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此系頭面小疵。
及眼耳口鼻喉舌等部位。
因其症治多岐。
不可紊亂于大毒之内。
故另立之以便檢閱。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頭痛頭瘋。
多由風火濕痰四氣所緻。
或因梅毒上攻。
及婦人産後當風。
梳洗太早。
并宜天麻餅子。
新久悉效。
及魚鳔散、無憂散。
俱可選用。
若頭仰視深者危。
裡痛搖頭者重。
頭痛連腦手足冷者死。
脈則浮滑易愈。
短澀難醫。
再如頭痛發熱氣喘。
而左手脈大于右手者。
虛也。
速用參、、歸、術、陳皮、甘草。
加大附子。
佐以茯苓、芍藥數劑。
大汗而愈。
若以右大為内傷。
左大為外感。
甯不誤耶。
天麻餅子 治頭痛頭風。
及頭目昏眩。
項背拘急。
肢體煩痛。
肌肉蠕動。
耳鳴鼻塞。
皮膚頑麻。
瘙癢瘾疹。
又治婦人頭風。
眉棱骨痛。
牙齒腫痛。
痰逆惡心等症。
天麻川芎細辛蒼術防風白芷薄荷甘松白附子甘草草烏川烏(二烏湯泡去皮各五錢)全蠍(三錢)食面打糊為丸。
菀豆大。
撚作餅子。
每服二十三餅。
食後細嚼。
蔥湯送下。
火熱痰痛。
茶清送下。
甚者日進二服。
忌諸般發物。
魚鳔散 治八般頭風。
魚鳔(用裙帶者剪碎用麻煎碎同炒胖透去麻)為末。
每服三錢。
卧時蔥酒調服。
日輕夜重者。
血虛頭痛也。
用當歸一兩。
酒二鐘。
煎一鐘。
調服。
梅毒頭痛目腫者。
用本門湯藥内調服。
蠲痛無憂散 治偏頭痛立驗。
(方見諸痛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油風則毛發成片脫落。
皮膚光亮。
癢如蟲行者是也。
由風熱乘虛攻注。
血不能榮養所緻。
宜神應養真丹服之。
以培其本。
海艾湯洗之。
以治其标。
神應養真丹 治風寒暑濕襲于三陽部位。
以緻血脈不能榮運。
肌膚虛癢。
眉發脫落。
皮膚光亮。
(見股部) 海艾湯 海艾菊花薄荷防風本藿香荊芥穗甘松蔓荊子(各五錢)用水五碗。
煎入盆内。
先熏後洗。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白屑風生發内及面目耳項。
初起微癢。
久生白屑。
疊疊飛起。
脫之又生。
由肌熱當風。
風熱之所化也。
宜祛風換肌丸。
祛風換肌丸 治白屑風紫白癜風。
頑風頑癬。
濕熱瘡疥。
一切癢瘡。
日久不絕。
愈而又發者。
威靈仙石菖蒲大胡麻何首烏天花粉苦參蒼術牛膝(等分)當歸川芎甘草(減半)上為末。
用新安酒跌丸綠豆大。
每服二錢。
白滾湯送下。
忌發物火酒。
玉肌散 洗白屑風。
及風濕雀斑酒刺。
綠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二錢)上為末。
每用三匙。
洗面時用之。
潤肌膏治白屑風油風。
及秃瘡白斑作癢。
麻油(四兩)當歸(五錢)紫草(一錢)浸三日。
文火枯。
去渣。
入黃蠟五錢。
溶化。
傾碗内。
搽患處。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秃瘡生白痂成個而不相連。
若瘡則生黃痂成片有膿為異耳。
夫頭為諸陽之首。
而瘡亦屬火。
乃二陽相灼所緻。
其治法必當解陳之積熱。
導心經之煩躁。
故宜以防風通聖散俱用酒浸過。
焙為末。
每日三服。
量見大小。
食後白滾水調服。
服至頭上有汗出為驗。
外兼以殺蟲散風等藥搽之。
若蟲死則癢止。
風散則發生。
血潮則斑潤。
随用生姜蘸潤肌膏擦之。
則發生矣。
忌動風發物。
麥餞散 治秃瘡。
白痂壘疊。
癢若蟲行者。
先用艾葉鴿糞煎湯。
洗淨瘡痂。
次用肥豬肉湯洗之。
良久其蟲自出。
随用踯躅花油調麥餞散搽之。
帽戴之。
随後作痛發腫。
忍之。
三日後其痂漸落。
其發自生矣。
戒諸發物。
踯躅花油方 取根四兩搗爛。
用菜油一碗枯。
去渣。
入黃蠟少許。
冷調前藥。
或用青布蘸此蠟油。
每日上三五次。
三日可愈。
麥餞方 用小麥一升。
炒枯黃色。
乘熱入缽内。
和硫黃四兩。
白砒一兩。
為細末。
攪勻。
待冷取起。
加煙膠半斤。
川椒三兩。
生枯礬各二兩。
共研細末。
用時以蔥湯洗淨。
用麻油調搽。
油紙蓋紮。
三日一換。
三次即愈。
又治小兒痘風瘡。
甚效。
華蓋散 用糯米煮爛飯。
搗如膏。
随将秃瘡剃淨。
将米膏濃罨之。
其蟲盡入米膏中。
俟膏自脫。
發自生矣。
一用白菀豆為末。
水調糊頭上一指濃。
布裹之。
帶束之。
俟豆蒸發則覺痛矣。
去藥。
亦效。
鼠蒜膏 治白秃。
及諸瘡疥癬起白痂者。
鼠糞為末。
杵大蒜和成膏。
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由母受胎之日。
食酸辣海味太過。
多生此瘡。
烏雲膏 治頭。
并坐闆膿疥。
