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俗名狐臭。
受秉于未形之初。
腋内有竅。
濁氣由此而出。
諸藥鮮能除根。
故治法不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肋部 經絡 腋直下髀骨。
屬足少陽足厥陰二經相火之司也。
二經之氣不平則風火内搏。
榮逆血郁。
熱聚為腫。
癰之所由而生也。
(肋脅骨也。
肋者助也。
有骨曰肋。
無骨曰脅。
) 肋疽 一名夾熒疽。
兩肋發腫。
甚則連及肩肘。
其症在左。
痛應于右。
其患在右。
痛應于左。
急宜針砭。
庶免内攻。
膿多可治。
無膿不治。
腫赤痛甚。
煩躁脈實而嘔者。
為有餘。
當下之。
腫硬不潰。
脈弱而嘔者。
為胃虛。
宜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補之。
亦有痛傷胃氣而嘔者。
外感寒邪及穢氣而嘔者。
雖腫時尤宜助胃壯氣。
蓋腫時作嘔。
因毒瓦斯内侵者十有一二。
濕氣内傷者十有八九。
二十日不穴者死。
脅疽 初生如李。
漸大如杯。
靈樞雲。
發于脅者名曰敗。
敗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
由足厥陰肝經郁怒所緻。
初宜柴胡清肝湯。
解郁瀉火。
已成者托裡消毒散。
加香附、青皮。
膿成者針之。
勿傷内膜。
已潰者八珍湯。
加山萸丹皮、澤瀉。
兼滋腎水。
是症。
肥胖内實者鮮有是症。
惟虛勞者患之。
如破流臭敗稀膿。
補托不應者死。
大抵膿血大瀉。
氣血俱虛。
法當峻補。
雖有他症。
當末治之。
蓋元氣一複。
諸症自退也。
宜灸沖門穴二七壯。
一誤作痰痞。
治之罔效。
數月大如盎。
高如。
堅如石。
微紅漫腫。
不甚疼痛者。
即此症也。
失治。
則攻擊成膿。
形如鼓脹。
但其肚無青筋。
而臍不突為異耳。
淵疽 生脅下。
初起不紅堅硬。
久則破潰而有聲。
如嬰兒啼狀。
用膏蓋之。
則聲止。
去膏則聲作。
宜灸陽陵泉穴二七壯。
其聲即止。
瘡即愈。
内發丹毒 生脅下。
及腰胯間。
腫痛。
色赤如霞。
急宜砭去血。
内服貴金丸之類汗之。
如無汗。
及嘔哕腹脹。
神昏便閉。
遍身青紫者。
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肋部 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見瘰門)補中益氣湯八味湯六君子湯托裡消毒散貴金丸灸法(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鹳口疽 生于尻尾高骨尖處。
一名銳疽。
靈樞雲。
發于尻。
初如魚肫。
久若鹳嘴。
由督脈經濕痰流結所緻。
朝寒暮熱。
夜重日輕。
潰出稀膿。
或流鮮血。
少壯尤可。
老弱難醫。
滋陰除濕湯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柴胡黃芩陳皮知母貝母(各八分)澤瀉地骨皮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姜三片。
煎八分。
食前服。
和氣養榮湯 已成不得内消者。
宜此托之。
人參陳皮白術黃茯苓丹皮當歸熟地(各一錢)沉香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煎八分。
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氣血虛弱。
潰而不斂者。
宜此補之。
人參黃白術茯苓歸身杜仲山萸肉丹皮熟地(各一錢)肉桂大附子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姜三片。
棗二枚。
蓮肉七個。
食前煎服。
上症失治。
久而成漏者。
宜服先天大造丸。
(見流注門)兼服琥珀蠟礬丸。
(見腫瘍門)久之自能收斂。
坐馬癰 生于尻尾略上些。
初起。
灸膝下外橫骨盡處。
治同鹳口疽。
臀癰 生于臀之中。
居小腹之後。
為陰中之陰。
其道遠。
其位僻。
雖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
奈氣運不到。
血亦罕來。
最難收斂。
由濕痰凝結而成。
初起有頭。
紅熱重墜。
發熱口幹者。
用貴金丸利之。
绀珠膏貼之。
初起無頭漫腫。
皮色不變者。
用绀珠丹托之。
隔蒜灸之。
如大勢已退。
餘腫未消者。
頻煮熱蔥熨之。
除濕二陳湯調之。
已成欲作膿者。
托裡羌活湯。
痛甚者神授衛生散。
大勢已退。
托裡消毒散。
不消及不潰不斂者。
脾虛也。
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黃。
脾虛下注者。
隻白術一味。
煎飲自消。
毋以能潰膿為惑。
不消作渴便淋者。
陰虛也。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潰而不斂者。
用生姜煎湯洗之。
久者以豆豉餅灸之。
此症。
自裡至表者十有八九。
從六淫外感入裡者百中一二。
故治宜外發。
庶免内攻。
其有軟陷無膿。
根腳平散而不痛者。
甚則口幹。
煩躁谵語。
痰喘氣粗者。
由誤服寒涼。
失于滋補所緻也。
不治。
書雲。
若無補養之功。
其禍多在結痂之後。
是知瘍科以培補元氣為首務也。
有因患痔。
敷服寒涼。
緻令攻潰于臀者。
其脈大而數。
症則寒熱作渴。
瘡則膿水清稀。
些三陰經虧損之症也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除濕二陳湯 治臀癰上馬下馬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秦艽薏苡仁麥冬甘草(等分)用生姜一片。
燈心二十根。
水煎。
食遠服。
内托羌活湯 尻臀生癰。
堅硬腫痛者。
黃(一錢五分)黃柏(酒炒)羌活(各三錢)防風歸尾本連翹蒼術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肉桂(三分)用水一鐘。
黃酒半鐘。
煎八分。
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绀珠丹貴金丸绀珠膏衛生散托裡消毒散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上馬癰 生于臀。
近肛門之右。
下馬癰 生于臀。
近肛門之左。
上二症治同臀癰。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風疳生于臀腿。
俗名坐闆瘡。
形如疥癬。
破流黃水。
先癢後疼。
由風寒客于谷道所緻。
宜香白散等藥敷之。
令毒水出盡。
即結痂而愈。
香白散 枯白礬輕粉(各二錢)樟腦(一錢)共為末。
濕則幹摻。
幹用生桐油調敷。
一用絲瓜皮焙為末。
燒酒調敷。
或大蒜瓣燒存性。
為末摻之。
或用芫花根煎湯洗之。
懸癰 生于會陰穴。
在陰囊之後。
谷道之前。
初生如松子。
次大如蓮子。
數日始發。
紅熱腫痛。
大如桃李。
湧泉疽 生于尻前。
書雲。
腫發太陰。
狀如伏鼠。
十日可刺。
得白膿者順。
青膿者險。
赤黑者逆。
不穴者死。
穿裆發 生窮骨穴。
即陰器之底也。
色赤腫。
痛連陰子及腰背肛門。
灸三陰交穴三七壯。
跨馬癰 生交裆。
近積線之處。
按上症。
皆生于前陰之後。
後陰之前。
以其形異而名亦異也。
屬任脈别絡。
夾督脈波脈之會。
由足三陰虧損。
多兼志欲不遂之所緻。
輕則成漏。
重而則隕。
故麻木黑陷。
洩瀉嘔哕。
疲倦者。
久延谷道。
内潰髒腑者。
皆不治。
古雲。
陽氣亢盛者宜坎離丸。
取其苦寒能瀉水中之火。
令陽氣衰則陰自生。
陽氣衰弱者宜六味地黃丸。
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
使陽氣旺則陰自生。
然此症屬陰精衰弱者十有八九。
陽氣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腫痛。
小便赤澀者。
先服制甘草一二劑。
及蒜灸之。
次服龍膽瀉肝湯。
已成不得内消者。
托裡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
自破或膿脹痛者。
針之。
朝服六味地黃丸。
午服十全大補湯。
加丹皮、澤瀉。
或再加附子。
久而成漏者。
宜國老膏化湯吞蠟礬丸。
間以豆豉餅灸之。
