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關燈
小
中
大
網相附。
連網中均有微細管相通,據此則《内經》所言道路顯然。
西醫不知《内經》,妄抵軒岐,以為未見髒腑,此不足怪。
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
至于小腸,所以化物不滞,全賴脾濕有以濡之。
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也。
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
塗蔚生曰:心為丙火,而生胃陽之戊土,小腸為丁火,而生脾陰之己土。
此五行相生之定義,天地自然之氣化,不可以科學之定理,相為試驗者也。
然小腸能以生脾,亦能病脾。
脾為小腸所生,亦能滋益小腸。
故脾陰有虧,宜瀉小腸之火以救脾,防其消耗脾中之陰也。
小腸之火有餘,宜滋脾陰以益小腸,濟其化生之源也。
若夫脾濕而為腫脹,小腸火衰而為瀉洩,則又宜培火以燥土也。
容川解為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洩瀉,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
是其将脾與小腸寒熱之病,合而為一也,未免尚差一粒。
經雲:肺與膀胱通,肺病宜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唐容川曰: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
故肺與膀胱相隔甚遠,而實則相通。
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
膀胱病多由肺之上源,不得疏通,故宜清肺為主。
經雲: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唐容川曰:三焦之源,即發于腎系,故腎與三焦通。
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
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
保元湯,用黃以充三焦之氣是矣。
三焦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
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
是不知腎系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唐容川曰:此條全可考髒腑路道。
西洋形迹之學,未及如是之精。
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歎。
第一集·認症法 五髒所藏 唐容川曰:人之所以靈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
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于五髒之中,是為五髒之神。
人死則其神脫離五髒,人病則五髒之神不安。
知五神之所司,而後知五病之情狀。
經雲:心藏神。
唐容川曰:人所以知覺,神主之也。
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未能實指之也。
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于腎中之精氣,而上歸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
惟其陰精内舍,陽精外護,心髒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
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
心血不足,則神煩。
心火不足,則神怯。
風痰入心,則神昏也。
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髒,而謂心不主知覺,主知覺者是腦髓筋。
又言腦後筋隻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
又言腦筋有通于心者。
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
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
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
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經雲:肝藏魂。
唐容川曰: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
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
肝主血而内含陽氣,是謂之魂。
究魂之根源,則生于坎水之一陽。
推魂之功用,則發為幹金之元氣。
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陽潛于陰也。
不藏于腎,而藏于肝者,陽出之陰也。
晝則遊魂于目而為視,夜則魂歸于肝而為寐。
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
西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于夢。
