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關燈
三焦之決渎病也。

     仲景以少陽立論,其義在此,正與《内經》互相發明。

    後人不知三焦,至謂仲景之證與《内經》不合,謬矣。

     張仲景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十五日愈。

    設不瘥,當月盡解。

    如其不瘥,當雲何?曰此結為瘕,名曰瘧母。

     當急治之,宜鼈甲煎丸。

     鼈甲煎丸鼈甲(炙一錢)射幹(一錢)黃芩(一錢)柴胡(一錢)鼠婦(一錢)幹姜(一錢)大黃(一錢) 桂枝(七分)石葦(一錢去毛)濃樸(一錢)紫葳(即淩霄一錢)半夏(七分)阿膠(一錢) 芍藥(一錢)丹皮(一錢)蟲(一錢)葶苈(一錢)人參(一錢)瞿麥(一錢)蜂窠(一錢) 赤硝(一錢)蜣螂(熬,一錢)桃仁(二錢)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竈下灰一鬥,清酒一斛五升,俟酒盡一半,着鼈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鼈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

    無鼠婦,赤硝二味) 唐容川曰:夫瘧邪本伏于營血之中,衛氣會而始發,故久則營血結聚而為瘧母。

    衛氣不通,而為留痰。

    是血為瘧母之主,痰屬衛氣所生,乃瘧母之兼有者也。

    故治瘧母,以攻利營血為主,而行痰降氣為輔。

    知此則知仲景此方,破血之藥,所以獨多,總是治營以通衛也。

     塗蔚生曰:各家之對于瘧症,所以先寒後熱,以及結成瘧母之理,雖不乏精細辨論,而能理由充足,不緻令人疑慮者,殊少其人。

    以餘度之,瘧症即系邪氣伏居少陽油膜之上,而下焦化生之氣,亦必須循油膜上行而外達,以為護衛。

    今以邪氣之阻,不得外達,而為護衛,故始而惡寒特甚。

    迨至邪正交戰既久,紛争已畢,終系邪氣勢弱,而正氣勢強。

    孰知正氣愈郁結,而勃發愈猛,故繼而發熱特甚。

    設使邪随汗出,則瘧可冀愈。

    否則,病患設為健壯,化生正氣迅利,則正氣之團結亦速,出與邪争亦急。

    今病者之體有強弱,化生之氣有遲緩,故瘧有一日一發,間日一發。

    營血之行,以衛氣為轉移,今衛氣屢為邪氣郁阻,而營血不能随其郁阻,經火煉以為郁滞,而為瘧母焉。

    夫瘧母名者,以邪氣縱随正氣紛争盡出。

    而此血之凝滞,與邪伏居油膜無異,仍可使瘧疾發生焉。

    故主鼈甲蟲大黃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

    濃樸葶苈等味,理氣者,以疏散之。

    然猶慮邪未盡除也,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人參以托之。

    血虛受傷也,兼用阿膠白芍以固之。

    餘則清熱滌水之味,務使其邪氣盡除,不至血痰交結而為瘧母焉。

    此說此見,不知有合聖意否,尚希國内高明醫士随時教正是幸。

     張仲景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吐,名曰瘅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瘦肌肉。

     唐容川曰:陰氣指少陰心腎也。

    心腎之陰虛,故熱而少氣,心中煩冤。

    邪氣能入于心,而内藏于心,皆少陰陰氣孤絕之證也。

    陽氣指太陽膀胱也,水中之陽,化氣為熱,以衛周身。

    今獨有陽氣則純熱,合于陽明,則為手足熱。

     合于三焦,則欲嘔。

    外合于腠理分肉之間,則令肌肉消爍。

    治少陰,宜雞子黃湯。

    治太陽,宜白虎湯。

    後世如清瘟敗毒飲一方,可以兼治。

     按《史記·倉公傳》風瘅客脬,言瘅邪客居膀胱。

    此瘅瘧亦發于膀胱,與牡瘧正相對,牡瘧是邪在心也。

     張仲景曰: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

    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湯加桂枝知母(一錢)石膏(一錢)甘草(一錢)粳米(一錢)桂枝(七分) 唐容川曰:身無寒但熱,為白虎湯之正證。

    加桂枝者,以有骨節煩疼症,則有伏寒在于筋節,故用桂枝以逐之也。

     張仲景曰: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一錢,燒去腥)雲母(一錢,燒二日夜)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

    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湯治牡瘧。

     牡蛎(一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蜀漆(一錢) 注意:蜀漆即常山苗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蒌根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一錢)人參(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栝蒌根(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柴胡桂姜湯治瘧多寒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一錢)桂枝(七分)幹姜(一錢)栝蒌根(一錢)黃苓(一錢)牡蛎(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腫滿 經雲: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腹大身盡腫,皮濃,按之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又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又曰:水病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陳飛霞曰:腫滿之證,悉由脾胃之虛也。