久則大附子餅灸之。
如晡熱煩渴氣喘。
體倦食少。
大便溏。
小便數者。
脾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候飲食進。
諸症減。
更加麥冬、五味子自瘥。
經雲。
陰虛脾虛也。
脾為陰土而主生血。
若誤用知母、黃柏苦寒之劑。
複傷脾肺。
是絕其源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國老膏 初起者。
三二服可消。
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
内用無節者四兩。
劈破。
用長流水浸透。
炭火炙。
蘸水。
以一盆水盡為度。
切片。
另用長流水三鐘。
無灰酒五鐘。
煎三分之一。
如膏。
一起服之。
其有節四兩。
用泉水煎湯洗患處。
日三次。
自效。
已破者。
三二服合口。
年久者。
雖陽潰冀從瘡口出。
多服亦驗。
一方加當歸二兩。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龍膽瀉肝湯 (見疳瘡門)托裡消毒散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蠟礬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毒者乃肛門腫痛也。
而有内外虛實之殊。
因濃味勤勞而得者。
則脈數而有力。
肛門邊突腫。
形如李核。
大便利。
小水赤。
甚者肉泛如箍。
堅痛如錐。
此為外發。
易治。
初宜貴金丸、沖生散、一煎散之類下之。
外用金黃散。
以清涼膏調敷。
已成。
脹痛者針之。
如攻利不應者托之。
外用神燈照照之。
磨蟾酥錠塗之。
其堅硬漸腐。
俟有膿時。
用珍珠散倍冰片。
以豬脊髓調敷。
因陰虛濕熱下注者。
則脈數細而虛。
肛門内結腫。
刺痛如錐。
大便虛閉。
小便淋澀。
寒熱痰嗽。
遇夜尤甚。
此為内發。
難醫。
治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
兼六味地黃丸調之。
五灰散托之。
俟膿出。
方安。
因性急或兼補術。
大熱而成者。
必痛連小腹。
二便乖違。
串蝕肛門。
大孔無禁。
食減作渴。
因虛勞久嗽而得者。
必肛門結腫如粟。
破而成漏。
瀝盡氣血而亡。
此二症乃内傷所緻。
非藥能療。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一煎散 髒毒初起腫痛。
服之立消。
當歸尾皂角刺桃仁泥穿山甲(炒)甘草(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枳殼槟榔烏藥白芷天花粉赤芍生地(各一錢)紅花(五分)玄明粉大黃(各三錢)用水二鐘。
浸一宿。
次早煎一滾。
空心服之。
俟行三四次。
以薄粥補之。
五灰散 髒毒腫痛。
生于肛門内者。
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鵝毛血餘(各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勻)每服五錢。
空心。
用黃酒調服。
灸髒毒及腸風下血不止秘法令患者平立。
量脊骨前與臍平處。
是穴于脊椎上灸七壯。
如年深者更于椎上兩旁各開一寸。
各灸七壯。
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貴金丸 衛生散金黃散神燈照蟾酥餅珍珠散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谷道生瘡久不愈者。
内用甘草節為末。
每服三錢。
空心。
生蜜酒調服。
外以雞内金存性。
為末摻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痔漏之症。
雖瘍醫之事。
而鄙談之。
然擇疾而療。
豈仁者之用心乎。
予閱内經。
惟雲。
因而飽食。
經脈橫解。
腸癖為痔。
蓋為飽食則傷脾土。
脾土傷則不能榮養肺金。
肺金失養。
則肝木無制。
而生心火。
侮肺金克脾土。
于是克所勝而侮所不勝也。
然飽食而成此症者。
必有其因。
其因惟何。
蓋因飽食之後。
或暴怒。
或努力。
或枯坐。
或酒色。
婦人或産難。
小兒或夜啼等因。
緻使氣血縱橫。
經絡交錯。
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
如其腫者濕也。
痛者火也。
癢者風也。
閉結者燥也。
惟宜随其勝者以抑之。
乃其治也。
第恐學人未得其詳。
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
再附己意于後。
稍補缺略雲爾。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癰痔 肛門腫如饅頭。
兩邊合緊。
外堅而内潰。
膿水常流。
此終身之疾。
治之無益。
鎖肛痔 肛門内外如竹節鎖緊。
形如海蜇。
裡急後重。
便糞細而帶匾。
時流臭水。
此無治法。
番花痔 肛門四邊番出如碗大。
肉紫黑。
痛流血水。
服涼血解毒之藥。
藥水洗之。
藥線紮之。
根未盡者。
萬憶膏敷三四次。
除根。
内服犀角地黃丸一料。
永不再發。
蓮花痔 狀如蓮花。
層層疊起。
有細孔。
癢痛出膿水。
數如聖散七八次。
至痔紫黑色住藥。
待七八日。
其痔自落。
敷粉霜一次。
去根。
服槐角地榆丸。
以去内毒。
重疊痔 生騎縫中間。
層層疊起。
幹燥無水。
隻癢而不腫痛。
搽如聖散日三四次。
七日痔落。
不須服藥。
鈎腸痔 肛門内外有痔。
折縫破爛。
便如羊糞。
糞後出血穢臭大痛者。
服養生丹。
外用熏洗。
每夜塞龍麝丸一丸于谷道内。
一月收功。
懸膽痔 生于髒内。
懸于肛外。
時流膿水。
便痛出血。
先枯去痔。
不須收口。
服血竭内消丸。
内外痔 肛門内外皆有。
遇大便即出血疼痛。
用熊膽冰片膏日搽三四次。
用後方熏洗。
内痔 在肛門之裡。
大解則出血如箭。
便畢用手按。
良久方入。
服番肛散。
塞換痔散。
即番出洗淨。
敷如聖散五七次。
其痔紫黑色自落。
換收口藥收口。
服收肛散即入。
或番出時用藥線紮之亦佳。
服槐角苦參丸。
或涼血地黃丸。
前法治之。
其大便有七八日難解。
須少用飲食。
先與患者幫助。
免惑。
血箭痔 與内痔同。
但無痛癢為異耳。
若大解則鮮血如箭。
不問糞前糞後。
宜灸承山穴。
内服皮象龍丸。
氣壯痔 肛門側邊有形無痔。
遇勞苦氣怒酒色則發。
發則腫脹。
形若核桃。
堅硬如石。
俟氣消毒散。
則平複如初。
惟戒氣怒。
不須醫治。
沿肛痔 周遭皆有。
痛癢出水。
搽二仙丹一二次。
化為黃水。
用槐花、樸硝。
煎湯洗之。
服涼血解毒丸三四帖。
或清金丸半斤。
則毒盡根除。
楊梅痔 亦周遭皆有。
形似楊梅。
隻癢不痛。
幹燥無膿。
此梅毒将發之候也。
先服如聖散一劑。
次服托裡解毒湯十餘劑。
外搽射糞丹三四次。
自愈。
子母痔 兩邊相對。
或大或小。
時腫時疼。
頭大根小。
敷二仙丹。
内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 亦兩邊相對。
但一大一小。
腫痛出膿。
頭小根大為異耳。
敷如聖散六七次。
俟痔落而再醫漏。
如無漏孔。
就可收口。
宜服苦參丸。
消熱解毒。
菱角痔 狀如菱角。
左右皆有三四孔。
一孔通腸流膿水。
先宜去痔。
次穿漏孔。
年久者内有附管。
用藥丁去管。
次穿漏收口。
宜服蠟礬丸幹膿收口。
虛者服十全大補湯六十帖。
葡萄痔 左右如乳頭堆起。
隻癢不痛。
遇辛苦出水。
或痔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
次穿漏孔。
如不通腸。
用丁取管收口。
服蠟礬丸收功。
核桃痔 肛外一邊。
形如核桃。
有孔腫痛流膿。
先用藥線紮去痔。
次穿漏。
服蠟礬丸收口。
石榴痔 生谷道前。
形如石榴。
破塌疼痛。
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
次收口。
宜服槐角苦參丸。
櫻桃痔 宜先去痔。
次穿孔。
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 先用藥線紮去。
次點萬憶膏一二次除根。
雞冠痔 亦先紮去。
敷粉霜一次。
痔平即可收口。
雞心痔 鼠尾痔俱無痛癢。
遇辛苦則發。
不治無害。
上痔二十四腫。
形色雖殊。
而治法則一。
開載已悉。
學人宜根據次調理。
