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部(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内曰股)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股部 (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内曰股) 經絡 前廉足陽明胃經。

    後廉足太陽膀胱經。

    外廉足少陽膽經。

    内廉足厥陰肝經。

    内前廉足太陰脾經。

    内後廉足少陰腎經。

     股陰疽 生股内陰囊之側。

    形長微赤痛甚。

    膝曲難伸。

    上發下。

    易治。

    下發上。

    難醫。

    灸商丘穴七壯。

    或灸膝下外廉橫骨盡處。

     陰疽 生夾縫之下三寸。

    在左。

    漫腫。

    痛連陰子。

    上及小腹。

    下及大腿。

    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 生夾縫之下。

    在右。

    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熱。

    腫無頭。

    疼痛徹心。

     肚門癰 生于大腿肚。

     箕門癰 生股内近膝。

     股陽疽 生股外側。

    靈樞雲。

    腫不變色。

    内薄于骨。

     環跳疽 生環跳穴。

    漫腫隐痛。

    尺脈沉緊。

    腿不能伸。

     按上症。

    初起紅腫痛者。

    神授衛生散。

    漫腫大痛者。

    内托黃湯。

    痛而筋攣。

    脈弦而緊者。

    绀珠丹汗之。

    痛止。

    易以神應養真丹。

    遍身走痛。

    兩日後腳面結腫。

    腿股結塊。

    脈浮輕重緩者。

    由寒邪外襲也。

    绀珠丹汗之。

    痛止。

    則宜托裡。

    倍加參、術、歸、。

    腫便閉。

    煩躁飲冷。

    脈數者。

    熱淫于内也。

    内疏黃連湯、貴金丸下之。

    腫痛寒熱。

    發渴。

    脈洪數而有力。

    飲食如常者。

    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滞也。

    槟蘇敗毒散。

    腫痛寒熱止。

    易以逍遙散。

    腫痛色不變。

    寒熱。

    食少體倦者。

    由脾虛濕痰下注也。

    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

    患此入房。

    腫硬二便不通者。

    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

    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

    十全大補湯加牛膝。

    外以豆豉餅灸之。

    再瘡口紫陷者。

    再加大附子。

    外以附子餅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

    諸虛皆禀于胃。

    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

    俟食進。

    更以十全大補。

    膿出。

    惡寒不食。

    脈細如絲者。

    用人參一兩。

    附子三錢。

    姜、棗煎服。

    潰而反痛。

    氣血虛也。

    峻補之。

    補之則氣化。

    氣化則痛自除。

     再環跳疽者。

    由脾移寒于肝也。

    惟黃狗下颏方神驗。

    兼助以胃氣。

    更宜外刺委中穴。

    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 (生大腿外側) 咬骨疽 (生大腿内側)腫下而堅者發于筋骨。

