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久漏膿水根深者。
用硫黃、麥面、和大蒜搗為餅。
三分濃。
随瘡大小貼之。
炷艾一灸一。
易二十一壯。
隔三五日。
方用退管藥。
一用蝼蛄搗為餅。
幹者為末。
水調作餅。
貼瘡上灸之。
熱則易之。
五七壯止。
經七日。
管退而愈。
一用大附子末。
水和為餅。
灸之。
次上生肌藥。
一用騎竹馬法。
取穴灸之亦佳。
漏藥制法 蟬蛻(葉竹簡内。
泥固。
灰火煨過用。
)蛇蛻(入胡桃殼内。
鐵線紮之。
泥固。
存性。
)蜣螂(貯瓶内。
火煨。
去頭足。
)地龍(敲去腹内泥。
黃酒洗。
文火頓幹。
新瓦炙。
)蝸牛(用肉。
如幹者入水内泡一宿。
其肉自生。
)豬懸蹄牛角腮(俱酥炙十二次。
)鵝翅翎牛膠魚鳔(俱蛤粉炒。
)刺皮(用酒醋童便浸炙。
)蛤粉(紫口者。
糠火煨。
)露蜂房(乳浸。
炙黑。
)象牙(酥油炙。
) 家傳痔漏方 喇叭花科。
(即二地黃苗也)三月内未開花時。
連根采來。
陰幹。
每用五錢。
水三碗。
煎二碗。
滾兩三次。
另用韭葉五錢。
用酒水各一鐘。
煎八分。
空心服。
渣午後服。
隔二日再一服。
内外如式治之。
一切新久痔漏。
一月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截腸者脫肛症也。
氣虛者用參、、歸、術。
血虛者用歸、芍。
第虛熱者加以黃柏。
下陷者佐以升麻。
外用薄荷煎湯洗之。
陳年醬蘿蔔切片托之。
自效。
但其所異者。
有已收些須。
餘者漸漸結痂。
偶爾脫落者。
截腸症也。
無妨。
脫落自愈。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便癰生小腹之下。
夾縫之間。
乃精氣所出之道路。
屬足厥陰肝經之分野。
又為沖任督三經之隧道。
其經多血。
故名血疝。
俗呼便毒。
為不便處而生毒也。
破為魚口。
為行動開合。
如魚口也。
若橫則生于夾縫之上矣。
前賢雲。
因觸景動心。
夢而不洩。
由精血交滞而成。
孫為果如此論。
則僧尼、官人、曠夫、孀婦。
多患此耶。
蓋此症必由野合。
妓女陰器不潔。
淫火傳染所緻。
或有雲。
因勞倦虛火沖動。
精氣移外。
交滞而成者。
若因勞倦而得者。
則行立作痛。
坐卧則止為異耳。
雖然。
勞倦者百中一二而已。
由野合者。
宜先散腠膚所感之邪。
透骨搜風散。
次去肝腎經絡之毒。
加味神授散。
外以陽燧錠子灸之。
绀珠膏貼之。
如已成者托之。
芙蓉内托散。
或補中益氣湯。
加射幹。
潰而不穿者。
加味透膿散。
潰而不斂者。
加味大補湯。
因勞倦而得者。
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
因房勞不節者。
六味地黃湯加桃仁倍牛膝。
因強固其精者。
五苓散(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各一錢)加牛膝二兩。
水煎。
加酒服。
脾血痛者。
婦人之症也。
其狀則小腹結塊。
或如所梗。
或兩拗與人門俱腫。
小便淋漓者是也。
宜雙解散。
如經脈不調。
内熱口渴。
食少肋脹。
盜汗白帶。
寒熱往來。
脈細而數者。
虛也。
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調理。
小腹重墜者。
補中益氣湯加青皮、栀子、茯苓、車前子。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透骨搜風散 散肌膚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陰幹更佳)羌活獨活牛膝紫葡萄胡桃肉生芝麻六安茶小黑豆白糖(各一錢五分)紅棗(三枚)天茄(二分)水三鐘。
煎一鐘。
露一宿。
空心熱服。
出汗避風。
一加槐子一錢。
生姜一錢。
加味神授衛生散 清肝腎經絡之毒。
每服五錢。
加斑蝥一個。
蜈蚣一條。
用當歸引。
内加桃仁二錢。
牛膝二錢。
煎服如法。
外貼绀珠膏。
多加阿魏、麝香。
(俱見首卷) 芙蓉内托散 治便毒已成。
元氣弱者。
芙蓉花(二錢)人參當歸川芎白芷穿山甲杏仁連翹木鼈子(各一錢)用生姜三片。
酒、水各一鐘煎。
食遠服。
加味透膿散 根據原方 (見首卷)加金銀花三錢。
牛膝二錢。
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根據原方 (見首卷)加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
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錢為末。
空心生酒調服。
再飲至醉為度。
出臭汗即愈。
灸法 用陽燧錠子于患處。
灸五七壯。
以绀珠膏蓋之。
已成者出水些須而消。
已潰者易于穿破。
更易于收斂。
一法。
随患之左右。
量手中指為則子。
次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
自臂當中以則子盡處。
是穴。
麥子大艾灸三壯。
腫消痛止。
一法。
灸足大指之端。
雙解散 治婦人脾血痛。
能令毒從大便出。
熱從小便出。
黑醜(炒頭末)大黃(各一錢五分)官桂白芍澤瀉桃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用生姜七片。
水煎。
空心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陽燧錠子绀珠膏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橫生于小腹之下。
夾縫之上些。
初起者用胡盧巴一兩。
酒水各一鐘煎服。
再飲至醉為度。
出汗立消。
已成者宜壺公妙劑散。
(見腫毒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疳瘡妒精瘡也。
一名恥瘡。
經雲。
前陰者宗筋之所主。
又雲。
督脈者。
其絡循陰器。
合纂間。
又雲。
腎開竅于二陰。
是瘡生于此。
而屬肝督腎三經也。
但其名異而形殊。
治亦多岐。
生馬口之下曰下疳。
生莖之上曰蛀疳。
色紫而興舉者。
由房術塗抹所緻。
淋濁而溺痛者。
由志欲不遂所緻。
俱宜龍膽瀉肝湯。
外兼敷洗。
甚者蘆荟丸。
此症以腫痛寒熱為标。
肝腎陰虛為本。
故腫痛。
潰甚者。
八珍湯加柴胡、栀子。
日晡倦怠者。
補中益氣湯加膽草栀子。
晡熱陰虛者。
六味地黃丸。
又莖上生瘡。
外皮腫脹包裹者。
名袖口疳。
久而遍潰者。
名蠟燭疳。
痛引睾丸。
陰囊腫墜者。
名雞疳。
是症皆由野合。
陰器不潔所緻。
宜清肝滲濕湯。
甚者二子消毒散。
痛而多癢。
潰而不深。
形如剝皮爛杏者。
名瘙疳。
此由濕熱下注也。
隻須外治。
疳久未愈。
便毒複生者。
内有梅毒也。
宜先解毒。
毒盡則疳愈。
宜楊梅一劑散。
生梅毒時。
誤用熏擦等藥。
以緻腐爛者。
名楊梅疳。
或小便時尿管内痛者。
由服劫藥所緻。
名楊梅内疳。
二症如結毒法治之。
用加味五寶丹。
或二子消毒散。
馬口旁有孔如棕眼。
眼内作癢。
撚之有微膿出者。
名旋根疳。
由肝腎陰虛。
濕熱下注。
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久服可愈。
陰挺者。
挺長而不收。
傷于熱也。
清之。
用小柴胡湯。
加黃連。
佐黃柏。
若莖中堅。
君以青皮。
佐以風藥。
洗以樸硝、荊芥。
敷以文蛤末用絲瓜汁調塗。
陰縮者為陰縮入于腹内。
傷于寒也。
雖曰溫之。
而舌卷卵縮者死。
陰痿者由耗散過度。
傷于肝也。
又雲。
腎脈大甚為陰痿。
又雲。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衰而不舉也。
宜柴胡勝濕湯及固真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下注。
玉莖生瘡。
小便淋澀。
陰囊腫痛。
及便毒懸癰。
龍膽草連翹生地澤瀉(各一錢)木通車前子歸尾黃連黃芩栀子甘草(各五分)大便閉。
加大黃二錢。
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清肝滲濕湯 治玉莖陰囊。
濕腫重墜。
小水不利者。
蒼術濃樸陳皮白術茯苓澤瀉木通栀子花粉昆布(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六分)木香(三分)甘草(五分)紅熱。
加黃連、膽草。
腫甚。
加商陸、射幹、青鹽。
或加升麻、柴胡、羌活以升提之。
用水煎。
食遠服。
蘆荟丸 治下疳潰爛作痛。
婦人陰蝕作癢。
小兒疳積發熱。
及口鼻生瘡。