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夢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将啞然。
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經雲:肺藏魄。
唐容川曰: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也。
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
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
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于陽也。
實指其物,即肺中精華潤澤之氣。
西醫所謂肺中隻有膜沫是也。
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降為精血,陰質由是而成矣。
魂主動而魄主靜,百合病恍惚不甯,魄受擾也。
魔魇中惡,魄氣所掩也。
人死為鬼,魄氣所變也。
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
夫談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
經雲:脾藏意。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
心火生脾土,故意藏于脾。
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
又主運用,能思慮也。
脾之藏意如此。
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
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經雲:腎藏志。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
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腎交濟之義。
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
志本心之作用,而藏于腎中者,陽藏于陰中也。
腎生精,為五髒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
又按志,即古志字,記也。
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
蓋腎生精,化為髓,而藏于腦中。
凡事物經目入腦,經耳入腦,經心亦入腦。
腦中之髓,即将事物印記不脫,久之要思其事物,則心一思之,而腦中之事物立見。
蓋心火陽光,如照相之鏡也;腦髓陰汁,如留影之藥也,光照于陽,而形附于陰。
與心神一照,而事記髓中同義。
西學留影妙矣,而西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
雖剖割千萬人,能得此理否。
古思字從囟從心,囟者腦前也。
以心神注囟,則得其事物矣。
容川又曰:《内經》又有五髒七神之說。
雲脾藏意與志,腎藏精與氣,與此不同。
然志須屬腎,精氣血三者,非神也。
另條詳注,不在此例,故從五神之說為是。
塗蔚生曰:容川此節論釋,詞意既系精微,理由複極充足。
務使前之空空洞洞,難以根據憑信者,各有切實根據據,可為憑信。
醫者奉之為南針寶鑒。
豈非其天資過人,學力極到之所使然欤。
西醫動謂中國此等學說,近于玄妙,無從實驗。
不知中國醫學之所以高尚者,即由于此中玄妙也。
彼固不近玄妙,彼固由于實驗,何以其延醫内科,多弗能效,常至殺人如反掌乎?然則西醫亦宜知所改進矣。
第一集·認症法 望形察色 唐容川曰: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此脈更難。
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
西醫于察色未考。
經雲:以五色命五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唐容川曰:言五色命于五髒,每髒各見本色,便知其病。
各髒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
譬如色青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
餘仿此。
經雲: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
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
黑如者死,黑如烏羽者生。
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脂者生。
唐容川曰: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
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經雲: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唐容川曰:青為肝色、青勝則肝木克土,故痛。
黑為腎之色,黑勝則寒水凝滞,故痹。
黃赤為火土之色,故主熱。
白為金色,金主清涼;且溫體者,血也,血色少,故白色多,而知其體寒。
五色皆見,乃錯亂之象,故主寒熱并見。
經雲: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藩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唐容川曰:此言人面之部位,分發髒腑,以診其色也。
面分三停,上為阙,阙下為極,即山根也。
