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關燈
小
中
大
)楝子(一錢)楂核(一錢)荔核(一錢)吳萸小茴(各五分)
研末寒食面為丸,淡鹽湯送下。
量兒之大小,以為服之多少。
桃奴散肉桂(五分)五靈脂(一錢)香附子(一錢)砂仁(七分)桃仁(一錢)延胡索(一錢)桃奴(一錢) 雄鼠屎(一錢) 琥珀散琥珀(一錢)三棱(一錢)莪術(一錢)丹皮(一錢)肉桂(五分)延胡索(一錢)烏藥(一錢) 當歸(一錢)赤芍(一錢)生地(一錢)劉寄奴(一錢) 五皮飲(見前傷濕方内)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向) 塗蔚生曰:喻氏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語,已将血鼓之概略閘發。
使後治血膨者,得其途徑,不至盲無适從,斯誠有功世道之文。
而經唐氏之詳為指解,尤屬南針直指,證治照然。
予曾遇一老婦,患吐血後,遂得血臌之症。
前醫為之破氣下水者,均屬無效,已頻于危。
餘鑒前醫之用藥失當,複深究喻氏唐氏之言,為之用六君子湯加血竭、桃仁、廣木香,頓見巨效。
旋以戰事發生,蔣士傑死守信陽城中,内外間隔,該婦遂隕于命。
雖屬時勢為之,無可如何,而前賢之于此症正法正治,變法變治,總屬不吾少欺。
可為吾之經驗上膽識上,增一番之長進矣。
第四集·治療法 心腹痛 周夢覺曰:古傳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責其實,纖毫難混。
─曰蟲。
凡痛脈多伏,今反洪數者,纖蟲也。
厥名曰蛔,長寸許,首尾通紅,踞于心窩子,吮血吸精。
傷心之患,莫慘于是,以雄黃、槟榔、白礬為丸殺之,而痛自除。
二曰疰。
疰者自上疰下也。
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隐隐作痛,甚有疰至滅門戶,而莫名其病者。
脈則乍短乍長,乍澀乍細。
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惟蘇合丸、阿魏膏庶可以治。
三曰風。
風得火而益熾,火得風而愈威,風而入于心,則痛之猝者也。
其脈浮緊而數。
以白菊、白礬為君,侯氏黑風散,可采也。
四曰悸。
有觸而驚曰驚,無觸而驚曰悸;悸而至于痛,則悸之甚者也。
其脈虛而滑,加乳香沒藥為使,李氏養心湯,盍用之。
五曰食。
食入于胃,停滞未化,攻沖作痛,其脈短而澀。
平胃散洵為對證之方。
六曰飲。
飲入于胃,攻注無常,激射作痛,其脈濡而遲。
五苓散實為導水之劑。
七曰冷。
寒氣犯于繹宮,脈則或遲或結。
吳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書何難共證。
八曰熱。
火氣郁于胸膈,脈則或數或促,生地、栀子、黃連、苦楝,除痛藥确有明文。
九曰去來痛。
經脈周流,有礙則痛,過其所礙而旋止,巡至所礙而複發。
氣充血足,何礙之有。
不必診脈,補之可也。
顧同是心腹痛也,以蟲傷人最酷者居首,以疰之傷人最隐者居二,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以悸之介在可以傷,可以無傷者居四,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以寒熱之恒有者居七八,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
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費躊躇矣。
然名則列之有九,義實本之于經。
曰蟲痛者,經言蛔蜒心腹痛也。
曰疰痛者,如飛屍遁屍之類也。
曰風痛者,經言肝心痛也。
曰悸痛者,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也。
曰食痛飲痛者,足太陰之脈,其支上膈注心中也。
曰冷痛者,寒氣客于背,注于心也。
曰熱痛者,寒氣客于經脈,與熱相搏也。
曰去來痛者,經言氣不宣通也。
要皆非真心痛也。
若真心痛,手足冷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朝死。
彼醫家所傳之方,大半言止冷痛。
本草所注之性,間有止熱痛之語。
夫冷熱之痛,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諸書尚且聚訟,何況痛之至隐而至僻者乎。
領會《靈》《素》微詞,才是醫家學問;變化本草訓語,方知用藥權衡。
蘇合丸麝香沉香丁香檀香香附荜茇白術诃子朱砂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薰陸香龍腦香(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為未用無灰酒熬膏) 方為末,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每兩十丸,蠟皮包裹,溫酒化服。
阿魏膏山楂肉膽南星法夏麥芽神曲黃連連翹阿魏栝蒌仁貝母風化硝枯鹹蘿蔔子胡黃連上為末,姜湯浸蒸餅為丸。
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體強而熱,阿魏丸;體弱而寒,蘇合丸。
俱宜随時酌用多寡。
侯氏黑風散白菊(五錢)白礬(一錢)防風(一錢)白術(一錢)桔梗(八分)人參(一錢)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川芎(五分)幹姜(五分)細辛(三分)牡蛎(三分)共為末調服。
