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集·治療法
辨臍風
夏禹鑄曰:三朝之内,便是臍風,如七日之外,定然不是。
前人隻曰風由臍入,以緻撮口噤口,并不曾說出一種理來。
餘思嬰兒出世,剪落臍帶,帶口有水,風因乘水由臍入腹。
然腹與唇舌相去太遠,而唇撮舌強何故?把賊邪逆犯之理,一悟乃知。
風入于腹,始附于肝。
肝,木也,風則附木而鳴,目乃肝之竅,兩眼角故有黃色。
風入于肝,必逆犯于脾,鼻準,脾之屬,故準頭又有黃色。
入于脾必逆犯于腎,兩唇腎屬,故色黃口撮。
入于腎,必逆犯乎心,舌乃心之苗,故舌必強直。
到此風火交威,亡之必矣。
予悟臍風颠末,至此自問,亦不自知。
語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殆此之謂欤。
臍風初發,吸乳必較前稍松,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鎖緊,舌頭強直,不必治矣。
一見眼角鼻及人中有黃色,而唇不撮緊者,曲小兒指,揉外勞宮,即用燈火于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大指少商各穴一,臍輪六。
未落帶,于帶口火燃一既落,于落處一共十三,風便止,面黃即退矣。
此火攻之法,何異呂祖壺中藥,盧公再生方哉。
願天下為父母者,根據予着治,即十百千萬億中,斷無一孩死于臍風者。
塗蔚生曰:脾在五行屬土。
以位置言,則居四方之中,故有以鼻診脾之說。
以開竅言,則居于口,故又有以口診脾之說。
其說雖異,其理則一。
而夏禹鑄硬欲遷就五行生克相傳之理,以腎屬唇,未免有誤。
蓋腎之分發,宜居面部之颏下,而其開竅,則居于兩耳也。
再臍輪六者,離臍不遠不近,環臍一周,排列圓勢,而以火攻六下也。
陳飛霞曰:臍為百風總竅,五髒寒門,道家謂之下丹田,為人身之命蒂。
兒在胎時,口鼻未通呼吸,惟臍間真息,随母之呼吸為呼吸。
其下地囫底一聲,氣通口鼻,而胎元之一息,不複為用矣。
遂寄于臍内一寸三分,中虛一穴,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中央黃色,八脈九竅,經緯聯系,為真息往來之路,坎離交會之鄉。
凡修煉仙胎,皆從此處立基,所以謂之命蒂。
故小兒初生,惟臍之關系最重。
斷臍之時,亦不可不慎。
或剪臍帶太短,或結束不緊,緻外風侵入臍中,或浴兒時,牽動臍帶,水入生瘡,客風乘虛而入,内傷于腎,腎傳肝,肝傳心,心傳脾,脾傳肺,蘊蓄其毒,發為臍風。
其症面赤啼叫者心病,手足微搐者肝病,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牙關緊急者腎病,啼哭不止者肺病。
五髒之症略見一二者,猶可治,悉見者不治。
又曰:小兒初生,惟臍風病為惡候。
其症有三,曰臍風、曰襟口、曰鎖肚,雖皆臍症,而寒熱自别,治則宜詳。
一曰臍風。
由斷臍後,為水濕風寒所乘,入于臍而流于心脾。
令肚腹脹滿,吮乳口松,多啼不乳。
此初起之時,速用火攻散之。
若至氣息喘急,啼聲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作痛,此胎毒夾風邪入五髒。
外用火攻,内服指迷七氣湯(《集成》未詳)。
若肚臍青腫,口撮不開,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爪青黑者,皆不治。
一曰噤口。
其症眼閉口噤,啼聲漸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
遇此先看其上有點子,即以指甲輕輕刮破,以木香、白叩仁各五分,煎湯化下沆瀣丹,動利髒腑,氣順自愈。
一曰鎖肚。
由胎中熱毒壅盛,結于肛門,大便不通。
急令婦女溫水漱口,吮兒之前後心,并臍下及手足心,共七處,凡四五次,外以輕粉五分研末,蜂蜜少許,溫水調服,以通為度。
如不通,更以蔥白三四寸長,用油抹潤,輕透谷道,納入二寸許,以通為快。
若至七日不通者死。
塗蔚生曰:飛霞之所謂噤口,即俗人之所謂鵝口。
飛霞之所謂鎖肚,即傷寒之所謂陽明熱結。
飛霞以初生小兒不宜有此熱病,硬欲将鵝口熱結二症牽入臍風以内,是未免過于迂拘者也。
陳飛霞曰:古人之論臍風,謂皆由于水濕風冷所緻。
予則以為古論猶未盡也。
蓋臍風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
外因者風濕所傷,内因者禀受父母真陽不足也。
