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關燈
小
中
大
連,名曰腎系。
腎系穿過之中間脊椎,名曰命門。
蒸發陽氣,敷布周身。
然此火不自蒸發,必得腎陰之助,而後始能蒸發。
蓋一陽生于二陰之下,成為坎中滿之象也。
亦猶火車之設置汽櫃,必先設置火池水鍋,而後火煎其水,汽入于櫃,能以任重緻遠也。
若吾人之火旺水盛,則有此健壯水火,即有此強盛之元氣,充溢周身,自無寒縮之症。
蓋其由腎系而生出脅下之闆油,少腹之網油,中焦之膜油,上焦之膈膜,周身之腠理,無不以此水火充足,光輝四映也。
常見胖人怕熱,以其水足火旺,元氣寬裕,網膜之油汁充足也。
又常見瘦人怕冷,以其水虧火耗,真陽化生過少,而網膜之油汁缺欠也。
然過于虧損,又見其孤陽無根據,發生潮熱骨蒸等症也。
至于腎水充足,腎火衰敗,純屬腎陽之虛,而惡寒者,此則不過十分之一二耳。
然任其所好,過食生冷,或曾患熱證,過服寒涼,亦足減其真陽之勢也。
世之所謂小兒為純陽之體者,純屬謬誤之談。
經雲:諸氣郁,皆屬于肺。
唐容川曰:五髒六腑之氣,無不總統于肺,以肺為氣之總管也。
故凡治氣,皆當治肺。
肺主皮毛,是氣之乖于皮毛者,也。
《說文》謂形惡,如紫癜班瘤黑痣鼻之類。
西醫謂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膚。
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此即《内經》之說也。
郁是氣遏于内,不得舒發也。
見病如氣逆痰滞血結便閉之類,是氣之乖于腹内者。
郁與暢反,肺氣不暢,故郁,宜散降之。
經雲: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唐容川曰:腫在皮膚四肢,滿在腹内脹塞,皆濕氣壅滞,水下不行,停走于膈膜中也。
然濕症尚不止此,故曰諸濕。
或頭目昏沉,或瘧暑洩痢,或周身痹痛,或痰飲癖,皆屬脾土不制水所緻。
蓋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此脾所以利水也。
若脾之油失其令,則濕乃得藏匿,故治濕責之于脾。
塗蔚生曰:查容川之少陰少陽補論,曾言腎合三焦,三焦根于腎系,謂上中下之三焦油膜,全由先天腎髒所司。
至此而容川言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得勿有相背謬者乎?曰:人之未生,是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生,是以後天生先天。
脾土生于油膜之上,是火生土,先天生後天之義也。
水遇油而滑利者,是土克水之義也。
五行互相為生,亦互相為克,脾土雖生于油膜之上,油膜是腎系所發,而膜之所以能緻有油,油汁充足,光輝明亮者,則由于脾胃健壯,飲食增進。
是脾腎二者,得勿二而一,一而二乎。
經雲:諸瘡痛癢皆屬于心。
唐容川曰:此言諸瘡,或血分凝結,阻滞其氣,氣與血争則痛。
血虛生熱,兼動風氣,風火相煽則癢。
皆屬心經血分為病,治宜和血。
又凡病不幹血分,皆不發痛,故痞膨腫等,均不痛。
凡是腹痛,蓋無不關于血分,故皆屬心。
經雲:諸熱瞀,皆屬于心。
唐容川曰:諸熱謂發熱惡熱瘟暑等症,瞀謂眼目昏花,黑眼見鬼等症,謂筋不得伸,抽掣等症,皆屬于火者。
蓋諸熱是火傷氣分,火克肺金也。
瞀是心神擾惑,視物昏亂。
火屬心,心藏火,擾其神故瞀。
是肝筋為火所灼,無血養筋,故縮扯。
與緩不收有異,當辨之。
經雲:諸厥固瀉,皆屬于下。
唐容川曰:厥謂四肢逆冷,固謂腹中瘕積,如寒症之類,瀉謂下痢不止。
皆屬于下者,謂屬于下焦腎經也。
腎陽不能四達則厥,腎陽不能上升則瀉,腎陽不能化氣則固結。
故皆屬于下,宜溫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解此節厥固瀉三症,謂皆屬于下焦腎陽虛寒,是未免得半失半。
蓋有腎陽不能四達之虛寒厥症,亦有腎火遏伏内閉之實熱厥證也。
有腎陽不能化氣之虛寒固症,亦有腎火亢烈血結之實熱固症也。
有腎陽不能上升之虛寒瀉症,亦有腎火盛旺陰虛之實熱瀉症也。
若遇厥固瀉等症,概謂虛寒,一味溫補,未免誤事不少。
經雲: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唐容川曰:痿有兩症,一是肺痿,肺葉焦舉,不能通調津液,則為虛勞咳嗽。
一是足痿,胫枯不能行走,則足痿,然未有足痿而不發于肺者。
益肺主津液,由陽明而下潤宗筋,足乃能行。
肺之津液不行,則宗筋失養。
故足痿雖見于下,而亦屬之上焦也。
喘屬肺之呼不利,嘔屬胃之飲食,氣逆肺胃,均屬上焦。
上焦屬陽,多病火逆,宜清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之痿發論,分脈痿津痿治之。