李氏養心湯黃(一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川芎(七分)法半夏(五分)甘草(一錢)柏子仁(一錢) 棗仁(一錢)遠志(一錢)五味子(一錢)人參(一錢)肉桂(五分)乳香(六分)沒藥(六分) 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平胃散(見前腫滿方内)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内。
) 夢覺香砂湯治冷痛。
廣木香砂仁肉桂等分共研細末,每服五分。
夢覺栀仁湯治熱痛。
黑栀子(三錢)幹姜(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五分) 夢覺術湯治去來痛。
黃(一錢)焦術(一錢)肉桂(五分)當歸(一錢)法半夏(五分)陳皮(七分)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先賢有謂肚臍以上為心痛,肚臍以下為腹痛者。
實則肚臍以上亦是胃痛,不與心痛相幹。
因心位至高,界居膈膜以上,而胃則界居于胸口之下也(陳飛霞曰,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
是其不知何為上焦,膈位何在,而胃脘又何在也)。
不過胃脘痛至甚,其氣上逆,亦可牽連心髒不安,使之發生疼痛耳,故《難經》雲:有厥心痛,無真心痛。
如真心痛,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周夢覺雖未将痛之界限厘清,僅将痛之種類分别晰清。
因症用藥,而其碩誠偉見,已足高人一等。
不過其食痛而下,藥味均可加減,誠能觸類旁通,其中自有無數法門。
陳飛霞謂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少減者為虛,得食益甚者為實,痛輕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有定所者為實。
又謂冷痛面色或青、或白,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
熱痛面赤壯熱,四肢煩躁,手足心熱。
食痛口中氣溫,面黃唇白,多眠少食,大便酸臭。
蟲痛面白唇紅,六脈洪大,痛則口出涎沫清水,腹内結聚成團。
然予每遇是症,除蟲痛外,俱以針刺之法,為之調劑補瀉。
輕者刺委中、手十二井、足三裡等穴而愈,重刺中脘、分水等穴而愈。
如心痛再甚,則為之刺巨阙一穴,而無不愈矣。
但此中補瀉之法,未易深明;寒熱之症,尤須分曉。
惜乎吾國針學,近者每下愈況,醫者不知趨向尚耳。
第四集·治療法 癖積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者難已也。
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結而橫,有積矣。
陳飛霞曰:凡飲食之積,其漸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
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滞者,多成癖積于左脅膈膜之間,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若饑飽無論,飲食疊進,以緻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餘滞未消,并腸外汁沫,抟聚不散,漸成症結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其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
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以食面之鄉為最。
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積于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
惟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
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緻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去,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則癖,脅傍時時作病,時熱,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症。
凡瘧疾發過之後,必令其熱退極盡,方可飲食。
若熱未盡而飲食之,則脘中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積。
小兒髒腑和平,脾胃壯實,則榮衛宣暢,津液流通,縱使多食生漿,不能為病。
惟脾胃不勝,乳哺不調,三焦不運,水飲停滞,冷氣抟之,結聚而成癖也。
體素弱者,消癖丸;氣壯實者,赭石挨癖丸。
大約有癖之兒,虛者居多。
攻下之藥,非可常用。
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減,用消癖丸緩緩消之。
至為良法。
塗蔚生曰:其動應衣,脈宗氣也之衣字,恐系誤,待考。
又衣字似當作為乎字。
《集成》消癖丸治癖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熱似瘧用之。
人參白術陳皮茯苓青皮川樸枳實半夏砂仁神曲麥芽鼈甲(九肋者)三棱莪術廣木香肉桂炮姜黃連(姜汁炒)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量兒大小加減。
