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
關燈
小
中
大
飲:桔梗豆根(各一錢)栀子連翹防風薄荷甘草(各五分)黃連(七分)大力子(一錢)赤芍白芷川芎(各五分)玄參麥冬(各七分)淡竹葉(五分,水煎服)吹藥熊膽(三分)宮粉(一分)冰片(一分)甘石(一錢)明雄(一錢)朱砂(五分)豆根(一錢)上共為末吹之,不過半月,即可痊愈,以加味天然散收口:加味天然散(此與前方不同)赤石脂龍骨海螵蛸冰片兒茶乳香沒藥血竭上共為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功能生肌、平口。
項下桃 此症生于腮下,結一大核,形如胡桃,若不受熱,善于保重者,其核即軟如棉,若偶有惱怒時,其核即硬大,牽連舌根,頗類重舌,以重舌之方治之,又多不效,故此症必須取核,方有痊愈希望。
可照前痰核法落核,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其他熏洗、生肌、平口、諸法,皆與痰核相同。
馬刀痰核 此症生于下颏對喉嚨處,形圓如卵、堅硬如石,塞住喉嚨,女人患者甚多,一起惱怒,即腫痛潮熱,約七、八日後,即又如常。
醫治之法,以順氣行痰之劑為佳,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切戒針灸,不可落核,若微針破,即血出不止,且翻弦而不易收口,慎之。
若子午潮熱,又有火症者(防成骨痨),十難一痊。
乳花 此瘡生于乳頭之上,或左右二旁,是名乳花,亦名乳癰,眼孔之多,與蜂窩相似。
治法外用麻涼膏貼之,内服中九丸兼托裡之劑;至七天之後,痛即漸止,四圍破皮,照前法熏洗,生肌、平口,須忌發物,方保無虞。
或貼隔紙膏亦佳。
乳癌 此症生于乳頭之下,其發生時如豆大,或如棗核,漸漸擴大時可如雞卵,其硬如石,但不紅腫,如受風熱或氣惱時,即紅腫而痛,經六、七日後,又複如常,不可針破,若不慎而針破後,即血出不止,或弦翻不收,病遂危矣。
治法在初起一、二年者,服中九丸多次後,則漸漸消化,或用陽和湯送服中九丸亦可。
若年久自潰者,則百無一生。
腰疽 此症生于左右腰眼下裙帶處,皮膚色紅,腫硬頭平,痛甚。
在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癢,癢者灸至痛,毒即可散,縱或不散,為害亦少。
治法與乳花同,服中九丸,敷洗熏貼,生肌、平口。
上肚角疽 此症生在臍上,約離臍三寸處,皮膚不紅不腫,肉内隆起一塊,按之微痛,醫多誤作痰核治之,或作奔豚氣治之,故皆無效。
病之來源,多因酒色過度後,風邪乘虛所緻。
治法以生姜、火蔥一握,木捶捶爛,入鍋炒熱,敷于患部,冷後又炒又敷,以散其風邪,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敷麻涼膏,或兼服排膿敗毒之劑以攻之: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炙人參(各三錢)雲風白芷黃芩山栀連翹銀花蜈蚣僵蠶全蠍蟬蛻大黃芒硝甘草大棗(三枚引)上水煎空心服,日二次,其毒即可不出皮膚;如成膿或自潰時,其膿即由大便而出,再服蠟礬丸幹膿收功:黃蠟(二兩)明礬(二兩)朱砂(一兩)先将礬、砂研細,合于一處,将黃蠟入鍋熔化後,方下礬、砂攪勻,乘熱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開水送下,至大便膿盡時收功。
下肚角疽 此症生于臍下左右,約離臍三寸處,有硬塊一條,橫過胯眼上下作痛,醫者多誤作奔豚或小腸之氣,故治鮮有效。
