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集·治療法
痢疾
經雲: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髒。
下為腸洩,久為腸。
陳飛霞曰:小兒此病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
煩躁不安,由裡急後重也。
數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
周夢覺曰:痢有不與世相遞嬗,而名則因時而變易。
方策所傳,其來有自,不容不據古以準今。
《素問》謂之腸,《難經》謂之裡急後重,漢謂之滞下,晉謂之秋燥,至唐方謂之痢。
即其名而繹其義,便血曰,痛甚日急,壅甚曰滞,皺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顯示于稱名之表。
曆代以來,揚榷指陳,揚榷,猶言大概也。
不啻以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治是症者,顧可孟浪從事,翻欲緘滕扃而置之死地乎。
當此暑炎方退,金飙初起,土間其中,熱濕燥彙于一時,三氣湊而為病。
有時行者,從皮毛入,微惡寒腹痛,洩盡宿食,方轉紅白。
風之所過,行于一家,則病一家;行于一境,則病一境。
有傳染者,從口鼻入,不惡寒腹痛,随洩宿食,即轉紅白。
氣之所觸,染于一人則病一人,染于一方則病一方。
于斯時也,撫枕席而興嗟,何分男女,如廁坑而抱痛,莫測死生。
天氣陰晴,诟聞一室;燈光明滅,呻徹五更。
飲膏粱者無論已,可憐寒土當災,朋盡返回,難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從傳庚癸之呼。
聚桑梓者猶可也,最苦旅人遠适,今雨不來,誰恤零丁異地;聞風争避,那管客子離鄉。
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證一己之功修,于是證而參上乘焉。
本來恻隐之心,自應以之普度也。
喻嘉言:初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
劉河間曰: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膿血自除。
餘于痢之時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經絡而趨邪,敗毒散克壯元老之猷。
于痢之傳染初起者,而宗河間焉,和營衛而導滞,芍藥湯允占丈人之吉。
及其歸宿,郁則為熱,試診其脈,未有不數者,所以香連丸,為治痢之總方。
顧在表忌用者,邪猶未入于裡也。
久病難用者,恐重傷其生氣也。
昔趙養葵以六味地黃湯治傷寒,人譏為趙氏之創見,而下多傷陰。
餘嘗以六味地黃湯治痢,此又餘之創見也。
如果脈虛自汗,赤白将盡,真人養髒湯、诃子散,俱可酌而用之。
夫痢不分赤白,既出于熱,反服辛熱而愈者,此乃從治之法。
蓋人之禀賦有寒有熱,邪熱之中人,每從其類而化。
辛熱藥能開郁解結,使氣血得以宣通,特宜于以寒化熱之人。
若遇以熱化熱,而誤用之,其禍有不可勝言矣。
存心濟世者,倘遇以寒化熱之痢,用溫補而大獲其效,慎勿執以為例。
人參敗毒散人參(一錢)羌活(五分)獨活(五分)柴胡(一錢)前胡(一錢)川芎(五分)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 芍藥湯芍藥(一錢)當歸(一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一錢)木香(六分)槟榔(七分) 肉桂(五分)炙甘草(一錢) 香連丸黃連(二錢)吳萸(一錢上二味同炒,去吳芋,加木香五分,不見火,共研細末,醋糊為丸) 真人養髒湯粟殼(一錢)诃子(一錢)肉豆蔻(一錢)木香(六分)甘草(一錢)肉桂(五分)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 诃子散粟殼(一錢)诃子(一錢)幹姜(七分)陳皮(一錢)上共為細末,空心服。
桂附湯附子(三分)肉桂(三分)幹姜(六分)焦術(一錢)砂仁(五分)炙甘草(一錢) 塗蔚生曰:痢雖隻分紅白,與紅白相兼者三種,而寒熱虛實之症,亦無不盡在其中。
唐容川曰:腸胃之中,除卻糟粕,隻微有脂膏水液而已。
脂膏屬血分,水液屬氣分。
病氣分,則水混而為白痢。
病血分,則血擾而為赤痢。
氣血交病,則赤白相半。
由何處釀成真膿,而從大便洩出哉。
有之,則毒聚腸胃,将腸胃脂膏血肉,蒸化為膿,或下如爛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腸潰胃之危候,與癰之腐爛無異,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
是容川已将痢之發生原由,揭示其大概矣。
而治之之法,有謂宜發汗者;有謂宜清涼者,有謂宜寒熱合治者,有謂由于夏月貪涼,過食生冷,至秋伏陰内動,應時而痢,宜溫暖者;有謂時痢宜瀉,久痢宜補者;有謂宜收澀者;有謂初痢忌用芩連者,有謂宜燥濕者;有謂宜消導者。
以上之主張,既不一緻,而彼此之互相攻讦,亦因以起矣。
餘以患痢五年,深恨大醫之難延,名醫之炎涼,時醫之誤我,于是引咎自奮,棄儒就醫。
偏于痢症一門,三緻意焉。
迨其痢自治愈,稍有心得,始知諸家之所主張,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
吾人如欲長于治痢,必須知諸家之有所長,與諸家之所短。
而取其所長,舍其所短,互相參考補用。
