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月驗。
六味地黃丸 (見首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黑子痣名也。
由腎氣濁滞于陽分。
陽氣束結而成也。
古雲。
面無善痣。
故宜去之。
用針挑損。
搽四白散。
紙封之。
三四日自脫。
用貝葉膏。
或瑩珠膏生肌。
兼戒醬醋。
則愈後無痕。
四白散 點痣去斑。
糯米(三百五十粒)巴豆(取肉五個)用夏布包之紮之。
取鍛石鵝卵大一塊。
沖滾水一碗。
泡化。
以水煮米包成飯。
取出。
乘熱加砂末一錢。
杵勻。
仍加灰水。
研如糊。
瓷罐收之。
聽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鼻慝瘡生小兒鼻下兩旁。
由風熱客于肺也。
流汁浸淫。
癢而不痛。
宜服澤瀉散。
搽青蛤散。
(見面部) 澤瀉散 治鼻慝瘡。
澤瀉郁金栀子甘草等分為末。
用甘草湯調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羊胡子瘡生于下颏承漿。
治同黃水瘡。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菌毒生于眼胞。
其形如菌。
頭大蒂小。
漸長垂出。
甚者眼中流淚。
漸至昏。
由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
法以軟綿紙蘸水應胞上。
少頃。
用左手大指甲佃于患根。
右手以铍針尖頭齊根切下。
血出不妨。
預用翠雲錠子。
磨濃塗之。
其血自止。
内服涼膈清脾飲。
仍忌海味煎炒。
涼膈清脾飲 黃芩栀子連翹薄荷赤芍石膏生地防風荊芥(各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二鐘。
燈心二十根。
煎八分。
食遠後服。
翠雲錠 治菌毒割後塗之。
亦治爛弦風眼。
暴赤腫痛。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共為細末。
用黃連一兩。
川米百粒。
水一碗。
煎半碗。
去米再煎至三分。
和藥作錠。
陰幹。
用時水磨如墨令濃。
以雞翎蘸塗患處。
治眼濃翳。
将前藥用黃連八兩煎膏。
加牛皮膠二錢。
溶化。
和藥成錠。
用無根水磨。
濃敷眼内。
片時用水洗淨。
其翳自起。
以刀剪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丹生于眼胞。
紅熱腫痛。
由脾胃二經風熱所緻。
若風盛則浮腫易散。
熱甚則堅腫難消。
初起宜敗毒黃連丸清之。
甚者貴金丸下之。
外貼精豬肉片。
或塗坎宮錠子。
俟膿成則針之。
貝葉膏貼之收口。
敗毒黃連丸 治上下眼丹。
黃連連翹羌活(各二兩)菊花(二兩)防風(一兩五錢)細辛甘草(各一兩)上為末。
煉蜜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茶水下。
草礬膏 粉草(二兩)皂礬(五錢)水煎濃汁。
濾淨渣。
再煎濃。
加冰片。
以雞翎蘸膏。
頻掃腫處。
一用精豬肉切片。
水漂去血。
貼丹上。
不時易之。
坎宮錠子 (見腫瘍) 貴金丸 (見腫瘍附餘)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針眼土疳也。
小瘡生于眼睫間。
微者不膿而愈。
甚者成漏。
入風則頭面發腫。
目亦赤疼。
初起以針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針眼。
川芎(為君)青皮(減半)為末。
每服二錢。
煎細茶、菊花湯調服。
外以枯礬末、雞子清調敷。
腫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黃搗膏。
貼太陽穴而腫自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痰核生于眼胞。
在皮裡膜外。
其形如豆。
堅而不疼。
由痰因火滞也。
輕者自愈。
重者變瘿漏諸疾。
初起時。
用生南星以醋磨濃。
頻塗患處。
皮薄者微微撥損。
以手指甲擠出白粉即愈。
貼貝葉膏收口。
(見膏藥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椒瘡粟瘡。
生眼胞之内。
由脾胃血熱所緻。
椒瘡則赤堅而難消。
粟瘡則黃軟而易散。
今人用燈草、竹葉以治标。
孰若清脾涼血以治本。
宜菩提露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脾番症乃眼胞番轉如舌抵唇之狀。
由胃經氣滞血壅。
皮急絲吊所緻。
宜瀉脾胃之積熱。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漏睛為睛内有孔。
時流膿汁也。
其名不一。
如正漏生于風輪。
初出白膏如痰。
尚可治。
久則出青黑膏。
損及瞳人者不治。
偏漏生于氣輪者輕。
流白水。
重則成膿。
久而膏枯者不治。
内漏生于目竅之傍。
外漏生于肉輪之外。
此由積熱痰火熏蒸所緻。