而此處解痿,隻有肺痿足痿二者,似相歧異。
然查其痿之所成,不外于津液幹枯。
藥之所治,不離乎滋陰潛陽。
是二而一也。
至其所謂喘屬肺之呼不利,則未免失于精當。
蓋喘有虛實二者。
虛者由于下元虧損,化生之氣短少,而肺無所充裕也。
治之之法,宜補其氣以定喘。
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即此義也。
實者化氣太甚,而肺部壅塞也。
治之之法,宜降其氣以定喘。
經曰:高者抑之,即此義也。
若夫虛實之夾寒夾熱,則又在乎醫者随症以為加減也。
至其所謂嘔屬胃之飲食,亦是一間未妥。
蓋嘔亦有虛實二種,其虛而夾熱者,則由于膈氣空虛,熱欲侵入胃陽也,治宜清補。
其實而夾寒者,則由膈氣滞塞,寒欲侵入胃中也,治宜溫暖。
如欲盡治喘嘔之能事,宜參觀後之喘嘔條。
經雲: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禁謂口齒禁切,噤口痢、痙病口噤之類。
鼓栗謂鼓戰栗,如瘧疾手足搖戰之類。
如喪神守,謂谵語、百合病、恍惚不安之類。
蓋熱極反寒之象,火擾心神之征,皆宜治其火也。
經雲: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唐容川曰:寒濕則筋脈凝,熱濕則筋脈脹,故皆能發痙與項強之症。
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諸逆謂吐咳嗆嘔等症。
凡是沖脈氣逆,頭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之火,挾沖脈上逆也,宜抑之。
塗蔚生曰:此證務宜查其形色,熱确與否。
因咳吐嗆嘔等症,尚有虛寒之一種症治也。
富家之兒,以其溺愛過甚,衣被過濃,每易發生此症。
而即得此症之後,複自信參可以治吐咳,姜夏可以治嗆嘔。
冒然與之,卒至愈治愈劇,死于非命,是何愚之甚也。
經雲:諸脹腹大,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諸脹謂腹内脹滿,腹大謂單腹脹。
此證是肝不疏瀉,則小便不利,水停為脹。
脾不運化,則單腹脹。
皆屬于熱者,屬于肝木乘脾也。
然此與上節火字有别。
火屬血分,熱屬氣分,熱則氣分之水多壅,故主脹大。
經雲: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躁謂煩躁,狂謂颠狂,越謂升高逾垣。
凡此皆三焦與胃火太盛,而血氣勃發也。
經雲: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唐容川曰:強直僵仆倒地,暴者猝然發作。
風性迅速,故能暴發。
凡風均屬之肝。
肝屬筋脈,風中筋脈,不能引動,則強直矣。
風者陽動而陰應之矣,故風具陰陽兩性。
中風之陰,則為寒風;中風之陽,則為熱風。
無論寒熱,均有強直之證,宜細辨之。
經雲:諸病有聲,按之如鼓,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此與腸鳴不同。
腸鳴則轉氣功痛下洩,屬水漬入腸,發為洞瀉,是寒非熱也。
此有聲乃在人皮黑膜内,連網油膜之中。
凡人身連網油膜,均是三焦,乃相火之府,行水之道路也。
水火相激,往往發聲,但其聲綿綿,與雷鳴切痛者有異。
按之亦能作聲,又拒手,如按鼓皮。
以其在皮膜間,故按之如鼓。
是三焦之火,與水為仇,故曰皆屬于熱。
蓋三焦為行氣之府,氣多則能鼓吹其膜中之管,使之有聲。
如西洋象皮人,搦之則出聲是矣。
經雲: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跗,足背。
凡足腫皆發于厥陰陽明兩經。
陽明之脈,行足背;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叢毛内踝。
肝木生熱,壅阻胃經之濕,則循經下注,而發足腫,極酸痛也。
酸字頗有實義。
西醫雲,凡香港腳必胃中先釀酸水,繼而尿中有蛋白形,尿亦發酸,乃發香港腳腫病。
但西醫未言所以緻酸,與因酸緻腫之故。
惟《内經》理可互證。
經雲:肝木在味為酸。
蓋木能生火,木能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之,則變酸味,是酸者濕與熱合化之味也。
羹湯夏月過夜則酸,濕遇熱也,冬月則否,有濕則無熱也。
知酸所以緻疼腫,而香港腳可治也。
又凡乍驚乍駭,皆是肝經木郁火發,魂不藏之故,是以屬于火。
經雲: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轉者左右扭掉也。
反者角弓反張也。
