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編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八問答
一問曰:何為腦花?答曰:腦為諸陽之首,乃經絡之總會也。
花者如蓮房樣,或有數孔,或有十數孔,初起如粟米大,微疼微癢,三、四日間則作熱發疼,其毒亦漸長,無膿紅腫,十數日後出膿者,則易治,若不出膿,中間爛如敗絮棉團者,則難治。
問曰:當何以治之?答曰:初起者以“麻涼膏”敷之,再以“熏洗湯”熏洗之,待膿出盡時,以“解毒膏”貼之,俟腐肉落盡,方可生肌;如氣血盛而脈洪大者,可内服“中九丸”,其毒即可漸退而愈。
昔有一婦人生此瘡,無花如饅頭樣,紅腫無孔,此為腦癰,不可以花法治之,因經他人敷草藥過多,緻表皮變硬,人皆以無名腫毒治之,故多不應;餘以“化肉膏”貼之,并用針開孔出膿,惟此後膿久不幹,又用藥線插之方愈。
二問曰:何為對口花、對口疽、對口疔?答曰:花者眼多;疽者頂平;疔者頂尖多癢。
又問曰:三者何以治之?答曰:名雖不同,其治則一。
頭者經絡之徑路,前有口舌相幹,不可言易,先須認清五善、七惡,治療方有把握。
如在十餘日間有膿者,則易治,如不成膿,如一包敗絮者,則難治。
治法可内服“中九丸”,外敷“麻涼膏”,再用熏洗之法,自易痊愈;如有管者,當用藥線取之,然後再以生肌藥斂口。
三問曰:何為背花?答曰:背花者其毒極重,髒腑皆系于背,故背心生毒,要有膿出方為順症,爛肉落盡知痛者,方好治。
若初起如粟米大,兼有膿頭者,不拘老幼,即灸艾火十餘壯,其毒即出。
此種病候,丸藥取效者多,湯劑見效者少。
患此症者,須飲食、二便如常,有膿,周遭沒有烏肉,兼知痛癢,方為善症。
治法則一,可内服“中九丸”,外用“化肉膏”化去腐肉,自易痊愈。
四問曰:疔毒起于何經?答曰:起于心經,乃極熱惡症。
發于六腑者易治,發于五髒者難治,不痛不癢,周遭烏黑者難治。
疔有三十六種,外有五種不測之症,或食牛羊犬馬,或飲酒毒物而生,初起不疼不癢,或出水,或翻花,或無頭,不作膿,如冬瓜皮樣,或頭白,或烏黑,通走九竅,眼耳鼻口舌骨裡,有生膿血,由頭面傳于咽喉者必死。
且疔生二、三日,必有外征确候,生于頭面者,将走黃時,咽喉必痛;生于手足者,将走黃時,腋下必有疙瘩,其疔之附近,亦必有紅線内攻,與他瘡殊異。
凡初起時,如粟米大作癢,搔之不疼,未老先白頭,三、四日後潮熱寒戰,硬如疔,或者出水,或者作疼,五、六日作紫青色,可内服“疔毒複生湯”(銀花、生栀、骨皮、大力、木通、連翹、川軍、花粉、公英、菊花、乳香、沒藥,水煎服),外以針刺紅線出血,塗以旱菸油,再以鮮馬齒苋、鮮柏葉、明礬、雞子清,搗爛塗疔。
訣雲“治疔先刺血”是也。
如手腳生疔,疼痛難忍者,以熱香油洗之,再以蝦蟆皮貼之。
又有一種麻子疔者,此起彼伏,連綿不已,是為惡症,可用“太歲墨”内服、外敷,可以化險為夷。
疔瘡形象歌初起如粟癢微生,未老白頭痛漸增,一燒二熱寒戰起,三四發硬如釘,破皮出水疼痛少,五朝紅紫六日青,人若犯此無膿症,先定吉兇辦前程。
五問曰:鬓疽、鬓漏、耳門癰,三者何辨?答曰:疽者生于鬓毛間,狀如疖子;平頭起者為癰,疼痛非常,或遠年不收口者為鬓漏。
初起者,先以“太歲墨”塗之,繼服“金蚣丸”,再服“中九丸”自愈。