不得妄為加減。
緻取不驗。
至囑。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涼血地黃湯 治痔腫痛出血。
歸尾(一錢五分)生地(二錢)赤芍(一錢)黃連(炒二錢)枳殼(一錢)黃芩(炒黑一錢)槐角(炒黑三錢)地榆(炒黑二錢)荊芥(炒黑一錢)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上一劑加生側柏(二錢)用水二大鐘。
煎一鐘。
空心服三四劑。
則痛止腫消。
更外兼熏洗。
熏洗方 凡痔腫痛出血。
及漏毒腫痛。
俱效。
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樸硝(各二兩)白礬(五錢)蘇葉(五錢)蔥頭(七個)用水十五碗。
煎百沸。
傾淨桶内。
令患者坐之。
四圍遮蓋。
勿令走氣。
先熏後洗。
待痔出黃水為妙。
清金養榮湯 痔漏腫痛。
大便燥急。
裡急後重者。
當歸(二錢)白芍(八分)熟地(二錢)黃連(二錢)連翹(一錢)黃芩(一錢五分)熟大黃(錢半)枳殼(二錢)麻仁(二錢)茯苓(一錢)天花粉(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忌辛熱等物。
通聖散 痔漏腫痛。
大便閉結不通。
防風(八錢)荊芥赤芍歸尾栀子連翹黃芩白術(各一錢)薄荷(八分)川芎(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石膏(八錢)滑石(二錢)大黃(五錢)樸硝(三錢)每劑加漏蘆一兩。
生姜三片。
紅刺七個。
燈心三十根。
用水煎服。
瀉二三次。
食涼粥止之。
忌葷腥油膩三五日。
但有熱毒内結者。
服此一劑。
瀉去餘毒。
次服清金散三四劑。
退腫止痛。
清金散 黃連(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一皮)乳香(一錢)沒藥(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如腫痛甚者。
外兼熏洗。
用番丹敷。
效。
十全大補湯 氣血不足。
不能長肉收口者。
黃(蜜炙)當歸(各二錢)熟地(三錢)川芎白芍人參白術茯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甘草(五分)用紅棗二個。
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脾胃弱者。
加陳皮、炒砂仁各一錢。
黃六一湯 漏孔穿開。
膿水不絕者。
黃(六錢蜜水拌炒)甘草節(一錢)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十餘服。
膿水自幹。
槐角地榆丸痔漏腫痛出血。
槐角(四兩炒黃)地榆(炒黑)地黃(炒焦)黃芩(炒)荊芥(炒各二兩)枳殼(一兩五錢)歸尾(一兩)共為末。
煉蜜為丸。
桐子大。
每服三錢。
空心白滾湯送下。
日用二服。
忌煎炒熱物。
苦參地黃丸 痔漏出血。
腸風下血。
酒毒下血。
先紅為腸風。
後紅為酒毒。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淨一斤)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和苦參為丸)每服二錢。
白滾湯或酒送下。
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腸風髒毒等下血。
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側柏葉(一斤用白礬四兩入銅鍋内水五六碗煎幹為度曬幹炒焦枯)青州柿餅(十個燒灰)舊陳棕(燒存性二兩)血餘灰(一兩)槐花(四兩炒焦)共為末。
煉蜜為丸。
每服三錢。
空心白酒送下。
日進三服。
以止為度。
二妙丸 内痔髒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樸硝(四兩入小酒瓶内加老酒四碗入瓶内封口炭火煙盡為度取出為末)每服三錢。
空心白酒調服。
日進二次。
忌生酒熱物。
搜風順氣丸 治内熱結閉。
裡急後重。
并腸風髒毒下血。
(原見中風門餘采入此以補其缺耳)大黃(五兩酒蒸黑色)麻仁(微炒去殼取仁)郁李仁(滾水泡去皮另研)獨活車前子(酒浸)菟絲子(酒煮)枳殼(麸炒)槟榔山藥牛膝(酒浸)山茱萸(酒浸各二兩)加羌活(一兩此楊慶亭之秘法也)共為末。
煉蜜為丸。
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茶酒任下。
蠟礬丸 大凡漏孔穿開。
即服此丸。
幹膿收口。
乃漏症緊要之藥也。
黃蠟(一兩)白礬(一兩三錢)先溶蠟化。
離火俟稍溫。
方下礬末。
攪勻乘熱搓成條。
随烘随丸。
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白滾湯送下。
日進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礬(一兩)象牙(一兩)血竭(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麝香(三分)窠(一錢)共末。
用黃蠟溶化。
和藥為丸。
每服五七十丸。
白滾湯下。
日進二服。
六味地黃丸 補腎滋陰。
益氣養血。
根據古方。
以地黃用人乳浸九次蒸曬為異耳。
八味地黃丸 治久漏。
膿水清稀。
不能收口。
服此補陰助陽。
通暢脾胃。
肌肉易長。
膿水易幹。
刻日見效。
根據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兩。
内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内消丸。
此能退管收口。
不須外治。
瘡毒成漏。
服此尤佳。
蜂房(帶子者一個存性)刺皮(一個重五兩者存性)血竭(二兩)象牙(醋炒為末五錢)僵蠶蟬蛻木香火硝乳香沒藥(各三錢)共末。
用黃蠟八兩。
熬黑取起。
待溫入藥。
攪勻。
丸桐子大。
每服三錢。
酒下。
日進三服。
連服七日。
膿水更多。
以後一日一服。
半月後。
毒将盡。
肉長管出。
漸漸剪去。
用生肌散。
如毒未盡。
用火腿肉湯日洗二三次。
幹膿收口。
生肌散 盤雞(一個存性每用一錢)血竭兒茶(各五分)冰片(一分)共為末。
吹入漏孔内收口。
養生丹 内消痔漏。
百發百中。
母豬大腸(一尺)入樸硝(四兩兩頭紮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将幹鹽泥塞口勿洩氣炭火存性聽用。
)象牙(末二兩)刺皮(二個存性)麝香(一錢)豬懸蹄(二十四個切片土炒)穿山甲(二十四片土炒)乳香沒藥雄黃地榆(各三錢)大黃(五錢)青鹽(七錢)白芷(一兩)明礬(五錢)小活龜(三個連肉入罐内用泥封口存性)蜂房(帶子者一個焙幹為末)黃牛角腮(一個存性)樸硝(七錢)槐花(五錢炒)黃蠟(一兩)自然銅(醋内七次五錢)共為末。
煉蜜為丸。
每服三錢。
空心。
老酒送下。
日進二服。
服至半月。
出管。
一月全愈。
不用生肌。
皮象龍丸 退管内消。
不須挂線。
水銀雄黃雌黃礦石禹糧石明礬(各一兩)為末。
入陽城罐内封固。
火打三炷香。
水擦盞底。
俟香完。
過宿取出。
出火毒。
聽配後藥。
皮(土炒)山甲(土炒)象牙(炒各一兩)血竭(六錢)乳香沒藥豬懸蹄(各五錢)共末。
用黃蠟二兩。
溶化為丸。
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每日三服。
用槐花湯送下。
忌茶、酒、蔥、蒜、椒、糟、房事。
一月愈。
收功盡根丸 痔漏服藥全愈。
須服此藥。
庶不再發。
枯礬雄黃文蛤(炒)烏梅肉(炒各三錢)冰片(一分)共末。
煉蜜為丸。
分五服。
每日一服。
空心白滾湯送下。
番肛散 内痔服此一劑。
實時番出。
枳殼(三兩生用)陳皮(一兩)作一劑。
水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外用喚痔散敷之。
喚痔散 此藥送入肛門内一時。
其痔即番出。
洗淨。
用如聖散日敷五六次。
看痔紫黑色為度。
七日其痔自落。
每日用豬蹄煎湯洗三四次。
待瘡口收完。
用收肛散一劑。
即收入。
生草烏尖(一錢)刺皮(末三錢)枯礬(五分)白鹽(一兩)麝香(三分)冰片(三分)各為細末。
蔥汁調藥。
送入。
收肛散 陳皮(三兩)枳殼(一兩)水二鐘。
煎一鐘服。