陰漏則晝輕夜重。
宜養血清肝。
陽漏則夜輕晝重。
宜清金補氣。
又。
在大屬心經君火。
宜補北瀉南。
小屬心胞相火。
宜于北方中補而抑之也。
總之。
目者肝之竅。
腎者肝之主。
治宜補腎宣肝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膿。
白薇(一兩)防風白蒺藜羌活(各三錢)石榴皮(三錢)共為末。
米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一錢。
白湯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膿。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栀子(十兩)大黃(五兩)為末。
煉石蜜一斤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錢。
茶湯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出膿者。
大腸熱也。
用桔梗、芩、連、木通、槟榔、茱萸之類。
眼出血者。
小腸熱也。
用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經絡 耳者心腎之竅。
肝膽之經。
宗脈之所聚也。
心腎主内。
如精血不足。
或聾。
或虛鳴。
禀賦弱也。
六味地黃丸加桑螵蛸。
或滋陰地黃丸。
肝膽主外。
如風熱有餘。
或脹痛。
或膿癢。
邪氣客也。
柴胡清肝散。
因血燥者。
柴胡栀子湯。
如未應。
佐以六味丸。
間服九味蘆荟丸。
因食積内熱者。
四味肥兒丸之類。
柴胡清肝散 治瘡毒生于耳前耳後。
自身外側至足股内側至足。
或胸乳小腹下等處。
皆肝膽三焦經風熱。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一錢)栀子(炒)川芎(各一錢五分)連翹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煎。
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見耳疳門)柴胡栀子湯(見小兒胎毒瘡瘍)九味蘆荟丸(見疳瘡門)四味肥兒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升桔湯 治耳内腫痛。
三陽經風熱也。
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膽草(一錢)射幹(一錢五分)用水鐘半。
煎八分。
食遠服。
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 治耳内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冰片(少許)涼水五七茶匙化開。
滴入耳内。
其冷如冰。
其痛立止。
少時傾出。
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内磨刀水滴之。
垂盆草取汁。
尤佳。
芍藥散 耳痛連頭。
流膿出血者。
風熱上壅也。
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鼈子甘草(各一錢五分)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耳濕腫痛屬少陽相火。
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栀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樸硝(一錢)大黃防風(各一錢)羌活(一錢)水二鐘。
竹葉二十片。
煎一鐘。
加蜂蜜少許。
食後服。
氣閉者。
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黑疔生于耳内一點。
疼如錐刺。
痛引腮腦。
破流血水。
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法治之。
罔效者疔也。
急服蟾酥丸汗之。
研蟾酥餅。
水調滴于耳内。
立效。
一灸後溪穴七壯。
(穴見灸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疳者。
為耳内流出膿水臭穢也。
書有雲。
出黃膿為耳。
紅膿為風耳。
白膿為纏耳。
清膿為震耳。
名雖有五。
其源則一。
由足少陰虛熱者。
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
及地黃丸滋補之。
由手少陽風熱者。
蔓荊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兒胎熱。
或洗浴入水。
作痛生膿者。
在初生月内者。
則不必搽藥。
如治之早。
則項下結腫。
任其毒盡。
自安。
至月外不瘥者。
用紅綿散搽之。
蔓荊子散 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治耳内虛鳴。