耳門癰者,生于耳門之間,三者雖然不同,而治法則一,相症施治,不可拘泥。
六問曰:何為痰核、瘰?答曰:痰核僅一、二相連;瘰則重台、子母,三、五不等,或有十餘枚成串者。
毒痰毒血,隻有二大原因,俱以行痰、順氣、軟堅、開郁之法治之。
凡症初起,或用海藻、昆布、螵蛸、海帶等藥生效者有之,或用斑蝥、全蠍等物攻下者有之,或有用草藥内服、外敷者有之。
如用此數法均不生效時,硬者自以内消為上,未穿潰者則用“化肉膏”敷貼,以藥線落子,七日見功;如浮腫不消者,可用“金蚣丸”、“中九丸”同服,“紫霞膏”亦有奇效。
更有馬刀,堅硬如石,多在耳前、耳後,缺盆、頰車等處,堅而不潰,平而不尖,赤色如火燒烙,極痛難忍,急以“金蚣”、“中九”二丸服之,如不生效,則無方可治。
痰核則子午潮燒,是為痨病,亦多難治。
七問曰:何為項下桃、擔肩瘤、竄脅癰?答曰:毒生于颚下者名項下桃;生于肩井上者名擔肩瘤;生于脅下者為竄脅癰。
治法無二,可照前方選用。
八問曰:何為暗門闩?答曰;生于耳根下對喉處,如門之有闩,故曰暗門闩。
其治法與癰疽同。
九問曰:何為乳癰、乳岩、乳花?答曰:乳癰初起,紅腫痛甚,或六、七日成膿,或十餘日成膿,或因有孕而内吹之,或因乳子而外吹之,皆為此病根源。
初起可用蒲公英同酒糟搗敷之,或以白頭翁葉同酒糟搗敷之,或用馬前子去皮毛,香油炸透研末,黃酒沖服一分亦可,見汗即愈。
乳岩則因七情氣郁而成,初起形如豆大,至四、五年時,乃漸大如彈子,或十餘年方始發作,其硬如石,潰則狀如山岩,故名乳岩。
治法服“金蚣丸”、“中九丸”後而生膿者,則為可治之症,若年久潰而不斂者難治。
尤忌開刀,可令人血出不止。
倘有五善而無七惡者,尚屬可治,否則百無一生。
乳花者狀如背花,眼多肉綻,治法亦同。
若三症毒未成膿者,俱可用内服仙方活命飲(山甲錢半,草節錢半,防風七分,歸尾一錢,陳皮七錢,銀花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花粉一錢,貝母七分,白芷梢七錢,頭劑用生軍二錢,酒煎服,二劑則去大黃),或“神效栝蒌散”及“連翹金貝散”等,亦可痊愈。
十問曰:對心漏、對心癰,何以治之?答曰:照前癰疽、漏瘡、竄脅癰等法治之,或可獲萬一生望,因此屬于絕症也。
十一問曰:何為上肚角、下肚角,魚口、便毒,及陰疳、鬥精瘡?答曰:上肚角平臍,去臍四指;下肚角去前陰上三指,胯眼上二指;魚口在胯眼,其形長;便毒同部位,其形圓,與前諸症同一治法。
魚口便毒初起用“通聖散”,加蜈蚣去頭足三分,清油炙過,全蠍去頭尾,洗去鹽,三分,山甲五分炒,僵蠶五分炒,制乳香五分,制沒藥五分,此六味共研細末,沖入煎藥中服之,其毒即下,若年遠日久者,則不必服此藥,可照前法治之。
陰疳與蠟燭花不同,陰疳或破皮,或作癢,或疼痛,或皮爛;蠟燭花則必先有一小子,或作癢,或作疼,漸爛開,出膿水,周遭漸大,長成肉球,其陰莖則爛而開花。
治法先用“化肉膏”化去肉球,再用廣錫二錢,水銀一錢,于鐵勺中熔化攪勻後,傾出冷定,研為細末,與天然散三錢和勻,幹摻患處,内服“中九丸”。
若爛至陰,則成鬥精瘡時,有如黃油或如肉之物鬥出,乃淫精風火濕熱所出,可用“天然散”,加輕粉二錢,制兒茶一分,石膏一分,制銅綠一分,醋煮石青一分,共研細末,有水則幹摻,無水則用公豬膽汁調搽,内服“中九丸”,即可漸痊。
