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脈
粵稽炎農禦世。
而醫之名始立。
夫醫者濟世之統名也。
名雖一而實有内外科之異也。
科之分有内外。
蓋因人之疾有内外故也。
因其疾以命醫。
神而明之。
則因内可以推外。
由外可以測内。
精微之理。
豈易言哉。
胡為乎今之重于内者精其内。
而瘡科或有所遺。
專于外者精其外。
而方脈或有未谙。
斯二者誠未合乎中庸之道。
不幾失先正之薪傳乎。
故惟仁者之心。
深長周密。
思欲兼之而無遺内遺外之憾者。
必先以脈為首務也。
靈樞經雲。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
知其病。
命曰神。
嗟嗟。
神其難言也。
夫誠以病在髒腑。
不能以告人而脈告之。
脈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
則是脈也者。
乃天真委和之氣。
非圖可狀。
非言可傳。
維在人之會心而已。
獨不見王叔和之脈經乎。
王忠父之脈旨乎。
李瀕湖之脈學。
戴同父之刊誤等書乎。
寓之于目。
悟之于心。
措之于指。
運之于意。
于是乎病之淺深無不彰明較着也哉。
是以診脈之道。
不易精也。
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
其誤天下也多矣。
爰采脈學歌訣。
辨脈之形象。
并遴外科腫潰脈法辨症之順逆。
顔之卷首。
聊補學人上達之功雲爾。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脈 浮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
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撚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為(濡)脈(散)似楊花無定蹤。
腫瘍為虛為風。
潰瘍為虛宜補沉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着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腫瘍為邪氣深。
潰瘍為遺毒在内。
遲 遲來一息至惟三。
陽不勝陰氣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裡。
消陰須益火之源。
脈來三至号為遲。
小駛于遲作(緩)持。
遲細而難知是(澀。
)浮而遲大以(虛)推。
腫瘍為寒為虛。
潰瘍亦為寒為虛。
數 數脈息間常六至。
陰微陽盛必狂煩。
浮沉表裡分虛實。
惟有兒童作吉看。
數比平人多一至。
(緊)來如數似彈繩。
數而時止名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形。
數脈為陽熱可知。
隻将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宜補。
肺病秋深卻畏之。
腫瘍為熱。
數而洪者欲膿。
潰瘍為病進。
數甚者難醫。
滑 滑脈如珠替替然。
往來流利卻還前。
莫将滑(數)為同類。
數脈惟看至數間。
腫瘍為熱為痰。
潰瘍為熱為虛。
為邪氣未退。
澀 細遲短澀往來難。
散止依稀應指間。
如雨沾沙容易散。
病蠶食葉慢而艱。
參伍不調名曰澀。
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杪芒微甚。
浮沉不别有無間。
腫瘍為氣實氣滞。
潰瘍為血虛。
為脈病相應。
虛 舉之遲大按之松。
脈狀無涯類谷空。
莫把(芤)虛為一例。
芤來浮大似慈蔥。
腫瘍宜内托。
潰瘍宜大補。
實 浮沉皆得大而長。
應指無虛強。
熱蘊三焦成壯火。
通腸發汗始安康。
實脈浮沉有力強。
(緊)來彈索轉無常。
須知(牢)脈幫筋骨。
實大微弦更帶長。
腫瘍為邪氣太盛。
潰瘍為邪氣不退。
長 過于本位脈名長。
(弦)則非然但滿張。
弦脈與長争較遠。
良工尺度自能量。
腫瘍為有餘。
宜内消潰瘍為氣治則易愈。
短 兩頭縮縮名為短。
(澀)短遲遲細且難。
短澀而浮秋喜見。
三春為賊有邪幹。
腫瘍為元氣不足。
潰瘍為大虛宜大補。
洪 脈來洪盛去還衰。
滿指滔滔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分。
升陽散火莫狐疑。
洪脈來時拍拍然。
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
舉按弦長堅。
腫瘍為熱盛。
宜宣熱拔毒。
壯實者下之。
潰瘍為邪氣盛。
藥之不退者難愈。
微 微脈輕微瞥瞥乎。
按之欲絕有如無。
微為陽弱(細)陰弱。
細比于微略較。
腫瘍為虛。
服藥漸充者佳。
潰瘍亦為虛。
若微而勻者為脈病相應。
緊 舉如轉索切如繩。
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
内為腹痛外為疼。
腫瘍脈浮緊。
發熱惡寒。
或有痛處。
是為癰疽。
潰瘍主氣沉滞。
為有外寒。
緩 緩脈阿阿四至通。
柳梢袅袅輕風。
欲從脈裡求神氣。
隻在從容和緩中。
腫瘍為虛。
潰瘍為有胃氣。
為脈病相應。
芤 中空傍實乃為芤。
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
)血亡芤革血虛虛。
腫瘍為血虛。
潰瘍為脈病相應。
弦 弦來端直似絲弦。
(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
(牢)脈弦長沉伏間。
腫瘍主血氣不和。
為痛。
潰瘍為血虛。
雙弦為賊邪侵脾。
加數則危矣。
革 革脈形如按皮。
芤弦相合脈寒虛。
女人半産并崩漏。
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 弦長實大脈牢堅。
牢位常居沉伏間。
(革)脈芤弦自浮起。
革虛牢實要詳看。
腫瘍為邪盛。
潰瘍為邪氣不退。
濡 浮而柔細知為濡。
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
(細)來沉細近于微。
弱 弱來無力按之柔。
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
白頭猶可少年愁。
腫瘍宜托裡。
潰瘍為脈病相應。
宜補。
散 散似楊花散漫飛。
去來無定至難齊。
産為生兆胎為堕。
久病逢之不必醫。
散脈無拘散漫然。
濡來浮細水中綿。
浮而遲大為虛脈。
芤脈中空有兩邊。
腫瘍為氣虛不收。
潰瘍獨見者死。
細 細來累累細如絲。
應指沉沉無絕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
秋冬老弱卻相宜。
細為氣聚血少。
有此症者逆。
伏 伏脈推筋着骨尋。
指間才動隐然深。
傷寒欲汗陽将解。
厥逆臍疼症屬陰。
腫瘍為陰中伏陽邪。
潰瘍為陽伏陰中。
為内蝕。
為流注浸淫。
難治。
宜溫補。