内塞散 一名龍射丸。
如髒頭收入。
内有疼痛。
用此藥塞入谷道内三四夜。
止疼收功。
内痔腫痛尤佳。
牛黃天竺黃輕粉(各五分)乳香沒藥薄荷葉(各一錢)冰片(二分)共為末。
用蜒蚰搗爛為丸。
如棗核大。
再研冰片為衣。
卧時塞一丸入谷道内。
七夜為止。
除根不發。
如聖散 内外一切諸痔。
七日自落。
雞糞(四兩用雌雄雞二隻餓二日次早用豬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日接糞四兩為度曬幹聽用。
)雌黃(六錢)雄黃(六錢)明礬(一兩)皮硝(一兩)膽礬(五錢)共為末。
入傾銀罐内。
用瓦蓋之。
火青煙為度。
取出。
加乳香沒藥各三錢。
冰片五分。
共為末。
瓷罐收封口。
用唾津調敷痔上。
良久去藥。
再上藥。
如此七次。
看痔黑色。
則不須上藥。
待七日。
其痔自脫。
略用生肌散。
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賽金散。
治外痔。
金腳砒(二錢)白礬(一兩)二味為末。
傾銀罐。
煙盡為度。
加瓦焙蠍尾七個。
生草烏一錢。
共末。
敷如如聖散法。
玉紅散 去漏腐肉。
亦可點痔。
靈藥雄黃白丁香(各一錢)蟾酥乳香沒藥(各五分)共為末。
瓷罐收。
任用。
退管錠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
硬管即出。
如追透通腸。
亦可以穿線。
諸瘡漏皆用。
靈藥(二錢)白丁香(一錢半)雄黃(一錢)蟾酥(一錢)輕粉乳香沒藥(各五分)麝香(二分)蜣螂(三個存性)共末。
飯為條。
燈草粗二寸長。
陰幹。
收用。
生肌藥丁 漏瘡去後。
用此收口。
珍珠象牙龍骨兒茶花蕊石血竭(各一錢)輕粉白芷白蔹朱砂(各五分)冰片(三分)共為末。
飯為條。
陰幹收用。
不可加減。
藥線 用此縛痔穿漏。
鮮芫花根(一錢)雷丸(一錢)蟾酥(一錢)草烏(三錢)水二鐘。
煎一鐘。
去渣取汁。
用生絲一錢。
入藥汁内。
以文火煮汁将幹。
存汁一小酒鐘。
取起曬幹。
複浸汁内。
又曬又浸。
以汁盡為度。
曬幹包收聽用。
至六七月。
取露天蜘蛛絲。
做成藥線。
任用。
生肌散 用線挂開者。
此藥收口。
諸瘡長肉收口。
爐甘石(一兩三黃湯内七次)木香降香乳香沒藥血竭兒茶黃柏黃連白芷白蔹(各五錢)龍骨(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三分)赤石脂(一兩)黃丹(一兩飛七次)海螵蛸(湯泡去皮五錢)共為末用。
珍珠散 長肉生肌收口。
珍珠石膏(炒)赤石脂輕粉(各一錢)白龍骨(三錢)冰片(二分)孩兒骨(五分狗胎骨亦可)共末收用。
一加象牙一錢。
萬憶膏 即五灰所淋之汁。
上趙真子家傳痔漏的本終。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凡醫痔者。
先服涼血解毒藥三四劑。
如涼血地黃湯、通聖散之類。
次服槐角地榆丸及髒連丸半斤。
消内毒以斷其根。
又下之太急。
或緻脫肛。
以法上之。
宜收肛散。
如涼之太甚。
或緻遺精。
以法補之。
宜補漏丸。
脈經雲。
跗陽脈浮。
必腸痔下血。
腸痔下血。
風熱居多。
宜條芩、黃連、生地、槐角。
或小薊、丹參以清其熱。
宜當歸、川芎。
佐以紅花。
以調其血。
宜人參、枳殼、升麻。
以順其氣。
因寒者加茯苓、木香。
因酒者加葛根。
烏梅一個。
墨豆百粒。
夫升麻者痔症必用之藥也。
如不應。
純宜溫補。
用四君子湯加黃、扁豆。
或參苓白術散。
蓋大腸下血。
以胃氣收功。
胃氣回。
血自歸經矣。
凡用枯痔藥。
必先圍護周遭好肉。
用黃連、郁金、石膏等分。
白芨減半。
蜜水調稀塗之。
薄紙蓋之。
次上枯藥。
或加片麝。
凡換枯痔藥。
宜用羌活、獨活煎湯洗之。
凡痔已枯盡而不脫者。
用靈磁石一錢。
僵蠶、川烏各末五分。
冷水調塗之。
立脫。
凡痔已脫。
先用甘草煎湯洗之。
再用荊芥、文蛤。
煎湯洗之。
則不生膿。
脫後肉癢者。
煎粉甘草濃汁。
洗之。
凡痔頭大根小者。
以線紮之。
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
俟痔落而再醫漏。
無如漏孔。
就可收口。
有漏者插以藥丁。
通腸者挂以藥線。
無痔而有漏者。
以因肛門邊先結腫硬。
半年一載。
此塊作痛出膿成漏。
尤内先通腸。
而後外潰也。
必有附管。
治非取管挂線。
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醫。
為番花痔、髒癰痔、鎖肛痔也。
雖強治之。
恐未能全效。
凡插藥丁退管。
不可頂底。
如孔深一寸。
插藥七八分為度。
早晚插藥二次。
至三四日。
孔大加數插之。
至七日後。
患處四邊。
裂開大縫。
即搽玉紅膏。
再七日自落。
落後仍搽玉紅膏。
看四邊内外。
無黑腐時。
換生肌散。
膿稠時。
換珍珠散收口。
不可貼膏藥。
恐其呼膿。
收口必緩。
必内服蠟礬丸以幹其膿。
忌食生冷。
犯之無效。
凡用挂線。
孔多者隻先治一孔。
隔幾日再治一孔。
如線落口開者。
敷生肌散。
漏有八。
腎俞漏。
生腎俞穴。
瓜瓤漏。
形如出水西瓜瓤之類。
腎囊漏。
漏管通入于囊也。
纏腸漏。
為其管盤繞于肛門也。
屈曲漏。
為其管曲屈不直。
難以下藥至底也。
串臀漏。
蜂窠漏。
二症若皮硬色黑。
必内有重管。
雖以挂線。
根據次穿治。
未免為多事。
通腸漏。
惟以此漏。
用挂線。
易于除根。
是以有善惡之分也。
再有年老氣虛者。
虛勞精竭者。
脾虛久瀉者。
皆為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連丸 治痔漏。
并腸風下血。
及水瀉痢疾。
黃連(一斤)槐花(半斤)為末。
用雄豬肥壯大腸。
以酒醋洗淨。
入藥紮兩頭。
次用韭菜五六斤。
一半鋪甑底。
藥腸盤于上。
一半蓋之。
文火蒸之。
以腸脂化盡。
腸皮如油紙薄為度。
去腸取藥。
曬幹。
稀糊丸桐子大。
每日二服。
每服三錢。
白滾湯送下。
中黃丸 番花痔。
缸砂(水浸半月微一兩)條芩(每斤用皂角子仁側柏各四兩水煮半日汁幹為度用芩二兩)黃連槐角子(各二兩)栀子黃花地丁(各一兩)青黛(五錢)為末。
用大柿餅肉為丸。
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清湯送下。
牛黃定痛丸 内外諸痔。
牛黃(五分)胡黃連(四錢)栀子(炒黑五錢)槐米(炒黑一兩)苦食(用巴豆麻油炒黃一兩)為末。
糊丸黍米大。
每服三分。
卧時槐花湯下。
百草丸 血箭痔。
百草霜(四兩)黃芩栀子(各一兩)黃連槐花地榆(各五錢)為末。
糊丸。
每服三錢。
清湯下。
天中散 漏瘡并腸風下血。
粽子(用陰陽瓦焙存性)為末。
每服二錢。
白滾酒送下。
出汗為度。
管多者間三日再服。
腸風。
一服即愈。
熏洗痔漏方 瓦松馬兜鈴皮硝文蛤蓮房蜂房山桃樹根共一大劑。
水一砂鍋。
煎濃汁。
傾淨桶内。
坐熏。
紮裙圍之。
俟稍溫洗之。
日三次。
一加馬汗屜子。
一用馬齒苋煎洗。
一用刺兒菜煎洗。
漏用楮桃兩許。
即樹子也。
煎湯熏洗。
蜂窠漏。
漏蘆煎湯洗三五次。
能退管生肌。
敷痔方 胡黃連(五錢)血竭兒茶(各二錢)熊膽(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三分)一加硼砂(一錢)一加鉛白霜(一錢)為末。
用苦食磨水調敷。
退管藥線類方 一用白砒一錢。
雄黃五錢。
為末。
入罐封。
打三香。
水頻擦盞。
取出。
加乳香、沒藥各五錢。
用白芨些須。
水調成線。
以黃柏末為衣。
一用白砒五錢。
雄黃五錢。
朱砂五錢。
水銀三錢。
白礬一兩。
為末。
升打如前。
做線。
加鹿斤上炒黃為末。
為衣。
入瘡不痛。
一用硼砂、雄黃各一兩。
為末。
入罐内。
蓋白礬末一兩。
升打如前。
糊和成線。
入管内。
七八日抽出管。
易生肌藥。
鼠瘡。
取麥粒大一粒。
入瘡内。
日二次。
不痛發腫。
三日腐脫。
多年結毒。
甚效。
一用白砒末五錢。
入鐵鍋内。
次蓋白礬末一兩五錢。
火礬枯。
噴水一口于礬上。
即以綿紙蓋礬上。
再随噴水三五口于紙上。
即以鍋蓋蓋之。
看紙上有白霜為度。
無霜再噴。
如有霜。
去紙。
入去油乳香沒藥末。
各錢許。
蓋礬上。
離火候冷。
取為末。
用飛羅面打糊成條。
插用。
以管退為度。
一加蠍尾七個。
生草烏末一錢。
枯痔甚佳。
搽如如聖散法。
制砒法 如砒一兩。
用黃連、黃柏、黃芩各五錢。
甘草、綠豆各半合。
水五碗。
煎湯煮砒。
以汁幹為度。
次再升打。
若用生砒。
則毒瓦斯入腹。
反生奄忽。
做條有法。
一用山茲菇粉。
打糊和條。
