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分治部上(癰疽) 癰疽之原委順逆治法。

    已詳首卷。

    今之分部位者。

    為别經絡。

    認穴次。

    定名色耳。

    其症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綱。

    然間有稍異于總治者。

    有專治本症之方。

    而即以此方各附于本症條下。

    則開卷了然。

    庶無遺漏紊亂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 經絡 中行直鼻上巅。

    屬督脈經。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

    傍開一寸五分為第二行。

    是足太陽經。

    再開一寸五分為第三行。

    是足少陽經。

    頭角直耳上中。

    亦足少陽經。

     百會疽 生百會穴。

    在巅之上。

    初起如粟。

    次大如錢。

    形似葡萄。

    堅硬色赤。

    寒熱痛楚。

    元氣濃者由熱毒上攻。

    宜黃連消毒飲、蟾酥丸、貴金丸之類。

    元氣弱者由虛陽浮泛。

    宜八味地黃丸引火歸源。

    更以附子餅置湧泉穴。

    灸五壯以洩其毒。

    若腫連耳項。

    七日不穴。

    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頂發 一名佛頂疽。

    生上星穴。

    在百會疽之前。

    由足太陽經風熱所緻。

    初起神授衛生散、绀珠丹實者貴金丸。

    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

    潰而黑陷。

    脈大神昏。

    二便閉者不治。

     透腦疽 生囟門之際。

    在玉頂疽之前。

    形如雞子。

    堅而硬。

    頭痛如斫。

    灸缺盆穴二七壯。

     侵腦疽 生透腦疽之傍。

    頭疼引目。

    灸支正穴七壯。

    二症初宜绀珠丹汗之。

    次宜托裡散托之。

     額疽 生當額。

    或兩額角。

    一名赤疽。

    腫如桃李。

    由陽明胃經積熱所緻。

    實者貴金丸下之。

    次以内托散托之。

    潰者補之。

    十日不穴。

    潰而無膿出血者。

    不治。

     太陽疽 生太陽穴。

    一名勇疽。

    狀如伏鼠。

    腫連面目。

    寒熱交加。

    七日不潰。

    毒即攻眼。

    急宜貼破。

    破慎風水。

    犯則損睛。

    屬陽明胃經。

    治同透腦疽。

    十一日刺。

    得黃白膿者順。

    清稀黑血者逆。

     鬓疽 生于鬓。

    屬手少陽三焦。

    此經多氣少血。

    最忌見膿。

    多由肝膽怒火。

    或因風熱血虛所緻。

    初宜神授衛生散、柴胡清肝湯清之。

    次以托裡消毒散托之。

    以速其膿。

    膿成而至收斂時。

    腎虛者六味地黃丸。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

    此症虛脈虛之治也。

    若煩躁飲冷身熱。

    脈大神昏者。

    髒腑實也。

    宜貴金丸。

    所為瘡瘍實熱。

    不利者下之是也。

    宜灸伏兔穴二七壯。

     此症雖屬少陽。

    然脈症俱實者。

    随其壯弱。

    瀉以重輕。

    若守經禁而純投補劑。

    非确論也。

     有未見瘡時先作渴症。

    一年半載始發鬓疽。

    色紫瘡黑。

    平陷堅硬。

    無膿。

    毒流耳項。

    氣穢容枯。

    神昏不食者。

    不治。

     夭疽 (生左耳後)銳毒(生右耳後。

    俱一寸三分)夭者妖變之物也。

    屬肝木。

    銳者鋒利之器也。

    屬肺金。

     二症起于謀慮不決。

    火郁而成。

    生于隐微。

    發于不測。

    及覺之時。

    毒已入内矣。

    紅活高腫。

    易腐易膿者順。

    堅硬伏陷。

    未潰先黑。

    未膿先腐。

    臭穢易生。

    元氣易敗。

    此毒瓦斯内攻也。

    為逆。

    微者加味逍遙散、越鞠丸、托裡消毒散。

    随時增損。

    甚者十全大補湯。

    非倍用參附。

    不能以回其陽。

     耳後疽 生耳後折間。

    屬三焦經。

    高腫有頭者順。

    無膿軟陷者逆。

    甚則嗌腫頰痛。

    肩肘俱疼。

    初起者绀珠丹汗之。

    熱甚者涼膈散清之。

    已潰者如潰瘍門。

    托之補之。

     耳根毒 生于耳根。

    狀如痰核。

    不動而微痛。

    屬膽與三焦二經風熱所緻。

    宜衛生散。

    或加升麻、柴胡。

    或貴金丸下之。

    弱者神效栝蒌散托之。

    因怒而耳下腫者。

    或肋痛脈弦緊者。

    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牛蒡子。

    再寒熱。

    加荊芥、防風。

    蓋肝者内主藏血。

    外主榮筋。

    怒則氣逆。

    故筋蓄結腫。

    若不自加調攝。

    肝疊受傷。

    遷延結核。

    再犯追蝕之藥。

    因而不斂不治者多。

     耳發 生于耳葉。

    初起如胡椒。

    漸大如蜂房。

    紫赤腫痛。

    由三焦經風熱所緻。

    宜衛生散。

    或加升麻、桔梗。

     壯者貴金丸汗之下之。

    出黃膿者順。

    出鮮血不食神昏狂躁者逆。

     玉枕疽 (生于玉枕)腦後發(生玉枕稍下。

    在風池穴。

    )形如硬疖。

    堅而難潰。

    痛引項肩。

    氣粗鼻塞。

    此足太陽膀胱經伏陽結滞而成。

    少壯者紅腫出白膿易愈。

    老弱者紫陷流黃水難瘥。

    實者内疏黃連湯。

    加羌活、金銀花之類。

    或衛生散、貴金丸。

    虛者托裡消毒散。

    加升麻、葛根、酒沙黃芩、栀子之類。

    兼服蠟礬丸。

    有頭者刺之。

     塗拔疔散。

    無頭者以離宮錠子塗之。

    或灸風門穴三七壯。

    艾如綠豆大。

     腦铄 生于項後。

    初起如橫木。

    久之上至巅頂。

    下至大椎。

    未膿而皮先損。

    或冷而木痛。

    時流清水。

    或熱如火燎。

    痛如針刺。

    黑如煙竈。

    形如犬咬。

    四畔堅若牛唇。

    靈樞經雲。

    陽氣大發。

    消腦溜項。

    名曰腦铄。

    煩心者死。

     此由陰精消固所緻。

    急用神妙拔根法。

    (見針門)以通其竅。

    内用十全大補湯加大附子。

    及八味地黃丸。

     以回其陽。

    宜與項部偏腦疽法及腦疽醫案參酌之。

    若攻補得法。

    亦有得生者。

    不可因其惡而棄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 黃連消毒飲 治百會疽由膏粱之變者。

    惟宜苦寒。

    禁用芳香等藥。

    服後忌飲冷水。

    犯之作膿而效遲。

     黃連黃芩黃柏(酒炒)人參獨活防風本甘草(炙)甘草梢陳皮防己歸尾蘇木(各五分)知母(酒炒四分)羌活連翹黃歸身生地(各一錢)桔梗(一錢)澤瀉(七分)用水三鐘。

    煎鐘半。

    入酒少許再煎。

    食後服。

     柴胡清肝湯 治鬓疽初起。

    毋論陰陽表裡。

    俱治。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柴胡黃芩栀子天花粉防風連翹牛蒡子甘草節(等分)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 貴金丸八味地黃丸绀珠丹神授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裡消毒散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蠟礬丸越鞠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見疔門)神妙拔根方(見針門)加味逍遙散(見瘰)諸症灸法(見首卷)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面部 經絡 諸陽皆會于面。

