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關燈
口小鼻短,眉心促绉,皮膚澀滞,雖無病而終夭;設或不夭,而終貧賤也。

     視毛發:夫毛發受父母血而成,故名血餘也。

    母血充實,兒發則色黑而光潤;母血虛弱,或胎漏敗堕,或縱酒多淫,兒發必黃槁焦枯,或生疳瘦之患,壽亦不長之兆也。

     第一集·認症法 辨小兒五音 陳紫山曰:五音以應五髒,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

    肝病聲悲,肺病聲促,心病聲雄,脾病聲慢,腎病聲沉,大腸病聲長,小腸病聲短,胃病聲遠,膽病聲清,膀胱病聲微。

    聲清者,氣弱也,重濁者,痛與風也;高聲者,熱欲狂也;聲噎者,氣不順也。

    喘者氣促也,聲急者驚也,聲塞者痰也,聲戰者寒也,聲濁沉靜者疳也,噴嚏者傷風也,呵欠者神倦也,聲沉不響者病勢危也,如生來不大啼哭聲啾唧者夭也。

    既知其聲音,又當辨其氣色,即知其病之根源矣。

     第一集·認症法 聞小兒聲音 陳紫山曰:心主聲,從肺出。

    肺絕啼哭無聲,多啼肝膽風邪,氣緩神疲搐甚,音啞邪熱侮脾,聲清火毒無侵,鴉聲螈之候,實直聲往來而無淚者是痛,連聲不絕而多淚者是驚,病久聲微煩躁者難愈,體縮音促者感寒。

     塗蔚生曰:此節與原文少異,因原文多有含糊難解之處,恐系刷印之誤,故略為更改,以補紫山之所不逮。

     第一集·認症法 指紋辨色歌 陳紫山曰:紫熱紅傷寒,青風白是疳,黑色因中惡,黃色困脾端。

     塗蔚生曰:青風之風字,原文是一驚字。

    因與風有異,故為易去。

    然細推紫山之意,其所謂驚字,亦即指為風字也,餘仿此。

     第一集·認症法 以指冷熱診病說 錢氏曰:小兒半歲之間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發際之下。

    若三指具熱,感受風邪,鼻塞氣粗。

    三指具冷,感受風寒,髒冷吐瀉。

    若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

    名中二指熱,夾風之候。

    食指熱,胸膈氣滿,乳食不消。

     塗蔚生曰:錢氏此法,是以食指在上,名指在下。

    而細玩其三指具熱,感受風邪一層,當系一種熱風之症。

     因其下有三指具冷,感受風寒也。

    其名中二指熱,夾風之候,亦當系下熱上寒,因其上有上熱下冷一層也。

    尤宜詳者,夏月人額與其全體常冷,冬月則反是,因空氣溫度之高下,常根據時令為增減,而人身之溫度,實由與之比較,相為寒熱耳。

    病者之溫度,固可以病為轉移,而不識此,亦至有誤。

     第一集·認症法 以目診病說 錢氏曰:目内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

    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

    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

    白而淚者肺實熱,目無睛光者腎虛也。

     塗蔚生曰:錢氏此說固确。

    然目内之大眼角紅筋肉,是心所屬,突脹而色赤者,方為心實熱。

    小眼角屬于命門,淡紅者相火虛也,未可概為心經虛熱。

    目黃雖系實熱之症,而濕熱之症,究多目黃,亦未可隻以目黃分為虛熱實熱。

    白珠屬肺,白而淚者,固為實熱,紅而腫者亦系實熱。

    然前者為熱在氣分,後者為熱在血分。

    此種精微,不可不辨。

    目之黑珠屬肝,瞳人屬腎,必須瞳人昏暗無光,方可斷為腎虛也。

     第一集·認症法 五髒所屬之症 陳飛霞曰:肝者足厥陰木也,實則目赤大叫,呵欠煩悶;虛則呵欠切牙。

    有風則目連眨,有熱則目視恍恍。

    成疳則白膜遮睛,主怒則性急大叫,哭甚則咽腫。

    熱則大小便難,手尋衣領,手亂撚物,甚則撮空摸床,此喪魂也。

    兒病時,目睛視物不轉,或目合不開,或哭而無淚,或不哭而淚出,皆肝絕也。

     心者手少陰火也,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虛則困卧悸動不安。

    心血足則面色紅潤易養,心血虧則面色昏暗難養。

     熱甚則津液幹而病渴,神亂而卧不甯,喜伏卧,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出不收之病。

    凡病丹瘤斑疹蟲疥瘡,皆心之症也。

    如心病久,汗出發潤,或舌出不收,暴喑不語,或神昏潰亂,或斑疹變黑,皆心病為之也。

     脾者,足太陰土也,為水谷之海。

    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傷脾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下痢。

