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續,或千金保孕丸。
妊娠目赤痛,咽喉痛,口鼻唇舌瘡痛,俱用涼膈散加減。
妊娠負重跌仆,凝血作痛,欲服活血藥,則恐傷胎,不服,則所傷之血留而不去,治之者,當先辨胎之死生,如無别證,隻用黑糖熬枯,入陳酒、童便調服,細嚼連皮胡桃過口,死者當下,生者其痛即止。
若因怒跌仆,或手足抽搐者,紫蘇飲加鈎藤鈎。
倘去血過多,八珍湯去茯苓加阿膠、艾葉、黃。
如跌仆餘傷未盡,痛未止,用四烏湯加延胡、木香。
如傷去而胎氣未安,紫蘇飲加童便、砂仁。
如傷重者,香殼散加熟地、當歸以護胎。
若勢劇者,下瘀血湯加芎歸酒煎以去血,則胎自安。
此藥峻厲,必須詳慎。
若昏睡語言如狂,此血迫心包,當歸活血湯。
如腹中重墜,按之冰冷,此胎氣已傷,急用香桂散加酒大黃、生附子下之。
若口中覺穢氣者,急用平胃散加芒硝下逐之。
予謂下胎莫妙佛手散,即香桂散亦能下胎,又何用大黃、附子以助之。
然以上四烏、香殼、下瘀、當歸活血、香桂、平胃等方,不可輕用,少可得已,隻用熬枯黑糖酒便調服為妥,或嚼連皮胡桃助之。
諸方錄後,以備參考可耳。
慎勿輕視佛手、香桂,而妄用猛峻傷生。
妊娠遍身痛,或沖心欲死,不能飲食,緣胎有水緻痛也,用白術五錢,黃芩二錢,白芍四錢,入活鯉魚約重半斤外一尾,煮湯代水煎服。
此即胎水證,當入本門,因有遍身痛證,故移錄于此,以備采取治痛也。
川芎茶調散 治久風化火頭痛及偏正頭風。
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炙草(各一兩)香附(二兩,童便浸炒)為散,食後茶清調服二錢,日三服。
婦人産後,豆淋酒服,輕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
加味芎歸湯 因虛外感頭痛服此。
川芎當歸(各一錢五分)條芩(酒炒)白術(土炒。
各一錢)細芽茶(二錢)水煎,食後服。
藿香正氣散 治孕婦心腹痛,多寒多食,加減用之。
白術(土炒)濃樸(去皮,姜汁制)陳皮(去白)藿香紫蘇半夏(制)茯苓白芷桔梗炙草大腹皮(古方無大腹皮,有蒼術)姜、棗引,水煎服。
寒加木香、炮姜。
食積發熱加芩、連、炮姜。
氣加砂仁、香附。
痰加橘紅、生姜。
尊生定痛延胡散 延胡(三錢,醋炒)乳香(五分)歸身炙草(各一錢)水煎,加鹽鹵一滴。
人參養胃湯 治食滞痞滿。
人參蒼術(米泔水浸去皮,麻油拌炒黃色)陳皮(去白)藿香半夏(制)濃樸(去皮,姜汁炒)茯苓草果炙草姜、棗、烏梅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胃虛少食,痰嗽嘔洩。
人參白術(土炒黃)茯苓橘皮半夏(制)炙草生姜引,水煎服。
千金芩術芍藥湯 治妊娠腹中滿痛,叉手不得飲食。
白術(六錢,土炒)黃芩(二錢)白芍(四錢)上三味,水煎,分三服,半日令盡。
微下水則易産。
日飲一劑為善。
補中益氣湯 治煩勞内傷,脈洪大而虛,喘渴,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氣虛不能攝血,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人參(一錢)黃(一錢五分,蜜炙)白術(土炒)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炙草(八分)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平胃散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之人宜之。
蒼術(四兩,米泔水浸,去皮,芝麻油拌,炒黃色)濃樸(去皮,姜汁制)陳皮(水泡去白)炙草(各三兩)上四味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膠艾湯 治婦人漏下,或半産後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腹痛。
亦治損傷沖任,月水過多,淋漓不斷。
幹地黃(二錢)芍藥(一錢五分)阿膠(蒲黃炒成珠)艾葉當歸(各一錢)川芎甘草(各八分)水煎服。
千金托裡散 治氣血虛寒,潰瘍不收。
人參黃(炙)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白芍天冬(去心)連翹(去心)忍冬炙草生姜引,水煎服。
八珍湯 氣血雙補之藥。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熟地歸身(酒洗)川芎白芍(炒)炙草水煎服。
二妙散 治身半以下濕熱疼重而腫。
濃黃柏(姜汁制數次)蒼術(茅山者佳,去皮切片,麻油拌炒黃色)等分為散,姜汁調,每日空心溫酒送二錢。
獨活寄生湯 治風痹腰腳疼重。
并治産後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
去細辛,治産後足膝腫或痛。
人參歸身白芍川芎熟地桑寄生杜仲(炒斷絲)牛膝(蒸)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各六分)獨活(九分)甘草(三分)姜煎服。
《古今錄驗》無寄生,有續斷,因續斷亦可代寄生。
《肘後》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有附子。
膠艾芎歸湯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頓仆跌傷,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欲死,已有所下。
阿膠(蛤粉或蒲黃炒珠)川芎當歸幹地黃艾葉水煎服。
一方有甘草,無地黃。
佛手散 (一名芎歸湯,一名當歸湯。
)治妊娠因事築磕,胎動不安。
或子死腹中,惡露不下,疼痛不已,用此藥探之。
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下。
此方催生甚妙。
當歸(三錢或五錢,去蘆,酒浸)川芎(二錢)先用酒一鐘煎幹,再入水一鐘煎二三沸,溫服。
若用下胎,當為末,以酒調服。
丹溪治胎死不下并催生,用當歸一兩,川芎七錢,酒水煎服。
阿膠散 治妊娠或因傾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有所下。
阿膠(蛤粉炒成珠)艾葉(炒)歸身(酒浸)川芎白芍熟地黃(蜜炙)炙草生姜五片,棗三枚,水煎空心服。
快捷方式方 (又名白扁豆散。
)治妊娠誤服諸般毒藥、毒物,及用毒藥攻胎,藥毒沖心,外證牙關緊急,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
外證與中風相似,但其脈浮而軟,十死一生,醫多不識。
若作中風治,必死無疑。
白扁豆(二兩,生用去皮)為細末,新汲水調下即效。
或米飲調服,或濃煎服亦可。
三物解毒湯 治誤服毒藥動胎。
甘草黑豆淡竹葉(各等分)用水煎濃服。
四烏湯 治血中氣滞,小腹急痛。
熟地當歸(酒洗,各二錢)川芎(八分)白芍(一錢五分,酒炒)烏藥(六分)香附(七分,制)炙草(五分)水煎服。