動 動脈搖搖數在關。
無頭無尾豆形團。
其原本是陰陽抟。
虛者搖兮勝者安。
動主痛。
陽動汗之。
陰動溫之。
促 促脈數而時一止。
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郁火炎炎盛。
進必無生退可生。
腫瘍為熱為病進。
潰瘍為熱不退。
漸進者死。
結 結脈緩而時一止。
獨陰偏勝欲亡陽。
浮為氣滞沉為積。
汗下分明在主張。
腫瘍為氣結。
潰瘍為氣不調。
則危。
代 動而中止不能還。
複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
平人卻與壽相關。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将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
結生代死自殊途。
兩動一止三四日。
三四動止應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
次第推之自無失。
腫潰俱不利。
脈數不時見。
當生惡瘡。
脈數身無熱。
内有癰膿。
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癰。
脈浮而數。
腫在外。
宜先托裡。
恐邪入内。
脈沉而實。
宜先疏通。
以絕其源。
脈不浮不沉。
無内外症。
知其在經。
宜和榮衛。
脈數發熱而痛者發于陽。
脈不數不發熱而痛者發于陰。
癰脈宜洪大而數。
若沉緊者死。
疽脈宜沉而實。
若浮洪而散者死。
癰疽無脈者氣閉也。
宜行氣。
其脈自見。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
與天地同流。
人身之經絡。
與晝夜同度。
苟或六淫之感。
七情之傷。
飲食不時。
房勞不節。
緻使陰陽乖錯。
榮衛蘊結而成癰者。
總不出于三因。
故以三因首例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
經曰。
少陰所至為瘍疹。
又雲。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司天之政。
補之氣。
寒乃始。
陽氣郁。
炎暑将起。
中外瘡瘍。
又雲。
少陽所至為瘡瘍。
又雲。
少陽司天之政。
風熱參布。
太陰橫流。
寒乃時至。
民病寒中。
外發瘡瘍。
初之氣。
候乃太溫。
其病膚腠中瘡。
二之氣。
火反郁。
其病熱郁于上。
瘡發于中。
三之氣。
炎暑至。
民病膿瘡。
又雲。
太陽司天之政。
初之氣。
氣乃太溫。
肌腠瘡瘍。
此皆常化。
病之淺也。
又雲。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司天。
客勝。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之複。
病疹癰疽痤痔。
又雲。
火太過曰赫義。
其病瘡疽血流。
又雲。
火郁之發。
民病瘡瘍癰腫。
此是邪變。
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
經曰。
太陽司天。
寒淫所勝。
血變于中。
發為癰瘍。
病本于心。
又雲。
太陽司天之政。
三之氣。
寒氣行。
民病寒。
反熱中。
癰疽注下。
又雲。
陽明司天之政。
四之氣。
寒雨降。
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
經曰。
木不及曰委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發癰腫瘡瘍。
邪傷肝也。
又雲。
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
民病瘡瘍痤癰。
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
經曰。
太陰司天。
濕氣變物。
甚則身後癰。
又雲。
太陰之勝。
火氣内郁。
瘡瘍于中。
流散于外是也。
上四條天行時氣也。
此由外感。
故曰外因。
然外來之因。
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
其見症多寒熱交作。
筋骨疼痛。
及濕痰流注。
風濕風溫。
時毒等類。
治宜發之。
如蒼術複煎散、绀珠丹之類。
經雲。
汗之則瘡已。
使榮衛通行。
邪氣不得幹于内也。
又雲。
陽氣者。
開阖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
又雲。
此寒氣之種。
八風之變。
四時之病。
以其勝者治之。
此亦外因也。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經雲。
氣宿于經絡。
與血俱澀而不行。
壅結為癰疽。
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
為由七情内郁而成。
或兼竭力房勞。
陰虛所緻。
又雲。
形樂志苦。
病生于内。
此由内傷。
故曰内因。
然内傷之因。
則五髒受之。
其見症瘡多堅硬。
根蒂深固。
二便不調。
飲食少進。
外軟内堅。
平陷無膿。
表實裡虛。
毒多難出。
治宜托裡以培其本。
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
書雲。
才得腫痛。
參之脈症。
但有虛弱。
便與滋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經雲。
肺乘肝則為癰。
又雲。
腎移寒于肝。
癰腫少氣。
脾移寒于肝。
癰腫筋攣。
此髒腑之變。
亦屬内因也。
髒腑之變。
乃八風之變。
皆寒癰例也。
其形堅硬如石。
或皮不變色。
或撚之不痛。
治宜溫補以回其陽。
如參、附、、術之類是也。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經雲。
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又曰。
榮氣不從。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
榮氣、胃氣也。
蓋飲食入胃。
先輸于脾而朝于肺腑百脈。
次及于皮毛。
先行陽道。
下歸髒腑。
而氣口成寸矣。
夫膏粱之變者。
則榮氣太過。
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
反行陰道。
逆于腠理而生癰腫。
此肌肉實滞而然也。
飲食之虧者。
則榮氣不及。
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
短而不盈。
凝于腠理。
而生癰腫。
此肌肉虛澀而然也。
或兼房勞不節者。
則腎水虧損。
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
其瘡多生于胸背。
書言。
