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粗糠火煨熟。
乘熱食之。
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
三日後。
小腹脹痛。
以益元散推之。
如尚未利。
再飲熱水摧之。
毒根從小便下。
形如圓眼如爛肉。
其根下。
其自消。
甚驗。
或以木通、滑石、青黛之類導之。
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灸法 宜灸肘尖七壯。
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
一灸脊十一椎。
對臍是穴。
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
和艾為炷。
黃豆大。
于患處隔蒜灸之。
或明灸之。
予用陽燧錠子于核上灸七壯。
貼绀珠膏。
出水些須。
其核即消。
馬刀堅硬如石。
痛引頸項者。
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後其核不消者。
須塗蝕藥。
以除其根。
腐去其核方能收口。
如三品一條槍、貴金錠子之類。
瘰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
擇新到者。
用好醋浸一宿。
次日語火煮透。
搗爛如泥。
罨腫處發。
微腫微痛。
漸消。
瘡吸膿法 治瘡久潰。
淋漓不能收口。
先用木綿做圈。
圍墊瘡口。
次用小錫葫蘆。
或竹筒。
要三個聽用。
取幹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
傾入葫蘆内。
浸滾水中煮。
酒滾即傾出。
急合于瘡口上。
吸取其膿。
少時取起。
又将别個葫蘆照樣合之。
如式輪流。
合吸五七十次。
以見鮮血為度。
次用絲綿燒灰敷口。
自愈。
其相連未潰者。
經此一吸。
亦随而愈矣。
洗瘡方 破爛頑腐。
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滾。
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
熱抹患處十數次。
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白礬朱砂(各一兩)真阿魏(六錢)為末。
每用三五錢。
沖滾水二大鐘洗之。
搽瘡單方 陳年醬瓜蒂。
随瘡口大塞之。
極痛。
須忍之。
半日取出。
瘡自痊愈。
一用豬膽汁加輕粉末少許。
令勻。
不時塗之。
瘡痛流黃水。
久久痊愈。
一搗馬齒苋敷之。
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
香油調敷。
三品一條槍 治瘰疔毒。
發背腦疽等症。
明礬(二兩)白砒(一兩五錢)共為末。
入小罐内。
炭火紅。
青煙盡。
白煙起片時。
約上下通紅。
住火置地上。
一宿取出。
約有淨末一兩。
加明雄黃二錢四分。
乳香一錢二分。
共為細末。
濃糊調稠。
搓條如線。
陰幹。
凡遇前症。
有孔者。
入孔内。
無孔者先用針放孔。
早晚插藥二次。
插至三四日後。
孔大者每插十餘條。
至七日。
患孔藥滿足方住。
以後患處四邊裂開大縫。
共至十四日前後。
其疔核瘰痔漏諸管。
自然落下。
随用對症藥敷。
绛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麻油(二十兩)大附子(二個)穿山甲(十片)杏仁(五十粒)槐白皮(一片)浸十餘日。
枯濾去渣。
入血餘一團。
蝦蟆一個。
白花蛇一條。
徐徐煎化。
再濾渣淨。
入飛黃丹十兩。
成膏。
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绀珠膏 瘰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
)原膏内倍用阿魏、麝香。
再加蟾酥、銅綠。
大聖散 治小兒風毒瘰。
瘾疹風丹。
羌活升麻薄荷防風荊芥玄參黃芩大黃甘草或加連翹等分。
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
連翹獨活桑白皮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淡豆豉肉桂秦艽(各五錢)海藻(一錢五分)為末。
蜜丸。
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
氣喘痰壅。
并急慢驚風。
今取之治瘰痰核。
其功甚捷。
南星半夏(各二兩)天花粉貝母(各一兩)合一處。
用姜湯煮過。
炙幹為末。
煉蜜丸。
用燈心湯送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石疽生頸項間。
堅硬如石。
皮色不變。
由沉寒客于經絡。
氣血凝結而成。
初起者用艾灸之。
至五七十壯方止。
次以麥飯石膏貼之。
漸漸求愈。
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失榮症生于肩項耳前耳後等處。
初起如痰核。
日久漸大。
堅硬如石。
推之不動。
按之不移。
一年半載方生陰痛。
氣血漸衰。
形容削瘦。
破爛紫斑。
滲流血水。
或如泛蓮。
兼多穢氣。
愈久愈大。
越潰越堅。
此由先得後失。
六欲不遂。
隧痰失道。
郁火凝結而成。
乃百死一生之症。
宜内服和榮散堅丸。
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
雖不獲全愈。
而不緻夭亡。
誠緩命之至藥也。
和榮散堅丸 治失榮症堅硬如石。
不熱不紅。
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熟地黃茯神香附白術人參橘紅(各二兩)貝母(一兩)南星(一兩)遠志(一兩)酸棗仁(一兩)柏子仁(一兩)蘆荟角沉(各八錢)龍齒(一對如無用鹿角尖三兩代之)牡丹皮(一兩)朱砂(六錢為衣)上為末。
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
食後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
更須改往從新。
澹薄安命。
其中有得愈者。
十中一二。
否則難脫然也。
飛龍阿魏化堅膏 治失榮症。
及乳岩瘿瘤瘰結毒。
初起已成。
但未破者。
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
加金頭蜈蚣五條。
炙黃去頭足末。
研勻。
用西聖膏(見首卷)二十四兩。
頓化。
入前末藥。
攪勻。
以紅絹攤貼。
半月一換。
輕者漸消。
重者亦可停止。
常貼可以保後無虞。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經絡 脊之中行屬督脈經。
脊之兩旁各開第二行第三行。
俱屬足太陽膀胱經。
上發背 生天柱骨之下。
一名脾肚癰。
其形橫廣如肚。
屬足太陰脾經。
由膏粱積熱所緻。
視其高腫鮮明。
根腳不過兩肩者順。
腫平堅硬。
漸大漸開。
攻注兩肩胸項者危。
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經之積熱。
間服蠟礬丸、護心散。
以防内攻。
已成者必用托裡為主。
何則。
所為托裡則生。
敗毒則死也。
中發背 生于對心。
一名對心發。
由心火妄動。
熱極而生。
腫不高尖。
穴難起發。
此為毒劃君位。
最易傷人。
若前心有紅暈者不治。
治宜大降心火。
急疏蘊熱。
頂用針通。
随行拔法。
務使毒瓦斯内外疏通。
各從門出。
庶不内攻。
方為成守。
保至十五日後。
内無變症。
得膿為解。
如是期變症漸生。
堅硬漸大。
不作膿者死。
在二十二朝先後。
若早治。
十中可保三四。
蓮子發 突如蓮子 蜂窠發 孔似蜂房二症生于肩髀骨。
或脊或心俞心包等處。
輕者形長而高腫。
或偏半背。
重者形斜而平塌。
兩脅俱傷。
又名半身發。
甚至形長勢大。
腫潰半身。
則名竟體發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
即肩骨動處。
一名左右串。
左屬肝。
右屬肺。
由痰凝氣滞火郁而生。
初宜绀珠丹汗之。
次以逍遙散清之。
兼以六郁湯調之。
潰以八珍湯補之。
所為郁者開之滞者行之也。
禁用瘡科攻利等藥。
灸會陽穴二七壯。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
治分陰陽虛實。
攻補随宜。
灸心俞穴七壯。
艾如綠豆大。
串疽 生背脅間三四處。
皮色不變。
或見微紅。
痛必牽引。
内實相通。
故又名老鼠攢。
又名遊走血。
脾癰也。
由積憤所緻。
陰陽二氣疽 其形時腫時塌。
時軟時堅。
寒熱不時。
隻在一處。
非若串疽之攻擊也。
由七情内郁所緻。
酒毒發 初發如彈。
次大如拳。
堅硬如石。
麻木不常。
甚則痛徹五内。
遍身拘急。
二便澀滞。
數日後。
頭面手足虛腫。
髒腑瀉痢。
連珠發 連腫三五塊。
形若貫珠。
内則百節皆疼。
小腹脹。
小便閉。
陰囊腫。
由酒色過度所緻。
丹毒發 初生細。
浸淫尺餘。