牙龈蝕爛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荟白蕪荑子青皮白雷丸鶴虱草(各一兩)木香(三錢)麝香(一錢)共為末。
蒸餅糊丸麻子大。
每服一錢。
空心清米湯送下。
消疳定痛散 治下疳痛不可忍者。
黑羊角(二錢)穿山甲(炒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共為末。
作一服。
空心黃酒調服。
二子消毒散 治袖口疳。
及楊梅等疳。
皂角子肥皂子僵蠶蟬蛻杏仁(去皮尖,各七個)豬牙皂(一條)金銀花(三錢)防風荊芥牛膝(各一錢)豬闆油(二兩)土茯苓(半斤)用水八碗。
煎三碗。
作三次服。
如結毒。
服三七日愈。
袖口疳。
加黃柏一錢。
肥皂子肉倍之。
楊梅疳加薏苡仁、皂角刺各一錢。
側柏葉、綠豆、糯米各三錢。
楊梅内疳。
加海金沙、五加皮、白醜各一錢五分、皂角子一歲用一粒。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一切疳瘡金銀花槐花黃柏蒼術茶葉水煎。
熏洗。
腫甚者。
加五倍子三四兩。
蔥頭十餘根。
一加射幹、荊芥。
一加白芷、甘松。
下疳陰蝕等瘡綠豆一升煮爛。
入陳茶葉末一兩。
乘熱傾入多年淨桶内。
坐之圍之。
先熏後洗。
出汗為度。
瘙疳發癢洗方 紫蘇(四兩)綠礬(二兩)水煎。
熏洗。
一切疳瘡腐盡生肌時用之。
收功甚速。
乳香沒藥兒茶輕粉(各二錢)為末。
用水五碗煎紅黃色浸洗之。
日用三次。
潰爛甚者。
用鮮豬蹄湯煎藥。
熏洗如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消毒貴金散 一切疳瘡。
初起熱甚者。
黃連(六錢)雞内金(二個俱用豬膽汁浸炙七次)輕粉(三錢)兒茶(三錢)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為末。
摻用。
如至夜痛甚者。
加雄鼠糞。
(存性為君) 波斯藏 治一切疳瘡久不愈者。
珍珠(三錢)冰片(二錢)麝香乳香沒藥兒茶朱砂(各一錢)輕粉(一錢無腐減半)痛。
加血竭一錢。
癢。
加枯礬少許。
熱。
加牛黃青黛一錢。
毒甚。
加象牙童便内三次。
腐。
加爐甘石小便内三次。
瘀痛。
加大土鼈三個。
沿開。
加龍骨少許。
犯房勞。
加經布一錢或膽炙黃柏。
蝕去龜頭者。
加龜頭一個。
或鼈頭俱存性。
上制為末。
幹摻。
或人乳調搽。
或豬脊髓調搽。
形大者以生肌膏蓋之。
俟腐盡生肌時。
隻以珍珠炒爆。
加冰片。
等分摻之。
膏蓋。
不必結痂。
肉變白色而自愈。
月白散 治瘙疳。
輕粉(五錢)青黛(五分)冰片(一分)為末。
先用燒酒調飛丹。
敷瘡上。
一二時洗去。
敷前藥。
一用兒茶、貝齒、青黛各一錢。
冰片三分。
為末用。
一用膽炙黃柏、白芨。
等分為末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八珍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楊梅一劑散(見楊梅門)加味五寶丹(見倒發門)加味逍遙散(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濕瘡生陰毛之際。
如疥如癬。
瘙癢難忍。
由腎虛風熱所緻。
搽銀杏散。
初次痛甚。
忍之。
三日三上。
則不痛而全愈矣。
如陰毛之際。
如豆如餅。
發癢結蠟皮者。
梅毒也。
于梅毒門治之。
銀杏散 治陰濕瘡。
瘙癢徹骨不可忍者。
雄黃幹白果(粉)潮腦生礦子灰(等分)上為末。
用幹燒酒調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瘡。
運氣皆屬于寒。
經曰。
太陽之勝。
陰中乃瘍。
隐曲不利。
治以苦熱。
仲景雲。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生瘡。
少陰脈長。
陰中必挺出。
夫陰器屬足厥陰肝經任脈之會。
素問雲。
督脈者其絡循陰器合纂間。
是屬督脈也。
至于足太陽。
外合清水。
内屬膀胱。
而通水道。
手太陽。
外合淮水。
内屬小腸。
而水道出焉。
則又屬手足太陽也。
腎主水。
則又屬足少陰也。
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則又屬手太陰也。
素問又為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
又屬脾與胃也。
癰瘍生于其間。
須細心求而責之。
不可專主一厥陰經。
而惟清肝導濕之為事。
斯無誤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挺陰中挺出一條如蛇頭。
由足太陰脾虛。
或産後遇怒。
或經風所緻。
初宜清熱疏風。
次朝服補中益氣湯倍升麻。
晚服龍膽瀉肝湯。
外兼敷洗。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蕈肥邊腫痛。
中突起蕈丁雞冠。
由肝郁脾虛所緻。
宜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倍加青皮、栀子。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腫忽然腫而作痛名蚌疽。
由勞傷血分所緻。
宜四物湯加丹皮、澤瀉、花粉、柴胡。
或秦艽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蝕。
陰器外生疙瘩。
内生小蟲。
作癢難忍。
又名慝瘡。
由胃虛積郁所緻。
宜四物湯加石菖蒲、龍膽草、黃連、木通。
若寒熱與虛勞相似者。
蟲入髒也。
宜逍遙散吞蘆荟丸。
早晚各一服。
外兼熏洗。
次以銀杏散塞入陰中。
殺蟲止癢。
若寡居患此。
隐忍不言。
必待攻刺疼痛。
口幹發熱。
形削食少者。
失合症也。
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脫。
開而不閉也。
癢痛出水。
由憂思太過所緻。
宜逍遙散、歸脾湯。
俱加柴胡、栀子、白芍、丹皮。
由産後得者。
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醋炒白芍。
俱用荊芥、枳殼、诃子、文蛤大劑。
煎湯熏洗。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
子宮脫出也。
俗名葫蘆。
由氣血虛者。
用補中益氣湯。
去柴胡倍升麻加益母草。
外以萆麻子肉貼頂心。
再用枳殼半斤煎湯熏洗。
由努力負重所緻者。
灸臍下四寸五分七壯。
立效。
由思欲不遂。
肝氣郁結。
必先小便時堵塞。
因而努力久之。
随努而下也。
令穩婆扶正葫蘆。
令患婦仰卧。
以枕墊腰。
吹嚏藥收之。
收入即緊閉陰器。
随以布帛将兩腿縛之。
即小便亦須夾之。
内服大補升提之藥。
可以暫愈。
若寡居者。
須令進步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素艽湯 治陰戶腫痛。
小便澀滞。
甚者便如馬溺。
二腿拘攣。
秦艽(六錢)石菖蒲(三錢)當歸(三錢)蔥頭(五個)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外用艾葉一兩。
防風六錢。
大戟五錢。
水煎熏洗。
牛膝湯 陰内尿血腫痛。
名血結症也。
牛膝(五兩)黃酒(二斤)煎半斤。
作三次服。
桃仁散 陰腫作癢。
桃仁(炒)為末。
每服二錢。
黃酒調服。
仍搗爛敷之。
癢湯 洗陰蝕作癢。
鶴虱(一兩)野狼毒苦參歸尾威靈仙蛇床子(各五分)用河水十碗。
煎熟。
加豬膽汁二三個。
先熏後洗。
一加幹漆。
又方川椒(一兩)吳茱萸(一兩)蛇床子(五錢)藜蘆(五錢)陳茶葉(一撮)食鹽(煨二兩)水煎熏洗。
文蛤湯 洗陰戶腫痛。
文蛤小麥皮硝白礬(各一兩)蔥白(十根)水煎熏洗。
銀杏散 陰癢生瘡。
杏仁(去皮尖)輕粉水銀(鉛制)雄黃(等分)為末。
每用一錢。
棗肉二個和丸。
絲綿包裹。
線紮留頭在外。
先用前癢湯洗畢。
次入戶内。
如小便。
取出。
便訖再入。
一日一換。
四五個自愈。
一加枯礬。
減半用。
豬肝一片或雞腿一隻。
煮滾取出。
摻藥于上。
插入戶内。
冷則易之。
三灰散 陰疳。
鹿角灰(一錢)雞内金灰(一錢)紅灰(七分)黃連(一錢)兒茶(七分)珍珠(五分)輕粉(五分)冰片(五分)麝香(二分)共為末。
一抹即愈。
一用。
硫黃一錢。
輕粉五分。
冰片三分。
麝香二分為末。
頂用黃連二兩。
水二碗。
煎一碗。
去渣。
再煎至一酒鐘。
調前藥。
鵝翎蘸掃陰内。
陰蝕熏方 雄黃(一錢)硫黃(五分)桃仁(五個)木鼈子肉(二個)艾葉(五錢)一加銀朱(一錢)紙卷作條。