患此者多由酒色過度後,乘熱卧于當風之處,使氣遏痰不能周流所緻,其形狀與上肚角症相似,治法亦同。
惟人體虛弱者當兼服三香丸,敷麻涼膏,經六、七日後,皮膚腫起痛甚者,可用化肉膏貼之,至肉黑時,用針撥開,膿即随手出矣。
若膿不幹者,可用藥線三次,其膿自幹;若膿成而不出膚,必然内潰而由小便中出,以燈心湯送中九丸服之,即可痊愈。
便毒 此症在胯眼下有結核,初如彈子大,漸擴張大至雞卵狀,不甚痛。
初起時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貼麻涼膏,即可内消;如不消時,可再以五虎下西川法主之: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栀子連翹枳殼銀花防風荊芥生地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硝黃連白芷甘草上水煎空心服,日三次,其毒自消。
如作膿時,以上肚角疽之排膿劑服之,或在放膿時以化肉膏貼之,至穿頭時洗以熏洗湯,貼以解毒膏;膿盡後,用天然散以平口、生肌,須忌發物。
魚口 此症生于胯間,與便毒相似,惟便毒圓而魚口長,是其不同處,潰後則形同魚口,故有是名。
治法亦如便毒,敷服熏貼,生肌、平口。
山甲(三大片炒)歸尾(三錢)大黃(三錢)僵蠶(一錢炒)黑醜(一錢)土木鼈(三個)甘草節(三錢)上以酒水各一盅,煎至八分時,空心服之,渣再煎服,俟便利四次後,食稀粥以補之。
除黃甲串外,九龍丹亦為内消魚口良方,過去重慶某醫曾以此方制成“魚口内消丸”成藥出售,獲利不資,且有不少同道購作診室常用品,其着有療效可知。
九龍丹木香乳香(制)沒藥(制)兒茶血竭(另研)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上研末,以生蜜調成一塊,瓷器收貯。
臨用時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空腹時熱酒送服。
又一本雲: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故名“九龍丹”。
以編者過去經驗,一粒似太少,九粒又嫌過多,大都視患者體質強弱、以三丸至七丸為最适當;但偶爾也有用到九丸的,病勢減退雖快,而患者有下利不休副作用,是不免過分吃苦耳。
又文叔來外科摘錄中之九龍丹方,與此小有不同,專治魚口便毒,懸癰橫,初起未成膿者宜服,方為兒茶、血竭、乳香、沒藥、木香、甲珠各一兩,共為末,以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服,數服自潰。
餘意便毒既成,在未化膿時,必須用快刀斬亂麻手段以殺其勢,使不化膿,今将猛烈峻瀉之巴豆除去,似失其制方意義,但用歸尾、紅花煎膏和丸部分,殊屬可取。
編者臨症上常用家傳之“魚口内消丸”治便毒,效力極為确實穩妥,特将其方介紹如次:黃柏荊芥防風花粉蟬蛻蒺藜木通槐子山甲斑蝥(各等分)蜈蚣全蠍黑砂(較前藥分量加倍)上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熱黃酒送服。
瘡 此瘡生于腳連兒骨,此處骨多肉少,故有窮骨之稱。
患症多由風濕而來,初時發硬搔癢,倘偶一不慎,失手搔破時,則出血水,常常不幹,且受風後更奇癢難堪,往往窮年累月,不能治愈,臨症時看其肉色紅活而作痛者易治,如烏黑不痛者難治。
内服中九丸及下列之清解劑;若瘡四邊高中間凹者,必有繭骨,宜搽紅升丹,貼隔紙膏。
防風荊芥蘇合黃芩栀子連翹赤芍(各五錢)黃柏苦參牛膝木瓜銀花蒼術花粉白芷木通(各三錢)上水煎空心服。