戾如犬出戶下,其身曲戾,即陽明痙病,頭曲至膝也。
水液渾濁,小便不清也。
轉在側、屬少陽經。
反在後,屬太陽經。
戾在前,屬陽明經。
水道在膜膈中,屬三焦經。
皆屬于熱。
是水液混濁,固屬三焦之熱,而諸轉反戾,亦多同屬三焦矣。
三焦網膜,西人謂之連網,由内連外,包裹赤肉,兩頭生筋,以貫赤肉,筋連于骨節,故利曲伸。
觀此則知轉反戾,是筋所牽引,實則網膜伸縮使然,故《内經》與水液同論,以見皆屬三焦網膜中之熱也。
西醫乃謂抽掣痙等,發于腦筋,不免求深反淺,故西人無治之之術也。
塗蔚生曰:三焦網膜之熱,固能使筋所牽引,以緻諸轉反戾。
然養筋者血也,使血不緻為熱所灼而幹枯,則熱又何至爍筋而牽引。
是治此病之初,隻宜清熱。
而見有外症者,亦須解外。
迨至三五日後,宜兼養血,以顧其本。
小兒此症頗多,最宜審慎。
切不可以其反戾諸狀,疑為俗謂天吊諸驚,亂投驚風之藥,以緻夭劄。
經雲: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唐容川曰:下為小便,上為涎唾,其道路總在三焦膈膜之中。
無論何證,但據水液有澄澈清冷之狀,即是三焦火虛之候,故曰皆屬于寒。
經雲: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嘔謂幹嘔,是火逆也。
吐有寒症,吐酸則無寒症。
暴注下迫,裡急後重,逼塞不得暢,俗名痢症,皆屬于熱者,屬于肝經之熱也。
肝火上逆,則嘔吐酸;肝火下注,則痢下迫。
因肝欲疏洩,肺欲收斂,金木不和,故欲洩不得。
且痢多發于秋,金克木也。
塗蔚生曰:暴注下迫,似宜分作兩條。
暴注者便系溏稀之物,勃然下瀉,熱甚洶猛,毫無艱難阻止之狀也。
下迫者便系膿血之物,情急欲出,至下而滞,壅遏塞止之狀也。
一則由肝火之發,一則由于金性之收。
然非内有積熱,皆不至此。
不過暴注之色,多系深黃黑色,或者一種赤血水耳。
唐容川曰:病機百出,未能盡錄。
但舉其凡,以例其餘。
第一集·認症法 四時所病 唐容川曰: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
茲所舉者,不過明髒腑氣應與天時并行之義耳,醫者多隅反。
經雲:春善病鼽衄。
唐容川曰: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
鼽屬氣分,春陽發洩,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
衄屬血分,春木生火,動血上沖,幹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
善病者,謂多此種也。
塗蔚生曰:春季界于冬寒夏熱二者之間,人當此際,最易疏忽,以其時令略為和暖,可以少受寒、亦可以少受熱。
故鼽衄二症,此時為多,容川衄血之解尤為有見。
經雲:仲夏善病胸脅。
唐容川曰: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肋是兩乳旁邊屬三焦。
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
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餘,多發逆滿也。
經雲: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唐容川曰:長夏未月,濕土主氣。
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
陽極于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
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塗蔚生曰:此節是由熱而病寒,上節是由熱而病火,兩節恰是一個對字。
容川此解,是未免過泥時令,而不能揆諸人情,衡乎事實者也。
蓋長夏熱之最盛者也,惟熱最盛,故人亦惡熱最甚。
于水果生冷之物,每多任意吃啖,以求禦熱避燥,迨其身體清爽之意。
孰知内之陽火有限,而外之物欲無窮,旦旦而伐之,其不為陽火衰敗也幾希。
迨至胃寒既成,則水谷當然不能消化,發生洞瀉寒中等症。
夏日偏多痧症霍亂之症,亦即此理。
若謂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洞瀉,陽極于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是人之胃陽,因外之陽熱過甚,變而寒矣。
然吾人之一呼一吸,純與外陽相通,豈有外陽既熱,而吾人吸入之氣,尚為陰寒者哉。
吾故曰:夏月洞瀉寒中,全由過食生冷之故。