    乃陰寒入骨之病也。

    初起則寒熱交作。

    稍似風邪。

    随後筋骨作痛。

    不紅不熱。

    疼至徹骨。

    甚者不能曲伸。

    或皮肉微急。

    洪洪如肥狀。

     是症皆宜灸之熨之。

    以散毒瓦斯。

    補陽氣。

    溫脾氣為主。

     灸法。

    于痛處周遭。

    灸之百壯。

    起泡可治。

    無泡難治。

    或以箸頭點痛處。

    墨記之。

    艾灸百壯。

    以爆為度。

    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

    又附骨疽灸懸鐘穴七壯。

    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

    環跳穴痛灸昆侖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

    以绀珠丹汗之。

    次以大防風湯。

    行經絡活血補虛。

    生于尻臀。

    漫腫作痛者。

    内托羌活湯。

    生内股近膝。

    漫腫不痛者。

    内托柴湯。

    生腿外側。

    漫腫作痛者。

    内托酒煎湯。

     然必外兼灸之。

    熨之。

    淋洗之。

    以助其陽。

    蓋腎主骨。

    腎虛則骨冷。

    寒邪乘之。

    則氣血凝滞。

    但能為腫。

    不能為膿。

    故流注者。

    乃傷寒之餘毒。

    由表之未盡也。

    附骨疽者。

    乃流注之壞症。

    由涼藥之誤也。

    久之陰極生陽。

    寒化為熱。

    熱甚則肉腐。

    化而為膿也。

     欲作膿者。

    附子八珍湯。

    膿成脹痛者針之。

    實者膿稠。

    十全大補湯。

    虛者膿清。

    保元大成湯。

    若氣敗者死。

    食少體倦者。

    香砂六君子湯。

    脾虛寒熱者。

    補中益氣湯。

    久潰不已者。

    必出朽骨。

    視其膿。

    膿白清稀者。

    朽骨初脫。

    肉深難取。

    膿白而稠者。

    朽骨将出。

    肉淺可取。

     大抵瘡疽。

    旬日不退。

    則宜托裡。

    有膿針之。

    有腐取之。

    虛則補之。

    方能收十全之功。

    有因複犯房欲勞傷。

    緻令寒熱互變。

    氣血乖違。

    經脈橫解。

    受病日深。

    以成斯疾者。

    則大腿漸漸腫如冬瓜。

    上過胯腹。

    下連足底。

    牽連漫腫。

    日久潰膿。

    色白腥穢。

    腫痛不減。

    元氣日衰者。

    終為不治。

     腿遊風 外腿忽然赤腫熱痛。

    按之如泥不複起者。

    由風熱相搏所緻。

    宜砭去惡血。

    服當歸拈痛湯。

    及绀珠丹和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股部 内托羌活湯 治尻臀堅硬腫痛。

    兩尺脈緊數。

    按之無力者。

     羌活(一錢)黃柏(酒浸二錢)防風歸尾本(各一錢)黃(一錢五分)肉桂(三分)連翹蒼術陳皮甘草(各六分)紅花(五分)用酒、水各一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内托酒煎散 治寒濕發于腿外側少陽經分野。

    患癰或附骨癰。

    堅硬漫腫作膿。

    或流至足陽明經者。

     黃當歸(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升麻黃柏甘草(各四分)用酒、水各一鐘。

    煎一鐘。

    食前溫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不足。

    風邪乘于兩膝作痛。

    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

    因名鶴膝風。

    乃敗症也。

    非此方不能治。

    又治附骨疽。

    皮色不變。

    大腿通腫。

    疼痛無奈。

    及痢後腳痛緩弱。

    不能行步。

    或腿膝腫痛。

     防風(三錢)人參(二錢)白術黃杜仲牛膝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羌活大附子甘草(各一錢)用生姜三片。

    水二鐘。

    煎一鐘。

    食前服。

     神應養真丹 治足厥陰肝經。

    為四氣所襲。

    腳膝無力。

    及左癱右瘓。

    手足頑麻。

    語言謇澀。

    遍身疼痛。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酒蒸搗膏)羌活天麻木瓜菟絲子等分為末。

    入前地黃膏。

    加蜜。

    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

    空心。

    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颏方 治肚癰。

    小腹癰。

    及腿内貼骨癰。

    神效。

    然而亦治發背。

    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

    更效。

     黃狗下颏(連舌連皮毛劈下。

    入罐内。

    鹽泥封固。

    鐵盞封口。

    一炷香。

    覺煙清即止。

    取出。

    色黑如炭為度。

     全要存性。

    若帶白色。

    其性已過。

    則無用矣。

    用時研極細末。

    宜于屠家取已殺者制用。

    若生取特殺。

    則反招不祥。

    慎之戒之。

    )豆粉(俗名水寒豆。

    又名小寒豆。

    生用為末。

    )白蔹上三味。

    各為末。

    等分和勻。

    每服以五錢為率。

    黃酒空心調服。

    外以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

    其驗。

    以服藥後。

    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

    散腫止痛。

    而不知可以内服。

    為下部癰疽内消之聖藥也。

    一轎夫環跳穴痛甚。

    如雞啄火灼。

    與此藥三錢。

    酒服之。

    未愈更進一服。

    則霍然如失。

     穿山甲散 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

    能托裡排膿。

    及附骨疽在裡能内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蛇蛻(二錢五分)頭發(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穿山甲(二錢五分)為末。

    每服二三錢。

    加乳香末五分。

    溫酒調服。

    些三生散加穿山甲也。

    治附骨疽神效。

     栝蒌内托散 癰發于腿外側者。

    善能活血消毒。

     栝蒌(一個半生半炒)人參歸尾沒藥(各五錢)甘草(一錢)黃酒二碗。

    煎一碗。

    食前服。

     還少丹 治鶴膝風等症。

    此藥補肝腎。

    進飲食。

    誠對症之良劑也。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苁蓉(酒浸去鱗焙幹酥炙)杜仲(酒姜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菟絲子(酒蒸等分)上為末。

