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編
關燈
小
中
大
諸毒流膿者,熬好洗之,以助肉氣,消腫散風,脫腐止痛,去惡肉,活死肌,潤瘡口。
如腐盡者,不必用之,當以米泔水熱洗之,令瘡潔淨,不可過洗,過洗則傷水,皮膚破爛,難生肌肉,不易斂口。
黃芩甘草當歸赤芍白芷蜂房羌活(等分)上七味,共為粗末,看證之大小,定藥之多少。
先将豬前蹄一雙,用水六碗煮之,蹄軟為度,将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即用粗藥末一兩,投于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數沸,濾去渣,候湯微溫,即以方盤一個,于瘡下靠身放定,随用軟絹蘸湯,淋洗瘡上,并入孔内,輕手捺盡内膿,使敗腐宿膿随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蘸湯勿令太幹,覆于瘡上,兩手輕按片時,帛稍涼再換,如此再按四、五次,可以流通血氣,解毒、止痛、去瘀,洗訖,用絹帛拭幹,即随症以應用之藥貼之。
瘡瘍洗法,西醫極端推崇,惟目标多在清潔殺菌,與中醫洗滌之舒暢營衛、調和氣血者,目标各有不同,故中醫洗滌之法,實應重視。
處方篇 第十一方&bull天然散 歌曰:天然散内鉛粉神,各樣瘡毒可回春,畏痛加上輕乳沒,止癢銅綠線末靈,炒鉛粉研極細,臨症加減任施行,諸般奇症知活用,走遍天涯不憂貧(處方)鉛粉(一兩)(制法)于鍋中火炒黃色,貯瓶備用。
(用法)(1)疼者加輕粉一錢,制乳香一錢,制沒藥一錢,血竭一錢,赤石脂(過)一錢,冰片一分。
(2)癢者加銅綠少許(以兒茶煎水煮過,再成黃金色),亦可加藥線末三分,金箔三帖。
(3)諸瘡有水者,加海螵蛸一錢,蚊蛤一錢,靈藥五分。
(4)如諸瘡不收口,不紅隻癢者,加銀翠一錢。
(5)如欲生肌平口者,加龍骨一錢,象皮一錢,再加牡蛎亦佳。
顧世澄瘍醫大全中有一方,專治痔漏、發背,疔癰、瘡,破流黃水,黃水到處,浸淫成瘡等症,亦即天然散之未加命名者。
方以杭粉一兩,入傾銀罐内化開,至成老金黃色,冷定研末,加冰片三分備用。
用時将藥撒于患處,以手揉之,其水自止,其痛亦定,且不成瘡,亦即天然散也。
又家藏抄本中有“錦堂散”一方,雲能去毒生肌,收口提膿,為外科要藥,方系上錦堂粉(即鉛粉,錦堂乃其牌名也)一兩,用銅瓢炒成黃色時,以紙包好,就水缸下露一宿,收貯備用,遇症無不立效。
又一抄本方雲:膿窩黃水常流,搔癢不已,漫延不止,用之靈效異常,方為宮粉(即上品鉛粉)一兩,炒成黑黃色,加冰片三分,研末搽用,亦即天然散之未予命名者。
神奇良方中有跌打損傷方一隻,亦即天然散之加味者,方為豬闆油四兩,連須蔥一把,将油與蔥放石闆上,以木捶打如泥狀,然後以鉛粉四兩,入砂鍋内炒至黃色時,入油、蔥内和成餅狀,貼敷傷處即愈。
一壺天書中有“元龍丹”方,功專生肌斂口,方系鉛粉一兩炒黃,冰片二錢,共研細末幹摻,亦天然散之另一名稱者。
葛洪肘後方:墜撲瘀血,從高落下,瘀血搶心,面青氣短欲死者,以鉛粉一錢,和水服之。
備急方:治陰股常濕,以胡粉撲之,亦治幹濕癬瘡。
衛生易簡方:接骨續筋,止痛活血,以定粉一錢,當歸一錢,硼砂一錢半,用蘇木煎湯調下,仍頻飲蘇木湯;和濟局方及洪氏集驗方,皆有此方,名“神授散”,洪氏并雲,曾屢用之甚驗,且有詳細幫助。
青囊秘錄方:折傷接骨,以宮粉、硼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蘇木湯下,仍頻飲蘇木湯,大效,與上方同出一轍。