米湯下,以癖消藥止。
塗蔚生曰:消癖丸内,有砂仁、神曲、炮姜、肉桂諸熱藥,必須其癖積,由于寒凝而來者,方為合法。
若為因熱而結之癖積,則又須易去其熱藥,而為知柏芩連之寒藥,方能取效也。
總之積熱宜乎寒下,寒積宜乎熱下,而加以固本之藥耳。
《集成》赭石挨癖丸治腹中癖塊,或生寒熱,或時作痛,小兒壯實,飲食素強者,方宜用之;脾胃素虛者,切不可服,惟以前藥攻補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煨醋淬至酥,研末水飛過用)青皮(醋炒)莪術廣木香肉桂(各三錢)巴豆霜(去油極淨取霜,一錢)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蘿蔔子大。
每服五丸,淡姜湯送下。
第四集·治療法 諸汗 塗蔚生曰:汗者氣分之水,由而氣變為汗。
如空中之氣,遇寒冷變而為雨;口鼻之氣,遇漆石變而為水也。
古人有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之說。
因陽氣既虛,則衛外者無所統禦,而内部化生充溢皮膚之氣,即無所攝收。
故當醒寤之時,發而為自汗也。
宜用六君子湯,加炙、棗仁,茯神以治之。
陰血既虛,則營内者無所主宰,而外部化生根據歸營血之氣,即無所收容。
故當夢寐之時,虛火幹犯陽分,發而為盜汗也。
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牡蛎、龍骨、寸冬、五味以治之,重者須當歸六黃湯治之。
然但頭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陽氣内郁,冒于上而為汗,宜以小柴胡湯解之。
手足然汗出,與醒後遍體出汗許久不幹者,乃胃中瘀血食積之火,結聚中州也。
宜用玉燭散,加枳殼、濃樸以治之。
若夫時汗時止,時冷時熱,則為風淫腠理,宜用柴胡桂枝湯,以解其外來之邪。
久病之陽,大汗不止,則謂之陽将脫。
宜用參附湯,以扶其内竭之陽,臨症酌而用之,幸毋膠柱鼓瑟。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内) 六味地黃湯(見前喘哮方内) 當歸六黃湯生地(二錢)熟地(二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黃(一錢)當歸(一錢)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内) 玉燭散生地(一錢)當歸(一錢)川芎(六分)白芍(一錢)樸硝(一錢)大黃(一錢)枳殼(六分) 濃樸(五分)大棗(一枚) 柴胡桂枝湯(見前風症談) 參附湯人參(一錢)附片(三分) 第四集·治療法 消渴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
周夢覺曰:同一消也,而氣分血分判焉。
氣分結者,病發于陽。
血分結者,病發于陰。
二症相反,如同冰炭。
其發于陽也,陽明被火煎熬,時引冷水自救,脈浮洪而數。
其發于陰也,陽明無水涵濡,時引熱水自救,脈沉弱而遲。
發于陽者,石膏黃連,可以折狂妄之火,人所共知。
發于陰者,其理最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難領會。
人之灌溉一身,全賴兩腎中之水火,猶之甑乘于釜。
釜中水足,而甑自水氣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幹枯縫裂。
血分之渴,作如是觀。
當此舌黑腸枯之時,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非重用桂附,不足以益其火。
火熾水勝,而渴自止。
餘嘗治是症,發于陽者十居二三,發于陰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數斤而愈。
彼本草所注,無非治氣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藥性,不注于本草。
方實治始于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說。
上消如是,中下消可類推矣。
昔漢武帝患是症,仲景進桂附八味湯服之而愈,因賜相如,服之無效。
或曰相如之渴,發于氣分;或曰相如為房勞所傷,非草木之精華所能療。
武帝不賜方而賜以金莖露一杯,庶幾愈焉,未可知也。
夢覺甘石湯治氣分有熱消渴。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炙草(一錢)黃連(一錢)粳米(一錢) 桂附地黃湯(即腎氣丸,見前腫滿方内) 塗蔚生曰:夢覺所論之氣分消渴,亦即水虛消渴。
如火過盛,而水之化氣過少,不能上輸肺部,水津四布者,亦須加入人參,使氣滋火降、津升渴止。
若其所謂發于陰者,用桂附地黃湯,則必須腎中水火俱虧,兼有下消症者方可用。
否則水虧火旺,滋陰降火,尚恐不濟,何可以熱濟熱,速其危殆者哉。
故知柏地黃湯,實為治消渴症之要藥。
因此症較他症為多也。
如其陰虧已極,則補有形之陰,必須有形之質,而龜膠尤可加入。
至于瘀血消渴,則為血阻氣升,清其瘀,而渴血自止。
雜病消渴則為水停不化,化其水,理其脾,益其火,而渴亦自止。
此皆非消之正症者也,亦不可不知。
知柏地黃湯(見前咳嗽方内) 第四集·治療法 二便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
陳飛霞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
又雲:前陰主氣,後陰主血。
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
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