    煮紅棗肉。

    加蜜為丸。

    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

    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 治骨節疼痛。

    濕痹麻木筋攣等症。

     西聖膏(一斤見首卷)加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為末。

    入膏内。

    攪勻。

    攤貼痛處。

     外灸方 治風寒濕氣。

    腰腳疼痛。

     良姜防己等分為末。

    搗大蒜和為餅。

    安痛處。

    鋪艾灸之。

    以痛至不痛。

    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 治膝痛。

    并寒濕香港腳。

     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上為末。

    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升膏 治附骨疽痛。

     銀朱為末。

    燒酒調敷。

    如腫毒。

    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 治骨疽。

    膿汁敗壞。

    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亂頭發(雞子大一團)豬脂油(四兩)二味枯。

    去渣收用。

    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

    淋洗瘡口。

    拭幹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瘡。

    用密陀僧末。

    生桐油調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股部 一人股内側痛久。

    醫作痛風治。

    月餘罔效。

    膿熟肉濃。

    不能穿穴。

    因潰入腹。

    精神昏愦。

    粥藥不進。

    請予視之。

    脈細如絲。

    氣息奄奄欲絕。

    曰。

    可治。

    以铍針刺腹。

    膿大洩數升。

    然皆清膿如水。

    瘡口如蟹吐沫。

    疑其透膜。

    曰、無傷也。

    投以參、、附子。

    加以厥陰引經藥。

    大劑服之。

    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

    食大進。

    日HT飯升餘。

    肉數脔。

    旬日而愈。

    所以知其可治者。

    潰瘍之脈。

    洪實者死。

    微細者生。

    今脈微細。

    形症相合。

    知其受補也。

    所以信其不透膜。

    即透膜亦可治者。

    無惡候也。

    服八味丸者。

    使腎氣旺而上升。

    則胃口開而納食也。

    瀉膿雖多。

    更進以開胃藥。

    使多食粱肉以補之。

    肌自速生。

    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股部 神授衛生散绀珠丹内疏黃連湯貴金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按穴灸法八珍湯保元大成湯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逍遙散(見瘰門)槟蘇敗毒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膝部 經絡 經曰。

