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關燈
《集成》人參散治氣虛津液不足,小便不通用。

     人參(一錢)麥冬(一錢)黃柏(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 《集成》海金砂散治小兒諸淋,皆屬于熱。

     香附米(酒炒)川芎(酒炒)赤茯苓(酒炒,各五錢)海金砂(一兩)滑石(一兩,小飛) 陳枳殼澤瀉(炒)石葦(焙)槟榔(炒。

    各二錢) 上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下。

     六味地黃丸(見前喘哮方内) 《集成》清心蓮子飲專治白濁。

     茯苓(一錢五分)建蓮子(二錢)益智仁(一錢)寸冬人參遠志肉石菖蒲車前子(各五分) 白術(六分)澤瀉(四分)甘草(五分)燈心(十莖) 水煎,空心服。

     胃苓湯(見前洩瀉方内) 塗蔚生曰:濁固關于小便病症之一種,而飛霞所舉之清心蓮子飲,則未可治濁之要藥。

    今将唐容川之白濁症論簡略治法,妥善者摘入,以為治濁之補助。

    容川曰:濁者小便不清,或白、或黃、或青、或赤。

    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類,乃濕熱為之也。

    濕甚用胃苓湯,加黃芩、黃連、黃柏、白芍治之,熱甚用茵陳蒿、栀子、黃柏、秦皮、木通、車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

    又有敗精為濁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治宜萆厘清飲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苁蓉治之。

    本其前者,以為加減,頗為治濁良方。

    至其後者之濁,誠為少數雲耳。

     胃芩湯(見前洩瀉方内) 萆厘清飲萆(三錢)菖蒲(一錢)甘草梢(一錢)烏藥(一錢)益智(五分)青鹽(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夜啼 陳飛霞曰:小兒夜啼有數症,有髒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

    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

    髒寒者,陰盛于夜,至夜則陰極發燥,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則啼止,起手又啼。

    外症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止,加減當歸散。

    心熱煩啼者,面紅舌赤,或舌苔白澀,無燈則啼稍息,見燈則啼愈甚。

    宜導赤散加麥冬燈心;甚則加川連、龍膽草。

    神不安而啼者,睡中驚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

    蓋神虛驚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

    有吐瀉後及大病後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集成》當歸散當歸(一錢)吳萸(一錢)肉桂(五分)川芎(三分)黑姜炭(三分)廣木香(三分)小茴香(一錢)炙甘草(一錢) 導赤散栀子(一錢)當歸(一錢)甘草(一錢) 《集成》十味安神丸黨參(一錢)茯苓(一錢)寸冬(一錢)山藥(一錢)龍齒(七分)辰砂(一錢)寒水石(五分) 粉草(一錢)梅花片(三分)赤金箔(五分)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

     塗蔚生曰:夜屬陰,故寒痛至夜甚,又安能陰極發燥。

    然欲知小兒寒痛,哭而眉頭皺折者是也。

     第四集·治療法 疝氣 經雲: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陳飛霞曰:故疝氣者,寒邪結聚而成也。

    内則臍腹絞痛,外則卵丸腫大,專屬肝經,與腎無涉。

    蓋肝主怒,小兒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

    此氣動于内,謂之氣疝。

    應行氣開郁,初宜柴苓湯升散之,次宜加減二陳湯,或木香内消丸。

    如因久坐濕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

    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内消丸。

    有腫而不痛,由中濕所緻。

     卵雖腫而無熱,腹不痛,宜行濕消腫,加減守病丸。

    小兒素有疝氣,或一年半年發者,發則有形,外連睾丸,内貫小腹,腫硬一條如小杵,約長五六寸,大小便不通,當歸木香湯。

    小兒外腎腫大不痛,連年不消者,不早治,便為終身痼疾。

    宜茱萸内消丸,加牽牛子,半生半炒,取頭末用。

    更灸臍旁章門穴,大效。

    取穴法:以本兒手掌第五指本節橫紋,對臍心中(《針灸大成》雲:宜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卧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又曰肘盡處是穴)。

    小兒濕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腫大而垂者。

    以鹽湯浸洗之,蓋鹽能殺蚯蚓毒也;或以蒼術煎湯,加鹽少許,洗之即效。

    小兒陰囊生瘡潰爛者,謂之脫囊。

    用紫蘇葉研末敷之,以荷葉包之,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

    雖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外腎臊臭,時複濕癢,柴胡龍膽湯。

    癢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湯洗之。

     柴苓湯(見前傷濕方内) 治少陽膽經有邪而病疝用之。

     加味二陳湯治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謂之疝氣用之。

     陳皮(一錢)半夏(一錢)茯苓(一錢)小茴(一錢)川芎(六分)肉桂(五分)炙甘草(一錢) 生姜(一錢)水煎熱服。

     《集成》木香内消丸木香(一錢)三棱(煨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川楝肉(一錢)陳皮(一錢,酒炒) 香附(酒炒,一錢)青皮(醋炒,一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空心鹽湯下。