以阙論,則處下,以鼻言之,則适居于中,故稱極焉。
是為王宮,心之應也。
鼻居王宮之下,故名明堂。
其診法,則當以五髒從上而下,配于中央;而六腑各随其髒,配于兩側。
有諸内形諸外,亦各從其類也。
塗蔚生曰:此系《内經》分發髒腑之法,與前雖有少異。
而上下之位置,則未嘗颠倒。
蓋欲多為參考,以盡其精詳耳。
唐容川曰:明堂今名準頭,王宮今名山根也,阙今名印堂,藩今名頰,蔽今名耳門。
古人不剃須,故不診頤下。
今診訣有心額腎頤之說,是俗醫所配。
雖今人剃須,氣色終不見于此,未可據以為診也。
人身内肺系心系肝系腎系均着脊,惟脾胃在下,不着脊。
然脾膜之根,仍着脊也。
故脾俞穴在背,是五髒皆居于身中也。
所以診法,亦配于面之中央,而六腑則随其髒位,以配于側。
經雲:阙上咽喉也。
唐容川曰:阙為眉間,阙之上則至高矣。
咽喉之位,在諸髒腑之上,故應于阙上。
塗蔚生曰:視此則知前之配列諸法,尚欠精微。
蓋面部為内部之表現,咽喉既系要塞,即不可令其缺如也。
前者僅以心部配于額上,咽喉之病視此,是其未若此法為妥。
然其位雖殊,其理則一,亦未可濃非也。
經雲:阙中者肺也。
唐容川曰:俗名印堂。
肺居胸中,高于五髒,故應于此。
經雲:下極者心也。
唐容川曰:下極即山根。
心居肺之下,肺應于阙中,則心當應于此。
經雲:直下者肝也。
唐容川曰:相法稱為年壽,即鼻梁也。
肝配于此者,以肝在腹中,半在膈上,半在膈下,位實在心肺之下,故當配于此。
唐宋後醫,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此西金東木之義,然非五髒自具之位次也。
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故曰下焦屬肝腎。
不知水木相生,肝固與腎相屬,而究其形體所居,則肝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脾在膈下,居于油膜之上,近胃聯小腸也。
中醫少見髒腑,多失其真,而西醫笑之,并謂軒岐先謬。
豈知古聖精核,更過西人,此聯合次,便見聖人審定髒腑最精。
至經脈穴道,尤為西人所不知也。
今必謂古人洞見髒腑,尤屬空談,不足折服西人。
即以剖視例之,古創制作,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
且軒帝戰阪泉涿鹿,何難剖割之有。
經雲:肝左者膽也。
唐容川曰:舉左以赅右。
言肝應于鼻梁,其左右附鼻梁者,膽之應也。
經雲:下者脾也。
唐容川曰:下者指準頭言。
鼻梁在上,則準頭在下,故稱下焉。
脾在腔内,實居肝之下,油膜之上,故應配于鼻梁之下。
此名明堂為鼻之應,脾能總統五髒,故準頭之診最要。
經雲:方上者胃也。
唐容川曰:方上二字,不得其解。
舊說以為口之上,鼻孔之旁。
餘按方字,義訓兩舟相并,殆指鼻之兩孔,其形如方舟也。
然則準頭為明堂,而兩孔即方上也。
本經雲:五髒位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則鼻準屬脾,兩孔旁自當屬胃。
塗蔚生曰:餘以容川此解,似亦牽強。
蓋方字雖義訓為兩舟相并,而鼻孔形圓,并不如方舟也。
若以鼻之兩孔診胃為是,然則開竅如口之大者,豈無髒腑所系哉?餘以為方上宜解在口,不知果合聖意否,尚留之以待高明。
經雲:中央者大腸也。
唐容川曰:此中央字,當合頰側與鼻計之。
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蓋頰側名蕃,鼻準名明堂,其中即可名中央。
胃近鼻,大腸連胃,位次亦宜。
經雲:挾大腸者腎也。
唐容川曰:腎有兩枚,故配于面部頰側兩旁,是最下之兩旁也。
腎居于下,配此為宜。
後人配于口下承漿之所。
不知古不剃須,口下須掩,氣色不見,故《内經》不以此察色。
以腎配兩頰,腎有兩枚,分診左右,于義為合。
經雲:面王以上小腸也,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唐容川曰:面王二字,無舊解。
然明堂者,北面朝王之所也,疑即明堂鼻準是矣。
膀胱子處,即子宮二物,皆在臍下,與腎位相等,腎兩枚居背後,故分發兩旁,應腎在後也。
膀胱子宮在前,則當次位于前,居鼻下,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惟小腸與胃相接,而為心之府,末易定其位次。
且小腸之膜油,全連及肝膽脾也。
故配于膽胃之交,肝脾之際,位在鼻準上邊,兩旁夾鼻之處,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
予按後人望色,左肝右肺,心額腎頤鼻脾,法甚簡易,然不及《内經》診法為更詳。
唐容川曰:阙屬肺,阙旁生眉,即當屬肺。
世多以眉屬肝,不知眉實屬肺,《内經》雲:肺風之狀,其診在眉上。
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洩。
然肝血如不交于肺,即不能化生眉毛。
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洩者也。
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亦不能生毛。
目之部位,統屬肝竅所司。
由肝目之部,上交阙旁,系肺所司矣。
為肝血上交于肺氣,所以化生眉毛。
肺為華蓋,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
肝木主怒,侮肺金而難制,故眉粗之人,性最剛烈。
自阙至明堂,分發五髒,而以六腑配于兩側,詳矣。
惟三焦包絡,未曾分發。
餘按經文義,實具于言下。
蓋三焦為腎之腑,腎位配于藩,正當頰側,則三焦當配于蔽,正當耳門也。
腎開竅于耳,三焦之脈,又繞耳護腎竅。
以蔽診三焦,自不爽也。
至于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義更可類推。
唐容川曰:散見于經文者,如發上指,汗出如油,大肉脫,大骨陷,唇及舌卷,囊縮鼻張,不治之證,未能悉舉。
