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為引,水煎服。
胃苓湯 治脾濕太過,胃氣不和,腹痛洩瀉,水谷不化,陰陽不分,此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也。
蒼術(制)濃樸(姜汁制)陳皮白術(土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炙草(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方中有桂,孕婦忌用,或易服不換金正氣散更妥。
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随宜)白術(一錢或一錢五分,土炒)茯苓(一錢)陳皮(八分)制半夏(一錢)炙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
米食所傷,加谷芽。
面食所傷,加麥芽。
肉食所傷,加山楂。
如肝木侮土,兼寒熱作嘔,加柴胡、生姜。
若兼嘔吐腹痛,手足逆冷,乃寒水侮土,加姜、桂。
若洩瀉黃色,乃脾土本色,加木香、煨肉果。
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脾土虛寒,加木香、姜、桂。
密齋加味四君子湯 治妊娠洩瀉,補中安胎為主。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炙草(八分)水煎服。
妊娠洩瀉,加炒白芍一錢,更分寒熱治之。
如發熱而渴者為熱,加條芩一錢。
不渴者為寒,加炒黑幹姜五分,并用烏梅一個為引,水煎食前服。
如渴瀉日久不止者,加酒炒白芍、诃子肉、炒幹姜、烏梅二個,去核。
水煎食前服。
或服人參白術散亦妙。
人參白術散 治久瀉大渴者。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炙草(各一錢)藿香木香幹姜(各五分)水煎,頻頻與之,以代湯水效。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霍亂論 妊娠因甘肥過度腐積成痰,或七情郁結氣盛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熱之感,邪正交争,陰陽相混,故令心腹絞痛,吐利并作,揮霍變亂,謂之霍亂。
如邪在上,則當心痛而吐多;邪在下,則當臍痛而利多;邪在中脘,則腹中痛,吐利俱多。
吐多傷氣,利多傷血,血氣受傷不能護養其胎,邪氣鼓擊胎元,子母未有不殒者。
此危證,不可不亟治也,宜香蘇散加藿香葉,或先服後探吐之。
又加味四味紫蘇和胎飲,治心腹絞痛,上吐下瀉,亦效。
予治孕婦霍亂,用六和湯累效。
又有回生散、七味白術散,錄後以備臨證擇用。
再考方書,單瀉用胃苓湯,飲食停滞用平胃散,内傷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皆治霍亂之劑也。
香蘇散 此方治霍亂,平正之至。
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一錢)藿香葉縮砂炙草(各五分)水煎服。
如轉筋,加木瓜一錢。
胎動不安,加土炒白術一錢五分。
如夏月得之,加黃芩一錢五分,炒黃連一錢,香薷二錢。
如冬月得之,加人參、土炒白術各一錢,炮姜五分。
加味四味紫蘇和胎飲 治心腹絞痛,上吐下瀉。
紫蘇黃芩白術(土炒。
各一錢五分)炙草(以上四味和胎飲本方)藿香葉陳皮(各一錢)砂仁(五分,炒)姜棗引,水煎服。
六和湯 治霍亂吐瀉,心煩腹脹。
陳皮(四分)制半夏(七分)杏仁(十粒,去皮尖)竹茹木瓜(各一錢)扁豆(二錢)茯苓(八分)藿香砂仁(研)甘草(各五分)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
如不愈,再服四味紫蘇和胎飲。
回生散 治中氣不和,霍亂吐瀉,但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回生。
陳皮(去白)藿香(各五分)上锉,水煎溫服。
七味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吐瀉作渴不食。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木香藿香炙草(各五錢)幹葛(一兩)上為末,沸湯調服二錢。
吐甚者,加生姜汁頻服。
胃苓湯 (見本卷洩瀉門。
) 平胃散 藿香正氣散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中惡中暑中濕中風論 妊娠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者,謂之中惡,即俗謂腸沙是也。
蓋因血氣不和,精神衰弱,邪毒之氣得以中之。
孕婦病此,亦緻損胎。
薛氏雲:此證當調補正氣為善,用金銀藤一味煎湯飲之,或竈心土為末,每服二錢,井水調服,白湯亦可。
《濟陰鋼目》内用散滞湯治之。
又煮艾方,治真中惡極妙。
妊娠盛暑時,中暑熱之毒,其證發熱而渴,自汗,精神昏愦,四肢倦怠少氣,清暑和胎飲主之。
妊娠中濕,或因早行感霧露之氣,或冒水,或久居下濕地,或大汗出浴冷水,其證發熱,骨節煩痛,身體重着,頭痛鼻塞,黃芩白術湯主之。
妊娠中風,因體虛則中之,乃四時八方之氣為風,自沖方來,中人即病。
中其皮毛經絡者,則發寒熱,頭項身體皆痛,或肌肉頑痹。
中其筋骨者,則拘攣強直。
中其髒腑者,則卒倒昏悶,口眼斜,手足螈,口噤不語。
孕婦得此,不可用常治風之法,以補虛安胎為本,兼用搜風之劑,搜風安胎飲治之。
但胎前真中風者少,子痫之證實多,與中風見證無異,醫者當審,實是中風,方可用搜風安胎,否則子痫證治也。
散滞湯 專治觸惡胃氣,傷胎肚痛,手不可近,不思飲食。
青皮(三錢)黃芩芍藥(各二錢)歸尾(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木香(五分)炙草(少許)上分二帖,水三盞,先煮苎根兩大片,至二盞,去苎根,入前藥同煎至一盞,熱服。