膿汁不幹者。
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共為末。
煉蜜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錢。
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
氣不宣通。
遂成聾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共為末。
每服錢半。
燈心湯下。
紅綿散 治耳内流膿。
腫痛已消。
膿尚不止者。
枯白礬(三錢)幹胭脂(二錢)麝香(二分)共為末。
罐收。
先撚綿球。
絞盡耳内濕膿。
随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
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
入豬膽内。
陰幹。
吹用。
一用杏仁炒黑為末。
綿裹塞于耳内。
日三四易。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
吹之。
一用人牙存性。
去火毒為末。
用少許。
吹耳内。
一用陳年醬茄蒂。
擰汁滴于耳内。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衄者。
耳出鮮血也。
由上焦血熱所緻。
若肝脈弦洪者。
柴胡清肝湯。
虛火妄動。
腎脈數而弱者。
六味地黃丸。
生地麥冬散。
總以涼血清心為主。
外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麥冬飲 治耳出血。
及鼻衄。
生地(一兩)麥冬(一兩)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神塞丸 治耳内出血。
及鼻衄。
麝香(一分)沉香(三分)白礬(一錢)糯米(五十粒)共為末。
糊丸梧子大。
薄綿裹之。
如左耳出血塞右鼻。
右耳出血塞左鼻。
如左鼻出血塞右耳。
右鼻出血塞左耳。
兩耳出血塞兩鼻。
兩鼻出血塞兩耳。
六味地黃丸 (見潰瘍門) 柴胡清肝湯 (見本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痔及耳挺耳蕈。
俱結于耳之竅内。
不腫不不痛。
塞久令人重聽。
宜栀子清肝湯。
兼外插藥線于縫内。
化盡自愈。
栀子清肝湯 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栀子丹皮(各一錢)黃
六味地黃丸 (見首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黑子痣名也。
由腎氣濁滞于陽分。
陽氣束結而成也。
古雲。
面無善痣。
故宜去之。
用針挑損。
搽四白散。
紙封之。
三四日自脫。
用貝葉膏。
或瑩珠膏生肌。
兼戒醬醋。
則愈後無痕。
四白散 點痣去斑。
糯米(三百五十粒)巴豆(取肉五個)用夏布包之紮之。
取鍛石鵝卵大一塊。
沖滾水一碗。
泡化。
以水煮米包成飯。
取出。
乘熱加砂末一錢。
杵勻。
仍加灰水。
研如糊。
瓷罐收之。
聽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鼻慝瘡生小兒鼻下兩旁。
由風熱客于肺也。
流汁浸淫。
癢而不痛。
宜服澤瀉散。
搽青蛤散。
(見面部) 澤瀉散 治鼻慝瘡。
澤瀉郁金栀子甘草等分為末。
用甘草湯調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面部 羊胡子瘡生于下颏承漿。
治同黃水瘡。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菌毒生于眼胞。
其形如菌。
頭大蒂小。
漸長垂出。
甚者眼中流淚。
漸至昏。
由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
法以軟綿紙蘸水應胞上。
少頃。
用左手大指甲佃于患根。
右手以铍針尖頭齊根切下。
血出不妨。
預用翠雲錠子。
磨濃塗之。
其血自止。
内服涼膈清脾飲。
仍忌海味煎炒。
涼膈清脾飲 黃芩栀子連翹薄荷赤芍石膏生地防風荊芥(各一錢)甘草(五分)用水二鐘。
燈心二十根。
煎八分。
食遠後服。
翠雲錠 治菌毒割後塗之。
亦治爛弦風眼。
暴赤腫痛。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共為細末。
用黃連一兩。
川米百粒。
水一碗。
煎半碗。
去米再煎至三分。
和藥作錠。
陰幹。
用時水磨如墨令濃。
以雞翎蘸塗患處。
治眼濃翳。
将前藥用黃連八兩煎膏。
加牛皮膠二錢。
溶化。
和藥成錠。
用無根水磨。
濃敷眼内。
片時用水洗淨。
其翳自起。
以刀剪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丹生于眼胞。
紅熱腫痛。
由脾胃二經風熱所緻。
若風盛則浮腫易散。
熱甚則堅腫難消。
初起宜敗毒黃連丸清之。
甚者貴金丸下之。
外貼精豬肉片。