處方篇 第十二方&bull麻涼膏 歌曰:麻涼膏與鐵箍同,二烏南半野芋從,多用芙蓉葉為主,敷上癰疽痛無蹤。
(處方)川烏(四兩)草烏(四兩)生南星(二兩)野芋頭(四兩)芙蓉葉(四兩)(制法)共為細末備用。
(用法)陽毒用酒調敷,陰毒用醋調敷。
如皮破者,以清油調敷。
如無野芋頭時,亦可以水仙花根瓣代之。
又一用法,陰毒可加黃、肉桂為末,醋調敷之。
此方最适合于陰陽夾雜之症,在鮮藥難辦時,亦可以“南星散”代替之,方用生南星一兩,炒白芥三錢,白芷五分,共研細末,以豬膽汁、蜂蜜各半調塗之,消腫散結之功,不亞于麻涼膏。
處方篇 第十三方&bull解毒膏 歌曰:解毒膏藥味不多,不離丹油共粉陀,桃槐柳桑發芨蔹,木鼈防甲與黃芍,堪歎諸醫多味者,幾見膏藥起沉。
(處方)白芷白蔹白芨川烏草烏黃芩獨活細辛(各一錢五分)荊芥栀子連翹羌活黃連阿膠海藻山甲昆布大黃木鼈血餘赤芍薄荷牛膝木瓜防風石燕海帶黃柏桃枝柳枝桑枝杉枝天丁密陀僧(各一兩)水粉(四兩炒過)黃丹(三兩)香油(八兩)(制法)上為咀片,将香油入鍋熬之,投前藥(除血餘、黃丹、陀僧、鉛粉四味)入内熬枯,去渣濾過,然後下鉛粉(先過)、血餘、陀僧、黃丹,至漆黑、滴水成珠時停火,收入罐内備用。
(用法)用時以軟紙攤貼之。
初因此方屬于師授,故常用之,後試用别本處方,欲對比療效,然連試數方,均不相上下,為了簡化處方,乃改用下方,更得理想斬獲。
白芨(三錢)白蔹(三錢)番木鼈(一兩)露蜂房(三錢)蛇蛻(錢半)山甲(三錢)鉛粉(一兩)陀僧(一兩)桑枝槐枝桃枝(各三十寸)血餘(如雞子大一團)馬齒苋(五斤煮汁兌入)将各藥共合一處,用香油一斤同入鍋中,炸枯去渣,然後加入鉛粉、陀僧,再熬至滴水成珠時,收貯備用。
此膏勿論何種陽症瘡毒,皆可貼用,療效極佳,有時亦加入大黃、赤芍二味。
如腐盡者,不必用之,當以米泔水熱洗之,令瘡潔淨,不可過洗,過洗則傷水,皮膚破爛,難生肌肉,不易斂口。
黃芩甘草當歸赤芍白芷蜂房羌活(等分)上七味,共為粗末,看證之大小,定藥之多少。
先将豬前蹄一雙,用水六碗煮之,蹄軟為度,将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即用粗藥末一兩,投于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數沸,濾去渣,候湯微溫,即以方盤一個,于瘡下靠身放定,随用軟絹蘸湯,淋洗瘡上,并入孔内,輕手捺盡内膿,使敗腐宿膿随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蘸湯勿令太幹,覆于瘡上,兩手輕按片時,帛稍涼再換,如此再按四、五次,可以流通血氣,解毒、止痛、去瘀,洗訖,用絹帛拭幹,即随症以應用之藥貼之。
瘡瘍洗法,西醫極端推崇,惟目标多在清潔殺菌,與中醫洗滌之舒暢營衛、調和氣血者,目标各有不同,故中醫洗滌之法,實應重視。
處方篇 第十一方&bull天然散 歌曰:天然散内鉛粉神,各樣瘡毒可回春,畏痛加上輕乳沒,止癢銅綠線末靈,炒鉛粉研極細,臨症加減任施行,諸般奇症知活用,走遍天涯不憂貧(處方)鉛粉(一兩)(制法)于鍋中火炒黃色,貯瓶備用。
(用法)(1)疼者加輕粉一錢,制乳香一錢,制沒藥一錢,血竭一錢,赤石脂(過)一錢,冰片一分。
(2)癢者加銅綠少許(以兒茶煎水煮過,再成黃金色),亦可加藥線末三分,金箔三帖。
(3)諸瘡有水者,加海螵蛸一錢,蚊蛤一錢,靈藥五分。
(4)如諸瘡不收口,不紅隻癢者,加銀翠一錢。
