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

關燈
兒骨上,或因外面跌破皮肉,受風作癢,搔抓而成,或因疳毒愈後複發而成,或因風熱、濕毒未盡驅除而成。

    治法若不癢者,以“紫霞膏”貼之,内服“中九丸”,或用輕粉五分,生豬闆油二兩,同新蒸出之饅頭皮共搗,塗之亦妙。

     十五問曰:裙邊瘡、蹭、踝花、鵝掌疔、鵝掌風、牛皮癬,何以别之?答曰:裙邊瘡婦人多有之,因搔抓破皮,肌肉潰爛,年深日久,風濕熱交熾,或因香港腳而血脈不行,緻成此症,其瘡大多難治。

    蓋足為諸陰之所會,肌肉淺薄,氣血難到,故治療不能速愈,可用“紫霞膏”或“白玉膏”貼之,兼用熏洗等法,一方用好醋二碗,入土罐内,将白蠟樹葉不拘多少,入罐同煮,俟煮至一碗時,再入輕粉二錢,稍煮之後,用蠟葉貼之即愈。

     蹭生于腳蹭上,穿頭出膿者易治,如穿頭後,日久年深,不能收口者難治,當以藥線治之。

    踝花生于螺蛳骨上,有眼出膿,須用藥線奪下方好,若眼多而七惡有一、二見者,多不可救。

    鵝掌疔生于腳闆心,其狀如瘤,出水流膿,若日久不收口者,當用藥線落瘤,并去敗物,方可生肌。

    鵝掌風系生過楊梅毒瘡,服藥過急,收毒入内,不能發出,故發生此瘡,可内服“中九丸”,外用桐油搽之,兼用黑牛糞燒煙熏之,即可痊愈。

    牛皮癬生于頸項及腰腕、胯腿之間,皆由風熱之毒中于肌膚,必用銀針外刺截住,以川槿皮磨醋搽之,内服“中九丸”,或用煙硫、石青、生巴豆、川槿皮、鍋烈搽之,無不愈者。

     十六問曰:何為痔漏?答曰:痔生于肛門弦上,如榴子樣者為痔,有眼孔而出膿水者為漏。

    痔有二十四種,名雖不同,根源皆為濕熱下注,或酒色勞碌所傷而成。

    少年發者極少,至四五十歲時發者甚多。

    治法若痔上有眼者,以藥線插之,其綿管即落,外用“天然散”加赤石脂搽之,“生肌膏”蓋之,再加銀翠、石青更妙。

    若是血痔,可内服“中九丸”,若是通腸痔漏,則先用三丫草(即牛蒡子草)透入腸内,然後插入藥線,自能漸愈。

     十七問曰:口内有蟲疳、熱疳、走馬牙疳等症,何以别之?答曰:蟲疳者是肉内有蟲,逞及傍骨,爛出肉如敗絮是也。

    走馬牙疳者口唇俱腫,外是好皮,内肉腐爛,鼻梁俱脫,鼻腐爛如柑子皮是也,甚則眼耳口鼻,俱不可救,用醋洗去爛肉見血者,十有一、二可治。

    治法用鍋烈、銅綠、天然散各二分,藥線末一分半,煙硫二厘,冰片三厘,共和勻撒之,内服“中九丸”。

    此症如爛去皮肉,出水出膿者好治;如爛來像肝子樣,又無膿血者,則不可治。

    熱疳則不過牙龈出血,洗搽之法,俱與上同,或以人中白過,同白頸蚯蚓、白砒(棗肉燒過)研末,搽之亦佳。

     十八問曰:何為鵝口瘡?答曰:滿口舌上俱是白皮,口内流涎是也。

    治法以黃連、幹姜、炒蒲黃各等分,為末搽之,出涎即愈。

     又喉中有暗門闩是為喉癰,傍咽舌兩邊有兩個肉瘤,如有眼,即以藥線插入眼内落瘤,吹藥生肌斂口。

    又有牙眶骨上生痰癰,堅硬如石,發作時牙眶腫脹,歪在一邊,可用披針開眼,上入藥線,此為惡症,十中難愈一、二,此症前未詳及,故重言之。

     瘰 瘰為瘍科中最難治之一種頑固症候,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牽藤成串,故有串之稱,亦有竄胸竄脅者,種種現象不一而足,潰後則膿水常流,終歲窮年,纏綿不愈,名雖有五,治法則一。

    在初起時可用紫背天葵草服之,或以紫花地丁草服之,間有愈者,如不愈而反擴大時,則當以順氣行痰、開郁軟堅之方(順氣消痰飲)主之,方如次:石燕(一對入鍋炭火紅醋淬七次為末)陳皮半夏茯苓(各五錢)廣香(三錢)海藻海帶昆布(各一兩)槟榔(五錢)防風(三錢)川芎枳實白芷夏枯草(各五錢)黃連黃芩栀子(各一錢)赤芍桔梗(各三錢)或水煎服,或成丸服均可,或兼服金蚣丸更妙。

     如系男子,則加入知母、黃柏各八分;如系女子,則加入當歸、地黃、川芎、白芍各八分。

    如有孕者,則忌金蚣丸,恐其傷胎。

     此方久服之後,消散者有之;如不消時,則有落核一法,内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如未穿頸者,以化肉膏貼于頭上,俟肉變黑色而不疼痛時,用針剝開一孔,插入藥線,一日一插,至七日後,核必自行落出(凡上藥線,當以雞蛋油搽于孔部,以減少其疼痛,然後以解毒膏掩蓋之)。