外用熏洗湯熏洗,後貼隔紙膏,一日一換;若四弦好肉作癢者,以太歲墨搽于弦上,紅腫自退,癢即頓止,此時可用加味天然散以生肌、平口。
如瘡不紅活而現烏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濕追風之劑主之:赤芍防風荊芥白芷薄荷紫蘇黃芩黃柏蒺藜蒼術大黃銀花大楓子蛇床子上锉片,以上濃醋一大碗,取土罐一隻,入藥在内,煎一炷香時,将桐子葉約百十疋,入醋内泡軟,冷定取貼瘡上,一日一換,至瘡口不癢,瘡弦紅活時,貼膈紙膏,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裙邊瘡 此瘡亦生于連兒骨上,女子生者名裙邊瘡,男子生者名瘡,故治法與瘡同。
踝花症 此瘡生于踝上,故有是名。
治法與前之乳花相同。
在初起時,可以蒲公英、野芋頭各三兩,同搗爛,用酒糟和勻,敷于瘡上,幹燥又換,頗有痊愈希望。
蠟燭疳 此瘡生于龜頭之上,初起時發水泡,微癢,繼則皮破出水。
初起時用熏洗湯熏洗之,以太歲墨搽之,即可痊愈;如不幸而擴大時,可内服中九丸,外貼隔紙膏,待痛止後,摻加味天然散,至肉轉紅活色時,即可痊愈。
若肉不紅而又痛不止者,則以後方熏之:水銀(一錢)朱砂(一錢)麝香(半分)猩紅(一錢)響錫(一錢)上将錫先入小鐵鍋中,就炭火上熔化,加水銀攪勻,俟銀成粉,再加百草霜一錢,共衆藥研成細末,分作三份,以安息香三枝浸濕,每枝同藥一份,用棉紙卷成條,共成三條。
用時每以一條點燃,熏入鼻中,口含淨水滿口,水熱又換,愈勤愈佳。
熏時患者當坐于背風之所,勿使風吹煙亂,不易入鼻;如換水不勤者,必有喉牙疼痛之苦(即惹起口腔發炎),慎之!如此日日熏之,約六、七日即可痊愈。
下疳 此瘡亦生于龜頭上,或左或者,疼痛非常,患部崩裂,若不早治而爛至陰根時,即十中難獲一痊矣。
治法與蠟燭疳同,内服中九丸,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鬥精瘡 此瘡生于莖中尿管内,莖部腫硬,延至日久,管内排洩白色膿漿,小便刺痛,醫每誤作淋症治之,故屢治無效。
其瘡之生也,多因酒色過度,或體弱火旺,忍精不洩,屢積逆精,緻成此症。
治法内服中九丸,兼服利
項下桃 此症生于腮下,結一大核,形如胡桃,若不受熱,善于保重者,其核即軟如棉,若偶有惱怒時,其核即硬大,牽連舌根,頗類重舌,以重舌之方治之,又多不效,故此症必須取核,方有痊愈希望。
可照前痰核法落核,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其他熏洗、生肌、平口、諸法,皆與痰核相同。
馬刀痰核 此症生于下颏對喉嚨處,形圓如卵、堅硬如石,塞住喉嚨,女人患者甚多,一起惱怒,即腫痛潮熱,約七、八日後,即又如常。
醫治之法,以順氣行痰之劑為佳,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切戒針灸,不可落核,若微針破,即血出不止,且翻弦而不易收口,慎之。
若子午潮熱,又有火症者(防成骨痨),十難一痊。
乳花 此瘡生于乳頭之上,或左右二旁,是名乳花,亦名乳癰,眼孔之多,與蜂窩相似。
治法外用麻涼膏貼之,内服中九丸兼托裡之劑;至七天之後,痛即漸止,四圍破皮,照前法熏洗,生肌、平口,須忌發物,方保無虞。
或貼隔紙膏亦佳。
乳癌 此症生于乳頭之下,其發生時如豆大,或如棗核,漸漸擴大時可如雞卵,其硬如石,但不紅腫,如受風熱或氣惱時,即紅腫而痛,經六、七日後,又複如常,不可針破,若不慎而針破後,即血出不止,或弦翻不收,病遂危矣。
治法在初起一、二年者,服中九丸多次後,則漸漸消化,或用陽和湯送服中九丸亦可。
若年久自潰者,則百無一生。
腰疽 此症生于左右腰眼下裙帶處,皮膚色紅,腫硬頭平,痛甚。