或塗坎宮錠子。
俟膿成則針之。
貝葉膏貼之收口。
敗毒黃連丸 治上下眼丹。
黃連連翹羌活(各二兩)菊花(二兩)防風(一兩五錢)細辛甘草(各一兩)上為末。
煉蜜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茶水下。
草礬膏 粉草(二兩)皂礬(五錢)水煎濃汁。
濾淨渣。
再煎濃。
加冰片。
以雞翎蘸膏。
頻掃腫處。
一用精豬肉切片。
水漂去血。
貼丹上。
不時易之。
坎宮錠子 (見腫瘍) 貴金丸 (見腫瘍附餘)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針眼土疳也。
小瘡生于眼睫間。
微者不膿而愈。
甚者成漏。
入風則頭面發腫。
目亦赤疼。
初起以針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針眼。
川芎(為君)青皮(減半)為末。
每服二錢。
煎細茶、菊花湯調服。
外以枯礬末、雞子清調敷。
腫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黃搗膏。
貼太陽穴而腫自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痰核生于眼胞。
在皮裡膜外。
其形如豆。
堅而不疼。
由痰因火滞也。
輕者自愈。
重者變瘿漏諸疾。
初起時。
用生南星以醋磨濃。
頻塗患處。
皮薄者微微撥損。
以手指甲擠出白粉即愈。
貼貝葉膏收口。
(見膏藥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椒瘡粟瘡。
生眼胞之内。
由脾胃血熱所緻。
椒瘡則赤堅而難消。
粟瘡則黃軟而易散。
今人用燈草、竹葉以治标。
孰若清脾涼血以治本。
宜菩提露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脾番症乃眼胞番轉如舌抵唇之狀。
由胃經氣滞血壅。
皮急絲吊所緻。
宜瀉脾胃之積熱。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漏睛為睛内有孔。
時流膿汁也。
其名不一。
如正漏生于風輪。
初出白膏如痰。
尚可治。
久則出青黑膏。
損及瞳人者不治。
偏漏生于氣輪者輕。
流白水。
重則成膿。
久而膏枯者不治。
内漏生于目竅之傍。
外漏生于肉輪之外。
此由積熱痰火熏蒸所緻。
陰漏則晝輕夜重。
宜養血清肝。
陽漏則夜輕晝重。
宜清金補氣。
又。
在大屬心經君火。
宜補北瀉南。
小屬心胞相火。
宜于北方中補而抑之也。
總之。
目者肝之竅。
腎者肝之主。
治宜補腎宣肝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膿。
白薇(一兩)防風白蒺藜羌活(各三錢)石榴皮(三錢)共為末。
米糊丸。
梧子大。
每服一錢。
白湯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膿。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栀子(十兩)大黃(五兩)為末。
煉石蜜一斤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錢。
茶湯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出膿者。
大腸熱也。
用桔梗、芩、連、木通、槟榔、茱萸之類。
眼出血者。
小腸熱也。
用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經絡 耳者心腎之竅。
肝膽之經。
宗脈之所聚也。
心腎主内。
如精血不足。
或聾。
或虛鳴。
禀賦弱也。
六味地黃丸加桑螵蛸。
或滋陰地黃丸。
肝膽主外。
如風熱有餘。
或脹痛。
或膿癢。
邪氣客也。
柴胡清肝散。
因血燥者。
柴胡栀子湯。
如未應。
佐以六味丸。
間服九味蘆荟丸。
因食積内熱者。
四味肥兒丸之類。
柴胡清肝散 治瘡毒生于耳前耳後。
自身外側至足股内側至足。
或胸乳小腹下等處。
皆肝膽三焦經風熱。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一錢)栀子(炒)川芎(各一錢五分)連翹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水煎。
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見耳疳門)柴胡栀子湯(見小兒胎毒瘡瘍)九味蘆荟丸(見疳瘡門)四味肥兒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升桔湯 治耳内腫痛。
三陽經風熱也。
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膽草(一錢)射幹(一錢五分)用水鐘半。
煎八分。
食遠服。
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 治耳内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冰片(少許)涼水五七茶匙化開。