    脾土喜燥而惡濕,若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

    脾虛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于中,而腫滿作焉。

    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标。

    若以消伐為能事,未有不緻危殆者也。

    又當分别上下。

    經曰:面腫者風,足腫者濕。

    凡腫自上而起者,多因于風,其治在肺,宜發散之,參蘇飲合五皮飲。

    自下而起者,因于腎虛水泛,或因脾氣受濕,宜滲利之。

    仲景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身盡腫者,或因禀賦不足,卒冒風寒,或因瘧痢脾虛,皆能作腫。

    輕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

    凡風寒之腫,若身無熱,宜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陽水腫,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煩躁口渴,以五皮飲送沆瀣丹微下之。

     陰水腫者,身不熱,口不渴,身冷發寒,二便自調,平胃散加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腫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四肢,而後歸于腹者不可治。

    若小兒元氣本虛,複遇大病之後,而渾身浮腫,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滑洩,不思飲食,此陰寒之極,脾胃将絕。

    治腫之方,俱不可用,唯以六君子湯加肉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

    昧者但見其腫,不知元氣之竭絕,而猶消導利水,複以舟車、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奪之者,此殺人之事,慎之戒之。

     加味胃苓散(見前洩瀉方内) 即胃苓丸原方。

    如頭面腫初起,略加麻黃;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黃赤加木通;身腫加五加皮;腹脹加砂仁白蔻丁香枳殼,腳冷不溫加附子、肉桂、防己。

     五苓散(見前咳嗽方内) 五皮飲沆瀣丹(俱見前傷濕方内) 加味四君子湯人參(一錢)白術(一錢)茯苓(一錢)肉桂(五分)炮姜(五分)砂仁(六分)白蔻(六分) 公丁香(七分)炙甘草(一錢)大棗(一枚) 平胃散蒼術(一錢)陳皮(一錢)濃樸(六分)甘草(一錢) 《脈經》曰:水腫之脈,浮大易愈,沉細難痊。

    周夢覺曰:餘謂醫不細揣脈與症,斯已難矣。

    果脈清症确,浮大固可十全,沉細未必難痊。

    餘少時,曾患水腫,而回生者。

    欲知水腫幽明路,說法何妨我現身。

    人生飲入于胃,氣化之妙,全憑脾肺腎三經。

    脾專運用之職,肺擅通調之官,腎司熏蒸之用,而後雲興雨施,滲入膀胱。

    三經失權,其氣不化,蓄諸中洲,橫流四肢,泛濫皮膚。

    一身之中,無非水為之灌注矣。

    以其脈之沉細者言之,脈而沉細,病愈深而侵入髒矣。

    即脈之沉細,分症之陰陽。

    其為陰水腫也,形寒傷肺,濕寒侵脾,虛寒損腎,大便溏瀉,小便清利,脈則沉細而遲。

    補土以溫金,實脾湯,實開斯世之福。

    壯水兼補火,腎氣湯,能挽造化之窮。

    其為陽水腫也,火盛克金,熱郁侮土,燥過枯水,大便堅硬,小便黃赤,脈則沉細而數。

    石膏友麥冬,本草中足稱治水之橇;黃連伴黃柏,醫方内大是分水之犀。

    餘嘗閱是症,陰陽俱厥,有令人不可測度。

    陽水之厥,更有十倍于陰水者。

    陰水誤以陽治,先或聲啞而死;陽水誤以陰治,定是吐血而亡。

    至于脈之浮大,邪猶在表,病之最淺者也。

    水蓄膀胱,五皮飲,可潔清淨之府;水行肌表,越婢湯,足開鬼門之閉。

    其朝寬暮急,暮寬朝急者,水随氣之升降也,何必曰陰虛陽虧。

    上氣喘促,夜卧難安者,水淫肺之葉孔也,何必子胎母宮。

    曰風水、曰石水、曰皮水,多其水名。

    曰濕腫,曰血腫,曰風腫,總是水腫。

    揣摩脈症,辨别髒腑,沉細浮大,有何難易之分。

    酌理準情,無非從前所有之語;披肝瀝膽,盡是劫後餘生之言。

    其于是症,煞吃苦幸矣。

    愁成白發三千丈,曆盡洪濤十八灘。

     夢覺實脾湯焦術(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濃樸(六分)肉桂(五分)草蔻(七分)木瓜(一錢) 木香(五分)附片(三分)幹姜(五分)大棗(一枚) 全匮腎氣丸(即桂附地黃湯) 熟地(三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澤瀉(一錢)丹皮(一錢)肉桂(五分) 附片(三分) 夢覺麥冬湯石膏(一錢)麥冬(一錢)粳米(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連柏湯黃連(一錢)苡米(一錢)黃柏(一錢)車前(一錢)肉桂(五分)知母(一錢)炙草(一錢) 仲景越婢湯石膏(一錢)麻黃(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水腫之症,猶古時洪水之患,彌漫遍野,渾無際涯。