(5)如欲生肌平口者,加龍骨一錢,象皮一錢,再加牡蛎亦佳。
顧世澄瘍醫大全中有一方,專治痔漏、發背,疔癰、瘡,破流黃水,黃水到處,浸淫成瘡等症,亦即天然散之未加命名者。
方以杭粉一兩,入傾銀罐内化開,至成老金黃色,冷定研末,加冰片三分備用。
用時将藥撒于患處,以手揉之,其水自止,其痛亦定,且不成瘡,亦即天然散也。
又家藏抄本中有“錦堂散”一方,雲能去毒生肌,收口提膿,為外科要藥,方系上錦堂粉(即鉛粉,錦堂乃其牌名也)一兩,用銅瓢炒成黃色時,以紙包好,就水缸下露一宿,收貯備用,遇症無不立效。
又一抄本方雲:膿窩黃水常流,搔癢不已,漫延不止,用之靈效異常,方為宮粉(即上品鉛粉)一兩,炒成黑黃色,加冰片三分,研末搽用,亦即天然散之未予命名者。
神奇良方中有跌打損傷方一隻,亦即天然散之加味者,方為豬闆油四兩,連須蔥一把,将油與蔥放石闆上,以木捶打如泥狀,然後以鉛粉四兩,入砂鍋内炒至黃色時,入油、蔥内和成餅狀,貼敷傷處即愈。
一壺天書中有“元龍丹”方,功專生肌斂口,方系鉛粉一兩炒黃,冰片二錢,共研細末幹摻,亦天然散之另一名稱者。
葛洪肘後方:墜撲瘀血,從高落下,瘀血搶心,面青氣短欲死者,以鉛粉一錢,和水服之。
備急方:治陰股常濕,以胡粉撲之,亦治幹濕癬瘡。
衛生易簡方:接骨續筋,止痛活血,以定粉一錢,當歸一錢,硼砂一錢半,用蘇木煎湯調下,仍頻飲蘇木湯;和濟局方及洪氏集驗方,皆有此方,名“神授散”,洪氏并雲,曾屢用之甚驗,且有詳細幫助。
青囊秘錄方:折傷接骨,以宮粉、硼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蘇木湯下,仍頻飲蘇木湯,大效,與上方同出一轍。
處方篇 第十二方&bull麻涼膏 歌曰:麻涼膏與鐵箍同,二烏南半野芋從,多用芙蓉葉為主,敷上癰疽痛無蹤。
(處方)川烏(四兩)草烏(四兩)生南星(二兩)野芋頭(四兩)芙蓉葉(四兩)(制法)共為細末備用。
(用法)陽毒用酒調敷,陰毒用醋調敷。
如皮破者,以清油調敷。
如無野芋頭時,亦可以水仙花根瓣代之。
又一用法,陰毒可加黃、肉桂為末,醋調敷之。
此方最适合于陰陽夾雜之症,在鮮藥難辦時,亦可以“南星散”代替之,方用生南星一兩,炒白芥三錢,白芷五分,共研細末,以豬膽汁、蜂蜜各半調塗之,消腫散結之功,不亞于麻涼膏。
處方篇 第十三方&bull解毒膏 歌曰:解毒膏藥味不多,不離丹油共粉陀,桃槐柳桑發芨蔹,木鼈防甲與黃芍,堪歎諸醫多味者,幾見膏藥起沉。
(處方)白芷白蔹白芨川烏草烏黃芩獨活細辛(各一錢五分)荊芥栀子連翹羌活黃連阿膠海藻山甲昆布大黃木鼈血餘赤芍薄荷牛膝木瓜防風石燕海帶黃柏桃枝柳枝桑枝杉枝天丁密陀僧(各一兩)水粉(四兩炒過)黃丹(三兩)香油(八兩)(制法)上為咀片,将香油入鍋熬之,投前藥(除血餘、黃丹、陀僧、鉛粉四味)入内熬枯,去渣濾過,然後下鉛粉(先過)、血餘、陀僧、黃丹,至漆黑、滴水成珠時停火,收入罐内備用。
(用法)用時以軟紙攤貼之。
初因此方屬于師授,故常用之,後試用别本處方,欲對比療效,然連試數方,均不相上下,為了簡化處方,乃改用下方,更得理想斬獲。
白芨(三錢)白蔹(三錢)番木鼈(一兩)露蜂房(三錢)蛇蛻(錢半)山甲(三錢)鉛粉(一兩)陀僧(一兩)桑枝槐枝桃枝(各三十寸)血餘(如雞子大一團)馬齒苋(五斤煮汁兌入)将各藥共合一處,用香油一斤同入鍋中,炸枯去渣,然後加入鉛粉、陀僧,再熬至滴水成珠時,收貯備用。
此膏勿論何種陽症瘡毒,皆可貼用,療效極佳,有時亦加入大黃、赤芍二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