煮艾方 治妊娠中惡,心腹絞急切痛,如鬼擊之狀,不可按摩,或吐衄血者。
熟艾(如拳大)煮汁頻服。
清暑和胎飲 黃(炙)人參白術(土炒)黃芩黃連知母麥冬(去心)炙草(各一錢)五味(十二粒)水煎服。
黃芩白術湯 黃芩白術(土炒。
各五錢)蘇葉(二錢五分)姜五片,水煎服。
搜風安胎飲 歸身黃(蜜炙)羌活黃芩秦艽防風炙草(各一錢)姜棗引,水煎多服,以平為期。
[卷之上]子痫論 (又名風痙,一名子冒,亦名類中風。
附因破傷失血、吐血、衄血緻類中風。
)妊娠子痫,乃為惡候,若不早治,必緻堕胎。
其證或口噤項強,手足攣縮,(與螈同。
)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或忽然眩暈卒倒,口不能言,狀如中風,實非中風之證,不可作中風治。
即或無痰,言語如常,但似風狀,多因血燥、血虛,亦不可概以風治而誤也,羚羊角散主之。
馮氏雲:孕婦忽然僵仆,痰涎壅盛,不省人事,乃是血虛而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左脈微數,右脈滑大者,名曰子痫,宜四物養血,酒芩清熱,二陳化痰理氣,治法仍以安胎為主,勿過用中風之藥。
此由血虛生熱,熱盛生風,皆内起之風火,養血而風自滅。
若心肝風熱用鈎藤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脾郁怒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滞紫蘇飲,脾郁痰滞二陳加竹瀝、姜汁。
密齋雲:孕婦氣虛挾痰火證,狀如中風,卒倒即醒,醒而複發,清神湯主之,兼服壽星丸。
予謂妊婦子痫,至有目昏黑而厥者,胎前絕少,但一有此證,即是兒暈,屬氣與痰,故目昏黑發厥隻服紫蘇飲,慎不可服蘇合丸及烏藥順氣散等藥。
至于破傷失血或吐衄血,忽患口噤、項強、背直類中風證,皆因失血所緻,不可不知,用荊防安胎散治之。
羚羊角散 治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攣縮,痰壅,不省人事。
羚羊角苡仁米棗仁(去殼炒。
各一錢)當歸(二錢,酒洗)獨活五加皮茯神(各八分)川芎(七分)杏仁(十粒,去皮尖)防風(五分)木香(三分)甘草(四分)姜引,水煎服。
虛加人參一錢。
痰加竹瀝五分。
胃弱加白術一錢。
鈎藤湯 治孕婦手少陰、足厥陰血虛風熱。
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鈎藤(各一錢)苦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
清神湯 治孕婦忽然眩暈卒倒,口噤不能言,狀如中風,須臾即醒,醒而複發,乃氣虛挾痰火子痫證。
人參白術茯苓白芍黃(蜜炙)麥冬(去心)歸身炙草(各等分)姜棗引,水煎食遠服,兼服壽星丸。
琥珀壽星丸 甯神定志,去風化痰。
天南星(一斤)掘地作坑,深二尺,用炭火二十斤将坑燒紅,去炭掃淨,用好酒五升澆之,将南星趁熱放坑内,用瓦盆急蓋定,以黃泥封固,經一宿取出,焙幹為末,入琥珀末一兩,朱砂末五錢,和勻,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熟,再入豬心血三個,攪勻,和末為丸,朱砂為衣。
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日三服,神效。
荊防安胎散 治孕婦或因破傷患類風證。
人參當歸(酒洗)白術(土炒。
各三錢)生地天麻(各二錢)麥冬(一錢,去心)條芩(八分)荊芥防風(各三分)陳皮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二陳湯 (見本卷子煩門。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胎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四物湯紫蘇飲 (俱見本卷安胎門。
) [卷之上]痢論 妊娠痢下,因飲食生冷,脾胃不能克化,緻令心腹疼痛,傷血則赤,傷氣則白,氣血俱傷,則赤白相雜。
蓋血屬陰,陰傷則受熱居多。
然又有陽氣傷不能統陰血而痢赤,又不得不從事于辛溫。
故治血痢,猶當以色之顯晦驗其虛實寒熱,故凡積之瘀晦不鮮,清稀不稠,皆虛寒之候,即陽不統陰之血,急投人參、姜、艾,或可保全,倘不審而誤服芩、連,乃速其斃也。
惟積之稠粘紫赤而光澤者,合用苦燥以堅腸胃之滑脫,又必當佐以調氣之藥,則陰邪解釋,非若白痢之不可雜以芩、連、芍藥等味,引領滞穢襲傷陰血也。
氣屬陽,陽傷則受冷居多,即有火注下迫,皆陽氣郁遏,本寒标熱之證,不可純歸于熱,但當驗其積之稠粘如糊,色白如脂,方可暫與清熱治标。
若汁沫如水,色晦如塵,急須溫理其氣。
即有熱證,皆假象無疑。
其虛實寒熱既分,而又有三禁、三善、五審之不可不知也。
一禁滌蕩腸胃,恐陽氣下陷,胎氣愈墜。
二禁滲利膀胱,恐陰津脫亡,胎失榮養。
三禁兜澀滞氣,恐濁氣愈滞,後重轉加。
故善治妊娠之痢,惟以調氣為先,使已敗積沫随氣而下,未傷津液統之而安。
夫調氣有三善。
一使胃氣有常,水谷輸運。
二使腹滿腹痛後重漸除。
三使濁氣開發,不緻侵犯胎元。
所謂五審者,一審飲食之進與不進。
夫痢乃腸胃受病,若痢勢雖甚,飲食無妨者易已,故痢以噤口為最劇,在初起濁邪全盛之時不足為慮,但要清理積滞,飲食自進矣。
若七日以後尚不能食,脈反數盛,此必初時失于清理之故,急需調氣理中,則積沫漸下,飲食漸進矣。
或初時能食,至一旬一氣後反不能食,脈息不振,此必滌蕩太過,胃氣受傷所緻。
亦有過用芩、連、槟、樸苦寒破氣而緻呃逆嘔哕者,胃氣大敗,最危之兆,惟峻與溫補,庶可挽回。
若脈見數疾無倫,或翕翕虛大,或歇止不前,或弦細搏指者,皆胃氣告匮,百不一生矣。
二審溲之通與不通。
下痢清濁不分,若痢雖頻而水道順利者,胎必無虞。
若月數将滿,胎壓尿胞,每多溲便頻數、轉胞脹之患,切忌利水傷津,急與開提自通,但須察其脈無過壯過硬之形,便宜補中益氣,稍加澤瀉、車前,以升清降濁,投之無不辄應。
非特妊娠為然,即平人久痢,津液大傷,而溲澀不通者,亦宜此治法也。
三審腹之痛與不痛。
下痢腹痛必然之理,然間有濁濕下趨而無郁沸之火者,則不痛也。