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
硫黃末減半和勻。
香油拌如糊。
攤南青布條上。
少半指濃。
卷成條線紮之。
再用油浸一日。
取出。
刮去餘油。
以火點着一頭。
下以粗碗接之。
其布灰陸續剪去。
取所滴藥油。
浸冷水内一宿。
出火毒。
搽用。
連蛤散 治頭頭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為末。
用水調。
攤于碗内。
覆于磚上。
燒艾熏之。
以黑幹為度。
再研為末。
清油調敷。
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
陳醋調敷。
一生于面者。
用百藥煎五錢。
生白礬二錢。
為末。
香油調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蝼蛄疖即鳝拱頭。
其因有二。
胎中受者小而悠遠。
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
但其内有衣膜。
故愈而複發。
未潰時用绀珠膏貼之。
膿熟者針之。
插三品一條槍于孔内。
化盡内膜。
自不再發。
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
必風襲之也。
用敗銅散搽之。
兼戒口味。
一擇吉日。
須午時。
于北房門檻前側卧。
耳前有穴名蝼蛄穴。
用麥粒大艾。
于穴上灸之。
隻一壯即愈。
敗銅散 蝼蛄疖已破而不收口者。
化銅舊罐子為細末。
用香油調敷。
绀珠膏 (見首卷) 三品一條槍 (見瘰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發際瘡為生于發際間也。
其形如粟如芡實。
頭白肉赤。
痛癢相兼。
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
由風熱上壅所緻。
宜绀珠丹發之。
或酒制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發内。
頂平而癢。
結黃蠟痂者。
梅瘡也。
生腦後窩中。
發癢流汁浸淫者。
名燕窩瘡。
治同瘡。
绀珠丹 (見首卷) 酒制防風通聖散 (見秃瘡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面屬乎諸陽。
而統屬惟陽明胃也。
其或胃熱則面熱。
胃寒則面寒。
宜升麻湯。
熱加黃連。
寒加附子。
胃有風熱則面浮腫。
胃有濕熱則面生瘡。
或面鼻紫色。
或風刺瘾疹。
宜升麻消毒散。
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黃水瘡。
頭面耳項。
忽生黃粟。
破流脂水。
頃刻沿開。
多生痛癢。
由外傷風熱内傷濕熱所緻。
宜升麻清毒散清之。
鹽湯洗之。
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 治面腫生瘡。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栀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身有瘡。
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熱服。
外用杏仁去皮尖。
杵如膏。
敷之。
青蛤散 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一兩)石膏(一兩)輕粉(五錢)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上為末。
先用香油調成塊。
次加涼水調稀。
将瘡洗淨。
薄塗患處。
二白散 治黃水瘡。
頭眉。
耳蝕羊胡子。
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内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為末。
用麻油槐枝稍枯。
去渣取油。
調敷患處。
一黃散 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内艾内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用槐枝煎油調敷。
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 治症同前。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朱(四錢)共為末。
紙卷成條。