形如湯火所傷。
由服丹石悍燥之藥所緻。
必多發渴。
治如蠟礬丸、國老膏。
乃要藥也。
如色黯神昏。
脈燥腹脹嘔逆者。
不治。
禽疽 始發紫色如疹數十塊。
形如拳打。
如七日内寒熱口噤者。
不治。
按上諸症。
發出則生。
内陷則死。
形雖甚畏。
雖老弱每能多生。
形小異常。
即少壯亦能緻斃。
所為大規隻怕不純陽。
治法何妨瘡勢惡。
痰注發 形如布袋。
堅硬如石。
不紅不熱。
此由伏痰積久而成。
黃瓜癰 形似黃瓜。
高寸許。
長尺許。
一名肉龜。
皮色不變。
疼痛引心。
四肢麻木。
上二症多不可治。
夏月暑瘍 凡癰疽之症。
發熱有時。
為晡甚而旦止也。
因暑而得者。
則發熱無時。
為晝夜不止也。
然必見暑症。
如頭目眩暈。
口舌幹苦。
心煩背熱。
肢體倦怠是也。
外形初起背有紅暈。
次發腫疼。
治宜敗毒散。
加香藿、黃連、石膏等藥以清之。
暑熱解則腫自消矣。
壯實者。
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塊。
黃酒調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岚瘴氣積久而成。
始發黑腫。
色若靴皮。
頑痛徹骨。
按之如石。
至五七日。
勢方浮腫。
色始變青。
形如拳打。
寒戰如瘧。
然必見風候。
如頭動口偏手足厥逆是也。
治法宜急破之。
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黃膿白汁相合而出。
其皮不漫。
仍前脹痛。
直至色退。
其勢方愈。
惟在急追膿毒出外。
則無害矣。
産後癰疽 夫産後宜扶虛消瘀。
大補血氣。
總有諸疾。
以未治之。
今患癰者。
由瘀血凝滞也。
宜生化湯。
加連翹一錢。
花粉一錢。
甘草八分。
惡心煩躁。
加乳香一錢。
綠豆粉三錢和服。
忌用敗毒攻利等藥。
生化湯 當歸(八錢)川芎(四錢)甘草(炙四分)姜炭(四分)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用水碗半。
煎六分。
加無灰酒少許和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夫疽之發于背也。
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背。
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
其名雖多。
惟辨其陰陽為訣耳。
原委症治。
已載首卷。
而瘍科獨重于背疽者。
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
乃六經之首領。
乃督脈經之所主。
乃十二經之統脈也。
所以發于背者多陰。
今則複加詳焉。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初起腫赤痛甚。
脈洪數而有力。
熱毒之症也。
易治。
漫腫微痛。
色黯作渴。
脈洪數而無力。
陰虛之症也。
難治。
不腫不痛。
或漫腫色黯。
脈微細。
此陽氣虛甚也。
尤為難治。
初起。
未發出而寒熱痛疼。
作渴飲冷。
此邪氣内蘊也。
宜衛生散。
口幹飲熱。
漫腫微痛。
此元氣内虛也。
宜托裡消毒散。
飲食少思。
肢體倦怠。
此脾胃虛也。
宜六君子湯。
如未應。
加以姜桂。
其有死者。
乃邪氣盛。
真氣虛。
而不能發出也。
在于旬餘之間見之。
已發出。
用托裡消毒散而不腐潰。
急宜溫補脾胃。
如不應有死者。
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
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
用托裡藥。
脫腐生肌。
如色不紅活。
瘡口黑暈。
大而不斂。
用參、附、姜、桂。
如不應有死者。
乃脾氣虛極而不能收斂也。
在月餘間見之。
實則瀉。
虛則癢。
此陰症陽症之分也。
惟宜大補陽氣。
庶可挽回。
不發者不治。
潰而不斂者亦不治。
不腫痛。
不寒熱。
脈沉微。
乃脈病而形不病也。
忌之。
色黯漫腫。
作渴便數。
尺脈洪數者。
腎水涸也。
當殁于火旺之際。
疽發于髀。
經絡交錯。
皮薄骨高之處。
難醫。
初發頭痛寒熱拘急者。
表症也。
用绀珠丹蔥湯化服汗之。
如痛。
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作痛。
寒熱作渴。
飲食如常者。
此形氣病氣。
俱有餘也。
先用神授衛生散清之。
次用托裡消毒散解之。
如腫硬痛。
脈實者。
貴金丸下之。
腫硬悶痛。
發熱煩躁。
飲冷便閉。
脈沉實者。
用内疏黃連湯、貴金丸導之。
欲作膿者。
用托裡散、礬蠟丸。
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
迨二日重若負石。
熱如KT火。
痛楚倍常。
脈沉數而有力者。
此膏粱積熱之變也。
時雖嚴寒。
急用清涼飲子。
加黃連兩許作一服。
利二三行。
痛減。
翌日再一服。
痛止。
次則随症調理。
數日而愈。
此經為有假者。
反之雖違其時。
必從其症也。
漫腫。
微紅微痛。
食少。
此形氣病氣。
俱不足也。
用托裡散調補之。
不作膿。
或膿成不潰。
為陽氣虛也。
用托裡散。
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
或膿清稀者。
此氣血俱虛也。
用八珍湯。
惡寒形寒。
或不收斂者。
陽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晡熱内熱。
或不收斂者。
陰血虛也。
參術四物湯。
欲呃作嘔。
或不收斂者。
胃氣虛也。
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
食少體倦。
或不收斂者。
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收斂者。
血熱也。
四物湯加栀子、連翹。
肉白而不收斂者。
脾虛也。
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
小便頻數者。
腎陰虛損也。
加減八味丸。
遍身作痛者。
榮衛虛也。
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
寒傷于胃也。
溫補之。
使榮衛充而氣血周貫。
則毒随膿出。
嘔自止矣。
且易生肌。
癰痛甚。
咳逆。
十餘日水谷不下。
脈伏如絕者。
用四君子湯加姜、桂。
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
脈大而浮。
此陽氣虛也。
宜托裡散倍加參、。
内熱作渴。
脈洪大而鼓指。
此虛火也。
前方更加肉桂。
脈症頓退。
仍用托裡藥而瘥。
中央肉死。
此毒瓦斯盛而脾氣虛也。
用玄珠膏塗之。
大便不通。
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
小便赤濁。
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
雖曰難治。
惟大補之。
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
由脾虛不能攝血也。
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斂。
用托裡藥罔效者。
藥力未及也。
須用人參五七錢。
外加附子服之。
精神頓爽。
手足自溫。
不旬日而口合。
瘡口不斂。
脾虛也。
咳嗽不止。
肺虛也。
法當補之。
書雲。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
令每日食之不徹。
旬餘而瘡斂嗽止。
瘡口不斂。
腫發熱。
口幹體倦。
小便赤澀。
脈洪數而無力。
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補元氣引火歸原。
而脈症更甚。
此藥力未能及也。
再劑頓退。
卻去肉桂。
數劑而瘥。
背疽不起。
洩瀉作嘔。
食少肢厥。
脈息如無。
此陽氣虛寒也。
宜大補藥加桂、附。
而不應者。
再加附子二劑而瀉愈甚。
即用大附子一枚。
姜、桂各三錢。
參、歸、術各五錢。
作一劑服之。
腹内始熱。
諸症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類。
更加喘渴内熱。
脈大而無力。
用補中益氣湯。
加酒芩、麥冬、五味子而愈。
背疽。
服五香、十宣等不應。
更加嘔逆不睡。
且其素有淋症。
予以參歸術膏用牛膝煎湯。
入竹瀝飲之。
則淋止而思食。
藥盡四斤。
膿自湧出。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初起痛。
或不痛及麻木者。
邪氣盛也。
隔蒜灸之。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
則毒随火散矣。
再不痛者。
則明灸之。
此未潰以前。
皆可灸也。
頂用玄珠膏塗之。
四畔用敷藥圍之。
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赤腫痛。
