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防敗毒散(四)發散瘡疹,及時氣風毒邪熱。

     本方即人參敗毒散,去人參加荊、防。

     陽和湯(五) 熟地黃(一兩)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肉桂(一錢)甘草(一錢)姜炭(五分) 麻黃(五分) 上酒水各半煎去渣,入鹿角膠溶化和服。

     陽和丸(六) 即前方内肉桂、姜炭、麻黃三味,照分為丸。

     防風通聖散(七)治三陽表裡實熱。

     熟軍芒硝歸身白芍荊芥麻黃桔梗滑石(加倍二錢)石膏栀子仁黃芩連翹薄荷川芎白術甘草防風(各一錢) 上加蔥三根、姜三片水煎,去渣熱服。

    (按方内滑石、石膏體重力輕宜倍用。

    ) 四物消風飲(八)治血虛内熱,皮膚遊風,瘾疹瘙癢等證,及勞傷冒風身熱口燥。

     生地黃(四錢)歸身赤芍(各二錢)荊芥薄荷蟬蛻(各一錢五分)柴胡川芎黃芩(各一錢二分)生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九)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囊癰,下疳、便毒、楊梅,凡肝經有餘之證宜服之。

     龍膽草歸尾防風知母木通丹皮甘草(各二錢)連翹黃芩金銀花天花粉赤芍(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去渣溫服,或對陳酒一杯服。

     導赤湯(十)治心火及小腸熱證,小便赤澀作渴。

     木通生地黃甘草梢(各等分)竹葉(二十片) 上水煎服。

    一方加人參、麥冬。

     散消飲(十一)消癰散表。

     羌活荊芥淡豆豉當歸防風(各二錢)川芎制乳香制沒藥柴胡(各一錢五分) 枳殼甘草(各一錢)薄荷葉(五分) 上水煎去渣熱服,複卧取汗。

    如兼燥渴加生石膏三、五錢。

     托邪飲(十二) 西黨參(去梢,生用,五錢)歸身(三、四錢)白芷(一錢五分)防風(二錢)荊芥穗桔梗(各二錢)橘皮(二錢)甘草川芎(各一錢) 上水煎去渣,對陳酒一杯溫服取微汗。

    如頭痛、項強加羌活。

     潤腸煎(十三)治大腸幹燥,或津液枯竭,或風熱氣秘,宜用此方通潤之。

     枳殼(二錢,氣虛減半)油當歸(二錢,血弱倍用)杏仁泥(二錢)槐角(二錢)橘皮(二錢)火麻仁(五、七分) 上水煎頓服。

     小柴胡湯(十四)治邪在膽肝,半表半裡,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脅痛耳聾,郁怒等證。

     人參柴胡黃芩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棗上水煎,絞去渣,再入火滾數沸溫服。

     逍遙散(十五)治肝脾血虛,郁怒傷肝,脅痛等證。

     柴胡歸身(酒洗)白芍(酒炒)白術(土炒,各一錢)甘草(五分,炙)薄荷葉(五片) 上水煎加味逍遙散(十六)治肝脾血虛發熱等證。

     即前方加丹皮、栀子仁各一錢。

     二陳湯(十七)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中脘不快,脾胃不和等證。

     陳橘皮陳半夏(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甘草(八分) 上水煎加味二陳湯(十八)治流注核,皮裡膜外之凝痰,宜兼陽和丸用。

     即前方橘皮易薄橘紅五錢,加白芥子二錢。

     獨參湯(十九)治氣虛、氣脫及反胃嘔吐,喘促,粥湯入胃即吐,凡諸虛垂危者人參(二兩,如無人參,則以真阿膠、黨參蜜炙代之。

    ) 上水一升,煮取四合,乘熱頓服,日再進之。

    兼以參煮粥食之更妙。

    一方加大棗十枚。

     四君子湯(二十)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面黃體瘦等證。

     人參(二錢)白術(二錢)炙草(一錢)茯苓(三錢) 上加姜、棗水煎,或加粳米百粒。

     六君子湯(二十一)治脾胃虛弱,飲食難化,胸膈痞悶,嘔吐吞酸等證。

     即前方加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

    ) 香砂六君子湯(二十二)治過服涼藥,以緻食少作嘔,或中氣虛滞,惡心脹滿等證。

     即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各八分。

     四物湯(二十三)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歸身(三錢,酒洗)白芍(二錢,酒炒)川芎(一錢)地黃(三錢,涼血用生地,補血用熟地) 上水煎加減四物湯(二十四)治血虛伏熱。