麻油浸透。
火燃着。
一頭滴下油藥。
以器接之。
用調前藥。
三次即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眉生兩眉間。
形如疥癬。
屬肝膽二經熱。
用柴胡栀子散。
因乳母食濃味醇酒者。
加味清胃飲。
由郁怒者。
加味逍遙散。
母子同服。
面瘡 煎鹽湯。
浸綿花。
貼之洗之。
日五七次。
一用鲫魚頭燒。
存性為末。
醬内清汁調敷。
面浮腫及陰囊浮腫者使君子肉一兩。
白蜜五錢。
炙幹為末。
每服一二錢。
米飲調服。
摩風膏 治面遊風毒。
麻黃(五錢)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升麻(二錢)歸身白檀香白芨(各一錢)香油(五兩)浸五日。
文火。
藥黃。
即去渣。
入黃蠟五錢溶化。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肺風由肺經血熱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宜枇杷清肺散。
或用荷葉煮糊為丸。
白滾水服。
外用白礬末。
酒化塗之。
枇杷清肺散 治肺風酒刺。
枇杷葉桑白皮(鮮者更佳各二錢)黃連黃柏(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三分)用水鐘半。
煎七分。
食遠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
由血弱不華。
火燥結成。
疑事不決所緻。
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
洗玉容散。
兼戒憂思方可。
一雲風邪入皮膚。
痰飲漬腑髒。
則面。
又當随其因而調之也。
一用密陀僧為細末。
入乳調敷。
鹿角尖用酒磨塗之。
腎氣丸 (見瘡瘍門) 玉容散 (見雀斑)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雀斑由水虧不能制火。
火滞結而成斑也。
宜六味地黃丸服之。
用玉容散洗之。
久久可愈。
玉容散 洗黧黑斑雀斑粉刺。
功能白面嫩肌。
白芷白術白芨白茯苓白扁豆白細辛白僵蠶白蓮蕊白牽牛白蔹白鴿冀甘松團粉加白丁香白附子鷹條(等分)防風荊芥穗羌活獨活(減半)共末。
罐收。
日洗三次。
一醋浸白術擦之。
半
及眼耳口鼻喉舌等部位。
因其症治多岐。
不可紊亂于大毒之内。
故另立之以便檢閱。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頭痛頭瘋。
多由風火濕痰四氣所緻。
或因梅毒上攻。
及婦人産後當風。
梳洗太早。
并宜天麻餅子。
新久悉效。
及魚鳔散、無憂散。
俱可選用。
若頭仰視深者危。
裡痛搖頭者重。
頭痛連腦手足冷者死。
脈則浮滑易愈。
短澀難醫。
再如頭痛發熱氣喘。
而左手脈大于右手者。
虛也。
速用參、、歸、術、陳皮、甘草。
加大附子。
佐以茯苓、芍藥數劑。
大汗而愈。
若以右大為内傷。
左大為外感。
甯不誤耶。
天麻餅子 治頭痛頭風。
及頭目昏眩。
項背拘急。
肢體煩痛。
肌肉蠕動。
耳鳴鼻塞。
皮膚頑麻。
瘙癢瘾疹。
又治婦人頭風。
眉棱骨痛。
牙齒腫痛。
痰逆惡心等症。
天麻川芎細辛蒼術防風白芷薄荷甘松白附子甘草草烏川烏(二烏湯泡去皮各五錢)全蠍(三錢)食面打糊為丸。
菀豆大。
撚作餅子。
每服二十三餅。
食後細嚼。
蔥湯送下。
火熱痰痛。
茶清送下。
甚者日進二服。
忌諸般發物。
魚鳔散 治八般頭風。
魚鳔(用裙帶者剪碎用麻煎碎同炒胖透去麻)為末。
每服三錢。
卧時蔥酒調服。
日輕夜重者。
血虛頭痛也。
用當歸一兩。
酒二鐘。
煎一鐘。
調服。
梅毒頭痛目腫者。
用本門湯藥内調服。
蠲痛無憂散 治偏頭痛立驗。
(方見諸痛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油風則毛發成片脫落。
皮膚光亮。
癢如蟲行者是也。
由風熱乘虛攻注。
血不能榮養所緻。
宜神應養真丹服之。
以培其本。
海艾湯洗之。
以治其标。
神應養真丹 治風寒暑濕襲于三陽部位。
以緻血脈不能榮運。
肌膚虛癢。
眉發脫落。
皮膚光亮。
(見股部) 海艾湯 海艾菊花薄荷防風本藿香荊芥穗甘松蔓荊子(各五錢)用水五碗。
煎入盆内。
先熏後洗。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白屑風生發内及面目耳項。
初起微癢。
久生白屑。
疊疊飛起。
脫之又生。
由肌熱當風。
風熱之所化也。
宜祛風換肌丸。
祛風換肌丸 治白屑風紫白癜風。
頑風頑癬。
濕熱瘡疥。
一切癢瘡。
日久不絕。
愈而又發者。
威靈仙石菖蒲大胡麻何首烏天花粉苦參蒼術牛膝(等分)當歸川芎甘草(減半)上為末。