但此多見于肥白人之白痢,若血痢與瘦人多火者罕見也。
治宜調氣運積,不用清火明矣。
原其腹痛有寒熱之分,痛有止歇,痛則奔迫下墜,自圊不及者,火也。
痛自下而攻擊于上者,火也。
痛而脹滿,不勝摩按,熱飲欲甚者,火也,實也。
痛無止歇,常時痛而無絞剌者,寒也。
痛自上而奔注于下者,寒也。
痛而不滿,時喜溫手摩按,飲熱漸緩,欲至圊而可忍須臾者,虛也,寒也。
大約初痢脹痛為熱、為實,久痢痛為虛、為寒。
即初因火注切痛,痢久傷氣,亦必變為虛寒也。
故久痢腹痛之脈,無論大小遲數,但以按之漸漸小者,并屬虛寒,急需溫補,慎勿利氣。
惟急痛脈實,久按不衰者,可稍用炮黑姜連和之。
四審後之重與不重。
下痢後重,濁氣壅滞也。
夫開通壅滞,必以調氣為本,在妊娠猶為切要,調氣則後重自除,而胎息自安。
但初痢後重,首宜開發其滞,若久痢後重,又當升舉其陽,陽氣升則胃氣運,胃氣運則周身中外之氣皆調達,而無壅滞之患矣。
故治孕婦之後重,無問胎之大小,但脈見有餘則宜調氣,脈見不足便與升提,雖血痢亦宜陽藥,一切滋膩血藥總無幹預,以氣有統血之功,則血無妄行之慮也。
五審身之熱與不熱。
下痢為裡氣受病,若見身熱,表裡俱困,元神将何所恃而得祛邪之力哉!惟人迎之脈浮數,可先用和營透表之法分解其勢,然後徐行清理。
若初痢不發熱,數日、半月後發熱,脈來漸小,或虛大少力者,此真陰内亡,虛陽發露于外。
在平人或可用辛溫峻補斂之,以歸其源。
若妊娠則桂、附又難輕用,惟藉參、術、姜、萸、膠、艾之屬,非大劑濃煎峻投,難望其轉日回天之績也。
或有痢久衛虛,起居不慎而感冒虛風發熱者,但當察其左手三部,必顯浮數之象,又需理中湯加桂枝,合表裡而治之,以内氣久虛之邪,不得參、術助其中氣,則客邪不得解散也。
又有病後、瘧後,或本質虛羸之人,及秋冬天令寒冷時下痢,加以胎孕扼腕,豈可與平人之痢同日而語哉!其圓機活法,因人論證,因證立方,調治之法,在醫之神聖工巧耳。
考之《醫通》雲:常用濃樸去幹姜湯,治妊娠能食腹脹後重,積穢稠粘之白痢。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治妊娠腹脹後重,赤白相兼之痢。
黃芩芍藥湯送香連丸,治妊娠能食後重,積穢稠粘之血痢。
連理湯合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少腹疼重,瘀晦不鮮,或間有鮮血之痢。
駐車丸,治妊娠發熱後重,陰虛畏食之血痢。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妊娠熱毒内攻,噤口不食,腹脹後重,膿血稠粘之痢。
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膿血清稀,胎動不安,久洩不止之痢。
補中益氣湯,治妊娠先瘧後痢,及瘧痢齊作,元氣下陷,胎氣下墜,小便頻數,或轉胞不得溺之痢。
以上諸方,并加砂仁以調其氣,烏梅以調其血,未嘗不随手辄效也。
又有用當歸黃芩芍藥湯者,黃連阿膠湯者,俱錄方于後,以備采用。
予每用一味阿膠飲,或阿膠黃連飲,均治孕婦之痢,甚妥獲效。
又用加味香連湯,亦屢驗。
(《大全》治妊娠下痢,赤白痢疾,絞剌疼痛,雞子一枚,烏雞者更良,破孔去清留黃用,入黃丹一錢,攪勻,濃紙糊好,鹽泥固濟,火焙幹為細末,米飲服二錢,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 濃樸去幹姜湯 濃樸(去皮,姜汁炒)陳皮(泡去浮白)茯苓炙草(各等分)煎服。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胃虛嘔逆,痞滿不食之證。
人參(随宜)濃樸(一錢五分,姜制)制半夏(二錢)炙草(八分)生姜引,煎服。
黃芩芍藥湯 治伏氣發溫,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黃芩白芍(各三錢)炙草(二錢)大棗四枚,擘,水煎服。
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相兼,白多于赤者。
川黃連(六兩,用吳茱萸揀去閉口者,取淨一兩,同黃連炒。
去吳茱萸不用,隻用川連)木香(一兩)共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湯、砂仁湯任下。
連理湯 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
人參(随宜)白術(一錢五分,土炒焦)炮姜(六分)黃連(八分)茯苓(一錢)炙草(六分)水煎服。
千金三物膠艾湯 (又名膠艾榴皮湯。
)治血痢,又痢下不止。
阿膠艾葉酸石榴皮三味等分,煎服。
駐車丸 治陰虛下痢發熱,膿血稠粘,及休息痢。
阿膠(三兩)黃連(炒黑)當歸(各五錢)炮姜(一兩)上四味搗篩,醋煮阿膠為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晝夜三服,米飲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治挾熱痢下膿血,及産後痢不止。
白頭翁黃連(炒黑)黃柏(炒黑)秦皮炙草(各一錢)阿膠(三錢)上六味,先煮上五味,去滓,納膠烊盡,溫分三服。
當歸黃芩芍藥湯 治妊娠病痢,清熱和胎,行氣養血。
凡虛坐努力者,防其損胎,此方主之。
當歸黃芩(炒)芍藥(炒)黃連(炒)白術(土炒)枳殼(麸炒)茯苓陳皮生地生草(各一錢)木香(五分)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服。
黃連阿膠湯 治妊娠痢病,日久不止。
黃連(炒)阿膠(炒)人參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木香(七分)幹姜(炒)炙草(各五分)烏梅(三個)姜棗引,水煎食前服。
一味阿膠飲 治孕婦痢疾。
阿膠(上好真者)不拘多少,酒化服,日數次,随意飲之自愈。
阿膠黃連飲 (又名黃連阿膠湯)治孕婦痢疾,若安胎則痢愈重,治痢則胎難全,宜服此飲。
阿膠(能止膿血之痢,且止腰痛固胎,以之為君)黃連芍藥甘草(皆以為佐)枳殼(麸炒,少加二三分,以寬其後重)水煎服。
一劑痛痢俱減,去枳殼再服。
加味香連湯 治孕婦痢證。