一做條時。
以豬鬃為心。
搓成條。
略曬。
抽出鬃。
則藥條成筒。
用之以通氣。
灸漏法
受秉于未形之初。
腋内有竅。
濁氣由此而出。
諸藥鮮能除根。
故治法不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肋部 經絡 腋直下髀骨。
屬足少陽足厥陰二經相火之司也。
二經之氣不平則風火内搏。
榮逆血郁。
熱聚為腫。
癰之所由而生也。
(肋脅骨也。
肋者助也。
有骨曰肋。
無骨曰脅。
) 肋疽 一名夾熒疽。
兩肋發腫。
甚則連及肩肘。
其症在左。
痛應于右。
其患在右。
痛應于左。
急宜針砭。
庶免内攻。
膿多可治。
無膿不治。
腫赤痛甚。
煩躁脈實而嘔者。
為有餘。
當下之。
腫硬不潰。
脈弱而嘔者。
為胃虛。
宜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補之。
亦有痛傷胃氣而嘔者。
外感寒邪及穢氣而嘔者。
雖腫時尤宜助胃壯氣。
蓋腫時作嘔。
因毒瓦斯内侵者十有一二。
濕氣内傷者十有八九。
二十日不穴者死。
脅疽 初生如李。
漸大如杯。
靈樞雲。
發于脅者名曰敗。
敗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
由足厥陰肝經郁怒所緻。
初宜柴胡清肝湯。
解郁瀉火。
已成者托裡消毒散。
加香附、青皮。
膿成者針之。
勿傷内膜。
已潰者八珍湯。
加山萸丹皮、澤瀉。
兼滋腎水。
是症。
肥胖内實者鮮有是症。
惟虛勞者患之。
如破流臭敗稀膿。
補托不應者死。
大抵膿血大瀉。
氣血俱虛。
法當峻補。
雖有他症。
當末治之。
蓋元氣一複。
諸症自退也。
宜灸沖門穴二七壯。
一誤作痰痞。
治之罔效。
數月大如盎。
高如。
堅如石。
微紅漫腫。
不甚疼痛者。
即此症也。
失治。
則攻擊成膿。
形如鼓脹。
但其肚無青筋。
而臍不突為異耳。
淵疽 生脅下。
初起不紅堅硬。
久則破潰而有聲。
如嬰兒啼狀。
用膏蓋之。
則聲止。
去膏則聲作。
宜灸陽陵泉穴二七壯。
其聲即止。
瘡即愈。
内發丹毒 生脅下。
及腰胯間。
腫痛。
色赤如霞。
急宜砭去血。
内服貴金丸之類汗之。
如無汗。
及嘔哕腹脹。
神昏便閉。
遍身青紫者。
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肋部 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見瘰門)補中益氣湯八味湯六君子湯托裡消毒散貴金丸灸法(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鹳口疽 生于尻尾高骨尖處。
一名銳疽。
靈樞雲。
發于尻。
初如魚肫。
久若鹳嘴。
由督脈經濕痰流結所緻。
朝寒暮熱。
夜重日輕。
潰出稀膿。
或流鮮血。
少壯尤可。
老弱難醫。
滋陰除濕湯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柴胡黃芩陳皮知母貝母(各八分)澤瀉地骨皮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姜三片。
煎八分。
食前服。
和氣養榮湯 已成不得内消者。
宜此托之。
人參陳皮白術黃茯苓丹皮當歸熟地(各一錢)沉香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煎八分。
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氣血虛弱。
潰而不斂者。
宜此補之。
人參黃白術茯苓歸身杜仲山萸肉丹皮熟地(各一錢)肉桂大附子甘草(各五分)水二鐘。
姜三片。
棗二枚。
蓮肉七個。
食前煎服。
上症失治。
久而成漏者。
宜服先天大造丸。
(見流注門)兼服琥珀蠟礬丸。
(見腫瘍門)久之自能收斂。
坐馬癰 生于尻尾略上些。
初起。
灸膝下外橫骨盡處。
治同鹳口疽。
臀癰 生于臀之中。
居小腹之後。
為陰中之陰。
其道遠。
其位僻。
雖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
奈氣運不到。
血亦罕來。
最難收斂。
由濕痰凝結而成。
初起有頭。
紅熱重墜。
發熱口幹者。
用貴金丸利之。
绀珠膏貼之。
初起無頭漫腫。
皮色不變者。
用绀珠丹托之。
隔蒜灸之。
如大勢已退。
餘腫未消者。
頻煮熱蔥熨之。
除濕二陳湯調之。
已成欲作膿者。
托裡羌活湯。
痛甚者神授衛生散。
大勢已退。
托裡消毒散。
不消及不潰不斂者。
脾虛也。
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黃。
脾虛下注者。
隻白術一味。
煎飲自消。
毋以能潰膿為惑。
不消作渴便淋者。
陰虛也。
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
潰而不斂者。
用生姜煎湯洗之。
久者以豆豉餅灸之。
此症。
自裡至表者十有八九。
從六淫外感入裡者百中一二。
故治宜外發。
庶免内攻。
其有軟陷無膿。
根腳平散而不痛者。
甚則口幹。
煩躁谵語。
痰喘氣粗者。
由誤服寒涼。
失于滋補所緻也。
不治。
書雲。
若無補養之功。
其禍多在結痂之後。
是知瘍科以培補元氣為首務也。
有因患痔。
敷服寒涼。
緻令攻潰于臀者。
其脈大而數。
症則寒熱作渴。
瘡則膿水清稀。
些三陰經虧損之症也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除濕二陳湯 治臀癰上馬下馬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秦艽薏苡仁麥冬甘草(等分)用生姜一片。
燈心二十根。
水煎。
食遠服。
内托羌活湯 尻臀生癰。
堅硬腫痛者。
黃(一錢五分)黃柏(酒炒)羌活(各三錢)防風歸尾本連翹蒼術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肉桂(三分)用水一鐘。
黃酒半鐘。
煎八分。
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绀珠丹貴金丸绀珠膏衛生散托裡消毒散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上馬癰 生于臀。
近肛門之右。
下馬癰 生于臀。
近肛門之左。
上二症治同臀癰。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風疳生于臀腿。
俗名坐闆瘡。
形如疥癬。
破流黃水。
先癢後疼。
由風寒客于谷道所緻。
宜香白散等藥敷之。
令毒水出盡。
即結痂而愈。
香白散 枯白礬輕粉(各二錢)樟腦(一錢)共為末。
濕則幹摻。
幹用生桐油調敷。
一用絲瓜皮焙為末。
燒酒調敷。
或大蒜瓣燒存性。
為末摻之。
或用芫花根煎湯洗之。
懸癰 生于會陰穴。
在陰囊之後。
谷道之前。
初生如松子。
次大如蓮子。
數日始發。
紅熱腫痛。
大如桃李。
湧泉疽 生于尻前。
書雲。
腫發太陰。
狀如伏鼠。
十日可刺。
得白膿者順。
青膿者險。
赤黑者逆。
不穴者死。
穿裆發 生窮骨穴。
即陰器之底也。
色赤腫。
痛連陰子及腰背肛門。
灸三陰交穴三七壯。
跨馬癰 生交裆。
近積線之處。
按上症。
皆生于前陰之後。
後陰之前。
以其形異而名亦異也。
屬任脈别絡。
夾督脈波脈之會。
由足三陰虧損。
多兼志欲不遂之所緻。
輕則成漏。
重而則隕。
故麻木黑陷。
洩瀉嘔哕。
疲倦者。
久延谷道。
内潰髒腑者。
皆不治。
古雲。
陽氣亢盛者宜坎離丸。
取其苦寒能瀉水中之火。
令陽氣衰則陰自生。
陽氣衰弱者宜六味地黃丸。
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
使陽氣旺則陰自生。
然此症屬陰精衰弱者十有八九。
陽氣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腫痛。
小便赤澀者。
先服制甘草一二劑。
及蒜灸之。
次服龍膽瀉肝湯。
已成不得内消者。
托裡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
自破或膿脹痛者。
針之。
朝服六味地黃丸。
午服十全大補湯。
加丹皮、澤瀉。
或再加附子。
久而成漏者。
宜國老膏化湯吞蠟礬丸。
間以豆豉餅灸之。
久則大附子餅灸之。
如晡熱煩渴氣喘。
體倦食少。
大便溏。
小便數者。