    統其所屬。

    惟胃脈起鼻交中。

    入上齒中。

    俠口環唇。

    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穴。

    故人之面。

    陽明之屬也。

    從鼻直上至額屬督脈經。

    目内而上足太陽經。

    而下足陽明經。

    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經。

    而下足陽明經。

    目銳而上手足少陽經。

    承漿屬任脈經、足陽明經。

     顴瘍 瘍則顴骨腫痛。

    寒熱相熾。

    由陽明風熱所緻。

    宜衛生散。

    加升麻、葛根。

    水酒煎服。

    或貴金丸。

     顴疽 疽之初起如松子。

    微腫微赤微癢。

    漸大如痰核。

    如結毒如瘤。

    由陽明積熱所緻。

    宜蟾酥丸。

    及衛生散加膽制南星。

    靈樞經雲。

    心病則顴赤。

    宜降心火。

    如黃連安神丸。

    又曰。

    腎病則顴與顔黑。

    宜滋腎水。

    如地黃丸是顴之為症。

    不可專委于陽明也。

     顴疔 初起如粟。

    麻癢堅痛。

    色白而頂陷。

    寒熱交作。

    宜用挑法。

    塗拔疔散。

    腫處搗鮮菊花葉敷之。

    内服蟾酥丸。

    或灸偏曆穴二七壯。

     面發毒 面上疖腫痛。

    由風熱客于陽明也。

    宜涼膈散加羌活、荊芥、升麻。

    敷清涼消毒散。

    不腫痛者宜托裡消毒散。

     面遊風 初發微癢。

    次如蟻行。

    面目俱浮。

    更兼痛楚。

    由陽明壅熱所緻。

    宜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白芷、牛蒡子之類。

    外敷祛風潤肌之藥。

     腮 腫尖而色赤者風熱。

    腫平而色淡者濕熱。

    皆屬于胃。

    壯者黑牛散下之。

    或加味消毒飲散之。

    忌用敷藥。

    恐毒攻喉。

     頰瘍 生于耳下頰車之上。

    一名金腮。

    初生如粟。

    漸大如豆。

    亦由胃熱。

    壯者貴金丸下之。

    或犀角升麻湯。

    已成者内托散加羌活、獨活。

    潰則難以收口。

    多有附骨。

    久必成漏。

    宜用蒸法。

    一灸四犢穴三七壯。

     毒 生頰瘍之前半寸許。

    形如雞子。

    堅硬難潰。

    膿水常流。

    經年不愈。

    内服托裡潰堅之劑。

    或灸天井穴三七壯。

     骨槽風 生牙叉接骨之處。

    一名牙叉發。

    起于耳前。

    連及腮項。

    筋骨隐痛。

    久則漫腫。

    牙關緊急。

    寒熱如瘧。

    此由郁怒傷肝。

    思慮傷脾所緻。

    初則堅硬難消。

    久則瘡口難合。

    初宜艾灸腫項及耳垂下五分。

    各灸七壯。

    膏蓋之。

    腫處塗離宮錠子。

    牙關内腫。

    用線針刺去惡血。

    搽冰硼散。

    使内外毒瓦斯得解。

    服清陽散火湯。

    如潰後。

    于托裡藥中加麥門冬、五味子、藿香之類。

    使水升火降。

    脾健金清乃愈。

    若誤用寒涼。

     則非理中湯佐以姜附不能收功。

    外腐用绛珠膏。

    忌用刀針蝕藥。

    若堅腫不消。

    外腐不合。

    虛熱不退。

     形焦體削者為逆。

    不治。

     發頤 生顴骨之下。

    颔之上。

    耳前一寸三分。

    由手足陽明經客熱。

    或傷寒發表未盡所緻。

    初宜貴金丸、绀珠丹。

    或衛生散加升麻、桔梗、黃連。

    如腫痛不減。

    用托裡消毒散。

    如膿出反痛。

    惡寒發熱晡熱者。

     皆氣血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補之。

    頤腫而連及耳後者。

    宜補腎之虛火。

    經曰。

    腎熱。

    頤先赤也。

    頤腫而連及耳下者。

    當清疏其肝火。

    是耳下則屬手足少陽經也。

     時毒 初起狀類傷寒。

    一二日間。

    面鼻耳目赤腫痛。

    甚則咽喉頸項俱腫。

    由感四時不正之氣所緻。

     或結核有根。

    咽喉閉塞。

    至五七日間。

    神昏喉閉。

    不食不出聲者。

    不治。

    若延至十日外者。

    即不治而亦自能愈矣。

     症有陰陽。

    治有汗下。

    慎用寒涼。

    兼用嚏法。

     脈浮數者。

    邪在表也。

    宜葛根牛蒡子湯。

    脈沉實者。

    邪在裡也。

    宜内疏黃連湯。

    脈沉澀者。

    邪入深也。

    宜漏蘆湯。

    又自少陽經出者。

    腫連耳下。

    引以柴胡。

    自陽明經出者。

    首面大腫。

    引以升麻、葛根。

    自太陽經出者。

    腫連耳上。

    引以羌活、荊芥、防風。

    表裡俱實者。

    宜貴金丸。

    然此症與膏粱積熱不同。

    硝黃非大便秘實者勿用。

    脈洪數浮數者。

    治宜内消衛生散。

    脈滑數者欲作膿也。

    治宜内托。

    如托裡消毒散。

    腫痛熱者宜砭去惡血。

    敷以消毒等藥。

    如冬月患此。

    其脈浮緊按之洪緩者。

    乃寒氣郁熱也。

    宜以苦發之辛散之。

    如托裡溫經湯。

    慎用針砭。

    所謂冬月閉藏。

    用藥多而少針石也。

     鳳眉疽 生于眉。

    一名眉發。

    形長如瓜。

    赤痛引腦。

    二目合腫。

    甚則堅痛色黑。

    嘔逆悶亂者危。

    屬手足太陽少陽四經。

    宜灸陽谷穴七壯。

    六日可刺。

    得膿則減。

    否則女子七日死。

    男子二十四日死。

     龍泉疽 生于人中。

    形小而異。

    麻癢不時。

    寒熱交作。

    由伏陽攻于心肺。

    虛熱注于三焦也。

    治如疔法。

     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虎髭毒 生于地角。

    一名承漿疽。

    一名颏癰。

    由陽明胃經積熱所緻。

    壯者貴金丸下之。

    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清之。

    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面部 犀角升麻湯 治頰瘍。

    并治唇口、頰車、須發、鼻等處腫痛諸症。

     犀角(二錢五分)升麻(一錢七分)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川芎白芷白附子黃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清陽散火湯 治骨槽風。

     牛蒡子防風荊芥薄荷黃芩龍膽草黃連貝母水煎。

    食遠服。

     升桔湯 治骨槽風。

    并咽喉耳痛。

     升麻桔梗昆布連翹射幹甘草(等分)水煎。

    食遠溫服。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

     升麻葛根牛蒡子麻黃連翹玄參桔梗甘草(等分)水二鐘。

    生姜二片。

    煎八分。

    食遠熱服。

    一加貫衆、淡豆豉。

     雙解消毒散 治大頭風脖子腫。

     黃芩栀子連翹薄荷甘草大黃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荊芥射幹蒼術當歸川芎用生姜三片。

    水二鐘。

    煎一鐘。

    食遠熱服。

     托裡溫經湯 治時毒。

    在冬月脈浮緊者宜服。

     麻黃(二錢)防風(二錢)升麻(四錢)葛根(二錢)歸身(二錢)蒼術(一錢)人參(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水二鐘。