安灰盆内點着。
入馬桶内。
患者坐于上。
熏之。
其蟲立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補中益氣湯(見首卷)龍膽瀉肝湯蘆荟丸(俱見疳瘡門)歸脾湯逍遙散(俱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夫囊癰者陰囊紅熱腫痛也。
由肝腎陰虛。
濕熱下注所緻。
治以補陰為主。
清熱滲濕之藥佐之。
如初起腫痛小便澀滞者。
清肝滲濕湯。
或送六味地黃丸。
因寒中未經發散者。
用绀珠丹汗之。
次用滋陰清濕等藥。
腫便閉者。
服神授衛生散。
己成者托裡消毒散。
去桔梗。
加澤瀉、穿山甲。
外用如意金黃散。
蔥湯和蜜調敷。
堅硬無膿。
紫色作爛。
欲外腐也。
蟾酥錠為末。
摻之。
膏蓋。
服滋陰藥。
俟腐脫。
搽紅黑二膏。
如餘腫俱消。
唯一處不消。
欲作膿也。
托裡消毒散倍用皂角刺透之。
膿熱作脹針之。
以免遍潰其囊。
法以油頭繩紮住腎子。
開海底穴。
膿出自盡。
服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丹皮。
膿出而仍腫痛者。
熱未解也。
托裡消毒散加膽草、栀子、柴胡。
餘腫俱退。
隻一條不消者。
肝虛也。
六味地黃丸去茯苓加五味子。
兼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口幹便數者腎虛也。
六味地黃丸。
因膀胱酒毒所乘者。
六味地黃丸料加車前子、牛膝。
内熱晡熱肝虛也。
四物湯加參、術。
體倦食少者脾虛也。
補中益氣湯。
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
久而不斂者。
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外兼豆豉餅灸之。
睾丸懸露者。
杉木灰托之。
紫蘇葉包之。
或瑩珠膏代之。
内外得法。
旬日可瘥。
若攻其毒。
則陰道愈虛。
投淡滲之藥。
則真陰愈損。
雖少壯者。
多成痼疾。
況虛弱者乎。
更誤作疝治。
投以熱藥。
必難收斂。
以至膿清脈大者不治。
囊癰與疝氣相類。
但癰則陰囊紅腫熱痛。
内熱口幹。
小便赤澀。
若疝則小腹痛牽引腎子。
少熱多寒。
好飲熱湯為異耳。
若水疝。
雖腫而光。
雖痛有時不紅不熱。
按之軟而即起為異耳。
宜以針引去水氣則安。
内服本門之藥。
不作。
忽然囊紅發熱。
陰子一大一小。
狀若傷寒。
其發迅速者。
卵子瘟也。
宜灸肩尖穴。
七壯或九壯。
即愈。
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取穴法。
立棍一條。
伸手扶棍。
以手與肩平為則。
則肩上有窩。
窩即穴也。
囊内睾丸上。
忽然突出一點。
堅硬如箸頭。
疼痛異常。
身發寒熱者。
暗疔也。
(治見疔門)因患痔漏久而串及于囊者。
腎囊漏也。
(治見漏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清肝滲濕湯 治囊癰。
發熱腫痛。
小水不利者。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柴胡膽草(炒黑)栀子花粉黃芩(各一錢)澤瀉木通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六味地黃丸绀珠丹神授衛生散托裡消毒散如意金黃散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瑩珠膏(俱見首卷)蟾酥條(即蟾酥丸見疔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腎囊風者。
陰囊作癢。
甚則疙瘩頑麻。
破流脂水。
由肝經風濕所緻。
宜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濕湯、蒜豉丸服之。
蛇床子湯熏洗之。
龍膽瀉肝湯 治囊風濕癢。
及陰腫淋澀等症。
膽草(用柴胡拌炒)黃連(用吳茱萸拌炒)餘如常法。
(見疳瘡門) 蒜豉丸 治陰汗濕癢。
淡豆豉為末。
煨大蒜搗和為丸。
桐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空心用紅棗燈心湯送下。
蛇床子湯 囊風疙瘩作癢。
搔之作痛。
蛇床子威靈仙歸尾苦參(各五錢)水煎。
熏洗。
一加白礬。
一用茄科煎洗。
一用溫醋洗。
一用姜湯洗。
野狼毒膏 治前症。
并一切癢瘡。
野狼毒槟榔硫黃文蛤川椒枯礬蛇床子大風子(各三錢)為末。
用香油一大盞。
前滾。
入皮硝三錢。
再煎滾。
下公豬膽汁一個和勻。
調前藥。
擦患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腎髒風瘡。
即腎囊風也。
以其久之則有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手叉白色等症。
及上攻下注。
遍體生瘡。
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雲。
前症因精氣不調。
襲風所緻。
白附子白蒺藜(炒去刺)黃(蜜炙)羌活(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鹽、酒送下。
或用豬腰子剖開。
摻藥加鹽。
煨熟食之。
婦人血風瘡。
亦驗。
青苋膏 治前症。
并婦人臍下連二陰生瘡。
狀如馬刀。
痛出黃汁。
食減身浮。
二便澀滞。
由中下二焦風熱所緻。
若熱氣不出。
當作内痔腸癰。
馬齒苋四兩。
研爛。
入青黛一兩。
再研勻。
塗之。
稍幹再換。
消腫止痛退熱。
立驗。
内再服八正散。
尤佳。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肩部 經絡 肩之上廉屬手足少陽經。
前廉屬手陽明經。
後廉屬手太陽經。
肩疽 生于肩。
腫赤引背。
靈樞為癰。
甚連腦脅。
治宜汗之。
須汗。
出至足無害。
四五日内逆。
KT之。
一灸會宗穴三七壯。
甚者灸肩真穴七壯。
肩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
恐膿深徹骨。
慮傷筋脈拘攣。
宜緩筋之藥餌之。
過肩疽 腫發兩肩及兩膊連胛骨者。
一名幹疽。
一名丁疽。
令人寒戰口噤。
身熱不赤。
此手足三陽交會之所由。
風襲熱郁所緻。
十日可刺。
無血者死。
太陰疽 生肩胛骨上。
一名肩後疽。
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緻。
即蓮子發也。
若色黑喘嗽。
大渴胸滿。
脈微者不治。
蜂窠疽 生于肩前一二寸。
先熱後寒。
皮赤。
潰有四十九竅。
形如蜂窠。
灸三間穴二七壯。
上按症與腫瘍潰瘍總治例同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部(自肩至肘曰) 經絡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實則肢腫。
陽虛則肢滿。
又雲。
脾主四肢。
脾實則四肢不舉。
(濕盛也)脾虛則四肢不用。
(懈惰也)又臂須别六經。
究其痛在何經。
加以本經之藥行其氣血。
則症愈矣。
别經之法。
以兩手伸直。
貼身垂下。
大指居前。
小指居後而定之。
則其臂之前廉者屬陽明經。
以升麻、白芷、幹葛行之。
後廉屬太陽經。
以本、羌活行之。
外廉屬少陽經。
以柴胡行之。
内廉屬厥陰經。
以柴胡、青皮行之。
内前廉屬太陰經。
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
内後廉屬少陰經。
以細辛、獨活行之。
又薄桂味淡。
能橫行手臂。
引他藥直至痛處。
白姜黃之性亦同。
何則。
為非辛不能以達四肢也。
治肩膊風寒濕一切疼痛。
服蠲痛無憂散。
立止。
(見諸痛門) 癰 臂表裡俱腫。
色赤而堅。
惟肘節處差小。
故又名藕包毒。
灸少海穴七壯。
疽 生肩下連腋。
灸會宗穴七壯。
樂疽 生肩内。
堅如鵝子。
按之痛入骨。
惡風。
灸腋門穴三七壯。
肩風毒 生臂上節。
腫連肩。
臂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
或從肘引至手接骨處。
由榮衛不調所緻。
如膿深徹骨。
慮傷筋脈拳縮。
治宜緩筋之藥。
魚肚發 生于臂内。
按上症。
初宜衛生散。
或蠲痛無憂散加羌活、獨活、桔梗、桂枝。
酒水煎服。
若漫腫無頭。
服敗毒藥不消者。
十全大補湯加桔梗、桂枝托之。
托之不應者。
由濕痰流注經絡也。
榮衛返魂湯加南星、酒芩調之。