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此不屬内外兩因。
故曰不内外因。
然不内外因。
則脾腎二經受之。
外無六經之形症。
内無便溺之阻隔。
治宜審症脈之虛實。
辨形色之順逆。
知所從來。
用以補瀉。
如榮氣太過者。
治宜大瀉以奪氣壅。
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
榮氣不及者。
治宜大補以滋氣少。
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
真陰虧損者。
治宜托裡補虛。
如神效托裡散、内固黃湯之類。
禁用五香等藥。
複損其陰。
其有瘰、痰注、氣痞、瘿瘤之屬。
生于肉裡膜外者。
亦屬不内外因也。
治以養氣血。
調經脈。
行痰開郁。
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癰發于六腑。
為表為陽。
為熱為實。
其發迅暴。
如燎原之火。
故熱痛高腫。
侵長廣大。
皮薄光軟以澤。
多有椒眼。
或作便閉。
發渴發逆以拒之。
由正氣内固。
不能下陷。
是以五髒終不傷也。
疽之發于五髒。
為裡為陰。
為冷為虛。
其發停蓄。
如陶室之火。
内消骨髓。
故無熱、無腫、無痛。
形如。
色淡而堅。
甚則如牛領之皮。
見七惡逆症者死。
(七惡逆症歌見後)陽中之陰者。
似熱非熱。
雖腫而虛。
赤而不燥。
痛而不膿。
浮而複消。
外盛而内腐。
其人多肥。
肉緊而内虛也。
陰中之陽者。
似冷非冷。
不腫而實。
赤微而燥。
痛而有膿。
外不盛而内煩悶。
其人多瘦。
肉緩而内實也。
陽症變而為陰者。
草醫涼劑之過也。
陰症變而為陽者。
大方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為陰。
為猶可返于陽也。
其症多生。
陰變為陽。
為不久複歸于陰矣。
其症多死。
陽症有熱。
則氣血行而生肌。
陰症無熱。
則氣血滞而不斂。
故雲。
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
觀此。
則知癰疽有陰陽表裡虛實之分。
而無大小之别也。
第恐猶有未悉者。
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
内消、内托、虛實等治。
使一見了然。
庶無舛誤。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癰疽不論上中下。
惟在陰陽二症推。
發背雖有正與偏。
要取高低兩樣看。
純陽初起必腫。
更兼身熱有微寒。
頂如尖字高突起。
腫似彎弓根有盤。
七日之間多痛。
二七之期膿漸漫。
動息自甯食知味。
二便調勻無瀉幹。
腫消膿潰精神爽。
脫腐生新氣血完。
五善自然臻并至。
七惡全無半點幹。
痛便随膿減。
腫退自肌寬。
新肉已生紅豔豔。
腐皮自斂白漫漫。
一身多爽快。
五髒盡和歡。
此屬純陽俱易治。
百人百可保全安。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純陰初起不知瘡。
粟米之形疙瘩僵。
不紅不腫不知痛。
少熱少少提防。
七朝之後身體倦。
瘡根平大喜澆湯。
頂不高兮根不活。
色不光兮腐不瓤。
陷軟無膿空結聚。
脈浮散大細飛揚。
飲食不餐身戰戰。
嘗湯止許意忙忙。
瘡上生衣如脫甲。
孔中結子似含芳。
膿多臭穢身難便。
舉動怆惶韻不長。
瘡形成紫黑。
面色變青黃。
精神昏愦多鼾睡。
言語無人自發揚。
口幹多舌強。
痰喘定身亡。
此屬純陰俱不治。
百人百可到泉鄉。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陰陽之症兩相交。
生死同兼事可招。
微熱微寒微赤腫。
半昏半爽半平高。
脈來雖數多無力。
飲食雖餐便不消。
腫而不潰因脾弱。
潰而不腫為膿饒。
大便多沸小便數。
上身有汗下體焦。
五善雖兼有。
七惡未全逃。
口渴喜茶腸腹痛。
面浮餍飲足心高。
心煩不穩睡。
神亂怕音焦。
投方應病方為妙。
陰轉為陽漸可調。
心真造化。
爾命堅牢。
逢之任是神仙手。
半死餘生定莫逃。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心善精神爽。
言清舌潤鮮。
瘡疼兼不渴。
睡醒得安然。
肝善身輕便。
因煩自不煩。
指頭紅活色。
坐起覺平康。
脾善唇滋潤。
衾帏蘭麝香。
凡餐俱有味。
膿濃更肥黃。
肺善聲音響。
無痰韻更長。
肌膚多滑潤。
大便自尋常。
腎善誠為要。
水深火自降。
口和兼不渴。
小水得稀長。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一惡神昏愦。
心煩舌上幹。
瘡形多紫黑。
言語自呢喃。
二惡腰身強。
目睛邪視人。
瘡頭流血水。
驚悸是肝。
三惡形消瘦。
膿清臭穢生。
瘡形多軟陷。
脾敗不知疼。
四惡皮膚槁。
聲嘶韻不長。
痰多兼喘急。
鼻動肺将亡。
五惡成消渴。
随飲即随幹。
形容多慘黑。
囊縮腎家端。
六惡身浮重。
腸鳴嘔呃頻。
大腸多滑洩。
髒腑并将傾。
七惡瘡倒陷。
形如剝鳝同。
四肢多冷逆。
污水自流通。
善屬腑症。
病微邪淺。
更能慎起居。
節飲食。
則勿藥亦愈。
惡屬髒症。
多因元氣虛弱。
或汗下失宜。
胃氣受傷。
或寒涼克伐。
以緻邪氣愈實也。
法當純補胃氣。
多有可生者。
宜于潰瘍主治諸方内對症施治。
此外更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
或怔忡驚悸。
寤寐不甯。
牙關緊急。
或頭目赤痛。
自汗盜汗。
寒戰切牙。
手撒身熱。
脈洪大按之如無。
或身熱惡衣。
欲投水中。
其脈浮大。
按之微細。
衣濃仍寒。
此氣虛極。
傳變之惡症也。
手足逆冷。
肚腹疼痛。
洩瀉腸鳴。
飲食不入。
吃逆嘔吐。
此陽氣虛。
寒氣所乘之惡症也。
有汗而不惡寒。
或無汗而惡寒。
口噤足冷。
腰背反張。
頸項勁強。
此氣血虛極。
變痙之惡症也。
俱急用參、、歸、術、附子以救之。
間有得生者。
不可因其症惡。
遂棄而不治。
卷一 總論部 癰疽生死法 初生如粟。
裡可容谷。
外面如麻。
裡大如瓜。
外面如錢。
裡可容拳。
起勢大。
終無害。
未老先白頭。
無膿軟陷休。
瘡從疙瘩起。
有膿生方許。
腫潰氣昂昂。
不治自安康。
根高頂又高。
八十壽還饒。
腫易腐爛。
任大終無恙。
瘡高熱疼。
雖苦必然生。
瘡軟無神氣。
應補方為益。
肉腫瘡不腫。
必竟生疑恐。
膿穢不進食。
洩瀉黃泉客。
瘡色豬肝紫。
無膿必定死。
綿潰不腐爛。
内怕葡萄嵌。
仰卧不知疼。
陰症命難生。
腐盡有敗氣。
笑裡終生祟。
根散瘡平塌。
神仙無治法。
久病目露神。
必竟命難存。
面忽似塗脂。
十日後分離。
敗中有紅肉。
雖重生門路。
新肉如闆片。
不食終須變。
手足皮枯槁。
血敗生難保。
唇白眼無神。
腹脹瀉将傾。
腌氣不氣。
雖重多生意。
眼眶黑氣濃。
癰疽怕此逢。
房中香馥馥。
是病終為福。
瘡熱身微熱。
輕病何須說。
生死此中求。
片言一可決。
卷一 總論部 察形色順逆法 凡閱人之病。
必先視其形色。
而後與脈病相參。