    先煎麻黃。

    令沸去沫。

    再下餘藥。

    煎一鐘。

    溫服蓋被。

    俟汗出。

    則腫自消。

     立消散 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草烏(一兩)白芨甘遂(各一兩)小良姜(三錢)甘草(三錢)麝香(一錢)為末。

    用蒼耳搗汁。

    加醋調勻。

    雞翎蘸掃腫處。

    立消。

     搐鼻通氣散 治時毒腫。

    咽喉不利者。

    用此取嚏以瀉其毒。

     玄胡索玄參(各三錢)牙皂川芎(各二錢)細辛藜蘆草烏(各一錢)鬧羊花(六分)為末。

    用紙撚蘸藥。

    送入鼻内。

    取嚏為度。

    每日三次。

    以嚏出膿者必愈。

    無嚏者不治。

     清涼消毒散 治面發毒。

     天花粉白芨黃柏山茲菇烏藥雄黃乳香麝香上為末。

    用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火醋錠子 治面上熱瘡。

    身上熱疖。

     大黃用醋浸曬九次。

    和為錠。

    火酒磨塗。

     黑牛散 治腮初起壯實者。

     黑牽牛(一兩)捶碎。

    米醋二鐘。

    煎一鐘。

    露一宿。

    空心溫服。

     二金散 治金腮。

    瘡蝕透腮頰者。

     郁金雞内金(等分)為末。

    先用鹽湯盥漱淨。

    摻之。

     蒸法 治金腮毒腮。

    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面作井圈。

    圍粘瘡口。

    勿令漏洩。

    次摻護心散于瘡口内。

    再次入藥油于井内。

    令滿。

    用紙條做撚燃之。

    初用一條。

    加至三四條。

    預用絹帕朦臉。

    以防油爆。

    蒸至好肉方痛。

    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

    至大痛時。

    以水濕紙滅燈。

    勿令口吹。

    俟痛稍止。

    再燃如前。

    以油幹為度。

    去面井。

    用地骨皮煎湯一碗。

    布蘸湯滴于瘡口内。

    以滴湯盡為度。

    用敷藥敷四圍。

    以珍珠散摻瘡口内。

    黑膏蓋之。

    俟膿幹時加象皮。

    未收口。

    内服托裡等藥。

     護心散 雄黃(三錢)珍珠(二錢)血竭(二錢)乳香沒藥兒茶象皮龍骨赤石脂(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共為末聽用。

    又于蒸洗時服三五分。

    立能止痛。

     藥油方 黃連黃柏連翹當歸芍藥生地(各五分)用香油一杯。

    文火煎枯。

    絹濾渣聽用。

     敷藥方 姜黃雄黃大黃黃柏黃連(等分)為末。

    米醋調敷四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面部 神授衛生散绀珠丹托裡消毒散内疏黃連湯十全大補湯貴金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冰硼散(見咽喉門)漏蘆湯(見腫毒門)灸法(見首卷灸門)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經絡 項之中屬督脈經。