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根據附。
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
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二便也。
倘一息不運,則機息窮而死矣。
故二便不通,加以腹痛氣喘嘔惡煩躁者,不可治也。
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腌臍法,蜜導煎法,則前後俱通矣。
八正散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木通(一錢)滑石(一錢)栀子仁(一錢)車前子(一錢)瞿麥穗(一錢)錦紋黃(一錢) 芒硝(一錢,等分,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 除大黃芒硝外,将各味水煎極熟,加入大黃再煎。
斟出後,再加芒硝沖服。
腌臍法治中下二焦大小便不通。
蓮須(一錢)生姜(一錢)淡豆豉(一錢)食鹽(一錢) 同搗爛作一餅子,烘熱掩肚臍,以帛紮之,良久氣通,二便自利。
蜜導煎法治二便不通。
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導矣。
白蜜煉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研細末二錢,和勻,稍冷,撚如小指大一條,外以蔥涎塗上,輕輕放入谷道中,氣通則便通矣。
塗蔚生曰:用皂角水,以管注入谷道中,其大便下利,亦極迅利,較蜜導煎尤佳。
又寒熱結于膀胱,亦可發生閉塞,不可不辨。
第四集·治療法 大便不通 經曰:太陰司天,陰痹,大便難,陰氣不用,病在于腎。
又曰:太陽之勝,隐曲不利,互引陰股。
陳飛霞曰: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
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機,幾乎息矣。
急宜通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
然有實閉,有虛閉,最宜詳審。
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證,則下之。
如八正散、承氣湯、木香槟榔丸之類,擇而用之。
中病即止,不可過也。
如形虛、氣虛、脈虛,而兼食少者,雖有可下之證,宜緩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
如平素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蜜導煎法。
八正散(見二便方内) 大承氣湯(見前痙病方内) 枳殼(一錢)濃樸(一錢)大黃(一錢)芒硝(一錢) 《集成》木香槟榔丸黑牽牛(炒取頭末,五個)尖槟榔錦紋黃木香神曲上共為細末,姜汁打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集成》保和丸神曲(一錢)陳皮(一錢)法半夏(一錢)茯苓(一錢)山楂肉(一錢)連翹(一錢) 《集成》潤腸丸火麻仁(去殼)光杏仁(去皮)桃仁(去皮)陳枳殼當歸尾(以上各七錢半)阿膠珠蘿蔔子蘇葉(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量人加減,白湯調下。
塗蔚生曰:潤腸丸即仲景脾約丸之意。
脾約丸為治脾火太旺,将腸胃津液煎枯,而大便幹結者。
潤腸丸雖本此意以為加減,而蘇葉之雜于其間,則不如脾約丸之純。
推此意以求,則陰虛至急,腎火至盛,将腸胃煎熬極枯,燥結極甚者,則生地萸肉知柏芩連俱可加入。
予在正陽,曾治一素患陰虛之人。
忽患大便燥結,他醫盡為推蕩,愈治而愈甚。
予為之用脾約丸原方,重用生地、龜膠、芩連等味而愈者。
足見大便之結,不僅實熱然也。
而陳飛霞以虛者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是其既未免患虛之嫌。
又未知虛者,又有何種類,如何治法也。
若夫脾濕陰滞,津液不降,須得苓術而大便通者,則猶非飛霞所能知者也。
但此中最少,不過百分之一二耳,不可不知。
仲景脾約丸(一名麻仁丸) 麻仁(二錢)白芍(一錢)大黃(一錢)枳殼(七分)濃樸(五分)杏仁(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小便不利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
陳飛霞曰: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
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
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腎髒氣虛,受熱壅滞,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痛,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心。
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
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于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