其頭如黍如膿泡。
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粒。
漸漸增添者。
此陽症也。
用貝葉膏貼之。
日夜頻換十數次。
其膿自出。
痛自減。
腐自化。
肌自生。
不用敷洗。
始終隻此一藥。
可以收功。
如元氣虛者。
或見别症。
再兼托裡。
初起不紅腫。
煩躁悶痛。
積久不潰。
五七日後。
瘡頭無數。
按之流血無膿。
再久之其頭成片。
共爛一瘡。
其色紫黯。
其毒内攻。
此陰症難療。
頂塗玄珠膏。
内兼托裡。
如不應。
急宜溫補。
外用神妙拔根法。
有膿脹痛。
為膜隔不得出者。
用針引之。
瘀腐堵塞者。
去之。
更宜豬蹄湯洗之。
膿稠或痛。
飲食如常。
瘀腐自脫者。
用消毒與托裡兼服之。
外貼貝葉膏。
膿不稠不稀。
微痛。
飲食不甘。
瘀腐化遲者。
用托裡藥。
外以桑柴火烘之。
膿清而稀。
瘡不痛。
瘀不腐者。
宜大補以回其陽。
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
皮裡有筋一層。
外皮雖潰。
而内膿不出。
令人脹痛。
氣血轉虛。
變症百出。
急用針通。
内兼托裡。
若待自潰。
多緻不救。
所謂熱毒中隔。
内外不通。
不行針灸。
藥無全功也。
此症非氣血壯實者。
未見其能自潰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
十日外。
視其形堅色紫。
頭如螺子之多。
堅長尺餘。
根橫半背。
喜其弓腫。
光亮熱痛。
脈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緻。
随用照法其所舍螺子。
盡欲吐出。
用抿子刮去。
流血水鐘許。
以蔥湯洗淨。
塗玄珠膏。
再以黑膏蓋之。
四圍腫處。
用敷藥敷之。
次日如前。
俟其腐盡。
深入寸餘。
換搽绛珠膏。
日漸日長。
但因其性嗜酒。
兩月後新肉雖平。
嬌嫩而不能結皮完口。
将嫩肉盡行剪去。
用膏貼數日。
待肉老平。
用珍珠散結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
十二日。
半紅半腫。
微熱微痛。
生于背心之下。
腎俞之上。
高低平等。
廣開八寸。
根腳泛腫。
色若水噴。
頂陷無神。
似腐非腐。
脈浮而大。
重按而虛。
此瘡利于腫潰。
不利于收斂。
辭不治。
後更醫。
為五善俱具。
治至收口。
如錢未合。
不數日而變症出。
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疖二十餘處。
内有一瘡甚小。
其毒甚大。
予曰。
此非疖比。
後之發勢有不可測者。
彼不信。
更醫。
又十日。
情勢内陷。
敗症齊出。
複請予治。
其人卧于堂。
以帛蓋瘡上。
登堂未及兩三步。
予即告歸。
彼曰。
何也。
予曰。
敗氣滿前。
死期速矣。
何必視瘡。
急備後事可也。
再七日。
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
入房犯禁。
患處黑五寸。
黯暈尺餘。
漫腫堅硬。
背若負石。
發熱作渴。
小便頻數。
兩耳重聽。
揚手露體。
神思昏潰。
脈沉而細。
右手為甚。
便秘念七日。
計進飲食百餘碗。
腹内如常。
衆欲通之。
予雲。
所喜者此耳。
急用大劑六君子湯。
加附子、姜、桂三劑。
瘡始痛。
自後空心用前藥。
午後用六味丸料。
加參、、歸、術五劑。
複用活命飲二劑。
針出黑血甚多。
瘀膿少許。
背即輕軟。
仍用前藥。
便亦通利。
繼以大補。
始獲全安。
所謂症不在難。
心契則明。
方不在多。
意會則明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腰部 經絡 與背部同。
下發背 生于脊中。
前對于臍。
一名對臍發。
此症最為險候。
蓋内腎乃性命之根本也。
治宜護腎為要。
腎俞發 生兩腰。
内腎陷肉之間。
因酒色濕熱者則單生。
由房勞怒火者則雙發。
二症如本髒稍有真陰制火。
則瘡形紅活。
高腫為膿。
用人參養榮湯。
加山萸、五味、知母、黃柏。
或加乳香、沒藥、廣膠。
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
若瘡形紫黑幹枯。
堅硬不作膿。
或膿稀傷膜者。
為真陰内敗。
死期在十五日前後。
非下搭手之同類也。
灸合陽穴五壯。
下搭手 生腎俞之傍。
十四椎之間。
一名連腎發。
由房勞傷腎所緻。
令人口幹寒熱。
百節俱疼。
治同下發背。
若咳嗽嘔哕。
厥逆不食。
及膿清腰骨似折者逆。
先有渴症。
後患疽者。
腎水竭也。
膿穢色黯不痛。
瘡口張大者。
脾氣敗也。
小便如淋。
痰壅喘促。
口幹舌裂者。
脾肺敗也。
左尺脈洪數者。
腎無所生也。
左關脈浮澀者。
金克木也。
秋令尤難。
俱為不治。
濕流注 亦生腰腎之間。
但其腫而無頭。
不變色。
不作痛。
三五個月不潰。
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
治宜補氣血。
開郁結。
如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數十劑。
俟元氣稍複。
方可針之。
仍倍用參、。
加遠志、貝母、白蔹。
外以豆豉餅、附子餅灸之。
忌用十宣散、流氣飲等藥。
石疽 生腰胯之間。
腫而無頭。
皮色不變。
堅硬如石。
屬少陰陽明二經積熱所緻。
治同濕流注。
亦由元氣虛而邪氣固結也。
若黑陷麻木。
嘔哕不食。
神昏脈散而代者死。
凡惡血停滞。
治之緩則為流注。
及為骨疽。
一婦腰腫。
兩腿尤甚。
此瘀血滞于經絡也。
用桃仁湯二劑稍愈。
更以沒藥丸而瘥。
一惡血未盡。
臍腹刺痛。
或流入四肢。
或注股内腫痛者。
用沒藥丸而病已。
一因水濕所觸。
經脈不行而作腫痛者。
宜服當歸丸。
纏腰火丹 一名火帶瘡。
俗名蛇串瘡。
初生于腰。
紫赤如疹。
或起水泡。
痛如火燎。
由心腎不交。
肝火内熾。
流入膀胱而纏帶脈也。
宜内疏黃連湯清之。
壯實者貴金丸下之。
外以清涼膏塗之自愈。
如失治。
則纏腰已遍。
毒由臍入。
膨脹不食者。
不治。
清涼膏 用鍛石一塊。
涼水化開。
加水打溷。
澄少時。
取清水一鐘。
兌香油半鐘。
打數百成膏。
加雄黃末少許。
再打勻。
用鵝翎蘸掃患處。
立效。
一婦年七十。
腰生一。
作癢異常。
齊氏曰。
脈浮數而反惡寒。
瘡也。
瘡未潰而脈先弱。
何以收斂。
治之無功。
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胸博 經絡 正中行屬任脈經。
兩旁各開第二行屬足少陰經。
第三行屬足腸明經。
第四行屬足太陰經。
缺盆疽 生于缺盆陷中。
一名鎖骨疽。
由胃與三焦二經積熱所緻。
其症寒熱食少腹脹。
必小水不利。
初宜隔蒜灸之。
服蟾酥丸、貴金丸而勢退。
惟小水不利者。
用六一散利之。
次服十全大補湯調理。
此症失治。
則潰而難斂。
又名曰蠹疽。
甘疽 生于胸傍高處。
靈樞雲。
發于膺。
形如谷實栝蒌。
苦寒熱。
急宜去其寒熱。
不則十日死。
死後方出膿。
膻中疽 生心窩之上。
兩乳之間。
膻為氣海。
主分部陰陽。
膻處生疽。
由氣郁所緻也。
灸陰谷穴三七壯。
艾如綠豆大。
井疽 生于心窩。
初起如豆。
皮色不變。
必先肌熱盜汗。
心煩飲冷。
舌燥唇焦。
乃其候也。
紅腫易治。
黑陷難療。
再神昏嘔吐肚脹者。
七日死。
灸門穴三七壯。
艾如綠豆大。
如久潰而不斂。
亦無痛癢者。
名穿心冷漏。
蜂窠疽 生胸乳之間。
由心火熱盛所緻。
宜急導心經之火。
遲則熱毒攻心。
難療。
胃疽(生心胸之傍)脾發(生心窩之下亦傍些)二症由炙爆太過所緻。
必人迎脈盛。
宜清本經之積熱。
若服藥作嘔。
飲食不進者。
不治。
按上諸症。
腫潰治法。
兒後腹部。
再與首卷腫潰治法參考。
乳吹乳毒 生近乳頭。
孕婦為内吹。
胎氣旺也。
宜清之。
有兒食乳為外吹。
又名乳毒。
由肝氣滞也。
如乳痛發熱。
作渴夜甚。
左關脈洪數者。
熱入血室也。
宜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膽草、栀子。
乳痛牽臍。
内熱口辛肋脹者。
帶脈為患也。
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栀子、青皮。
或升葛湯。
乳癰乳疽 生于乳房。
紅腫熱痛者為癰。
堅硬木痛者為疽。
由肝氣郁結。
胃熱壅滞而成也。
初起者升葛湯。
已成者複元通氣散。
已潰者神效栝蒌散。
虛者補之。
十全大補湯。
乳發乳漏 發為乳房赤俱腫。
勢大如癰。
未成形者消之。
已成形者托之。
内有腫者針之。
以免遍潰。
諸囊為害。
防損囊隔。
緻難收斂。
膿出未盡者。
慎勿生肌。
撚入藥錠吸之。
煎楮葉橘皮湯洗之。
久不收口。
時流清水者。
為漏。
外用藥線去腐生肌。
内當大補。
乳中結核 如梅如李。
雖患日淺。
亦乳岩之漸也。
由肝脾虛者。
用四君子湯加芎、歸、升麻、柴胡。
由郁結傷脾者。
用歸脾湯。
輕者蒌貝散。
乳勞 乳房結核。
初如梅子。
數月不療。
漸大如雞子。
串延胸脅。
破流稀膿白汁而内實相通。
外見陰虛等症。
初起宜隔蒜灸之。
绀珠青貼之。
蒌貝散消之。
已成者用栝蒌散調之。
兼八珍湯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補之。