    項之旁大筋中屬足太陽經。

    大筋之旁耳之後屬手少陽經。

    耳之下屬足少陽經。

    頰下屬手太陽經。

    頰前一寸屬手陽明經。

    挾喉兩旁動脈屬太陽陽明二經。

     項疽生于項之中。

    一名項中疽。

    俗雲對口。

    為與口相對也。

    屬督脈經盛陽之火。

    赤腫痛者易治。

     根大堅硬者難療。

    平塌神昏者死。

    初起。

    脈洪數有力者。

    绀珠丹、衛生散、貴金丸、梅花五氣丹、黃連救苦湯。

    俱可選用。

    并隔蒜灸之。

    或灸天宗穴七壯。

    艾如綠豆大。

    已成者。

    解毒天漿散、托裡消毒散。

     已潰者。

    大小保安湯以補元氣。

    加減地黃丸引火歸源。

    外兼敷治。

    或灸神阙穴二七壯。

    此症有頭尾。

    頭向上。

    尾向下。

    形如蜂窠者。

    防毒瓦斯攻心蝕腦。

    又忌見風。

    風入發搐者難療。

    若痰壅毒流兩肩者。

     鮮血暴湧者。

    腹脹谵語者。

    俱不治。

     卧蠶疽 生對口之下。

    天柱骨之上。

    治同腦疽。

     天柱疽 生天柱骨之間。

    形陷色黑多癢。

    由三焦經郁憤所緻。

    初宜衛生散。

    壯者貴金丸。

    弱者神效栝蒌散。

    已成者八珍湯加柴胡、香附、及遠志酒。

    甚者肩背拘急。

    嘔逆惡心。

    宜隔蒜灸之。

    以癢止為度。

     或明灸之。

    灸而有泡者順。

    無泡者逆。

    服汗劑得汗可治。

    無汗難醫。

    靈樞經雲。

    失治則熱氣下入淵腋。

     前傷任脈。

    内熏肝肺。

    十餘日死。

    所以神昏嘔哕血不止者。

    不治。

     偏腦疽 生對口之傍。

    屬足太陽膀胱經蘊熱所緻。

    蓋太陽經所司寒水。

    起于巅頂。

    貫項兩傍而順下。

     多冷多沉。

    故多平塌。

    堅硬難潰。

    又易流注。

    初起未成。

    七日以前者。

    用铍針當頭點入。

    知痛楚方止。

     出其惡血。

    通其瘡竅。

    插蟾酥條。

    直至瘡底。

    每日二條。

    外用膏貼。

    三日後加添插藥。

    内服绀珠丹。

    或蟾酥丸發汗解毒。

    次服托裡大補之藥。

    以回陽氣。

    直至頂根高突腫痛。

    外用神燈照法助陰為陽。

    至七日。

    其瘡四圍裂縫有膿。

    方住插藥。

    輕者九日後。

    脫出或腐化。

    重者至十三日。

    其根自脫。

    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脫者。

    铍針取之。

    外貼玉紅膏。

    内服大補之藥托之。

    誠轉重就輕移深居淺之良法也。

    如不腫不疼。

    灸亦不痛者。

    尤宜此法治之。

    若前腦疽陽症。

    則不用此法。

     魚尾毒 生于後鬓發際間。

    在偏口之上。

    腦後發之傍。

    治同偏口。

    出血氣喘痰發者。

    難治。

     百脈疽 腫繞頸項。

    疼痛身熱。

    不食上氣咳嗽。

    其發引耳不可以腫。

    十五日可刺。

    兒膿者順。

    見血者逆。

     鎖喉毒 頸項忽然腫痛。

    如失枕之狀。

    久則紅繞肩背。

    堅硬難消。

    由肥人善飲。

    風熱外侵所緻。

    治宜清暑疏風。

     結喉癰 生于嗌外正中。

    一名猛疽。

    屬任脈及手太陽少陰三經。

    由憂憤所緻。

    宜黃連消毒飲、衛生散。

     靈樞經雲。

    膿不瀉則塞咽半日死。

    故宜針之出毒。

    服補托之劑。

    雖潰通。

    流出湯水者亦愈。

    一灸少海穴七壯。

     氣癰 生于結喉癰之上下。

     夾喉癰 生于結喉癰之兩傍。

     二症治同結喉癰。

    一灸靈道穴七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黃連救苦湯 腦疽、發鬓、發頤。

    及天行時毒。