    脾寒則腹脹,脾疳則肚大青筋。

    脾熱則口臭唇瘡,飲食不為肌膚,吐舌弄舌,口幹飲水;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滞頤。

    氣不利則口頻撮,虛則肉消而瘦,不喜飲食,食則成積,積則成疳或癖。

    如脾久病,大肉消脫,肚大青筋,或遍身虛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多食而瘦,或蟲出于口,或唇謇而縮,皆脾絕也。

     塗蔚生曰:脾實固易困睡,而脾虛亦易困卧,因其化生之氣既少,而孤陰不能獨事動作也。

    脾熱固易飲水而熱,亦有虛實之分,實熱者大渴引飲,飲多而舌苔黃;虛熱者津液不能上升,飲水自救,飲少而舌苔不黃。

    腹脹亦宜分乎寒熱,寒濕凝滞,固可飲食停滞,發生脹滿;而火熱澎漲,其脹較寒尤甚。

    不過此種診法,須看其面色及其舌苔耳。

    遍身虛腫一層,當看其能食與否,能食則是氣複而血未充,尚為吉兆,烏可斷為脾絕。

    唇謇而縮,須看兼有口開與否,方可斷為是否脾絕。

    因上嘴唇之人中,屬于督脈,下嘴唇之承漿,屬于任脈,唇縮多是督任二脈絕也。

     肺者,手太陰金也,實則悶亂喘促,虛則哽氣長出。

    經曰:寒傷肺,由兒之衣過薄也。

    經曰:熱傷肺,由兒之衣過濃也。

    寒熱傷肺,則氣逆而為喘為咳。

    肺受風,則噴嚏而流清涕;受寒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幹,或為衄血;或疳則鼻赤爛;喘不止則面腫;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

    燥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膈消。

    如肺久病,咳嗽連綿,喘息不休,或肩息,或咳血不止,或鼻孔黑燥,或鼻孔開張而喘,或瀉痢不休,孔大如筒,或面白虛浮,上氣喘逆,皆肺絕也。

     塗蔚生曰:喘促與哽氣,各有虛實二證。

    未可止限于喘實哽虛。

    寒熱傷肺,雖由于兒之衣過薄過濃,然究系間或有之,未可作為寒熱傷肺之定論也。

    喘不止則面腫,為陰虛而陽無所附,亦系陽虛之候,因陽明之氣,行于面也。

    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頗難解,不知他書亦有此種病名與解釋否?然各書具有久咳之病者矣,從未見有此病名之确論也。

    胃息亦費解,不知其是指胃之停止消化而言,抑是另有此種病名。

    瀉利孔大如筒,名為脫陰,此責亦在少陰厥陰,非專在太陰。

    面白虛浮,女子此症最甚,以其偏于陽弱,虛浮則為陽脫于上。

    然必須大病久病之後,又兼飲食不進,方可斷為陽脫也。

     腎者,足少陰水也,虛則目畏明,白睛多黑睛少,顱解不合,顔色白,骨髓不滿,兒必畏寒。

    多為五軟之症,尻骨不成則坐遲,髁骨不堅則行遲,真陽不足則齒遲,血脈不榮則發稀,心氣不足則語遲。

    熱則出膿生疳。

    如腎病久,身下竄,目無瞳子,如見鬼狀,或骨弱,卧不能起,或二便遺失,此腎敗也。

     塗蔚生曰:腎陰虛則畏熱,腎陽虛則畏寒。

    若僅混為虛則畏寒,是其于腎之陰陽,未能判别清楚也。

    查腎病無如見鬼狀者,其有如見鬼狀之證,則為男女具是熱入血室。

    蓋血室為肝經所主,而魂陽亦肝經所司也。

    鬼者,魄也,屬于陰血,血死即為魄死,魄掩其魂,故如見鬼。

    少陰既非肝經所司,又焉有見鬼之證發生。

    二便遺失,亦未可純斷為腎敗。

    因大便屬于大腸,為肺所主,而小便屬于膀胱也,膀胱既與腎為表裡,膀胱之遺溺亦可診腎經之虛敗也。

     第一集·認症法 簡切辨症法 陳飛霞曰:小兒熱症有七:面腮紅,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心熱,眼紅赤。

    此皆實熱證,忌用溫補劑。

     小兒寒症有七:面白,糞青白,肚虛脹,眼珠青,吐瀉無熱,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虛寒症,忌用寒涼劑。