至謂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此則由于井水與空氣之比較使然,實則井水常一也。
不過空氣有寒熱,而吾人之手指,始覺有冷暖耳。
經雲:秋善病風瘧。
唐容川曰:風屬肝,瘧屬少陽。
因風緻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于秋令者,木火侮金也。
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腠理自和。
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
風火相煽,則腠理不得和,而戰栗溺赤。
知此理者,可得治瘧之法也。
塗蔚生曰:風是傷人瘦肉一層,瘧是居人腠理一層,腠理尚在瘦肉外,何以因風緻瘧。
蓋因風未能解散清楚,而逆居于腠理之間也。
昔黃帝問于岐伯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随經絡沉以内薄,故衛氣應乃作。
是風自風而瘧自瘧,不可因風以及瘧也。
然岐伯又曰: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瘅瘧。
是瘧有因風者,有不因風者,未可以類推也。
如欲盡治瘧之能事,須參觀《内經》之瘧症論,與後集之瘧疾症治,方可胸有成竹,不緻誤事。
經雲:冬善病痹厥。
唐容川曰:痹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
腎中陽氣,能達于骨節,充于四末,則無此病。
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唐容川曰: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
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第一集·認症法 髒腑通治 經雲: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
膽病戰栗颠狂,宜補心為主。
唐容川曰: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
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
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迹。
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
西醫雲:人之髒腑,全有連網相聯。
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
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
蓋膽附于肝,系着脊,上循入肺系,連及于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
故心病怔忡,宜溫膽。
膽病戰栗颠狂,宜補心。
非空論矣。
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
《内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
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經雲: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唐容川曰: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
厥陰肝木,又外繞行肛門。
大腸傳導,全賴肝疏瀉之力。
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
以形論,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滞之故。
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郁結也。
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洩也。
經雲: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洩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唐容川曰: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