    初起憎寒壯熱。

    頭面耳項俱腫。

    服之未成者自消。

    已成者速潰。

     黃連黃芩柴胡升麻葛根連翹桔梗川芎歸尾赤芍羌活防風金銀花甘草節(等分)用水二碗。

    煎八分。

    入酒一杯。

    食遠熱服。

     解毒天漿散 腦疽積毒日深。

    堅腫木硬。

    口燥舌幹。

    惡心煩渴。

    六脈沉實有力。

    大便閉結不通者。

    并宜服之。

     石決明(生研)僵蠶穿山甲防風連翹金銀花羌活乳香黃連當歸尾甘草(各一錢)大黃(三錢)天花粉(用新鮮未曬者四兩石臼内搗爛投水一碗攪勻取汁去渣用)上将花粉汁碗半。

    同藥煎八分。

    入酒一杯。

    空心熱服。

    行三次。

    方用飲食。

    忌煎炒發物。

     回毒銀花散 腦疽及諸發。

    陰瘡不起。

    色變紫黑者。

     金銀花(二兩)黃(生用四兩)甘草(生用一兩)細酒二十兩。

    同藥入小口砂罐内。

    密封重湯煮三炷香為度。

    取起濾清。

    服之。

    蓋暖患上。

    其瘡漸漸高腫。

    此轉陰為陽。

    吉矣。

    後用托裡藥潰膿。

    如服後不痛不起。

    瘡頭流出黑水者。

    為真陰。

    不治。

     梅花五氣丹 腦疽發背。

    諸般疔腫。

    初起寒熱交作。

    筋骨疼痛。

    有似傷風。

    惡心嘔吐。

    但未成膿者。

    并宜服之。

     梅花冰片(一錢)麝香(用當門子一錢)辰砂輕粉(各一錢二分)爪兒血竭乳香沒藥明雄黃(各二錢)真蟾酥(端午日取四錢用男乳調膏)上藥各研細末。

    對準分數。

    于端午日辰時制。

    至午時向日為丸。

    如茄子大。

    一時曬幹。

    用川椒二十七粒。

    燈心二十七段。

    同藥收罐内養之。

    黃蠟封口勿洩氣。

    每用時。

    先食美馔令飽。

    用無根水漱淨口。

    再含水一口。

    少頃待溫。

    用蔥白五寸同水嚼爛咽下。

    随将藥餅一枚放舌下。

    睡于暖處。

    被蓋。

    藥化苦水。

     徐徐咽之。

    瘡勢大者二三餅亦可。

    藥盡其汗即到如淋。

    諸病若失。

    如冬月天寒難汗。

    噙後将蔥湯推之。

    即汗。

     如暗疔人所不及覺者。

    及覺而失治者。

    毒瓦斯入裡。

    人便昏沉。

    一中便倒。

    不能根據法服藥。

    急用連須蔥白七根。

    煎酒一杯。

    研藥五餅灌下。

    藥氣到心。

    其功如湯潑雪。

    患者實時蘇醒。

    誠外科之奇方也。

    不可忽之。

     大保安湯 腦項諸發。

    癰疽惡瘡大毒。

    已潰之後。

    膿水出多。

    氣血虛弱。

    精神短少。

    飲食不思。

    坐卧不甯。

     煩躁不眠。

    晝則安靜。

    夜則發熱。

    及虛陽煩渴等症。

     人參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山藥山茱萸牡丹皮五味子黃(各一錢)熟附子肉桂麥門冬甘草(各五分)用煨姜三片。

    大棗二枚。

    蓮肉七個。

    水二鐘。

    煎八分。

    食前後服。

     腦疽灸法 用騎竹馬法灸之。

     一法。

    用線橫量患人口至兩角為則。

    次用線以黃蠟拖過。

    從患人項上垂下至兩乳頭為則。

    剪之。

    複從患人頸上往後。

    自項垂下貼脊。

    比齊線盡處為則。

    以墨記之。

    再将先比口之則。

    于墨記處兩傍。

    各橫開一側盡處。

    是穴以墨記之。

    用艾于兩傍穴上各灸三壯。

    或五壯。

    其毒自痿而不大發。

    徐徐而愈。

     一灸氣海穴二七壯。

    三裡穴各五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绀珠丹衛生散貴金丸托裡消毒散加減地黃丸绛珠膏(俱見首卷)黃連消毒飲(見頭部)蟾酥丸蟾酥條(見疔門)敷貼藥(首卷參用)灸法(見首卷灸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一人項疽十餘日。