十二問曰:卵、卵癰、卵花、卵漏,何以辨别?答曰:卵者睾丸也,俗名卵子,如腫而成膿,必要針開。
卵癰者皮紅腫大,毒在皮上。
卵花者在腫處潰七、八眼,厥狀如花。
卵漏者内穿一、二眼,出清膿黃水,日久不幹。
此皆濕熱下墜膀胱,或者酒色過度而成,此毒甚有卵子裂破而人不死者,亦有因患梅毒,其毒未盡而發此症者。
治法外以紫蘇葉包之,并幹摻“天然散”加赤石脂,内服“中九丸”。
其餘一切卵症,均可照此治法。
十三問曰:附骨、附骨癰、附骨疽、附骨漏,何以分别?答曰:毒在胯尖上,不紅腫,有時而胯上作痛,有時而胯下作痛,時上時下,時好時歹,如胫骨樣,至于時久而痛在一處,皮膚如故,按之則疼痛,而現形不測,此為附骨疽也。
治法内服“中九丸”,外以“化肉膏”貼之,膿成者則針之。
附骨、附骨癰,則必先潮熱,或乍寒乍熱,先則骨肉作疼,繼則皮上紅腫而硬,亦有因傷寒後而成此毒者,名為汗後脫遺,痛不可忍。
治法外以“麻涼膏”貼敷,内服“中九丸”。
至于附骨漏者,必先因患癰疽時,久不收口,風邪内侵,兼之病者求功太急,緻腐肉未化,毒出未盡,因之時久成繭成漏,膿水不幹。
治法必須取出多骨,化繭去腐,後上“天然散”,服“中九丸”,方可痊愈。
他如汗後脫遺,在未穿潰時,亦有用蠟、醋調陳米粉敷之而愈者。
十四問曰:鶴膝風、鶴膝癰、人面瘡、瘡,何以别之?答曰:鶴膝風者膝關節常常疼痛,時久後則膝頭腫大,如鶴之膝,故名鶴膝。
治法内服止痛藥;外用牛皮膠蒸化,入生姜汁調和成膏貼之。
鶴膝癰以紅腫痛者為佳,若不紅、不腫、不痛,且不作膿者,便不可治;若現出頭來,終成絕症。
人面瘡者,膝上生一肉瘤,如人面樣,耳目口鼻畢具,患此症者,百難一痊。
治法但以川貝一味研末敷之,是否能愈,姑盡人事。
瘡者生在
花者如蓮房樣,或有數孔,或有十數孔,初起如粟米大,微疼微癢,三、四日間則作熱發疼,其毒亦漸長,無膿紅腫,十數日後出膿者,則易治,若不出膿,中間爛如敗絮棉團者,則難治。
問曰:當何以治之?答曰:初起者以“麻涼膏”敷之,再以“熏洗湯”熏洗之,待膿出盡時,以“解毒膏”貼之,俟腐肉落盡,方可生肌;如氣血盛而脈洪大者,可内服“中九丸”,其毒即可漸退而愈。
昔有一婦人生此瘡,無花如饅頭樣,紅腫無孔,此為腦癰,不可以花法治之,因經他人敷草藥過多,緻表皮變硬,人皆以無名腫毒治之,故多不應;餘以“化肉膏”貼之,并用針開孔出膿,惟此後膿久不幹,又用藥線插之方愈。
二問曰:何為對口花、對口疽、對口疔?答曰:花者眼多;疽者頂平;疔者頂尖多癢。
又問曰:三者何以治之?答曰:名雖不同,其治則一。
頭者經絡之徑路,前有口舌相幹,不可言易,先須認清五善、七惡,治療方有把握。
如在十餘日間有膿者,則易治,如不成膿,如一包敗絮者,則難治。
治法可内服“中九丸”,外敷“麻涼膏”,再用熏洗之法,自易痊愈;如有管者,當用藥線取之,然後再以生肌藥斂口。
三問曰:何為背花?答曰:背花者其毒極重,髒腑皆系于背,故背心生毒,要有膿出方為順症,爛肉落盡知痛者,方好治。
若初起如粟米大,兼有膿頭者,不拘老幼,即灸艾火十餘壯,其毒即出。
此種病候,丸藥取效者多,湯劑見效者少。
患此症者,須飲食、二便如常,有膿,周遭沒有烏肉,兼知痛癢,方為善症。
治法則一,可内服“中九丸”,外用“化肉膏”化去腐肉,自易痊愈。
四問曰:疔毒起于何經?答曰:起于心經,乃極熱惡症。