白芍黃芩(各二錢)黃連陳皮(各一錢)茯苓(六分)木香(五分)黃柏(八分)乳香沒藥(各分半)酒煎服。
千金膠艾榴皮湯 (即本門三物膠艾湯。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瘧論 妊娠患瘧,無論胎息月數多少,總以安胎為主。
而世之所謂安胎,無過黃芩、白術,不知黃芩乃治熱盛胎動不甯,白術乃治脾虛胎氣不固。
若氣虛下陷誤用黃芩,氣滞壅逆誤用白術,為害何可勝言。
予于前安胎方中,亦多有用芩、術,然亦有棄而不用者,總視其病之宜忌及人之氣血,所謂可與意會,難與言傳。
業醫之活法,在随機應變耳。
要知胎息安與不安,全在母氣之調與不調,故安胎先安母氣,未有母氣乖戾而胎獨安之理。
亦有因胎氣有故而緻母病者,則先治胎而母病自愈,如子死腹中之類是也,又安有不去其胎而母得無恙乎?故善治胎産證者,必審孕婦形體之肥瘦,氣血之偏盛。
若形盛色蒼,肌肉堅者,必多濕多痰,無論何疾,必顯濕熱本病,脈多滑實有力,絕無虛寒脈弱之候,可峻用豁痰理氣藥治其本質,然後兼客邪見證而為制劑,治宜二陳湯,随經加透表藥,或合小柴胡用之。
蓋柴胡為瘧證之向導,故多用之。
然有自汗過多,尺中微弱,或熱盛手足清,始終不用柴胡而用建中、桂芍收功者。
或見煩渴脈實,大便六七日不通,陽明腑實,又宜涼膈去硝、黃,加鮮首烏調之。
須知禀質堅固者,其氣多滞,内外壅遏,但有濕熱,絕無虛寒之患。
如元氣本弱,或病後得之,必需理脾行氣,惟六君子湯為合劑。
有痰食結滞,則加枳實、草果;内有寒,加炮姜;外受風,加桂枝;胎動上逆不安,加子芩;胎下墜,加柴胡,倍人參,以參乃舉胎聖藥也,間有不應,又需補中益氣湯升舉之。
若中有留滞,則枳實理中加桂枝、柴胡,合表裡而治之。
大抵病邪初發,元氣未耗,疏風滌痰,消導飲食在所必需,然宜大劑白術培護中土,以脾胃為一身之津梁,土濃自能載物。
其最可慮在三四發至六七發,其勢最劇。
若過半月,雖淹纏不止,邪熱漸衰,可無胎隕之虞矣。
或有瘧久,氣血虛敗而小産者,此皆失于調治也。
若六七發後不止,即當和營健脾。
若禀質柔脆,雖有風邪不得純用表藥,以風藥性升,能使胎氣上逆而為嘔逆、喘脹、膈塞、痞滿之患,雖有實滞不得過用降洩之味,能引邪氣下陷,緻胎墜不安,而為洩利不食、小腹疼重之患矣。
若疫瘧毒盛勢劇,急
藥料俱生用,為之生料。
) 加味導赤湯 八珍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八味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予謂桂、附犯胎忌用,當是麥冬、車前之八味丸也。
) [卷之上]轉胞淋閉論 妊娠轉胞,乃臍下急痛,小便不通。
凡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忍尿。
或忍尿入房。
使水氣上逆,氣逼于胞,故屈戾不得舒張所緻,非小腸膀胱受病而利藥所能利也,法當治其氣則愈。
凡婦人禀受弱,憂悶多,性躁急,食濃味者,恒有之。
因胞不自轉,為胎所壓,胎若舉起,胞系自疏,水道自通矣,用二陳升提飲。
又有用補中益氣湯服後探吐以提,其氣自通,通後即用參大補,恐胎堕也。
如藥力未至,脹痛難忍,令老妪用香油塗手,自産戶托起其胎,溺自出而脹急解,須以大劑參補之。
但子淋與轉胞相類,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者,為子淋,膀胱小腸虛熱也。
虛則不能制水,熱則不能通利,故淋。
若頻數出少不痛者,為轉胞,間有微痛,終與子淋不同耳。
(論中急痛乃急欲便而痛,得便則止。
間有微痛,與子淋點滴痛不同。
) 二陳升提飲 治孕婦臍腹作痛,小便淋閉不通,或微痛,與淋有别,由氣虛胎壓尿胞。
人參(一錢)白術(土炒)生地(各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八分)半夏(六分,制或油炒)柴胡升麻陳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或空心飲鹽湯,探吐以升其氣,則下自行,亦一法也。
(予謂探吐,隻可救急偶用,還須通後服提補之藥。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遺尿論 妊娠遺尿不覺,胎滿故也,用白薇散主之。
若脬中有熱,加味逍遙散。
脾肺氣虛,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肝腎陰虛,六味丸。
《尊生》雲:遺尿證,虛人有此,立加減六味湯治之甚效。
有婦人孕後水從陰戶出不止者,千金鯉魚湯加肉桂、人參治之。
白薇散 治妊娠尿出不知。
白薇白芍藥(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食前溫酒調服。
考《本草》謂芍藥白補赤瀉。
蓋金收而火散,故子淋方中宜用赤,而遺尿方中則宜用白也。
加減六味湯 治遺尿,虛人多有此證。
熟地(四錢)丹皮(一錢五分)山萸(去核)淮山藥(炒。
各二錢)白薇白芍藥益智仁(各一錢)不用引,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六味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 千金鯉魚湯 (見本卷子腫門。
) [卷之上]子嗽論 妊娠咳嗽屬風寒,蓋肺髒内主氣,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則咳嗽,嗽久亦恐堕胎,甯肺止嗽散加減用之。
亦有用蘇桔湯散寒理肺。
甚有久嗽不愈,多因脾土虛而不能生肺氣,以緻腠理不密,外邪複感。
或因肺虛不能生水,以緻陰火上炎。
治法當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土金,六味丸加五味以生腎水為善。
甯肺止嗽散 治孕婦風寒咳嗽。
麥冬(二錢,去心)知母(一錢)桔梗紫蘇(各五分)杏仁(十粒,去皮尖)桑白皮(六分)甘草(四分)水煎服。
有痰,加橘紅四分,竹瀝、姜汁。
火嗽,加黃芩八分。
虛嗽,加紫菀一錢,款冬花六分。
寒甚,加麻黃。