予嘗見一婦産育十數胎皆男,盡殇于七日内之臍風無存者。
若謂外邪所傷,何以能傷此家之兒,又豈無一兒能避之者,此内因之顯而易見者。
凡男子之命門,真陽不足者,右尺脈必細澀無神,生子必有臍風。
予察之詳,見之确,非耳聞者比也。
其外因者,病發于二三四五日之間,病生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必發于六七日之間,病生于五髒,故不可治。
曩者夏禹鑄有臍風之訣,謂之三朝一七,看兒兩眼角黃,必有臍風。
不知禀受濃者,生下即滿面紅黃,乃為吉色,誤認臍風,其害不小,此法不确。
惟令乳母每日摸兒兩乳,乳内有一小核,其候也。
然乳内有核,發臍風者固多,而複有不發臍風者。
此法十有七八,亦有二三分不确。
但看小兒不時噴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宜急治之。
第臍風之治,無一成法可遵,雖有疏風攻下之法,莫能濟急。
獨予異授燈火,無論臍風痙搐,以及兇危險症,用藥不能挽回者,此火可以生之。
久經效驗,未肯輕傳。
因見幼科,不知火穴,往往錯誤用之,反緻引動風邪,蔽固火毒,緻兒身熱不退,火毒内攻,因多不救。
故不忍隐秘,盡以吐露,以公諸世。
世之幼科治病,辄曰剪風截風。
夫剪者,邀遏之謂也,截者,堵塞之謂也。
以火用于中宮任脈所行之地,豈非遏堵其邪,而犯關門逐盜之戒乎?不知風邪之在人身,善行數變,無聲無形,欲除其害,無如疏條散,達而去之,不使久羁于榮衛經絡則善矣。
如仲景之治傷寒,而立汗吐下三法。
邪在表者,汗而散之;邪之在上者,吐而越之;邪之深入者,下而奪之。
總欲其邪盡而後已,未聞有邀截者也。
而今幼科,不但不為逐邪,而反閉關絕險,阻其去路,使邪氣進不可,退不能,猖狂踯躅,欲其不倒刃相攻,斬關逆犯者,不可得也。
此皆為治者釀成之禍害,于邪何尤。
凡邪之傷人,未有不從三陽而入,驅邪之法,亦必使其從三陽而出。
故此火穴,亦惟三陽有之。
蓋欲引其出表,斷不可使之入裡也,敬為圖說詳後。
塗蔚生曰:小兒禀受真元不足,固有發生臍風,易為夭劄。
然亦有由于父母中有梅毒,傳至小兒,生不數日而夭亡者,此亦不可不知。
其狀生下三二日後,滿身起有白點或間有紅點,漸次不吸乳食,白點亦漸變為紅點,旋即夭亡,其狀至慘,為嬰兒之父母者,可不慎欤。
第三集·治療法 用火口訣 陳飛霞曰:夫嬰兒全身燈火,誠幼科第一捷法,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火共六十四,陰符易數,能疏風散表,行氣利痰,解郁開胸,醒昏定搐,一切兇危之候,火到病除。
用火之時,倘值寒冬,必于房中燃燒明火,使兒不至受寒,燈草大小适中,以麻油燃用,令老練婦人抱兒解衣、去帽,從左耳角孫起,總根據後之歌訣用之。
但用火不可姑息,勿謂火數太多,憫其難受。
蓋小兒受病,由其經絡凝滞,髒腑不舒。
以火散之,正欲使其大叫大哭,方得髒氣流通,渾身出汗,榮衛宣暢,立時見功。
此火暗合周天,不可減少,否則不效。
若救臍風,非此不可,并列于後。
第三集·治療法 集成神火歌 陳飛霞曰:仙傳神火天然理,始自角孫脈起。
(凡用燈火,無論男女嬰兒,皆從左邊起。
角孫在耳尖上,脈在耳後根。
)聽宮曲鬓本神旁,次及天容仍右取。
(聽宮在耳以前,曲鬓在鬓腳旁,本神在額角,天容在耳輪根下。
左邊已完,右亦如此。
)囟會承漿左肩井,曲池合谷諸邪解。
(囟會即囟門,承漿在下唇宛宛中,肩井在肩上宛宛中,從左起,故曰左肩井。
曲池在曲肘彎上廉曲縱處,合谷在虎口上骨岐叉處。
)氣關已過至神門,右亦如此昏可醒。
(氣關在食指第二節,神門在掌後下廉銳骨之端。
左完,右亦如之。
)右乳根中七始,右亦如之何待齒。
(自左乳根下邊,從上至下,七止。
右乳根下亦如之。
)臍下陰交續命關,平平三點兇危止。
(陰交在肚臍下半寸,用火三。
)脊中身柱至長強,肺俞陽陵承山當。
(身柱在脊骨三節下,從進上至下,九止。
肺俞在兩飯匙骨縫中,陽陵泉在膝外邊下三寸,承山在腿肚盡處)昆侖解溪丘墟穴,湧泉右亦效之良。
(昆侖在外踝骨後,解溪在系鞋帶處,邱墟在外踝骨前,湧泉在腳底下中心。
左腳完,右腳亦如之。
) 塗蔚生曰:飛霞此節,名為異授,不知果系異授,抑是别有用意。
其火穴雖多,而病至危急,間亦可用,蓋火攻可代藥之疏通髒腑也。
惟人身穴道最多,非有直接師授頗難得其真谛。
古圖既形舛錯,此圖亦多模糊。
予于其圖則删之,于其注則補之,非略之也,實以此種穴道,非區區之圖,所能盡其曲折耳。
查合谷穴乃大指根骨,與次指骨二者二交之間也。
曲池穴須拱手取之,乃肘外輔骨曲肘橫紋頭陷中也。