發于六腑者易治,發于五髒者難治,不痛不癢,周遭烏黑者難治。
疔有三十六種,外有五種不測之症,或食牛羊犬馬,或飲酒毒物而生,初起不疼不癢,或出水,或翻花,或無頭,不作膿,如冬瓜皮樣,或頭白,或烏黑,通走九竅,眼耳鼻口舌骨裡,有生膿血,由頭面傳于咽喉者必死。
且疔生二、三日,必有外征确候,生于頭面者,将走黃時,咽喉必痛;生于手足者,将走黃時,腋下必有疙瘩,其疔之附近,亦必有紅線内攻,與他瘡殊異。
凡初起時,如粟米大作癢,搔之不疼,未老先白頭,三、四日後潮熱寒戰,硬如疔,或者出水,或者作疼,五、六日作紫青色,可内服“疔毒複生湯”(銀花、生栀、骨皮、大力、木通、連翹、川軍、花粉、公英、菊花、乳香、沒藥,水煎服),外以針刺紅線出血,塗以旱菸油,再以鮮馬齒苋、鮮柏葉、明礬、雞子清,搗爛塗疔。
訣雲“治疔先刺血”是也。
如手腳生疔,疼痛難忍者,以熱香油洗之,再以蝦蟆皮貼之。
又有一種麻子疔者,此起彼伏,連綿不已,是為惡症,可用“太歲墨”内服、外敷,可以化險為夷。
疔瘡形象歌初起如粟癢微生,未老白頭痛漸增,一燒二熱寒戰起,三四發硬如釘,破皮出水疼痛少,五朝紅紫六日青,人若犯此無膿症,先定吉兇辦前程。
五問曰:鬓疽、鬓漏、耳門癰,三者何辨?答曰:疽者生于鬓毛間,狀如疖子;平頭起者為癰,疼痛非常,或遠年不收口者為鬓漏。
初起者,先以“太歲墨”塗之,繼服“金蚣丸”,再服“中九丸”自愈。
耳門癰者,生于耳門之間,三者雖然不同,而治法則一,相症施治,不可拘泥。
六問曰:何為痰核、瘰?答曰:痰核僅一、二相連;瘰則重台、子母,三、五不等,或有十餘枚成串者。
毒痰毒血,隻有二大原因,俱以行痰、順氣、軟堅、開郁之法治之。
凡症初起,或用海藻、昆布、螵蛸、海帶等藥生效者有之,或用斑蝥、全蠍等物攻下者有之,或有用草藥内服、外敷者有之。
如用此數法均不生效時,硬者自以内消為上,未穿潰者則用“化肉膏”敷貼,以藥線落子,七日見功;如浮腫不消者,可用“金蚣丸”、“中九丸”同服,“紫霞膏”亦有奇效。
更有馬刀,堅硬如石,多在耳前、耳後,缺盆、頰車等處,堅而不潰,平而不尖,赤色如火燒烙,極痛難忍,急以“金蚣”、“中九”二丸服之,如不生效,則無方可治。
痰核則子午潮燒,是為痨病,亦多難治。
七問曰:何為項下桃、擔肩瘤、竄脅癰?答曰:毒生于颚下者名項下桃;生于肩井上者名擔肩瘤;生于脅下者為竄脅癰。
治法無二,可照前方選用。
八問曰:何為暗門闩?答曰;生于耳根下對喉處,如門之有闩,故曰暗門闩。
其治法與癰疽同。
九問曰:何為乳癰、乳岩、乳花?答曰:乳癰初起,紅腫痛甚,或六、七日成膿,或十餘日成膿,或因有孕而内吹之,或因乳子而外吹之,皆為此病根源。
初起可用蒲公英同酒糟搗敷之,或以白頭翁葉同酒糟搗敷之,或用馬前子去皮毛,香油炸透研末,黃酒沖服一分亦可,見汗即愈。
乳岩則因七情氣郁而成,初起形如豆大,至四、五年時,乃漸大如彈子,或十餘年方始發作,其硬如石,潰則狀如山岩,故名乳岩。
治法服“金蚣丸”、“中九丸”後而生膿者,則為可治之症,若年久潰而不斂者難治。
尤忌開刀,可令人血出不止。
倘有五善而無七惡者,尚屬可治,否則百無一生。
乳花者狀如背花,眼多肉綻,治法亦同。