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便初起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
傷脾所緻,久而成疳,胃苓散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随尿而來,謂之白濁。
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加味導赤散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用。
木通生地炙甘草枯黃芩黑栀仁澤瀉柴胡(各一錢)淡竹葉(七片)燈心(十根) 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治水有餘,火不足,而遺溺用。
益智(五錢,鹽水炒)補骨脂(三錢,鹽水炒)茯苓(五錢,酒炒) 上共細末,每服一錢,鹽水調下。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内。
)
量兒之大小,以為服之多少。
桃奴散肉桂(五分)五靈脂(一錢)香附子(一錢)砂仁(七分)桃仁(一錢)延胡索(一錢)桃奴(一錢) 雄鼠屎(一錢) 琥珀散琥珀(一錢)三棱(一錢)莪術(一錢)丹皮(一錢)肉桂(五分)延胡索(一錢)烏藥(一錢) 當歸(一錢)赤芍(一錢)生地(一錢)劉寄奴(一錢) 五皮飲(見前傷濕方内)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向) 塗蔚生曰:喻氏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語,已将血鼓之概略閘發。
使後治血膨者,得其途徑,不至盲無适從,斯誠有功世道之文。
而經唐氏之詳為指解,尤屬南針直指,證治照然。
予曾遇一老婦,患吐血後,遂得血臌之症。
前醫為之破氣下水者,均屬無效,已頻于危。
餘鑒前醫之用藥失當,複深究喻氏唐氏之言,為之用六君子湯加血竭、桃仁、廣木香,頓見巨效。
旋以戰事發生,蔣士傑死守信陽城中,内外間隔,該婦遂隕于命。
雖屬時勢為之,無可如何,而前賢之于此症正法正治,變法變治,總屬不吾少欺。
可為吾之經驗上膽識上,增一番之長進矣。
第四集·治療法 心腹痛 周夢覺曰:古傳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責其實,纖毫難混。
─曰蟲。
凡痛脈多伏,今反洪數者,纖蟲也。
厥名曰蛔,長寸許,首尾通紅,踞于心窩子,吮血吸精。
傷心之患,莫慘于是,以雄黃、槟榔、白礬為丸殺之,而痛自除。
二曰疰。
疰者自上疰下也。
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隐隐作痛,甚有疰至滅門戶,而莫名其病者。
脈則乍短乍長,乍澀乍細。
非尋常藥餌所能療,惟蘇合丸、阿魏膏庶可以治。
三曰風。
風得火而益熾,火得風而愈威,風而入于心,則痛之猝者也。
其脈浮緊而數。
以白菊、白礬為君,侯氏黑風散,可采也。
四曰悸。
有觸而驚曰驚,無觸而驚曰悸;悸而至于痛,則悸之甚者也。
其脈虛而滑,加乳香沒藥為使,李氏養心湯,盍用之。
五曰食。
食入于胃,停滞未化,攻沖作痛,其脈短而澀。
平胃散洵為對證之方。
六曰飲。
飲入于胃,攻注無常,激射作痛,其脈濡而遲。
五苓散實為導水之劑。
七曰冷。
寒氣犯于繹宮,脈則或遲或結。
吳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書何難共證。
八曰熱。
火氣郁于胸膈,脈則或數或促,生地、栀子、黃連、苦楝,除痛藥确有明文。
九曰去來痛。
經脈周流,有礙則痛,過其所礙而旋止,巡至所礙而複發。
氣充血足,何礙之有。
不必診脈,補之可也。
顧同是心腹痛也,以蟲傷人最酷者居首,以疰之傷人最隐者居二,以風之傷人最速者居三,以悸之介在可以傷,可以無傷者居四,以飲食之不輕傷人者居五六,以寒熱之恒有者居七八,以去來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
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費躊躇矣。
然名則列之有九,義實本之于經。
曰蟲痛者,經言蛔蜒心腹痛也。
曰疰痛者,如飛屍遁屍之類也。
曰風痛者,經言肝心痛也。
曰悸痛者,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也。
曰食痛飲痛者,足太陰之脈,其支上膈注心中也。
曰冷痛者,寒氣客于背,注于心也。
曰熱痛者,寒氣客于經脈,與熱相搏也。
曰去來痛者,經言氣不宣通也。
要皆非真心痛也。
若真心痛,手足冷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朝死。
彼醫家所傳之方,大半言止冷痛。
本草所注之性,間有止熱痛之語。
夫冷熱之痛,病之最淺而最易辨者,諸書尚且聚訟,何況痛之至隐而至僻者乎。
領會《靈》《素》微詞,才是醫家學問;變化本草訓語,方知用藥權衡。
蘇合丸麝香沉香丁香檀香香附荜茇白術诃子朱砂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薰陸香龍腦香(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為未用無灰酒熬膏) 方為末,用安息香膏加煉蜜為丸,每兩十丸,蠟皮包裹,溫酒化服。
阿魏膏山楂肉膽南星法夏麥芽神曲黃連連翹阿魏栝蒌仁貝母風化硝枯鹹蘿蔔子胡黃連上為末,姜湯浸蒸餅為丸。
相其本體之強弱寒熱,體強而熱,阿魏丸;體弱而寒,蘇合丸。
俱宜随時酌用多寡。
侯氏黑風散白菊(五錢)白礬(一錢)防風(一錢)白術(一錢)桔梗(八分)人參(一錢)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川芎(五分)幹姜(五分)細辛(三分)牡蛎(三分)共為末調服。