若臂痛不能舉。
及左右轉痛者。
由中脘伏痰也。
宜千金指迷丸、九轉玉華丹導之。
脈細皮寒。
瀉利不食者。
為五虛。
雖盛暑之時。
托裡溫中湯之類溫之。
甚者臍膜冷痛昏愦。
灸左乳下黑肉盡處二七壯。
脈緊細而筋攣者。
肝虛而有風寒也。
四物湯加丹皮、澤蘭、白術。
潰深不痛。
胃氣虛也。
膿水清稀。
瘡口不合。
氣血虛也。
俱大補之。
石榴疽 生肘上寸餘。
亦生于各經及臂。
初起黃粟小泡。
根便開大。
色紅堅硬。
腫如覆碗。
破翻如榴。
寒如瘧。
由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所緻。
初起宜蟾酥丸汗之。
外以艾灸九壯。
貼蟾酥餅。
蓋膏。
腫處敷金黃散。
次服消毒無憂散加菊花清之。
煩躁熱甚者。
護心散、金液戊土丹。
九日後作稠膿。
痛減進食。
表裡俱退者。
可保無虞。
反此者逆。
潰後同潰瘍調理。
一法。
破後惟菊花蕊煎湯洗之。
最佳。
次以菊花燒灰存性。
加輕粉兌勻敷之。
諸藥不及此。
或灸天井穴。
肘癰 生于肘尖。
經雲。
心肺有邪。
其氣留于兩肘。
治同臂癰。
白芷升麻湯 治臂腫痛。
乃陽明經分野。
由八風之變者。
然身半以上風受之。
治宜卻風邪。
和經脈。
使無壅滞。
亦發表之意也。
黃(二錢)酒芩(二錢)生芩(一錢)白芷(八分)連翹(二錢)升麻(五分)桔梗(五分)酒紅花(三分)炙甘草(三分)酒水各一鐘。
煎八分。
食遠熱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部(自肩至肘曰) 神授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裡溫中湯金黃散護心散(俱見首卷)蠲痛無憂散(見諸痛門)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九轉玉華丹千金指迷丸(俱證治粗評)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瘡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臂部 經絡 與部同。
腕癰 生手屈處。
由手三陽風熱所緻。
兌疽 生手腕動脈之間。
筋寄之上。
痛徹手膊。
穿骨疽 生兌疽之上三寸。
兩筋之間。
骨蝼疽 生于手臂陽明分野。
初起如粟如豆。
旬日内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
由積憂郁怒所緻。
善于遊走。
發搐拘急。
見惡症者不治。
亦由陰虛之極。
火獨光之。
故發暴而死速也。
蝼蛄串 生兩手。
及手背内關前後。
初起筋骨隐痛。
漫腫堅硬。
不紅不熱。
或連腫數塊。
日久被流白漿。
串通諸竅。
腫痛仍在。
虛症并生。
由思慮傷脾氣郁所緻。
惟氣血澆薄者多有之。
始終俱宜益氣養榮湯。
加味逍遙散。
扶助元氣。
十中可保二三。
如補而不應者不治。
臂癰 生于臂。
見前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經絡 大拇指屬手太陰肺經。
食指屬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屬手厥陰心胞絡經。
無名指屬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屬手少陰心經。
手發背 生于手背。
初如水刺。
無頭漫腫。
破爛至骨。
由二陽經風熱所緻。
宜羌活散。
熱加姜黃。
寒加桂枝。
有表症者。
绀珠丹汗之。
裡症者。
内疏黃連湯下之。
元氣虛者。
宜大補之。
手心毒 生于手心。
一名穿掌毒。
由心胞絡經積熱所緻。
手癰 生于手心。
偏于掌邊。
一名穿埂毒。
二症治同手發背。
外用藕節煎湯浸洗。
再搗田螺肉敷之。
病蝦 生于手背。
腫赤如蝦。
用消毒等藥。
外以鹽糟油炒令香。
淬以熱湯。
淋洗患處。
合谷疔 生于虎口。
又名虎口疽。
丫叉毒。
擘蟹毒。
皆其名也。
如初生小泡疙瘩。
癢熱痛者。
多有紅絲上腋。
由手足陽明濕熱攻注。
初宜刺破瘡頂。
搽拔疔散。
蓋膏。
餘腫處磨離宮錠子塗之。
内服蟾酥丸。
或绀珠丹汗之。
膿成脹痛者針之。
插蟾酥條。
膏蓋自愈。
手叉發 為五指叉處結腫痛也。
治同虎口疽。
灸内關間使各三七壯。
調疽 生于手大指頭。
若生于别指指頭。
則又名疽、敦疽也。
初發如粟如豆。
漸大如桃如李。
青紫麻木。
癢痛徹心。
俱由肺經積熱所緻。
四日宜刺。
得膿血者生。
黑血者死。
若黑色無膿不痛者。
則又名斷指也。
治宜截之。
與脫疽同治。
(見足部) 蛇頭疔 生于手指尖。
一名天蛇毒。
腫若蛇頭。
痛楚連心。
寒熱交作。
由心經心胞絡二經積熱所緻。
初起用代指膏。
豬膽敷抹。
若用陽燧錠子于指頭上灸五壯。
反大痛。
少時即愈。
或内服蟾酥丸汗之。
失治。
破後腫仍不消者。
插蟾酥條。
黑膏蓋之。
腐爛者。
紅黑二膏貼之。
虛而不斂者補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兩旁。
蛇背疔生于指甲之下。
蛇腹疔又名魚肚疽。
生指中節前面。
腫如魚肚。
蛇節疔 又名蛀節疔。
生指中。
節面背俱腫。
泥鳅疽其腫甚于蛀節疔。
俱痛連肘臂。
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
即宜針之。
然針亦有法。
如手指有毒。
用繩或細帶。
先紮指根。
如掌背生毒。
用繩帶先紮手腕。
少時。
則手指掌處。
脹急難堪。
随用铍針劃破。
出膿水令完。
以藥水洗淨。
摻生肌藥令遍。
随以膏藥裹之。
絹條縛之。
畢。
方去所紮繩帶。
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邊。
熱腫痛。
結膿甚者。
指甲脫落。
症類指疽。
然無蘊毒。
故不黯黑也。
由血熱所緻。
得冷藥一味漬之。
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節。
背面通腫。
形如蟬肚。
與泥鳅癰相似。
然此症初起。
不紅不熱不痛。
日久方痛。
痛久方腐。
腫仍不消。
非若鳅癰之暴發也。
由手少陰痰氣凝滞而生。
腫則以離宮錠子塗之。
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
内服滋補之藥。
免變虛勞。
是症非以年計。
不可以言愈也。
瘡 生于手足。
形如茱萸。
相對癢痛。
破流黃汁浸淫。
時瘥時發。
由風濕客于膚腠也。
以殺蟲為主。
用藜蘆膏敷之。
狐狸刺 由手指揩着庭木。
痛不可忍。
十日後。
瘡口日深。
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塗之。
鵝掌風 初起紫班白點。
久則皮枯堅濃。
或破裂不已。
由胃熱血燥。
兼外受風寒所緻。
亦有因生時瘡。
餘毒未盡。
結于此。
宜二礬散洗之。
三油膏搽之。
或绀珠膏久貼亦愈。
再與楊梅門參考。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羌活散 治手發背。
及手掌毒。
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威靈仙甘草用水、酒各一鐘。
煎一鐘。
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黃樸硝(等分)用豬膽汁。
少加香油調塗。
藜蘆膏 治瘡癢痛。
黃水浸淫。
藜蘆苦參(各一兩)豬脂(半斤)浸七日。
煎十數沸。
去渣。
入松香一兩化。
離火。
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
攪勻塗之。
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皮膚枯濃。
破裂作痛。
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斤)水十碗。
煎數滾聽用。
先以桐油搽患處。
次以紙撚蘸桐油。
點着向患處熏之。
片時。
次用前湯乘熱貯淨桶内。
手架上用布蓋。
以湯氣熏之。
勿令洩氣。
特微熱傾入盆内。
蘸洗良久。
一次可愈。
七日不可見水。
一用婦人經布。
滾水洗下。
炸患處。
效。
二油膏 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朱(一兩)鉛粉(二錢)麝香(二錢)成膏。
搽患處。
火烘之。
以油幹為度。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绀珠丹 内疏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股