用新安酒跌丸綠豆大。
每服二錢。
白滾湯送下。
忌發物火酒。
玉肌散 洗白屑風。
及風濕雀斑酒刺。
綠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二錢)上為末。
每用三匙。
洗面時用之。
潤肌膏治白屑風油風。
及秃瘡白斑作癢。
麻油(四兩)當歸(五錢)紫草(一錢)浸三日。
文火枯。
去渣。
入黃蠟五錢。
溶化。
傾碗内。
搽患處。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秃瘡生白痂成個而不相連。
若瘡則生黃痂成片有膿為異耳。
夫頭為諸陽之首。
而瘡亦屬火。
乃二陽相灼所緻。
其治法必當解陳之積熱。
導心經之煩躁。
故宜以防風通聖散俱用酒浸過。
焙為末。
每日三服。
量見大小。
食後白滾水調服。
服至頭上有汗出為驗。
外兼以殺蟲散風等藥搽之。
若蟲死則癢止。
風散則發生。
血潮則斑潤。
随用生姜蘸潤肌膏擦之。
則發生矣。
忌動風發物。
麥餞散 治秃瘡。
白痂壘疊。
癢若蟲行者。
先用艾葉鴿糞煎湯。
洗淨瘡痂。
次用肥豬肉湯洗之。
良久其蟲自出。
随用踯躅花油調麥餞散搽之。
帽戴之。
随後作痛發腫。
忍之。
三日後其痂漸落。
其發自生矣。
戒諸發物。
踯躅花油方 取根四兩搗爛。
用菜油一碗枯。
去渣。
入黃蠟少許。
冷調前藥。
或用青布蘸此蠟油。
每日上三五次。
三日可愈。
麥餞方 用小麥一升。
炒枯黃色。
乘熱入缽内。
和硫黃四兩。
白砒一兩。
為細末。
攪勻。
待冷取起。
加煙膠半斤。
川椒三兩。
生枯礬各二兩。
共研細末。
用時以蔥湯洗淨。
用麻油調搽。
油紙蓋紮。
三日一換。
三次即愈。
又治小兒痘風瘡。
甚效。
華蓋散 用糯米煮爛飯。
搗如膏。
随将秃瘡剃淨。
将米膏濃罨之。
其蟲盡入米膏中。
俟膏自脫。
發自生矣。
一用白菀豆為末。
水調糊頭上一指濃。
布裹之。
帶束之。
俟豆蒸發則覺痛矣。
去藥。
亦效。
鼠蒜膏 治白秃。
及諸瘡疥癬起白痂者。
鼠糞為末。
杵大蒜和成膏。
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由母受胎之日。
食酸辣海味太過。
多生此瘡。
烏雲膏 治頭。
并坐闆膿疥。
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
硫黃末減半和勻。
香油拌如糊。
攤南青布條上。
少半指濃。
卷成條線紮之。
再用油浸一日。
取出。
刮去餘油。
以火點着一頭。
下以粗碗接之。
其布灰陸續剪去。
取所滴藥油。
浸冷水内一宿。
出火毒。
搽用。
連蛤散 治頭頭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為末。
用水調。
攤于碗内。
覆于磚上。
燒艾熏之。
以黑幹為度。
再研為末。
清油調敷。
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
陳醋調敷。
一生于面者。
用百藥煎五錢。
生白礬二錢。
為末。
香油調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蝼蛄疖即鳝拱頭。
其因有二。
胎中受者小而悠遠。
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
但其内有衣膜。
故愈而複發。
未潰時用绀珠膏貼之。
膿熟者針之。
插三品一條槍于孔内。
化盡内膜。
自不再發。
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
必風襲之也。
用敗銅散搽之。
兼戒口味。
一擇吉日。
須午時。
于北房門檻前側卧。
耳前有穴名蝼蛄穴。
用麥粒大艾。
于穴上灸之。
隻一壯即愈。
敗銅散 蝼蛄疖已破而不收口者。
化銅舊罐子為細末。
用香油調敷。
绀珠膏 (見首卷) 三品一條槍 (見瘰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發際瘡為生于發際間也。
其形如粟如芡實。
頭白肉赤。
痛癢相兼。
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
由風熱上壅所緻。
宜绀珠丹發之。
或酒制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發内。
頂平而癢。
結黃蠟痂者。
梅瘡也。
生腦後窩中。
發癢流汁浸淫者。
名燕窩瘡。
治同瘡。
绀珠丹 (見首卷) 酒制防風通聖散 (見秃瘡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面屬乎諸陽。
而統屬惟陽明胃也。
其或胃熱則面熱。
胃寒則面寒。
宜升麻湯。
熱加黃連。