已成者必見陰虛等症。
兼用六味地黃丸料。
以培其本。
乳岩 亦乳中結核。
不紅熱。
不腫痛。
年月久之。
始生疼痛。
疼則無已。
未潰時。
腫如覆碗。
形如堆粟。
紫黑堅硬。
穢氣漸生。
已潰時。
深如岩穴。
突如泛蓮。
痛苦連心。
時流臭血。
根腫愈堅。
斯時也五大俱衰。
百無一救。
若自能清心滌慮以靜養。
兼服神效栝蒌散、益氣養榮湯。
隻可苟延歲月而已。
初起時。
宜艾灸核頂。
次日起泡挑破。
用铍針針入四五分。
插去腐靈藥撚子。
紙封之。
至十餘日。
其核自落。
用绛珠膏斂口。
再當保養。
庶不再發。
惜乎初時必不肯如是治也。
按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
外屬足少陽膽經。
是症也。
女子多發于乳。
蓋由胎産憂郁損于肝脾。
中年無夫者多有不治。
男子多發于腹。
必由房勞恚怒傷于肝腎。
治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栀子數十劑。
元氣複而自潰。
仍痛而惡寒者。
氣血虛也。
易十全大補湯加柴、栀、丹皮。
兼六味地黃丸。
若兩目連睫。
肝脈微弦者。
前十全大補湯更加膽草。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胸博 升葛湯 治乳吹乳毒。
乳癰乳疽。
升麻葛根(各一錢半)羌活防風黃柏南星穿山甲(炒)半夏(各八分)鹿角灰(二錢)大黃(二錢)用黃酒二鐘。
蔥頭三個。
煎八分。
食遠服。
熱甚加山茲菇。
郁加土貝母。
已成加皂角刺。
再橘葉、麸炒橘紅、通草。
皆要藥也。
乳毒丸 大黃(炒三錢)連翹白芷獨活(各一錢)為末。
用砂糖丸。
黃酒下。
盡醉為度。
一瀉即瘥。
一用牽牛五錢。
良姜三錢。
甘草八分。
用白酒一鐘。
水一鐘。
煎八分服。
蒌貝散 治乳核。
栝蒌(五錢)貝母南星連翹甘草(各三錢)用水二鐘。
煎八分。
加酒二分。
食遠服。
一加青皮、升麻。
神效栝蒌散 (見内癰)治乳岩。
久服可絕病根。
本方去當歸加皂刺一兩六錢。
半生牛熟。
名立效散。
乳癰初起。
加土貝母、金銀花、蒲公英。
有膿、少加白芷。
無膿、多加白術。
乳癰初起。
用鮮蒲公英。
連根葉搗汁。
酒沖服。
随飲蔥湯。
服之出汗。
一用鵝翼七根。
左用左。
右用右。
燒灰為末。
黃酒服。
緻和散 治乳岩潰爛。
膿水不幹者。
蜂房雄鼠糞川楝子(經霜者佳)各等分。
瓦。
存性。
為末摻之。
即幹。
下乳方 乳汁不通及乳少者。
王不留。
穿山甲酥炙。
豬前蹄七片。
為末。
酒下即通。
一用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穿山甲。
王不留各錢半。
通草五分。
用鮮蝦湯煎。
加白酒鐘許和服。
一加紅花子五分。
升麻三分。
服下乳藥。
但作脹而無乳。
乃氣血竭而津液亡也。
用八珍湯倍參、術。
少佐肉桂。
多服奏效。
灰奶 用驢胰子炒熟。
用黃酒食。
即變好乳。
回乳湯 無兒吃乳。
緻乳汁脹痛者。
麥芽(炒二兩)歸尾赤芍紅花牛膝(各二錢)水煎服。
外以腳布束緊兩乳。
以手按揉之。
一用胡盧巴為末。
每服二錢。
酒下二次。
即降。
乳岩方 玄胡索薏苡仁(各五錢)黃酒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出汗即驗。
琥珀丸對症藥也。
灸肩穴足三裡穴。
各二七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經絡 與胸博同。
幽癰 生臍上七寸。
形如鵝子。
痛引兩膈。
發戰切牙。
灸築賓穴二七壯。
吓癰 生臍上四寸。
一名胃疽。
微腫不赤。
内堅如石。
先寒後熱。
走痛引臍。
欲吐不吐。
甚則咳嗽膿痰。
脈浮大面赤者。
不治。
灸曲池穴七壯。
毒偏左灸右。
毒偏右灸左。
沖疽 生臍上二寸。
由心火熾盛。
流入腎經。
宜大補。
不應者。
不治。
臍癰 生于臍。
大如瓜。
突如瘤。
屬任脈與胃經。
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
然臍為神門。
禁用針灸。
矧癰舍于内。
惟葉攻之。
勿膿為上。
宜會膿散。
痛加乳香。
更宜蠟礬丸多服之。
臍内出膿。
四圍堅硬。
出血水者。
不治。
灸陰谷穴七壯。
築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 生臍下。
一寸五分為氣海。
二寸為丹田。
三寸為關元。
俱為小腹疽。
橫廣腫痛引背。
由七情火郁而成。
灸箕門穴七壯。
腹皮癰 生于腹。
隐于皮裡膜外。
由膏粱火郁所緻。
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
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肚 生于肚。
及手肚足肚。
宜内托散加槟榔、木瓜、蒼術。
腫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
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苈子、車前子。
緩疽 生小腹之側。
堅硬如石。
數月不潰。
寒熱食少。
肌體羸。
由脾經積滞而成。
亦寒癰例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按上諸症。
始終宜固胃氣。
壯元氣。
使根本堅固。
以行經活血藥佐之。
令諸髒腑有所禀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腫硬。
皮肉不變。
心煩嘔哕。
脈沉而實者。
當疏其内以絕其源。
用内疏黃連湯利之。
腫作痛。
邪氣實也。
宜衛生散。
外以隔蒜灸之。
次用托裡散。
脈遲緊。
其膿未成。
用四君子湯。
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
或托裡散。
脈洪數。
其膿已成。
用托裡消毒散。
膿成而不潰者。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溫之。
膿成脹痛者。
卧針取之。
因誤行汗下。
以緻腫而不潰。
潰而不斂者。
十全大補湯。
加幹姜、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
氣血虛也。
食少作瀉。
脾腎虛也。
胸痞痰湧。
脾肺虛也。
俱用六君子湯。
加當歸、黃。
候諸症退。
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針孔膿KT不利。
毒瓦斯内攻也。
唇舌青黑。
髒腑壞也。
不治。
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
此内潰透膜也。
不治。
臍腹小腫大痛者。
乃下焦蓄血症也。
脈在左手。
以四物湯加穿山甲酒煎。
加童便服之。
壯實者。
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
慎用幹漆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
腫硬不潰。
脈弱時嘔。
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
法當溫補。
反用敗毒等藥。
以緻身熱脈微。
予曰。
身熱而脈靜。
脫血而脈實。
汗後而脈燥者。
皆逆候也。
不治。
後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小兒初生。
旬日。
臍忽虛浮赤腫者。
用大黃牡蛎(等分)樸硝(不拘)為末。
用田螺浸水調敷。
小便下白。
即愈。
一用荊芥煎湯洗之。
以煨蔥伏地氣貼之。
即消。
臍風濕腫。
用蜂房燒灰摻之。
臍濕。
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
或青蛤散。
(見三卷面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腋部 經絡 腋下中間。
屬手厥陰心包絡及足厥陰肝經。
腋前屬足太陰脾經。
腋後屬足少陽膽經。
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也。
腋癰 生于腋。
一名夾癰。
初起皮色不變。
漫腫無頭。
日久方疼。
乃生寒熱。
此患難消。
終必作膿。
多由性躁所緻。
初宜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
脈虛病虛者。
補中益氣湯加羌活。
俟少可去之。
膿成脹痛者針之。
已潰者八珍湯加黃、陳皮、香附。
此以性情治症。
不待專于攻毒也。
始終忌用寒涼。
亦不宜大熱。
惟宜溫補。
灸少海穴七壯。
或灸間使穴。
米疽 靈樞雲。
發于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
砭之勿裹。
若堅而不潰者。
為挾瘿馬刀及瘍也。
宜各随本門治之。
黯疔 生腋下。
堅硬無頭。
四肢拘急。
寒熱大作。
異于常症者暗疔也。
(治見疔門) 腋氣
乘熱食之。