李氏養心湯黃(一錢)茯苓(一錢)當歸(一錢)川芎(七分)法半夏(五分)甘草(一錢)柏子仁(一錢) 棗仁(一錢)遠志(一錢)五味子(一錢)人參(一錢)肉桂(五分)乳香(六分)沒藥(六分) 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平胃散(見前腫滿方内)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内。
) 夢覺香砂湯治冷痛。
廣木香砂仁肉桂等分共研細末,每服五分。
夢覺栀仁湯治熱痛。
黑栀子(三錢)幹姜(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五分) 夢覺術湯治去來痛。
黃(一錢)焦術(一錢)肉桂(五分)當歸(一錢)法半夏(五分)陳皮(七分)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先賢有謂肚臍以上為心痛,肚臍以下為腹痛者。
實則肚臍以上亦是胃痛,不與心痛相幹。
因心位至高,界居膈膜以上,而胃則界居于胸口之下也(陳飛霞曰,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
是其不知何為上焦,膈位何在,而胃脘又何在也)。
不過胃脘痛至甚,其氣上逆,亦可牽連心髒不安,使之發生疼痛耳,故《難經》雲:有厥心痛,無真心痛。
如真心痛,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周夢覺雖未将痛之界限厘清,僅将痛之種類分别晰清。
因症用藥,而其碩誠偉見,已足高人一等。
不過其食痛而下,藥味均可加減,誠能觸類旁通,其中自有無數法門。
陳飛霞謂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得食少減者為虛,得食益甚者為實,痛輕莫得其處者為虛,痛劇有定所者為實。
又謂冷痛面色或青、或白,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
熱痛面赤壯熱,四肢煩躁,手足心熱。
食痛口中氣溫,面黃唇白,多眠少食,大便酸臭。
蟲痛面白唇紅,六脈洪大,痛則口出涎沫清水,腹内結聚成團。
然予每遇是症,除蟲痛外,俱以針刺之法,為之調劑補瀉。
輕者刺委中、手十二井、足三裡等穴而愈,重刺中脘、分水等穴而愈。
如心痛再甚,則為之刺巨阙一穴,而無不愈矣。
但此中補瀉之法,未易深明;寒熱之症,尤須分曉。
惜乎吾國針學,近者每下愈況,醫者不知趨向尚耳。
第四集·治療法 癖積 經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積不痛者難已也。
又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結而橫,有積矣。
陳飛霞曰:凡飲食之積,其漸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
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滞者,多成癖積于左脅膈膜之間,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
若饑飽無論,飲食疊進,以緻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餘滞未消,并腸外汁沫,抟聚不散,漸成症結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其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
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以食面之鄉為最。
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積于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
惟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
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緻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去,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則癖,脅傍時時作病,時熱,潮熱,或寒熱往來似瘧,故瘧家多有此症。
凡瘧疾發過之後,必令其熱退極盡,方可飲食。
若熱未盡而飲食之,則脘中多蓄黃水,日久而成癖積。
小兒髒腑和平,脾胃壯實,則榮衛宣暢,津液流通,縱使多食生漿,不能為病。
惟脾胃不勝,乳哺不調,三焦不運,水飲停滞,冷氣抟之,結聚而成癖也。
體素弱者,消癖丸;氣壯實者,赭石挨癖丸。
大約有癖之兒,虛者居多。
攻下之藥,非可常用。
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減,用消癖丸緩緩消之。
至為良法。
塗蔚生曰:其動應衣,脈宗氣也之衣字,恐系誤,待考。
又衣字似當作為乎字。
《集成》消癖丸治癖在脅下,面黃肌瘦,午後發熱似瘧用之。
人參白術陳皮茯苓青皮川樸枳實半夏砂仁神曲麥芽鼈甲(九肋者)三棱莪術廣木香肉桂炮姜黃連(姜汁炒)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量兒大小加減。
米湯下,以癖消藥止。
塗蔚生曰:消癖丸内,有砂仁、神曲、炮姜、肉桂諸熱藥,必須其癖積,由于寒凝而來者,方為合法。