誠識于始。
以決其終。
百無一失矣。
曷言之。
陰病見陽色。
腮顴紅鮮。
陽病見陰色。
指甲呈青。
此二者俱死。
又身熱脈細。
唇吻反青。
目珠直視者死。
面如塗脂。
色若土黃、油膩、黑氣塗抹者死。
唇舌幹焦。
鼻生煙煤。
眼神透露者死。
形容憔悴。
精神昏短。
身形縮小者死。
喘粗氣短。
鼻睛露。
語言谵妄者死。
循衣摸床。
遺尿失禁。
撮空者死。
頭低項軟。
眼視無神。
吸吸短氣者死。
皮破無血肉綻爛班。
麻木不知痛庠者死。
齒黃色如煮豆。
唇白反理無紋。
耳黑枯焦不聽。
人中縮而坦平。
口張氣出無回閉。
鼻煽相随呼吸行。
汗出如珠不散。
痰若膠而堅凝。
出血紅如肺色。
指甲彎而滞青。
神昏神浮。
神亂神離。
缁衣生滿面。
黑氣慘天庭。
逢之都沒命。
法在此中評。
卷一 總論部 内消内托法 内消 消者、減也。
于初起紅腫結聚之際。
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劑。
必分之以虛實。
如脈症俱實者。
汗利之。
脈症俱虛者。
滋補之。
次分部位。
佐以引經消毒之藥。
使氣血各得其常。
則可内消也。
再如熱渴便閉。
邪在裡也。
則疏導之。
寒熱痛。
邪在表也。
則發散之。
無表裡症。
邪在經也。
則和解之。
内托 托者、起也。
已成之時。
不能突起。
亦難潰膿。
或堅腫不赤。
或不痛大痛。
或得膿根散。
或膿少膿清。
或瘡口不合者。
皆氣血虛也。
主以大補。
佐以活血祛毒之品。
或加以芳香。
行其郁滞。
或加以溫熱。
禦其風寒。
如托裡消毒散。
随時加減之。
候膿出腫消腐淨。
用參、、歸、術、大補之。
甚加附子。
使氣血滋茂。
則新肉易生。
是為内托也。
又雲。
治癰以寒。
是為内消。
治疽以熱。
是為内托。
内消内托。
乃正治從治之義也。
卷一 總論部 虛實症治法 腫潰諸症。
須辨虛實。
随行補瀉。
若或稍差。
關系甚大。
假如腫起堅硬膿稠者。
瘡疽之實也。
腫下軟慢膿稀者。
瘡疽之虛也。
瀉利腸鳴。
食少嘔吐。
手足并冷。
脈弱皮寒。
小便自利。
或小便時難。
大便滑利。
聲音不出。
精神不爽者。
悉髒腑之虛也。
大便硬。
小便澀。
飲食如故。
腸滿脹悶。
肢節疼痛。
口苦咽幹。
煩渴身熱。
脈大神昏者。
悉髒腑之實也。
膿水清稀。
瘡口不合。
聚腫不赤。
肌寒肉冷。
自汗色脫者。
氣血之虛也。
腫高色赤。
寒熱疼痛。
膿稠壯熱。
頭目昏重者。
氣血之實也。
頭痛鼻塞。
目赤心驚。
喉舌生瘡。
煩渴飲冷。
睡語切牙者。
上實也。
精滑便利。
腰腳沉重。
睡卧不甯者。
下虛也。
肩項不便。
四肢沉重。
目視不正。
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
音嘶聲敗。
四肢浮腫者。
真氣虛也。
腫痛甚。
日久不潰。
寒熱往來。
二便淋秘。
心神煩悶者。
邪氣虛也。
又曰。
真氣奪則虛。
邪氣盛則實。
諸庠為虛。
諸痛為實。
脈微細軟者為虛。
洪大而數者為實也。
脈症俱虛。
虛則補之。
和其氣。
托裡也。
脈症俱實。
實則瀉之。
導其氣。
疏利也。
脈症俱緩。
緩則治本。
用平和之藥。
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
如腫高痛者。
神授衛生散解之。
次用托裡消毒散。
漫腫微痛者。
用托裡散。
如不應。
加姜桂。
膿出反痛。
氣血虛也。
宜八珍湯。
不作膿。
不腐潰。
陽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
加歸、、肉桂。
不生肌。
不收斂。
脾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
加芍藥、木香。
惡寒憎寒。
陽氣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姜、附。
晡熱内熱。
陰血虛也。
宜四物湯。
加參、術。
欲嘔作嘔。
胃氣虛也。
宜六君子湯。
加炮姜。
自汗盜汗。
五髒虛也。
宜六味丸。
加五味子。
食少體倦。
脾氣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半夏。
喘促咳嗽。
脾肺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
加五味、麥冬。
欲嘔食少。
脾胃虛也。
宜人參理中湯。
腹痛洩瀉。
脾胃虛寒也。
宜附子理中湯。
小腹痞。
足胫腫。
脾腎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山藥、山茱萸。
洩瀉足冷。
脾腎虛寒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附子。
熱渴淋秘。
腎虛陰火也。
宜加減八味丸。
喘嗽淋秘。
肺腎虛火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
不必分其腫潰。
惟宜先補胃氣。
或疑參、滿中。
或泥于氣質素實。
或為有痰勿服補劑。
或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等藥。
緻使聽補不償聽損。
多緻有誤。
殊不究瘡瘍之作。
緣陰陽已虧。
膿血既瀉。
元氣已憊。
斯時也。
不行溫補。
将何以恃。
書雲。
才得腫痛。
參之脈症。
見有虛弱。
便與滋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此古今不易之确論也。
卷一 總論部 經絡大略 人生之有經絡。
猶地理之有界分。
治病不知經絡。
猶捕盜不知界分。
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
岐黃問答。
以經絡為主。
惟經絡一明。
然後知症見何經。
用何經之藥以治之。
了然無謬。
如古之善射禦者。
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
假如腹之中行。
系任脈一經。
開兩傍系足少陰腎經。
又開兩傍系足陽明胃經。
又開兩傍系足太陰脾經。
此皆在腹中者。
其乳之在上在傍。
系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又開兩傍則在兩肋。
系足厥陰肝經。
又肋之後。
背之傍。
系足少陽膽經。
其脊之兩傍各兩行。
系足太陽膀胱經。
若脊之中行。
系督脈一經。
手之外廉。
系手三陽經。
手之内廉。
系手三陰經。
足之外廉。
系足三陽經。
足之内廉。
系足三陰經。
頭乃手足六陽經所會。
如耳前後。
系手足少陽經。
顴之上下。
系手足陽明經。
兩傍。
系手足太陽經。
其鼻之上行。
仍系督脈一經。
又凡各經支别交會與夫足三陰。
皆循喉嚨挾舌本。
又足厥陰随督脈會于巅。
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
實乃十四經之大略也。
内經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