在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癢,癢者灸至痛,毒即可散,縱或不散,為害亦少。
治法與乳花同,服中九丸,敷洗熏貼,生肌、平口。
上肚角疽 此症生在臍上,約離臍三寸處,皮膚不紅不腫,肉内隆起一塊,按之微痛,醫多誤作痰核治之,或作奔豚氣治之,故皆無效。
病之來源,多因酒色過度後,風邪乘虛所緻。
治法以生姜、火蔥一握,木捶捶爛,入鍋炒熱,敷于患部,冷後又炒又敷,以散其風邪,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敷麻涼膏,或兼服排膿敗毒之劑以攻之: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炙人參(各三錢)雲風白芷黃芩山栀連翹銀花蜈蚣僵蠶全蠍蟬蛻大黃芒硝甘草大棗(三枚引)上水煎空心服,日二次,其毒即可不出皮膚;如成膿或自潰時,其膿即由大便而出,再服蠟礬丸幹膿收功:黃蠟(二兩)明礬(二兩)朱砂(一兩)先将礬、砂研細,合于一處,将黃蠟入鍋熔化後,方下礬、砂攪勻,乘熱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開水送下,至大便膿盡時收功。
下肚角疽 此症生于臍下左右,約離臍三寸處,有硬塊一條,橫過胯眼上下作痛,醫者多誤作奔豚或小腸之氣,故治鮮有效。
患此者多由酒色過度後,乘熱卧于當風之處,使氣遏痰不能周流所緻,其形狀與上肚角症相似,治法亦同。
惟人體虛弱者當兼服三香丸,敷麻涼膏,經六、七日後,皮膚腫起痛甚者,可用化肉膏貼之,至肉黑時,用針撥開,膿即随手出矣。
若膿不幹者,可用藥線三次,其膿自幹;若膿成而不出膚,必然内潰而由小便中出,以燈心湯送中九丸服之,即可痊愈。
便毒 此症在胯眼下有結核,初如彈子大,漸擴張大至雞卵狀,不甚痛。
初起時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貼麻涼膏,即可内消;如不消時,可再以五虎下西川法主之: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栀子連翹枳殼銀花防風荊芥生地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硝黃連白芷甘草上水煎空心服,日三次,其毒自消。
如作膿時,以上肚角疽之排膿劑服之,或在放膿時以化肉膏貼之,至穿頭時洗以熏洗湯,貼以解毒膏;膿盡後,用天然散以平口、生肌,須忌發物。
魚口 此症生于胯間,與便毒相似,惟便毒圓而魚口長,是其不同處,潰後則形同魚口,故有是名。
治法亦如便毒,敷服熏貼,生肌、平口。
山甲(三大片炒)歸尾(三錢)大黃(三錢)僵蠶(一錢炒)黑醜(一錢)土木鼈(三個)甘草節(三錢)上以酒水各一盅,煎至八分時,空心服之,渣再煎服,俟便利四次後,食稀粥以補之。
除黃甲串外,九龍丹亦為内消魚口良方,過去重慶某醫曾以此方制成“魚口内消丸”成藥出售,獲利不資,且有不少同道購作診室常用品,其着有療效可知。
九龍丹木香乳香(制)沒藥(制)兒茶血竭(另研)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上研末,以生蜜調成一塊,瓷器收貯。
臨用時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空腹時熱酒送服。
又一本雲: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故名“九龍丹”。
以編者過去經驗,一粒似太少,九粒又嫌過多,大都視患者體質強弱、以三丸至七丸為最适當;但偶爾也有用到九丸的,病勢減退雖快,而患者有下利不休副作用,是不免過分吃苦耳。