    肉之小會為溪。

    溪者。

    二肘二膝四腕也。

    又曰。

    脾病在溪。

    又曰。

    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

    諸筋皆屬于節。

    筋病皆屬于節。

    又屬乎肝也。

    筋病無多食酸。

    忌用風藥。

    諸癰發于節而相應者。

    不治。

    (應為内發透外也)發于陽者百日死。

    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陽為諸節之背陰為諸節間也) 疽 發于膝。

    靈樞雲。

    其狀大癰。

    色不變。

    寒熱而堅。

    勿石。

    石之者死。

    柔之者生。

     膝癰 膝蓋腫痛也。

    初起。

    用衛生散加牛膝。

    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 膝之兩傍有穴。

    名鬼眼穴。

    初起腫痛如錐。

    寒熱偏劇。

    宜绀珠丹和之。

     鶴膝風 兩膝内外皆腫。

    寒熱間作。

    痛如虎咬。

    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

    屬足少陽陽明二經。

    初宜绀珠丹汗之。

    外以玉龍膏酒調敷之。

    以住痛回陽。

    如汗後腫痛不減。

    陰寒深伏也。

    大防風湯溫之。

    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

    灸膝眼穴二七壯。

    甚者見青筋。

    痛引足心。

    灸三陰交穴二七壯。

    待膝伸直為止。

    再甚者。

    則于膝頂上灸七壯。

    乃秘穴也。

     遊膝風 隻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

    發微熱。

    不甚腫。

    初宜绀珠丹汗之。

     石疽 腫不變色。

    漫腫疼痛。

    堅硬如石。

    此寒氣之腫也。

    或搗生商陸根。

    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 其熱緩慢。

    積日不潰。

    久乃黯紫。

    皮肉俱爛。

    二症俱宜溫補。

     按上諸症。

    雖雲腫有淺深。

    感有輕重。

    其所受皆因真氣虛而邪氣得以深襲之也。

    故附骨疽、鶴膝風等症。

    由腎虛者多有之。

    前人用附子者。

    為溫補腎氣。

    又能行藥勢以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露卧。

    為冷氣所襲者。

    則不能轉側。

    乍熱而無汗。

    按之其痛應骨。

    為賊風所傷者。

    則不甚熱而惡寒。

    不時汗出。

    熨之而痛少止。

    俱服大防風湯。

    敷玉龍膏可愈。

    如失治。

    則變攣曲偏枯之敗症矣。

    又兩膝腫痛而腿筋弛長者。

    由陰虛濕熱所乘也。

    主以六味丸。

    佐以八珍湯加牛膝、杜仲。

    間以補中益氣湯。

    又脾胃虛者。

    以補中益氣湯。

    若精涸口幹。

    中氣不足也。

    加五味子。

    頭暈頭痛。

    陽氣不升也。

    加蔓荊子。

    肝腎傷者則形瘦嗜卧。

    寝息發熱。

    痰盛作渴。

    小便頻數。

    五髒虛損也。

    俱宜六味地黃湯。

    臍腹疼痛。

    夜多漩溺。

     腳膝無力。

    頭暈吐痰。

    腎氣冷敗也。

    俱宜八味地黃丸。

    膿成及潰後畏寒憎寒者。

    陽氣虛也。

    水清稀不生肌肉者。

    氣血虛也。

    虛熱往來有時而動者。

    無根虛火也。

    俱宜十全大補湯。

     按上三湯。

    俱佐以大防風湯為要。

    再如食少腹脹。

    脾胃虛也。

    四君子湯。

    面色痿黃。

    脾胃弱也。

    六君子湯。

    發熱晡熱。

    陰血虛也。

    四物加參、、白術。

    發熱大渴而不欲近衣。

    面目赤色。

    脈大而虛者。

    血虛發燥也。

    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 生膝後折紋中。

    堅硬如石。

    微腫微紅。

    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也。

    治緩則筋縮而成廢疾。

    宜刺委中穴筋上。

    出紫黑血。

    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藥。

    候瘀血下。

    自消。

     上水魚生折紋之側。

    結長核如魚。

    作腫痛。

    宜用針亂刺核上。

    出其惡血。

    再以活瘀之藥敷之。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膝部 加味二妙散 治膝腫初起者。

     黃柏(七分)蒼術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用水二鐘。

    煎八分。

    加姜汁二匙。

    食前服。

     藥酒方 治鶴膝等風。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胫骨草烏(姜汁浸炒)威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黃連洗)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穿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杵如泥)燒酒二十斤。

    黃蠟四兩。

    入壇内。

    封口。

    重湯煮三炷香。

    取出埋土内三日。

    空心食前任服。

    核桃肉過口。

     五加皮酒方 治鶴膝等風。

     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鬥)煮三香。

    日二服。

    以醺為度。

     洗方 治鶴膝等風。

     蕲艾(半斤)水煎蒸洗。

    洗一次。

    消一分。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膝部 神授衛生散绀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見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胫部 三裡發 生三裡穴。