虛損,加栝蒌一錢,竹瀝、姜汁。
嗽而心胸不舒,加去心貝母、百合各一錢,紫菀八分。
若嗽不止,胎不安,宜服人參一錢,甘草五分,去皮尖杏仁十四粒,桑皮一錢,紫菀一錢二分,去心天門冬一錢二分,桔梗八分,烏梅一個。
水煎服。
蘇桔湯 治孕婦風寒咳嗽。
天冬(六分,去心)桔梗(一錢五分)紫蘇黃芩貝母(去心。
各八分)杏仁(十粒,去皮尖)陳皮知母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火動作喘,桔梗宜減。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六味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卷之上]喘急論 妊娠氣喘不得卧,有因乍感風寒客邪為害者,宜發散自愈,參蘇飲主之。
若脾虛四肢無力,肺虛不任風寒,腎虛腰酸短氣,不能行步,猝然氣喘不息,此脾肺素虧,母虛子亦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于肺也,生脈散、補中益氣湯去升、柴主之。
丹溪雲:火動作喘,此胎前最多。
予謂嗽門蘇桔湯可加減用之獲效。
至于毒藥傷胎病喘,世俗往往有之,不可不察。
昔有一婦,胎死于腹,病喘不得卧,診其脈,氣口盛人迎一倍,左關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因毒藥動血,以緻死胎不下,奔迫上沖,非風寒作喘也,大劑芎歸湯加催生藥服之,夜半果下死胎而喘止。
此婦乃為人外家,因正室所嫉,故用藥去之,人所不知也。
考《濟陰綱目》内,有平安散一方,治孕婦喘急,錄後以備采用耳。
參蘇飲 人參紫蘇幹葛前胡制半夏茯苓陳皮(各等分)枳殼(麸炒)桔梗木香甘草(各減半)姜棗煎。
平安散 治孕婦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滿。
川芎木香熟地陳皮炮姜濃樸(制)甘草(各一錢)水二鐘,入燒鹽一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生脈散 (見下卷暈厥門,附參麥五味飲下。
) 補中益氣湯芎歸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洩瀉論 妊娠洩瀉,有風寒暑濕之外感,飲食生冷之内傷。
病發一時,察其所因。
如胃風,加味理中、加味治中、四苓、不換金正氣、胃苓等方,對證而治之即愈。
然又有由脾腎二髒虛者,不可不知。
夫血統于脾,血擁胎元,則脾陰虛而食不運化,脾主健運,下焦壅滞而清氣難舒,于是水谷難消而作瀉。
或因胎系于腎,胎竊其氣以擁護,而腎氣既弱,命門火衰,不能上蒸脾土,此皆妊娠洩瀉之由也。
如脾虛内傷,用加味六君子湯,随所因而加之。
命門火衰,加益智以助之。
至于妊娠久瀉,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用補中益氣湯。
密齋治妊娠洩瀉,以補中安胎為主,用加味四君子湯,如久瀉大渴者,人參白術散主之,甚效。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米谷不下,洩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或下如魚腦,日夜無度。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當歸川芎芍藥(炒)肉桂(各等分)入粟米一撮,水煎服。
如腹痛加木香。
此方治瀉久氣血兩虛誠妙。
然肉桂非久虛髒冷者斷不可用。
其曰胃風,取其益胃而升舉也。
方中肉桂犯胎忌用,如不得已,或炒用,或易桂炭。
如胃苓湯中肉桂,亦不可不審用。
加味理中湯 治妊娠臍下陰冷洞瀉。
人參白術(土炒)白芍茯苓幹姜黃連木香藿香葉诃子肉肉豆蔻(面煨)甘草(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饑時服。
加味治中湯 治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運化而作瀉。
人參白術(土炒)炮姜甘草(各一錢)陳皮青皮(各七分)砂仁(五分)水煎服。
四苓散 (附五苓散。
)治伏暑煩渴瀉水。
白術(土炒)豬苓澤瀉茯苓各等分為末,米飲調下。
此方加肉桂,即五苓散。
不換金正氣散 治妊婦傷濕洩瀉。
蒼術(制)濃樸(姜汁制)陳皮藿香制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為引,水煎服。
胃苓湯 治脾濕太過,胃氣不和,腹痛洩瀉,水谷不化,陰陽不分,此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也。
蒼術(制)濃樸(姜汁制)陳皮白術(土炒)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官桂炙草(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方中有桂,孕婦忌用,或易服不換金正氣散更妥。
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随宜)白術(一錢或一錢五分,土炒)茯苓(一錢)陳皮(八分)制半夏(一錢)炙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
米食所傷,加谷芽。
面食所傷,加麥芽。
肉食所傷,加山楂。
如肝木侮土,兼寒熱作嘔,加柴胡、生姜。
若兼嘔吐腹痛,手足逆冷,乃寒水侮土,加姜、桂。
若洩瀉黃色,乃脾土本色,加木香、煨肉果。
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脾土虛寒,加木香、姜、桂。
密齋加味四君子湯 治妊娠洩瀉,補中安胎為主。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炙草(八分)水煎服。
妊娠洩瀉,加炒白芍一錢,更分寒熱治之。
如發熱而渴者為熱,加條芩一錢。
不渴者為寒,加炒黑幹姜五分,并用烏梅一個為引,水煎食前服。