寒加附子。
胃有風熱則面浮腫。
胃有濕熱則面生瘡。
或面鼻紫色。
或風刺瘾疹。
宜升麻消毒散。
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黃水瘡。
頭面耳項。
忽生黃粟。
破流脂水。
頃刻沿開。
多生痛癢。
由外傷風熱内傷濕熱所緻。
宜升麻清毒散清之。
鹽湯洗之。
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 治面腫生瘡。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栀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身有瘡。
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熱服。
外用杏仁去皮尖。
杵如膏。
敷之。
青蛤散 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一兩)石膏(一兩)輕粉(五錢)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上為末。
先用香油調成塊。
次加涼水調稀。
将瘡洗淨。
薄塗患處。
二白散 治黃水瘡。
頭眉。
耳蝕羊胡子。
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内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為末。
用麻油槐枝稍枯。
去渣取油。
調敷患處。
一黃散 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内艾内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用槐枝煎油調敷。
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 治症同前。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朱(四錢)共為末。
紙卷成條。
麻油浸透。
火燃着。
一頭滴下油藥。
以器接之。
用調前藥。
三次即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眉生兩眉間。
形如疥癬。
屬肝膽二經熱。
用柴胡栀子散。
因乳母食濃味醇酒者。
加味清胃飲。
由郁怒者。
加味逍遙散。
母子同服。
面瘡 煎鹽湯。
浸綿花。
貼之洗之。
日五七次。
一用鲫魚頭燒。
存性為末。
醬内清汁調敷。
面浮腫及陰囊浮腫者使君子肉一兩。
白蜜五錢。
炙幹為末。
每服一二錢。
米飲調服。
摩風膏 治面遊風毒。
麻黃(五錢)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升麻(二錢)歸身白檀香白芨(各一錢)香油(五兩)浸五日。
文火。
藥黃。
即去渣。
入黃蠟五錢溶化。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肺風由肺經血熱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宜枇杷清肺散。
或用荷葉煮糊為丸。
白滾水服。
外用白礬末。
酒化塗之。
枇杷清肺散 治肺風酒刺。
枇杷葉桑白皮(鮮者更佳各二錢)黃連黃柏(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三分)用水鐘半。
煎七分。
食遠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
由血弱不華。
火燥結成。
疑事不決所緻。
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
洗玉容散。
兼戒憂思方可。
一雲風邪入皮膚。
痰飲漬腑髒。
則面。
又當随其因而調之也。
一用密陀僧為細末。
入乳調敷。
鹿角尖用酒磨塗之。
腎氣丸 (見瘡瘍門) 玉容散 (見雀斑)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雀斑由水虧不能制火。
火滞結而成斑也。
宜六味地黃丸服之。
用玉容散洗之。
久久可愈。
玉容散 洗黧黑斑雀斑粉刺。
功能白面嫩肌。
白芷白術白芨白茯苓白扁豆白細辛白僵蠶白蓮蕊白牽牛白蔹白鴿冀甘松團粉加白丁香白附子鷹條(等分)防風荊芥穗羌活獨活(減半)共末。
罐收。
日洗三次。
一醋浸白術擦之。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