脾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候飲食進。
諸症減。
更加麥冬、五味子自瘥。
經雲。
陰虛脾虛也。
脾為陰土而主生血。
若誤用知母、黃柏苦寒之劑。
複傷脾肺。
是絕其源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國老膏 初起者。
三二服可消。
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
内用無節者四兩。
劈破。
用長流水浸透。
炭火炙。
蘸水。
以一盆水盡為度。
切片。
另用長流水三鐘。
無灰酒五鐘。
煎三分之一。
如膏。
一起服之。
其有節四兩。
用泉水煎湯洗患處。
日三次。
自效。
已破者。
三二服合口。
年久者。
雖陽潰冀從瘡口出。
多服亦驗。
一方加當歸二兩。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龍膽瀉肝湯 (見疳瘡門)托裡消毒散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蠟礬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毒者乃肛門腫痛也。
而有内外虛實之殊。
因濃味勤勞而得者。
則脈數而有力。
肛門邊突腫。
形如李核。
大便利。
小水赤。
甚者肉泛如箍。
堅痛如錐。
此為外發。
易治。
初宜貴金丸、沖生散、一煎散之類下之。
外用金黃散。
以清涼膏調敷。
已成。
脹痛者針之。
如攻利不應者托之。
外用神燈照照之。
磨蟾酥錠塗之。
其堅硬漸腐。
俟有膿時。
用珍珠散倍冰片。
以豬脊髓調敷。
因陰虛濕熱下注者。
則脈數細而虛。
肛門内結腫。
刺痛如錐。
大便虛閉。
小便淋澀。
寒熱痰嗽。
遇夜尤甚。
此為内發。
難醫。
治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
兼六味地黃丸調之。
五灰散托之。
俟膿出。
方安。
因性急或兼補術。
大熱而成者。
必痛連小腹。
二便乖違。
串蝕肛門。
大孔無禁。
食減作渴。
因虛勞久嗽而得者。
必肛門結腫如粟。
破而成漏。
瀝盡氣血而亡。
此二症乃内傷所緻。
非藥能療。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一煎散 髒毒初起腫痛。
服之立消。
當歸尾皂角刺桃仁泥穿山甲(炒)甘草(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枳殼槟榔烏藥白芷天花粉赤芍生地(各一錢)紅花(五分)玄明粉大黃(各三錢)用水二鐘。
浸一宿。
次早煎一滾。
空心服之。
俟行三四次。
以薄粥補之。
五灰散 髒毒腫痛。
生于肛門内者。
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鵝毛血餘(各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勻)每服五錢。
空心。
用黃酒調服。
灸髒毒及腸風下血不止秘法令患者平立。
量脊骨前與臍平處。
是穴于脊椎上灸七壯。
如年深者更于椎上兩旁各開一寸。
各灸七壯。
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貴金丸 衛生散金黃散神燈照蟾酥餅珍珠散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谷道生瘡久不愈者。
内用甘草節為末。
每服三錢。
空心。
生蜜酒調服。
外以雞内金存性。
為末摻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痔漏之症。
雖瘍醫之事。
而鄙談之。
然擇疾而療。
豈仁者之用心乎。
予閱内經。
惟雲。
因而飽食。
經脈橫解。
腸癖為痔。
蓋為飽食則傷脾土。
脾土傷則不能榮養肺金。
肺金失養。
則肝木無制。
而生心火。
侮肺金克脾土。
于是克所勝而侮所不勝也。
然飽食而成此症者。
必有其因。
其因惟何。
蓋因飽食之後。
或暴怒。
或努力。
或枯坐。
或酒色。
婦人或産難。
小兒或夜啼等因。
緻使氣血縱橫。
經絡交錯。
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
如其腫者濕也。
痛者火也。
癢者風也。
閉結者燥也。
惟宜随其勝者以抑之。
乃其治也。
第恐學人未得其詳。
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
再附己意于後。
稍補缺略雲爾。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癰痔 肛門腫如饅頭。
兩邊合緊。
外堅而内潰。
膿水常流。
此終身之疾。
治之無益。
鎖肛痔 肛門内外如竹節鎖緊。
形如海蜇。
裡急後重。
便糞細而帶匾。
時流臭水。
此無治法。
番花痔 肛門四邊番出如碗大。
肉紫黑。
痛流血水。
服涼血解毒之藥。
藥水洗之。
藥線紮之。
根未盡者。
萬憶膏敷三四次。
除根。
内服犀角地黃丸一料。
永不再發。
蓮花痔 狀如蓮花。
層層疊起。
有細孔。
癢痛出膿水。
數如聖散七八次。
至痔紫黑色住藥。
待七八日。
其痔自落。
敷粉霜一次。
去根。
服槐角地榆丸。
以去内毒。
重疊痔 生騎縫中間。
層層疊起。
幹燥無水。
隻癢而不腫痛。
搽如聖散日三四次。
七日痔落。
不須服藥。
鈎腸痔 肛門内外有痔。
折縫破爛。
便如羊糞。
糞後出血穢臭大痛者。
服養生丹。
外用熏洗。
每夜塞龍麝丸一丸于谷道内。
一月收功。
懸膽痔 生于髒内。
懸于肛外。
時流膿水。
便痛出血。
先枯去痔。
不須收口。
服血竭内消丸。
内外痔 肛門内外皆有。
遇大便即出血疼痛。
用熊膽冰片膏日搽三四次。
用後方熏洗。
内痔 在肛門之裡。
大解則出血如箭。
便畢用手按。
良久方入。
服番肛散。
塞換痔散。
即番出洗淨。
敷如聖散五七次。
其痔紫黑色自落。
換收口藥收口。
服收肛散即入。
或番出時用藥線紮之亦佳。
服槐角苦參丸。
或涼血地黃丸。
前法治之。
其大便有七八日難解。
須少用飲食。
先與患者幫助。
免惑。
血箭痔 與内痔同。
但無痛癢為異耳。
若大解則鮮血如箭。
不問糞前糞後。
宜灸承山穴。
内服皮象龍丸。
氣壯痔 肛門側邊有形無痔。
遇勞苦氣怒酒色則發。
發則腫脹。
形若核桃。
堅硬如石。
俟氣消毒散。
則平複如初。
惟戒氣怒。
不須醫治。
沿肛痔 周遭皆有。
痛癢出水。
搽二仙丹一二次。
化為黃水。
用槐花、樸硝。
煎湯洗之。
服涼血解毒丸三四帖。
或清金丸半斤。
則毒盡根除。
楊梅痔 亦周遭皆有。
形似楊梅。
隻癢不痛。
幹燥無膿。
此梅毒将發之候也。
先服如聖散一劑。
次服托裡解毒湯十餘劑。
外搽射糞丹三四次。
自愈。
子母痔 兩邊相對。
或大或小。
時腫時疼。
頭大根小。
敷二仙丹。
内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 亦兩邊相對。
但一大一小。
腫痛出膿。
頭小根大為異耳。
敷如聖散六七次。
俟痔落而再醫漏。
如無漏孔。
就可收口。
宜服苦參丸。
消熱解毒。
菱角痔 狀如菱角。
左右皆有三四孔。
一孔通腸流膿水。
先宜去痔。
次穿漏孔。
年久者内有附管。
用藥丁去管。
次穿漏收口。
宜服蠟礬丸幹膿收口。
虛者服十全大補湯六十帖。
葡萄痔 左右如乳頭堆起。
隻癢不痛。
遇辛苦出水。
或痔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
次穿漏孔。
如不通腸。
用丁取管收口。
服蠟礬丸收功。
核桃痔 肛外一邊。
形如核桃。
有孔腫痛流膿。
先用藥線紮去痔。
次穿漏。
服蠟礬丸收口。
石榴痔 生谷道前。
形如石榴。
破塌疼痛。
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
次收口。
宜服槐角苦參丸。
櫻桃痔 宜先去痔。
次穿孔。
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 先用藥線紮去。
次點萬憶膏一二次除根。
雞冠痔 亦先紮去。
敷粉霜一次。
痔平即可收口。
雞心痔 鼠尾痔俱無痛癢。
遇辛苦則發。
不治無害。
上痔二十四腫。
形色雖殊。
而治法則一。
開載已悉。
學人宜根據次調理。
不得妄為加減。
緻取不驗。
至囑。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涼血地黃湯 治痔腫痛出血。