聚群衆之精華,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濟而無偾也。
夫痢之所以宜發汗者,以寒邪從皮毛而入,循外之周身油膜,以入内之腸胃油膜。
腸胃之氣化,既受陰凝下降而為白痢。
吾人即急當升提開發,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此葛根、柴胡等藥之在所必用也;若有裡急後重,欲便不便者,而木香、槟榔、枳殼、當歸、白芍等在所必用,有寒熱風者,而防風、天麻、白頭翁等在所必用。
此即先賢所謂逆流挽舟之法,以及理氣則後重自除也。
痢之所以宜清涼者,以内部之火熱,既擾傷經絡之陰血,使下降而為赤痢。
則吾人之欲熱退痢止,亦惟在清涼之一途,故知柏芩連歸芍等味,在所必用。
其兼有由于外之風熱者,而天麻、白頭翁、僵蠶、桑寄生等在所必用。
其兼有裡急後重者,而木香、槟榔、枳殼、濃樸等味在所必用。
其兼有日久血虛者,而生地、阿膠、龜膠等味亦在所必用。
此即先賢之所謂清熱解毒以及調血則便膿自愈也。
若唐容川所謂血色黑暗,脈遲,手足冷者,屬虛寒,黃土湯主之。
此系紅痢之變症,亦猶白痢之亦間有可少用芩連者也。
痢之所以宜寒熱合用者,以寒邪既傷六腑之氣,而火熱又傷其六髒之血,使寒熱參雜,赤白間下,則惟有寒熱合用之一途,此葛柴荊防歸芍芩連香枳姜棗之在所必用也。
唐容川謂此寒熱合用,必有寒熱兼見之實症,不得籠統言之,而混用寒熱雜方也。
即如仲景烏梅丸所治之症,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此熱症之實據也。
食即吐蛔,下之痢不止,此即寒症之實據也。
惟其有腑熱髒寒之實據,故用烏梅丸,兼寒熱治之。
又如仲景生姜瀉心湯所治之症雲:心下痞硬,幹噫食臭,此火症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腸間之實據,故用生姜瀉心湯治之。
大便初頭硬,後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腸中有熱也,陳修園拟用理中湯加大黃,此皆寒熱兼見之實據。
醫者必辨症如是之嚴,而後用藥處方,不失铢黍。
此等精細注腳,詢可謂不易多得者也。
痢之所以宜溫暖者,以生冷雖傷内部生陽之氣,而将值夏令,猶可借吸入之天陽,以調劑其陰凝寒滞。
迨至時遷勢移,向者溫暖之空氣,一變而為清涼之空氣,則吾人向日陰凝寒滞之髒腑,其氣血自不得不随寒冷之凝結,一發而為痢下矣。
吾人欲其痢止,則不得不從溫暖,此茯苓、白術、苡仁、陳皮、木香、甘草生姜、大棗等味之所必用也。
痢之所以時痢宜瀉,久痢宜補,宜收澀者,此蓋謂寒熱既初傷其氣血,使氣血之原質,變為赤白痢下。
其勢方熾,不得不從事推蕩。
俾已成之痢,盡行推下,減其積垢,即所以減其邪勢;減其邪勢,即所以止其痢候,此枳殼、槟榔、木香、陳皮、芒硝、大黃,之在所必用也。
然此必須毫無外感,而後可用,否則亦須加解外諸藥。
若夫久痢不止,氣血下陷,則魂魄将随之而脫,魂魄既脫,其死亡也,可立而待。
故治之之法,惟宜滋補。
有熱者,清燥救肺湯主之;有寒者,八珍湯加升麻主之。
仲景之桃花湯,烏梅丸,皆是澀以止脫之義。
慎勿謂澀,則邪氣固結于内,而不敢用收澀之藥也。
痢之所以忌用芩連者,此蓋謂寒涼足以傷胃;胃傷,則生化之源頓絕。
然必有伏陰在内,寒邪凝滞之實據,方可忌用芩連。
若火結腸胃,下迫至甚,腹痛如錐,則芩連硝黃又為此症得力之猛将也。
痢之所以宜燥濕者,以濕之有傷氣血,無異寒熱之傷氣血。
吾人欲其去痢止,則惟有燥之之一法。
然濕有寒熱,而痢又宜以寒熱為轉移,此茯苓、白術、車前、苡仁、澤瀉等類,有時與姜附同用,而有時又須與芩連同用者也。
痢之所以宜消導者,此蓋時痢宜瀉之義。
以痢多食積,必須消其食積,而後可冀痢止,此枳殼、濃樸、大黃、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之所必用也。
然容川解曰:痢症之裡急,為急欲下便,是肝木之疏洩。
後重為欲便不得,是肺氣之斂,而于止奔迫,解郁閉一方,而肝肺并治者,拟用白頭翁湯,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殼、槟榔、柴胡、麥芽、當歸、白芍等治之,輕則,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杏仁、枳殼、槟榔、麥芽、花粉,調和肝肺,則肺氣不迫注,肝氣得開利矣。
又雲:肝氣欲洩而下注,肺氣欲收而不開,故痢多發于秋。
秋金肺氣閉而不開,肝氣決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治宜甘桔湯加白芍,以桔梗開提肺氣,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為加減,則鼈甲、龍膽草、青皮、秦皮、蘆荟、皆平肝之藥,當歸、生地、桃仁、五靈脂、元胡索,皆治肝經血分之藥,黃芩、麥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藥,枳殼、貝母、杏仁、陳皮,皆肺經調氣之藥。
随宜緻用,變化在人,烏有不治之痢哉。
容川此節證論,雖僅足為時痢之方針,而臨症擇而用之,亦無不效,若桴鼓者矣。