    斯時補脾以利水、暖腎以化水、此皆築堤之見,不及之治。

    不若大禹之治水,疏通河道,引水注海,奪而去之之為愈也。

    予以為除風腫虛腫而外,水之陽者,宜采用阿膠大黃甘遂湯,從陽以救陰。

    水之陰者,宜采用十棗湯與五皮散,從陰以救陽。

    雖劑嫌猛烈,而滔天之水,誠非此猛烈之劑,旁無能克者也。

    下後再以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等湯,調停善後,庶不至養癰贻患,尾大不掉。

    雖食鹽一層為水腫之大忌,而如此治法,亦在所不禁。

    不過病之劇者,以食鹽置罐敷緊,燒熟為宜耳。

    (又水腫極易與風腫、氣腫有混,不可不辨。

    風腫、氣腫,按之随手而起,水腫按之随手沒指,此其分别處也。

    ) 金匮阿膠大黃甘遂丸阿膠(二錢)大黃(一錢)甘遂(七分) 上三味,以阿膠溶化為丸,如綠豆大,大人初次可與服六七丸;不下,漸次增至十數丸、二十丸不等。

    小兒初次,隻可服三二丸;不下,漸次增加至七八九丸不等。

    總之,務必須量人之大小,以為藥之輕重耳。

     十棗湯(見前咳嗽方内) 第四集·治療法 脹滿 經曰:足太陰虛,則鼓脹。

    又曰:胃中寒則脹滿。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脹。

    陳飛霞曰:夫脹滿者,腹脹氣滿也。

    因于脾肺不能健運,所以作脹也。

    有虛脹、寒脹、實脹、熱脹。

    大抵虛脹、寒脹十之八九,實脹、熱脹十之二三。

    蓋實熱之證,人所易見,或因傷食,或因傷寒入裡,所以易知而易治。

    虛寒之證,由中氣衰弱,脾氣不化而脹,所以難見而難醫。

    若以虛寒之脹,而誤為實熱之脹治之,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

    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服藥攻下太過,緻成腹脹者。

    宜溫中調氣,濃樸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桂附。

    實脹者,腹中原有食積,或因飲食過飽,固結于中。

    外證,則胃口胸前高脹,身熱口渴,倦卧不語,腹痛微喘,目閉不開,俨然虛極之象。

    小兒此證最多而難識。

    昧者不為詳審,見其四肢不舉,口閉不開,誤以為慢風,而用甯神導痰之藥,十中十死,無一活者。

    不知大實有羸,即此是也。

    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

    熱脹者,或傷寒熱邪入裡,大便閉結,小便短赤,渾身壯熱,面赤煩躁,集成沆瀣丹。

    寒脹者,由中氣素寒,冷滞郁結,無身熱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氣喘腹脹。

    先以塌氣丸消之,複以異功散,調其脾胃。

     凡遍身瘡疥,因淋洗塗搽,逼毒歸内而腹脹者,輕則荊防敗毒散升散之,重則集成沆瀣丹微利之。

    瘡出脹消者吉,不出者兇。

    經謂髒寒生脹滿者,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如脾濕有餘,陽火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育萬物。

    必待和風日暖,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

    凡此宜以辛熱之藥運用之可也。

    經謂下之則脹已。

    此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素實、形體氣質壯實者言之也。

    若脾虛内寒,而氣不能運精微,以成脹滿者,隻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滞之氣。

    庶使脾土健旺,脹滿營運,斯可愈矣。

    此經之所謂塞因塞用,用從治之法耳。

    醫者不察,惟執下之脹已,急于獲效;病者喜以下藥,以求痛快。

    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脹滿愈甚,去死不遠矣。

     濃樸溫中湯治胃寒心腹脹。

     川樸(七分)陳皮(一錢)黑姜炭(一錢)茯苓(一錢)草蔻仁(六分)木香(五分)炙甘草(一錢) 虛兼寒者,加熟附子、肉桂、生姜少許。

     《集成》塌氣丸治寒郁結,肚腹虛脹。

     胡椒仁全蠍尾(去鈎子,洗淨炒幹) 上以胡椒略去皮去淨一兩,炒過,和蠍尾碾末,面糊為丸,極小。

    每服一二錢,陳皮湯送下。

     沆瀣丹(見前傷濕方内) 《集成》三仙丹五靈脂(二兩)廣木香(五錢)巴豆仁(四十粒,去淨油)醋打曲糊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量兒大小服之。