腎系穿過之中間脊椎,名曰命門。
蒸發陽氣,敷布周身。
然此火不自蒸發,必得腎陰之助,而後始能蒸發。
蓋一陽生于二陰之下,成為坎中滿之象也。
亦猶火車之設置汽櫃,必先設置火池水鍋,而後火煎其水,汽入于櫃,能以任重緻遠也。
若吾人之火旺水盛,則有此健壯水火,即有此強盛之元氣,充溢周身,自無寒縮之症。
蓋其由腎系而生出脅下之闆油,少腹之網油,中焦之膜油,上焦之膈膜,周身之腠理,無不以此水火充足,光輝四映也。
常見胖人怕熱,以其水足火旺,元氣寬裕,網膜之油汁充足也。
又常見瘦人怕冷,以其水虧火耗,真陽化生過少,而網膜之油汁缺欠也。
然過于虧損,又見其孤陽無根據,發生潮熱骨蒸等症也。
至于腎水充足,腎火衰敗,純屬腎陽之虛,而惡寒者,此則不過十分之一二耳。
然任其所好,過食生冷,或曾患熱證,過服寒涼,亦足減其真陽之勢也。
世之所謂小兒為純陽之體者,純屬謬誤之談。
經雲:諸氣郁,皆屬于肺。
唐容川曰:五髒六腑之氣,無不總統于肺,以肺為氣之總管也。
故凡治氣,皆當治肺。
肺主皮毛,是氣之乖于皮毛者,也。
《說文》謂形惡,如紫癜班瘤黑痣鼻之類。
西醫謂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膚。
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此即《内經》之說也。
郁是氣遏于内,不得舒發也。
見病如氣逆痰滞血結便閉之類,是氣之乖于腹内者。
郁與暢反,肺氣不暢,故郁,宜散降之。
經雲: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唐容川曰:腫在皮膚四肢,滿在腹内脹塞,皆濕氣壅滞,水下不行,停走于膈膜中也。
然濕症尚不止此,故曰諸濕。
或頭目昏沉,或瘧暑洩痢,或周身痹痛,或痰飲癖,皆屬脾土不制水所緻。
蓋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此脾所以利水也。
若脾之油失其令,則濕乃得藏匿,故治濕責之于脾。
塗蔚生曰:查容川之少陰少陽補論,曾言腎合三焦,三焦根于腎系,謂上中下之三焦油膜,全由先天腎髒所司。
至此而容川言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得勿有相背謬者乎?曰:人之未生,是以先天生後天,人之既生,是以後天生先天。
脾土生于油膜之上,是火生土,先天生後天之義也。
水遇油而滑利者,是土克水之義也。
五行互相為生,亦互相為克,脾土雖生于油膜之上,油膜是腎系所發,而膜之所以能緻有油,油汁充足,光輝明亮者,則由于脾胃健壯,飲食增進。
是脾腎二者,得勿二而一,一而二乎。
經雲:諸瘡痛癢皆屬于心。
唐容川曰:此言諸瘡,或血分凝結,阻滞其氣,氣與血争則痛。
血虛生熱,兼動風氣,風火相煽則癢。
皆屬心經血分為病,治宜和血。
又凡病不幹血分,皆不發痛,故痞膨腫等,均不痛。
凡是腹痛,蓋無不關于血分,故皆屬心。
經雲:諸熱瞀,皆屬于心。
唐容川曰:諸熱謂發熱惡熱瘟暑等症,瞀謂眼目昏花,黑眼見鬼等症,謂筋不得伸,抽掣等症,皆屬于火者。
蓋諸熱是火傷氣分,火克肺金也。
瞀是心神擾惑,視物昏亂。
火屬心,心藏火,擾其神故瞀。
是肝筋為火所灼,無血養筋,故縮扯。
與緩不收有異,當辨之。
經雲:諸厥固瀉,皆屬于下。
唐容川曰:厥謂四肢逆冷,固謂腹中瘕積,如寒症之類,瀉謂下痢不止。
皆屬于下者,謂屬于下焦腎經也。
腎陽不能四達則厥,腎陽不能上升則瀉,腎陽不能化氣則固結。
故皆屬于下,宜溫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解此節厥固瀉三症,謂皆屬于下焦腎陽虛寒,是未免得半失半。
蓋有腎陽不能四達之虛寒厥症,亦有腎火遏伏内閉之實熱厥證也。
有腎陽不能化氣之虛寒固症,亦有腎火亢烈血結之實熱固症也。
有腎陽不能上升之虛寒瀉症,亦有腎火盛旺陰虛之實熱瀉症也。
若遇厥固瀉等症,概謂虛寒,一味溫補,未免誤事不少。
經雲: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唐容川曰:痿有兩症,一是肺痿,肺葉焦舉,不能通調津液,則為虛勞咳嗽。
一是足痿,胫枯不能行走,則足痿,然未有足痿而不發于肺者。
益肺主津液,由陽明而下潤宗筋,足乃能行。
肺之津液不行,則宗筋失養。
故足痿雖見于下,而亦屬之上焦也。
喘屬肺之呼不利,嘔屬胃之飲食,氣逆肺胃,均屬上焦。
上焦屬陽,多病火逆,宜清之也。
塗蔚生曰:容川之痿發論,分脈痿津痿治之。
而此處解痿,隻有肺痿足痿二者,似相歧異。
然查其痿之所成,不外于津液幹枯。
藥之所治,不離乎滋陰潛陽。
是二而一也。
至其所謂喘屬肺之呼不利,則未免失于精當。
蓋喘有虛實二者。