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
三日後。
小腹脹痛。
以益元散推之。
如尚未利。
再飲熱水摧之。
毒根從小便下。
形如圓眼如爛肉。
其根下。
其自消。
甚驗。
或以木通、滑石、青黛之類導之。
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灸法 宜灸肘尖七壯。
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
一灸脊十一椎。
對臍是穴。
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
和艾為炷。
黃豆大。
于患處隔蒜灸之。
或明灸之。
予用陽燧錠子于核上灸七壯。
貼绀珠膏。
出水些須。
其核即消。
馬刀堅硬如石。
痛引頸項者。
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後其核不消者。
須塗蝕藥。
以除其根。
腐去其核方能收口。
如三品一條槍、貴金錠子之類。
瘰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
擇新到者。
用好醋浸一宿。
次日語火煮透。
搗爛如泥。
罨腫處發。
微腫微痛。
漸消。
瘡吸膿法 治瘡久潰。
淋漓不能收口。
先用木綿做圈。
圍墊瘡口。
次用小錫葫蘆。
或竹筒。
要三個聽用。
取幹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
傾入葫蘆内。
浸滾水中煮。
酒滾即傾出。
急合于瘡口上。
吸取其膿。
少時取起。
又将别個葫蘆照樣合之。
如式輪流。
合吸五七十次。
以見鮮血為度。
次用絲綿燒灰敷口。
自愈。
其相連未潰者。
經此一吸。
亦随而愈矣。
洗瘡方 破爛頑腐。
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滾。
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
熱抹患處十數次。
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白礬朱砂(各一兩)真阿魏(六錢)為末。
每用三五錢。
沖滾水二大鐘洗之。
搽瘡單方 陳年醬瓜蒂。
随瘡口大塞之。
極痛。
須忍之。
半日取出。
瘡自痊愈。
一用豬膽汁加輕粉末少許。
令勻。
不時塗之。
瘡痛流黃水。
久久痊愈。
一搗馬齒苋敷之。
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
香油調敷。
三品一條槍 治瘰疔毒。
發背腦疽等症。
明礬(二兩)白砒(一兩五錢)共為末。
入小罐内。
炭火紅。
青煙盡。
白煙起片時。
約上下通紅。
住火置地上。
一宿取出。
約有淨末一兩。
加明雄黃二錢四分。
乳香一錢二分。
共為細末。
濃糊調稠。
搓條如線。
陰幹。
凡遇前症。
有孔者。
入孔内。
無孔者先用針放孔。
早晚插藥二次。
插至三四日後。
孔大者每插十餘條。
至七日。
患孔藥滿足方住。
以後患處四邊裂開大縫。
共至十四日前後。
其疔核瘰痔漏諸管。
自然落下。
随用對症藥敷。
绛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麻油(二十兩)大附子(二個)穿山甲(十片)杏仁(五十粒)槐白皮(一片)浸十餘日。
枯濾去渣。
入血餘一團。
蝦蟆一個。
白花蛇一條。
徐徐煎化。
再濾渣淨。
入飛黃丹十兩。
成膏。
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绀珠膏 瘰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
)原膏内倍用阿魏、麝香。
再加蟾酥、銅綠。
大聖散 治小兒風毒瘰。
瘾疹風丹。
羌活升麻薄荷防風荊芥玄參黃芩大黃甘草或加連翹等分。
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
連翹獨活桑白皮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淡豆豉肉桂秦艽(各五錢)海藻(一錢五分)為末。
蜜丸。
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
氣喘痰壅。
并急慢驚風。
今取之治瘰痰核。
其功甚捷。
南星半夏(各二兩)天花粉貝母(各一兩)合一處。
用姜湯煮過。
炙幹為末。
煉蜜丸。
用燈心湯送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石疽生頸項間。
堅硬如石。
皮色不變。
由沉寒客于經絡。
氣血凝結而成。
初起者用艾灸之。
至五七十壯方止。
次以麥飯石膏貼之。
漸漸求愈。
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頸項部 失榮症生于肩項耳前耳後等處。
初起如痰核。
日久漸大。
堅硬如石。
推之不動。
按之不移。
一年半載方生陰痛。
氣血漸衰。
形容削瘦。
破爛紫斑。
滲流血水。
或如泛蓮。
兼多穢氣。
愈久愈大。
越潰越堅。
此由先得後失。
六欲不遂。
隧痰失道。
郁火凝結而成。
乃百死一生之症。
宜内服和榮散堅丸。
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
雖不獲全愈。
而不緻夭亡。
誠緩命之至藥也。
和榮散堅丸 治失榮症堅硬如石。
不熱不紅。
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熟地黃茯神香附白術人參橘紅(各二兩)貝母(一兩)南星(一兩)遠志(一兩)酸棗仁(一兩)柏子仁(一兩)蘆荟角沉(各八錢)龍齒(一對如無用鹿角尖三兩代之)牡丹皮(一兩)朱砂(六錢為衣)上為末。
煉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
食後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
更須改往從新。
澹薄安命。
其中有得愈者。
十中一二。
否則難脫然也。
飛龍阿魏化堅膏 治失榮症。
及乳岩瘿瘤瘰結毒。
初起已成。
但未破者。
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
加金頭蜈蚣五條。
炙黃去頭足末。
研勻。
用西聖膏(見首卷)二十四兩。
頓化。
入前末藥。
攪勻。
以紅絹攤貼。
半月一換。
輕者漸消。
重者亦可停止。
常貼可以保後無虞。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經絡 脊之中行屬督脈經。
脊之兩旁各開第二行第三行。
俱屬足太陽膀胱經。
上發背 生天柱骨之下。
一名脾肚癰。
其形橫廣如肚。
屬足太陰脾經。
由膏粱積熱所緻。
視其高腫鮮明。
根腳不過兩肩者順。
腫平堅硬。
漸大漸開。
攻注兩肩胸項者危。
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經之積熱。
間服蠟礬丸、護心散。
以防内攻。
已成者必用托裡為主。
何則。
所為托裡則生。
敗毒則死也。
中發背 生于對心。
一名對心發。
由心火妄動。
熱極而生。
腫不高尖。
穴難起發。
此為毒劃君位。
最易傷人。
若前心有紅暈者不治。
治宜大降心火。
急疏蘊熱。
頂用針通。
随行拔法。
務使毒瓦斯内外疏通。
各從門出。
庶不内攻。
方為成守。
保至十五日後。
内無變症。
得膿為解。
如是期變症漸生。
堅硬漸大。
不作膿者死。
在二十二朝先後。
若早治。
十中可保三四。
蓮子發 突如蓮子 蜂窠發 孔似蜂房二症生于肩髀骨。
或脊或心俞心包等處。
輕者形長而高腫。
或偏半背。
重者形斜而平塌。
兩脅俱傷。
又名半身發。
甚至形長勢大。
腫潰半身。
則名竟體發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
即肩骨動處。
一名左右串。
左屬肝。
右屬肺。
由痰凝氣滞火郁而生。
初宜绀珠丹汗之。
次以逍遙散清之。
兼以六郁湯調之。
潰以八珍湯補之。
所為郁者開之滞者行之也。
禁用瘡科攻利等藥。
灸會陽穴二七壯。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
屬足太陽膀胱經。
治分陰陽虛實。
攻補随宜。
灸心俞穴七壯。
艾如綠豆大。
串疽 生背脅間三四處。
皮色不變。
或見微紅。
痛必牽引。
内實相通。
故又名老鼠攢。
又名遊走血。
脾癰也。
由積憤所緻。
陰陽二氣疽 其形時腫時塌。
時軟時堅。
寒熱不時。
隻在一處。
非若串疽之攻擊也。
由七情内郁所緻。
酒毒發 初發如彈。
次大如拳。
堅硬如石。
麻木不常。
甚則痛徹五内。
遍身拘急。
二便澀滞。
數日後。
頭面手足虛腫。
髒腑瀉痢。
連珠發 連腫三五塊。
形若貫珠。
内則百節皆疼。
小腹脹。
小便閉。
陰囊腫。
由酒色過度所緻。
丹毒發 初生細。
浸淫尺餘。
形如湯火所傷。
由服丹石悍燥之藥所緻。
必多發渴。
治如蠟礬丸、國老膏。
乃要藥也。
如色黯神昏。
脈燥腹脹嘔逆者。