    勢甚。

    根連耳項。

    紅腫熱。

    脈浮而數。

    用黃連消毒飲二服。

    大勢稍定。

    次用托裡消毒散數服。

    不能腐潰。

    脈浮無力。

    此為元氣損傷。

    止能起發。

    不能為膿。

    易十全大補湯。

    加桔梗、白芷、倍參末各三錢。

    外用桑柴烘法。

    早晚二次烘之。

    貼绀珠膏數日。

    患者頭面俱腫。

    雙目合縫。

    形狀可畏。

    然後腐潰并作。

    膿出日至數升。

    将及半月。

    加五心煩躁。

    飲食少思。

    此補力不及所緻。

    雖變無妨。

    用聖愈湯一服。

    不應。

    又進一服。

    加熟附子二錢方應。

    前症悉除。

    次以人參養榮湯。

    加麥冬、五味。

    參、術倍至三錢。

    月餘後。

    腐肉連發。

    片片脫下。

    野狼狽不堪。

    又恐補不及時。

    每日粥食中用人參三錢。

    幾餐分入。

    同煮食之。

    後元氣漸醒。

    調理四月方瘥。

     一人生偏疽。

    隔蒜灸十五壯。

    知痛乃住。

    失用内藥。

    又四日。

    紫腫木痛。

    便秘脈實。

    以内疏黃連湯加玄明粉二錢通之。

    次用消毒救苦湯二服。

    腫勢仍甚。

    此内毒外發。

    不可再消。

    換托裡消毒散。

    至二十日。

    因患者體肥。

    外肉多緊。

    不作腐潰。

    欲行針開放。

    彼堅執強阻。

    後煩悶昏愦。

    人事不醒。

    乃變症出也。

    随用铍針。

     左右耳邊并頂中各開一竅。

    内有膿腐處剪割頑肉寸許。

    放出膿血碗許。

    服健脾養血大補之藥。

    膿似泉流。

    每朝夕藥與食中共參六七錢。

    服至腐化新生。

    又四十日外。

    患者方得漸醒。

    始知人事。

    此症設若禁用針刀。

    不加峻補。

    而得生者鮮矣。

     一人項疽五六日。

    瘡根平散。

    又至五日外。

    瘡勢堅硬。

    根腳開大。

    毒瓦斯已過兩肩。

    流注前項。

    胸乳皆腫。

    嘔吐惡心。

    寒熱不食。

    情勢可畏。

    此時非藥力可及也。

    先用蔥湯洗去舊藥。

    煮拔筒。

    拔提二處。

    出淤血碗許。

     随用銀針斜斜插入根腳。

    透通患底數處。

    以蟾酥條插入孔内。

    最能解毒為膿。

    總以膏蓋之。

    其走散處。

     以溫藥敷之。

    日漸日消。

    毒收原處。

    兼服内托降火化痰之藥。

    三四日大勢已退。

    内膿已通。

    換服十全大補湯。

    凡堅而不化者照之。

    腐而不痛者取之。

    新肉生遲者培之。

    如是調理。

    三月方瘥。

     一婦年六旬。

    素禀怯弱。

    疽頭如粟。

    喜其形體不肥。

    雖發之逆。

    後必易潰。

    先隔蒜灸之。

    次以蟾酥餅貼灸上。

    四邊以吸毒散敷之。

    收其根。

    内服托裡消毒散。

    數服瘡勢堅硬。

    苦于痛楚。

    予為脈細數而無力。

    此内虛之故。

    不能解毒為膿。

    以痛為要。

    換益氣養榮湯加角刺、白芷。

    三服腫亦漸起。

    用桑木烘法。

    堅亦漸軟。

     膿出稠而不多。

    前方去皂刺、白芷。

    加香附倍參。

    又數服膿潰。

    潰後痛亦不止。

    再三日。

    腐肉将脫小半。

     用乳香定瘡散。

    一服疼痛退除。

    數十日完口。

    此法要在眼力精巧。

    量病易難。

    腐新遲速。

    補助有無。

    用藥合式。

    然後相量日數。

    并皆決之于前。

    發之必中。

     一婦壯年體胖。

    項生疽。

    頂高根活。

    彼欲内消。

    予為藥消不能。

    針消則可。

    取铍針當頭針入六七分。

    至軟肉方住。

    去淤血。

    插蟾酥條。

    服蟾酥丸。

    得大汗而解。

    次日瘡出微膿漸消。

    再服消毒清熱之藥。

    不出十日而安。

    大凡欲消瘡毒。

    先斷根本。

    次瀉毒瓦斯。

    使毒日衰。

    無緻内攻為訣。

     一人耳後生疽将半月。

    根腳漸大。

    瘡頭血水穢污。

    四邊紫黑。

    軟陷無膿。

    面慘鼻。

    手冷氣促。

    脈診散大無根。