     《集成》加味當歸散治受寒濕之氣,小腹絞痛,外腎紅腫,并腹痛啼哭等證用之。

     當歸身(一錢)吳茱萸(一錢)青化桂(五分)川芎(五分)黑姜炭(五分)廣木香(五分) 小茴香(一錢)炙草(一錢) 水煎,臨服加鹽七分,空心溫服。

     《集成》茱萸内消丸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疝偏墜用。

     吳茱萸(醋浸一宿,焙幹炒過)大茴香(鹽炒)肉桂(去粗皮)棗仁(去皮核)延胡索(醋炒) 青皮(醋炒)橘紅(以上各一兩)桃仁(五錢)白蒺藜(炒)廣木香(各五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淡鹽湯下。

     《集成》加減守病丸治卵腫不痛,此濕氣也,又名木腎。

    用:漂蒼術制南星白芷山楂肉川芎橘該半夏神曲吳茱萸以上等分,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龍眼大。

    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湯下。

     《集成》當歸木香湯治小兒久疝不愈用。

     橘核(一錢)全當歸(一錢)正川芎(七分)木通(一錢)小茴香(一錢)川楝肉(一錢) 青皮(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廣木香(五分)黑栀仁(一錢) 《集成》龍膽湯治小兒外腎燥臭,時複濕癢。

     柴胡(一錢)澤瀉(一錢)車前子(一錢)木通(一錢)生地(一錢)當歸(一錢)龍膽草(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頭項囟證治 經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陳飛霞曰:小兒頭囟之證,多有由脾胃而得。

    又頭為六陽所會,七竅居焉,故小兒之頭,四時宜涼。

    但見頭熱即有病生,宜預防之。

     解顱者,謂頭縫開解,而顱不合也。

    是由禀氣不足,先天腎元大虧。

    腎主腦髓,腎虧則腦髓不足,故顱為之開解。

    然人無腦髓,猶樹無根,不過千日,則成廢人。

    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白色。

    若成于病後者尤兇。

     宜久服地黃丸,外用封囟法,囟腫者,囟門腫起也。

    脾主肌肉,若哺乳不常,飽饑無度,或寒、或熱,乘于脾家,緻使髒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脹。

    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發短黃,骨蒸自汗。

    然亦有寒氣上沖而腫者,則牢蕲堅硬;熱氣沖上而腫者,則柔軟紅色。

    然寒腫十之一,熱腫者十之九。

    更有包裹嚴密,蓋複過濃,陽氣不得外出,亦令赤腫。

    皆用封囟法。

    熱腫者,瀉青丸;寒腫者,參蘇飲。

     囟陷者,有因洩瀉久而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故下陷如坑。

    此乃胃虛脾弱之極,宜急扶元氣。

    若與枕骨同陷者,百無一救。

    此中有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虛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于囟陷。

    二者皆因腎氣敗絕之證也。

    俱參苓白術散,或八味地黃丸。

    天柱骨倒,小兒外視體肥容壯,不為瘦悴。

    孰知形體過肥,中氣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内也。

    忽然項軟傾倒者,此肝經風熱也。

    小柴胡加葛根、當歸、白芍。

    有因于久病之後,或洩瀉日久,忽然頸項傾側,名天柱骨倒,最為危候。

     速救真元,十全大補湯加鹿茸。

     有小兒生下頸便軟者,胎氣不足也,由禀父之腎元虛敗,峻補先天,其幾庶矣。

    補腎地黃丸與六君子湯間服。

    天柱骨例之證,雖則三條總系真陽大敗之候,為小兒之惡症。

    宜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藥貼之可也。

     六味地黃湯(見前哮喘方内) 封囟法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細末,醋調塗于絹帛上,烘熱貼囟上,以合為度。

     瀉青丸羌活川芎栀子仁龍膽草當歸防風大黃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黃豆大,清茶化下,酌量服用。

     參蘇飲見前咳嗽方内參苓白術散(見前疳症方内) 八味地黃湯(見前腫滿方内)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内) 十全大補湯熟地(三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川芎(七分)黨參(一錢)白術(一錢)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肉桂(五分)黃(一錢) 補腎地黃湯熟地(二錢)山藥(二錢)萸肉(一錢)鹿茸(三分)丹皮(一錢)牛膝(一錢)茯苓(一錢) 澤瀉(一錢)補骨脂(一錢)五味子(一錢)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錢,鹽湯下。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内) 生筋散治筋軟無力,天柱骨倒。