    形如牛眼。

    五七日出黑血。

    拘急冷痛。

    由勞力傷筋所緻。

    惟宜湯藥射其外。

    自愈。

     腓發 生足小肚。

    寒熱煩躁。

    由腎虛積熱所緻。

    初宜衛生散加牛膝、木瓜。

    已潰。

    用十全大補湯及腎氣丸補之。

    出清水者死。

     黃鳅癰 生小肚内側。

    長三四寸。

    一名胫陰疽。

    微紅微腫。

    堅硬加石。

    痛甚。

    由脾經濕熱。

    或肝經積憤所緻。

    初宜五香流氣飲。

    加下部引經藥。

    潰而出清水。

    嘔吐不食者。

    不治。

     青蛇毒 生足肚之下。

    亦長二三寸。

    寒熱不食。

    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

    蛇頭向下者順。

    向上難治。

    宜針蛇頭。

    出黑血。

    搽拔疔散。

    腫處塗離官錠子。

    内服藥與腓發同。

     接骨發 生足接骨之上。

    足肚之下。

    形如核桃。

    色赤堅腫。

    不痛。

    宜早出膿。

    慮其損筋。

     附陰疽 生于内踝以上三寸。

    靈樞為兔齧。

    初起小泡。

    漸生赤腫。

    痛能徹骨。

    如無膿者。

    不治。

     内踝疽 生于内踝骨上。

    一名鞋帶癰。

    靈樞為走緩。

    色不變而石。

    屬肝胃二經虛熱。

     外踝疽 生于外踝骨上。

    屬膽與膀胱虛熱。

     穿踝疽 初則内踝腫痛。

    久則串及外踝。

    内外通腫也。

    由足三陰經虛熱下注。

    初宜绀珠丹、榮衛返魂湯。

    膿成者針之。

    潰者補之。

    補而不應者。

    必成廢疾。

    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 生于足胫。

    狀如牛眼。

    由風濕外浸。

    初宜绀珠丹加下部藥。

     瓜藤纏 生于足胫。

    結核數枚。

    腫痛久之。

    潰爛不已。

    屬足太陽經濕熱。

    初宜榮衛返魂湯加減。

    或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 生于足肚。

    紅腫熱痛。

    宜紫蘇流氣飲。

    及槟榔丸。

     血風瘡 生于胫。

    一名爪風瘡。

    由三陰經風虛血燥所緻。

    初發則瘙癢無度。

    破流脂水。

    日漸沿開。

    宜當歸飲子加栀子、柴胡。

    忌投風藥。

    如寒熱食少體倦者。

    肝脾郁火也。

    八味逍遙散。

    晡熱盜汗者。

    腎肝虛也。

    六味地黃丸。

    若婦人。

    則由經脈不調。

    血氣漬于足陽明也。

    五積散加黃柏、牛膝。

    俱外兼敷洗。

     瘡 女人為裙風褲口。

    生于外者。

    由三陽經濕熱。

    易治。

    宜胃苓湯。

    加紫蘇、牛膝以滲濕。

    次服八珍湯。

    加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生于内者。

    由三陰經虛熱。

    難瘥。

    宜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白芍藥。

    及六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

    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鳝漏 生于腿肚成瘡。

    孔深出水。

    用鍛石二三升入盆内。

    沖百沸湯。

    先熏後洗。

    以瘡發癢為效。

     四彎風 生于腿彎腳彎。

    一月一發。

    癢不可忍。

    形如風癬。

    搔破成瘡。

    用大麥一升入砂鍋内。

    水煮麥開花為度。

    乘熱先熏後洗。

    日二三次。

    五七日可愈。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胫部 紫蘇流氣飲 治腎氣遊風。

     紫蘇濃樸陳皮香附槟榔大腹皮桔梗芍藥白芷甘草用水二鐘。

    生姜三片。

    紅棗二個。

    煎一鐘。

    食前服。

     槟榔丸 治症同前。

     槟榔(二兩)枳殼(二兩)大黃(四兩)木瓜(兩半)木香(一兩)為末。

    煉蜜為丸。

    桐子大。

    每取三十丸。

    酒水任下。

     當歸餅子 治血燥膚癢。

    及風熱瘡疥。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荊芥白蒺藜何首烏(各一錢)黃(五分)甘草(五分)水二鐘。

    煎一鐘。

    食遠服。

     搜風順氣丸 (見痔漏門并癞風門)治腰腿疼痛。

    風濕香港腳。

    及下注一切惡瘡。

     海桐皮酒 治風熱腫痛。

     海桐皮五加皮薏苡仁獨活防風全蠍(炒)杜仲(炒)牛膝(各一兩)生地(三兩)上咀。

    入布袋内。

    浸無灰酒一鬥五升。

    密封。

    春冬浸七日。

    夏秋浸三日。

    任服。

     玄精湯 洗血風瘡。

    并賺瘡。

    癢至徹骨者。

     用鹽鹵水溫洗之。

    或食鹽一碗。

    滾水沖化洗之。

    洗去腐肉。

    以出紅筋為度。

    則好肉自生。

    次用雄黃、黃柏各二兩。

    輕粉三錢。

    和勻敷之。

    絹帛紮之。

    半月方解。

    一用漏蘆煎湯洗之。

     乳香法紙 治爪風等瘡。

    及一切寒濕瘡。

     呈文油紙四張。

    每張篩乳香末二錢五分。

    雙折。

    卷一寸闊。

    複作三折。

    兩頭線紮。

    用甘草一兩二錢。

    水三碗。

    煮紙。

    須壓之。

    煮一炷香取起。

    去線。

    将紙攤桌上。

    每張用輕粉三錢。

    不可研篩紙上。

    用棕帚刷之。

     令勻。

    陰幹收用。

    用時随大小剪貼。

    三日一換。

    自然生肌。

    如無水出。

    不必再換。

     銀蠟法紙 治症同前。

     濃綿紙鋪熱铛上。

    用黃蠟于紙上擦之。

    令蠟化入紙内。

    候冷。

    用真輕粉勻篩紙上。

    折注壓收。

    用時随瘡大小剪塊。

    唾潤紙貼之。

    一日一換。

    即瘥。

     柏粉膏 治血風等瘡。

     輕粉為末。

    用生地瀝青調。

    随瘡大小攤紙上。

    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過。

    貼之。

    布紮緊勿動。

    先三日痛。

    次二日癢。

    再二日共七日去藥。

    已全愈矣。

     三益膏 治血風瘡。

     先用銀朱加蓖麻子肉。

    杵如泥。

    作夾紙膏貼。

    去黑肉令盡。

    随煮豬頭肉湯洗之。

    次用青布五寸。

    入生豬闆油一兩。

    白蠟末三錢。

    卷條燃着。

    按其油搽之愈。

     生香膏 瘡血風等症。

     白松香(四兩用蔥汁煮幹為末)加生豬闆油(二兩)搗成膏貼之。

    次用紅粉生肌。

     绛硼膏 治下部一切寒濕血風頑等症。

     香油(半斤)荊芥防風川椒(各一兩)槐枝(二兩)杏仁(五錢浸七日)煎枯。

    去渣。

    入黃蠟一兩溶化。

    離火。

    再下硼砂(五錢)乳香沒藥兒茶(各三錢)黃丹(一錢)血竭(二錢)一加樟腦(五錢)白花蛇(炙一錢五分)攪勻。

    收用。

     非疥藥 胫瘡多年不愈者。

    此效。

     水銀文蛤鉛粉松香(各三錢)陀僧(一錢)銀朱(五分)樟腦(四錢)象牙(二錢)珍珠(二分)大風子(三個)核桃肉(十三個)共搗勻。

    加香油調敷。

     松油膏 治血風等瘡。

    諸藥罔效者。

     枯礬(十兩)礬紅(二兩)麝香(三分)冰片(五分)熊膽(一錢)輕粉(三錢)乳香沒藥黃丹甘草黃柏大風子肉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錢)雄黃蒼術濃樸苦參(各一兩)上為末。