乳根乃陽明胃經所主,由乳頭正中往下一寸六分,則為乳根穴。
餘俱每往下一寸是一穴。
故彼注雲:從上至下七止,但尺寸法,須根據其本人中指正面之中節,兩橫紋相距之間,則為一寸也。
身柱系背之脊骨第三椎,須由兩肩平行計算,由身柱而下,五椎是神通穴,六椎是靈台穴,七椎是至陽穴,九椎是筋縮穴,十一椎是脊中穴,三十椎是懸樞穴,十四椎是命門穴、十六椎是陽關穴,二十一椎是腰穴,脊骨端是長強穴,餘則無穴。
除身柱、長強而外,尚有九穴,注為九,想是除去身柱長強而外耳。
肺俞穴亦須由脊骨算起,自第三椎骨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則為肺俞穴也。
第三集·治療法 用火宜忌 陳飛霞曰:平素産子有臍風,則胎胎不爽。
于産下第二日,勿待其發,先以此火散之,百不一失。
胎兒生下,多啼不乳,噴嚏呵欠,吮乳口松,即是臍風将作,急以此火治之。
凡兒病面青黑,扭項搖頭,仰身擦面,或眼青怒視,或左右斜視,或上下竄視,或兩目連眨,或頭項牽強,卷舌露睛,噓風撮口,啼哭咬人,或手如數物、或兩手牽引,或兩足跳掣,忽擾忽亂,失張矢志,但覺精神與常有異者,由從前表裡不清,将欲作痙,此火至妙。
傷寒已痙,角弓反張,眼目斜視,左右搐搦,但中惡容忤、痫證與食填太陰,及一切風閉、火閉、痰閉、氣閉,乍然卒死者,此火最神。
食傷脾骨,肚大筋青,于端午日午時,用全身燈火,後于青筋開叉處,以火截之。
一叉一點,其肚自消。
風寒痰氣閉塞之症,此火實有神功。
凡用燈火既完,候兒啼哭已定,即用金粟丹半丸,(《集成》未詳)姜湯化服。
服後以衣裹之,蒙其頭面,令之安卧片時,以複其神志,其病如失。
小兒四時感冒傷寒汗出,大小便調,唇舌如常,口不作渴,此表病輕症也,疏散之則愈,忌用燈火。
小兒邪已入裡,身熱面赤口渴,大小便閉,唇焦舌緊眼紅,或手足心熱,夜熱煩焦,舌上黃苔,揚手擲足,掀衣掀被,此裡症内熱,清利自愈,切忌燈火。
小兒大病久病,身體怯弱,面目青黃,唇舌自瑩,搖頭斜視,昏睡露眼,形骸消瘦,聲息輕微,自汗盜汗,或一切嘔吐洩痢,痘麻瘡癰,久咳久瘧,失血之後,精神疲倦,乳食減少,指紋沉細,六脈無神。
此皆極虛之症,切忌火攻,慮其升散故也。
一切久熱消渴疳症,形骸黑瘦,毛發焦枯,由陰枯血弱虛熱所為,切忌燈火。
塗蔚生曰:嬰兒之用燈火,猶傷寒之用麻姜附,非病為陰寒,固不可用,而非病至危急,尤不可用。
故除臍風而外用者頗少。
然亦以夏禹鑄之臍風燈火為簡妥。
醫者須于此等界限認清,方不至誤兒性命。
至其所謂宜燈火之客忤症,與火痰閉症,則未免失之過當。
蓋客忤為一種穢惡毒厲之氣,多系熱亢,隻宜清解;而火痰閉症,則又隻宜清利者也。
第三集·治療法 小兒初生臍風簡便方 陳飛霞曰:小兒臍風撮口,用完全生蔥二根,搗爛取汁,又以直僵蠶三個炒去絲,研極細末,以蔥汁調勻,塗兒母乳頭上,令兒吮之,或灌兒口内。
小兒臍風撮口,以艾葉燒灰填臍上,以帛縛之。
若臍帶已落,用蒜切薄片貼臍上,以艾火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
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蟬蛻十四枚,全蠍去尾毒,洗去鹽泥十四枚,炒幹為細末,入輕粉三分,每用一匙,乳汁調灌即愈。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者是也。
以蜈蚣炙焦,研末敷瘡上。
撮口噤風,面黃色,氣喘聲不出,由胎氣挾熱,流毒心脾,故令舌強唇青,口發噤。
用直僵蠶二枚,去嘴略炒為末,蜜調納兒口中。
小兒十日内,口噤不乳,取大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細末入豬乳一小杯,和勻分作三次,徐徐灌之,神效無比。
小兒臍瘡及膿出血,用海螵蛸、胭脂,共為末,以油潤瘡,乃搽藥。
小兒齒根邊生白點,名馬牙,啼哭不吮乳,即看口内堅硬之處,或牙根邊白點,将針挑破出血。
濃煎薄荷湯,磨京墨調勻,以指攪過,再以産母亂發蘸墨,滿口搽之。
仍用新青皮,蘸溫水展口,即愈。
塗蔚生曰:以上簡便諸方,頗多奇異之處,效否固難斷定,姑存之以備參考。
因臍風為小兒最危險,最迅速之症也。
小兒内有積熱,固可發生白點,成為馬牙。
然積熱過甚,亦多有發生鵝口疳者。
此症頗為險惡,不得治法,傷兒亦速。
其症多在小兒初生百日内外,間有二三歲亦患此者。
初起時,口中發生白點,逐漸增多,拭之即去,少刻即有,滿口纏遍。
内竄入候,日夜啼哭,不乳食,俗名雪口,又名敷口白,實則鵝口疳之義也。