加味導赤湯 治孕婦小便少,又澀痛者,謂之子淋。
又治溺血。
人參生地條芩木通甘草梢麥冬(去心)赤芍(各一錢)淡竹葉(十五片)燈心四十九寸,水煎空心服。
小柴胡湯 治少陽受邪,往來寒熱,脈弦、脅痛而嘔。
柴胡(三錢)黃芩人參炙草(各一錢)半夏(二錢,制)生姜五片,大棗四枚,水煎溫服。
六味地黃湯 (附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名金匮腎氣丸,加味腎氣丸,濟生腎氣丸)熟地(四錢,九蒸九曬)丹皮茯苓(各一錢五分)山萸(去核,取淨肉)山藥(各二錢)澤瀉(一錢)水煎服。
如作丸用,熟地八兩,丹皮、茯苓各三兩,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一兩,古方用三兩,煉蜜丸梧子大。
加肉桂一兩,制附子五錢,名桂附八味地黃丸,又名金匮腎氣丸。
一方桂、附有用各一兩者。
八味再加牛膝、車前各一兩,名加味腎氣丸。
一方肉桂易桂枝。
蓋因陰氣固結于中,勢必分解于外,則腎氣得以流布周身之意耳。
但僅存其方,而世人少有從而易之者。
予按醫方中,又濟生腎氣丸,治腎氣不化,小便澀數,并治産後腳腫,或肚腫,或成鼓腫,乃八味丸本方,用茯苓三兩,熟地四兩,山藥、山萸、丹皮、澤瀉、肉桂各一兩,附子五錢,加牛膝、車前各一兩。
此本金匮腎氣方中諸藥,各減過半,惟桂、苓二味仍照原方,為宣布五陽、開發陰邪之專藥;更加牛膝、車前,為太陽、厥陰之向導。
以肝為風木之髒,凡走是經之藥,性皆上升,獨牛膝通津利竅下走至陰,車前雖行津液之腑,而不傷犯正氣。
既用牛膝引入至陰,又須桂、附蒸動三焦,不特決渎有權,膀胱亦得以化,所以倍用肉桂,暗藏桂苓丸之妙用,愈于五苓十倍矣。
但方中牛膝滑精,精氣不固者勿用。
産後精氣本自不固,用者審之。
故雜證小便不通,濟生腎氣丸為善也。
今世人所用腎氣丸分兩多從此。
再考後人不分八味、加味、濟生分兩懸殊,統以金匮腎氣名之,殊覺混人,今特拈出。
東垣涼膈散 孕婦有病熱,如目赤、口舌瘡之類,各随其證,加減用之。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山栀仁(酒炒)連翹(去心)桔梗生草(各等分)薄荷葉(少許)目赤痛者,本方加當歸、川芎、羌活、防風、菊花各一錢,竹葉引。
咽喉痛者,本方加牛蒡子一錢,炒、杵碎。
口舌生瘡者,隻根據本方,姜引。
香殼散 治蓄血暴起,胸脅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制)歸尾(各三錢)枳殼(二錢,麸炒)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蓬術(醋炒。
各一錢)紅花(五分)生草(三分)炙草(二分)共為散,每服四錢,童便空心溫服,以核桃黑糖酒助之。
如不應,加延胡、穿山甲。
有外感風寒,加桂枝、羌活。
下瘀血湯 治婦人産後腹痛,有幹血着臍下。
大黃(一兩,酒浸)桃仁(二十粒,去皮尖)蟲(二十枚,熬,去足)為末,煉蜜為四丸。
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
血下如豚肝。
當歸活血湯 治挾瘀如見祟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酒浸,别搗爛)桂心(各一錢五分)桃仁(二十粒,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炮姜(四分)紅花(二分)甘草(五分)上除生地,水煎去渣,入地黃,再煎數沸,加陳酒服之。
不應,加穿山甲五分。
又不應,加附子三分。
有實熱難用附子者,須與大黃錢許同用。
小建中湯 (見下卷脫汗亡陽門。
) 四物湯紫蘇飲安胎飲千金保孕丸 (俱見本卷安胎門)。
歸脾湯 (見本卷胞漏小産門。
) 香桂散 (見本卷子死腹中門。
) [卷之上]胎逆上逼脹滿子懸論 妊娠胎逆上逼,重則脹滿疼痛,謂之子懸,紫蘇飲為必用之藥。
蓋因紫蘇飲為治妊娠胎氣不和,濁氣舉胎上湊,胎熱氣逆,心胃脹滿之證。
且此證挾氣者居多,宜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
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如飲食不甘,加四君子。
有熱加芩、栀、歸、芍。
内熱晡熱,或四君兼逍遙散。
若常常多怒,時覺脹滿,服順氣藥不應,宜用和氣安胎飲,或加味逍遙散。
胎上攻而作痛,宜紫蘇飲,或順氣安胎散。
若脾虛停滞脹滿,安胎飲力薄,宜用加參平胃散。
有因郁滞者,亦宜紫蘇飲,或加味歸脾湯。
有因痰結聚者,紫蘇飲加芩、連、貝母。
有因暴怒者,左關必弦洪,肝火内動,用小柴胡加茯苓、枳殼、山栀。
大抵胎氣上逆,皆屬火旺,急用芩、術、香附之類,不可服大寒之藥,反緻他變。
予每治孕婦心胃脹滿,用尊生和氣飲甚效。
子懸證,有兩尺脈絕,餘脈平和,不可錯認死胎,且死胎有面青舌青可辨,宜紫蘇飲治之,則胎歸原位,脹消脈起矣。
如臨月胎上逼心,嘔哕欲死,急用童便灌之即下,或烏梅肉十枚研爛,入生姜三片,煎湯灌之亦下。
取酸以降斂之,兼辛以散火氣之逆也。
又有因坐草太早,心懷恐懼,氣結不行,紫蘇飲一服便産。
後附針灸一方備用。
四君子湯 治胃氣虛弱,飲食不思,倦怠少食。
人參(一錢至三錢)白術(一錢至二錢,土炒黃)茯苓(一錢至錢半)炙草(六分至一錢)水煎服。
逍遙散 (附八味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往來寒熱,咳嗽潮熱,月經不調,口幹便澀。
柴胡當歸(酒拌)白芍(酒炒)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炙草(五分)加煨姜、薄荷引,水煎服。
一方無茯苓、薄荷,有茯神,生姜為引。
治肝脾血虛,郁怒傷肝,血少目暗,發熱脅痛等證。
加丹皮、栀子各七分,名八味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治小便帶血,或過勞及多食炒炙,宜清膀胱之火,柴胡、當歸加倍,白術加五分。
和氣安胎飲 治孕婦多怒,胸中脹滿,若用烏藥、香附、砂仁順氣等藥,反加滿悶,宜服此飲。
人參白術(土炒)當歸(酒洗。
各二錢)川芎條芩(各八分)陳皮紫蘇炙草(各四分)木香(二分,磨汁沖服)姜引,煎服。
一方無木香,有砂仁四分,名順氣安胎散,治孕婦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子懸之證。
有因氣惱者,加木香二分,磨沖服。
加參平胃散 治孕婦脾氣虛弱,飲食停滞,以緻腹脹嘔吐,安胎飲力緩,宜用此散。
人參白術(土炒。
各一錢)蒼術(米泔浸制)濃樸(姜制,七分)陳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尊生和氣飲 治孕婦心胃脹滿。
人參蘇粳白芍(酒炒)川芎(各六分)當歸(一錢或六分,酒洗)腹皮(五分,制淨)木香(二分,磨沖藥服)炙草(三分)水煎服。
附針灸方 妊娠六七個月,飲食絕然不進,胸膈脹,水與藥皆不能下,診脈平和,又非病脈,此乃膈氣不通,藥不能治,惟針灸可通,宜灸内關穴,即能進飲食矣。
其穴在手掌大紋後二寸兩筋間。