    先用槐枝、蔥、艾、川椒煎水洗過。

    次用松油調敷。

    紙蓋布紮。

    二日一換。

    敷洗如前。

     取松油法 取松節五六斤。

    劈如指尖粗細。

    用水缸一個。

    貯水于内。

    用銅盆一個。

    水浸。

    盆底與缸平。

     上用米篩一個。

    堆松節于篩上。

    次用稻草灰蓋松節令密。

    頂上置火。

    倘松節煙出。

    即用灰蓋之。

    松油自下盆内。

    瓷瓶收之。

    勿令洩氣。

    其松節燒過而米篩不壞為異。

     弘濟膏 治下部浸淫瘡疥。

    及上部頭面蝕等瘡。

     雄黑豆炒爆研破。

    入酒瓶内。

    與血餘相間鋪之七八分滿。

    以鐵絲罩口。

    或槐、柳枝塞之。

    次将方磚一個。

    中鑿一孔。

    以瓶口倒合于磚。

    口内泥封密。

    再次挖地一井。

    井内安碗一個。

    将磚蓋井上。

    以瓶口對碗為要。

    磚四圍封密。

    勿令通風。

    次以幹馬糞堆磚上。

    以埋過瓶底為度。

    尖上燃火焚之。

    過宿俟灰冷。

     取出碗内油。

    以鵝翎蘸掃患處。

     頑蒸法 取豆腐切指濃片。

    随瘡大小貼之。

    腐上鋪艾灸之。

    灸完加艾。

    以腐水幹。

    換腐再灸如前。

    腐以三換。

    艾以斤許為度。

    則頑腐皆化。

    次敷他藥。

    方能獲效。

     一用面作井。

    圈圍瘡口。

    井内安蠟餅一銅錢濃。

    蠟上鋪艾灸之。

    其蠟則化入瘡内。

    俟火盡去艾灰。

    其瘡之腐肉。

    及四邊鎖口。

    盡行挑去。

    換生肌藥收口。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胫部 衛生散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八珍湯離宮錠子绀珠丹(俱見首卷)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八味逍遙散(見瘰門)拔疔散(見疔瘡門)五香流氣飲(見流注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足部 經絡 足趺屬肝膽胃三經。