方用黃連甘草等分煎湯,以綢裹指拭去,取桑皮中白汁塗之即愈。
或用陳墨敷之亦效,再以益元散燈心湯送下,則不複發。
兒稍大者,則以生地、元參、杭芍、薄荷、桔梗、栀子、寸冬、連翹、甘草等味與之煎服,以期速愈。
第三集·治療法 嬌兒易死說 塗蔚生曰:所謂嬌兒者,富貴之子也,嗣艱之子也,數門一息之子也。
惟其兒嬌,則父母愛之之心切,惜之之心深。
平時任其飲食,随其嗜好,姑無論矣。
一旦諸病作焉,則冀其抱病之子,立刻是一無恙健兒。
慮其飲食不進也,則為之已進一糕,午進一餅。
慮其寒熱不退也,則為之申進一湯,酉進一藥。
于是甲醫方去,乙醫複來,此藥剛下,彼藥又至。
卒使藥與藥戰,傷其髒腑,斃其性命而後已。
嗟夫!嬌小嬰兒,何堪許多之藥。
柔脆脾胃,那堪沖逆之來。
至此而尚不知悟,猶謂吾之嬌愛之兒,藥之不急,治之未周,乃系耽擱誤事。
豈不是一天下至愚且惑之人哉!吾今願為天下之為父母者,進一忠告。
凡兒無病則已,如有病焉,則除審慎延醫用藥外,切勿亂為請醫,急為調治。
蓋欲使醫者得盡其所長,而藥得展其所能事也,吾今亦願為天下之為醫者,進一忠告。
前治不當則已,如其當焉,則須猛力為之解說,使其勿輕易方。
切不可貪圖細微診費,與之胡亂開方,緻誤兒命。
蓋欲使前醫之有以施其長,而吾之長亦即顯也。
第三集·治療法 我之風症談 塗蔚生曰:自黃帝有風論篇,仲景有傷風說,風病之名,遂成千古不磨。
然而後之習醫諸家,亦即因此互相立論,互相眩迷矣。
有謂風為陽邪者,有謂風為陰邪者。
彼雲此誤,此議彼非,卒使最易了解之風字,成一群醫争訟莫結之案,豈不大可怪哉。
迨至近代西學輸入,而醫學高明之唐容川,始将西說參合。
言空中之氣,有冷熱二種,空氣熱則漲而上升,他處冷空氣,即來補之。
試于門中熱火,門之上下各有孔,則上孔之熱氣必外出,下孔之冷氣必内入。
成風之理,與此相同,因此成兩種風。
一為自冷處吹向熱帶之風,一為自熱帶吹向冷處之風。
是成風之理,已可得其梗概。
然其解《内經》之東方生風,為應春氣,陽回陰退之象,是其猶未能将先聖成風之奧旨,闡發無遺,而明乎天地之底蘊者也。
予以個人之研求,體先聖意義之所在,謹敢直抒管見,而為風症之談。
雖是否有當,不能無後賢之指摘。
而見之所至,實亦曰不敢自己雲爾。
夫風者,乃空氣之被牽引,而流動以變其常體者也。
有寒有熱,有緩有速。
不可以寒拘之,亦不可以熱拘之。
不可以陽拘之,亦不可以陰拘之。
先聖名之曰風,蓋已以包乎寒熱二者在内,與包乎寒熱平均之和緩亦在内也。
大地之上,惟空氣為最多,故亦惟風為最甚。
然風不自成,必有使之所以成者,而後得行其撼山搖海之威,翻天覆地之狀。
推厥其物,則惟日球。
蓋日球為陽熱凝聚之一大火體,其積較地球為大,有蒸曬調劑空氣之力,有旋轉左右空氣之力。
其将空氣蒸曬至熱也,則空氣失其常度,随陽熱之蒸發,由至靜而變為至動,成為一種熱風。
如西人之所謂熱則澎漲,容川之所謂自熱處吹向冷處之風是也。
其将空氣不能蒸曬為熱也,則空氣亦失其常度,随陰寒之凝聚,亦由至靜而變為至動,成為一種寒風。
如西人之所謂冷則收束,容川之所謂自冷處吹向熱帶之風是也。
吾人試于平旦無風之時觀之,見天地清闊,本一俨然空氣靜寂之天地也。
而霎時旭日東升,空氣融和,漸由溫暖變而為亢烈,即覺有微風生焉,此即東方生風,空氣随太陽為轉移之一驗也。
如日被雲掩,或淪胥西沒,則空氣由和暖而變為寒冽,亦覺有微風生焉。
其他暴風旋風等類,亦無不系空氣随太陽熱度之增減,以為轉移進退者矣。
俗語有開門風,關門息,關門風,開門息之說,實則《内經》東方生風之義,而兼含有風之成息之理。
不過識見尚淺,未能将其所以成息之理說出耳。
而昧者不察,以為東方即為生風之處,毫與太陽無涉,不亦惑乎?予言未竟,客有笑于予者曰:古人雲:東方為震,震為木,木生風。
子言東方不能生風,得勿木能生風乎?曰非也。
木者,風之标也;空氣者,風之本也。
然空氣亦非真本,太陽則其本中之本耳。
試思地球之上,本木最多。
然參差于木之間者,何物無有,不過木體為最高,可以代風之揚威耳。
若曰除木而外,湖海不為之激蕩而揚波,房屋不為之吹噓而震動,此則必無之事,伐木以止風,竭澤以理痰,是何異揚湯止沸。
故仲景治風大劑之桂枝湯,除桂枝祛風,白芍扶肝而外,餘則姜甘大棗,俱系溫理脾胃之藥,然亦即合助火熱以化陰寒之藥也。
入禀天地之氣以生,雖名為小天地,實則與天地有異。
天地寒熱之風,既能傷及萬物,而人之元氣有虧,亦能受風之襲擊而成病。
故有元氣本寒,又感寒風而病寒者,如桂枝湯是也。
亦有元氣本熱。
又感熱風而病熱者,如風引湯是也。