此穴可針,亦可灸,男左女右,重則雙手同灸,輕者七壯,重加十數壯,艾如黍大,或如麥大。
寸取本人同身寸,以男左女右,手中指屈回,用草較所屈中指中節内紋兩頭盡處,截斷,為準一寸也。
紫蘇飲 (見本卷安胎門。
) 小柴胡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卷之上]諸血證論 妊娠漏極,如同月水,胞幹胎死,母亦難保,其調治之方,已詳論于胎漏門中,茲不重論。
妊娠吐血,凡七情内傷,六淫外感,皆足緻失血之患。
一主火熱者,以氣血壅養胎元,或有所感,則氣逆而火上乘,心煩滿悶,血随而溢,甚者或緻堕胎。
但火有虛實之分,實火清熱養血,虛火滋陰補水,則血安胎固。
若泛用行血清血之劑,胎必堕而禍不旋踵矣。
如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
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
郁結傷脾,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
因氣郁滞,紫蘇飲。
氣不攝血,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煨葛根。
腎經虛火,冬味地黃湯。
鼻衄不止,東垣涼膈散,加當歸、生地各一錢,茅花一大團。
生姜引。
咳嗽咳血,宜涼血地黃湯。
《醫通》雲:咳嗽咯衄,胎前皆不宜見,如面赤聲啞不治。
又雲:凡咯吐血,多緻堕胎,胎賴血養,不宜漏溢,宜紫蘇飲加條芩。
尿血,乃熱乘血分,流滲于脬,故令尿血,自尿門而下,若胎漏則自人門下血可辨,宜四物加山栀、發灰,或阿膠、熟地、麥冬、五味之類。
如怒動肝火,小柴胡加山栀。
脾氣下陷及勞動脾火,補中益氣加茯苓、車前。
若濃味積熱,加味清胃散。
若肝脾血熱,加味逍遙散。
腸風髒毒下血者,平胃散去蒼術,加槐角、防風、當歸、烏梅治之。
加味清胃散 治胃中蘊熱,斑疹,口舌生瘡,齒龈腐爛出血。
生地(四錢)丹皮(五錢)當歸川連(酒蒸)連翹(去心。
各三錢)升麻生草(各一錢五分)為散,分三服,水煎去滓,沖犀角磨汁三四分,入藥服之。
黃芩清肺飲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炒黑)黃芩各等分,煎服。
予謂此方乃治雜證發渴而小便不利,妙在熱服探吐以提,則肺氣立清。
然胎前血證,探吐之法似非所宜。
若服而不吐,不特綿延不能刻應,縱或小瘥,其苦寒之性留薄于内,大傷氤氲之氣,治胎前之證者,得不為之預慮乎? 冬味地黃湯 (附丸方。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炒)山萸(一錢,古方分兩加倍)丹皮茯苓澤瀉(各七分)麥冬(一錢或錢半)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此方藥味十倍之,煉蜜丸,即名冬味地黃丸,又名八仙長壽丸。
涼血地黃湯 治妊娠咳嗽吐血、咳血。
生地(三錢)麥冬(去心)當歸(酒洗。
各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紫菀知母(鹽水炒)白術(土炒)天冬(去心。
各一錢)犀角(八分)陳皮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有喘加栝蒌仁一錢。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胎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紫蘇飲四物湯 (俱見本卷安胎門。
) 補中益氣湯 東垣涼膈散 小柴胡湯平胃散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子腫子氣子滿論 (子滿證,即俗呼胎水證也。
)妊娠子腫,與子氣相類,但子氣在下體,子腫在頭面。
若子滿證,又名為胎水,則在五六月以後,比子氣、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遍身浮腫。
凡子氣、子腫、子滿,由髒氣本弱,或因洩瀉下利,耗傷脾胃,或寒熱瘧疾,煩渴加飲,濕漬脾胃,使頭面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故初妊即腫,急宜調治,水去脹消,仍用六君子調補。
所謂子腫者,妊娠面目虛浮,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緻,宜健脾利水,全生白術散主之,或用健脾利水湯。
如未應,用六君子湯,或加腹皮、車前。
又專治肢體如水氣之證。
亦有用加味五皮湯治子腫之甚者。
所謂子氣者,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面漸腫至腿膝,或腰以下腫,行步艱難,以緻喘悶不甯,飲食不美,似水氣狀,甚至腳趾間有黃水出者。
蓋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而發腫,肺金少母氣滋養而氣促滿悶,諸書名曰子氣,即水氣,俗名皺腳。
治此病者,先服加味天仙藤散,如不效,則服茯苓湯,再不效,服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洩瀉,六君子湯,或加炮姜、木香、香附。
若脾肺氣滞,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或紫蘇飲。
至孕婦八九個月,胫腿俱腫,非水氣比,不可以水氣治之,反傷正氣。
凡有此者,必易産,因胞髒中水血俱多,不緻胎燥也。
所謂子滿者,妊娠至五六個月,胸腹急脹,腹大異常,或遍身浮腫,胸脅不分,氣逆不安,小便艱澀,名曰子滿,又為胎水不利。
若不早治,生子手足軟短有疾,甚至胎死腹中,宜服千金鯉魚湯治其水。
如脾虛不運,清濁不分,佐以四君、五皮,亦有用束胎飲以治子滿證,甚效。
曾有妊娠腹脹,服鯉魚湯三五劑,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遂下死胎。
此證每因懷孕腹大,終不知胎水之患,即水漬損胎也。
全生白術散 治妊娠面目虛浮,如水腫脹。
白術(一兩,土炒)生姜皮大腹皮(豆汁制淨)茯苓皮陳皮(各五錢)共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飲調下。
此方較澹寮五皮散稍善,中間惟白術易桑皮,而功用懸殊,誠點鐵成金手也。
《全書》雲:如未應,佐以人參、甘草。
健脾利水湯 治孕婦面目虛浮,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緻。
人參茯苓(各一錢。
一方用皮)白術(土炒)當歸(酒洗。
各二錢)川芎大腹皮(黑豆水制淨)紫蘇陳皮(各八分)炙草(三分)姜皮一片,水煎服。
加味五皮湯 治孕婦面目、身體、四肢浮腫者。
此胎水泛溢,謂之子腫。
(澹寮五皮散無白術,有陳皮。
治病後浮腫,小便不利。
)大腹皮(黑豆水制淨)桑白皮(炒)生姜皮茯苓皮(用赤)白術(土炒)加紫蘇(連莖葉。