歸尾(一錢五分)生地(二錢)赤芍(一錢)黃連(炒二錢)枳殼(一錢)黃芩(炒黑一錢)槐角(炒黑三錢)地榆(炒黑二錢)荊芥(炒黑一錢)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上一劑加生側柏(二錢)用水二大鐘。
煎一鐘。
空心服三四劑。
則痛止腫消。
更外兼熏洗。
熏洗方 凡痔腫痛出血。
及漏毒腫痛。
俱效。
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樸硝(各二兩)白礬(五錢)蘇葉(五錢)蔥頭(七個)用水十五碗。
煎百沸。
傾淨桶内。
令患者坐之。
四圍遮蓋。
勿令走氣。
先熏後洗。
待痔出黃水為妙。
清金養榮湯 痔漏腫痛。
大便燥急。
裡急後重者。
當歸(二錢)白芍(八分)熟地(二錢)黃連(二錢)連翹(一錢)黃芩(一錢五分)熟大黃(錢半)枳殼(二錢)麻仁(二錢)茯苓(一錢)天花粉(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忌辛熱等物。
通聖散 痔漏腫痛。
大便閉結不通。
防風(八錢)荊芥赤芍歸尾栀子連翹黃芩白術(各一錢)薄荷(八分)川芎(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石膏(八錢)滑石(二錢)大黃(五錢)樸硝(三錢)每劑加漏蘆一兩。
生姜三片。
紅刺七個。
燈心三十根。
用水煎服。
瀉二三次。
食涼粥止之。
忌葷腥油膩三五日。
但有熱毒内結者。
服此一劑。
瀉去餘毒。
次服清金散三四劑。
退腫止痛。
清金散 黃連(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一皮)乳香(一錢)沒藥(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如腫痛甚者。
外兼熏洗。
用番丹敷。
效。
十全大補湯 氣血不足。
不能長肉收口者。
黃(蜜炙)當歸(各二錢)熟地(三錢)川芎白芍人參白術茯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甘草(五分)用紅棗二個。
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脾胃弱者。
加陳皮、炒砂仁各一錢。
黃六一湯 漏孔穿開。
膿水不絕者。
黃(六錢蜜水拌炒)甘草節(一錢)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十餘服。
膿水自幹。
槐角地榆丸痔漏腫痛出血。
槐角(四兩炒黃)地榆(炒黑)地黃(炒焦)黃芩(炒)荊芥(炒各二兩)枳殼(一兩五錢)歸尾(一兩)共為末。
煉蜜為丸。
桐子大。
每服三錢。
空心白滾湯送下。
日用二服。
忌煎炒熱物。
苦參地黃丸 痔漏出血。
腸風下血。
酒毒下血。
先紅為腸風。
後紅為酒毒。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淨一斤)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和苦參為丸)每服二錢。
白滾湯或酒送下。
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腸風髒毒等下血。
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側柏葉(一斤用白礬四兩入銅鍋内水五六碗煎幹為度曬幹炒焦枯)青州柿餅(十個燒灰)舊陳棕(燒存性二兩)血餘灰(一兩)槐花(四兩炒焦)共為末。
煉蜜為丸。
每服三錢。
空心白酒送下。
日進三服。
以止為度。
二妙丸 内痔髒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樸硝(四兩入小酒瓶内加老酒四碗入瓶内封口炭火煙盡為度取出為末)每服三錢。
空心白酒調服。
日進二次。
忌生酒熱物。
搜風順氣丸 治内熱結閉。
裡急後重。
并腸風髒毒下血。
(原見中風門餘采入此以補其缺耳)大黃(五兩酒蒸黑色)麻仁(微炒去殼取仁)郁李仁(滾水泡去皮另研)獨活車前子(酒浸)菟絲子(酒煮)枳殼(麸炒)槟榔山藥牛膝(酒浸)山茱萸(酒浸各二兩)加羌活(一兩此楊慶亭之秘法也)共為末。
煉蜜為丸。
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茶酒任下。
蠟礬丸 大凡漏孔穿開。
即服此丸。
幹膿收口。
乃漏症緊要之藥也。
黃蠟(一兩)白礬(一兩三錢)先溶蠟化。
離火俟稍溫。
方下礬末。
攪勻乘熱搓成條。
随烘随丸。
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
白滾湯送下。
日進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礬(一兩)象牙(一兩)血竭(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麝香(三分)窠(一錢)共末。
用黃蠟溶化。
和藥為丸。
每服五七十丸。
白滾湯下。
日進二服。
六味地黃丸 補腎滋陰。
益氣養血。
根據古方。
以地黃用人乳浸九次蒸曬為異耳。
八味地黃丸 治久漏。
膿水清稀。
不能收口。
服此補陰助陽。
通暢脾胃。
肌肉易長。
膿水易幹。
刻日見效。
根據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兩。
内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内消丸。
此能退管收口。
不須外治。
瘡毒成漏。
服此尤佳。
蜂房(帶子者一個存性)刺皮(一個重五兩者存性)血竭(二兩)象牙(醋炒為末五錢)僵蠶蟬蛻木香火硝乳香沒藥(各三錢)共末。
用黃蠟八兩。
熬黑取起。
待溫入藥。
攪勻。
丸桐子大。
每服三錢。
酒下。
日進三服。
連服七日。
膿水更多。
以後一日一服。
半月後。
毒将盡。
肉長管出。
漸漸剪去。
用生肌散。
如毒未盡。
用火腿肉湯日洗二三次。
幹膿收口。
生肌散 盤雞(一個存性每用一錢)血竭兒茶(各五分)冰片(一分)共為末。
吹入漏孔内收口。
養生丹 内消痔漏。
百發百中。
母豬大腸(一尺)入樸硝(四兩兩頭紮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将幹鹽泥塞口勿洩氣炭火存性聽用。
)象牙(末二兩)刺皮(二個存性)麝香(一錢)豬懸蹄(二十四個切片土炒)穿山甲(二十四片土炒)乳香沒藥雄黃地榆(各三錢)大黃(五錢)青鹽(七錢)白芷(一兩)明礬(五錢)小活龜(三個連肉入罐内用泥封口存性)蜂房(帶子者一個焙幹為末)黃牛角腮(一個存性)樸硝(七錢)槐花(五錢炒)黃蠟(一兩)自然銅(醋内七次五錢)共為末。
煉蜜為丸。
每服三錢。
空心。
老酒送下。
日進二服。
服至半月。
出管。
一月全愈。
不用生肌。
皮象龍丸 退管内消。
不須挂線。
水銀雄黃雌黃礦石禹糧石明礬(各一兩)為末。
入陽城罐内封固。
火打三炷香。
水擦盞底。
俟香完。
過宿取出。
出火毒。
聽配後藥。
皮(土炒)山甲(土炒)象牙(炒各一兩)血竭(六錢)乳香沒藥豬懸蹄(各五錢)共末。
用黃蠟二兩。
溶化為丸。
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
每日三服。
用槐花湯送下。
忌茶、酒、蔥、蒜、椒、糟、房事。
一月愈。
收功盡根丸 痔漏服藥全愈。
須服此藥。
庶不再發。
枯礬雄黃文蛤(炒)烏梅肉(炒各三錢)冰片(一分)共末。
煉蜜為丸。
分五服。
每日一服。
空心白滾湯送下。
番肛散 内痔服此一劑。
實時番出。
枳殼(三兩生用)陳皮(一兩)作一劑。
水二鐘。
煎一鐘。
空心服。
外用喚痔散敷之。
喚痔散 此藥送入肛門内一時。
其痔即番出。
洗淨。
用如聖散日敷五六次。
看痔紫黑色為度。
七日其痔自落。
每日用豬蹄煎湯洗三四次。
待瘡口收完。
用收肛散一劑。
即收入。
生草烏尖(一錢)刺皮(末三錢)枯礬(五分)白鹽(一兩)麝香(三分)冰片(三分)各為細末。
蔥汁調藥。
送入。
收肛散 陳皮(三兩)枳殼(一兩)水二鐘。
煎一鐘服。
内塞散 一名龍射丸。
如髒頭收入。
内有疼痛。
用此藥塞入谷道内三四夜。
止疼收功。
内痔腫痛尤佳。
牛黃天竺黃輕粉(各五分)乳香沒藥薄荷葉(各一錢)冰片(二分)共為末。
用蜒蚰搗爛為丸。