黃土湯方竈心土(二錢)甘草(一錢)白術(一錢)熟地(一錢)黃芩(一錢)附子(炮,五分)阿膠(一錢) 仲景烏梅丸方烏梅(一錢)細辛(六分)幹姜(五分)黃芩(一錢)黃連(一錢)當歸(一錢)附子(五分) 川椒(一錢)桂枝(七分)黨參(一錢)黃柏(一錢) 仲景生姜瀉心湯方生姜(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幹姜(五分)黃芩(一錢)半夏(六分)黃連(一錢) 大棗(一錢) 清燥救肺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知柏地黃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八珍湯方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熟地(一錢)川芎(五分)白術(一錢)茯苓(一錢)黨參(一錢) 甘草(一錢) 仲景桃花湯方赤石脂(一錢)幹姜(五錢)粳米(一錢) 仲景白頭翁湯方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秦皮(一錢) 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仲景甘桔湯方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噤口痢 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熱濁攻,胃氣被傷而不開,各書俱遵丹溪,用石蓮湯,《金鑒》謂内熱盛,上沖心作嘔。
噤口者,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以攻之。
按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
西洋醫雖滞于迹,亦間有可信處。
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渾化如糜,常探胃津攪飯,頃刻亦化為糜。
據此謂說,則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
試觀犬欲得肉,則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
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類乎此。
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其清和之津,盡化而為濁滞,下注于大腸,則為痢,停聚胃中,則拒不納食。
丹溪石蓮湯,雖知清火補胃,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今醫用石蓮子,不知何物,斷不可用。
即蓮米,性亦帶澀,痢症宜滑以去着,澀乃所忌。
且胃中濁滞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瘥,然未洗滌其滞,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方也。
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
至嘔不思食,《金鑒》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
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
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兩面俱到。
治噤口者,從無此論,吾今悟出切實之理,為斯人大聲疾呼。
海始欲以文章報國,今己自分不能,庶幾發明此道,稍有補于斯民欤。
又補論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
此與霍亂對看自明,霍亂上吐下瀉,必以和中而愈,則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
第霍亂是中寒而發,為上下俱脫之症,法主理中湯以溫之。
噤口痢,上噤下滞,其為中熱可知。
熱結于中,上下不開。
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湯諸藥,以寒涼治之,生姜瀉心湯,去幹姜為宜,人參白虎湯亦佳。
石蓮湯方人參(一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石蓮(一錢,即蓮米有黑殼者) 竹葉石膏湯淡竹葉(一錢)石膏(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寸冬(一錢)半夏(七分)生姜(一錢)粳米(一錢) 塗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
因此症原系一種熱症也。
清瘟敗毒散石膏(一錢)知母(一錢)生地(一錢)犀角(五分)黃連(一錢)栀子(一錢)桔梗(一錢)黃芩(一錢) 赤芍(一錢)玄參(一錢)連翹(一錢)丹皮(一錢)甘草(一錢)竹葉(一錢) 大柴胡湯柴胡(一錢)黃芩(一錢)人參(一錢)半夏(七分)大黃(一錢)枳實(七分)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人參白虎湯見前溫病方内麥冬養榮湯人參(一錢)知母(一錢)寸冬(一錢)甘草(一錢)五味子(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 陳皮(六分)黃(一錢)生地(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瘧疾 周夢覺曰:儒者讀書十年,窮理十年,自謂于醫已通三昧。
及其視病,兩相龃龉,不歸責藥肆之假,便诿咎染病之真。
與之強辨無庸也,請試之治瘧。
夫瘧病之淺而顯者也,最易足以驗醫之得失。
世之用劫藥,而僥幸以成功者,不在此論。