如渴瀉日久不止者,加酒炒白芍、诃子肉、炒幹姜、烏梅二個,去核。
水煎食前服。
或服人參白術散亦妙。
人參白術散 治久瀉大渴者。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炙草(各一錢)藿香木香幹姜(各五分)水煎,頻頻與之,以代湯水效。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霍亂論 妊娠因甘肥過度腐積成痰,或七情郁結氣盛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熱之感,邪正交争,陰陽相混,故令心腹絞痛,吐利并作,揮霍變亂,謂之霍亂。
如邪在上,則當心痛而吐多;邪在下,則當臍痛而利多;邪在中脘,則腹中痛,吐利俱多。
吐多傷氣,利多傷血,血氣受傷不能護養其胎,邪氣鼓擊胎元,子母未有不殒者。
此危證,不可不亟治也,宜香蘇散加藿香葉,或先服後探吐之。
又加味四味紫蘇和胎飲,治心腹絞痛,上吐下瀉,亦效。
予治孕婦霍亂,用六和湯累效。
又有回生散、七味白術散,錄後以備臨證擇用。
再考方書,單瀉用胃苓湯,飲食停滞用平胃散,内傷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皆治霍亂之劑也。
香蘇散 此方治霍亂,平正之至。
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一錢)藿香葉縮砂炙草(各五分)水煎服。
如轉筋,加木瓜一錢。
胎動不安,加土炒白術一錢五分。
如夏月得之,加黃芩一錢五分,炒黃連一錢,香薷二錢。
如冬月得之,加人參、土炒白術各一錢,炮姜五分。
加味四味紫蘇和胎飲 治心腹絞痛,上吐下瀉。
紫蘇黃芩白術(土炒。
各一錢五分)炙草(以上四味和胎飲本方)藿香葉陳皮(各一錢)砂仁(五分,炒)姜棗引,水煎服。
六和湯 治霍亂吐瀉,心煩腹脹。
陳皮(四分)制半夏(七分)杏仁(十粒,去皮尖)竹茹木瓜(各一錢)扁豆(二錢)茯苓(八分)藿香砂仁(研)甘草(各五分)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
如不愈,再服四味紫蘇和胎飲。
回生散 治中氣不和,霍亂吐瀉,但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回生。
陳皮(去白)藿香(各五分)上锉,水煎溫服。
七味白術散 治脾胃虛弱,吐瀉作渴不食。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木香藿香炙草(各五錢)幹葛(一兩)上為末,沸湯調服二錢。
吐甚者,加生姜汁頻服。
胃苓湯 (見本卷洩瀉門。
) 平胃散 藿香正氣散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中惡中暑中濕中風論 妊娠忽然心腹刺痛,悶絕欲死者,謂之中惡,即俗謂腸沙是也。
蓋因血氣不和,精神衰弱,邪毒之氣得以中之。
孕婦病此,亦緻損胎。
薛氏雲:此證當調補正氣為善,用金銀藤一味煎湯飲之,或竈心土為末,每服二錢,井水調服,白湯亦可。
《濟陰鋼目》内用散滞湯治之。
又煮艾方,治真中惡極妙。
妊娠盛暑時,中暑熱之毒,其證發熱而渴,自汗,精神昏愦,四肢倦怠少氣,清暑和胎飲主之。
妊娠中濕,或因早行感霧露之氣,或冒水,或久居下濕地,或大汗出浴冷水,其證發熱,骨節煩痛,身體重着,頭痛鼻塞,黃芩白術湯主之。
妊娠中風,因體虛則中之,乃四時八方之氣為風,自沖方來,中人即病。
中其皮毛經絡者,則發寒熱,頭項身體皆痛,或肌肉頑痹。
中其筋骨者,則拘攣強直。
中其髒腑者,則卒倒昏悶,口眼斜,手足螈,口噤不語。
孕婦得此,不可用常治風之法,以補虛安胎為本,兼用搜風之劑,搜風安胎飲治之。
但胎前真中風者少,子痫之證實多,與中風見證無異,醫者當審,實是中風,方可用搜風安胎,否則子痫證治也。
散滞湯 專治觸惡胃氣,傷胎肚痛,手不可近,不思飲食。
青皮(三錢)黃芩芍藥(各二錢)歸尾(一錢五分)川芎(一錢)木香(五分)炙草(少許)上分二帖,水三盞,先煮苎根兩大片,至二盞,去苎根,入前藥同煎至一盞,熱服。
煮艾方 治妊娠中惡,心腹絞急切痛,如鬼擊之狀,不可按摩,或吐衄血者。
熟艾(如拳大)煮汁頻服。
清暑和胎飲 黃(炙)人參白術(土炒)黃芩黃連知母麥冬(去心)炙草(各一錢)五味(十二粒)水煎服。
黃芩白術湯 黃芩白術(土炒。
各五錢)蘇葉(二錢五分)姜五片,水煎服。
搜風安胎飲 歸身黃(蜜炙)羌活黃芩秦艽防風炙草(各一錢)姜棗引,水煎多服,以平為期。
[卷之上]子痫論 (又名風痙,一名子冒,亦名類中風。
附因破傷失血、吐血、衄血緻類中風。
)妊娠子痫,乃為惡候,若不早治,必緻堕胎。
其證或口噤項強,手足攣縮,(與螈同。
)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或忽然眩暈卒倒,口不能言,狀如中風,實非中風之證,不可作中風治。
即或無痰,言語如常,但似風狀,多因血燥、血虛,亦不可概以風治而誤也,羚羊角散主之。
馮氏雲:孕婦忽然僵仆,痰涎壅盛,不省人事,乃是血虛而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左脈微數,右脈滑大者,名曰子痫,宜四物養血,酒芩清熱,二陳化痰理氣,治法仍以安胎為主,勿過用中風之藥。
此由血虛生熱,熱盛生風,皆内起之風火,養血而風自滅。
若心肝風熱用鈎藤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脾郁怒加味歸脾湯,氣逆痰滞紫蘇飲,脾郁痰滞二陳加竹瀝、姜汁。
密齋雲:孕婦氣虛挾痰火證,狀如中風,卒倒即醒,醒而複發,清神湯主之,兼服壽星丸。
予謂妊婦子痫,至有目昏黑而厥者,胎前絕少,但一有此證,即是兒暈,屬氣與痰,故目昏黑發厥隻服紫蘇飲,慎不可服蘇合丸及烏藥順氣散等藥。
至于破傷失血或吐衄血,忽患口噤、項強、背直類中風證,皆因失血所緻,不可不知,用荊防安胎散治之。
羚羊角散 治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攣縮,痰壅,不省人事。
羚羊角苡仁米棗仁(去殼炒。