至于奇經八脈。
亦皆有起止病患也。
假如肋痛。
便知其為肝經。
不分内外男婦大小。
皆可識症用藥。
稍近後便
而醫之名始立。
夫醫者濟世之統名也。
名雖一而實有内外科之異也。
科之分有内外。
蓋因人之疾有内外故也。
因其疾以命醫。
神而明之。
則因内可以推外。
由外可以測内。
精微之理。
豈易言哉。
胡為乎今之重于内者精其内。
而瘡科或有所遺。
專于外者精其外。
而方脈或有未谙。
斯二者誠未合乎中庸之道。
不幾失先正之薪傳乎。
故惟仁者之心。
深長周密。
思欲兼之而無遺内遺外之憾者。
必先以脈為首務也。
靈樞經雲。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
知其病。
命曰神。
嗟嗟。
神其難言也。
夫誠以病在髒腑。
不能以告人而脈告之。
脈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
則是脈也者。
乃天真委和之氣。
非圖可狀。
非言可傳。
維在人之會心而已。
獨不見王叔和之脈經乎。
王忠父之脈旨乎。
李瀕湖之脈學。
戴同父之刊誤等書乎。
寓之于目。
悟之于心。
措之于指。
運之于意。
于是乎病之淺深無不彰明較着也哉。
是以診脈之道。
不易精也。
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
其誤天下也多矣。
爰采脈學歌訣。
辨脈之形象。
并遴外科腫潰脈法辨症之順逆。
顔之卷首。
聊補學人上達之功雲爾。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脈 浮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
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撚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為(濡)脈(散)似楊花無定蹤。
腫瘍為虛為風。
潰瘍為虛宜補沉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着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腫瘍為邪氣深。
潰瘍為遺毒在内。
遲 遲來一息至惟三。
陽不勝陰氣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裡。
消陰須益火之源。
脈來三至号為遲。
小駛于遲作(緩)持。
遲細而難知是(澀。
)浮而遲大以(虛)推。
腫瘍為寒為虛。
潰瘍亦為寒為虛。
數 數脈息間常六至。
陰微陽盛必狂煩。
浮沉表裡分虛實。
惟有兒童作吉看。
數比平人多一至。
(緊)來如數似彈繩。
數而時止名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形。
數脈為陽熱可知。
隻将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宜補。
肺病秋深卻畏之。
腫瘍為熱。
數而洪者欲膿。
潰瘍為病進。
數甚者難醫。
滑 滑脈如珠替替然。
往來流利卻還前。
莫将滑(數)為同類。
數脈惟看至數間。
腫瘍為熱為痰。
潰瘍為熱為虛。
為邪氣未退。
澀 細遲短澀往來難。
散止依稀應指間。
如雨沾沙容易散。
病蠶食葉慢而艱。
參伍不調名曰澀。
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杪芒微甚。
浮沉不别有無間。
腫瘍為氣實氣滞。
潰瘍為血虛。
為脈病相應。
虛 舉之遲大按之松。
脈狀無涯類谷空。
莫把(芤)虛為一例。
芤來浮大似慈蔥。
腫瘍宜内托。
潰瘍宜大補。
實 浮沉皆得大而長。
應指無虛強。
熱蘊三焦成壯火。
通腸發汗始安康。
實脈浮沉有力強。
(緊)來彈索轉無常。
須知(牢)脈幫筋骨。
實大微弦更帶長。
腫瘍為邪氣太盛。
潰瘍為邪氣不退。
長 過于本位脈名長。
(弦)則非然但滿張。
弦脈與長争較遠。
良工尺度自能量。
腫瘍為有餘。
宜内消潰瘍為氣治則易愈。
短 兩頭縮縮名為短。
(澀)短遲遲細且難。
短澀而浮秋喜見。
三春為賊有邪幹。
腫瘍為元氣不足。
潰瘍為大虛宜大補。
洪 脈來洪盛去還衰。
滿指滔滔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分。
升陽散火莫狐疑。
洪脈來時拍拍然。
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
舉按弦長堅。
腫瘍為熱盛。
宜宣熱拔毒。
壯實者下之。
潰瘍為邪氣盛。
藥之不退者難愈。
微 微脈輕微瞥瞥乎。
按之欲絕有如無。
微為陽弱(細)陰弱。
細比于微略較。
腫瘍為虛。
服藥漸充者佳。
潰瘍亦為虛。
若微而勻者為脈病相應。
緊 舉如轉索切如繩。
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
内為腹痛外為疼。
腫瘍脈浮緊。
發熱惡寒。
或有痛處。
是為癰疽。
潰瘍主氣沉滞。
為有外寒。
緩 緩脈阿阿四至通。
柳梢袅袅輕風。
欲從脈裡求神氣。
隻在從容和緩中。
腫瘍為虛。
潰瘍為有胃氣。
為脈病相應。
芤 中空傍實乃為芤。
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
)血亡芤革血虛虛。
腫瘍為血虛。
潰瘍為脈病相應。
弦 弦來端直似絲弦。
(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
(牢)脈弦長沉伏間。
腫瘍主血氣不和。
為痛。
潰瘍為血虛。
雙弦為賊邪侵脾。
加數則危矣。
革 革脈形如按皮。
芤弦相合脈寒虛。
女人半産并崩漏。
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 弦長實大脈牢堅。
牢位常居沉伏間。
(革)脈芤弦自浮起。
革虛牢實要詳看。
腫瘍為邪盛。
潰瘍為邪氣不退。
濡 浮而柔細知為濡。
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
(細)來沉細近于微。
弱 弱來無力按之柔。
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
白頭猶可少年愁。
腫瘍宜托裡。
潰瘍為脈病相應。
宜補。
散 散似楊花散漫飛。
去來無定至難齊。
産為生兆胎為堕。
久病逢之不必醫。
散脈無拘散漫然。
濡來浮細水中綿。
浮而遲大為虛脈。
芤脈中空有兩邊。
腫瘍為氣虛不收。
潰瘍獨見者死。
細 細來累累細如絲。
應指沉沉無絕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
秋冬老弱卻相宜。
細為氣聚血少。
有此症者逆。
伏 伏脈推筋着骨尋。
指間才動隐然深。
傷寒欲汗陽将解。
厥逆臍疼症屬陰。
腫瘍為陰中伏陽邪。
潰瘍為陽伏陰中。
為内蝕。
為流注浸淫。
難治。
宜溫補。
動 動脈搖搖數在關。