但明髒腑相應之理,可以通一畢萬。
且如眼神,尤宜細察。
再讀《傷寒》、《金匮》,則盡知之。
第一集·認症法 聞聲别證 唐容川曰:聲音之道,微妙難通,故聞而知之謂之神。
經雲: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
心火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
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哕。
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
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
唐容川曰:人能本宮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氣之邪,則思過半矣。
西人審病,至于察尿之味,亦雲苦矣。
隻因于聲色氣味,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經雲: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
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唐容川曰:經意甚明,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
經雲:病患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唐容川曰:此數語系《金匮》文,寂寂然,不欲語,屬三陰經。
喜驚呼,則又屬厥陰經。
病入三陰,厥陽主筋骨間病,知其病在下焦。
聲出不徹,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滞,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
啾啾然,細而長,聲自下焦陰分,緣足太陽而上達于颠頂,故知其病在頭中。
唐容川曰:按聲氣根于腎中,上于胸膈,出于肺管,達于鼻,轉于舌,辨于唇。
或氣虛而音微,或機停而語謇,或膈間有滞而氣礙,或鼻間有違而音乖,散見各書,細心人當自領取,非楮墨所能盡也。
第一集·認症法 凡死證辨 夏禹鑄曰:前輩有死症訣,然于中治之,卻有不死者,不可棄而不治。
大敦無脈是弱症,屬不足。
直視搖頭是風證,屬有餘。
二者相兼,卻無此理;倘有相兼,不治症也;如止有一,斷非死症。
魚口自動,忽作鴉聲,此脾有痰,而肝有風,若祛風化痰,似非死證。
蛔蟲盡出、不加燒熱、補肝即安,亦非死症。
面黃四肢腫,若黃有寶色,補脾行氣自消,卻非死證。
至于鼻孔黑燥,兼以肚大青筋,手抱頭上,兼以發似油淋,囟門腫起,忽陷成坑,隻犯一宗,猶非死症;若并見之,必死無疑。
連網中均有微細管相通,據此則《内經》所言道路顯然。
西醫不知《内經》,妄抵軒岐,以為未見髒腑,此不足怪。
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
至于小腸,所以化物不滞,全賴脾濕有以濡之。
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也。
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
塗蔚生曰:心為丙火,而生胃陽之戊土,小腸為丁火,而生脾陰之己土。
此五行相生之定義,天地自然之氣化,不可以科學之定理,相為試驗者也。
然小腸能以生脾,亦能病脾。
脾為小腸所生,亦能滋益小腸。
故脾陰有虧,宜瀉小腸之火以救脾,防其消耗脾中之陰也。
小腸之火有餘,宜滋脾陰以益小腸,濟其化生之源也。
若夫脾濕而為腫脹,小腸火衰而為瀉洩,則又宜培火以燥土也。
容川解為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動濕氣,發腫脹,作洩瀉,小便混濁,故當瀉小腸。
是其将脾與小腸寒熱之病,合而為一也,未免尚差一粒。
經雲:肺與膀胱通,肺病宜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唐容川曰: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
故肺與膀胱相隔甚遠,而實則相通。
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
膀胱病多由肺之上源,不得疏通,故宜清肺為主。
經雲: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唐容川曰:三焦之源,即發于腎系,故腎與三焦通。
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
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
保元湯,用黃以充三焦之氣是矣。
三焦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
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
是不知腎系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唐容川曰:此條全可考髒腑路道。
西洋形迹之學,未及如是之精。
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歎。
第一集·認症法 五髒所藏 唐容川曰:人之所以靈于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
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于五髒之中,是為五髒之神。