如果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而百戰百勝焉,庶可懸壺都市,負籠鄉邦;猶是投之罔效,屢易其方,古籍糠,空披萬卷,寒窗燈案,辜負十年。
經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
餘讀經文,而知瘧脈之所以弦也。
軀殼之内,腫腑以外,屬半表半裡,而邪居之,宜脈之弦,與少陽同。
是故風無常府,以所中處為府,其中頂骨也。
三陽之脈,皆上于頭。
陽明之脈,循發際至額顱,邪氣并于陽明,令人頭痛,灑淅寒甚,久乃熱,則為陽明之瘧。
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邪氣并于少陽,令人頭痛、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則為少陽之瘧。
至于太陽之脈,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正過風府處,故頭痛、腰重、體重、寒從背起。
所以中于陽者,太陽之瘧居多,其中骨也。
三陰之脈,皆發于足太陽之脈,上膝股内入腹。
邪氣并入太陰,令人足軟,不嗜飲食,多寒熱,則為太陰之瘧。
厥陰之脈,入毛中,繞陰器,邪氣并入厥陰,令人足軟,小腹滿,小便不利則為厥陰之瘧。
至于少陰之脈,上股後廉直貫膂,正當風府處,故足軟,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所以中于陰者,少陰之瘧居多。
其中于陽也,陽氣漸入于陰分,日下一節,其行也遲。
故其作也,日晏一日,難愈。
其中于陰也,陰氣轉入陽分,日下二節,其行也速。
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
治之之法,瘧在三陽,則以三陽治之,瘧在三陰,則以三陰治之。
倘弦化脈虛有汗,但輔其正氣,而邪自除。
則統陰陽而溫補之,未有不随手而效者。
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症各殊,同《傷寒論》。
知治傷寒,則知治瘧。
餘謂第知治傷寒,猶不足以治瘧。
知傷寒矣,而知邪客風府,則足以治瘧矣。
所同于傷寒者症,所異于傷寒者脈。
傷寒之脈,随陰陽變遷,瘧症之脈,一弦字貫澈。
知所以治傷寒,而于陰陽勝複之理,邪正交戰之時,髒腑行徑之穴,無不灼知之矣。
業醫者欲驗一己之功修,請自試之治瘧。
夢覺陽明經症瘧疾方葛根(一錢)升麻(五分)黃芩(一錢)白芍(一錢)草果(一錢)炙草(一錢) 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陽明腑症瘧疾方大黃(一錢)芒硝(一錢)槟榔(一錢)濃樸(五分)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少陽瘧疾方青皮(七分)濃樸(七分)柴胡(一錢)黃芩(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七分)白芍(一錢) 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青皮引) 夢覺太陽經症瘧疾方麻黃(一錢)桂枝(一錢)杏仁(一錢)炙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太陽腑症瘧疾方焦術(一錢)茯苓(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三陰瘧疾方(附子理中湯加草果) 玉竹(一錢)焦術(一錢)幹姜(七分)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附片(三分)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虛症瘧疾方統治虛瘧。
黃(一錢)焦術(一錢)附子(三分)首烏(一錢)當歸(一錢)玉竹(一錢)草果(一錢) 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周夢覺之瘧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
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
不過仲景簡而赅,而夢覺繁而詳。
實則本仲景之法以為治,即無不治之瘧,亦無治不能愈之瘧。
蓋瘧,系風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内之油膜者。
而仲景之治瘧,則根據少陽以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
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動以截止為能事,每至旋愈旋複,即以其不能根本解決也。
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瘧,凡遇瘧之一二劑不能全愈者,必勸其多服數劑,使其卒歸于愈,愈而不複。
今将其原文摘入,雖為治瘧者之備考,夫亦曰存古雲耳。
張仲景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差。
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内經》言瘧邪藏于風府,旁連募原。
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臍下,即三焦之連網矣。