若為因熱而結之癖積,則又須易去其熱藥,而為知柏芩連之寒藥,方能取效也。
總之積熱宜乎寒下,寒積宜乎熱下,而加以固本之藥耳。
《集成》赭石挨癖丸治腹中癖塊,或生寒熱,或時作痛,小兒壯實,飲食素強者,方宜用之;脾胃素虛者,切不可服,惟以前藥攻補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煨醋淬至酥,研末水飛過用)青皮(醋炒)莪術廣木香肉桂(各三錢)巴豆霜(去油極淨取霜,一錢)大黃(二錢)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蘿蔔子大。
每服五丸,淡姜湯送下。
第四集·治療法 諸汗 塗蔚生曰:汗者氣分之水,由而氣變為汗。
如空中之氣,遇寒冷變而為雨;口鼻之氣,遇漆石變而為水也。
古人有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之說。
因陽氣既虛,則衛外者無所統禦,而内部化生充溢皮膚之氣,即無所攝收。
故當醒寤之時,發而為自汗也。
宜用六君子湯,加炙、棗仁,茯神以治之。
陰血既虛,則營内者無所主宰,而外部化生根據歸營血之氣,即無所收容。
故當夢寐之時,虛火幹犯陽分,發而為盜汗也。
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牡蛎、龍骨、寸冬、五味以治之,重者須當歸六黃湯治之。
然但頭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陽氣内郁,冒于上而為汗,宜以小柴胡湯解之。
手足然汗出,與醒後遍體出汗許久不幹者,乃胃中瘀血食積之火,結聚中州也。
宜用玉燭散,加枳殼、濃樸以治之。
若夫時汗時止,時冷時熱,則為風淫腠理,宜用柴胡桂枝湯,以解其外來之邪。
久病之陽,大汗不止,則謂之陽将脫。
宜用參附湯,以扶其内竭之陽,臨症酌而用之,幸毋膠柱鼓瑟。
六君子湯(見前咳嗽方内) 六味地黃湯(見前喘哮方内) 當歸六黃湯生地(二錢)熟地(二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黃(一錢)當歸(一錢) 小柴胡湯(見前咳嗽方内) 玉燭散生地(一錢)當歸(一錢)川芎(六分)白芍(一錢)樸硝(一錢)大黃(一錢)枳殼(六分) 濃樸(五分)大棗(一枚) 柴胡桂枝湯(見前風症談) 參附湯人參(一錢)附片(三分) 第四集·治療法 消渴 經曰:二陽結,謂之消。
周夢覺曰:同一消也,而氣分血分判焉。
氣分結者,病發于陽。
血分結者,病發于陰。
二症相反,如同冰炭。
其發于陽也,陽明被火煎熬,時引冷水自救,脈浮洪而數。
其發于陰也,陽明無水涵濡,時引熱水自救,脈沉弱而遲。
發于陽者,石膏黃連,可以折狂妄之火,人所共知。
發于陰者,其理最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難領會。
人之灌溉一身,全賴兩腎中之水火,猶之甑乘于釜。
釜中水足,而甑自水氣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幹枯縫裂。
血分之渴,作如是觀。
當此舌黑腸枯之時,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非重用桂附,不足以益其火。
火熾水勝,而渴自止。
餘嘗治是症,發于陽者十居二三,發于陰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數斤而愈。
彼本草所注,無非治氣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藥性,不注于本草。
方實治始于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說。
上消如是,中下消可類推矣。
昔漢武帝患是症,仲景進桂附八味湯服之而愈,因賜相如,服之無效。
或曰相如之渴,發于氣分;或曰相如為房勞所傷,非草木之精華所能療。
武帝不賜方而賜以金莖露一杯,庶幾愈焉,未可知也。
夢覺甘石湯治氣分有熱消渴。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炙草(一錢)黃連(一錢)粳米(一錢) 桂附地黃湯(即腎氣丸,見前腫滿方内) 塗蔚生曰:夢覺所論之氣分消渴,亦即水虛消渴。
如火過盛,而水之化氣過少,不能上輸肺部,水津四布者,亦須加入人參,使氣滋火降、津升渴止。
若其所謂發于陰者,用桂附地黃湯,則必須腎中水火俱虧,兼有下消症者方可用。
否則水虧火旺,滋陰降火,尚恐不濟,何可以熱濟熱,速其危殆者哉。
故知柏地黃湯,實為治消渴症之要藥。
因此症較他症為多也。
如其陰虧已極,則補有形之陰,必須有形之質,而龜膠尤可加入。
至于瘀血消渴,則為血阻氣升,清其瘀,而渴血自止。
雜病消渴則為水停不化,化其水,理其脾,益其火,而渴亦自止。
此皆非消之正症者也,亦不可不知。
知柏地黃湯(見前咳嗽方内) 第四集·治療法 二便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
陳飛霞曰:夫二陰者,前陰竅出小便,後陰竅出大便。
又雲:前陰主氣,後陰主血。
蓋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氣而後能出。
太陰之傳送,氣之運也,由血而後能潤。
此便溺之流通,見氣血根據附。
而人之所以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關竅耳。
清陽出上竅,謂呼吸也;濁陰出下竅,謂二便也。
倘一息不運,則機息窮而死矣。
故二便不通,加以腹痛氣喘嘔惡煩躁者,不可治也。
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腌臍法,蜜導煎法,則前後俱通矣。
八正散治熱聚下焦,二便不通。