各一錢)棗二枚,去核,水煎服。
服時以木香磨濃汁三匙入藥内。
加味天仙藤散 治孕婦腰腳腫,虛人多有此證。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略炒)制香附紫蘇(各六分)陳皮(四分)烏藥(五分)木香(二分)姜皮三片,虛人加人參一錢,土炒白術二錢,酒洗當歸二錢,或兼服補中益氣湯。
茯苓湯 治孕婦六七個月以來兩足腫大,行步艱難,腳趾間有黃水出,此名子氣,人多有之,生子之後其腫自消。
甚者此湯主之。
白茯苓白術(土炒)陳皮制香附烏藥(各一錢)紫蘇(連莖葉)炙草(各五分)木瓜(三片)生姜皮引,水煎空心服。
千金鯉魚湯 治孕婦胸腹脹滿,或遍身浮腫,小便艱澀,名曰子滿。
又為胎水不利,或胞中漬水,以緻胎死腹中。
白術(五錢,土炒)白茯苓(四錢)當歸身(三錢,酒洗)白芍(二錢)鯉魚(一尾,重二斤,要活的)将魚去鱗、腸,加橘皮少許或五分,姜七片,用水扣湯煮,取汁一盞半,去魚,入藥四味魚汁内,煎七分,空心溫服。
渣再制如前。
如脾胃氣虛,當佐以四君、五皮二湯,合煎服之。
局方五皮湯 治風濕客脾,面目四肢浮腫。
兼治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黑豆水制淨)茯苓皮生姜皮(各等分)水煎服,每服三錢。
束胎飲 治孕婦至七八個月,其胎長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卧不安,謂之子滿。
白術(土炒)黃芩(酒炒)蘇葉(各一錢五分)枳殼(麸炒)大腹皮(黑豆水制淨。
各一錢)砂仁(五分,連殼略炒)炙草(三分)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予謂蘇葉,當易莖妙。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胞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紫蘇飲 (見本卷安胎門。
) 四君子湯 (見本卷子懸門。
) [卷之上]子煩并五心煩熱及煩躁口幹論 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竹葉安胎飲主之。
大抵皆由心肺虛熱,是以撩亂心煩,或積痰于胸,吐涎惡食,亦令心煩,劇則胎動不安。
如心肺虛熱,或積痰于中,千金竹瀝湯。
若吐甚,胎動不安,煩悶口幹,不得眠,又吐涎過多,以緻外雖不熱,而覺五心煩熱,或日間不覺,而夜覺熱者,并宜加味竹葉湯。
氣虛倍人參,氣滞紫蘇飲,痰滞二陳加白術、黃芩、枳殼,脅滿寒熱小柴胡,脾胃虛弱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至于妊娠煩躁口幹者,緣足太陰脾其氣通于口,手少陰心其氣通于舌,髒腑氣虛,熱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煩口幹,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加減參麥湯,又有用知母丸而效者。
如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
若腎經火動,宜地黃丸,随證加味用之。
如孕婦口幹不卧,一味黃連散,或用尊生加味安胎飲。
查方書有婦人暴渴,惟飲五味汁之證,蓋血欲凝成胎,脈息調和,非疾病也。
因肺腎二經有火,火入肺則煩,入腎則躁。
胎系于腎,腎水養其胎元,則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變為煩躁者,金虧水涸之候,法當滋化源,清金保肺,壯水滋腎為主。
竹葉安胎飲 治孕婦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證。
人參生地棗仁(去殼炒研)遠志(甘草水制,去骨。
各一錢)當歸(酒洗)白術(土炒。
各二錢)麥冬(去心)條芩川芎(各八分)陳皮炙草(各四分)竹葉(十四片)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渴加竹茹七分。
千金竹瀝湯 治妊娠子煩。
竹瀝(一盞)茯苓(四錢)麥冬(去心)防風黃芩(各三錢)上藥四味,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分三服。
不瘥,更作。
此乃古方分兩,宜易今法用之。
加味竹葉湯 治妊娠心煩不解,名曰子煩。
并治五心煩熱。
原方竹葉湯無人參、粳米。
人參黃芩(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麥冬(二錢五分,去心)竹葉(五片)粳米(一撮)水煎,空心熱服。
肥人,加制半夏、生姜為引。
因血虛煩熱,宜原方兼用四物湯。
因中氣虛弱,宜原方兼用四君子湯。
一方,照原方加當歸、防風、炒栀仁,亦名加味竹葉湯。
二陳湯 治痰積嘔惡。
陳皮(一錢)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八分)水煎服。
加減參麥湯 治孕婦心神煩躁,壅熱口幹。
人參知母麥冬(去心)栀子(炒。
各一錢)栝蒌根犀角(磨。
各八分)條芩炙草(各五分)棗一枚,水煎服。
夏加竹瀝八分,姜汁少許。
知母丸 (又名一母丸。
)治妊娠因服藥緻胎氣不安,有似虛煩不得眠,巢氏謂之子煩。
醫者不知,作虛煩治之,損動胎氣宜矣。
知母(二兩,酒焙)為細末,棗肉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煎人參湯化服。
一味黃連散 治孕婦口幹不卧。
黃連(一錢)上為末,粥飲湯調下。
或用丹溪安胎飲加麥冬、幹葛,服之亦妙。
尊生加味安胎飲 治孕婦口幹。
歸身(酒浸)白芍(炒)熟地生地砂仁阿膠(蛤粉炒成珠。
各一錢)條芩(一錢五分)杜仲(鹽酒炒斷絲)白術(土炒。
各二錢)川芎陳皮蘇梗(各五分)續斷(炒,取淨肉)麥冬(去心)幹葛知母(酒焙)栀子(炒黑)花粉犀角竹瀝(各八分)水煎服。
考尊生安胎飲本方,自歸身起至續斷止,共藥十三味。
今此方名加味,又自麥冬至竹瀝,連前共二十味。
如嫌藥味過多,臨證酌而減之可耳。
紫蘇飲四物湯丹溪安胎飲 (俱見本卷安胎門。
) 小柴胡湯 六君子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
附逍遙散下。
) 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 四君子湯 (見本卷胎逆上逼門。
) [卷之上]子淋論 妊娠小便淋漓澀少,由氣血聚養胎元,不及敷榮滲道,遂使膀胱郁熱。
又雲:妊娠胞系于腎,腎間虛熱移于膀胱而成斯證,名曰子淋,加減安榮散主之。
然古方安榮散内有滑石,但石乃鎮重之劑,恐緻堕胎,若臨月猶可,如在七八月之前,宜去此味,加石斛、山栀為穩。
若日久倦怠,右脈微弱者,此氣虛下陷而時墜下,氣弱腸虛而難流通,大劑參麥飲補氣滋化源,其便自易。
亦有治小便澀少,用生料六味丸加麥冬、五味、車前為丸服之。
又治孕婦小便少、澀痛者,加味導赤湯,兼治溺血。
《全書》雲:子淋證,用安榮散不應,兼服八珍湯。