虛者由于下元虧損,化生之氣短少,而肺無所充裕也。
治之之法,宜補其氣以定喘。
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即此義也。
實者化氣太甚,而肺部壅塞也。
治之之法,宜降其氣以定喘。
經曰:高者抑之,即此義也。
若夫虛實之夾寒夾熱,則又在乎醫者随症以為加減也。
至其所謂嘔屬胃之飲食,亦是一間未妥。
蓋嘔亦有虛實二種,其虛而夾熱者,則由于膈氣空虛,熱欲侵入胃陽也,治宜清補。
其實而夾寒者,則由膈氣滞塞,寒欲侵入胃中也,治宜溫暖。
如欲盡治喘嘔之能事,宜參觀後之喘嘔條。
經雲: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禁謂口齒禁切,噤口痢、痙病口噤之類。
鼓栗謂鼓戰栗,如瘧疾手足搖戰之類。
如喪神守,謂谵語、百合病、恍惚不安之類。
蓋熱極反寒之象,火擾心神之征,皆宜治其火也。
經雲: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唐容川曰:寒濕則筋脈凝,熱濕則筋脈脹,故皆能發痙與項強之症。
經雲: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諸逆謂吐咳嗆嘔等症。
凡是沖脈氣逆,頭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之火,挾沖脈上逆也,宜抑之。
塗蔚生曰:此證務宜查其形色,熱确與否。
因咳吐嗆嘔等症,尚有虛寒之一種症治也。
富家之兒,以其溺愛過甚,衣被過濃,每易發生此症。
而即得此症之後,複自信參可以治吐咳,姜夏可以治嗆嘔。
冒然與之,卒至愈治愈劇,死于非命,是何愚之甚也。
經雲:諸脹腹大,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諸脹謂腹内脹滿,腹大謂單腹脹。
此證是肝不疏瀉,則小便不利,水停為脹。
脾不運化,則單腹脹。
皆屬于熱者,屬于肝木乘脾也。
然此與上節火字有别。
火屬血分,熱屬氣分,熱則氣分之水多壅,故主脹大。
經雲: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躁謂煩躁,狂謂颠狂,越謂升高逾垣。
凡此皆三焦與胃火太盛,而血氣勃發也。
經雲: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唐容川曰:強直僵仆倒地,暴者猝然發作。
風性迅速,故能暴發。
凡風均屬之肝。
肝屬筋脈,風中筋脈,不能引動,則強直矣。
風者陽動而陰應之矣,故風具陰陽兩性。
中風之陰,則為寒風;中風之陽,則為熱風。
無論寒熱,均有強直之證,宜細辨之。
經雲:諸病有聲,按之如鼓,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此與腸鳴不同。
腸鳴則轉氣功痛下洩,屬水漬入腸,發為洞瀉,是寒非熱也。
此有聲乃在人皮黑膜内,連網油膜之中。
凡人身連網油膜,均是三焦,乃相火之府,行水之道路也。
水火相激,往往發聲,但其聲綿綿,與雷鳴切痛者有異。
按之亦能作聲,又拒手,如按鼓皮。
以其在皮膜間,故按之如鼓。
是三焦之火,與水為仇,故曰皆屬于熱。
蓋三焦為行氣之府,氣多則能鼓吹其膜中之管,使之有聲。
如西洋象皮人,搦之則出聲是矣。
經雲: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唐容川曰:跗,足背。
凡足腫皆發于厥陰陽明兩經。
陽明之脈,行足背;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叢毛内踝。
肝木生熱,壅阻胃經之濕,則循經下注,而發足腫,極酸痛也。
酸字頗有實義。
西醫雲,凡香港腳必胃中先釀酸水,繼而尿中有蛋白形,尿亦發酸,乃發香港腳腫病。
但西醫未言所以緻酸,與因酸緻腫之故。
惟《内經》理可互證。
經雲:肝木在味為酸。
蓋木能生火,木能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之,則變酸味,是酸者濕與熱合化之味也。
羹湯夏月過夜則酸,濕遇熱也,冬月則否,有濕則無熱也。
知酸所以緻疼腫,而香港腳可治也。
又凡乍驚乍駭,皆是肝經木郁火發,魂不藏之故,是以屬于火。
經雲: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轉者左右扭掉也。
反者角弓反張也。
戾如犬出戶下,其身曲戾,即陽明痙病,頭曲至膝也。
水液渾濁,小便不清也。
轉在側、屬少陽經。
反在後,屬太陽經。
戾在前,屬陽明經。
水道在膜膈中,屬三焦經。
皆屬于熱。
是水液混濁,固屬三焦之熱,而諸轉反戾,亦多同屬三焦矣。