無頭無尾豆形團。
其原本是陰陽抟。
虛者搖兮勝者安。
動主痛。
陽動汗之。
陰動溫之。
促 促脈數而時一止。
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郁火炎炎盛。
進必無生退可生。
腫瘍為熱為病進。
潰瘍為熱不退。
漸進者死。
結 結脈緩而時一止。
獨陰偏勝欲亡陽。
浮為氣滞沉為積。
汗下分明在主張。
腫瘍為氣結。
潰瘍為氣不調。
則危。
代 動而中止不能還。
複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
平人卻與壽相關。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将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
結生代死自殊途。
兩動一止三四日。
三四動止應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
次第推之自無失。
腫潰俱不利。
脈數不時見。
當生惡瘡。
脈數身無熱。
内有癰膿。
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癰。
脈浮而數。
腫在外。
宜先托裡。
恐邪入内。
脈沉而實。
宜先疏通。
以絕其源。
脈不浮不沉。
無内外症。
知其在經。
宜和榮衛。
脈數發熱而痛者發于陽。
脈不數不發熱而痛者發于陰。
癰脈宜洪大而數。
若沉緊者死。
疽脈宜沉而實。
若浮洪而散者死。
癰疽無脈者氣閉也。
宜行氣。
其脈自見。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
與天地同流。
人身之經絡。
與晝夜同度。
苟或六淫之感。
七情之傷。
飲食不時。
房勞不節。
緻使陰陽乖錯。
榮衛蘊結而成癰者。
總不出于三因。
故以三因首例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
經曰。
少陰所至為瘍疹。
又雲。
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司天之政。
補之氣。
寒乃始。
陽氣郁。
炎暑将起。
中外瘡瘍。
又雲。
少陽所至為瘡瘍。
又雲。
少陽司天之政。
風熱參布。
太陰橫流。
寒乃時至。
民病寒中。
外發瘡瘍。
初之氣。
候乃太溫。
其病膚腠中瘡。
二之氣。
火反郁。
其病熱郁于上。
瘡發于中。
三之氣。
炎暑至。
民病膿瘡。
又雲。
太陽司天之政。
初之氣。
氣乃太溫。
肌腠瘡瘍。
此皆常化。
病之淺也。
又雲。
少陰司天。
熱淫所勝。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司天。
客勝。
甚則瘡瘍。
又雲。
少陰之複。
病疹癰疽痤痔。
又雲。
火太過曰赫義。
其病瘡疽血流。
又雲。
火郁之發。
民病瘡瘍癰腫。
此是邪變。
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
經曰。
太陽司天。
寒淫所勝。
血變于中。
發為癰瘍。
病本于心。
又雲。
太陽司天之政。
三之氣。
寒氣行。
民病寒。
反熱中。
癰疽注下。
又雲。
陽明司天之政。
四之氣。
寒雨降。
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
經曰。
木不及曰委和。
上商與正商同。
其病支發癰腫瘡瘍。
邪傷肝也。
又雲。
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
民病瘡瘍痤癰。
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
經曰。
太陰司天。
濕氣變物。
甚則身後癰。
又雲。
太陰之勝。
火氣内郁。
瘡瘍于中。
流散于外是也。
上四條天行時氣也。
此由外感。
故曰外因。
然外來之因。
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
其見症多寒熱交作。
筋骨疼痛。
及濕痰流注。
風濕風溫。
時毒等類。
治宜發之。
如蒼術複煎散、绀珠丹之類。
經雲。
汗之則瘡已。
使榮衛通行。
邪氣不得幹于内也。
又雲。
陽氣者。
開阖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偻。
又雲。
此寒氣之種。
八風之變。
四時之病。
以其勝者治之。
此亦外因也。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經雲。
氣宿于經絡。
與血俱澀而不行。
壅結為癰疽。
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
為由七情内郁而成。
或兼竭力房勞。
陰虛所緻。
又雲。
形樂志苦。
病生于内。
此由内傷。
故曰内因。
然内傷之因。
則五髒受之。
其見症瘡多堅硬。
根蒂深固。
二便不調。
飲食少進。
外軟内堅。
平陷無膿。
表實裡虛。
毒多難出。
治宜托裡以培其本。
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
書雲。
才得腫痛。
參之脈症。
但有虛弱。
便與滋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經雲。
肺乘肝則為癰。
又雲。
腎移寒于肝。
癰腫少氣。
脾移寒于肝。
癰腫筋攣。
此髒腑之變。
亦屬内因也。
髒腑之變。
乃八風之變。
皆寒癰例也。
其形堅硬如石。
或皮不變色。
或撚之不痛。
治宜溫補以回其陽。
如參、附、、術之類是也。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源 經雲。
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又曰。
榮氣不從。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
榮氣、胃氣也。
蓋飲食入胃。
先輸于脾而朝于肺腑百脈。
次及于皮毛。
先行陽道。
下歸髒腑。
而氣口成寸矣。
夫膏粱之變者。
則榮氣太過。
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
反行陰道。
逆于腠理而生癰腫。
此肌肉實滞而然也。
飲食之虧者。
則榮氣不及。
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
短而不盈。
凝于腠理。
而生癰腫。
此肌肉虛澀而然也。
或兼房勞不節者。
則腎水虧損。
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
其瘡多生于胸背。
書言。
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此不屬内外兩因。
故曰不内外因。
然不内外因。