     塗蔚生曰:飛霞此節,雖為寒熱症之辨法,然必須有二者以上之兼症,方可斷為或寒或熱也。

    如僅有面腮紅,而不見有便黃便秘等症,則恐是傷寒發熱之候,本寒而标熱也。

    如僅有眼珠青而不見有糞青白睡露睛等症,則恐是肝熱将熾之候,本熱而标寒也。

    此等精微,何可弗辨。

     第一集·認症法 辨舌苔法 塗蔚生曰:舌雖為心之苗,而髒腑寒熱之氣無不荟萃于一舌。

    故即一舌之或黃或白或黑或赤,而可斷其為或寒或熱或虛或實也。

    舌本屬腎,舌尖屬心,兩旁屬肝膽,中央屬脾胃。

    病在表,舌無苔,入裡則苔結矣。

    苔黃者裡有熱也,黃而幹枯無津液者,熱甚也,苔黑而舌燥裂無津液者,熱至極也。

    若黑而油潤有津液者,此又為寒極似熱,忌用寒涼。

    若舌尖紅赤,而又有小粒子者,此是心熱,可用清涼。

    若舌黃赤而舌尖灰白者,此為下熱上寒,反之則為下寒上熱。

    若滿色白膩,而有津液者,此為虛寒陰凝,可用溫補。

    然苔白而有寒熱往來,口苦咽幹者,又系少陽熱結,可用清解。

    醫者苟于審症不明,可用此法,以診寒熱。

    至于小兒無識,不易開口,可在唇下承漿穴掐之,使其哭以張口也。

     第一集·認症法 看病訣 陳飛霞曰:小兒初生,欲知其有病無病,以手撚其頭皮,摸其頭顱,不作聲者為無病。

    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者,有病亦輕。

    若即發聲不咂指,面色青紅帶紫,或牙關緊急,不納乳汁者,此落地受寒之甚,風邪入足太陽與足陽明而然也。

    須急治之,庶可平複。

     初生之兒,肥胖色嫩,自覺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且最易感冒風寒。

    邪入腑者,近在第二三日見之。

    其症吐乳夜啼腹鳴,此皆胎風之類。

    然症猶淺而易治,宜用全身燈火,十不失一。

    若邪之入髒,遠在六七日見之,此即臍風噤風撮口之候。

    若口噤舌大痰壅者皆不治。

    蓋病傳入髒,系心脾肺三經也。

    此風氣甚盛,無所發洩,使形見于喉口牙關聲音也。

     塗蔚生曰:初生之兒,肥胖色嫩,自覺好看,此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一節,恐非定論。

    不知紫山是出自經驗,抑是出自别有所本。

    醫者隻可作為參考,勿遽信為确論可也。

     凡生下時,身破裂者死,陰囊白者死,陰不起者死,無糞門者死,股門無生肉者死,開口如鴉聲者死,粉白花色者死,皮肉不光者死,泣不出聲者死,舌如豬肝者死,面無彩色者夭,臍帶短大紫色者夭,生下渾身銀白者夭。