不治。
禽疽 始發紫色如疹數十塊。
形如拳打。
如七日内寒熱口噤者。
不治。
按上諸症。
發出則生。
内陷則死。
形雖甚畏。
雖老弱每能多生。
形小異常。
即少壯亦能緻斃。
所為大規隻怕不純陽。
治法何妨瘡勢惡。
痰注發 形如布袋。
堅硬如石。
不紅不熱。
此由伏痰積久而成。
黃瓜癰 形似黃瓜。
高寸許。
長尺許。
一名肉龜。
皮色不變。
疼痛引心。
四肢麻木。
上二症多不可治。
夏月暑瘍 凡癰疽之症。
發熱有時。
為晡甚而旦止也。
因暑而得者。
則發熱無時。
為晝夜不止也。
然必見暑症。
如頭目眩暈。
口舌幹苦。
心煩背熱。
肢體倦怠是也。
外形初起背有紅暈。
次發腫疼。
治宜敗毒散。
加香藿、黃連、石膏等藥以清之。
暑熱解則腫自消矣。
壯實者。
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塊。
黃酒調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岚瘴氣積久而成。
始發黑腫。
色若靴皮。
頑痛徹骨。
按之如石。
至五七日。
勢方浮腫。
色始變青。
形如拳打。
寒戰如瘧。
然必見風候。
如頭動口偏手足厥逆是也。
治法宜急破之。
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黃膿白汁相合而出。
其皮不漫。
仍前脹痛。
直至色退。
其勢方愈。
惟在急追膿毒出外。
則無害矣。
産後癰疽 夫産後宜扶虛消瘀。
大補血氣。
總有諸疾。
以未治之。
今患癰者。
由瘀血凝滞也。
宜生化湯。
加連翹一錢。
花粉一錢。
甘草八分。
惡心煩躁。
加乳香一錢。
綠豆粉三錢和服。
忌用敗毒攻利等藥。
生化湯 當歸(八錢)川芎(四錢)甘草(炙四分)姜炭(四分)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用水碗半。
煎六分。
加無灰酒少許和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夫疽之發于背也。
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背。
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
其名雖多。
惟辨其陰陽為訣耳。
原委症治。
已載首卷。
而瘍科獨重于背疽者。
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
乃六經之首領。
乃督脈經之所主。
乃十二經之統脈也。
所以發于背者多陰。
今則複加詳焉。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初起腫赤痛甚。
脈洪數而有力。
熱毒之症也。
易治。
漫腫微痛。
色黯作渴。
脈洪數而無力。
陰虛之症也。
難治。
不腫不痛。
或漫腫色黯。
脈微細。
此陽氣虛甚也。
尤為難治。
初起。
未發出而寒熱痛疼。
作渴飲冷。
此邪氣内蘊也。
宜衛生散。
口幹飲熱。
漫腫微痛。
此元氣内虛也。
宜托裡消毒散。
飲食少思。
肢體倦怠。
此脾胃虛也。
宜六君子湯。
如未應。
加以姜桂。
其有死者。
乃邪氣盛。
真氣虛。
而不能發出也。
在于旬餘之間見之。
已發出。
用托裡消毒散而不腐潰。
急宜溫補脾胃。
如不應有死者。
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
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
用托裡藥。
脫腐生肌。
如色不紅活。
瘡口黑暈。
大而不斂。
用參、附、姜、桂。
如不應有死者。
乃脾氣虛極而不能收斂也。
在月餘間見之。
實則瀉。
虛則癢。
此陰症陽症之分也。
惟宜大補陽氣。
庶可挽回。
不發者不治。
潰而不斂者亦不治。
不腫痛。
不寒熱。
脈沉微。
乃脈病而形不病也。
忌之。
色黯漫腫。
作渴便數。
尺脈洪數者。
腎水涸也。
當殁于火旺之際。
疽發于髀。
經絡交錯。
皮薄骨高之處。
難醫。
初發頭痛寒熱拘急者。
表症也。
用绀珠丹蔥湯化服汗之。
如痛。
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作痛。
寒熱作渴。
飲食如常者。
此形氣病氣。
俱有餘也。
先用神授衛生散清之。
次用托裡消毒散解之。
如腫硬痛。
脈實者。
貴金丸下之。
腫硬悶痛。
發熱煩躁。
飲冷便閉。
脈沉實者。
用内疏黃連湯、貴金丸導之。
欲作膿者。
用托裡散、礬蠟丸。
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
迨二日重若負石。
熱如KT火。
痛楚倍常。
脈沉數而有力者。
此膏粱積熱之變也。
時雖嚴寒。
急用清涼飲子。
加黃連兩許作一服。
利二三行。
痛減。
翌日再一服。
痛止。
次則随症調理。
數日而愈。
此經為有假者。
反之雖違其時。
必從其症也。
漫腫。
微紅微痛。
食少。
此形氣病氣。
俱不足也。
用托裡散調補之。
不作膿。
或膿成不潰。
為陽氣虛也。
用托裡散。
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
或膿清稀者。
此氣血俱虛也。
用八珍湯。
惡寒形寒。
或不收斂者。
陽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晡熱内熱。
或不收斂者。
陰血虛也。
參術四物湯。
欲呃作嘔。
或不收斂者。
胃氣虛也。
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
食少體倦。
或不收斂者。
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收斂者。
血熱也。
四物湯加栀子、連翹。
肉白而不收斂者。
脾虛也。
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
小便頻數者。
腎陰虛損也。
加減八味丸。
遍身作痛者。
榮衛虛也。
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
寒傷于胃也。
溫補之。
使榮衛充而氣血周貫。
則毒随膿出。
嘔自止矣。
且易生肌。
癰痛甚。
咳逆。
十餘日水谷不下。
脈伏如絕者。
用四君子湯加姜、桂。
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
脈大而浮。
此陽氣虛也。
宜托裡散倍加參、。
内熱作渴。
脈洪大而鼓指。
此虛火也。
前方更加肉桂。
脈症頓退。
仍用托裡藥而瘥。
中央肉死。
此毒瓦斯盛而脾氣虛也。
用玄珠膏塗之。
大便不通。
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
小便赤濁。
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
雖曰難治。
惟大補之。
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
由脾虛不能攝血也。
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斂。
用托裡藥罔效者。
藥力未及也。
須用人參五七錢。
外加附子服之。
精神頓爽。
手足自溫。
不旬日而口合。
瘡口不斂。
脾虛也。
咳嗽不止。
肺虛也。
法當補之。
書雲。
補可去弱。
人參、羊肉。
令每日食之不徹。
旬餘而瘡斂嗽止。
瘡口不斂。
腫發熱。
口幹體倦。
小便赤澀。
脈洪數而無力。
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補元氣引火歸原。
而脈症更甚。
此藥力未能及也。
再劑頓退。
卻去肉桂。
數劑而瘥。
背疽不起。
洩瀉作嘔。
食少肢厥。
脈息如無。
此陽氣虛寒也。
宜大補藥加桂、附。
而不應者。
再加附子二劑而瀉愈甚。
即用大附子一枚。
姜、桂各三錢。
參、歸、術各五錢。
作一劑服之。
腹内始熱。
諸症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類。
更加喘渴内熱。
脈大而無力。
用補中益氣湯。
加酒芩、麥冬、五味子而愈。
背疽。
服五香、十宣等不應。
更加嘔逆不睡。
且其素有淋症。
予以參歸術膏用牛膝煎湯。
入竹瀝飲之。
則淋止而思食。
藥盡四斤。
膿自湧出。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初起痛。
或不痛及麻木者。
邪氣盛也。
隔蒜灸之。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
則毒随火散矣。
再不痛者。
則明灸之。
此未潰以前。
皆可灸也。
頂用玄珠膏塗之。
四畔用敷藥圍之。
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赤腫痛。
其頭如黍如膿泡。
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粒。
漸漸增添者。
此陽症也。