各一錢)當歸(二錢,酒洗)獨活五加皮茯神(各八分)川芎(七分)杏仁(十粒,去皮尖)防風(五分)木香(三分)甘草(四分)姜引,水煎服。
虛加人參一錢。
痰加竹瀝五分。
胃弱加白術一錢。
鈎藤湯 治孕婦手少陰、足厥陰血虛風熱。
人參當歸茯神桑寄生鈎藤(各一錢)苦桔梗(一錢五分)水煎服。
清神湯 治孕婦忽然眩暈卒倒,口噤不能言,狀如中風,須臾即醒,醒而複發,乃氣虛挾痰火子痫證。
人參白術茯苓白芍黃(蜜炙)麥冬(去心)歸身炙草(各等分)姜棗引,水煎食遠服,兼服壽星丸。
琥珀壽星丸 甯神定志,去風化痰。
天南星(一斤)掘地作坑,深二尺,用炭火二十斤将坑燒紅,去炭掃淨,用好酒五升澆之,将南星趁熱放坑内,用瓦盆急蓋定,以黃泥封固,經一宿取出,焙幹為末,入琥珀末一兩,朱砂末五錢,和勻,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熟,再入豬心血三個,攪勻,和末為丸,朱砂為衣。
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日三服,神效。
荊防安胎散 治孕婦或因破傷患類風證。
人參當歸(酒洗)白術(土炒。
各三錢)生地天麻(各二錢)麥冬(一錢,去心)條芩(八分)荊芥防風(各三分)陳皮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二陳湯 (見本卷子煩門。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胎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四物湯紫蘇飲 (俱見本卷安胎門。
) [卷之上]痢論 妊娠痢下,因飲食生冷,脾胃不能克化,緻令心腹疼痛,傷血則赤,傷氣則白,氣血俱傷,則赤白相雜。
蓋血屬陰,陰傷則受熱居多。
然又有陽氣傷不能統陰血而痢赤,又不得不從事于辛溫。
故治血痢,猶當以色之顯晦驗其虛實寒熱,故凡積之瘀晦不鮮,清稀不稠,皆虛寒之候,即陽不統陰之血,急投人參、姜、艾,或可保全,倘不審而誤服芩、連,乃速其斃也。
惟積之稠粘紫赤而光澤者,合用苦燥以堅腸胃之滑脫,又必當佐以調氣之藥,則陰邪解釋,非若白痢之不可雜以芩、連、芍藥等味,引領滞穢襲傷陰血也。
氣屬陽,陽傷則受冷居多,即有火注下迫,皆陽氣郁遏,本寒标熱之證,不可純歸于熱,但當驗其積之稠粘如糊,色白如脂,方可暫與清熱治标。
若汁沫如水,色晦如塵,急須溫理其氣。
即有熱證,皆假象無疑。
其虛實寒熱既分,而又有三禁、三善、五審之不可不知也。
一禁滌蕩腸胃,恐陽氣下陷,胎氣愈墜。
二禁滲利膀胱,恐陰津脫亡,胎失榮養。
三禁兜澀滞氣,恐濁氣愈滞,後重轉加。
故善治妊娠之痢,惟以調氣為先,使已敗積沫随氣而下,未傷津液統之而安。
夫調氣有三善。
一使胃氣有常,水谷輸運。
二使腹滿腹痛後重漸除。
三使濁氣開發,不緻侵犯胎元。
所謂五審者,一審飲食之進與不進。
夫痢乃腸胃受病,若痢勢雖甚,飲食無妨者易已,故痢以噤口為最劇,在初起濁邪全盛之時不足為慮,但要清理積滞,飲食自進矣。
若七日以後尚不能食,脈反數盛,此必初時失于清理之故,急需調氣理中,則積沫漸下,飲食漸進矣。
或初時能食,至一旬一氣後反不能食,脈息不振,此必滌蕩太過,胃氣受傷所緻。
亦有過用芩、連、槟、樸苦寒破氣而緻呃逆嘔哕者,胃氣大敗,最危之兆,惟峻與溫補,庶可挽回。
若脈見數疾無倫,或翕翕虛大,或歇止不前,或弦細搏指者,皆胃氣告匮,百不一生矣。
二審溲之通與不通。
下痢清濁不分,若痢雖頻而水道順利者,胎必無虞。
若月數将滿,胎壓尿胞,每多溲便頻數、轉胞脹之患,切忌利水傷津,急與開提自通,但須察其脈無過壯過硬之形,便宜補中益氣,稍加澤瀉、車前,以升清降濁,投之無不辄應。
非特妊娠為然,即平人久痢,津液大傷,而溲澀不通者,亦宜此治法也。
三審腹之痛與不痛。
下痢腹痛必然之理,然間有濁濕下趨而無郁沸之火者,則不痛也。
但此多見于肥白人之白痢,若血痢與瘦人多火者罕見也。
治宜調氣運積,不用清火明矣。
原其腹痛有寒熱之分,痛有止歇,痛則奔迫下墜,自圊不及者,火也。
痛自下而攻擊于上者,火也。
痛而脹滿,不勝摩按,熱飲欲甚者,火也,實也。
痛無止歇,常時痛而無絞剌者,寒也。
痛自上而奔注于下者,寒也。
痛而不滿,時喜溫手摩按,飲熱漸緩,欲至圊而可忍須臾者,虛也,寒也。
大約初痢脹痛為熱、為實,久痢痛為虛、為寒。
即初因火注切痛,痢久傷氣,亦必變為虛寒也。
故久痢腹痛之脈,無論大小遲數,但以按之漸漸小者,并屬虛寒,急需溫補,慎勿利氣。
惟急痛脈實,久按不衰者,可稍用炮黑姜連和之。
四審後之重與不重。
下痢後重,濁氣壅滞也。
夫開通壅滞,必以調氣為本,在妊娠猶為切要,調氣則後重自除,而胎息自安。
但初痢後重,首宜開發其滞,若久痢後重,又當升舉其陽,陽氣升則胃氣運,胃氣運則周身中外之氣皆調達,而無壅滞之患矣。
故治孕婦之後重,無問胎之大小,但脈見有餘則宜調氣,脈見不足便與升提,雖血痢亦宜陽藥,一切滋膩血藥總無幹預,以氣有統血之功,則血無妄行之慮也。
五審身之熱與不熱。
下痢為裡氣受病,若見身熱,表裡俱困,元神将何所恃而得祛邪之力哉!惟人迎之脈浮數,可先用和營透表之法分解其勢,然後徐行清理。
若初痢不發熱,數日、半月後發熱,脈來漸小,或虛大少力者,此真陰内亡,虛陽發露于外。
在平人或可用辛溫峻補斂之,以歸其源。
若妊娠則桂、附又難輕用,惟藉參、術、姜、萸、膠、艾之屬,非大劑濃煎峻投,難望其轉日回天之績也。
或有痢久衛虛,起居不慎而感冒虛風發熱者,但當察其左手三部,必顯浮數之象,又需理中湯加桂枝,合表裡而治之,以内氣久虛之邪,不得參、術助其中氣,則客邪不得解散也。
又有病後、瘧後,或本質虛羸之人,及秋冬天令寒冷時下痢,加以胎孕扼腕,豈可與平人之痢同日而語哉!其圓機活法,因人論證,因證立方,調治之法,在醫之神聖工巧耳。
考之《醫通》雲:常用濃樸去幹姜湯,治妊娠能食腹脹後重,積穢稠粘之白痢。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治妊娠腹脹後重,赤白相兼之痢。
黃芩芍藥湯送香連丸,治妊娠能食後重,積穢稠粘之血痢。
連理湯合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少腹疼重,瘀晦不鮮,或間有鮮血之痢。