    用熏洗湯洗淨污濁後,用加味天然散加細藥,生肌平口,須忌發物,免礙藥效。

    加味天然散乳香沒藥兒茶血竭(各一錢)赤石脂(三錢)海螵蛸(三錢)冰片(一分)如系冬月則加龍骨、象皮各三錢。

     上共研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約一月久可愈。

     大藥方(能消百毒,去腐爛,即藥線方)白砒(三錢)明礬(七錢)先将礬末鋪入鍋内,次将砒放在礬中心,滴清油五、六滴,候煙消盡,取出聽用。

    如瘡口爛大時,用清油、白蠟煎溶,入大藥在内,以油紙敷貼。

     小藥方(能縮血,幹膿水)蚊蛤一個,開一口,灌入明礬末于内,用皮紙封固,火中燒至内部呈黑色時,取起研為細末,入生肌散用。

     脫繭風涼膏(上大藥後,以此方潤繭,其核自落)煮雞蛋五個,去白留黃,同麻油久煎去渣,傾入碗内,加雄黃五錢為末,入油内攪勻,敷搽患處。

     痰核 痰核者其核亦成串,三、五不等,多生于左右二頰下,或左右二颏,有氣、血、風、痰、酒之五種,名雖有五,而其根則一,惟治法當分别虛實,不可籠統。

    男子在未患痰核之先,原患火症者,則為火盛生痰;婦人在未患痰核之先,先患火症,如子午潮燒,體質虛弱,而後生痰核者(即腺痨),可照瘰方法治之,以落其核。

    惜乎十有九皆不可治,事前當使病家知道,免緻醫治不愈時,召來毀譽。

    其治療法與瘰同,服中九丸,貼解毒膏,落核之後,亦以熏洗湯洗之,再用加味天然散收功。

     凡寒痰凝結者,最忌貼涼膏,服涼藥,治法服中九丸或陽和湯為妙。

     鬓疔 鬓疔生于太陽下,左右形一樣,頭尖如疖,堅硬如石,起初頂上如粟米大,起白泡,或癢或痛,色紅者吉,紫黑者兇,治法内服中九丸,兼服千金内托散(即十宣散)。

    方如下:川芎當歸生地(各八分)赤芍白芷防風(各三錢)黃(一錢)栀子連翹荊芥白術黃芩(各八分)茯苓銀花人參甘草(各三分)上煎服。

    有膿者可治,無膿者難治,故可以預決生死。

     外治法:或貼麻涼膏,或塗太歲墨以止其痛,兼用熏洗湯洗之,俟六、七日後,紅色或烏色回弦,起白漿泡産膿,頭頂上不硬而棉軟,飲食如常者,是為可治之症。

    若痛不止,烏黑如前,又不成膿者,其症危矣。

    當辨五善、七惡,以決生死存亡;如成膿之症,已經潰爛化膿者,可以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之:隔紙膏方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輕粉(二錢)銀朱(二錢)鉛粉(三錢)朱砂(二錢)冰片(一分)石鐘乳(三錢過)上共為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入鍋熔化取起,瓷碗貯之,候冷定,入藥在内攪勻,以棉紙攤膏,貼于患處,一日兩換。

    貼去腐肉後,視其肉色如石榴尖樣時,用熏洗湯洗淨,貼解毒膏,摻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鬓疽 鬓疽者生在鬓毛之間,形同疖子,其癢非常,大者為癰,小者為疽,遠年不收口者為漏。

    其患之來也,因人素好濃味,屢受熱症,故成此毒。

    其治法與鬓疔同,初起時以太歲墨搽之,先服金蚣丸,後服中九丸及十宣散,外用熏洗、生肌、平口法,隻要成膿,無不愈者。

     嘴疔(似指唇疔而言) 嘴疔者生嘴上,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癢者須灸至痛,痛者須灸至癢。

    其治法與鬓疔同,敷搽、貼熏、服藥,無有不愈者。

     水疔 水疔不論何部以及四肢,皆可發生,初起時膚上麻癢,手搔之又覺疼痛,其色烏紫如疹,一發如雷,痛不可忍,疹處皮肉破爛出水,未到七日,或七日間爛成深坑,日夜呻吟者,多屬兇多吉少。

    治法内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外用太歲墨搽之,更以熏洗湯每日熏洗三次,痛則停止。

    有膿者可治,如無膿而爛至骨者,為不治之症。

     耳門癰 耳門癰者瘡生耳内,其症多由積熱而成,一邊硬至耳很,紅腫痛甚,初起用麻涼膏以止其痛,内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以速散其毒,勿使久延釀成大患。

    此症定然成膿,治法與鬓疽同,内服中九丸,兼千金内托散,至七日後,耳内出膿,如膿久不幹者,須用線末,以綿紙成條,粘惹藥末插入耳内,連插數次,膿幹即愈。

     暗門闩症 此病生于喉嚨小舌之上,左右各有一個肉球,塞住喉嚨,緻水米不下,眼多有膿,形如爛東瓜狀。

    治法以竹管一枝,内貯藥線一條,以鐵頂住藥線,入肉球内,一日插入藥線一次,連插三日,其球即消,約六、七日間,即可痊愈八九;至喉嚨不痛,能進硬食物時,以天然散生肌、平口,内服中九丸,兼服甘桔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