如謂風為陽邪,則不宜有桂枝湯之用桂枝生姜;如謂風為陰邪,則不宜有風引湯之用大黃石膏。
是風之有寒有熱,于此益彰。
天地體人之微,生長防風桂枝等類,以治寒風,又生長天麻白頭翁等類,以治熱
前人隻曰風由臍入,以緻撮口噤口,并不曾說出一種理來。
餘思嬰兒出世,剪落臍帶,帶口有水,風因乘水由臍入腹。
然腹與唇舌相去太遠,而唇撮舌強何故?把賊邪逆犯之理,一悟乃知。
風入于腹,始附于肝。
肝,木也,風則附木而鳴,目乃肝之竅,兩眼角故有黃色。
風入于肝,必逆犯于脾,鼻準,脾之屬,故準頭又有黃色。
入于脾必逆犯于腎,兩唇腎屬,故色黃口撮。
入于腎,必逆犯乎心,舌乃心之苗,故舌必強直。
到此風火交威,亡之必矣。
予悟臍風颠末,至此自問,亦不自知。
語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殆此之謂欤。
臍風初發,吸乳必較前稍松,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鎖緊,舌頭強直,不必治矣。
一見眼角鼻及人中有黃色,而唇不撮緊者,曲小兒指,揉外勞宮,即用燈火于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大指少商各穴一,臍輪六。
未落帶,于帶口火燃一既落,于落處一共十三,風便止,面黃即退矣。
此火攻之法,何異呂祖壺中藥,盧公再生方哉。
願天下為父母者,根據予着治,即十百千萬億中,斷無一孩死于臍風者。
塗蔚生曰:脾在五行屬土。
以位置言,則居四方之中,故有以鼻診脾之說。
以開竅言,則居于口,故又有以口診脾之說。
其說雖異,其理則一。
而夏禹鑄硬欲遷就五行生克相傳之理,以腎屬唇,未免有誤。
蓋腎之分發,宜居面部之颏下,而其開竅,則居于兩耳也。
再臍輪六者,離臍不遠不近,環臍一周,排列圓勢,而以火攻六下也。
陳飛霞曰:臍為百風總竅,五髒寒門,道家謂之下丹田,為人身之命蒂。
兒在胎時,口鼻未通呼吸,惟臍間真息,随母之呼吸為呼吸。
其下地囫底一聲,氣通口鼻,而胎元之一息,不複為用矣。
遂寄于臍内一寸三分,中虛一穴,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中央黃色,八脈九竅,經緯聯系,為真息往來之路,坎離交會之鄉。
凡修煉仙胎,皆從此處立基,所以謂之命蒂。
故小兒初生,惟臍之關系最重。
斷臍之時,亦不可不慎。
或剪臍帶太短,或結束不緊,緻外風侵入臍中,或浴兒時,牽動臍帶,水入生瘡,客風乘虛而入,内傷于腎,腎傳肝,肝傳心,心傳脾,脾傳肺,蘊蓄其毒,發為臍風。
其症面赤啼叫者心病,手足微搐者肝病,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牙關緊急者腎病,啼哭不止者肺病。
五髒之症略見一二者,猶可治,悉見者不治。
又曰:小兒初生,惟臍風病為惡候。
其症有三,曰臍風、曰襟口、曰鎖肚,雖皆臍症,而寒熱自别,治則宜詳。
一曰臍風。
由斷臍後,為水濕風寒所乘,入于臍而流于心脾。
令肚腹脹滿,吮乳口松,多啼不乳。
此初起之時,速用火攻散之。
若至氣息喘急,啼聲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作痛,此胎毒夾風邪入五髒。
外用火攻,内服指迷七氣湯(《集成》未詳)。
若肚臍青腫,口撮不開,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爪青黑者,皆不治。
一曰噤口。
其症眼閉口噤,啼聲漸小,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不通。
遇此先看其上有點子,即以指甲輕輕刮破,以木香、白叩仁各五分,煎湯化下沆瀣丹,動利髒腑,氣順自愈。
一曰鎖肚。
由胎中熱毒壅盛,結于肛門,大便不通。
急令婦女溫水漱口,吮兒之前後心,并臍下及手足心,共七處,凡四五次,外以輕粉五分研末,蜂蜜少許,溫水調服,以通為度。
如不通,更以蔥白三四寸長,用油抹潤,輕透谷道,納入二寸許,以通為快。
若至七日不通者死。
塗蔚生曰:飛霞之所謂噤口,即俗人之所謂鵝口。
飛霞之所謂鎖肚,即傷寒之所謂陽明熱結。
飛霞以初生小兒不宜有此熱病,硬欲将鵝口熱結二症牽入臍風以内,是未免過于迂拘者也。
陳飛霞曰:古人之論臍風,謂皆由于水濕風冷所緻。
予則以為古論猶未盡也。
蓋臍風有内外二因,有可治不可治之别。
外因者風濕所傷,内因者禀受父母真陽不足也。
予嘗見一婦産育十數胎皆男,盡殇于七日内之臍風無存者。