又文叔來外科摘錄中之九龍丹方,與此小有不同,專治魚口便毒,懸癰橫,初起未成膿者宜服,方為兒茶、血竭、乳香、沒藥、木香、甲珠各一兩,共為末,以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服,數服自潰。
餘意便毒既成,在未化膿時,必須用快刀斬亂麻手段以殺其勢,使不化膿,今将猛烈峻瀉之巴豆除去,似失其制方意義,但用歸尾、紅花煎膏和丸部分,殊屬可取。
編者臨症上常用家傳之“魚口内消丸”治便毒,效力極為确實穩妥,特将其方介紹如次:黃柏荊芥防風花粉蟬蛻蒺藜木通槐子山甲斑蝥(各等分)蜈蚣全蠍黑砂(較前藥分量加倍)上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熱黃酒送服。
瘡 此瘡生于腳連兒骨,此處骨多肉少,故有窮骨之稱。
患症多由風濕而來,初時發硬搔癢,倘偶一不慎,失手搔破時,則出血水,常常不幹,且受風後更奇癢難堪,往往窮年累月,不能治愈,臨症時看其肉色紅活而作痛者易治,如烏黑不痛者難治。
内服中九丸及下列之清解劑;若瘡四邊高中間凹者,必有繭骨,宜搽紅升丹,貼隔紙膏。
防風荊芥蘇合黃芩栀子連翹赤芍(各五錢)黃柏苦參牛膝木瓜銀花蒼術花粉白芷木通(各三錢)上水煎空心服。
外用熏洗湯熏洗,後貼隔紙膏,一日一換;若四弦好肉作癢者,以太歲墨搽于弦上,紅腫自退,癢即頓止,此時可用加味天然散以生肌、平口。
如瘡不紅活而現烏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濕追風之劑主之:赤芍防風荊芥白芷薄荷紫蘇黃芩黃柏蒺藜蒼術大黃銀花大楓子蛇床子上锉片,以上濃醋一大碗,取土罐一隻,入藥在内,煎一炷香時,将桐子葉約百十疋,入醋内泡軟,冷定取貼瘡上,一日一換,至瘡口不癢,瘡弦紅活時,貼膈紙膏,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裙邊瘡 此瘡亦生于連兒骨上,女子生者名裙邊瘡,男子生者名瘡,故治法與瘡同。
踝花症 此瘡生于踝上,故有是名。
治法與前之乳花相同。
在初起時,可以蒲公英、野芋頭各三兩,同搗爛,用酒糟和勻,敷于瘡上,幹燥又換,頗有痊愈希望。
蠟燭疳 此瘡生于龜頭之上,初起時發水泡,微癢,繼則皮破出水。
初起時用熏洗湯熏洗之,以太歲墨搽之,即可痊愈;如不幸而擴大時,可内服中九丸,外貼隔紙膏,待痛止後,摻加味天然散,至肉轉紅活色時,即可痊愈。
若肉不紅而又痛不止者,則以後方熏之:水銀(一錢)朱砂(一錢)麝香(半分)猩紅(一錢)響錫(一錢)上将錫先入小鐵鍋中,就炭火上熔化,加水銀攪勻,俟銀成粉,再加百草霜一錢,共衆藥研成細末,分作三份,以安息香三枝浸濕,每枝同藥一份,用棉紙卷成條,共成三條。
用時每以一條點燃,熏入鼻中,口含淨水滿口,水熱又換,愈勤愈佳。
熏時患者當坐于背風之所,勿使風吹煙亂,不易入鼻;如換水不勤者,必有喉牙疼痛之苦(即惹起口腔發炎),慎之!如此日日熏之,約六、七日即可痊愈。
下疳 此瘡亦生于龜頭上,或左或者,疼痛非常,患部崩裂,若不早治而爛至陰根時,即十中難獲一痊矣。
治法與蠟燭疳同,内服中九丸,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鬥精瘡 此瘡生于莖中尿管内,莖部腫硬,延至日久,管内排洩白色膿漿,小便刺痛,醫每誤作淋症治之,故屢治無效。
其瘡之生也,多因酒色過度,或體弱火旺,忍精不洩,屢積逆精,緻成此症。
治法内服中九丸,兼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