如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加減安榮散 治孕婦小便短澀,或成淋漓。
人參當歸(酒洗。
各二錢)麥冬(二錢或三錢,去心)白術(一錢,土炒)通草茯苓皮(各八分)生草(五分)燈心五分,水煎服。
原方有細辛、滑石,無白術、茯苓皮。
如有痰,或怒動肝火,加酒炒枯黃芩七分,以清肺金。
此方人參補氣,當歸調血,麥冬清肺以滋腎源,通草、燈心利便通郁滞。
參麥飲 (見下卷暈厥門,附參麥五味飲下。
) 六味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
妊娠目赤痛,咽喉痛,口鼻唇舌瘡痛,俱用涼膈散加減。
妊娠負重跌仆,凝血作痛,欲服活血藥,則恐傷胎,不服,則所傷之血留而不去,治之者,當先辨胎之死生,如無别證,隻用黑糖熬枯,入陳酒、童便調服,細嚼連皮胡桃過口,死者當下,生者其痛即止。
若因怒跌仆,或手足抽搐者,紫蘇飲加鈎藤鈎。
倘去血過多,八珍湯去茯苓加阿膠、艾葉、黃。
如跌仆餘傷未盡,痛未止,用四烏湯加延胡、木香。
如傷去而胎氣未安,紫蘇飲加童便、砂仁。
如傷重者,香殼散加熟地、當歸以護胎。
若勢劇者,下瘀血湯加芎歸酒煎以去血,則胎自安。
此藥峻厲,必須詳慎。
若昏睡語言如狂,此血迫心包,當歸活血湯。
如腹中重墜,按之冰冷,此胎氣已傷,急用香桂散加酒大黃、生附子下之。
若口中覺穢氣者,急用平胃散加芒硝下逐之。
予謂下胎莫妙佛手散,即香桂散亦能下胎,又何用大黃、附子以助之。
然以上四烏、香殼、下瘀、當歸活血、香桂、平胃等方,不可輕用,少可得已,隻用熬枯黑糖酒便調服為妥,或嚼連皮胡桃助之。
諸方錄後,以備參考可耳。
慎勿輕視佛手、香桂,而妄用猛峻傷生。
妊娠遍身痛,或沖心欲死,不能飲食,緣胎有水緻痛也,用白術五錢,黃芩二錢,白芍四錢,入活鯉魚約重半斤外一尾,煮湯代水煎服。
此即胎水證,當入本門,因有遍身痛證,故移錄于此,以備采取治痛也。
川芎茶調散 治久風化火頭痛及偏正頭風。
川芎白芷羌活防風荊芥薄荷炙草(各一兩)香附(二兩,童便浸炒)為散,食後茶清調服二錢,日三服。
婦人産後,豆淋酒服,輕者三服,重者五七服效。
加味芎歸湯 因虛外感頭痛服此。
川芎當歸(各一錢五分)條芩(酒炒)白術(土炒。
各一錢)細芽茶(二錢)水煎,食後服。
藿香正氣散 治孕婦心腹痛,多寒多食,加減用之。
白術(土炒)濃樸(去皮,姜汁制)陳皮(去白)藿香紫蘇半夏(制)茯苓白芷桔梗炙草大腹皮(古方無大腹皮,有蒼術)姜、棗引,水煎服。
寒加木香、炮姜。
食積發熱加芩、連、炮姜。
氣加砂仁、香附。
痰加橘紅、生姜。
尊生定痛延胡散 延胡(三錢,醋炒)乳香(五分)歸身炙草(各一錢)水煎,加鹽鹵一滴。
人參養胃湯 治食滞痞滿。
人參蒼術(米泔水浸去皮,麻油拌炒黃色)陳皮(去白)藿香半夏(制)濃樸(去皮,姜汁炒)茯苓草果炙草姜、棗、烏梅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胃虛少食,痰嗽嘔洩。
人參白術(土炒黃)茯苓橘皮半夏(制)炙草生姜引,水煎服。
千金芩術芍藥湯 治妊娠腹中滿痛,叉手不得飲食。
白術(六錢,土炒)黃芩(二錢)白芍(四錢)上三味,水煎,分三服,半日令盡。
微下水則易産。
日飲一劑為善。
補中益氣湯 治煩勞内傷,脈洪大而虛,喘渴,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氣虛不能攝血,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人參(一錢)黃(一錢五分,蜜炙)白術(土炒)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炙草(八分)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平胃散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之人宜之。
蒼術(四兩,米泔水浸,去皮,芝麻油拌,炒黃色)濃樸(去皮,姜汁制)陳皮(水泡去白)炙草(各三兩)上四味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膠艾湯 治婦人漏下,或半産後下血不絕,或妊娠下血腹痛。
亦治損傷沖任,月水過多,淋漓不斷。
幹地黃(二錢)芍藥(一錢五分)阿膠(蒲黃炒成珠)艾葉當歸(各一錢)川芎甘草(各八分)水煎服。
千金托裡散 治氣血虛寒,潰瘍不收。
人參黃(炙)川芎當歸肉桂白芷防風桔梗白芍天冬(去心)連翹(去心)忍冬炙草生姜引,水煎服。
八珍湯 氣血雙補之藥。
人參白術(土炒)茯苓熟地歸身(酒洗)川芎白芍(炒)炙草水煎服。
二妙散 治身半以下濕熱疼重而腫。
濃黃柏(姜汁制數次)蒼術(茅山者佳,去皮切片,麻油拌炒黃色)等分為散,姜汁調,每日空心溫酒送二錢。
獨活寄生湯 治風痹腰腳疼重。
并治産後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湯。
去細辛,治産後足膝腫或痛。
人參歸身白芍川芎熟地桑寄生杜仲(炒斷絲)牛膝(蒸)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各六分)獨活(九分)甘草(三分)姜煎服。
《古今錄驗》無寄生,有續斷,因續斷亦可代寄生。
《肘後》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有附子。
膠艾芎歸湯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頓仆跌傷,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欲死,已有所下。
阿膠(蛤粉或蒲黃炒珠)川芎當歸幹地黃艾葉水煎服。
一方有甘草,無地黃。
佛手散 (一名芎歸湯,一名當歸湯。
)治妊娠因事築磕,胎動不安。
或子死腹中,惡露不下,疼痛不已,用此藥探之。
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下。
此方催生甚妙。
當歸(三錢或五錢,去蘆,酒浸)川芎(二錢)先用酒一鐘煎幹,再入水一鐘煎二三沸,溫服。
若用下胎,當為末,以酒調服。
丹溪治胎死不下并催生,用當歸一兩,川芎七錢,酒水煎服。
阿膠散 治妊娠或因傾仆,或因毒藥,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有所下。
阿膠(蛤粉炒成珠)艾葉(炒)歸身(酒浸)川芎白芍熟地黃(蜜炙)炙草生姜五片,棗三枚,水煎空心服。
快捷方式方 (又名白扁豆散。
)治妊娠誤服諸般毒藥、毒物,及用毒藥攻胎,藥毒沖心,外證牙關緊急,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
外證與中風相似,但其脈浮而軟,十死一生,醫多不識。
若作中風治,必死無疑。
白扁豆(二兩,生用去皮)為細末,新汲水調下即效。
或米飲調服,或濃煎服亦可。
三物解毒湯 治誤服毒藥動胎。
甘草黑豆淡竹葉(各等分)用水煎濃服。
四烏湯 治血中氣滞,小腹急痛。
熟地當歸(酒洗,各二錢)川芎(八分)白芍(一錢五分,酒炒)烏藥(六分)香附(七分,制)炙草(五分)水煎服。