     生下有齒者夭,兇,主傷父母,不然,必傷自身。

    生下未裹,即撤尿者,殺父母,蕩家産,在世亦終身勞苦。

     第一集·認症法 壽夭辨 陳飛霞曰:頭者諸陽之會,腦者髓之海也,凡兒頭角豐隆,髓海足也。

    背者五髒六腑俞穴皆附于背,脊背平滿,髒腑實也。

    腹皮寬濃,水谷盈也。

    目為肝竅,耳為腎竅,鼻為肺竅,口為脾竅,七竅無缺,形象全矣。

    故知肉實者脾足,筋強者肝足,骨堅者腎足,不妄言笑者心足,不多啼哭者肺足,哭聲連續者肺實,不久眠睡者脾實。

    兼之腳健而壯,項長而肥,睛明而黑,根株固也。

    肌肉溫潤,榮衛和也。

    唇鮮發黑,二便調和,表裡實也。

    小便清長,大便滋潤,裡氣實也。

    以上皆為壽相,其兒易養。

     諸陽皆起于頭,顱破項軟者,陽衰于上。

    諸陰皆起于足,小腳者,陰衰于下。

    鼻孔幹燥,肺枯。

    唇縮流涎,脾冷。

    發稀者血衰。

    項軟者柱折。

    青紫之筋,散見于面者,多病風熱。

    兼之形枯色灰者,表虛。

    瀉利無時者,裡虛。

     瘡疥啼哭多笑語者,皆陽火妄動之候。

    以上皆為夭相,其兒多病者難養。

     凡聲音清亮者壽,有回音者壽,哭聲澀者病,散而無聲者夭。

     塗蔚生曰:飛霞諸陽皆起于頭及諸陰皆起于足二語,是其循末失本,未知陰陽化生之源者矣。

    蓋氣即陽,生于下而聚于上,頭則其荟萃之所耳。

    陰即是血,生于上而聚于下,足則其歸宿之處耳。

    惟其陽生于下,故三陽之膀胱大腸等腑,多半生自下部與髒陰之下。

    惟其陰生于上,故三陰之心肝等髒,多半生自上部與腑陽之上。

    然諸陽雖生于下,而無陰以濟之,則不能滋其化生之源,故衆陽之間,而腎髒一陰生焉。

    諸陰雖生于上,而無陽以啟之,則不能成其化生之本,故衆陰之間,而膽腑一陽生焉。

     第一集·認症法 小兒壞證辨 陳紫山曰:眼生赤脈貫瞳人,(水火兩絕也)囟門凸起又作坑,指甲黑色(肝絕也)。

    鼻幹燥(肺絕),鴉聲(肺絕)忽作肚青筋(脾絕),虛舌退場門(心絕),切牙齒(咬人腎絕),目多直視不轉睛,(肝絕),魚口(脾絕),氣急啼不得,(肺絕),蛔蟲既出(脾胃俱絕),死形真,手足擲搖直手節,靈丹妙劑也無生。

     塗蔚生曰:赤脈屬火,瞳人屬腎。

    赤脈貫于瞳人,乃火盛水枯,水被火克也。

    然赤脈其苗葉,肝腎其根本,必根本萎敗,而後始有此現象也。

    囟門腎之屬,而腎之陰液,所以能至于囟門者,則又全賴督脈真陽之氣,輸達于上。

    囟門凸起者,陰虛而陽無所附也。

    然使真陽能以久存,則其幸免之望,猶可設想。

    今凸起而又作坑,是陰竭而陽亦陷,其為壞症可知矣。

    甲黑固屬肝絕,然病非有素,設為暴得中惡霍亂等症,猶未可斷其即為壞證。

    因感受疫疠不正之氣,或暑熱之毒,每多血脈凝聚,而見甲爪黑色也。

    經雲:手足為諸陽之本。

    然手足三陽,實根據于髒腑,髒腑之血液虛竭,則筋絡無所滋養,故擲搖而有節直也。

    然猶恐系猝得之中風等症,此等危症,最宜審慎。

     第一集·認症法 斷小兒面色惡症死候 陳紫山曰:齒如黃豆骨氣絕,一日死。

    面青目陷肝氣絕,二日死。

    鼻入奇輪肺氣絕,三日死。

    面黑耳黃呻吟腎氣絕,四日死。

    面上死筋心氣絕,五日死。

    口張唇青色枯脈絕,六日死。

    面白四肢腫脾絕,九日死。

    大凡病耳足跌腫,大小便不禁,皆死候也。

    忽作鴉聲者大腸絕,不治。

    魚口氣粗,出而不返者,是肺絕,不治。

    肝藏血,目乃是肝之外應,爪甲青黑,血脈不蔭,及目無光彩,筋縮則兩手抱頭,是肝絕,不治。

    眼睛屬腎,腎有兩筋,自脊背至腦門,貫其二睛,腎絕兩目向上,目不動者,不治。

    腎乃骨之主,腎絕則齒癢,切牙咬人者不治。

    鼻乃肺之外應,孔幹黑燥,是肺絕,不治。

    唇乃脾之外應,唇縮而不蓋齒者,是脾絕,不治。

    胃主肌膚四肢,胃絕則毛發豎,手足不能收管者,不治。

    四肢汗出如油,是榮衛俱絕,陰陽離,津液散,四肢如粘膠者不治。

    頭偃于後,天柱骨痿,心絕,頸骨不載,不治,或以為五軟非也。

    心主血,舌乃心之外應,舌短則語不明,心絕則血不流行,身不溫暖,及囟門凸起,或陷作坑,目多直視,是皆不治。

    飲食不歇,是肺胃俱絕,其水直下大腸中去,必死。

    痢如死鵝血者是心絕,或臭穢如糟湯血水者不治。

    凡有頑涎退場門鼻者是風痰,以塞關竅,血脈不行,不納湯藥者不治。

    心寒者脈絕也,故令肺脹不治。

    喉如曳鋸,口吐白沫,是風痰閉竅,面色青黑,五孔幹燥不治。

     以上諸症,是髒腑俱敗,榮衛相離,氣脈不生,皆不治之症。

    同有其症而救之,十或一二者也。

     塗蔚生曰:鼻入奇輪,究系何狀,義未詳,當缺以待考。

    面黑者為水被火克,血質敗絕而現餘燼,如物質被焚,隻見其焦黑之色也。

    口屬于脾,口張即是魚口,脾絕之征,非脈絕與肺絕也。

    眼本肝系,而瞳人則屬于腎,若謂腎有二系貫睛則誤。

    唇雖為脾所屬,然上唇之人中,則為督脈結穴,下唇之承漿,則為任脈結穴。

    若上唇縮而口開,則督脈絕,下唇縮而口張則任脈絕,俱非脾絕者也。

    至頭偃于後,在平時則為五軟,若在大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