    足大指屬肝脾二經。

    次指中指俱屬胃經。

    四指屬膽經。

    小指屬膀胱經。

     足跗發 一名足發背。

    屬肝胃二經之會。

    由濕熱乘虛下注也。

    初宜衛生散。

    加木瓜、槟榔、紫蘇之類為引。

    壯實者由風痰熱積而成。

    宜牛黃金虎丹。

    繼以十全大補湯。

    托裡溫中湯。

    陽疽發足趺。

    膿稠可治。

     膿清難治。

    紫陷黑血者不治。

     足心癰 一名湧泉疽。

    初起湧泉穴。

    發熱乃其兆也。

    由腎陰虛損所緻。

    宜隔蒜灸之。

    服活命飲。

    送六味地黃丸。

    有表裡症者。

    量為汗下。

    已成者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

    大劑餌之。

    取多年羊角燈燒煙熏之。

    若黑陷不腫。

    不潰膿穢。

    煩渴嘔逆。

    小便淋澀。

    疼痛徹骨。

    脈微代者。

    為三陰敗症也。

    不治。

     脫疽 生于足大指。

    亦生手大指。

    初起黃泡。

    次如煮熟紅棗。

    久則黑氣浸漫。

    相傳五指。

    由膏粱之變及丹石熱藥之所緻。

    此毒積于骨髓。

    不紫黑者生。

    未過節者可治。

    若黑漫五指。

    上傳足趺。

    形枯筋練。

    疼痛氣穢者死。

    是症也。

    在肉則割之。

    在指則截之。

    欲其筋随骨出。

    以洩其毒。

    亦無痛苦。

    若待毒筋内斷。

     骨雖去而仍潰者。

    亦不治也。

    有為遺體不忍傷之而至夭者。

    則尤傷矣。

    然又不可一己醫治。

    必與衆議。

    更聽患者情意方可。

    蓋為首尾變駁不定也。

     截法 于未延散時。

    用頭發十餘根。

    纏患指本節盡處。

    紮十餘轉。

    漸漸緊之。

    随用蟾酥餅放原起米粒頭上。

    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

    次日。

    本指盡黑。

    方用利刀。

    尋至本節縫中。

    将患指徐順取下。

    如血流。

    以金刀散止之。

    餘腫以離宮錠子塗之。

    次日。

    倘有黑氣未盡。

    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

    膏蓋之。

    黑氣自退。

    其膿自生。

    用紅黑二膏。

    照常法生肌收口。

    内服滋腎健脾安神補氣養血等藥。

    須内無變症。

    外無混雜。

    十中可治三四。

    若割取之後。

    黑氣仍漫。

    痛腫尤甚。

    氣穢無膿。

    口幹舌硬。

    神昏不食者。

    死。

    一灸有關穴。

    有因修甲受傷。

    咬傷凍傷。

    女因紮傷所緻者。

    宜各詳其因。

    分而治之。

    此為形似而來。

    非穴真而受異也。

     敦疽 惟大指為脫疽。

    其餘足指患之則為敦疽。

    一名足指發。

    腫痛赤色。

    自潰者由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

    宜隔蒜灸之。

    或陽燧錠子灸之。

    離宮錠子塗之。

    服無憂散、托裡散。

    已潰者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

    灸踝骨尖數壯。

    若先渴而後患者。

    或先患而後渴者。

    色黑而不潰不痛者。

    此由高粱傷脾。

     房勞傷腎。

    精氣已竭也。

    不治。

    或治如前法。

    亦有得生者。

     甲疽 因剪甲傷肌。

    或甲長侵肉。

    緻使氣血沮遏而不通。

    久之腐潰而生瘡泡。

    或肉裹上。

    指甲腫痛者。

    此肌肉之病。

    不循經絡。

    亦不形于診也。

    大抵甲疽。

    惟宜剔甲。

    則不藥可愈。

    先用陳皮煎湯浸洗。

    次用木綿旋折。

    塞入甲内。

    漸漸添之。

    甲起以刀剪去之。

    搽烏倍散。

     足跟疽 生于足跟骨下。

    一名兔齧。

    若兔之齧也。

    此處乃督脈發源之所。

    腎經所過之地。

    若瘡口不合。

     則跷氣不能發生。

    腎氣由此而洩。

    惟宜大補。

    否為終身之疾。

    如漫腫寒熱。

    體倦食少者。

    脾虛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

    晡熱作痛。

    頭目不清者。

    脾虛陰火也。

    補中并六味地黃丸。

    痰涎上升。

    口舌生瘡。

    腎水幹涸也。

    補中并加減地黃丸。

    皆以滋其化源也。

    外以鹽湯洗之。

    白術為末摻之。

    二日一換。

     厲癰 生于小指。

    延于足傍。

    其狀不大。

     四淫 生于足上下。

    其狀大癰。

     二症辨形如脫疽。

    用藥如敦疽。

    再足指縫腫癢出水者。

    腳心發熱作癢肌羸作渴吐痰者。

    俱用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

    以滋化源。

    腫硬色白不潰者。

    由陰虛為外寒所襲也。

    大防風湯。

    若專攻其毒。

     未見其有生也。

    足指縫爛至足底。

    大塊濃皮脫去。

    外若淺而内深。

    痛難行步者。

    取東行桑樹根白皮四兩搗爛。

    同生白酒入瓶内。

    重湯煮數十滾取服。

    再飲以醉為度。

     臭田螺 生足指丫。

    起白斑作爛。

    癢痛流水。

    甚則寒熱。

    足面俱腫。

    由胃經濕熱下注。

    用甘草湯洗之。

    嚼細茶塗之。

    或用鵝掌皮燒存性敷之。

    或生桐油調敷。

    甚者蟾酥餅搽之。

    三日後易珍珠散。

    腫處敷金黃散。

     牛程蹇 足根腫脹。

    皮肉頑硬。

    由熱腳下水見風。

    緻令氣滞血枯所緻。

    初起用盆一個。