三焦網膜,西人謂之連網,由内連外,包裹赤肉,兩頭生筋,以貫赤肉,筋連于骨節,故利曲伸。
觀此則知轉反戾,是筋所牽引,實則網膜伸縮使然,故《内經》與水液同論,以見皆屬三焦網膜中之熱也。
西醫乃謂抽掣痙等,發于腦筋,不免求深反淺,故西人無治之之術也。
塗蔚生曰:三焦網膜之熱,固能使筋所牽引,以緻諸轉反戾。
然養筋者血也,使血不緻為熱所灼而幹枯,則熱又何至爍筋而牽引。
是治此病之初,隻宜清熱。
而見有外症者,亦須解外。
迨至三五日後,宜兼養血,以顧其本。
小兒此症頗多,最宜審慎。
切不可以其反戾諸狀,疑為俗謂天吊諸驚,亂投驚風之藥,以緻夭劄。
經雲: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唐容川曰:下為小便,上為涎唾,其道路總在三焦膈膜之中。
無論何證,但據水液有澄澈清冷之狀,即是三焦火虛之候,故曰皆屬于寒。
經雲: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唐容川曰:嘔謂幹嘔,是火逆也。
吐有寒症,吐酸則無寒症。
暴注下迫,裡急後重,逼塞不得暢,俗名痢症,皆屬于熱者,屬于肝經之熱也。
肝火上逆,則嘔吐酸;肝火下注,則痢下迫。
因肝欲疏洩,肺欲收斂,金木不和,故欲洩不得。
且痢多發于秋,金克木也。
塗蔚生曰:暴注下迫,似宜分作兩條。
暴注者便系溏稀之物,勃然下瀉,熱甚洶猛,毫無艱難阻止之狀也。
下迫者便系膿血之物,情急欲出,至下而滞,壅遏塞止之狀也。
一則由肝火之發,一則由于金性之收。
然非内有積熱,皆不至此。
不過暴注之色,多系深黃黑色,或者一種赤血水耳。
唐容川曰:病機百出,未能盡錄。
但舉其凡,以例其餘。
第一集·認症法 四時所病 唐容川曰: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
茲所舉者,不過明髒腑氣應與天時并行之義耳,醫者多隅反。
經雲:春善病鼽衄。
唐容川曰: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
鼽屬氣分,春陽發洩,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
衄屬血分,春木生火,動血上沖,幹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
善病者,謂多此種也。
塗蔚生曰:春季界于冬寒夏熱二者之間,人當此際,最易疏忽,以其時令略為和暖,可以少受寒、亦可以少受熱。
故鼽衄二症,此時為多,容川衄血之解尤為有見。
經雲:仲夏善病胸脅。
唐容川曰: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肋是兩乳旁邊屬三焦。
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
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餘,多發逆滿也。
經雲: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唐容川曰:長夏未月,濕土主氣。
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
陽極于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
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塗蔚生曰:此節是由熱而病寒,上節是由熱而病火,兩節恰是一個對字。
容川此解,是未免過泥時令,而不能揆諸人情,衡乎事實者也。
蓋長夏熱之最盛者也,惟熱最盛,故人亦惡熱最甚。
于水果生冷之物,每多任意吃啖,以求禦熱避燥,迨其身體清爽之意。
孰知内之陽火有限,而外之物欲無窮,旦旦而伐之,其不為陽火衰敗也幾希。
迨至胃寒既成,則水谷當然不能消化,發生洞瀉寒中等症。
夏日偏多痧症霍亂之症,亦即此理。
若謂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洞瀉,陽極于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是人之胃陽,因外之陽熱過甚,變而寒矣。
然吾人之一呼一吸,純與外陽相通,豈有外陽既熱,而吾人吸入之氣,尚為陰寒者哉。
吾故曰:夏月洞瀉寒中,全由過食生冷之故。
至謂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此則由于井水與空氣之比較使然,實則井水常一也。
不過空氣有寒熱,而吾人之手指,始覺有冷暖耳。
經雲:秋善病風瘧。
唐容川曰:風屬肝,瘧屬少陽。