三焦、膀胱皆腎之府,三焦為陽府,而化水行于裡,則為小便;膀胱為陰府,而化氣于表,則為衛氣。
《内經》就瘧所發言,責在衛氣,故邪在太陽之風府。
仲景就瘧之所留言,故責在三焦膜原。
是以瘧症,未有小水清利者,
下為腸洩,久為腸。
陳飛霞曰:小兒此病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
煩躁不安,由裡急後重也。
數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
周夢覺曰:痢有不與世相遞嬗,而名則因時而變易。
方策所傳,其來有自,不容不據古以準今。
《素問》謂之腸,《難經》謂之裡急後重,漢謂之滞下,晉謂之秋燥,至唐方謂之痢。
即其名而繹其義,便血曰,痛甚日急,壅甚曰滞,皺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顯示于稱名之表。
曆代以來,揚榷指陳,揚榷,猶言大概也。
不啻以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治是症者,顧可孟浪從事,翻欲緘滕扃而置之死地乎。
當此暑炎方退,金飙初起,土間其中,熱濕燥彙于一時,三氣湊而為病。
有時行者,從皮毛入,微惡寒腹痛,洩盡宿食,方轉紅白。
風之所過,行于一家,則病一家;行于一境,則病一境。
有傳染者,從口鼻入,不惡寒腹痛,随洩宿食,即轉紅白。
氣之所觸,染于一人則病一人,染于一方則病一方。
于斯時也,撫枕席而興嗟,何分男女,如廁坑而抱痛,莫測死生。
天氣陰晴,诟聞一室;燈光明滅,呻徹五更。
飲膏粱者無論已,可憐寒土當災,朋盡返回,難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從傳庚癸之呼。
聚桑梓者猶可也,最苦旅人遠适,今雨不來,誰恤零丁異地;聞風争避,那管客子離鄉。
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證一己之功修,于是證而參上乘焉。
本來恻隐之心,自應以之普度也。
喻嘉言:初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裡。
劉河間曰: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膿血自除。
餘于痢之時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經絡而趨邪,敗毒散克壯元老之猷。
于痢之傳染初起者,而宗河間焉,和營衛而導滞,芍藥湯允占丈人之吉。
及其歸宿,郁則為熱,試診其脈,未有不數者,所以香連丸,為治痢之總方。
顧在表忌用者,邪猶未入于裡也。
久病難用者,恐重傷其生氣也。
昔趙養葵以六味地黃湯治傷寒,人譏為趙氏之創見,而下多傷陰。
餘嘗以六味地黃湯治痢,此又餘之創見也。
如果脈虛自汗,赤白将盡,真人養髒湯、诃子散,俱可酌而用之。
夫痢不分赤白,既出于熱,反服辛熱而愈者,此乃從治之法。
蓋人之禀賦有寒有熱,邪熱之中人,每從其類而化。
辛熱藥能開郁解結,使氣血得以宣通,特宜于以寒化熱之人。
若遇以熱化熱,而誤用之,其禍有不可勝言矣。
存心濟世者,倘遇以寒化熱之痢,用溫補而大獲其效,慎勿執以為例。
人參敗毒散人參(一錢)羌活(五分)獨活(五分)柴胡(一錢)前胡(一錢)川芎(五分)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 芍藥湯芍藥(一錢)當歸(一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一錢)木香(六分)槟榔(七分) 肉桂(五分)炙甘草(一錢) 香連丸黃連(二錢)吳萸(一錢上二味同炒,去吳芋,加木香五分,不見火,共研細末,醋糊為丸) 真人養髒湯粟殼(一錢)诃子(一錢)肉豆蔻(一錢)木香(六分)甘草(一錢)肉桂(五分)人參(一錢) 白術(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 诃子散粟殼(一錢)诃子(一錢)幹姜(七分)陳皮(一錢)上共為細末,空心服。
桂附湯附子(三分)肉桂(三分)幹姜(六分)焦術(一錢)砂仁(五分)炙甘草(一錢) 塗蔚生曰:痢雖隻分紅白,與紅白相兼者三種,而寒熱虛實之症,亦無不盡在其中。
唐容川曰:腸胃之中,除卻糟粕,隻微有脂膏水液而已。
脂膏屬血分,水液屬氣分。
病氣分,則水混而為白痢。
病血分,則血擾而為赤痢。
氣血交病,則赤白相半。
由何處釀成真膿,而從大便洩出哉。
有之,則毒聚腸胃,将腸胃脂膏血肉,蒸化為膿,或下如爛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腸潰胃之危候,與癰之腐爛無異,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
是容川已将痢之發生原由,揭示其大概矣。
而治之之法,有謂宜發汗者;有謂宜清涼者,有謂宜寒熱合治者,有謂由于夏月貪涼,過食生冷,至秋伏陰内動,應時而痢,宜溫暖者;有謂時痢宜瀉,久痢宜補者;有謂宜收澀者;有謂初痢忌用芩連者,有謂宜燥濕者;有謂宜消導者。
以上之主張,既不一緻,而彼此之互相攻讦,亦因以起矣。
餘以患痢五年,深恨大醫之難延,名醫之炎涼,時醫之誤我,于是引咎自奮,棄儒就醫。
偏于痢症一門,三緻意焉。
迨其痢自治愈,稍有心得,始知諸家之所主張,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
吾人如欲長于治痢,必須知諸家之有所長,與諸家之所短。
而取其所長,舍其所短,互相參考補用。