    内安磚。

    磚上安鴿糞。

    糞上合罩籬。

    以腳踏罩籬上。

    次以滾水從旁沖入。

    蒸之浸之。

    冷則易之。

    或用新磚燒紅。

    用韭菜汁和醋潑之。

    以腳踏之熏之。

    内膿攻注者針之。

    硬皮敲裂者剪之。

    破流膿水者牛角散。

    肉不生者绛珠膏。

    皮不生者珍珠散。

     土栗 生足跟之旁。

    黃腫如琉璃。

    無膿。

    由行路崎岖。

    肭傷筋骨所緻。

    宜活命飲。

    膿熟針之。

     冷疔 生于足跟。

    初起紫白泡。

    疼痛徹骨。

    漸至腐爛紫黑。

    深孔出血水。

    氣穢。

    經久不瘥。

    宜神燈照照之。

     鐵粉散敷之。

     香港腳瘡 足膝間生瘡。

    由腎虛風濕相搏所緻。

    久則漸增腫痛。

    出黃水。

    身熱。

    經久不瘥。

    宜服犀角散。

    洗漏蘆湯。

    敷龍骨散。

     田螺泡 生于足間。

    忽如火燃。

    随生紫白黃泡。

    脹痛。

    由脾經風熱所緻。

    服解毒瀉脾湯。

    外則挑破貼膏。

     肉刺 俗名雞眼。

    用針撥破。

    以蟾酥五分湯化。

    調鉛粉一錢。

    塗之裹之。

    一以刀修淨濃皮。

    取河豚魚膽塗紙上貼之。

    二三次。

    不發。

    或以膽。

    陰幹收用。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足部 牛黃金虎丹 治足面生瘡。

    下連大指。

    上連骨。

    每歲數發。

    癢痛不常。

    血出如湧。

    服此丹。

    良久大痛。

    下硬物數十粒如鐵。

    則痛癢頓除。

    數日結痂而愈。

    此方原載風門。

    治中風痰涎壅塞。

    今以之治髒腑久積熱毒。

    如神。

     牛黃(五分)冰片(一錢)膩粉(五錢)雄黃(飛三兩)白礬(枯五錢)金箔(為衣)天雄(炮去皮臍,二錢五分)膽南星(五錢或酒蒸,蒸七日夜)天竺黃(五錢)上為末。

    煉蜜為丸。

    重錢半。

    金箔為衣。

    每服一丸。

    新汲水化下。

    孕婦勿服。

     百草霜 腳面生瘡。

    浸淫不已。

    不問癢痛。

    新舊悉效。

     羊糞置瓦上。

    四畔炭火燒。

    盞覆。

    存性為末。

    麻油調敷。

    癢加輕粉。

    痛入麝香。

     烏倍散 治嵌甲。

     草烏(五錢)白醜(一兩)龍骨(二錢五分)文蛤(全者四兩)先将三味捶碎。

    入文蛤同炒。

    至焦黑色。

    隻用五倍子為末。

    麻油敷。

    濕則幹摻。

     牛角散 治牛程蹇。

    破流膿水。

     牛角尖(燒灰)水龍骨松香輕粉(等分)上為末。

    用牛骨髓調搽。

     鐵粉散 治冷疔。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化傾水中再化傾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末用三錢)加松脂飛丹輕粉(各一錢)麝香(一分)上各為末。

    和勻。

    先用蔥湯洗淨。

    以麻油調搽。

    油紙蓋之紮之。

     加味神燈照 治脫疽敦疽。

     根據原方加蜈蚣三條。

    番木鼈一個。

     上為末。

    和勻作撚。

    熏照如常。

    (見首卷) 立應神燈照 治漏蹄風。

    足跟疽。

    及楊梅結毒。

     根據原方。

    (見首卷)加銀朱二錢。

    水銀一錢。

    黑鉛七分。

    和勻。

    熏照如法。

     一方。

    朱砂、雄黃、銀朱各三錢。

    黑鉛一錢。

    化入。

    水銀一錢五分。

     上為末。

    用紅棗肉二十個。

    杵如泥。

    分十丸。

    每日用一丸。

    放小口罐内。

    對患處燒熏。

    勿令洩氣。

    三日三丸。

    即愈。

     犀角丸 治香港腳腫痛。

    風毒生瘡。

    心神煩躁。

     犀角尖天麻羌活枳殼(麸炒)白蒺藜防風黃白藓皮黃芩(各七分)槟榔(一錢)甘草(炙五分)烏梢蛇(二錢酒浸)用水鐘半。

    生姜五片。

    煎一鐘服。

     漏蘆湯 洗風毒腫痛。

    濕瘡香港腳。

     漏蘆白蔹槐白皮五加皮甘草(各一兩五錢)白蒺藜(四兩)上咀。

    每用五兩。

    水一鬥。

    煮六升。

    去渣淋洗。

     龍骨散 治腳疽。

    并久遠惡瘡。

     白龍骨輕粉(各二錢五分)豬糞(新瓦焙幹燒存性五錢)共為末。

    先以口噙齑水或鹽湯洗瘡淨。

    見紅肉。

    次以香油調敷。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足部 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裡溫中湯六味地黃丸陽燧錠子離宮錠子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大防風湯(見股部)蟾酥餅(見疔瘡門)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足部 肉之大會為谷。

    肉之小會為溪。

    溪谷之會。

    以行榮衛。

    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

    血熱肉敗。

    榮衛不行。

    必将為膿。

    内消骨髓。

    外破大。

    (言熱也熱則筋弛)積氣留舍。

    榮衛不養。

    肉縮筋攣。

    肘不得伸。

    (言寒也寒則筋攣)内為骨痹。

    外為不仁。

    命曰大寒留于溪谷也。

    (谷者臀也。

    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

    )五髒有邪。

    留于四肢節。

    經曰。

    心肺有邪。

    其氣留于兩肘。

    肝有邪。

    其氣留于兩股。

    脾有邪。

    其氣留于兩髀。

     腎有邪。

    其氣留于兩膝。

    又曰。

    脾病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