    此内敗症也。

    不治。

    果卒。

    但犯此症。

    雖山嶽之軀。

    一敗無不傾倒。

     一婦對口。

    自灸念餘壯。

    不痛。

    灸疤焦黑。

    平陷如故。

    診之脈微數而無力。

    此内虛症也。

    若假藥力。

    則誤其事。

    用铍針當頂刺入寸許。

    不知痛。

    亦無血。

    此毒滞而未發也。

    插蟾酥條。

    以膏蓋之。

    每日一次。

    七日後。

    周圍裂縫出膿。

    内服補劑。

    至十四日根脫。

    搽绛珠膏。

    又半月。

    口平。

    摻珍珠散生皮而愈。

    此症不用針攻。

    專假藥力。

    雖不至死。

    豈能得其速愈哉。

     一婦年四旬。

    肥甚。

    患項疽五六日。

    視之肉腫瘡不腫。

    (乃頂陷也。

    )又兼口燥心煩。

    (此邪火内淫也。

    )堅硬紫暗。

    (此血死毒滞故不作腐潰也。

    )根腳散平。

    (為真氣内敗不能束毒也。

    )六脈洪大。

    (為毒瓦斯勝正氣也。

    )此太過之症。

    後必無膿軟陷。

    内攻而死。

    辭不治。

    後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瘰 結核于頸前項側之間。

    小者為瘰。

    大者為。

    連續如貫珠者為瘰。

    始起于少陽經。

    次延及于陽明經頰車等處。

    再久之則延于缺盆之下。

    形長如蛤。

    色赤而堅。

    痛如火烙。

    屬三焦經。

    名曰馬刀。

    又甚于也。

    此由三焦肝膽三經怒火風熱血燥而生。

    或肝腎二經風熱虧損所緻。

     初起寒熱痛者。

    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

    用小柴胡湯。

    加膽草、栀子、芍藥、當歸。

    因怒腫痛或發熱者。

    用小柴胡湯。

    加青皮、木香、桃仁、紅花。

    若寒熱止而核不消者。

    此肝火燥而血病也。

    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

     六味地黃湯以滋腎。

    如肝脈弦緊腎脈洪數者。

    由腎水不能生肝也。

    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

    以滋化源。

    如痰盛痞滿右關脈弦者。

    此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

    用六君子湯加芎、歸。

    次仍用補中益氣湯。

    至将潰已潰。

    用神效栝蒌散、益氣養榮湯。

    間服之。

    如潰之膿清者。

    須大補之。

    機雲。

    此不因膏粱丹毒火熱之變。

    由虛勞氣郁之所緻。

    治宜補形氣。

    開郁結。

    調經脈。

    瘡自消散。

    不待汗之下之而自愈也。

    是以始終之治。

    惟以補氣血以滋化源。

    慎用追蝕悍怕等藥。

    雖然若至膿稠時必用追蝕等藥一劑。

    毒去而瘡口自斂。

    諸已消。

    唯一核尚存者。

    必用追蝕藥一服。

    其核自消。

    若氣血壯而脈沉實者。

    即用追蝕藥一服。

    毒一下。

    随服補劑調理。

    蓋瘰之毒。

    莫不有根。

    地膽斑蝥。

    制度有法。

    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

    雖曰悍怕。

    能助王道之治。

    相濟成功。

    是在治者神而明之。

    變而通之。

    然非概用之通論也。

    獨婦人患此者居多。

    蓋因其性躁急。

    其氣怫郁。

    其心執滞而然也。

    若小兒則内無七情所幹。

    是由外受風熱氣血相搏所緻。

    忌用燥毒等藥。

    宜大聖散、連翹丸、天竺黃丸。

    調其内并兼外治。

    自然獲效。

    有嬰兒落草時項間即有三五枚者。

    緣兒于胞中其母多怒。

    兒禀其氣所緻。

    當治其母。

    用藥同前。

     書有風毒熱毒瓦斯毒之異。

    瘰筋痰之殊者。

    俱發于項而相似。

    惜乎未詳。

    予為由内傷所緻。

    其形小。

    其發緩。

    無疼痛。

    計以月年。

    毒由外感所緻。

    其形大。

    其發暴。

    多腫痛。

    日不待時為異耳。

    治則從本門調理。

    治毒則于項部門參考。