用硫黃、麥面、和大蒜搗為餅。
三分濃。
随瘡大小貼之。
炷艾一灸一。
易二十一壯。
隔三五日。
方用退管藥。
一用蝼蛄搗為餅。
幹者為末。
水調作餅。
貼瘡上灸之。
熱則易之。
五七壯止。
經七日。
管退而愈。
一用大附子末。
水和為餅。
灸之。
次上生肌藥。
一用騎竹馬法。
取穴灸之亦佳。
漏藥制法 蟬蛻(葉竹簡内。
泥固。
灰火煨過用。
)蛇蛻(入胡桃殼内。
鐵線紮之。
泥固。
存性。
)蜣螂(貯瓶内。
火煨。
去頭足。
)地龍(敲去腹内泥。
黃酒洗。
文火頓幹。
新瓦炙。
)蝸牛(用肉。
如幹者入水内泡一宿。
其肉自生。
)豬懸蹄牛角腮(俱酥炙十二次。
)鵝翅翎牛膠魚鳔(俱蛤粉炒。
)刺皮(用酒醋童便浸炙。
)蛤粉(紫口者。
糠火煨。
)露蜂房(乳浸。
炙黑。
)象牙(酥油炙。
) 家傳痔漏方 喇叭花科。
(即二地黃苗也)三月内未開花時。
連根采來。
陰幹。
每用五錢。
水三碗。
煎二碗。
滾兩三次。
另用韭葉五錢。
用酒水各一鐘。
煎八分。
空心服。
渣午後服。
隔二日再一服。
内外如式治之。
一切新久痔漏。
一月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後 截腸者脫肛症也。
氣虛者用參、、歸、術。
血虛者用歸、芍。
第虛熱者加以黃柏。
下陷者佐以升麻。
外用薄荷煎湯洗之。
陳年醬蘿蔔切片托之。
自效。
但其所異者。
有已收些須。
餘者漸漸結痂。
偶爾脫落者。
截腸症也。
無妨。
脫落自愈。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便癰生小腹之下。
夾縫之間。
乃精氣所出之道路。
屬足厥陰肝經之分野。
又為沖任督三經之隧道。
其經多血。
故名血疝。
俗呼便毒。
為不便處而生毒也。
破為魚口。
為行動開合。
如魚口也。
若橫則生于夾縫之上矣。
前賢雲。
因觸景動心。
夢而不洩。
由精血交滞而成。
孫為果如此論。
則僧尼、官人、曠夫、孀婦。
多患此耶。
蓋此症必由野合。
妓女陰器不潔。
淫火傳染所緻。
或有雲。
因勞倦虛火沖動。
精氣移外。
交滞而成者。
若因勞倦而得者。
則行立作痛。
坐卧則止為異耳。
雖然。
勞倦者百中一二而已。
由野合者。
宜先散腠膚所感之邪。
透骨搜風散。
次去肝腎經絡之毒。
加味神授散。
外以陽燧錠子灸之。
绀珠膏貼之。
如已成者托之。
芙蓉内托散。
或補中益氣湯。
加射幹。
潰而不穿者。
加味透膿散。
潰而不斂者。
加味大補湯。
因勞倦而得者。
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
因房勞不節者。
六味地黃湯加桃仁倍牛膝。
因強固其精者。
五苓散(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各一錢)加牛膝二兩。
水煎。
加酒服。
脾血痛者。
婦人之症也。
其狀則小腹結塊。
或如所梗。
或兩拗與人門俱腫。
小便淋漓者是也。
宜雙解散。
如經脈不調。
内熱口渴。
食少肋脹。
盜汗白帶。
寒熱往來。
脈細而數者。
虛也。
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調理。
小腹重墜者。
補中益氣湯加青皮、栀子、茯苓、車前子。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透骨搜風散 散肌膚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陰幹更佳)羌活獨活牛膝紫葡萄胡桃肉生芝麻六安茶小黑豆白糖(各一錢五分)紅棗(三枚)天茄(二分)水三鐘。
煎一鐘。
露一宿。
空心熱服。
出汗避風。
一加槐子一錢。
生姜一錢。
加味神授衛生散 清肝腎經絡之毒。
每服五錢。
加斑蝥一個。
蜈蚣一條。
用當歸引。
内加桃仁二錢。
牛膝二錢。
煎服如法。
外貼绀珠膏。
多加阿魏、麝香。
(俱見首卷) 芙蓉内托散 治便毒已成。
元氣弱者。
芙蓉花(二錢)人參當歸川芎白芷穿山甲杏仁連翹木鼈子(各一錢)用生姜三片。
酒、水各一鐘煎。
食遠服。
加味透膿散 根據原方 (見首卷)加金銀花三錢。
牛膝二錢。
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根據原方 (見首卷)加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
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錢為末。
空心生酒調服。
再飲至醉為度。
出臭汗即愈。
灸法 用陽燧錠子于患處。
灸五七壯。
以绀珠膏蓋之。
已成者出水些須而消。
已潰者易于穿破。
更易于收斂。
一法。
随患之左右。
量手中指為則子。
次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
自臂當中以則子盡處。
是穴。
麥子大艾灸三壯。
腫消痛止。
一法。
灸足大指之端。
雙解散 治婦人脾血痛。
能令毒從大便出。
熱從小便出。
黑醜(炒頭末)大黃(各一錢五分)官桂白芍澤瀉桃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用生姜七片。
水煎。
空心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陽燧錠子绀珠膏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橫生于小腹之下。
夾縫之上些。
初起者用胡盧巴一兩。
酒水各一鐘煎服。
再飲至醉為度。
出汗立消。
已成者宜壺公妙劑散。
(見腫毒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疳瘡妒精瘡也。
一名恥瘡。
經雲。
前陰者宗筋之所主。
又雲。
督脈者。
其絡循陰器。
合纂間。
又雲。
腎開竅于二陰。
是瘡生于此。
而屬肝督腎三經也。
但其名異而形殊。
治亦多岐。
生馬口之下曰下疳。
生莖之上曰蛀疳。
色紫而興舉者。
由房術塗抹所緻。
淋濁而溺痛者。
由志欲不遂所緻。
俱宜龍膽瀉肝湯。
外兼敷洗。
甚者蘆荟丸。
此症以腫痛寒熱為标。
肝腎陰虛為本。
故腫痛。
潰甚者。
八珍湯加柴胡、栀子。
日晡倦怠者。
補中益氣湯加膽草栀子。
晡熱陰虛者。
六味地黃丸。
又莖上生瘡。
外皮腫脹包裹者。
名袖口疳。
久而遍潰者。
名蠟燭疳。
痛引睾丸。
陰囊腫墜者。
名雞疳。
是症皆由野合。
陰器不潔所緻。
宜清肝滲濕湯。
甚者二子消毒散。
痛而多癢。
潰而不深。
形如剝皮爛杏者。
名瘙疳。
此由濕熱下注也。
隻須外治。
疳久未愈。
便毒複生者。
内有梅毒也。
宜先解毒。
毒盡則疳愈。
宜楊梅一劑散。
生梅毒時。
誤用熏擦等藥。
以緻腐爛者。
名楊梅疳。
或小便時尿管内痛者。
由服劫藥所緻。
名楊梅内疳。
二症如結毒法治之。
用加味五寶丹。
或二子消毒散。
馬口旁有孔如棕眼。
眼内作癢。
撚之有微膿出者。
名旋根疳。
由肝腎陰虛。
濕熱下注。
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久服可愈。
陰挺者。
挺長而不收。
傷于熱也。
清之。
用小柴胡湯。
加黃連。
佐黃柏。
若莖中堅。
君以青皮。
佐以風藥。
洗以樸硝、荊芥。
敷以文蛤末用絲瓜汁調塗。
陰縮者為陰縮入于腹内。
傷于寒也。
雖曰溫之。
而舌卷卵縮者死。
陰痿者由耗散過度。
傷于肝也。
又雲。
腎脈大甚為陰痿。
又雲。
太陰司天。
濕氣下臨。
腎氣衰而不舉也。
宜柴胡勝濕湯及固真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下注。
玉莖生瘡。
小便淋澀。
陰囊腫痛。
及便毒懸癰。
龍膽草連翹生地澤瀉(各一錢)木通車前子歸尾黃連黃芩栀子甘草(各五分)大便閉。
加大黃二錢。
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清肝滲濕湯 治玉莖陰囊。
濕腫重墜。
小水不利者。
蒼術濃樸陳皮白術茯苓澤瀉木通栀子花粉昆布(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六分)木香(三分)甘草(五分)紅熱。
加黃連、膽草。
腫甚。
加商陸、射幹、青鹽。
或加升麻、柴胡、羌活以升提之。
用水煎。
食遠服。
蘆荟丸 治下疳潰爛作痛。
婦人陰蝕作癢。
小兒疳積發熱。
及口鼻生瘡。
牙龈蝕爛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荟白蕪荑子青皮白雷丸鶴虱草(各一兩)木香(三錢)麝香(一錢)共為末。