聚群衆之精華,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濟而無偾也。
夫痢之所以宜發汗者,以寒邪從皮毛而入,循外之周身油膜,以入内之腸胃油膜。
腸胃之氣化,既受陰凝下降而為白痢。
吾人即急當升提開發,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此葛根、柴胡等藥之在所必用也;若有裡急後重,欲便不便者,而木香、槟榔、枳殼、當歸、白芍等在所必用,有寒熱風者,而防風、天麻、白頭翁等在所必用。
此即先賢所謂逆流挽舟之法,以及理氣則後重自除也。
痢之所以宜清涼者,以内部之火熱,既擾傷經絡之陰血,使下降而為赤痢。
則吾人之欲熱退痢止,亦惟在清涼之一途,故知柏芩連歸芍等味,在所必用。
其兼有由于外之風熱者,而天麻、白頭翁、僵蠶、桑寄生等在所必用。
其兼有裡急後重者,而木香、槟榔、枳殼、濃樸等味在所必用。
其兼有日久血虛者,而生地、阿膠、龜膠等味亦在所必用。
此即先賢之所謂清熱解毒以及調血則便膿自愈也。
若唐容川所謂血色黑暗,脈遲,手足冷者,屬虛寒,黃土湯主之。
此系紅痢之變症,亦猶白痢之亦間有可少用芩連者也。
痢之所以宜寒熱合用者,以寒邪既傷六腑之氣,而火熱又傷其六髒之血,使寒熱參雜,赤白間下,則惟有寒熱合用之一途,此葛柴荊防歸芍芩連香枳姜棗之在所必用也。
唐容川謂此寒熱合用,必有寒熱兼見之實症,不得籠統言之,而混用寒熱雜方也。
即如仲景烏梅丸所治之症,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此熱症之實據也。
食即吐蛔,下之痢不止,此即寒症之實據也。
惟其有腑熱髒寒之實據,故用烏梅丸,兼寒熱治之。
又如仲景生姜瀉心湯所治之症雲:心下痞硬,幹噫食臭,此火症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腸間之實據,故用生姜瀉心湯治之。
大便初頭硬,後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腸中有熱也,陳修園拟用理中湯加大黃,此皆寒熱兼見之實據。
醫者必辨症如是之嚴,而後用藥處方,不失铢黍。
此等精細注腳,詢可謂不易多得者也。
痢之所以宜溫暖者,以生冷雖傷内部生陽之氣,而将值夏令,猶可借吸入之天陽,以調劑其陰凝寒滞。
迨至時遷勢移,向者溫暖之空氣,一變而為清涼之空氣,則吾人向日陰凝寒滞之髒腑,其氣血自不得不随寒冷之凝結,一發而為痢下矣。
吾人欲其痢止,則不得不從溫暖,此茯苓、白術、苡仁、陳皮、木香、甘草生姜、大棗等味之所必用也。
痢之所以時痢宜瀉,久痢宜補,宜收澀者,此蓋謂寒熱既初傷其氣血,使氣血之原質,變為赤白痢下。
其勢方熾,不得不從事推蕩。
俾已成之痢,盡行推下,減其積垢,即所以減其邪勢;減其邪勢,即所以止其痢候,此枳殼、槟榔、木香、陳皮、芒硝、大黃,之在所必用也。
然此必須毫無外感,而後可用,否則亦須加解外諸藥。
若夫久痢不止,氣血下陷,則魂魄将随之而脫,魂魄既脫,其死亡也,可立而待。
故治之之法,惟宜滋補。
有熱者,清燥救肺湯主之;有寒者,八珍湯加升麻主之。
仲景之桃花湯,烏梅丸,皆是澀以止脫之義。
慎勿謂澀,則邪氣固結于内,而不敢用收澀之藥也。
痢之所以忌用芩連者,此蓋謂寒涼足以傷胃;胃傷,則生化之源頓絕。
然必有伏陰在内,寒邪凝滞之實據,方可忌用芩連。
若火結腸胃,下迫至甚,腹痛如錐,則芩連硝黃又為此症得力之猛将也。
痢之所以宜燥濕者,以濕之有傷氣血,無異寒熱之傷氣血。
吾人欲其去痢止,則惟有燥之之一法。
然濕有寒熱,而痢又宜以寒熱為轉移,此茯苓、白術、車前、苡仁、澤瀉等類,有時與姜附同用,而有時又須與芩連同用者也。
痢之所以宜消導者,此蓋時痢宜瀉之義。
以痢多食積,必須消其食積,而後可冀痢止,此枳殼、濃樸、大黃、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之所必用也。
然容川解曰:痢症之裡急,為急欲下便,是肝木之疏洩。
後重為欲便不得,是肺氣之斂,而于止奔迫,解郁閉一方,而肝肺并治者,拟用白頭翁湯,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殼、槟榔、柴胡、麥芽、當歸、白芍等治之,輕則,用小柴胡加當歸、白芍、杏仁、枳殼、槟榔、麥芽、花粉,調和肝肺,則肺氣不迫注,肝氣得開利矣。
又雲:肝氣欲洩而下注,肺氣欲收而不開,故痢多發于秋。
秋金肺氣閉而不開,肝氣決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治宜甘桔湯加白芍,以桔梗開提肺氣,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為加減,則鼈甲、龍膽草、青皮、秦皮、蘆荟、皆平肝之藥,當歸、生地、桃仁、五靈脂、元胡索,皆治肝經血分之藥,黃芩、麥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藥,枳殼、貝母、杏仁、陳皮,皆肺經調氣之藥。
随宜緻用,變化在人,烏有不治之痢哉。
容川此節證論,雖僅足為時痢之方針,而臨症擇而用之,亦無不效,若桴鼓者矣。