滴入耳内。
其冷如冰。
其痛立止。
少時傾出。
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内磨刀水滴之。
垂盆草取汁。
尤佳。
芍藥散 耳痛連頭。
流膿出血者。
風熱上壅也。
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鼈子甘草(各一錢五分)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耳濕腫痛屬少陽相火。
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栀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樸硝(一錢)大黃防風(各一錢)羌活(一錢)水二鐘。
竹葉二十片。
煎一鐘。
加蜂蜜少許。
食後服。
氣閉者。
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黑疔生于耳内一點。
疼如錐刺。
痛引腮腦。
破流血水。
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法治之。
罔效者疔也。
急服蟾酥丸汗之。
研蟾酥餅。
水調滴于耳内。
立效。
一灸後溪穴七壯。
(穴見灸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疳者。
為耳内流出膿水臭穢也。
書有雲。
出黃膿為耳。
紅膿為風耳。
白膿為纏耳。
清膿為震耳。
名雖有五。
其源則一。
由足少陰虛熱者。
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
及地黃丸滋補之。
由手少陽風熱者。
蔓荊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兒胎熱。
或洗浴入水。
作痛生膿者。
在初生月内者。
則不必搽藥。
如治之早。
則項下結腫。
任其毒盡。
自安。
至月外不瘥者。
用紅綿散搽之。
蔓荊子散 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用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治耳内虛鳴。
膿汁不幹者。
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共為末。
煉蜜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錢。
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
氣不宣通。
遂成聾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共為末。
每服錢半。
燈心湯下。
紅綿散 治耳内流膿。
腫痛已消。
膿尚不止者。
枯白礬(三錢)幹胭脂(二錢)麝香(二分)共為末。
罐收。
先撚綿球。
絞盡耳内濕膿。
随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
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
入豬膽内。
陰幹。
吹用。
一用杏仁炒黑為末。
綿裹塞于耳内。
日三四易。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
吹之。
一用人牙存性。
去火毒為末。
用少許。
吹耳内。
一用陳年醬茄蒂。
擰汁滴于耳内。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衄者。
耳出鮮血也。
由上焦血熱所緻。
若肝脈弦洪者。
柴胡清肝湯。
虛火妄動。
腎脈數而弱者。
六味地黃丸。
生地麥冬散。
總以涼血清心為主。
外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麥冬飲 治耳出血。
及鼻衄。
生地(一兩)麥冬(一兩)水二鐘。
煎八分。
食遠服。
神塞丸 治耳内出血。
及鼻衄。
麝香(一分)沉香(三分)白礬(一錢)糯米(五十粒)共為末。
糊丸梧子大。
薄綿裹之。
如左耳出血塞右鼻。
右耳出血塞左鼻。
如左鼻出血塞右耳。
右鼻出血塞左耳。
兩耳出血塞兩鼻。
兩鼻出血塞兩耳。
六味地黃丸 (見潰瘍門) 柴胡清肝湯 (見本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痔及耳挺耳蕈。
俱結于耳之竅内。
不腫不不痛。
塞久令人重聽。
宜栀子清肝湯。
兼外插藥線于縫内。
化盡自愈。
栀子清肝湯 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栀子丹皮(各一錢)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