加味導赤湯 治孕婦小便少,又澀痛者,謂之子淋。
又治溺血。
人參生地條芩木通甘草梢麥冬(去心)赤芍(各一錢)淡竹葉(十五片)燈心四十九寸,水煎空心服。
小柴胡湯 治少陽受邪,往來寒熱,脈弦、脅痛而嘔。
柴胡(三錢)黃芩人參炙草(各一錢)半夏(二錢,制)生姜五片,大棗四枚,水煎溫服。
六味地黃湯 (附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名金匮腎氣丸,加味腎氣丸,濟生腎氣丸)熟地(四錢,九蒸九曬)丹皮茯苓(各一錢五分)山萸(去核,取淨肉)山藥(各二錢)澤瀉(一錢)水煎服。
如作丸用,熟地八兩,丹皮、茯苓各三兩,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一兩,古方用三兩,煉蜜丸梧子大。
加肉桂一兩,制附子五錢,名桂附八味地黃丸,又名金匮腎氣丸。
一方桂、附有用各一兩者。
八味再加牛膝、車前各一兩,名加味腎氣丸。
一方肉桂易桂枝。
蓋因陰氣固結于中,勢必分解于外,則腎氣得以流布周身之意耳。
但僅存其方,而世人少有從而易之者。
予按醫方中,又濟生腎氣丸,治腎氣不化,小便澀數,并治産後腳腫,或肚腫,或成鼓腫,乃八味丸本方,用茯苓三兩,熟地四兩,山藥、山萸、丹皮、澤瀉、肉桂各一兩,附子五錢,加牛膝、車前各一兩。
此本金匮腎氣方中諸藥,各減過半,惟桂、苓二味仍照原方,為宣布五陽、開發陰邪之專藥;更加牛膝、車前,為太陽、厥陰之向導。
以肝為風木之髒,凡走是經之藥,性皆上升,獨牛膝通津利竅下走至陰,車前雖行津液之腑,而不傷犯正氣。
既用牛膝引入至陰,又須桂、附蒸動三焦,不特決渎有權,膀胱亦得以化,所以倍用肉桂,暗藏桂苓丸之妙用,愈于五苓十倍矣。
但方中牛膝滑精,精氣不固者勿用。
産後精氣本自不固,用者審之。
故雜證小便不通,濟生腎氣丸為善也。
今世人所用腎氣丸分兩多從此。
再考後人不分八味、加味、濟生分兩懸殊,統以金匮腎氣名之,殊覺混人,今特拈出。
東垣涼膈散 孕婦有病熱,如目赤、口舌瘡之類,各随其證,加減用之。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山栀仁(酒炒)連翹(去心)桔梗生草(各等分)薄荷葉(少許)目赤痛者,本方加當歸、川芎、羌活、防風、菊花各一錢,竹葉引。
咽喉痛者,本方加牛蒡子一錢,炒、杵碎。
口舌生瘡者,隻根據本方,姜引。
香殼散 治蓄血暴起,胸脅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制)歸尾(各三錢)枳殼(二錢,麸炒)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蓬術(醋炒。
各一錢)紅花(五分)生草(三分)炙草(二分)共為散,每服四錢,童便空心溫服,以核桃黑糖酒助之。
如不應,加延胡、穿山甲。
有外感風寒,加桂枝、羌活。
下瘀血湯 治婦人産後腹痛,有幹血着臍下。
大黃(一兩,酒浸)桃仁(二十粒,去皮尖)蟲(二十枚,熬,去足)為末,煉蜜為四丸。
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
血下如豚肝。
當歸活血湯 治挾瘀如見祟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酒浸,别搗爛)桂心(各一錢五分)桃仁(二十粒,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炮姜(四分)紅花(二分)甘草(五分)上除生地,水煎去渣,入地黃,再煎數沸,加陳酒服之。
不應,加穿山甲五分。
又不應,加附子三分。
有實熱難用附子者,須與大黃錢許同用。
小建中湯 (見下卷脫汗亡陽門。
) 四物湯紫蘇飲安胎飲千金保孕丸 (俱見本卷安胎門)。
歸脾湯 (見本卷胞漏小産門。
) 香桂散 (見本卷子死腹中門。
) [卷之上]胎逆上逼脹滿子懸論 妊娠胎逆上逼,重則脹滿疼痛,謂之子懸,紫蘇飲為必用之藥。
蓋因紫蘇飲為治妊娠胎氣不和,濁氣舉胎上湊,胎熱氣逆,心胃脹滿之證。
且此證挾氣者居多,宜疏氣舒郁,非紫蘇、腹皮、川芎、陳皮無以流氣,非歸、芍無以養血,氣血既利而胎自降。
然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以人參、甘草補之。
如飲食不甘,加四君子。
有熱加芩、栀、歸、芍。
内熱晡熱,或四君兼逍遙散。
若常常多怒,時覺脹滿,服順氣藥不應,宜用和氣安胎飲,或加味逍遙散。
胎上攻而作痛,宜紫蘇飲,或順氣安胎散。
若脾虛停滞脹滿,安胎飲力薄,宜用加參平胃散。
有因郁滞者,亦宜紫蘇飲,或加味歸脾湯。
有因痰結聚者,紫蘇飲加芩、連、貝母。
有因暴怒者,左關必弦洪,肝火内動,用小柴胡加茯苓、枳殼、山栀。
大抵胎氣上逆,皆屬火旺,急用芩、術、香附之類,不可服大寒之藥,反緻他變。
予每治孕婦心胃脹滿,用尊生和氣飲甚效。
子懸證,有兩尺脈絕,餘脈平和,不可錯認死胎,且死胎有面青舌青可辨,宜紫蘇飲治之,則胎歸原位,脹消脈起矣。
如臨月胎上逼心,嘔哕欲死,急用童便灌之即下,或烏梅肉十枚研爛,入生姜三片,煎湯灌之亦下。
取酸以降斂之,兼辛以散火氣之逆也。
又有因坐草太早,心懷恐懼,氣結不行,紫蘇飲一服便産。
後附針灸一方備用。
四君子湯 治胃氣虛弱,飲食不思,倦怠少食。
人參(一錢至三錢)白術(一錢至二錢,土炒黃)茯苓(一錢至錢半)炙草(六分至一錢)水煎服。
逍遙散 (附八味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往來寒熱,咳嗽潮熱,月經不調,口幹便澀。
柴胡當歸(酒拌)白芍(酒炒)白術(土炒)茯苓(各一錢)炙草(五分)加煨姜、薄荷引,水煎服。
一方無茯苓、薄荷,有茯神,生姜為引。
治肝脾血虛,郁怒傷肝,血少目暗,發熱脅痛等證。
加丹皮、栀子各七分,名八味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治小便帶血,或過勞及多食炒炙,宜清膀胱之火,柴胡、當歸加倍,白術加五分。
和氣安胎飲 治孕婦多怒,胸中脹滿,若用烏藥、香附、砂仁順氣等藥,反加滿悶,宜服此飲。
人參白術(土炒)當歸(酒洗。
各二錢)川芎條芩(各八分)陳皮紫蘇炙草(各四分)木香(二分,磨汁沖服)姜引,煎服。
一方無木香,有砂仁四分,名順氣安胎散,治孕婦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子懸之證。
有因氣惱者,加木香二分,磨沖服。
加參平胃散 治孕婦脾氣虛弱,飲食停滞,以緻腹脹嘔吐,安胎飲力緩,宜用此散。
人參白術(土炒。
各一錢)蒼術(米泔浸制)濃樸(姜制,七分)陳皮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尊生和氣飲 治孕婦心胃脹滿。
人參蘇粳白芍(酒炒)川芎(各六分)當歸(一錢或六分,酒洗)腹皮(五分,制淨)木香(二分,磨沖藥服)炙草(三分)水煎服。
附針灸方 妊娠六七個月,飲食絕然不進,胸膈脹,水與藥皆不能下,診脈平和,又非病脈,此乃膈氣不通,藥不能治,惟針灸可通,宜灸内關穴,即能進飲食矣。
其穴在手掌大紋後二寸兩筋間。