用貝葉膏貼之。
日夜頻換十數次。
其膿自出。
痛自減。
腐自化。
肌自生。
不用敷洗。
始終隻此一藥。
可以收功。
如元氣虛者。
或見别症。
再兼托裡。
初起不紅腫。
煩躁悶痛。
積久不潰。
五七日後。
瘡頭無數。
按之流血無膿。
再久之其頭成片。
共爛一瘡。
其色紫黯。
其毒内攻。
此陰症難療。
頂塗玄珠膏。
内兼托裡。
如不應。
急宜溫補。
外用神妙拔根法。
有膿脹痛。
為膜隔不得出者。
用針引之。
瘀腐堵塞者。
去之。
更宜豬蹄湯洗之。
膿稠或痛。
飲食如常。
瘀腐自脫者。
用消毒與托裡兼服之。
外貼貝葉膏。
膿不稠不稀。
微痛。
飲食不甘。
瘀腐化遲者。
用托裡藥。
外以桑柴火烘之。
膿清而稀。
瘡不痛。
瘀不腐者。
宜大補以回其陽。
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
皮裡有筋一層。
外皮雖潰。
而内膿不出。
令人脹痛。
氣血轉虛。
變症百出。
急用針通。
内兼托裡。
若待自潰。
多緻不救。
所謂熱毒中隔。
内外不通。
不行針灸。
藥無全功也。
此症非氣血壯實者。
未見其能自潰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背部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
十日外。
視其形堅色紫。
頭如螺子之多。
堅長尺餘。
根橫半背。
喜其弓腫。
光亮熱痛。
脈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緻。
随用照法其所舍螺子。
盡欲吐出。
用抿子刮去。
流血水鐘許。
以蔥湯洗淨。
塗玄珠膏。
再以黑膏蓋之。
四圍腫處。
用敷藥敷之。
次日如前。
俟其腐盡。
深入寸餘。
換搽绛珠膏。
日漸日長。
但因其性嗜酒。
兩月後新肉雖平。
嬌嫩而不能結皮完口。
将嫩肉盡行剪去。
用膏貼數日。
待肉老平。
用珍珠散結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
十二日。
半紅半腫。
微熱微痛。
生于背心之下。
腎俞之上。
高低平等。
廣開八寸。
根腳泛腫。
色若水噴。
頂陷無神。
似腐非腐。
脈浮而大。
重按而虛。
此瘡利于腫潰。
不利于收斂。
辭不治。
後更醫。
為五善俱具。
治至收口。
如錢未合。
不數日而變症出。
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疖二十餘處。
内有一瘡甚小。
其毒甚大。
予曰。
此非疖比。
後之發勢有不可測者。
彼不信。
更醫。
又十日。
情勢内陷。
敗症齊出。
複請予治。
其人卧于堂。
以帛蓋瘡上。
登堂未及兩三步。
予即告歸。
彼曰。
何也。
予曰。
敗氣滿前。
死期速矣。
何必視瘡。
急備後事可也。
再七日。
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
入房犯禁。
患處黑五寸。
黯暈尺餘。
漫腫堅硬。
背若負石。
發熱作渴。
小便頻數。
兩耳重聽。
揚手露體。
神思昏潰。
脈沉而細。
右手為甚。
便秘念七日。
計進飲食百餘碗。
腹内如常。
衆欲通之。
予雲。
所喜者此耳。
急用大劑六君子湯。
加附子、姜、桂三劑。
瘡始痛。
自後空心用前藥。
午後用六味丸料。
加參、、歸、術五劑。
複用活命飲二劑。
針出黑血甚多。
瘀膿少許。
背即輕軟。
仍用前藥。
便亦通利。
繼以大補。
始獲全安。
所謂症不在難。
心契則明。
方不在多。
意會則明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腰部 經絡 與背部同。
下發背 生于脊中。
前對于臍。
一名對臍發。
此症最為險候。
蓋内腎乃性命之根本也。
治宜護腎為要。
腎俞發 生兩腰。
内腎陷肉之間。
因酒色濕熱者則單生。
由房勞怒火者則雙發。
二症如本髒稍有真陰制火。
則瘡形紅活。
高腫為膿。
用人參養榮湯。
加山萸、五味、知母、黃柏。
或加乳香、沒藥、廣膠。
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
若瘡形紫黑幹枯。
堅硬不作膿。
或膿稀傷膜者。
為真陰内敗。
死期在十五日前後。
非下搭手之同類也。
灸合陽穴五壯。
下搭手 生腎俞之傍。
十四椎之間。
一名連腎發。
由房勞傷腎所緻。
令人口幹寒熱。
百節俱疼。
治同下發背。
若咳嗽嘔哕。
厥逆不食。
及膿清腰骨似折者逆。
先有渴症。
後患疽者。
腎水竭也。
膿穢色黯不痛。
瘡口張大者。
脾氣敗也。
小便如淋。
痰壅喘促。
口幹舌裂者。
脾肺敗也。
左尺脈洪數者。
腎無所生也。
左關脈浮澀者。
金克木也。
秋令尤難。
俱為不治。
濕流注 亦生腰腎之間。
但其腫而無頭。
不變色。
不作痛。
三五個月不潰。
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
治宜補氣血。
開郁結。
如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數十劑。
俟元氣稍複。
方可針之。
仍倍用參、。
加遠志、貝母、白蔹。
外以豆豉餅、附子餅灸之。
忌用十宣散、流氣飲等藥。
石疽 生腰胯之間。
腫而無頭。
皮色不變。
堅硬如石。
屬少陰陽明二經積熱所緻。
治同濕流注。
亦由元氣虛而邪氣固結也。
若黑陷麻木。
嘔哕不食。
神昏脈散而代者死。
凡惡血停滞。
治之緩則為流注。
及為骨疽。
一婦腰腫。
兩腿尤甚。
此瘀血滞于經絡也。
用桃仁湯二劑稍愈。
更以沒藥丸而瘥。
一惡血未盡。
臍腹刺痛。
或流入四肢。
或注股内腫痛者。
用沒藥丸而病已。
一因水濕所觸。
經脈不行而作腫痛者。
宜服當歸丸。
纏腰火丹 一名火帶瘡。
俗名蛇串瘡。
初生于腰。
紫赤如疹。
或起水泡。
痛如火燎。
由心腎不交。
肝火内熾。
流入膀胱而纏帶脈也。
宜内疏黃連湯清之。
壯實者貴金丸下之。
外以清涼膏塗之自愈。
如失治。
則纏腰已遍。
毒由臍入。
膨脹不食者。
不治。
清涼膏 用鍛石一塊。
涼水化開。
加水打溷。
澄少時。
取清水一鐘。
兌香油半鐘。
打數百成膏。
加雄黃末少許。
再打勻。
用鵝翎蘸掃患處。
立效。
一婦年七十。
腰生一。
作癢異常。
齊氏曰。
脈浮數而反惡寒。
瘡也。
瘡未潰而脈先弱。
何以收斂。
治之無功。
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胸博 經絡 正中行屬任脈經。
兩旁各開第二行屬足少陰經。
第三行屬足腸明經。
第四行屬足太陰經。
缺盆疽 生于缺盆陷中。
一名鎖骨疽。
由胃與三焦二經積熱所緻。
其症寒熱食少腹脹。
必小水不利。
初宜隔蒜灸之。
服蟾酥丸、貴金丸而勢退。
惟小水不利者。
用六一散利之。
次服十全大補湯調理。
此症失治。
則潰而難斂。
又名曰蠹疽。
甘疽 生于胸傍高處。
靈樞雲。
發于膺。
形如谷實栝蒌。
苦寒熱。
急宜去其寒熱。
不則十日死。
死後方出膿。
膻中疽 生心窩之上。
兩乳之間。
膻為氣海。
主分部陰陽。
膻處生疽。
由氣郁所緻也。
灸陰谷穴三七壯。
艾如綠豆大。
井疽 生于心窩。
初起如豆。
皮色不變。
必先肌熱盜汗。
心煩飲冷。
舌燥唇焦。
乃其候也。
紅腫易治。
黑陷難療。
再神昏嘔吐肚脹者。
七日死。
灸門穴三七壯。
艾如綠豆大。
如久潰而不斂。
亦無痛癢者。
名穿心冷漏。
蜂窠疽 生胸乳之間。
由心火熱盛所緻。
宜急導心經之火。
遲則熱毒攻心。
難療。
胃疽(生心胸之傍)脾發(生心窩之下亦傍些)二症由炙爆太過所緻。
必人迎脈盛。
宜清本經之積熱。
若服藥作嘔。
飲食不進者。
不治。
按上諸症。
腫潰治法。
兒後腹部。
再與首卷腫潰治法參考。
乳吹乳毒 生近乳頭。
孕婦為内吹。
胎氣旺也。
宜清之。
有兒食乳為外吹。
又名乳毒。
由肝氣滞也。
如乳痛發熱。
作渴夜甚。
左關脈洪數者。
熱入血室也。
宜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膽草、栀子。
乳痛牽臍。
内熱口辛肋脹者。
帶脈為患也。
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栀子、青皮。
或升葛湯。
乳癰乳疽 生于乳房。
紅腫熱痛者為癰。
堅硬木痛者為疽。
由肝氣郁結。
胃熱壅滞而成也。
初起者升葛湯。
已成者複元通氣散。
已潰者神效栝蒌散。
虛者補之。
十全大補湯。
乳發乳漏 發為乳房赤俱腫。
勢大如癰。
未成形者消之。
已成形者托之。
内有腫者針之。
以免遍潰。
諸囊為害。
防損囊隔。
緻難收斂。
膿出未盡者。
慎勿生肌。
撚入藥錠吸之。
煎楮葉橘皮湯洗之。
久不收口。
時流清水者。
為漏。
外用藥線去腐生肌。
内當大補。
乳中結核 如梅如李。
雖患日淺。
亦乳岩之漸也。
由肝脾虛者。
用四君子湯加芎、歸、升麻、柴胡。
由郁結傷脾者。
用歸脾湯。
輕者蒌貝散。
乳勞 乳房結核。
初如梅子。
數月不療。
漸大如雞子。
串延胸脅。
破流稀膿白汁而内實相通。
外見陰虛等症。
初起宜隔蒜灸之。
绀珠青貼之。
蒌貝散消之。
已成者用栝蒌散調之。
兼八珍湯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補之。
已成者必見陰虛等症。
兼用六味地黃丸料。
以培其本。