     異功散白術(一錢)茯苓(一錢)黨參(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 荊防敗毒散芥穗(一錢)防風(一錢)連翹(一錢)枳殼(七分)升麻(五分)薄荷(一錢)羌活(七分) 獨活(五分)粉葛根(一錢)川木通(一錢)金銀花(一錢)黃芩(一錢)川芎(五分)栀子仁(一錢) 甘草(一錢) 上身腫,加蔥三莖;下體腫,加燈草十莖,清水煎服。

     塗蔚生曰:陳飛霞謂虛脹,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攻伐太過,緻成腹脹。

    然吐則傷陽,瀉則傷陰,而攻伐之足以傷陽傷陰,亦無異于吐瀉。

    陰陽既形損傷,則滋陰補陽,即不容或已,豈容再施消導者哉?查濃樸溫中湯原方,多系破氣之藥,于此證未免失宜。

    餘以為宜用六君子湯,稍加木香為佐,既無虛虛之患,又無實實之嫌。

    臨時能因其寒熱,而加桂附歸芍枳查芩連等味,而虛寒實熱之脹,亦無不左宜右宜也。

     第四集·治療法 氣鼓血鼓 周夢覺曰: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庵,獨于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

    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庵始。

    餘考其症,是氣也,當列于氣門。

    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

    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中洲,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郁而為熱,氣鼓成焉。

    經曰:諸脹腹大,皆屬于熱是也。

    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稍進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氣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

    其所由來者,有明征矣。

    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

    藥草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

    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于腹也。

    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

    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

    曰熱脹,由熱而脹也。

    曰氣脹,由氣而脹也。

    統名之,曰氣鼓也。

    彼水脹寒脹,列于濕門宜也,原于此症毫不相涉。

    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亦尚未分晰也。

     夢覺黃連人參湯人參(一錢)黃連(一錢)焦術(一錢)麥冬(一錢)青皮(一錢)肉桂(六分)炙甘草(一錢) 東垣中滿分消湯濃樸(一兩)枳殼黃連黃芩法半夏(各五錢)陳皮知母澤瀉(各三錢)茯苓砂仁幹姜(各二錢)人參白術甘草豬苓(各一錢) 蒸餅為丸,每服三二錢不等,白開水下。

     唐容川曰:血鼓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

    醫書俱雲是婦人之病。

    惟喻嘉言謂男子恒有之。

    面色萎黃,有蟹爪紋絡,脈雖極虛,而履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脅脹腹疼。

    迨脹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東南最多,所以然者,東南饒魚鹽。

    魚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熱中;鹽者,鹹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

    血為陰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久月增,中焦沖和之氣,亦漸為熱矣。

    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

    于是,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一似婦人受孕者然。

    至彌月時,腹如抱甕。

    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濃味,椒姜桂糈成熱中者,皆其類也。

    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湯加幹姜、川芎、防己為末,陳米荷葉煎湯,泛丸白湯下。

    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

     容川又曰:謹按喻氏之論,其言血鼓之原,最為詳确。

    惟所主之方,與氣熱則結,而血不流通之說,未能吻合。

    蓋六君子與所加之藥,于治痰膨為宜,且須寒飲方為切合。

     如論所謂,宜用清和理氣之品。

    攻劑代抵當丸主之,和劑丹栀逍遙散,加姜黃香附治之。

    諸書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

    第兩方用溫藥,亦血因寒凝之劑。

    與喻氏所論,又有不同,醫者審證擇用可也。

     容川又曰:又有石瘕腸覃,狀如懷子,腹日以大。

    月事以時下者為腸覃,以寒氣客于腸外,氣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

    月事不以時下者為石瘕,乃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惡血當下不下,衄以留止,故成石瘕。

    是氣病而血亦病也。

    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後服溫經湯。

     單腹脹者為血膨。

    若四肢皆脹,或先後四肢腫起,其色紅者,謂之血腫。

    亦有不紅者,血從水化而為水,故不紅也。

    或得于吐衄之後,瘀血化水而腫。

    或得于婦人經水不行,血化為水而腫。

    既化為水,則兼治之,五皮飲加當歸、白芍蒲黃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幹漆雄黃醋丸,麥芽湯下亦可。

    又凡鼓脹浮腫,但要分陰症、陽症,陰症脈沉澀弦緊,必有寒痰諸症,宜用中滿分消湯加桃仁。

    陽證脈數口渴,便短氣逆等證,宜小柴胡湯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豬苓、茯苓、車前子治之。

     六君子湯(見煎咳嗽方内) 代抵當丸大黃(一錢酒炒)莪術(一錢)山甲珠(三片)紅花(一錢)丹皮當歸(各三錢)牛膝(二錢) 夜明砂(三錢) 每次三五錢不等,可以随時酌量。

     丹栀逍遙散當歸(一錢)白芍(一錢)茯苓(一錢)白術(一錢)丹皮(一錢)栀子(一錢)柴胡(七分) 甘草(一錢) 橘核丸橘核(一錢)香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