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搗)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炒)丹皮(三兩)澤瀉(三兩)白雲苓(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

    此方用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

    下八味丸同。

     加減六味丸(四十四)治腎虛夢遺,關元不閉。

     六味地黃丸方内去澤瀉、茯苓,加蓮須、龍骨、線膠各一兩。

     八味地黃丸(四十五)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或下元冷憊等證。

     六味地黃丸方内加肉桂、制附子各一兩。

     加減八味丸(四十六)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寝汗憔悴等證。

     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炒,用澤瀉切片蒸五次倍用。

     醒消丸(四十七)治一切癰毒壅腫,血凝氣滞,紅熱疼痛。

    其效如神。

     制乳香(一兩)制沒藥(一兩)雄精(五錢)麝香(三分) 上研和,取黃米飯一兩搗爛,入藥末再搗為丸,蘿蔔子大,曬幹,忌烘。

    每服三錢,熱陳酒送下,醉蓋取汗。

    待酒醒則癰消痛止矣。

     犀黃丸(四十八)治乳岩、瘰、痰核,橫、流注、肺癰、腸癰等證。

     于醒消丸内去雄精加犀黃三分,如前法為丸。

    每服三錢,熱陳酒送下。

    患生上部臨卧服,下部空心服。

     三黃丸(四十九)專治紅腫熱毒,瘀痛大癰,楊梅廣瘡,結毒懸癰等證。

     制乳香(一兩)制沒藥(一兩)雄精(五錢)麝香(一錢五分)熟大黃(二兩)犀黃(三分) 上以熟軍酒浸透,入碗隔湯蒸,俟軍軟熟搗爛,然後以乳、沒、雄、犀、麝五分和,再搗千槌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錢或三錢。

     五通丸(五十)凡大癰生于要緊穴道,将在發威之際,服此甚效。

     廣木香五靈脂麻黃乳香(去油)沒藥(各等分,去油) 上各為末和勻,用飯搗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錢。

     紫元丹(五十一)治一切陰疽、陰發背、失榮、乳岩、惡核、石疽、貼骨、流注、龜背、痰核等證。

    凡初起皮色不異或微痛或不痛堅硬漫腫俱可用此消之。

     當歸獨活紅花羌活秦艽穿山甲(焙)川斷僵蠶(生)牛膝延胡索川郁金全蠍(各一兩)骨碎補(四兩,去毛,炒)蜈蚣(十條,炙)蟾酥(五錢,酒化拌藥)共為細末、番木鼈(一斤半)麻黃、綠豆煎水浸透,去皮心入麻油内煎老黃色取起,拌土炒篩,去油另為末。

     上将制過木鼈末同前藥末各半對和,水法跌為丸。

    每服八分,身弱者五、六分,臨卧熱陳酒忌此。

     小金丹(五十二)治一切陰疽、流注、痰核、瘰、乳岩、橫等證。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番木鼈(另有制法)地龍(各一兩五錢末)乳香(去油)沒藥(去) 〔批〕:(番木鼈,水浸半月,煮數沸,再浸熱湯中數日,刮去皮心,用香油煎百餘沸,撈炒,入盆中拌罨一夜去土用。

    ) 上各末稱足,共歸一處和勻,用糯米一兩二錢研粉為濃糊和入諸末,搗千棰為丸如芡實大。

    此浸藥,用小杯合蓋,約浸一、二時,以銀物加研,熱陳酒沖服,醉蓋取汗。

    凡流注等證初起,服消乃止。

    如成膿将潰,潰久者當以十丸作五日早晚服,杜其流走,庶不增出。

    但方内五靈脂與人參相反,不可與有參之藥同日服。

    孕婦忌此。

     洞天救苦丹(五十三)治癰疽潰爛不堪,毒瓦斯深固。

     蜂房(取露天有子者)雄鼠矢(尖者)青皮楝樹子(取立冬後者) 上用瓦炙存性,各為細末,等分發準研和。

    每服三錢,陳酒送服,隔兩日一服。

     保安萬靈丹(五十四)治風寒濕痹,濕痰流注,附骨陰疽及左癱右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血氣凝滞,偏身走痛,破傷風,牙關緊急;截,解風寒,無不應效。

     茅山蒼術(八兩)雄精(五錢)麻黃羌活荊芥穗防風細辛川烏(湯泡去皮) 草烏(泡去皮)川芎石斛全蠍當歸何首烏甘草天麻(各一兩) 上共為細末,煉蜜丸重三錢,朱砂為衣,瓷器收貯。

    視年老壯,病勢緩急斟酌用之。

    如風寒發熱而出,令其自收不可露風。

    若病無表邪,不必發汗,但用熱酒化服,多飲無妨。

    服後避風,忌冷物,戒房事。

    孕婦忌服。

     大棗丸(五十五)凡潰爛不堪之證将見内膜者,先用洞天救苦丹等藥托盡毒瓦斯,以此丸補益收功。

     山羊矢(不拘多少,取曬幹入鍋炒存性,磨粉)大棗(去皮、核) 上藥先将棗搗爛如泥,然後入羊矢末,捶至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錢,仍用黑棗煨湯送服,日二次。