蒸餅糊丸麻子大。
每服一錢。
空心清米湯送下。
消疳定痛散 治下疳痛不可忍者。
黑羊角(二錢)穿山甲(炒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共為末。
作一服。
空心黃酒調服。
二子消毒散 治袖口疳。
及楊梅等疳。
皂角子肥皂子僵蠶蟬蛻杏仁(去皮尖,各七個)豬牙皂(一條)金銀花(三錢)防風荊芥牛膝(各一錢)豬闆油(二兩)土茯苓(半斤)用水八碗。
煎三碗。
作三次服。
如結毒。
服三七日愈。
袖口疳。
加黃柏一錢。
肥皂子肉倍之。
楊梅疳加薏苡仁、皂角刺各一錢。
側柏葉、綠豆、糯米各三錢。
楊梅内疳。
加海金沙、五加皮、白醜各一錢五分、皂角子一歲用一粒。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一切疳瘡金銀花槐花黃柏蒼術茶葉水煎。
熏洗。
腫甚者。
加五倍子三四兩。
蔥頭十餘根。
一加射幹、荊芥。
一加白芷、甘松。
下疳陰蝕等瘡綠豆一升煮爛。
入陳茶葉末一兩。
乘熱傾入多年淨桶内。
坐之圍之。
先熏後洗。
出汗為度。
瘙疳發癢洗方 紫蘇(四兩)綠礬(二兩)水煎。
熏洗。
一切疳瘡腐盡生肌時用之。
收功甚速。
乳香沒藥兒茶輕粉(各二錢)為末。
用水五碗煎紅黃色浸洗之。
日用三次。
潰爛甚者。
用鮮豬蹄湯煎藥。
熏洗如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消毒貴金散 一切疳瘡。
初起熱甚者。
黃連(六錢)雞内金(二個俱用豬膽汁浸炙七次)輕粉(三錢)兒茶(三錢)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為末。
摻用。
如至夜痛甚者。
加雄鼠糞。
(存性為君) 波斯藏 治一切疳瘡久不愈者。
珍珠(三錢)冰片(二錢)麝香乳香沒藥兒茶朱砂(各一錢)輕粉(一錢無腐減半)痛。
加血竭一錢。
癢。
加枯礬少許。
熱。
加牛黃青黛一錢。
毒甚。
加象牙童便内三次。
腐。
加爐甘石小便内三次。
瘀痛。
加大土鼈三個。
沿開。
加龍骨少許。
犯房勞。
加經布一錢或膽炙黃柏。
蝕去龜頭者。
加龜頭一個。
或鼈頭俱存性。
上制為末。
幹摻。
或人乳調搽。
或豬脊髓調搽。
形大者以生肌膏蓋之。
俟腐盡生肌時。
隻以珍珠炒爆。
加冰片。
等分摻之。
膏蓋。
不必結痂。
肉變白色而自愈。
月白散 治瘙疳。
輕粉(五錢)青黛(五分)冰片(一分)為末。
先用燒酒調飛丹。
敷瘡上。
一二時洗去。
敷前藥。
一用兒茶、貝齒、青黛各一錢。
冰片三分。
為末用。
一用膽炙黃柏、白芨。
等分為末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八珍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楊梅一劑散(見楊梅門)加味五寶丹(見倒發門)加味逍遙散(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濕瘡生陰毛之際。
如疥如癬。
瘙癢難忍。
由腎虛風熱所緻。
搽銀杏散。
初次痛甚。
忍之。
三日三上。
則不痛而全愈矣。
如陰毛之際。
如豆如餅。
發癢結蠟皮者。
梅毒也。
于梅毒門治之。
銀杏散 治陰濕瘡。
瘙癢徹骨不可忍者。
雄黃幹白果(粉)潮腦生礦子灰(等分)上為末。
用幹燒酒調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瘡。
運氣皆屬于寒。
經曰。
太陽之勝。
陰中乃瘍。
隐曲不利。
治以苦熱。
仲景雲。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生瘡。
少陰脈長。
陰中必挺出。
夫陰器屬足厥陰肝經任脈之會。
素問雲。
督脈者其絡循陰器合纂間。
是屬督脈也。
至于足太陽。
外合清水。
内屬膀胱。
而通水道。
手太陽。
外合淮水。
内屬小腸。
而水道出焉。
則又屬手足太陽也。
腎主水。
則又屬足少陰也。
欲入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則又屬手太陰也。
素問又為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太陰陽明之所合。
又屬脾與胃也。
癰瘍生于其間。
須細心求而責之。
不可專主一厥陰經。
而惟清肝導濕之為事。
斯無誤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挺陰中挺出一條如蛇頭。
由足太陰脾虛。
或産後遇怒。
或經風所緻。
初宜清熱疏風。
次朝服補中益氣湯倍升麻。
晚服龍膽瀉肝湯。
外兼敷洗。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蕈肥邊腫痛。
中突起蕈丁雞冠。
由肝郁脾虛所緻。
宜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倍加青皮、栀子。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腫忽然腫而作痛名蚌疽。
由勞傷血分所緻。
宜四物湯加丹皮、澤瀉、花粉、柴胡。
或秦艽湯。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蝕。
陰器外生疙瘩。
内生小蟲。
作癢難忍。
又名慝瘡。
由胃虛積郁所緻。
宜四物湯加石菖蒲、龍膽草、黃連、木通。
若寒熱與虛勞相似者。
蟲入髒也。
宜逍遙散吞蘆荟丸。
早晚各一服。
外兼熏洗。
次以銀杏散塞入陰中。
殺蟲止癢。
若寡居患此。
隐忍不言。
必待攻刺疼痛。
口幹發熱。
形削食少者。
失合症也。
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脫。
開而不閉也。
癢痛出水。
由憂思太過所緻。
宜逍遙散、歸脾湯。
俱加柴胡、栀子、白芍、丹皮。
由産後得者。
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醋炒白芍。
俱用荊芥、枳殼、诃子、文蛤大劑。
煎湯熏洗。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陰。
子宮脫出也。
俗名葫蘆。
由氣血虛者。
用補中益氣湯。
去柴胡倍升麻加益母草。
外以萆麻子肉貼頂心。
再用枳殼半斤煎湯熏洗。
由努力負重所緻者。
灸臍下四寸五分七壯。
立效。
由思欲不遂。
肝氣郁結。
必先小便時堵塞。
因而努力久之。
随努而下也。
令穩婆扶正葫蘆。
令患婦仰卧。
以枕墊腰。
吹嚏藥收之。
收入即緊閉陰器。
随以布帛将兩腿縛之。
即小便亦須夾之。
内服大補升提之藥。
可以暫愈。
若寡居者。
須令進步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素艽湯 治陰戶腫痛。
小便澀滞。
甚者便如馬溺。
二腿拘攣。
秦艽(六錢)石菖蒲(三錢)當歸(三錢)蔥頭(五個)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外用艾葉一兩。
防風六錢。
大戟五錢。
水煎熏洗。
牛膝湯 陰内尿血腫痛。
名血結症也。
牛膝(五兩)黃酒(二斤)煎半斤。
作三次服。
桃仁散 陰腫作癢。
桃仁(炒)為末。
每服二錢。
黃酒調服。
仍搗爛敷之。
癢湯 洗陰蝕作癢。
鶴虱(一兩)野狼毒苦參歸尾威靈仙蛇床子(各五分)用河水十碗。
煎熟。
加豬膽汁二三個。
先熏後洗。
一加幹漆。
又方川椒(一兩)吳茱萸(一兩)蛇床子(五錢)藜蘆(五錢)陳茶葉(一撮)食鹽(煨二兩)水煎熏洗。
文蛤湯 洗陰戶腫痛。
文蛤小麥皮硝白礬(各一兩)蔥白(十根)水煎熏洗。
銀杏散 陰癢生瘡。
杏仁(去皮尖)輕粉水銀(鉛制)雄黃(等分)為末。
每用一錢。
棗肉二個和丸。
絲綿包裹。
線紮留頭在外。
先用前癢湯洗畢。
次入戶内。
如小便。
取出。
便訖再入。
一日一換。
四五個自愈。
一加枯礬。
減半用。
豬肝一片或雞腿一隻。
煮滾取出。
摻藥于上。
插入戶内。
冷則易之。
三灰散 陰疳。
鹿角灰(一錢)雞内金灰(一錢)紅灰(七分)黃連(一錢)兒茶(七分)珍珠(五分)輕粉(五分)冰片(五分)麝香(二分)共為末。
一抹即愈。
一用。
硫黃一錢。
輕粉五分。
冰片三分。
麝香二分為末。
頂用黃連二兩。
水二碗。
煎一碗。
去渣。
再煎至一酒鐘。
調前藥。
鵝翎蘸掃陰内。
陰蝕熏方 雄黃(一錢)硫黃(五分)桃仁(五個)木鼈子肉(二個)艾葉(五錢)一加銀朱(一錢)紙卷作條。
安灰盆内點着。
入馬桶内。
患者坐于上。
熏之。