黃土湯方竈心土(二錢)甘草(一錢)白術(一錢)熟地(一錢)黃芩(一錢)附子(炮,五分)阿膠(一錢) 仲景烏梅丸方烏梅(一錢)細辛(六分)幹姜(五分)黃芩(一錢)黃連(一錢)當歸(一錢)附子(五分) 川椒(一錢)桂枝(七分)黨參(一錢)黃柏(一錢) 仲景生姜瀉心湯方生姜(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幹姜(五分)黃芩(一錢)半夏(六分)黃連(一錢) 大棗(一錢) 清燥救肺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知柏地黃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八珍湯方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熟地(一錢)川芎(五分)白術(一錢)茯苓(一錢)黨參(一錢) 甘草(一錢) 仲景桃花湯方赤石脂(一錢)幹姜(五錢)粳米(一錢) 仲景白頭翁湯方白頭翁(一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秦皮(一錢) 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前咳嗽方内) 仲景甘桔湯方甘草(二錢)桔梗(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噤口痢 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熱濁攻,胃氣被傷而不開,各書俱遵丹溪,用石蓮湯,《金鑒》謂内熱盛,上沖心作嘔。
噤口者,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以攻之。
按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
西洋醫雖滞于迹,亦間有可信處。
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渾化如糜,常探胃津攪飯,頃刻亦化為糜。
據此謂說,則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
試觀犬欲得肉,則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
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類乎此。
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其清和之津,盡化而為濁滞,下注于大腸,則為痢,停聚胃中,則拒不納食。
丹溪石蓮湯,雖知清火補胃,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今醫用石蓮子,不知何物,斷不可用。
即蓮米,性亦帶澀,痢症宜滑以去着,澀乃所忌。
且胃中濁滞非洗滌變化不為功,此方雖寒熱未瘥,然未洗滌其滞,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方也。
清瘟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
至嘔不思食,《金鑒》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
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
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兩面俱到。
治噤口者,從無此論,吾今悟出切實之理,為斯人大聲疾呼。
海始欲以文章報國,今己自分不能,庶幾發明此道,稍有補于斯民欤。
又補論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
此與霍亂對看自明,霍亂上吐下瀉,必以和中而愈,則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
第霍亂是中寒而發,為上下俱脫之症,法主理中湯以溫之。
噤口痢,上噤下滞,其為中熱可知。
熱結于中,上下不開。
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湯諸藥,以寒涼治之,生姜瀉心湯,去幹姜為宜,人參白虎湯亦佳。
石蓮湯方人參(一錢)黃芩(一錢)黃連(一錢)石蓮(一錢,即蓮米有黑殼者) 竹葉石膏湯淡竹葉(一錢)石膏(一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寸冬(一錢)半夏(七分)生姜(一錢)粳米(一錢) 塗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
因此症原系一種熱症也。
清瘟敗毒散石膏(一錢)知母(一錢)生地(一錢)犀角(五分)黃連(一錢)栀子(一錢)桔梗(一錢)黃芩(一錢) 赤芍(一錢)玄參(一錢)連翹(一錢)丹皮(一錢)甘草(一錢)竹葉(一錢) 大柴胡湯柴胡(一錢)黃芩(一錢)人參(一錢)半夏(七分)大黃(一錢)枳實(七分)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人參白虎湯見前溫病方内麥冬養榮湯人參(一錢)知母(一錢)寸冬(一錢)甘草(一錢)五味子(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 陳皮(六分)黃(一錢)生地(一錢) 第四集·治療法 瘧疾 周夢覺曰:儒者讀書十年,窮理十年,自謂于醫已通三昧。
及其視病,兩相龃龉,不歸責藥肆之假,便诿咎染病之真。
與之強辨無庸也,請試之治瘧。
夫瘧病之淺而顯者也,最易足以驗醫之得失。
世之用劫藥,而僥幸以成功者,不在此論。
如果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而百戰百勝焉,庶可懸壺都市,負籠鄉邦;猶是投之罔效,屢易其方,古籍糠,空披萬卷,寒窗燈案,辜負十年。
經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