則脾腎二經受之。
外無六經之形症。
内無便溺之阻隔。
治宜審症脈之虛實。
辨形色之順逆。
知所從來。
用以補瀉。
如榮氣太過者。
治宜大瀉以奪氣壅。
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
榮氣不及者。
治宜大補以滋氣少。
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
真陰虧損者。
治宜托裡補虛。
如神效托裡散、内固黃湯之類。
禁用五香等藥。
複損其陰。
其有瘰、痰注、氣痞、瘿瘤之屬。
生于肉裡膜外者。
亦屬不内外因也。
治以養氣血。
調經脈。
行痰開郁。
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癰發于六腑。
為表為陽。
為熱為實。
其發迅暴。
如燎原之火。
故熱痛高腫。
侵長廣大。
皮薄光軟以澤。
多有椒眼。
或作便閉。
發渴發逆以拒之。
由正氣内固。
不能下陷。
是以五髒終不傷也。
疽之發于五髒。
為裡為陰。
為冷為虛。
其發停蓄。
如陶室之火。
内消骨髓。
故無熱、無腫、無痛。
形如。
色淡而堅。
甚則如牛領之皮。
見七惡逆症者死。
(七惡逆症歌見後)陽中之陰者。
似熱非熱。
雖腫而虛。
赤而不燥。
痛而不膿。
浮而複消。
外盛而内腐。
其人多肥。
肉緊而内虛也。
陰中之陽者。
似冷非冷。
不腫而實。
赤微而燥。
痛而有膿。
外不盛而内煩悶。
其人多瘦。
肉緩而内實也。
陽症變而為陰者。
草醫涼劑之過也。
陰症變而為陽者。
大方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為陰。
為猶可返于陽也。
其症多生。
陰變為陽。
為不久複歸于陰矣。
其症多死。
陽症有熱。
則氣血行而生肌。
陰症無熱。
則氣血滞而不斂。
故雲。
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
觀此。
則知癰疽有陰陽表裡虛實之分。
而無大小之别也。
第恐猶有未悉者。
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
内消、内托、虛實等治。
使一見了然。
庶無舛誤。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癰疽不論上中下。
惟在陰陽二症推。
發背雖有正與偏。
要取高低兩樣看。
純陽初起必腫。
更兼身熱有微寒。
頂如尖字高突起。
腫似彎弓根有盤。
七日之間多痛。
二七之期膿漸漫。
動息自甯食知味。
二便調勻無瀉幹。
腫消膿潰精神爽。
脫腐生新氣血完。
五善自然臻并至。
七惡全無半點幹。
痛便随膿減。
腫退自肌寬。
新肉已生紅豔豔。
腐皮自斂白漫漫。
一身多爽快。
五髒盡和歡。
此屬純陽俱易治。
百人百可保全安。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純陰初起不知瘡。
粟米之形疙瘩僵。
不紅不腫不知痛。
少熱少少提防。
七朝之後身體倦。
瘡根平大喜澆湯。
頂不高兮根不活。
色不光兮腐不瓤。
陷軟無膿空結聚。
脈浮散大細飛揚。
飲食不餐身戰戰。
嘗湯止許意忙忙。
瘡上生衣如脫甲。
孔中結子似含芳。
膿多臭穢身難便。
舉動怆惶韻不長。
瘡形成紫黑。
面色變青黃。
精神昏愦多鼾睡。
言語無人自發揚。
口幹多舌強。
痰喘定身亡。
此屬純陰俱不治。
百人百可到泉鄉。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陰陽之症兩相交。
生死同兼事可招。
微熱微寒微赤腫。
半昏半爽半平高。
脈來雖數多無力。
飲食雖餐便不消。
腫而不潰因脾弱。
潰而不腫為膿饒。
大便多沸小便數。
上身有汗下體焦。
五善雖兼有。
七惡未全逃。
口渴喜茶腸腹痛。
面浮餍飲足心高。
心煩不穩睡。
神亂怕音焦。
投方應病方為妙。
陰轉為陽漸可調。
心真造化。
爾命堅牢。
逢之任是神仙手。
半死餘生定莫逃。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心善精神爽。
言清舌潤鮮。
瘡疼兼不渴。
睡醒得安然。
肝善身輕便。
因煩自不煩。
指頭紅活色。
坐起覺平康。
脾善唇滋潤。
衾帏蘭麝香。
凡餐俱有味。
膿濃更肥黃。
肺善聲音響。
無痰韻更長。
肌膚多滑潤。
大便自尋常。
腎善誠為要。
水深火自降。
口和兼不渴。
小水得稀長。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别 一惡神昏愦。
心煩舌上幹。
瘡形多紫黑。
言語自呢喃。
二惡腰身強。
目睛邪視人。
瘡頭流血水。
驚悸是肝。
三惡形消瘦。
膿清臭穢生。
瘡形多軟陷。
脾敗不知疼。
四惡皮膚槁。
聲嘶韻不長。
痰多兼喘急。
鼻動肺将亡。
五惡成消渴。
随飲即随幹。
形容多慘黑。
囊縮腎家端。
六惡身浮重。
腸鳴嘔呃頻。
大腸多滑洩。
髒腑并将傾。
七惡瘡倒陷。
形如剝鳝同。
四肢多冷逆。
污水自流通。
善屬腑症。
病微邪淺。
更能慎起居。
節飲食。
則勿藥亦愈。
惡屬髒症。
多因元氣虛弱。
或汗下失宜。
胃氣受傷。
或寒涼克伐。
以緻邪氣愈實也。
法當純補胃氣。
多有可生者。
宜于潰瘍主治諸方内對症施治。
此外更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
或怔忡驚悸。
寤寐不甯。
牙關緊急。
或頭目赤痛。
自汗盜汗。
寒戰切牙。
手撒身熱。
脈洪大按之如無。
或身熱惡衣。
欲投水中。
其脈浮大。
按之微細。
衣濃仍寒。
此氣虛極。
傳變之惡症也。
手足逆冷。
肚腹疼痛。
洩瀉腸鳴。
飲食不入。
吃逆嘔吐。
此陽氣虛。
寒氣所乘之惡症也。
有汗而不惡寒。
或無汗而惡寒。
口噤足冷。
腰背反張。
頸項勁強。
此氣血虛極。
變痙之惡症也。
俱急用參、、歸、術、附子以救之。
間有得生者。
不可因其症惡。
遂棄而不治。
卷一 總論部 癰疽生死法 初生如粟。
裡可容谷。
外面如麻。
裡大如瓜。
外面如錢。
裡可容拳。
起勢大。
終無害。
未老先白頭。
無膿軟陷休。
瘡從疙瘩起。
有膿生方許。
腫潰氣昂昂。
不治自安康。
根高頂又高。
八十壽還饒。
腫易腐爛。
任大終無恙。
瘡高熱疼。
雖苦必然生。
瘡軟無神氣。
應補方為益。
肉腫瘡不腫。
必竟生疑恐。
膿穢不進食。
洩瀉黃泉客。
瘡色豬肝紫。
無膿必定死。
綿潰不腐爛。
内怕葡萄嵌。
仰卧不知疼。
陰症命難生。
腐盡有敗氣。
笑裡終生祟。
根散瘡平塌。
神仙無治法。
久病目露神。
必竟命難存。
面忽似塗脂。
十日後分離。
敗中有紅肉。
雖重生門路。
新肉如闆片。
不食終須變。
手足皮枯槁。
血敗生難保。
唇白眼無神。
腹脹瀉将傾。
腌氣不氣。
雖重多生意。
眼眶黑氣濃。
癰疽怕此逢。
房中香馥馥。
是病終為福。
瘡熱身微熱。
輕病何須說。
生死此中求。
片言一可決。
卷一 總論部 察形色順逆法 凡閱人之病。
必先視其形色。
而後與脈病相參。
誠識于始。
以決其終。
百無一失矣。
曷言之。
陰病見陽色。
腮顴紅鮮。
陽病見陰色。
指甲呈青。
此二者俱死。
又身熱脈細。