此穴可針,亦可灸,男左女右,重則雙手同灸,輕者七壯,重加十數壯,艾如黍大,或如麥大。
寸取本人同身寸,以男左女右,手中指屈回,用草較所屈中指中節内紋兩頭盡處,截斷,為準一寸也。
紫蘇飲 (見本卷安胎門。
) 小柴胡湯 (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卷之上]諸血證論 妊娠漏極,如同月水,胞幹胎死,母亦難保,其調治之方,已詳論于胎漏門中,茲不重論。
妊娠吐血,凡七情内傷,六淫外感,皆足緻失血之患。
一主火熱者,以氣血壅養胎元,或有所感,則氣逆而火上乘,心煩滿悶,血随而溢,甚者或緻堕胎。
但火有虛實之分,實火清熱養血,虛火滋陰補水,則血安胎固。
若泛用行血清血之劑,胎必堕而禍不旋踵矣。
如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
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
郁結傷脾,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
因氣郁滞,紫蘇飲。
氣不攝血,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煨葛根。
腎經虛火,冬味地黃湯。
鼻衄不止,東垣涼膈散,加當歸、生地各一錢,茅花一大團。
生姜引。
咳嗽咳血,宜涼血地黃湯。
《醫通》雲:咳嗽咯衄,胎前皆不宜見,如面赤聲啞不治。
又雲:凡咯吐血,多緻堕胎,胎賴血養,不宜漏溢,宜紫蘇飲加條芩。
尿血,乃熱乘血分,流滲于脬,故令尿血,自尿門而下,若胎漏則自人門下血可辨,宜四物加山栀、發灰,或阿膠、熟地、麥冬、五味之類。
如怒動肝火,小柴胡加山栀。
脾氣下陷及勞動脾火,補中益氣加茯苓、車前。
若濃味積熱,加味清胃散。
若肝脾血熱,加味逍遙散。
腸風髒毒下血者,平胃散去蒼術,加槐角、防風、當歸、烏梅治之。
加味清胃散 治胃中蘊熱,斑疹,口舌生瘡,齒龈腐爛出血。
生地(四錢)丹皮(五錢)當歸川連(酒蒸)連翹(去心。
各三錢)升麻生草(各一錢五分)為散,分三服,水煎去滓,沖犀角磨汁三四分,入藥服之。
黃芩清肺飲 治渴而小便不利。
栀子(炒黑)黃芩各等分,煎服。
予謂此方乃治雜證發渴而小便不利,妙在熱服探吐以提,則肺氣立清。
然胎前血證,探吐之法似非所宜。
若服而不吐,不特綿延不能刻應,縱或小瘥,其苦寒之性留薄于内,大傷氤氲之氣,治胎前之證者,得不為之預慮乎? 冬味地黃湯 (附丸方。
)熟地(四錢)山藥(二錢,炒)山萸(一錢,古方分兩加倍)丹皮茯苓澤瀉(各七分)麥冬(一錢或錢半)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此方藥味十倍之,煉蜜丸,即名冬味地黃丸,又名八仙長壽丸。
涼血地黃湯 治妊娠咳嗽吐血、咳血。
生地(三錢)麥冬(去心)當歸(酒洗。
各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紫菀知母(鹽水炒)白術(土炒)天冬(去心。
各一錢)犀角(八分)陳皮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有喘加栝蒌仁一錢。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胎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紫蘇飲四物湯 (俱見本卷安胎門。
) 補中益氣湯 東垣涼膈散 小柴胡湯平胃散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卷之上]子腫子氣子滿論 (子滿證,即俗呼胎水證也。
)妊娠子腫,與子氣相類,但子氣在下體,子腫在頭面。
若子滿證,又名為胎水,則在五六月以後,比子氣、子腫不同。
蓋胎大則腹滿,遍身浮腫。
凡子氣、子腫、子滿,由髒氣本弱,或因洩瀉下利,耗傷脾胃,或寒熱瘧疾,煩渴加飲,濕漬脾胃,使頭面手足浮腫也。
然水漬于胞,兒未成形,則胎多損壞。
故初妊即腫,急宜調治,水去脹消,仍用六君子調補。
所謂子腫者,妊娠面目虛浮,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緻,宜健脾利水,全生白術散主之,或用健脾利水湯。
如未應,用六君子湯,或加腹皮、車前。
又專治肢體如水氣之證。
亦有用加味五皮湯治子腫之甚者。
所謂子氣者,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後,兩足面漸腫至腿膝,或腰以下腫,行步艱難,以緻喘悶不甯,飲食不美,似水氣狀,甚至腳趾間有黃水出者。
蓋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而發腫,肺金少母氣滋養而氣促滿悶,諸書名曰子氣,即水氣,俗名皺腳。
治此病者,先服加味天仙藤散,如不效,則服茯苓湯,再不效,服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若飲食失節,嘔吐洩瀉,六君子湯,或加炮姜、木香、香附。
若脾肺氣滞,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或紫蘇飲。
至孕婦八九個月,胫腿俱腫,非水氣比,不可以水氣治之,反傷正氣。
凡有此者,必易産,因胞髒中水血俱多,不緻胎燥也。
所謂子滿者,妊娠至五六個月,胸腹急脹,腹大異常,或遍身浮腫,胸脅不分,氣逆不安,小便艱澀,名曰子滿,又為胎水不利。
若不早治,生子手足軟短有疾,甚至胎死腹中,宜服千金鯉魚湯治其水。
如脾虛不運,清濁不分,佐以四君、五皮,亦有用束胎飲以治子滿證,甚效。
曾有妊娠腹脹,服鯉魚湯三五劑,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遂下死胎。
此證每因懷孕腹大,終不知胎水之患,即水漬損胎也。
全生白術散 治妊娠面目虛浮,如水腫脹。
白術(一兩,土炒)生姜皮大腹皮(豆汁制淨)茯苓皮陳皮(各五錢)共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飲調下。
此方較澹寮五皮散稍善,中間惟白術易桑皮,而功用懸殊,誠點鐵成金手也。
《全書》雲:如未應,佐以人參、甘草。
健脾利水湯 治孕婦面目虛浮,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緻。
人參茯苓(各一錢。
一方用皮)白術(土炒)當歸(酒洗。
各二錢)川芎大腹皮(黑豆水制淨)紫蘇陳皮(各八分)炙草(三分)姜皮一片,水煎服。
加味五皮湯 治孕婦面目、身體、四肢浮腫者。
此胎水泛溢,謂之子腫。
(澹寮五皮散無白術,有陳皮。
治病後浮腫,小便不利。
)大腹皮(黑豆水制淨)桑白皮(炒)生姜皮茯苓皮(用赤)白術(土炒)加紫蘇(連莖葉。
各一錢)棗二枚,去核,水煎服。
服時以木香磨濃汁三匙入藥内。
加味天仙藤散 治孕婦腰腳腫,虛人多有此證。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洗,略炒)制香附紫蘇(各六分)陳皮(四分)烏藥(五分)木香(二分)姜皮三片,虛人加人參一錢,土炒白術二錢,酒洗當歸二錢,或兼服補中益氣湯。