     木鼈子(六個)蓖麻子(六十個,去殼淨。

    ) 以藥研如泥,先抱頭起,以手摩其頸令熱,津唾調藥,塗頸項。

     又方治項軟。

     生附子(二錢,去皮)生南星(三錢,去皮) 共研末,攤貼患處。

     第四集·治療法 目疾證治 經曰:諸脈者,皆屬于目。

    又曰:東方青色入于肝,開竅于目。

    陳飛霞曰:夫目雖為肝竅,而五髒俱備,神之所化。

    故白珠屬肺,黑珠屬肝,瞳仁屬腎,兩角屬心,上下眼胞屬脾。

    五髒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

    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

    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

    目無睛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

     目内赤色,心經積熱上攻。

    宜瀉丙火,從小便而出,導赤散加黃連防風。

     目内黃者,脾熱也,宜瀉黃散。

    上下眼胞腫者,脾經風熱,亦同上治。

     目連眨者,肝有風也。

    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上下左右因風吹,兒不能任,故連眨也,瀉青丸。

    目直視者,肝有熱也。

    熱氣入目,障其筋脈,目之兩角俱緊,不能轉運,故直視也,瀉青丸。

     小兒初生目閉,此胎熱也。

    内服地黃湯,外用膽草煎湯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纏則損目。

     小兒生下,眼泡赤爛者,由産時拭洗不淨,以緻穢惡浸潰兩目角。

    故兩泡赤爛,至長不瘥,真金散。

     小兒久嗽,其目兩眶腫黑,如物傷損,白珠紅赤如血,謂之血眼。

    内服瀉白散,外用貼法。

     小兒生下數月内,夜不見物,謂之雀目,由肝虛也。

    六味地黃湯丸,常以豬肝煮熟壓之。

     小兒熱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風熱也。

    宜疏散風熱,清陽散火湯。

     導赤散(見前夜啼方内) 《集成》瀉黃散治脾經積熱,白珠生黃。

     藿香梗(一錢二分)黑栀仁(一錢)熟石膏(一錢)防風(一錢)炙甘草(六分) 淨水煎,半饑服。

     瀉青丸(見前頸項方内) 生地黃湯治小兒胎熱,初生眼閉不開用。

     生地(一錢)赤芍藥(一錢)川芎(五分)當歸(一錢)天花粉(一錢)炙甘草(一錢)燈心(十莖)長流水煎服。

     《集成》真金散治小兒眼泡赤爛用。

     川雅連(一錢)黃柏(一錢)當歸(一錢)赤芍藥(一錢)杏仁(一錢去皮尖) 上锉碎,以乳汁浸一宿,飯上蒸過,取濃汁點眼内。

     瀉白散治小兒久嗽,兩眶黑腫,白珠如血用。

     炙甘草(一錢)桔梗(一錢)陳皮(一錢)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一錢) 又貼藥用。

     生地(一兩)黑豆(一兩) 上二味用水同浸一宿,取起搗為膏,貼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淚既出,腫黑自消。

     六味地黃丸(見前喘哮方内) 清陽散火湯治小兒風熱眼疾,羞明喜暗用。

     荊芥穗(一錢)條芩(一錢)川芎(五分)防風(一錢)連翹(一錢)黑栀仁(一錢)當歸(一錢)熟石膏(一錢)羌活(五分)炙甘草(一錢)燈心(十莖) 水煎食後服。

     塗蔚生曰:眼科另是一種專門學問,自有方書可查。

    小兒除風火食熱等症外,内外障疾頗少,故本書不多贅及。

    但其所謂之兩眼角屬心,當有心腎之分,未可混合。

    大眼角之紅筋屬心,紅而脹大者,心實熱也。

    小眼角則屬于腎,紅甚固屬火甚,淡紅則屬相火虛也。

    粟黍之辨,似過于迂。

    誠恐差以毫厘,謬以千裡耳。

     第四集·治療法 耳病證治 經曰:北方生寒,在髒為腎,在竅為耳。

    又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陳飛霞曰:故耳本屬腎,耳珠前屬少陽膽經,小兒有因腎經氣實,其熱上沖于耳,遂使津液壅而為膿,或為清汁。

    亦有因沐浴水中灌為聾者。

    内服蔓荊子散,外用龍骨散搽之。

    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者,名曰蝕瘡。

    俗謂以手指月,則令耳之前後生瘡,皆用外治之法,黃柏散搽之效。

     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蟲在内奔走,或出血水,幹痛不可忍者,用蛇蛻散。

    有忽然氣塞耳聾,此由風入于腦,停滞于手太陽經,宜疏風清火,用導赤散加防風,或通竅丸。

     耳傍赤腫者,熱毒也。

    若不急治,必成大癰。

    外用敷毒散,内服清毒飲。

     蔓荊子散治小兒腎氣上沖,灌為聾耳。

     蔓荊子(一錢)粉幹葛(一錢)赤芍藥(一錢)信前胡(一錢)桑白皮(一錢)木通(一錢) 生地(一錢)白芍(一錢)赤茯苓(一錢)綠升麻(五錢)甘草(一錢)燈心(十莖)水煎服。