木通(一錢)滑石(一錢)栀子仁(一錢)車前子(一錢)瞿麥穗(一錢)錦紋黃(一錢) 芒硝(一錢,等分,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 除大黃芒硝外,将各味水煎極熟,加入大黃再煎。
斟出後,再加芒硝沖服。
腌臍法治中下二焦大小便不通。
蓮須(一錢)生姜(一錢)淡豆豉(一錢)食鹽(一錢) 同搗爛作一餅子,烘熱掩肚臍,以帛紮之,良久氣通,二便自利。
蜜導煎法治二便不通。
以此通其大便,則下焦氣行,而小便自導矣。
白蜜煉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研細末二錢,和勻,稍冷,撚如小指大一條,外以蔥涎塗上,輕輕放入谷道中,氣通則便通矣。
塗蔚生曰:用皂角水,以管注入谷道中,其大便下利,亦極迅利,較蜜導煎尤佳。
又寒熱結于膀胱,亦可發生閉塞,不可不辨。
第四集·治療法 大便不通 經曰:太陰司天,陰痹,大便難,陰氣不用,病在于腎。
又曰:太陽之勝,隐曲不利,互引陰股。
陳飛霞曰: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
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機,幾乎息矣。
急宜通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
然有實閉,有虛閉,最宜詳審。
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證,則下之。
如八正散、承氣湯、木香槟榔丸之類,擇而用之。
中病即止,不可過也。
如形虛、氣虛、脈虛,而兼食少者,雖有可下之證,宜緩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
如平素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蜜導煎法。
八正散(見二便方内) 大承氣湯(見前痙病方内) 枳殼(一錢)濃樸(一錢)大黃(一錢)芒硝(一錢) 《集成》木香槟榔丸黑牽牛(炒取頭末,五個)尖槟榔錦紋黃木香神曲上共為細末,姜汁打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集成》保和丸神曲(一錢)陳皮(一錢)法半夏(一錢)茯苓(一錢)山楂肉(一錢)連翹(一錢) 《集成》潤腸丸火麻仁(去殼)光杏仁(去皮)桃仁(去皮)陳枳殼當歸尾(以上各七錢半)阿膠珠蘿蔔子蘇葉(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二錢,量人加減,白湯調下。
塗蔚生曰:潤腸丸即仲景脾約丸之意。
脾約丸為治脾火太旺,将腸胃津液煎枯,而大便幹結者。
潤腸丸雖本此意以為加減,而蘇葉之雜于其間,則不如脾約丸之純。
推此意以求,則陰虛至急,腎火至盛,将腸胃煎熬極枯,燥結極甚者,則生地萸肉知柏芩連俱可加入。
予在正陽,曾治一素患陰虛之人。
忽患大便燥結,他醫盡為推蕩,愈治而愈甚。
予為之用脾約丸原方,重用生地、龜膠、芩連等味而愈者。
足見大便之結,不僅實熱然也。
而陳飛霞以虛者用保和丸,加枳實微利之,是其既未免患虛之嫌。
又未知虛者,又有何種類,如何治法也。
若夫脾濕陰滞,津液不降,須得苓術而大便通者,則猶非飛霞所能知者也。
但此中最少,不過百分之一二耳,不可不知。
仲景脾約丸(一名麻仁丸) 麻仁(二錢)白芍(一錢)大黃(一錢)枳殼(七分)濃樸(五分)杏仁(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小便不利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
陳飛霞曰: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
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
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腎髒氣虛,受熱壅滞,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痛,腹脹緊滿,宜五苓散加車前、燈心。
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
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于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
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小便初起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
傷脾所緻,久而成疳,胃苓散鹽湯下。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随尿而來,謂之白濁。
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加味導赤散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用。
木通生地炙甘草枯黃芩黑栀仁澤瀉柴胡(各一錢)淡竹葉(七片)燈心(十根) 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治水有餘,火不足,而遺溺用。
益智(五錢,鹽水炒)補骨脂(三錢,鹽水炒)茯苓(五錢,酒炒) 上共細末,每服一錢,鹽水調下。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