     子龍丸(五十六) 甘遂大戟(各按法精制為末)白芥子(炒為末) 〔批〕(甘遂:每斤用甘草四兩煎湯浸三日,清水再淘浸數日,去心瀝幹,面裹煨熟,取曬炒研用。

    大戟:去旁枝,水煮透,去骨切曬。

    ) 上末各等分,煉蜜丸綠豆大。

    每服三分,淡姜湯送下,日三次,忌與甘草之藥同日服。

     以下外治方抑陽散(五十七)一名紅寶丹,治癰毒紅腫熱疼痛。

     天花粉(三兩)姜黃香白芷赤芍(各一兩) 上生研細末,雞子清調敷或醋調搽。

     附集驗方治一切陽癰赤小豆天花粉(等分) 上為末,米醋調敷。

     抑陰散(五十八)治陰疽漫腫不紅,堅硬木痛或不痛,及筋攣骨痛,一切陰寒凝滞冷證。

     草烏(二兩)南星獨活(去節)香白芷野狼毒(各一兩) 上為細末,蔥汁調塗。

     沖和散(五十九)一名陰陽散,治陽中有陰之證,初起不甚大腫,微紅微疼,發熱,積日不消。

     紫荊皮(五兩,炒)獨活(去節)香白芷石菖蒲赤芍(各二兩) 上為細末,蔥汁調敷。

     烏龍膏(六十)治一切癰疽瘰,無名腫毒,初發熱未潰者神效。

     陳小粉(不拘多少以鍋炒之,初炒如饧,炒久則成黃黑色,冷定放地上出火毒研末。

    ) 上用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以瓷罐收貯。

    用時量毒大小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其痛即止。

    少頃再癢不可揭動,久則腫自消,藥亦脫落。

    此方果驗,易而有功。

     (按小粉能和血絡,米醋能消瘀滞,瘀破血和,故癰疽初起,可消而愈。

    然溯癰疽所由發,,以此膏調抑陽散敷用,遇陰疽等證,以此膏調抑陰散敷之,則源流俱清,其效更速,特表于此。

    ) 咬頭膏(六十一)治癰疖膿熟不潰。

     制乳香制沒藥杏仁木鼈粉(生)蓖麻仁銅綠(等分) 上為細末,另以巴豆不去油加倍,同藥末搗成膏,再加白砒一分搗勻。

    臨用取綠豆大一粒放患頂上,用膏藥掩之。

    潰即揭下洗淨,用膏貼。

    胎前産後忌之。

     附《肘後方》(亦名咬頭。

    ) 雄麻雀矢(名白丁香,頭尖挺直者是) 上研細以米醋調。

    每用小豆大一粒,乘濕安患頂上即潰。

    一方加膽礬。

     海浮散(六十二)凡陽毒潰後,宜以此敷摻,極能止痛。

    有毒提膿,毒盡生肌,妙品也。

     乳香沒藥(等分) 上研極細,幹摻患上,以膏藥蓋之。

     平安餅(六十三)專治惡肉毒根。

     烏梅肉(一錢)輕粉(五分) 上研和不見粉亮為度。

    如硬用津少許,不可用水。

    研至成膏,照患口大小作薄餅幾個,貼毒根上,用膏藥蓋之,日易一次。

    俟毒根不痛,落下方止。

     消管錠(六十四)治瘡口久不合,内有膿管,用此化之。

     皂刺尖(炙末)柘樹膜(炙淨,各五錢末)真蟾酥(一錢,淨末)榆面(一錢)紅腹金錢鼈(炙淨末,二錢) 上研極細固藏,每遇漏管先以豬鬃探其淺深,後以綿紙卷藥為條塞入。

    日易日塞,至愈乃至。

     針頭散(六十五)治一切頑瘡,内有膿管、瘀肉以此化之。

     赤石脂(五錢)輕粉麝香(各五分)乳香(三錢)白丁香(三錢)生砒黃丹(各一錢)蜈蚣(大者一條,炙幹) 上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

    若瘡口久不合,内有膿管者,須用此腐之。

    以糯粉糊和作細條陰幹,入管内,以膏藥蓋之,内服托裡之藥。

     推車散(六十六)專治多骨推車蟲(即滾矢蜣螂,炙末)幹姜(細末) 上蟲末一錢配姜末五分,和勻研細,吹孔内。

    内有骨,次日不痛自出。

    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内無多骨也。

     五美散(六十七)治膿窠惡瘡皮硝(一兩,炒末)章丹(一兩,炒研)硫黃(三錢)雄精(三錢)輕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