唇吻反青。
目珠直視者死。
面如塗脂。
色若土黃、油膩、黑氣塗抹者死。
唇舌幹焦。
鼻生煙煤。
眼神透露者死。
形容憔悴。
精神昏短。
身形縮小者死。
喘粗氣短。
鼻睛露。
語言谵妄者死。
循衣摸床。
遺尿失禁。
撮空者死。
頭低項軟。
眼視無神。
吸吸短氣者死。
皮破無血肉綻爛班。
麻木不知痛庠者死。
齒黃色如煮豆。
唇白反理無紋。
耳黑枯焦不聽。
人中縮而坦平。
口張氣出無回閉。
鼻煽相随呼吸行。
汗出如珠不散。
痰若膠而堅凝。
出血紅如肺色。
指甲彎而滞青。
神昏神浮。
神亂神離。
缁衣生滿面。
黑氣慘天庭。
逢之都沒命。
法在此中評。
卷一 總論部 内消内托法 内消 消者、減也。
于初起紅腫結聚之際。
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劑。
必分之以虛實。
如脈症俱實者。
汗利之。
脈症俱虛者。
滋補之。
次分部位。
佐以引經消毒之藥。
使氣血各得其常。
則可内消也。
再如熱渴便閉。
邪在裡也。
則疏導之。
寒熱痛。
邪在表也。
則發散之。
無表裡症。
邪在經也。
則和解之。
内托 托者、起也。
已成之時。
不能突起。
亦難潰膿。
或堅腫不赤。
或不痛大痛。
或得膿根散。
或膿少膿清。
或瘡口不合者。
皆氣血虛也。
主以大補。
佐以活血祛毒之品。
或加以芳香。
行其郁滞。
或加以溫熱。
禦其風寒。
如托裡消毒散。
随時加減之。
候膿出腫消腐淨。
用參、、歸、術、大補之。
甚加附子。
使氣血滋茂。
則新肉易生。
是為内托也。
又雲。
治癰以寒。
是為内消。
治疽以熱。
是為内托。
内消内托。
乃正治從治之義也。
卷一 總論部 虛實症治法 腫潰諸症。
須辨虛實。
随行補瀉。
若或稍差。
關系甚大。
假如腫起堅硬膿稠者。
瘡疽之實也。
腫下軟慢膿稀者。
瘡疽之虛也。
瀉利腸鳴。
食少嘔吐。
手足并冷。
脈弱皮寒。
小便自利。
或小便時難。
大便滑利。
聲音不出。
精神不爽者。
悉髒腑之虛也。
大便硬。
小便澀。
飲食如故。
腸滿脹悶。
肢節疼痛。
口苦咽幹。
煩渴身熱。
脈大神昏者。
悉髒腑之實也。
膿水清稀。
瘡口不合。
聚腫不赤。
肌寒肉冷。
自汗色脫者。
氣血之虛也。
腫高色赤。
寒熱疼痛。
膿稠壯熱。
頭目昏重者。
氣血之實也。
頭痛鼻塞。
目赤心驚。
喉舌生瘡。
煩渴飲冷。
睡語切牙者。
上實也。
精滑便利。
腰腳沉重。
睡卧不甯者。
下虛也。
肩項不便。
四肢沉重。
目視不正。
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
音嘶聲敗。
四肢浮腫者。
真氣虛也。
腫痛甚。
日久不潰。
寒熱往來。
二便淋秘。
心神煩悶者。
邪氣虛也。
又曰。
真氣奪則虛。
邪氣盛則實。
諸庠為虛。
諸痛為實。
脈微細軟者為虛。
洪大而數者為實也。
脈症俱虛。
虛則補之。
和其氣。
托裡也。
脈症俱實。
實則瀉之。
導其氣。
疏利也。
脈症俱緩。
緩則治本。
用平和之藥。
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
如腫高痛者。
神授衛生散解之。
次用托裡消毒散。
漫腫微痛者。
用托裡散。
如不應。
加姜桂。
膿出反痛。
氣血虛也。
宜八珍湯。
不作膿。
不腐潰。
陽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
加歸、、肉桂。
不生肌。
不收斂。
脾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
加芍藥、木香。
惡寒憎寒。
陽氣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姜、附。
晡熱内熱。
陰血虛也。
宜四物湯。
加參、術。
欲嘔作嘔。
胃氣虛也。
宜六君子湯。
加炮姜。
自汗盜汗。
五髒虛也。
宜六味丸。
加五味子。
食少體倦。
脾氣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
加茯苓、半夏。
喘促咳嗽。
脾肺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
加五味、麥冬。
欲嘔食少。
脾胃虛也。
宜人參理中湯。
腹痛洩瀉。
脾胃虛寒也。
宜附子理中湯。
小腹痞。
足胫腫。
脾腎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山藥、山茱萸。
洩瀉足冷。
脾腎虛寒也。
宜十全大補湯。
加附子。
熱渴淋秘。
腎虛陰火也。
宜加減八味丸。
喘嗽淋秘。
肺腎虛火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
不必分其腫潰。
惟宜先補胃氣。
或疑參、滿中。
或泥于氣質素實。
或為有痰勿服補劑。
或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等藥。
緻使聽補不償聽損。
多緻有誤。
殊不究瘡瘍之作。
緣陰陽已虧。
膿血既瀉。
元氣已憊。
斯時也。
不行溫補。
将何以恃。
書雲。
才得腫痛。
參之脈症。
見有虛弱。
便與滋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此古今不易之确論也。
卷一 總論部 經絡大略 人生之有經絡。
猶地理之有界分。
治病不知經絡。
猶捕盜不知界分。
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
岐黃問答。
以經絡為主。
惟經絡一明。
然後知症見何經。
用何經之藥以治之。
了然無謬。
如古之善射禦者。
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
假如腹之中行。
系任脈一經。
開兩傍系足少陰腎經。
又開兩傍系足陽明胃經。
又開兩傍系足太陰脾經。
此皆在腹中者。
其乳之在上在傍。
系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也。
又開兩傍則在兩肋。
系足厥陰肝經。
又肋之後。
背之傍。
系足少陽膽經。
其脊之兩傍各兩行。
系足太陽膀胱經。
若脊之中行。
系督脈一經。
手之外廉。
系手三陽經。
手之内廉。
系手三陰經。
足之外廉。
系足三陽經。
足之内廉。
系足三陰經。
頭乃手足六陽經所會。
如耳前後。
系手足少陽經。
顴之上下。
系手足陽明經。
兩傍。
系手足太陽經。
其鼻之上行。
仍系督脈一經。
又凡各經支别交會與夫足三陰。
皆循喉嚨挾舌本。
又足厥陰随督脈會于巅。
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
實乃十四經之大略也。
内經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
至于奇經八脈。
亦皆有起止病患也。
假如肋痛。
便知其為肝經。
不分内外男婦大小。
皆可識症用藥。
稍近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