     以形而言之。

    生左耳根名蜂窠。

    生右耳根名惠袋。

    遇怒即腫名氣。

    核痛紅腫名血。

    筋縮如貫珠者名筋。

    小而多癢名風。

    繞項生者名蛇盤。

    颔紅腫痛名燕窩。

    延及胸腋者名瓜藤。

    延及遍身紅活易潰者名痰。

    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

    名瘍。

    灌注四肢遍身自潰相穿者名流注。

    以上諸。

    推之動。

    為無根。

    屬陽。

    宜兼外治。

    如後方針灸敷貼蝕腐吸膿等法是也。

    膿稠者易治。

    膿清者難治。

    無膿者不治。

    獨生一個在囟門者名單窠。

    一包十數個者名蓮子。

    核上堆核者名重台。

    堅硬如磚者名門闩。

    形如荔枝者名石。

    如柱木者名木。

    如黃豆結簍者名鎖項。

    如鼠形者名鼠。

     以上諸。

    推之不動。

    為有根。

    屬陰。

    皆不治之症也。

    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

    緻難收斂。

     按上症宜究其原。

    施其治。

    稽其形。

    命其名。

    從本引末。

    針灸随宜。

    方能獲效。

    非易易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加味小柴胡湯 治肝膽二經部位熱毒瘰。

    及一切瘡瘍。

    發熱潮熱。

    并小腹脅股結核囊癰便毒。

    或耳内耳下生瘡。

     柴胡黃芩(炒各二錢)人參半夏膽草栀子當歸白芍(各錢二分)甘草(六分)用生姜三片。

    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

    五心煩熱。

    肢體疼痛。

    頭目昏重。

    心忡頰赤。

    口燥咽幹。

    發熱盜肝。

    食少嗜卧。

     及血熱相抟。

    月水不調。

    寒熱如瘧。

    臍腹作痛。

    并治室女血弱。

    榮衛不調。

    痰嗽潮熱。

    肌體羸瘦。

    漸成骨蒸等症。

     當歸白芍白術茯苓柴胡(各一錢)薄荷(五分)甘草(六分)丹皮(七分)香附(八分)有熱。

    加黃芩(五分)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溫服。

     加味八珍湯 治瘰虛弱者甚驗。

     白術(一錢五分)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陳皮貝母桔梗何首烏射幹(各一錢)黃(八分)連翹(七分)玄參(七分)金銀花(一錢)夏枯草(二錢)山茲菇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鐘。

    酒一鐘。

    煎八分。

    卧時服。

     家傳消丸 天花粉(搗爛水浸三日取沉者曬幹用四兩)綠豆粉(四兩用薄荷葉蒸過)香附米(童便浸二兩)貝母(一兩)茯苓(一兩)白術(一兩)柿霜(四兩)牛皮膠(三兩)牡蛎()百合山茲菇杏仁(各二兩)細茶粉草(各一兩)青黛(六錢)硼砂(三錢)白礬(二兩)上為末。

    煉蜜為丸。

    綠豆大。

    每日二服。

    每服二錢。

    俱白滾水送下。

     消單方 用蛇遊草。

    南人呼為過山龍。

    北人呼為娘娘拳頭。

    即茜草苗也。

    别名地蘇木。

    秋月采梗葉。

     冬月取子。

    每二斤浸幹燒酒十斤。

    入瓷罐内封口。

    重湯煮三香。

    埋土内七日。

    取酒。

    早晚各飲一二杯。

     未潰者即消。

    已潰者速愈。

     又方 甘草四兩生姜取汁四兩二味。

    入四料南酒瓶内。

    取白花菜汁(即鮮夏枯草汁)搗爛絞汁入瓶。

    以瓶滿為度。

    封口。

    重湯煮一香。

    取出去渣。

    食後服。

    二服即消。

     瘰拔根方 斑蝥七個。

    去頭足并翅。

    同糯米炒。

    以米黃黑色為度。

    取貓為末聽用。

    用雞蛋一個。

    鑽一孔。

    用銀簪攪勻。

    入斑蝥末于内。

    再攪勻。

    另取雞子殼補口。

    綿紙粘固。

    再用粗紙包七層。

    水濕透聽用。

     取土茯苓四兩。

    擇小而扁者為佳。

    若長而大者名為奶肩。

    有毒。

    故不用。

    加菜豬肉半斤。

    煎湯聽用。

     于五更時。

    将藥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