     龍骨散治小兒耳流膿出汁,以此吹之。

     正龍骨()白礬()鉛丹(炒,以上各二錢)胭脂胚(二錢)當門子(五厘) 共為末。

    以綿展幹耳内膿,内用小竹筒吹藥入耳。

     黃柏散治小兒耳珠前後生瘡,浸淫不愈。

     川黃柏白枯礬海螺蛸白滑石石龍骨上五味皆等分,共為末。

    瘡濕用幹搽,瘡幹用豬油調搽。

     蛇蛻散治耳中痛不可忍,或血水或幹痛用。

     蛇蛻燒灰存性,為細末,鵝毛管吹入耳内,取蛻之善脫,以解散郁火也。

     導赤散見前夜哭方内通竅丸治小兒忽暴聾。

     雄磁石(,一錢)真麝香(五錢) 共為細末,以棗研爛,和為一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

    又以生鐵一小塊,熱酒泡過,含口内,須臾氣即通矣。

     敷毒散治小兒耳傍赤腫熱毒也,恐防作癰用之。

     綠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調成膏,敷腫處,幹易之。

     消毒散治小兒耳傍赤腫,内服之藥。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黃芩(一錢)連翹(一錢)桔梗(一錢)黨參(一錢)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 生姜一片,燈心十莖、水煎服。

     第四集·治療法 鼻病證治 經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

    又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有病而鼻為不利也。

    陳飛霞曰:蓋鼻為肺之竅。

    鼻塞者,肺氣不通于竅。

    然肺主皮毛,風寒外感,則肺氣壅用而鼻塞,川芎膏。

    鼻涕者,肺為寒風所襲,而津液不收,則為鼻涕,細辛散疏之。

     鼻者,肺受風寒,久而不散,膿涕結聚不開,使不聞香臭,則矣,萬金膏。

     以上三證、皆宜疏利,俱用通氣散。

    鼻幹者,心脾有熱,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幹,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加麥冬。

    如病已極,鼻幹而黑,竅張帝出冷氣者,肺絕也,不治之證。

     鼻淵者,流涕腥臭。

    此膽移熱于腦,又名腦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兒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卧之時,不知回避,鼻中出氣,吹兒囟門,或因洗水未避風寒,所以緻兒鼻塞。

    通關散和蔥膏攤帛貼囟門愈。

    鼻衄者,五髒積熱所緻。

    蓋血随氣行,得熱而妄動,溢出于鼻。

    宜涼血降火,加減地黃湯,外用吹鼻散。

     《集成》川芎膏治小兒外感風寒,肺氣壅閉而鼻塞。

     川芎(一錢)細辛(一錢)本(一錢)白芷(一錢)炙甘草(一錢)梅花片(七分)杏仁(一錢,去皮頭)當門子(三厘)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集成》細辛散治小兒風寒所襲,鼻流清涕用。

     黨參(一錢)前胡(一錢)細辛(四分)防風(一錢)川芎(五分)炙甘草(一錢) 共為末,每服一錢,姜蔥湯調下。

     《集成》萬金膏治小兒風熱侵肺,鼻不聞香臭。

     羌活(一錢)川芎(一錢)細辛(六分)木通(一錢)麻黃(一錢)菖蒲(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以蜜和勻,姜湯化服。

     導赤散(見前夜啼方内) 《集成》麗澤通氣散治小兒鼻涕鼻用。

     羌活(六分)獨活(六分)蒼術(一錢)防風(一錢)升麻(五分)荊芥穗(一錢)粉幹葛(一錢) 白芒(一錢)川芎(五分)木通(一錢)麻黃(一錢)細辛(五分)炙草(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水煎食後服。

     《集成》辛夷散治小兒鼻流濁涕而腥臭用。

     辛夷仁(一錢)蒼耳子(一錢)白芷(一錢)薄荷葉(一錢)黃連(一錢) 共曬幹為末,每服一錢,蔥湯調下。

     《集成》通關散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一錢)川芎(一錢)荊芥穗(一錢)直僵蠶(一錢)細辛(七分)豬牙皂(一錢) 共為細末,以蔥搗成膏,每用末藥五錢。

    與蔥膏和勻,攤軟帛上,臨卧烘熱,貼兒囟門上,早晨取去。

     《集成》加減地黃湯治小兒鼻中出血用。

     生地(二錢)黃芩(一錢)黑栀仁(一錢)赤芍(一錢)茅根(一錢) 水煎溫服。

     《集成》吹鼻散治小兒鼻出血用。

     黑栀仁(炒)亂油發(燒存性,俱等分) 共為細末,微吹鼻中。

     第四集·治療法 口瘡證治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

    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

     陳飛霞曰:口者,脾之外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