因風緻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于秋令者,木火侮金也。
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腠理自和。
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
風火相煽,則腠理不得和,而戰栗溺赤。
知此理者,可得治瘧之法也。
塗蔚生曰:風是傷人瘦肉一層,瘧是居人腠理一層,腠理尚在瘦肉外,何以因風緻瘧。
蓋因風未能解散清楚,而逆居于腠理之間也。
昔黃帝問于岐伯曰: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随經絡沉以内薄,故衛氣應乃作。
是風自風而瘧自瘧,不可因風以及瘧也。
然岐伯又曰:先傷于寒,而後傷于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于風,而後傷于寒,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瘅瘧。
是瘧有因風者,有不因風者,未可以類推也。
如欲盡治瘧之能事,須參觀《内經》之瘧症論,與後集之瘧疾症治,方可胸有成竹,不緻誤事。
經雲:冬善病痹厥。
唐容川曰:痹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
腎中陽氣,能達于骨節,充于四末,則無此病。
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唐容川曰: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
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第一集·認症法 髒腑通治 經雲: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
膽病戰栗颠狂,宜補心為主。
唐容川曰: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
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
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迹。
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
西醫雲:人之髒腑,全有連網相聯。
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
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
蓋膽附于肝,系着脊,上循入肺系,連及于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
故心病怔忡,宜溫膽。
膽病戰栗颠狂,宜補心。
非空論矣。
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
《内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
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經雲: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唐容川曰: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
厥陰肝木,又外繞行肛門。
大腸傳導,全賴肝疏瀉之力。
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
以形論,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滞之故。
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郁結也。
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洩也。
經雲: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洩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唐容川曰: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