     即前方加山栀、柴胡、丹皮。

     八珍湯(二十五)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即前四君、四物合劑。

     十全大補湯(二十六)治氣血俱虛,肢體倦困,遺精驚悸,晡熱作渴,真元損敗即八珍湯加肉桂一錢,黃酒炒二錢。

     四物養榮湯(二十七) 即四物湯加人參二錢,肉桂五分,甘草炒,白芷各一錢。

     保元湯(二十八) 人參黃甘草上水煎(按本方補氣黃炙用,托毒黃生用。

    ) 加味保元湯(二十九) 即前方生用,加肉桂。

     補中益氣湯(三十)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體倦食少,氣虛不能攝血等證。

     人參(一錢)黃(三錢,蜜炙)白術(炒)歸身、橘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升麻柴胡(各八分) 上加姜一片、棗三枚水煎去渣溫服。

    (如病外證未痊,、術宜生用。

    ) 歸脾湯(三十一)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緻血妄行,或怔忡、驚悸、盜汗、嗜卧、少食、憂郁不舒等證。

     人參白術(土炒)歸身黃(蜜炙)棗仁(各二錢,炒)木香甘草(各五分,炙) 遠志(一錢,多汗燥熱酌用)龍眼肉(七枚) 上水煎食遠服。

     加味歸脾湯(三十二)治脾經血虛發熱等證。

     即前方加柴胡、山栀各一錢。

     當歸補血湯(三十三)治氣血損傷,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無脈者宜用。

     黃(一兩,炙)歸身(三錢) 上水一蠱,煎八分食遠服。

     當歸黃湯(三十四)治營衛損傷,自汗發痙及大疽潰後膿血過多等證。

     即前方當歸、黃各一兩,加糯米一合煎。

     大防風湯(三十五)治足三陰虧損,寒邪内侵,鶴膝,附骨,下部等疽,不論已潰未潰俱宜。

    又治痢後腳膝軟痛。

     人參白術防風羌活(各二錢)當歸(三錢)熟地(三錢)黃(三錢)杜仲(三錢)川芎(一錢五分)肉桂甘草(各五分)淮牛膝附子(各一錢)白芍(一錢) 上酒水各半煎。

     和表八珍湯(三十六)治表虛自汗,營衛不和,飲食無味等證。

    亦能托毒生肌。

     當歸身黃(生)續斷(各三錢)白術白芍(各二錢)甘草白芷(各一錢)川芎(五分) 上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歸芍地黃湯(三十七)治肝腎真陰不足,不能滋養榮衛,眼花耳鳴,口燥舌幹,津液枯竭。

     熟地(三、五錢或加至一、二兩)懷山藥(三錢)山萸肉(二錢)牡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茯苓(各一錢)歸身(二、三錢)白芍(二錢) 上水煎,食遠服。

     千金内托散(三十八)治癰毒内虛,毒不起化或腐潰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

     人參黃生防風濃樸當歸官白芷川芎桔梗白芍甘草上酒水各半煎服。

    陰疽酌用。

    一方有金銀花。

     代刀散(三十九)治癰疽膿熟不潰。

     綿黃(生)皂刺(各一兩)制乳香生甘草(各五錢) 上研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熱陳酒和服立潰。

     附經驗方用黃葵子,研一粒酒服則出一頭,二粒出二頭。

     玉真散(四十)治跌撲金刃破傷風,重者牙關緊急、腰背反張;并蛇犬所傷。

     天南星(湯泡七次。

    如急用,以濕紙裹煨)防風(各等分) 上研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若牙關緊急,腰背反張者,每服三錢,童便調服,雖瘀血亦愈。

     護心散(四十一)治瘡毒内攻,口幹煩躁,惡心嘔吐,服此護心解毒。

     綠豆粉(一兩)制乳香(五錢,淨末)辰砂(一錢五分,飛過) 上研末,和以生甘草煎濃湯,每調下三錢,時時呷咽,要使藥常在膈間。

    凡大癰發在三日後,宜連進十餘服,使毒瓦斯出外,可免變證。

    即四、五日後,宜間服,解毒止痛護心。

     槐花蕊(四十二)治楊梅、下疳、痔疾神方。

     新槐蕊(揀淨生用。

    ) 上一味,每食前用清酒吞下三錢許,早午晚每日三服。

    楊梅、下疳初感,或毒盛經久難愈者如不能飲酒,即用滾水或鹽湯送下。

     六味地黃丸(四十三)治腎水虧損,小便淋漓,頭目眩暈,腰腿酸軟,陰虛發熱,自熟地黃(八兩,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