若謂外邪所傷,何以能傷此家之兒,又豈無一兒能避之者,此内因之顯而易見者。
凡男子之命門,真陽不足者,右尺脈必細澀無神,生子必有臍風。
予察之詳,見之确,非耳聞者比也。
其外因者,病發于二三四五日之間,病生于六腑,故可治,内因者,必發于六七日之間,病生于五髒,故不可治。
曩者夏禹鑄有臍風之訣,謂之三朝一七,看兒兩眼角黃,必有臍風。
不知禀受濃者,生下即滿面紅黃,乃為吉色,誤認臍風,其害不小,此法不确。
惟令乳母每日摸兒兩乳,乳内有一小核,其候也。
然乳内有核,發臍風者固多,而複有不發臍風者。
此法十有七八,亦有二三分不确。
但看小兒不時噴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宜急治之。
第臍風之治,無一成法可遵,雖有疏風攻下之法,莫能濟急。
獨予異授燈火,無論臍風痙搐,以及兇危險症,用藥不能挽回者,此火可以生之。
久經效驗,未肯輕傳。
因見幼科,不知火穴,往往錯誤用之,反緻引動風邪,蔽固火毒,緻兒身熱不退,火毒内攻,因多不救。
故不忍隐秘,盡以吐露,以公諸世。
世之幼科治病,辄曰剪風截風。
夫剪者,邀遏之謂也,截者,堵塞之謂也。
以火用于中宮任脈所行之地,豈非遏堵其邪,而犯關門逐盜之戒乎?不知風邪之在人身,善行數變,無聲無形,欲除其害,無如疏條散,達而去之,不使久羁于榮衛經絡則善矣。
如仲景之治傷寒,而立汗吐下三法。
邪在表者,汗而散之;邪之在上者,吐而越之;邪之深入者,下而奪之。
總欲其邪盡而後已,未聞有邀截者也。
而今幼科,不但不為逐邪,而反閉關絕險,阻其去路,使邪氣進不可,退不能,猖狂踯躅,欲其不倒刃相攻,斬關逆犯者,不可得也。
此皆為治者釀成之禍害,于邪何尤。
凡邪之傷人,未有不從三陽而入,驅邪之法,亦必使其從三陽而出。
故此火穴,亦惟三陽有之。
蓋欲引其出表,斷不可使之入裡也,敬為圖說詳後。
塗蔚生曰:小兒禀受真元不足,固有發生臍風,易為夭劄。
然亦有由于父母中有梅毒,傳至小兒,生不數日而夭亡者,此亦不可不知。
其狀生下三二日後,滿身起有白點或間有紅點,漸次不吸乳食,白點亦漸變為紅點,旋即夭亡,其狀至慘,為嬰兒之父母者,可不慎欤。
第三集·治療法 用火口訣 陳飛霞曰:夫嬰兒全身燈火,誠幼科第一捷法,實有起死回生之功。
火共六十四,陰符易數,能疏風散表,行氣利痰,解郁開胸,醒昏定搐,一切兇危之候,火到病除。
用火之時,倘值寒冬,必于房中燃燒明火,使兒不至受寒,燈草大小适中,以麻油燃用,令老練婦人抱兒解衣、去帽,從左耳角孫起,總根據後之歌訣用之。
但用火不可姑息,勿謂火數太多,憫其難受。
蓋小兒受病,由其經絡凝滞,髒腑不舒。
以火散之,正欲使其大叫大哭,方得髒氣流通,渾身出汗,榮衛宣暢,立時見功。
此火暗合周天,不可減少,否則不效。
若救臍風,非此不可,并列于後。
第三集·治療法 集成神火歌 陳飛霞曰:仙傳神火天然理,始自角孫脈起。
(凡用燈火,無論男女嬰兒,皆從左邊起。
角孫在耳尖上,脈在耳後根。
)聽宮曲鬓本神旁,次及天容仍右取。
(聽宮在耳以前,曲鬓在鬓腳旁,本神在額角,天容在耳輪根下。
左邊已完,右亦如此。
)囟會承漿左肩井,曲池合谷諸邪解。
(囟會即囟門,承漿在下唇宛宛中,肩井在肩上宛宛中,從左起,故曰左肩井。
曲池在曲肘彎上廉曲縱處,合谷在虎口上骨岐叉處。
)氣關已過至神門,右亦如此昏可醒。
(氣關在食指第二節,神門在掌後下廉銳骨之端。
左完,右亦如之。
)右乳根中七始,右亦如之何待齒。
(自左乳根下邊,從上至下,七止。
右乳根下亦如之。
)臍下陰交續命關,平平三點兇危止。
(陰交在肚臍下半寸,用火三。
)脊中身柱至長強,肺俞陽陵承山當。
(身柱在脊骨三節下,從進上至下,九止。
肺俞在兩飯匙骨縫中,陽陵泉在膝外邊下三寸,承山在腿肚盡處)昆侖解溪丘墟穴,湧泉右亦效之良。
(昆侖在外踝骨後,解溪在系鞋帶處,邱墟在外踝骨前,湧泉在腳底下中心。
左腳完,右腳亦如之。
) 塗蔚生曰:飛霞此節,名為異授,不知果系異授,抑是别有用意。
其火穴雖多,而病至危急,間亦可用,蓋火攻可代藥之疏通髒腑也。
惟人身穴道最多,非有直接師授頗難得其真谛。
古圖既形舛錯,此圖亦多模糊。
予于其圖則删之,于其注則補之,非略之也,實以此種穴道,非區區之圖,所能盡其曲折耳。
查合谷穴乃大指根骨,與次指骨二者二交之間也。
曲池穴須拱手取之,乃肘外輔骨曲肘橫紋頭陷中也。
乳根乃陽明胃經所主,由乳頭正中往下一寸六分,則為乳根穴。
餘俱每往下一寸是一穴。
故彼注雲:從上至下七止,但尺寸法,須根據其本人中指正面之中節,兩橫紋相距之間,則為一寸也。