其蟲立死。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補中益氣湯(見首卷)龍膽瀉肝湯蘆荟丸(俱見疳瘡門)歸脾湯逍遙散(俱見瘰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夫囊癰者陰囊紅熱腫痛也。
由肝腎陰虛。
濕熱下注所緻。
治以補陰為主。
清熱滲濕之藥佐之。
如初起腫痛小便澀滞者。
清肝滲濕湯。
或送六味地黃丸。
因寒中未經發散者。
用绀珠丹汗之。
次用滋陰清濕等藥。
腫便閉者。
服神授衛生散。
己成者托裡消毒散。
去桔梗。
加澤瀉、穿山甲。
外用如意金黃散。
蔥湯和蜜調敷。
堅硬無膿。
紫色作爛。
欲外腐也。
蟾酥錠為末。
摻之。
膏蓋。
服滋陰藥。
俟腐脫。
搽紅黑二膏。
如餘腫俱消。
唯一處不消。
欲作膿也。
托裡消毒散倍用皂角刺透之。
膿熱作脹針之。
以免遍潰其囊。
法以油頭繩紮住腎子。
開海底穴。
膿出自盡。
服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丹皮。
膿出而仍腫痛者。
熱未解也。
托裡消毒散加膽草、栀子、柴胡。
餘腫俱退。
隻一條不消者。
肝虛也。
六味地黃丸去茯苓加五味子。
兼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口幹便數者腎虛也。
六味地黃丸。
因膀胱酒毒所乘者。
六味地黃丸料加車前子、牛膝。
内熱晡熱肝虛也。
四物湯加參、術。
體倦食少者脾虛也。
補中益氣湯。
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
久而不斂者。
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外兼豆豉餅灸之。
睾丸懸露者。
杉木灰托之。
紫蘇葉包之。
或瑩珠膏代之。
内外得法。
旬日可瘥。
若攻其毒。
則陰道愈虛。
投淡滲之藥。
則真陰愈損。
雖少壯者。
多成痼疾。
況虛弱者乎。
更誤作疝治。
投以熱藥。
必難收斂。
以至膿清脈大者不治。
囊癰與疝氣相類。
但癰則陰囊紅腫熱痛。
内熱口幹。
小便赤澀。
若疝則小腹痛牽引腎子。
少熱多寒。
好飲熱湯為異耳。
若水疝。
雖腫而光。
雖痛有時不紅不熱。
按之軟而即起為異耳。
宜以針引去水氣則安。
内服本門之藥。
不作。
忽然囊紅發熱。
陰子一大一小。
狀若傷寒。
其發迅速者。
卵子瘟也。
宜灸肩尖穴。
七壯或九壯。
即愈。
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取穴法。
立棍一條。
伸手扶棍。
以手與肩平為則。
則肩上有窩。
窩即穴也。
囊内睾丸上。
忽然突出一點。
堅硬如箸頭。
疼痛異常。
身發寒熱者。
暗疔也。
(治見疔門)因患痔漏久而串及于囊者。
腎囊漏也。
(治見漏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清肝滲濕湯 治囊癰。
發熱腫痛。
小水不利者。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柴胡膽草(炒黑)栀子花粉黃芩(各一錢)澤瀉木通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六味地黃丸绀珠丹神授衛生散托裡消毒散如意金黃散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瑩珠膏(俱見首卷)蟾酥條(即蟾酥丸見疔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腎囊風者。
陰囊作癢。
甚則疙瘩頑麻。
破流脂水。
由肝經風濕所緻。
宜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濕湯、蒜豉丸服之。
蛇床子湯熏洗之。
龍膽瀉肝湯 治囊風濕癢。
及陰腫淋澀等症。
膽草(用柴胡拌炒)黃連(用吳茱萸拌炒)餘如常法。
(見疳瘡門) 蒜豉丸 治陰汗濕癢。
淡豆豉為末。
煨大蒜搗和為丸。
桐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空心用紅棗燈心湯送下。
蛇床子湯 囊風疙瘩作癢。
搔之作痛。
蛇床子威靈仙歸尾苦參(各五錢)水煎。
熏洗。
一加白礬。
一用茄科煎洗。
一用溫醋洗。
一用姜湯洗。
野狼毒膏 治前症。
并一切癢瘡。
野狼毒槟榔硫黃文蛤川椒枯礬蛇床子大風子(各三錢)為末。
用香油一大盞。
前滾。
入皮硝三錢。
再煎滾。
下公豬膽汁一個和勻。
調前藥。
擦患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下部前 腎髒風瘡。
即腎囊風也。
以其久之則有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手叉白色等症。
及上攻下注。
遍體生瘡。
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雲。
前症因精氣不調。
襲風所緻。
白附子白蒺藜(炒去刺)黃(蜜炙)羌活(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鹽、酒送下。
或用豬腰子剖開。
摻藥加鹽。
煨熟食之。
婦人血風瘡。
亦驗。
青苋膏 治前症。
并婦人臍下連二陰生瘡。
狀如馬刀。
痛出黃汁。
食減身浮。
二便澀滞。
由中下二焦風熱所緻。
若熱氣不出。
當作内痔腸癰。
馬齒苋四兩。
研爛。
入青黛一兩。
再研勻。
塗之。
稍幹再換。
消腫止痛退熱。
立驗。
内再服八正散。
尤佳。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肩部 經絡 肩之上廉屬手足少陽經。
前廉屬手陽明經。
後廉屬手太陽經。
肩疽 生于肩。
腫赤引背。
靈樞為癰。
甚連腦脅。
治宜汗之。
須汗。
出至足無害。
四五日内逆。
KT之。
一灸會宗穴三七壯。
甚者灸肩真穴七壯。
肩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
恐膿深徹骨。
慮傷筋脈拘攣。
宜緩筋之藥餌之。
過肩疽 腫發兩肩及兩膊連胛骨者。
一名幹疽。
一名丁疽。
令人寒戰口噤。
身熱不赤。
此手足三陽交會之所由。
風襲熱郁所緻。
十日可刺。
無血者死。
太陰疽 生肩胛骨上。
一名肩後疽。
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緻。
即蓮子發也。
若色黑喘嗽。
大渴胸滿。
脈微者不治。
蜂窠疽 生于肩前一二寸。
先熱後寒。
皮赤。
潰有四十九竅。
形如蜂窠。
灸三間穴二七壯。
上按症與腫瘍潰瘍總治例同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部(自肩至肘曰) 經絡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實則肢腫。
陽虛則肢滿。
又雲。
脾主四肢。
脾實則四肢不舉。
(濕盛也)脾虛則四肢不用。
(懈惰也)又臂須别六經。
究其痛在何經。
加以本經之藥行其氣血。
則症愈矣。
别經之法。
以兩手伸直。
貼身垂下。
大指居前。
小指居後而定之。
則其臂之前廉者屬陽明經。
以升麻、白芷、幹葛行之。
後廉屬太陽經。
以本、羌活行之。
外廉屬少陽經。
以柴胡行之。
内廉屬厥陰經。
以柴胡、青皮行之。
内前廉屬太陰經。
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
内後廉屬少陰經。
以細辛、獨活行之。
又薄桂味淡。
能橫行手臂。
引他藥直至痛處。
白姜黃之性亦同。
何則。
為非辛不能以達四肢也。
治肩膊風寒濕一切疼痛。
服蠲痛無憂散。
立止。
(見諸痛門) 癰 臂表裡俱腫。
色赤而堅。
惟肘節處差小。
故又名藕包毒。
灸少海穴七壯。
疽 生肩下連腋。
灸會宗穴七壯。
樂疽 生肩内。
堅如鵝子。
按之痛入骨。
惡風。
灸腋門穴三七壯。
肩風毒 生臂上節。
腫連肩。
臂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
或從肘引至手接骨處。
由榮衛不調所緻。
如膿深徹骨。
慮傷筋脈拳縮。
治宜緩筋之藥。
魚肚發 生于臂内。
按上症。
初宜衛生散。
或蠲痛無憂散加羌活、獨活、桔梗、桂枝。
酒水煎服。
若漫腫無頭。
服敗毒藥不消者。
十全大補湯加桔梗、桂枝托之。
托之不應者。
由濕痰流注經絡也。
榮衛返魂湯加南星、酒芩調之。
若臂痛不能舉。
及左右轉痛者。
由中脘伏痰也。
宜千金指迷丸、九轉玉華丹導之。