人死則其神脫離五髒,人病則五髒之神不安。
知五神之所司,而後知五病之情狀。
經雲:心藏神。
唐容川曰:人所以知覺,神主之也。
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未能實指之也。
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于腎中之精氣,而上歸于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
惟其陰精内舍,陽精外護,心髒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
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
心血不足,則神煩。
心火不足,則神怯。
風痰入心,則神昏也。
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髒,而謂心不主知覺,主知覺者是腦髓筋。
又言腦後筋隻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
又言腦筋有通于心者。
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
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
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
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經雲:肝藏魂。
唐容川曰: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
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
肝主血而内含陽氣,是謂之魂。
究魂之根源,則生于坎水之一陽。
推魂之功用,則發為幹金之元氣。
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陽潛于陰也。
不藏于腎,而藏于肝者,陽出之陰也。
晝則遊魂于目而為視,夜則魂歸于肝而為寐。
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
西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于夢。
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夢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将啞然。
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經雲:肺藏魄。
唐容川曰: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也。
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
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
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于陽也。
實指其物,即肺中精華潤澤之氣。
西醫所謂肺中隻有膜沫是也。
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降為精血,陰質由是而成矣。
魂主動而魄主靜,百合病恍惚不甯,魄受擾也。
魔魇中惡,魄氣所掩也。
人死為鬼,魄氣所變也。
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
夫談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
經雲:脾藏意。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
心火生脾土,故意藏于脾。
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
又主運用,能思慮也。
脾之藏意如此。
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
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經雲:腎藏志。
唐容川曰: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
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腎交濟之義。
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
志本心之作用,而藏于腎中者,陽藏于陰中也。
腎生精,為五髒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
又按志,即古志字,記也。
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
蓋腎生精,化為髓,而藏于腦中。
凡事物經目入腦,經耳入腦,經心亦入腦。
腦中之髓,即将事物印記不脫,久之要思其事物,則心一思之,而腦中之事物立見。
蓋心火陽光,如照相之鏡也;腦髓陰汁,如留影之藥也,光照于陽,而形附于陰。
與心神一照,而事記髓中同義。
西學留影妙矣,而西醫則不知人身自有照影留聲記事之妙質。
雖剖割千萬人,能得此理否。
古思字從囟從心,囟者腦前也。
以心神注囟,則得其事物矣。
容川又曰:《内經》又有五髒七神之說。
雲脾藏意與志,腎藏精與氣,與此不同。