駐車丸,治妊娠發熱後重,陰虛畏食之血痢。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妊娠熱毒内攻,噤口不食,腹脹後重,膿血稠粘之痢。
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膿血清稀,胎動不安,久洩不止之痢。
補中益氣湯,治妊娠先瘧後痢,及瘧痢齊作,元氣下陷,胎氣下墜,小便頻數,或轉胞不得溺之痢。
以上諸方,并加砂仁以調其氣,烏梅以調其血,未嘗不随手辄效也。
又有用當歸黃芩芍藥湯者,黃連阿膠湯者,俱錄方于後,以備采用。
予每用一味阿膠飲,或阿膠黃連飲,均治孕婦之痢,甚妥獲效。
又用加味香連湯,亦屢驗。
(《大全》治妊娠下痢,赤白痢疾,絞剌疼痛,雞子一枚,烏雞者更良,破孔去清留黃用,入黃丹一錢,攪勻,濃紙糊好,鹽泥固濟,火焙幹為細末,米飲服二錢,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 濃樸去幹姜湯 濃樸(去皮,姜汁炒)陳皮(泡去浮白)茯苓炙草(各等分)煎服。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胃虛嘔逆,痞滿不食之證。
人參(随宜)濃樸(一錢五分,姜制)制半夏(二錢)炙草(八分)生姜引,煎服。
黃芩芍藥湯 治伏氣發溫,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黃芩白芍(各三錢)炙草(二錢)大棗四枚,擘,水煎服。
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相兼,白多于赤者。
川黃連(六兩,用吳茱萸揀去閉口者,取淨一兩,同黃連炒。
去吳茱萸不用,隻用川連)木香(一兩)共末,醋糊丸,每服五十丸,米湯、砂仁湯任下。
連理湯 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
人參(随宜)白術(一錢五分,土炒焦)炮姜(六分)黃連(八分)茯苓(一錢)炙草(六分)水煎服。
千金三物膠艾湯 (又名膠艾榴皮湯。
)治血痢,又痢下不止。
阿膠艾葉酸石榴皮三味等分,煎服。
駐車丸 治陰虛下痢發熱,膿血稠粘,及休息痢。
阿膠(三兩)黃連(炒黑)當歸(各五錢)炮姜(一兩)上四味搗篩,醋煮阿膠為丸,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晝夜三服,米飲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治挾熱痢下膿血,及産後痢不止。
白頭翁黃連(炒黑)黃柏(炒黑)秦皮炙草(各一錢)阿膠(三錢)上六味,先煮上五味,去滓,納膠烊盡,溫分三服。
當歸黃芩芍藥湯 治妊娠病痢,清熱和胎,行氣養血。
凡虛坐努力者,防其損胎,此方主之。
當歸黃芩(炒)芍藥(炒)黃連(炒)白術(土炒)枳殼(麸炒)茯苓陳皮生地生草(各一錢)木香(五分)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服。
黃連阿膠湯 治妊娠痢病,日久不止。
黃連(炒)阿膠(炒)人參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木香(七分)幹姜(炒)炙草(各五分)烏梅(三個)姜棗引,水煎食前服。
一味阿膠飲 治孕婦痢疾。
阿膠(上好真者)不拘多少,酒化服,日數次,随意飲之自愈。
阿膠黃連飲 (又名黃連阿膠湯)治孕婦痢疾,若安胎則痢愈重,治痢則胎難全,宜服此飲。
阿膠(能止膿血之痢,且止腰痛固胎,以之為君)黃連芍藥甘草(皆以為佐)枳殼(麸炒,少加二三分,以寬其後重)水煎服。
一劑痛痢俱減,去枳殼再服。
加味香連湯 治孕婦痢證。
白芍黃芩(各二錢)黃連陳皮(各一錢)茯苓(六分)木香(五分)黃柏(八分)乳香沒藥(各分半)酒煎服。
千金膠艾榴皮湯 (即本門三物膠艾湯。
) 補中益氣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瘧論 妊娠患瘧,無論胎息月數多少,總以安胎為主。
而世之所謂安胎,無過黃芩、白術,不知黃芩乃治熱盛胎動不甯,白術乃治脾虛胎氣不固。
若氣虛下陷誤用黃芩,氣滞壅逆誤用白術,為害何可勝言。
予于前安胎方中,亦多有用芩、術,然亦有棄而不用者,總視其病之宜忌及人之氣血,所謂可與意會,難與言傳。
業醫之活法,在随機應變耳。
要知胎息安與不安,全在母氣之調與不調,故安胎先安母氣,未有母氣乖戾而胎獨安之理。
亦有因胎氣有故而緻母病者,則先治胎而母病自愈,如子死腹中之類是也,又安有不去其胎而母得無恙乎?故善治胎産證者,必審孕婦形體之肥瘦,氣血之偏盛。
若形盛色蒼,肌肉堅者,必多濕多痰,無論何疾,必顯濕熱本病,脈多滑實有力,絕無虛寒脈弱之候,可峻用豁痰理氣藥治其本質,然後兼客邪見證而為制劑,治宜二陳湯,随經加透表藥,或合小柴胡用之。
蓋柴胡為瘧證之向導,故多用之。
然有自汗過多,尺中微弱,或熱盛手足清,始終不用柴胡而用建中、桂芍收功者。
或見煩渴脈實,大便六七日不通,陽明腑實,又宜涼膈去硝、黃,加鮮首烏調之。
須知禀質堅固者,其氣多滞,内外壅遏,但有濕熱,絕無虛寒之患。
如元氣本弱,或病後得之,必需理脾行氣,惟六君子湯為合劑。
有痰食結滞,則加枳實、草果;内有寒,加炮姜;外受風,加桂枝;胎動上逆不安,加子芩;胎下墜,加柴胡,倍人參,以參乃舉胎聖藥也,間有不應,又需補中益氣湯升舉之。
若中有留滞,則枳實理中加桂枝、柴胡,合表裡而治之。
大抵病邪初發,元氣未耗,疏風滌痰,消導飲食在所必需,然宜大劑白術培護中土,以脾胃為一身之津梁,土濃自能載物。
其最可慮在三四發至六七發,其勢最劇。
若過半月,雖淹纏不止,邪熱漸衰,可無胎隕之虞矣。
或有瘧久,氣血虛敗而小産者,此皆失于調治也。
若六七發後不止,即當和營健脾。
若禀質柔脆,雖有風邪不得純用表藥,以風藥性升,能使胎氣上逆而為嘔逆、喘脹、膈塞、痞滿之患,雖有實滞不得過用降洩之味,能引邪氣下陷,緻胎墜不安,而為洩利不食、小腹疼重之患矣。
若疫瘧毒盛勢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