身柱系背之脊骨第三椎,須由兩肩平行計算,由身柱而下,五椎是神通穴,六椎是靈台穴,七椎是至陽穴,九椎是筋縮穴,十一椎是脊中穴,三十椎是懸樞穴,十四椎是命門穴、十六椎是陽關穴,二十一椎是腰穴,脊骨端是長強穴,餘則無穴。
除身柱、長強而外,尚有九穴,注為九,想是除去身柱長強而外耳。
肺俞穴亦須由脊骨算起,自第三椎骨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則為肺俞穴也。
第三集·治療法 用火宜忌 陳飛霞曰:平素産子有臍風,則胎胎不爽。
于産下第二日,勿待其發,先以此火散之,百不一失。
胎兒生下,多啼不乳,噴嚏呵欠,吮乳口松,即是臍風将作,急以此火治之。
凡兒病面青黑,扭項搖頭,仰身擦面,或眼青怒視,或左右斜視,或上下竄視,或兩目連眨,或頭項牽強,卷舌露睛,噓風撮口,啼哭咬人,或手如數物、或兩手牽引,或兩足跳掣,忽擾忽亂,失張矢志,但覺精神與常有異者,由從前表裡不清,将欲作痙,此火至妙。
傷寒已痙,角弓反張,眼目斜視,左右搐搦,但中惡容忤、痫證與食填太陰,及一切風閉、火閉、痰閉、氣閉,乍然卒死者,此火最神。
食傷脾骨,肚大筋青,于端午日午時,用全身燈火,後于青筋開叉處,以火截之。
一叉一點,其肚自消。
風寒痰氣閉塞之症,此火實有神功。
凡用燈火既完,候兒啼哭已定,即用金粟丹半丸,(《集成》未詳)姜湯化服。
服後以衣裹之,蒙其頭面,令之安卧片時,以複其神志,其病如失。
小兒四時感冒傷寒汗出,大小便調,唇舌如常,口不作渴,此表病輕症也,疏散之則愈,忌用燈火。
小兒邪已入裡,身熱面赤口渴,大小便閉,唇焦舌緊眼紅,或手足心熱,夜熱煩焦,舌上黃苔,揚手擲足,掀衣掀被,此裡症内熱,清利自愈,切忌燈火。
小兒大病久病,身體怯弱,面目青黃,唇舌自瑩,搖頭斜視,昏睡露眼,形骸消瘦,聲息輕微,自汗盜汗,或一切嘔吐洩痢,痘麻瘡癰,久咳久瘧,失血之後,精神疲倦,乳食減少,指紋沉細,六脈無神。
此皆極虛之症,切忌火攻,慮其升散故也。
一切久熱消渴疳症,形骸黑瘦,毛發焦枯,由陰枯血弱虛熱所為,切忌燈火。
塗蔚生曰:嬰兒之用燈火,猶傷寒之用麻姜附,非病為陰寒,固不可用,而非病至危急,尤不可用。
故除臍風而外用者頗少。
然亦以夏禹鑄之臍風燈火為簡妥。
醫者須于此等界限認清,方不至誤兒性命。
至其所謂宜燈火之客忤症,與火痰閉症,則未免失之過當。
蓋客忤為一種穢惡毒厲之氣,多系熱亢,隻宜清解;而火痰閉症,則又隻宜清利者也。
第三集·治療法 小兒初生臍風簡便方 陳飛霞曰:小兒臍風撮口,用完全生蔥二根,搗爛取汁,又以直僵蠶三個炒去絲,研極細末,以蔥汁調勻,塗兒母乳頭上,令兒吮之,或灌兒口内。
小兒臍風撮口,以艾葉燒灰填臍上,以帛縛之。
若臍帶已落,用蒜切薄片貼臍上,以艾火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
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蟬蛻十四枚,全蠍去尾毒,洗去鹽泥十四枚,炒幹為細末,入輕粉三分,每用一匙,乳汁調灌即愈。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有瘡,如粟米者是也。
以蜈蚣炙焦,研末敷瘡上。
撮口噤風,面黃色,氣喘聲不出,由胎氣挾熱,流毒心脾,故令舌強唇青,口發噤。
用直僵蠶二枚,去嘴略炒為末,蜜調納兒口中。
小兒十日内,口噤不乳,取大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細末入豬乳一小杯,和勻分作三次,徐徐灌之,神效無比。
小兒臍瘡及膿出血,用海螵蛸、胭脂,共為末,以油潤瘡,乃搽藥。
小兒齒根邊生白點,名馬牙,啼哭不吮乳,即看口内堅硬之處,或牙根邊白點,将針挑破出血。
濃煎薄荷湯,磨京墨調勻,以指攪過,再以産母亂發蘸墨,滿口搽之。
仍用新青皮,蘸溫水展口,即愈。
塗蔚生曰:以上簡便諸方,頗多奇異之處,效否固難斷定,姑存之以備參考。
因臍風為小兒最危險,最迅速之症也。
小兒内有積熱,固可發生白點,成為馬牙。
然積熱過甚,亦多有發生鵝口疳者。
此症頗為險惡,不得治法,傷兒亦速。
其症多在小兒初生百日内外,間有二三歲亦患此者。
初起時,口中發生白點,逐漸增多,拭之即去,少刻即有,滿口纏遍。
内竄入候,日夜啼哭,不乳食,俗名雪口,又名敷口白,實則鵝口疳之義也。
方用黃連甘草等分煎湯,以綢裹指拭去,取桑皮中白汁塗之即愈。
或用陳墨敷之亦效,再以益元散燈心湯送下,則不複發。
兒稍大者,則以生地、元參、杭芍、薄荷、桔梗、栀子、寸冬、連翹、甘草等味與之煎服,以期速愈。