脈細皮寒。
瀉利不食者。
為五虛。
雖盛暑之時。
托裡溫中湯之類溫之。
甚者臍膜冷痛昏愦。
灸左乳下黑肉盡處二七壯。
脈緊細而筋攣者。
肝虛而有風寒也。
四物湯加丹皮、澤蘭、白術。
潰深不痛。
胃氣虛也。
膿水清稀。
瘡口不合。
氣血虛也。
俱大補之。
石榴疽 生肘上寸餘。
亦生于各經及臂。
初起黃粟小泡。
根便開大。
色紅堅硬。
腫如覆碗。
破翻如榴。
寒如瘧。
由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所緻。
初起宜蟾酥丸汗之。
外以艾灸九壯。
貼蟾酥餅。
蓋膏。
腫處敷金黃散。
次服消毒無憂散加菊花清之。
煩躁熱甚者。
護心散、金液戊土丹。
九日後作稠膿。
痛減進食。
表裡俱退者。
可保無虞。
反此者逆。
潰後同潰瘍調理。
一法。
破後惟菊花蕊煎湯洗之。
最佳。
次以菊花燒灰存性。
加輕粉兌勻敷之。
諸藥不及此。
或灸天井穴。
肘癰 生于肘尖。
經雲。
心肺有邪。
其氣留于兩肘。
治同臂癰。
白芷升麻湯 治臂腫痛。
乃陽明經分野。
由八風之變者。
然身半以上風受之。
治宜卻風邪。
和經脈。
使無壅滞。
亦發表之意也。
黃(二錢)酒芩(二錢)生芩(一錢)白芷(八分)連翹(二錢)升麻(五分)桔梗(五分)酒紅花(三分)炙甘草(三分)酒水各一鐘。
煎八分。
食遠熱服。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部(自肩至肘曰) 神授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裡溫中湯金黃散護心散(俱見首卷)蠲痛無憂散(見諸痛門)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九轉玉華丹千金指迷丸(俱證治粗評)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瘡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臂部 經絡 與部同。
腕癰 生手屈處。
由手三陽風熱所緻。
兌疽 生手腕動脈之間。
筋寄之上。
痛徹手膊。
穿骨疽 生兌疽之上三寸。
兩筋之間。
骨蝼疽 生于手臂陽明分野。
初起如粟如豆。
旬日内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
由積憂郁怒所緻。
善于遊走。
發搐拘急。
見惡症者不治。
亦由陰虛之極。
火獨光之。
故發暴而死速也。
蝼蛄串 生兩手。
及手背内關前後。
初起筋骨隐痛。
漫腫堅硬。
不紅不熱。
或連腫數塊。
日久被流白漿。
串通諸竅。
腫痛仍在。
虛症并生。
由思慮傷脾氣郁所緻。
惟氣血澆薄者多有之。
始終俱宜益氣養榮湯。
加味逍遙散。
扶助元氣。
十中可保二三。
如補而不應者不治。
臂癰 生于臂。
見前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經絡 大拇指屬手太陰肺經。
食指屬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屬手厥陰心胞絡經。
無名指屬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屬手少陰心經。
手發背 生于手背。
初如水刺。
無頭漫腫。
破爛至骨。
由二陽經風熱所緻。
宜羌活散。
熱加姜黃。
寒加桂枝。
有表症者。
绀珠丹汗之。
裡症者。
内疏黃連湯下之。
元氣虛者。
宜大補之。
手心毒 生于手心。
一名穿掌毒。
由心胞絡經積熱所緻。
手癰 生于手心。
偏于掌邊。
一名穿埂毒。
二症治同手發背。
外用藕節煎湯浸洗。
再搗田螺肉敷之。
病蝦 生于手背。
腫赤如蝦。
用消毒等藥。
外以鹽糟油炒令香。
淬以熱湯。
淋洗患處。
合谷疔 生于虎口。
又名虎口疽。
丫叉毒。
擘蟹毒。
皆其名也。
如初生小泡疙瘩。
癢熱痛者。
多有紅絲上腋。
由手足陽明濕熱攻注。
初宜刺破瘡頂。
搽拔疔散。
蓋膏。
餘腫處磨離宮錠子塗之。
内服蟾酥丸。
或绀珠丹汗之。
膿成脹痛者針之。
插蟾酥條。
膏蓋自愈。
手叉發 為五指叉處結腫痛也。
治同虎口疽。
灸内關間使各三七壯。
調疽 生于手大指頭。
若生于别指指頭。
則又名疽、敦疽也。
初發如粟如豆。
漸大如桃如李。
青紫麻木。
癢痛徹心。
俱由肺經積熱所緻。
四日宜刺。
得膿血者生。
黑血者死。
若黑色無膿不痛者。
則又名斷指也。
治宜截之。
與脫疽同治。
(見足部) 蛇頭疔 生于手指尖。
一名天蛇毒。
腫若蛇頭。
痛楚連心。
寒熱交作。
由心經心胞絡二經積熱所緻。
初起用代指膏。
豬膽敷抹。
若用陽燧錠子于指頭上灸五壯。
反大痛。
少時即愈。
或内服蟾酥丸汗之。
失治。
破後腫仍不消者。
插蟾酥條。
黑膏蓋之。
腐爛者。
紅黑二膏貼之。
虛而不斂者補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兩旁。
蛇背疔生于指甲之下。
蛇腹疔又名魚肚疽。
生指中節前面。
腫如魚肚。
蛇節疔 又名蛀節疔。
生指中。
節面背俱腫。
泥鳅疽其腫甚于蛀節疔。
俱痛連肘臂。
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
即宜針之。
然針亦有法。
如手指有毒。
用繩或細帶。
先紮指根。
如掌背生毒。
用繩帶先紮手腕。
少時。
則手指掌處。
脹急難堪。
随用铍針劃破。
出膿水令完。
以藥水洗淨。
摻生肌藥令遍。
随以膏藥裹之。
絹條縛之。
畢。
方去所紮繩帶。
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邊。
熱腫痛。
結膿甚者。
指甲脫落。
症類指疽。
然無蘊毒。
故不黯黑也。
由血熱所緻。
得冷藥一味漬之。
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節。
背面通腫。
形如蟬肚。
與泥鳅癰相似。
然此症初起。
不紅不熱不痛。
日久方痛。
痛久方腐。
腫仍不消。
非若鳅癰之暴發也。
由手少陰痰氣凝滞而生。
腫則以離宮錠子塗之。
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
内服滋補之藥。
免變虛勞。
是症非以年計。
不可以言愈也。
瘡 生于手足。
形如茱萸。
相對癢痛。
破流黃汁浸淫。
時瘥時發。
由風濕客于膚腠也。
以殺蟲為主。
用藜蘆膏敷之。
狐狸刺 由手指揩着庭木。
痛不可忍。
十日後。
瘡口日深。
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塗之。
鵝掌風 初起紫班白點。
久則皮枯堅濃。
或破裂不已。
由胃熱血燥。
兼外受風寒所緻。
亦有因生時瘡。
餘毒未盡。
結于此。
宜二礬散洗之。
三油膏搽之。
或绀珠膏久貼亦愈。
再與楊梅門參考。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羌活散 治手發背。
及手掌毒。
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威靈仙甘草用水、酒各一鐘。
煎一鐘。
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黃樸硝(等分)用豬膽汁。
少加香油調塗。
藜蘆膏 治瘡癢痛。
黃水浸淫。
藜蘆苦參(各一兩)豬脂(半斤)浸七日。
煎十數沸。
去渣。
入松香一兩化。
離火。
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
攪勻塗之。
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皮膚枯濃。
破裂作痛。
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斤)水十碗。
煎數滾聽用。
先以桐油搽患處。
次以紙撚蘸桐油。
點着向患處熏之。
片時。
次用前湯乘熱貯淨桶内。
手架上用布蓋。
以湯氣熏之。
勿令洩氣。
特微熱傾入盆内。
蘸洗良久。
一次可愈。
七日不可見水。
一用婦人經布。
滾水洗下。
炸患處。
效。
二油膏 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朱(一兩)鉛粉(二錢)麝香(二錢)成膏。
搽患處。
火烘之。
以油幹為度。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手部 绀珠丹 内疏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