餘讀經文,而知瘧脈之所以弦也。
軀殼之内,腫腑以外,屬半表半裡,而邪居之,宜脈之弦,與少陽同。
是故風無常府,以所中處為府,其中頂骨也。
三陽之脈,皆上于頭。
陽明之脈,循發際至額顱,邪氣并于陽明,令人頭痛,灑淅寒甚,久乃熱,則為陽明之瘧。
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邪氣并于少陽,令人頭痛、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則為少陽之瘧。
至于太陽之脈,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正過風府處,故頭痛、腰重、體重、寒從背起。
所以中于陽者,太陽之瘧居多,其中骨也。
三陰之脈,皆發于足太陽之脈,上膝股内入腹。
邪氣并入太陰,令人足軟,不嗜飲食,多寒熱,則為太陰之瘧。
厥陰之脈,入毛中,繞陰器,邪氣并入厥陰,令人足軟,小腹滿,小便不利則為厥陰之瘧。
至于少陰之脈,上股後廉直貫膂,正當風府處,故足軟,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所以中于陰者,少陰之瘧居多。
其中于陽也,陽氣漸入于陰分,日下一節,其行也遲。
故其作也,日晏一日,難愈。
其中于陰也,陰氣轉入陽分,日下二節,其行也速。
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
治之之法,瘧在三陽,則以三陽治之,瘧在三陰,則以三陰治之。
倘弦化脈虛有汗,但輔其正氣,而邪自除。
則統陰陽而溫補之,未有不随手而效者。
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陰者,其症各殊,同《傷寒論》。
知治傷寒,則知治瘧。
餘謂第知治傷寒,猶不足以治瘧。
知傷寒矣,而知邪客風府,則足以治瘧矣。
所同于傷寒者症,所異于傷寒者脈。
傷寒之脈,随陰陽變遷,瘧症之脈,一弦字貫澈。
知所以治傷寒,而于陰陽勝複之理,邪正交戰之時,髒腑行徑之穴,無不灼知之矣。
業醫者欲驗一己之功修,請自試之治瘧。
夢覺陽明經症瘧疾方葛根(一錢)升麻(五分)黃芩(一錢)白芍(一錢)草果(一錢)炙草(一錢) 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陽明腑症瘧疾方大黃(一錢)芒硝(一錢)槟榔(一錢)濃樸(五分)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少陽瘧疾方青皮(七分)濃樸(七分)柴胡(一錢)黃芩(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七分)白芍(一錢) 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青皮引) 夢覺太陽經症瘧疾方麻黃(一錢)桂枝(一錢)杏仁(一錢)炙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夢覺太陽腑症瘧疾方焦術(一錢)茯苓(一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三陰瘧疾方(附子理中湯加草果) 玉竹(一錢)焦術(一錢)幹姜(七分)草果(一錢)炙甘草(一錢)附片(三分)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夢覺虛症瘧疾方統治虛瘧。
黃(一錢)焦術(一錢)附子(三分)首烏(一錢)當歸(一錢)玉竹(一錢)草果(一錢) 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 塗蔚生曰:周夢覺之瘧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
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
不過仲景簡而赅,而夢覺繁而詳。
實則本仲景之法以為治,即無不治之瘧,亦無治不能愈之瘧。
蓋瘧,系風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内之油膜者。
而仲景之治瘧,則根據少陽以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
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動以截止為能事,每至旋愈旋複,即以其不能根本解決也。
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瘧,凡遇瘧之一二劑不能全愈者,必勸其多服數劑,使其卒歸于愈,愈而不複。
今将其原文摘入,雖為治瘧者之備考,夫亦曰存古雲耳。
張仲景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差。
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内經》言瘧邪藏于風府,旁連募原。
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臍下,即三焦之連網矣。
三焦、膀胱皆腎之府,三焦為陽府,而化水行于裡,則為小便;膀胱為陰府,而化氣于表,則為衛氣。
《内經》就瘧所發言,責在衛氣,故邪在太陽之風府。
仲景就瘧之所留言,故責在三焦膜原。
是以瘧症,未有小水清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