茯苓湯 治孕婦六七個月以來兩足腫大,行步艱難,腳趾間有黃水出,此名子氣,人多有之,生子之後其腫自消。
甚者此湯主之。
白茯苓白術(土炒)陳皮制香附烏藥(各一錢)紫蘇(連莖葉)炙草(各五分)木瓜(三片)生姜皮引,水煎空心服。
千金鯉魚湯 治孕婦胸腹脹滿,或遍身浮腫,小便艱澀,名曰子滿。
又為胎水不利,或胞中漬水,以緻胎死腹中。
白術(五錢,土炒)白茯苓(四錢)當歸身(三錢,酒洗)白芍(二錢)鯉魚(一尾,重二斤,要活的)将魚去鱗、腸,加橘皮少許或五分,姜七片,用水扣湯煮,取汁一盞半,去魚,入藥四味魚汁内,煎七分,空心溫服。
渣再制如前。
如脾胃氣虛,當佐以四君、五皮二湯,合煎服之。
局方五皮湯 治風濕客脾,面目四肢浮腫。
兼治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黑豆水制淨)茯苓皮生姜皮(各等分)水煎服,每服三錢。
束胎飲 治孕婦至七八個月,其胎長大,腹大脹滿,逼迫子戶,坐卧不安,謂之子滿。
白術(土炒)黃芩(酒炒)蘇葉(各一錢五分)枳殼(麸炒)大腹皮(黑豆水制淨。
各一錢)砂仁(五分,連殼略炒)炙草(三分)姜三片,水煎空心服。
予謂蘇葉,當易莖妙。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歸脾湯 (見本卷胞漏小産門,附歸脾湯下。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附逍遙散下。
) 紫蘇飲 (見本卷安胎門。
) 四君子湯 (見本卷子懸門。
) [卷之上]子煩并五心煩熱及煩躁口幹論 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竹葉安胎飲主之。
大抵皆由心肺虛熱,是以撩亂心煩,或積痰于胸,吐涎惡食,亦令心煩,劇則胎動不安。
如心肺虛熱,或積痰于中,千金竹瀝湯。
若吐甚,胎動不安,煩悶口幹,不得眠,又吐涎過多,以緻外雖不熱,而覺五心煩熱,或日間不覺,而夜覺熱者,并宜加味竹葉湯。
氣虛倍人參,氣滞紫蘇飲,痰滞二陳加白術、黃芩、枳殼,脅滿寒熱小柴胡,脾胃虛弱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至于妊娠煩躁口幹者,緣足太陰脾其氣通于口,手少陰心其氣通于舌,髒腑氣虛,熱乘心脾,津液枯燥,故心煩口幹,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加減參麥湯,又有用知母丸而效者。
如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
若腎經火動,宜地黃丸,随證加味用之。
如孕婦口幹不卧,一味黃連散,或用尊生加味安胎飲。
查方書有婦人暴渴,惟飲五味汁之證,蓋血欲凝成胎,脈息調和,非疾病也。
因肺腎二經有火,火入肺則煩,入腎則躁。
胎系于腎,腎水養其胎元,則不足以滋腎中之火,火上爍肺,變為煩躁者,金虧水涸之候,法當滋化源,清金保肺,壯水滋腎為主。
竹葉安胎飲 治孕婦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證。
人參生地棗仁(去殼炒研)遠志(甘草水制,去骨。
各一錢)當歸(酒洗)白術(土炒。
各二錢)麥冬(去心)條芩川芎(各八分)陳皮炙草(各四分)竹葉(十四片)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渴加竹茹七分。
千金竹瀝湯 治妊娠子煩。
竹瀝(一盞)茯苓(四錢)麥冬(去心)防風黃芩(各三錢)上藥四味,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分三服。
不瘥,更作。
此乃古方分兩,宜易今法用之。
加味竹葉湯 治妊娠心煩不解,名曰子煩。
并治五心煩熱。
原方竹葉湯無人參、粳米。
人參黃芩(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麥冬(二錢五分,去心)竹葉(五片)粳米(一撮)水煎,空心熱服。
肥人,加制半夏、生姜為引。
因血虛煩熱,宜原方兼用四物湯。
因中氣虛弱,宜原方兼用四君子湯。
一方,照原方加當歸、防風、炒栀仁,亦名加味竹葉湯。
二陳湯 治痰積嘔惡。
陳皮(一錢)半夏(制)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八分)水煎服。
加減參麥湯 治孕婦心神煩躁,壅熱口幹。
人參知母麥冬(去心)栀子(炒。
各一錢)栝蒌根犀角(磨。
各八分)條芩炙草(各五分)棗一枚,水煎服。
夏加竹瀝八分,姜汁少許。
知母丸 (又名一母丸。
)治妊娠因服藥緻胎氣不安,有似虛煩不得眠,巢氏謂之子煩。
醫者不知,作虛煩治之,損動胎氣宜矣。
知母(二兩,酒焙)為細末,棗肉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煎人參湯化服。
一味黃連散 治孕婦口幹不卧。
黃連(一錢)上為末,粥飲湯調下。
或用丹溪安胎飲加麥冬、幹葛,服之亦妙。
尊生加味安胎飲 治孕婦口幹。
歸身(酒浸)白芍(炒)熟地生地砂仁阿膠(蛤粉炒成珠。
各一錢)條芩(一錢五分)杜仲(鹽酒炒斷絲)白術(土炒。
各二錢)川芎陳皮蘇梗(各五分)續斷(炒,取淨肉)麥冬(去心)幹葛知母(酒焙)栀子(炒黑)花粉犀角竹瀝(各八分)水煎服。
考尊生安胎飲本方,自歸身起至續斷止,共藥十三味。
今此方名加味,又自麥冬至竹瀝,連前共二十味。
如嫌藥味過多,臨證酌而減之可耳。
紫蘇飲四物湯丹溪安胎飲 (俱見本卷安胎門。
) 小柴胡湯 六君子湯 (俱見本卷諸痛門。
) 加味逍遙散 (見本卷子懸門。
附逍遙散下。
) 地黃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 四君子湯 (見本卷胎逆上逼門。
) [卷之上]子淋論 妊娠小便淋漓澀少,由氣血聚養胎元,不及敷榮滲道,遂使膀胱郁熱。
又雲:妊娠胞系于腎,腎間虛熱移于膀胱而成斯證,名曰子淋,加減安榮散主之。
然古方安榮散内有滑石,但石乃鎮重之劑,恐緻堕胎,若臨月猶可,如在七八月之前,宜去此味,加石斛、山栀為穩。
若日久倦怠,右脈微弱者,此氣虛下陷而時墜下,氣弱腸虛而難流通,大劑參麥飲補氣滋化源,其便自易。
亦有治小便澀少,用生料六味丸加麥冬、五味、車前為丸服之。
又治孕婦小便少、澀痛者,加味導赤湯,兼治溺血。
《全書》雲:子淋證,用安榮散不應,兼服八珍湯。
如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加減安榮散 治孕婦小便短澀,或成淋漓。
人參當歸(酒洗。
各二錢)麥冬(二錢或三錢,去心)白術(一錢,土炒)通草茯苓皮(各八分)生草(五分)燈心五分,水煎服。
原方有細辛、滑石,無白術、茯苓皮。
如有痰,或怒動肝火,加酒炒枯黃芩七分,以清肺金。
此方人參補氣,當歸調血,麥冬清肺以滋腎源,通草、燈心利便通郁滞。
參麥飲 (見下卷暈厥門,附參麥五味飲下。
) 六味丸 (見本卷諸痛門,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