然志須屬腎,精氣血三者,非神也。
另條詳注,不在此例,故從五神之說為是。
塗蔚生曰:容川此節論釋,詞意既系精微,理由複極充足。
務使前之空空洞洞,難以根據憑信者,各有切實根據據,可為憑信。
醫者奉之為南針寶鑒。
豈非其天資過人,學力極到之所使然欤。
西醫動謂中國此等學說,近于玄妙,無從實驗。
不知中國醫學之所以高尚者,即由于此中玄妙也。
彼固不近玄妙,彼固由于實驗,何以其延醫内科,多弗能效,常至殺人如反掌乎?然則西醫亦宜知所改進矣。
第一集·認症法 望形察色 唐容川曰: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此脈更難。
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
西醫于察色未考。
經雲:以五色命五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唐容川曰:言五色命于五髒,每髒各見本色,便知其病。
各髒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
譬如色青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
餘仿此。
經雲: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
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
黑如者死,黑如烏羽者生。
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脂者生。
唐容川曰: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
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經雲: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唐容川曰:青為肝色、青勝則肝木克土,故痛。
黑為腎之色,黑勝則寒水凝滞,故痹。
黃赤為火土之色,故主熱。
白為金色,金主清涼;且溫體者,血也,血色少,故白色多,而知其體寒。
五色皆見,乃錯亂之象,故主寒熱并見。
經雲: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間也,藩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于阙庭,王宮在于下極,五髒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唐容川曰:此言人面之部位,分發髒腑,以診其色也。
面分三停,上為阙,阙下為極,即山根也。
以阙論,則處下,以鼻言之,則适居于中,故稱極焉。
是為王宮,心之應也。
鼻居王宮之下,故名明堂。
其診法,則當以五髒從上而下,配于中央;而六腑各随其髒,配于兩側。
有諸内形諸外,亦各從其類也。
塗蔚生曰:此系《内經》分發髒腑之法,與前雖有少異。
而上下之位置,則未嘗颠倒。
蓋欲多為參考,以盡其精詳耳。
唐容川曰:明堂今名準頭,王宮今名山根也,阙今名印堂,藩今名頰,蔽今名耳門。
古人不剃須,故不診頤下。
今診訣有心額腎頤之說,是俗醫所配。
雖今人剃須,氣色終不見于此,未可據以為診也。
人身内肺系心系肝系腎系均着脊,惟脾胃在下,不着脊。
然脾膜之根,仍着脊也。
故脾俞穴在背,是五髒皆居于身中也。
所以診法,亦配于面之中央,而六腑則随其髒位,以配于側。
經雲:阙上咽喉也。
唐容川曰:阙為眉間,阙之上則至高矣。
咽喉之位,在諸髒腑之上,故應于阙上。
塗蔚生曰:視此則知前之配列諸法,尚欠精微。
蓋面部為内部之表現,咽喉既系要塞,即不可令其缺如也。
前者僅以心部配于額上,咽喉之病視此,是其未若此法為妥。
然其位雖殊,其理則一,亦未可濃非也。
經雲:阙中者肺也。
唐容川曰:俗名印堂。
肺居胸中,高于五髒,故應于此。
經雲:下極者心也。
唐容川曰:下極即山根。
心居肺之下,肺應于阙中,則心當應于此。
經雲:直下者肝也。
唐容川曰:相法稱為年壽,即鼻梁也。
肝配于此者,以肝在腹中,半在膈上,半在膈下,位實在心肺之下,故當配于此。
唐宋後醫,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此西金東木之義,然非五髒自具之位次也。
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故曰下焦屬肝腎。
不知水木相生,肝固與腎相屬,而究其形體所居,則肝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脾在膈下,居于油膜之上,近胃聯小腸也。
中醫少見髒腑,多失其真,而西醫笑之,并謂軒岐先謬。
豈知古聖精核,更過西人,此聯合次,便見聖人審定髒腑最精。
至經脈穴道,尤為西人所不知也。
今必謂古人洞見髒腑,尤屬空談,不足折服西人。
即以剖視例之,古創制作,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
且軒帝戰阪泉涿鹿,何難剖割之有。
經雲:肝左者膽也。
唐容川曰:舉左以赅右。
言肝應于鼻梁,其左右附鼻梁者,膽之應也。
經雲:下者脾也。
唐容川曰:下者指準頭言。
鼻梁在上,則準頭在下,故稱下焉。
脾在腔内,實居肝之下,油膜之上,故應配于鼻梁之下。
此名明堂為鼻之應,脾能總統五髒,故準頭之診最要。
經雲:方上者胃也。
唐容川曰:方上二字,不得其解。
舊說以為口之上,鼻孔之旁。
餘按方字,義訓兩舟相并,殆指鼻之兩孔,其形如方舟也。
然則準頭為明堂,而兩孔即方上也。
本經雲:五髒位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則鼻準屬脾,兩孔旁自當屬胃。
塗蔚生曰:餘以容川此解,似亦牽強。
蓋方字雖義訓為兩舟相并,而鼻孔形圓,并不如方舟也。