第三集·治療法 嬌兒易死說 塗蔚生曰:所謂嬌兒者,富貴之子也,嗣艱之子也,數門一息之子也。
惟其兒嬌,則父母愛之之心切,惜之之心深。
平時任其飲食,随其嗜好,姑無論矣。
一旦諸病作焉,則冀其抱病之子,立刻是一無恙健兒。
慮其飲食不進也,則為之已進一糕,午進一餅。
慮其寒熱不退也,則為之申進一湯,酉進一藥。
于是甲醫方去,乙醫複來,此藥剛下,彼藥又至。
卒使藥與藥戰,傷其髒腑,斃其性命而後已。
嗟夫!嬌小嬰兒,何堪許多之藥。
柔脆脾胃,那堪沖逆之來。
至此而尚不知悟,猶謂吾之嬌愛之兒,藥之不急,治之未周,乃系耽擱誤事。
豈不是一天下至愚且惑之人哉!吾今願為天下之為父母者,進一忠告。
凡兒無病則已,如有病焉,則除審慎延醫用藥外,切勿亂為請醫,急為調治。
蓋欲使醫者得盡其所長,而藥得展其所能事也,吾今亦願為天下之為醫者,進一忠告。
前治不當則已,如其當焉,則須猛力為之解說,使其勿輕易方。
切不可貪圖細微診費,與之胡亂開方,緻誤兒命。
蓋欲使前醫之有以施其長,而吾之長亦即顯也。
第三集·治療法 我之風症談 塗蔚生曰:自黃帝有風論篇,仲景有傷風說,風病之名,遂成千古不磨。
然而後之習醫諸家,亦即因此互相立論,互相眩迷矣。
有謂風為陽邪者,有謂風為陰邪者。
彼雲此誤,此議彼非,卒使最易了解之風字,成一群醫争訟莫結之案,豈不大可怪哉。
迨至近代西學輸入,而醫學高明之唐容川,始将西說參合。
言空中之氣,有冷熱二種,空氣熱則漲而上升,他處冷空氣,即來補之。
試于門中熱火,門之上下各有孔,則上孔之熱氣必外出,下孔之冷氣必内入。
成風之理,與此相同,因此成兩種風。
一為自冷處吹向熱帶之風,一為自熱帶吹向冷處之風。
是成風之理,已可得其梗概。
然其解《内經》之東方生風,為應春氣,陽回陰退之象,是其猶未能将先聖成風之奧旨,闡發無遺,而明乎天地之底蘊者也。
予以個人之研求,體先聖意義之所在,謹敢直抒管見,而為風症之談。
雖是否有當,不能無後賢之指摘。
而見之所至,實亦曰不敢自己雲爾。
夫風者,乃空氣之被牽引,而流動以變其常體者也。
有寒有熱,有緩有速。
不可以寒拘之,亦不可以熱拘之。
不可以陽拘之,亦不可以陰拘之。
先聖名之曰風,蓋已以包乎寒熱二者在内,與包乎寒熱平均之和緩亦在内也。
大地之上,惟空氣為最多,故亦惟風為最甚。
然風不自成,必有使之所以成者,而後得行其撼山搖海之威,翻天覆地之狀。
推厥其物,則惟日球。
蓋日球為陽熱凝聚之一大火體,其積較地球為大,有蒸曬調劑空氣之力,有旋轉左右空氣之力。
其将空氣蒸曬至熱也,則空氣失其常度,随陽熱之蒸發,由至靜而變為至動,成為一種熱風。
如西人之所謂熱則澎漲,容川之所謂自熱處吹向冷處之風是也。
其将空氣不能蒸曬為熱也,則空氣亦失其常度,随陰寒之凝聚,亦由至靜而變為至動,成為一種寒風。
如西人之所謂冷則收束,容川之所謂自冷處吹向熱帶之風是也。
吾人試于平旦無風之時觀之,見天地清闊,本一俨然空氣靜寂之天地也。
而霎時旭日東升,空氣融和,漸由溫暖變而為亢烈,即覺有微風生焉,此即東方生風,空氣随太陽為轉移之一驗也。
如日被雲掩,或淪胥西沒,則空氣由和暖而變為寒冽,亦覺有微風生焉。
其他暴風旋風等類,亦無不系空氣随太陽熱度之增減,以為轉移進退者矣。
俗語有開門風,關門息,關門風,開門息之說,實則《内經》東方生風之義,而兼含有風之成息之理。
不過識見尚淺,未能将其所以成息之理說出耳。
而昧者不察,以為東方即為生風之處,毫與太陽無涉,不亦惑乎?予言未竟,客有笑于予者曰:古人雲:東方為震,震為木,木生風。
子言東方不能生風,得勿木能生風乎?曰非也。
木者,風之标也;空氣者,風之本也。
然空氣亦非真本,太陽則其本中之本耳。
試思地球之上,本木最多。
然參差于木之間者,何物無有,不過木體為最高,可以代風之揚威耳。
若曰除木而外,湖海不為之激蕩而揚波,房屋不為之吹噓而震動,此則必無之事,伐木以止風,竭澤以理痰,是何異揚湯止沸。
故仲景治風大劑之桂枝湯,除桂枝祛風,白芍扶肝而外,餘則姜甘大棗,俱系溫理脾胃之藥,然亦即合助火熱以化陰寒之藥也。
入禀天地之氣以生,雖名為小天地,實則與天地有異。
天地寒熱之風,既能傷及萬物,而人之元氣有虧,亦能受風之襲擊而成病。
故有元氣本寒,又感寒風而病寒者,如桂枝湯是也。
亦有元氣本熱。
又感熱風而病熱者,如風引湯是也。
如謂風為陽邪,則不宜有桂枝湯之用桂枝生姜;如謂風為陰邪,則不宜有風引湯之用大黃石膏。
是風之有寒有熱,于此益彰。
天地體人之微,生長防風桂枝等類,以治寒風,又生長天麻白頭翁等類,以治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