若三症毒未成膿者,俱可用内服仙方活命飲(山甲錢半,草節錢半,防風七分,歸尾一錢,陳皮七錢,銀花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花粉一錢,貝母七分,白芷梢七錢,頭劑用生軍二錢,酒煎服,二劑則去大黃),或“神效栝蒌散”及“連翹金貝散”等,亦可痊愈。
十問曰:對心漏、對心癰,何以治之?答曰:照前癰疽、漏瘡、竄脅癰等法治之,或可獲萬一生望,因此屬于絕症也。
十一問曰:何為上肚角、下肚角,魚口、便毒,及陰疳、鬥精瘡?答曰:上肚角平臍,去臍四指;下肚角去前陰上三指,胯眼上二指;魚口在胯眼,其形長;便毒同部位,其形圓,與前諸症同一治法。
魚口便毒初起用“通聖散”,加蜈蚣去頭足三分,清油炙過,全蠍去頭尾,洗去鹽,三分,山甲五分炒,僵蠶五分炒,制乳香五分,制沒藥五分,此六味共研細末,沖入煎藥中服之,其毒即下,若年遠日久者,則不必服此藥,可照前法治之。
陰疳與蠟燭花不同,陰疳或破皮,或作癢,或疼痛,或皮爛;蠟燭花則必先有一小子,或作癢,或作疼,漸爛開,出膿水,周遭漸大,長成肉球,其陰莖則爛而開花。
治法先用“化肉膏”化去肉球,再用廣錫二錢,水銀一錢,于鐵勺中熔化攪勻後,傾出冷定,研為細末,與天然散三錢和勻,幹摻患處,内服“中九丸”。
若爛至陰,則成鬥精瘡時,有如黃油或如肉之物鬥出,乃淫精風火濕熱所出,可用“天然散”,加輕粉二錢,制兒茶一分,石膏一分,制銅綠一分,醋煮石青一分,共研細末,有水則幹摻,無水則用公豬膽汁調搽,内服“中九丸”,即可漸痊。
十二問曰:卵、卵癰、卵花、卵漏,何以辨别?答曰:卵者睾丸也,俗名卵子,如腫而成膿,必要針開。
卵癰者皮紅腫大,毒在皮上。
卵花者在腫處潰七、八眼,厥狀如花。
卵漏者内穿一、二眼,出清膿黃水,日久不幹。
此皆濕熱下墜膀胱,或者酒色過度而成,此毒甚有卵子裂破而人不死者,亦有因患梅毒,其毒未盡而發此症者。
治法外以紫蘇葉包之,并幹摻“天然散”加赤石脂,内服“中九丸”。
其餘一切卵症,均可照此治法。
十三問曰:附骨、附骨癰、附骨疽、附骨漏,何以分别?答曰:毒在胯尖上,不紅腫,有時而胯上作痛,有時而胯下作痛,時上時下,時好時歹,如胫骨樣,至于時久而痛在一處,皮膚如故,按之則疼痛,而現形不測,此為附骨疽也。
治法内服“中九丸”,外以“化肉膏”貼之,膿成者則針之。
附骨、附骨癰,則必先潮熱,或乍寒乍熱,先則骨肉作疼,繼則皮上紅腫而硬,亦有因傷寒後而成此毒者,名為汗後脫遺,痛不可忍。
治法外以“麻涼膏”貼敷,内服“中九丸”。
至于附骨漏者,必先因患癰疽時,久不收口,風邪内侵,兼之病者求功太急,緻腐肉未化,毒出未盡,因之時久成繭成漏,膿水不幹。
治法必須取出多骨,化繭去腐,後上“天然散”,服“中九丸”,方可痊愈。
他如汗後脫遺,在未穿潰時,亦有用蠟、醋調陳米粉敷之而愈者。
十四問曰:鶴膝風、鶴膝癰、人面瘡、瘡,何以别之?答曰:鶴膝風者膝關節常常疼痛,時久後則膝頭腫大,如鶴之膝,故名鶴膝。
治法内服止痛藥;外用牛皮膠蒸化,入生姜汁調和成膏貼之。
鶴膝癰以紅腫痛者為佳,若不紅、不腫、不痛,且不作膿者,便不可治;若現出頭來,終成絕症。
人面瘡者,膝上生一肉瘤,如人面樣,耳目口鼻畢具,患此症者,百難一痊。
治法但以川貝一味研末敷之,是否能愈,姑盡人事。
瘡者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