若以鼻之兩孔診胃為是,然則開竅如口之大者,豈無髒腑所系哉?餘以為方上宜解在口,不知果合聖意否,尚留之以待高明。
經雲:中央者大腸也。
唐容川曰:此中央字,當合頰側與鼻計之。
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蓋頰側名蕃,鼻準名明堂,其中即可名中央。
胃近鼻,大腸連胃,位次亦宜。
經雲:挾大腸者腎也。
唐容川曰:腎有兩枚,故配于面部頰側兩旁,是最下之兩旁也。
腎居于下,配此為宜。
後人配于口下承漿之所。
不知古不剃須,口下須掩,氣色不見,故《内經》不以此察色。
以腎配兩頰,腎有兩枚,分診左右,于義為合。
經雲:面王以上小腸也,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唐容川曰:面王二字,無舊解。
然明堂者,北面朝王之所也,疑即明堂鼻準是矣。
膀胱子處,即子宮二物,皆在臍下,與腎位相等,腎兩枚居背後,故分發兩旁,應腎在後也。
膀胱子宮在前,則當次位于前,居鼻下,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惟小腸與胃相接,而為心之府,末易定其位次。
且小腸之膜油,全連及肝膽脾也。
故配于膽胃之交,肝脾之際,位在鼻準上邊,兩旁夾鼻之處,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
予按後人望色,左肝右肺,心額腎頤鼻脾,法甚簡易,然不及《内經》診法為更詳。
唐容川曰:阙屬肺,阙旁生眉,即當屬肺。
世多以眉屬肝,不知眉實屬肺,《内經》雲:肺風之狀,其診在眉上。
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洩。
然肝血如不交于肺,即不能化生眉毛。
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洩者也。
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亦不能生毛。
目之部位,統屬肝竅所司。
由肝目之部,上交阙旁,系肺所司矣。
為肝血上交于肺氣,所以化生眉毛。
肺為華蓋,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
肝木主怒,侮肺金而難制,故眉粗之人,性最剛烈。
自阙至明堂,分發五髒,而以六腑配于兩側,詳矣。
惟三焦包絡,未曾分發。
餘按經文義,實具于言下。
蓋三焦為腎之腑,腎位配于藩,正當頰側,則三焦當配于蔽,正當耳門也。
腎開竅于耳,三焦之脈,又繞耳護腎竅。
以蔽診三焦,自不爽也。
至于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義更可類推。
唐容川曰:散見于經文者,如發上指,汗出如油,大肉脫,大骨陷,唇及舌卷,囊縮鼻張,不治之證,未能悉舉。
但明髒腑相應之理,可以通一畢萬。
且如眼神,尤宜細察。
再讀《傷寒》、《金匮》,則盡知之。
第一集·認症法 聞聲别證 唐容川曰:聲音之道,微妙難通,故聞而知之謂之神。
經雲: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
心火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
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哕。
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
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
唐容川曰:人能本宮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氣之邪,則思過半矣。
西人審病,至于察尿之味,亦雲苦矣。
隻因于聲色氣味,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經雲: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
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唐容川曰:經意甚明,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
經雲:病患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
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唐容川曰:此數語系《金匮》文,寂寂然,不欲語,屬三陰經。
喜驚呼,則又屬厥陰經。
病入三陰,厥陽主筋骨間病,知其病在下焦。
聲出不徹,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滞,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
啾啾然,細而長,聲自下焦陰分,緣足太陽而上達于颠頂,故知其病在頭中。
唐容川曰:按聲氣根于腎中,上于胸膈,出于肺管,達于鼻,轉于舌,辨于唇。
或氣虛而音微,或機停而語謇,或膈間有滞而氣礙,或鼻間有違而音乖,散見各書,細心人當自領取,非楮墨所能盡也。
第一集·認症法 凡死證辨 夏禹鑄曰:前輩有死症訣,然于中治之,卻有不死者,不可棄而不治。
大敦無脈是弱症,屬不足。
直視搖頭是風證,屬有餘。
二者相兼,卻無此理;倘有相兼,不治症也;如止有一,斷非死症。
魚口自動,忽作鴉聲,此脾有痰,而肝有風,若祛風化痰,似非死證。
蛔蟲盡出、不加燒熱、補肝即安,亦非死症。
面黃四肢腫,若黃有寶色,補脾行氣自消,卻非死證。
至于鼻孔黑燥,兼以肚大青筋,手抱頭上,兼以發似油淋,囟門腫起,忽陷成坑,隻犯一宗,猶非死症;若并見之,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