乳岩 亦乳中結核。
不紅熱。
不腫痛。
年月久之。
始生疼痛。
疼則無已。
未潰時。
腫如覆碗。
形如堆粟。
紫黑堅硬。
穢氣漸生。
已潰時。
深如岩穴。
突如泛蓮。
痛苦連心。
時流臭血。
根腫愈堅。
斯時也五大俱衰。
百無一救。
若自能清心滌慮以靜養。
兼服神效栝蒌散、益氣養榮湯。
隻可苟延歲月而已。
初起時。
宜艾灸核頂。
次日起泡挑破。
用铍針針入四五分。
插去腐靈藥撚子。
紙封之。
至十餘日。
其核自落。
用绛珠膏斂口。
再當保養。
庶不再發。
惜乎初時必不肯如是治也。
按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
外屬足少陽膽經。
是症也。
女子多發于乳。
蓋由胎産憂郁損于肝脾。
中年無夫者多有不治。
男子多發于腹。
必由房勞恚怒傷于肝腎。
治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栀子數十劑。
元氣複而自潰。
仍痛而惡寒者。
氣血虛也。
易十全大補湯加柴、栀、丹皮。
兼六味地黃丸。
若兩目連睫。
肝脈微弦者。
前十全大補湯更加膽草。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胸博 升葛湯 治乳吹乳毒。
乳癰乳疽。
升麻葛根(各一錢半)羌活防風黃柏南星穿山甲(炒)半夏(各八分)鹿角灰(二錢)大黃(二錢)用黃酒二鐘。
蔥頭三個。
煎八分。
食遠服。
熱甚加山茲菇。
郁加土貝母。
已成加皂角刺。
再橘葉、麸炒橘紅、通草。
皆要藥也。
乳毒丸 大黃(炒三錢)連翹白芷獨活(各一錢)為末。
用砂糖丸。
黃酒下。
盡醉為度。
一瀉即瘥。
一用牽牛五錢。
良姜三錢。
甘草八分。
用白酒一鐘。
水一鐘。
煎八分服。
蒌貝散 治乳核。
栝蒌(五錢)貝母南星連翹甘草(各三錢)用水二鐘。
煎八分。
加酒二分。
食遠服。
一加青皮、升麻。
神效栝蒌散 (見内癰)治乳岩。
久服可絕病根。
本方去當歸加皂刺一兩六錢。
半生牛熟。
名立效散。
乳癰初起。
加土貝母、金銀花、蒲公英。
有膿、少加白芷。
無膿、多加白術。
乳癰初起。
用鮮蒲公英。
連根葉搗汁。
酒沖服。
随飲蔥湯。
服之出汗。
一用鵝翼七根。
左用左。
右用右。
燒灰為末。
黃酒服。
緻和散 治乳岩潰爛。
膿水不幹者。
蜂房雄鼠糞川楝子(經霜者佳)各等分。
瓦。
存性。
為末摻之。
即幹。
下乳方 乳汁不通及乳少者。
王不留。
穿山甲酥炙。
豬前蹄七片。
為末。
酒下即通。
一用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穿山甲。
王不留各錢半。
通草五分。
用鮮蝦湯煎。
加白酒鐘許和服。
一加紅花子五分。
升麻三分。
服下乳藥。
但作脹而無乳。
乃氣血竭而津液亡也。
用八珍湯倍參、術。
少佐肉桂。
多服奏效。
灰奶 用驢胰子炒熟。
用黃酒食。
即變好乳。
回乳湯 無兒吃乳。
緻乳汁脹痛者。
麥芽(炒二兩)歸尾赤芍紅花牛膝(各二錢)水煎服。
外以腳布束緊兩乳。
以手按揉之。
一用胡盧巴為末。
每服二錢。
酒下二次。
即降。
乳岩方 玄胡索薏苡仁(各五錢)黃酒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出汗即驗。
琥珀丸對症藥也。
灸肩穴足三裡穴。
各二七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經絡 與胸博同。
幽癰 生臍上七寸。
形如鵝子。
痛引兩膈。
發戰切牙。
灸築賓穴二七壯。
吓癰 生臍上四寸。
一名胃疽。
微腫不赤。
内堅如石。
先寒後熱。
走痛引臍。
欲吐不吐。
甚則咳嗽膿痰。
脈浮大面赤者。
不治。
灸曲池穴七壯。
毒偏左灸右。
毒偏右灸左。
沖疽 生臍上二寸。
由心火熾盛。
流入腎經。
宜大補。
不應者。
不治。
臍癰 生于臍。
大如瓜。
突如瘤。
屬任脈與胃經。
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
然臍為神門。
禁用針灸。
矧癰舍于内。
惟葉攻之。
勿膿為上。
宜會膿散。
痛加乳香。
更宜蠟礬丸多服之。
臍内出膿。
四圍堅硬。
出血水者。
不治。
灸陰谷穴七壯。
築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 生臍下。
一寸五分為氣海。
二寸為丹田。
三寸為關元。
俱為小腹疽。
橫廣腫痛引背。
由七情火郁而成。
灸箕門穴七壯。
腹皮癰 生于腹。
隐于皮裡膜外。
由膏粱火郁所緻。
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
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肚 生于肚。
及手肚足肚。
宜内托散加槟榔、木瓜、蒼術。
腫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
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苈子、車前子。
緩疽 生小腹之側。
堅硬如石。
數月不潰。
寒熱食少。
肌體羸。
由脾經積滞而成。
亦寒癰例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按上諸症。
始終宜固胃氣。
壯元氣。
使根本堅固。
以行經活血藥佐之。
令諸髒腑有所禀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腫硬。
皮肉不變。
心煩嘔哕。
脈沉而實者。
當疏其内以絕其源。
用内疏黃連湯利之。
腫作痛。
邪氣實也。
宜衛生散。
外以隔蒜灸之。
次用托裡散。
脈遲緊。
其膿未成。
用四君子湯。
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
或托裡散。
脈洪數。
其膿已成。
用托裡消毒散。
膿成而不潰者。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溫之。
膿成脹痛者。
卧針取之。
因誤行汗下。
以緻腫而不潰。
潰而不斂者。
十全大補湯。
加幹姜、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
氣血虛也。
食少作瀉。
脾腎虛也。
胸痞痰湧。
脾肺虛也。
俱用六君子湯。
加當歸、黃。
候諸症退。
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針孔膿KT不利。
毒瓦斯内攻也。
唇舌青黑。
髒腑壞也。
不治。
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
此内潰透膜也。
不治。
臍腹小腫大痛者。
乃下焦蓄血症也。
脈在左手。
以四物湯加穿山甲酒煎。
加童便服之。
壯實者。
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
慎用幹漆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
腫硬不潰。
脈弱時嘔。
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
法當溫補。
反用敗毒等藥。
以緻身熱脈微。
予曰。
身熱而脈靜。
脫血而脈實。
汗後而脈燥者。
皆逆候也。
不治。
後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腹部 小兒初生。
旬日。
臍忽虛浮赤腫者。
用大黃牡蛎(等分)樸硝(不拘)為末。
用田螺浸水調敷。
小便下白。
即愈。
一用荊芥煎湯洗之。
以煨蔥伏地氣貼之。
即消。
臍風濕腫。
用蜂房燒灰摻之。
臍濕。
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
或青蛤散。
(見三卷面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腋部 經絡 腋下中間。
屬手厥陰心包絡及足厥陰肝經。
腋前屬足太陰脾經。
腋後屬足少陽膽經。
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也。
腋癰 生于腋。
一名夾癰。
初起皮色不變。
漫腫無頭。
日久方疼。
乃生寒熱。
此患難消。
終必作膿。
多由性躁所緻。
初宜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
脈虛病虛者。
補中益氣湯加羌活。
俟少可去之。
膿成脹痛者針之。
已潰者八珍湯加黃、陳皮、香附。
此以性情治症。
不待專于攻毒也。
始終忌用寒涼。
亦不宜大熱。
惟宜溫補。
灸少海穴七壯。
或灸間使穴。
米疽 靈樞雲。
發于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
砭之勿裹。
若堅而不潰者。
為挾瘿馬刀及瘍也。
宜各随本門治之。
黯疔 生腋下。
堅硬無頭。
四肢拘急。
寒熱大作。
異于常症者暗疔也。
(治見疔門) 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