如棗核大。
再研冰片為衣。
卧時塞一丸入谷道内。
七夜為止。
除根不發。
如聖散 内外一切諸痔。
七日自落。
雞糞(四兩用雌雄雞二隻餓二日次早用豬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日接糞四兩為度曬幹聽用。
)雌黃(六錢)雄黃(六錢)明礬(一兩)皮硝(一兩)膽礬(五錢)共為末。
入傾銀罐内。
用瓦蓋之。
火青煙為度。
取出。
加乳香沒藥各三錢。
冰片五分。
共為末。
瓷罐收封口。
用唾津調敷痔上。
良久去藥。
再上藥。
如此七次。
看痔黑色。
則不須上藥。
待七日。
其痔自脫。
略用生肌散。
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賽金散。
治外痔。
金腳砒(二錢)白礬(一兩)二味為末。
傾銀罐。
煙盡為度。
加瓦焙蠍尾七個。
生草烏一錢。
共末。
敷如如聖散法。
玉紅散 去漏腐肉。
亦可點痔。
靈藥雄黃白丁香(各一錢)蟾酥乳香沒藥(各五分)共為末。
瓷罐收。
任用。
退管錠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
硬管即出。
如追透通腸。
亦可以穿線。
諸瘡漏皆用。
靈藥(二錢)白丁香(一錢半)雄黃(一錢)蟾酥(一錢)輕粉乳香沒藥(各五分)麝香(二分)蜣螂(三個存性)共末。
飯為條。
燈草粗二寸長。
陰幹。
收用。
生肌藥丁 漏瘡去後。
用此收口。
珍珠象牙龍骨兒茶花蕊石血竭(各一錢)輕粉白芷白蔹朱砂(各五分)冰片(三分)共為末。
飯為條。
陰幹收用。
不可加減。
藥線 用此縛痔穿漏。
鮮芫花根(一錢)雷丸(一錢)蟾酥(一錢)草烏(三錢)水二鐘。
煎一鐘。
去渣取汁。
用生絲一錢。
入藥汁内。
以文火煮汁将幹。
存汁一小酒鐘。
取起曬幹。
複浸汁内。
又曬又浸。
以汁盡為度。
曬幹包收聽用。
至六七月。
取露天蜘蛛絲。
做成藥線。
任用。
生肌散 用線挂開者。
此藥收口。
諸瘡長肉收口。
爐甘石(一兩三黃湯内七次)木香降香乳香沒藥血竭兒茶黃柏黃連白芷白蔹(各五錢)龍骨(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三分)赤石脂(一兩)黃丹(一兩飛七次)海螵蛸(湯泡去皮五錢)共為末用。
珍珠散 長肉生肌收口。
珍珠石膏(炒)赤石脂輕粉(各一錢)白龍骨(三錢)冰片(二分)孩兒骨(五分狗胎骨亦可)共末收用。
一加象牙一錢。
萬憶膏 即五灰所淋之汁。
上趙真子家傳痔漏的本終。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凡醫痔者。
先服涼血解毒藥三四劑。
如涼血地黃湯、通聖散之類。
次服槐角地榆丸及髒連丸半斤。
消内毒以斷其根。
又下之太急。
或緻脫肛。
以法上之。
宜收肛散。
如涼之太甚。
或緻遺精。
以法補之。
宜補漏丸。
脈經雲。
跗陽脈浮。
必腸痔下血。
腸痔下血。
風熱居多。
宜條芩、黃連、生地、槐角。
或小薊、丹參以清其熱。
宜當歸、川芎。
佐以紅花。
以調其血。
宜人參、枳殼、升麻。
以順其氣。
因寒者加茯苓、木香。
因酒者加葛根。
烏梅一個。
墨豆百粒。
夫升麻者痔症必用之藥也。
如不應。
純宜溫補。
用四君子湯加黃、扁豆。
或參苓白術散。
蓋大腸下血。
以胃氣收功。
胃氣回。
血自歸經矣。
凡用枯痔藥。
必先圍護周遭好肉。
用黃連、郁金、石膏等分。
白芨減半。
蜜水調稀塗之。
薄紙蓋之。
次上枯藥。
或加片麝。
凡換枯痔藥。
宜用羌活、獨活煎湯洗之。
凡痔已枯盡而不脫者。
用靈磁石一錢。
僵蠶、川烏各末五分。
冷水調塗之。
立脫。
凡痔已脫。
先用甘草煎湯洗之。
再用荊芥、文蛤。
煎湯洗之。
則不生膿。
脫後肉癢者。
煎粉甘草濃汁。
洗之。
凡痔頭大根小者。
以線紮之。
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
俟痔落而再醫漏。
無如漏孔。
就可收口。
有漏者插以藥丁。
通腸者挂以藥線。
無痔而有漏者。
以因肛門邊先結腫硬。
半年一載。
此塊作痛出膿成漏。
尤内先通腸。
而後外潰也。
必有附管。
治非取管挂線。
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醫。
為番花痔、髒癰痔、鎖肛痔也。
雖強治之。
恐未能全效。
凡插藥丁退管。
不可頂底。
如孔深一寸。
插藥七八分為度。
早晚插藥二次。
至三四日。
孔大加數插之。
至七日後。
患處四邊。
裂開大縫。
即搽玉紅膏。
再七日自落。
落後仍搽玉紅膏。
看四邊内外。
無黑腐時。
換生肌散。
膿稠時。
換珍珠散收口。
不可貼膏藥。
恐其呼膿。
收口必緩。
必内服蠟礬丸以幹其膿。
忌食生冷。
犯之無效。
凡用挂線。
孔多者隻先治一孔。
隔幾日再治一孔。
如線落口開者。
敷生肌散。
漏有八。
腎俞漏。
生腎俞穴。
瓜瓤漏。
形如出水西瓜瓤之類。
腎囊漏。
漏管通入于囊也。
纏腸漏。
為其管盤繞于肛門也。
屈曲漏。
為其管曲屈不直。
難以下藥至底也。
串臀漏。
蜂窠漏。
二症若皮硬色黑。
必内有重管。
雖以挂線。
根據次穿治。
未免為多事。
通腸漏。
惟以此漏。
用挂線。
易于除根。
是以有善惡之分也。
再有年老氣虛者。
虛勞精竭者。
脾虛久瀉者。
皆為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髒連丸 治痔漏。
并腸風下血。
及水瀉痢疾。
黃連(一斤)槐花(半斤)為末。
用雄豬肥壯大腸。
以酒醋洗淨。
入藥紮兩頭。
次用韭菜五六斤。
一半鋪甑底。
藥腸盤于上。
一半蓋之。
文火蒸之。
以腸脂化盡。
腸皮如油紙薄為度。
去腸取藥。
曬幹。
稀糊丸桐子大。
每日二服。
每服三錢。
白滾湯送下。
中黃丸 番花痔。
缸砂(水浸半月微一兩)條芩(每斤用皂角子仁側柏各四兩水煮半日汁幹為度用芩二兩)黃連槐角子(各二兩)栀子黃花地丁(各一兩)青黛(五錢)為末。
用大柿餅肉為丸。
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清湯送下。
牛黃定痛丸 内外諸痔。
牛黃(五分)胡黃連(四錢)栀子(炒黑五錢)槐米(炒黑一兩)苦食(用巴豆麻油炒黃一兩)為末。
糊丸黍米大。
每服三分。
卧時槐花湯下。
百草丸 血箭痔。
百草霜(四兩)黃芩栀子(各一兩)黃連槐花地榆(各五錢)為末。
糊丸。
每服三錢。
清湯下。
天中散 漏瘡并腸風下血。
粽子(用陰陽瓦焙存性)為末。
每服二錢。
白滾酒送下。
出汗為度。
管多者間三日再服。
腸風。
一服即愈。
熏洗痔漏方 瓦松馬兜鈴皮硝文蛤蓮房蜂房山桃樹根共一大劑。
水一砂鍋。
煎濃汁。
傾淨桶内。
坐熏。
紮裙圍之。
俟稍溫洗之。
日三次。
一加馬汗屜子。
一用馬齒苋煎洗。
一用刺兒菜煎洗。
漏用楮桃兩許。
即樹子也。
煎湯熏洗。
蜂窠漏。
漏蘆煎湯洗三五次。
能退管生肌。
敷痔方 胡黃連(五錢)血竭兒茶(各二錢)熊膽(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三分)一加硼砂(一錢)一加鉛白霜(一錢)為末。
用苦食磨水調敷。
退管藥線類方 一用白砒一錢。
雄黃五錢。
為末。
入罐封。
打三香。
水頻擦盞。
取出。
加乳香、沒藥各五錢。
用白芨些須。
水調成線。
以黃柏末為衣。
一用白砒五錢。
雄黃五錢。
朱砂五錢。
水銀三錢。
白礬一兩。
為末。
升打如前。
做線。
加鹿斤上炒黃為末。
為衣。
入瘡不痛。
一用硼砂、雄黃各一兩。
為末。
入罐内。
蓋白礬末一兩。
升打如前。
糊和成線。
入管内。
七八日抽出管。
易生肌藥。
鼠瘡。
取麥粒大一粒。
入瘡内。
日二次。
不痛發腫。
三日腐脫。
多年結毒。
甚效。
一用白砒末五錢。
入鐵鍋内。
次蓋白礬末一兩五錢。
火礬枯。
噴水一口于礬上。
即以綿紙蓋礬上。
再随噴水三五口于紙上。
即以鍋蓋蓋之。
看紙上有白霜為度。
無霜再噴。
如有霜。
去紙。
入去油乳香沒藥末。
各錢許。
蓋礬上。
離火候冷。
取為末。
用飛羅面打糊成條。
插用。
以管退為度。
一加蠍尾七個。
生草烏末一錢。
枯痔甚佳。
搽如如聖散法。
制砒法 如砒一兩。
用黃連、黃柏、黃芩各五錢。
甘草、綠豆各半合。
水五碗。
煎湯煮砒。
以汁幹為度。
次再升打。
若用生砒。
則毒瓦斯入腹。
反生奄忽。
做條有法。
一用山茲菇粉。
打糊和條。
一做條時。
以豬鬃為心。
搓成條。
略曬。
抽出鬃。
則藥條成筒。
用之以通氣。
灸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