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伐清涼,傷損胃氣,絕其化源,危矣。

     夾紙膏黃蠟(五兩)黃丹(飛)鉛粉(各四兩)輕粉乳香沒藥(各五錢)冰片(三分末) 麻油(春夏二兩、秋冬三兩) 上、先将蠟油煎五、六沸,下沒、乳末,再二、三沸,下輕粉,随下丹粉,槐、柳枝攪十餘紙較患處長闊一倍,以膏攤一面,餘一面刺孔數十折束蓋膏,以有孔一面,向患處貼,三日一換,三帖即愈。

     又方(存驗。

    ) 制松香(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輕粉末(五錢) 上将松香、乳香、沒藥同入銅铫熔化傾水中,候冷取出,加輕粉研末,真麻油調攤油紙上,再用油紙一層,針刺孔數十眼,掩藥上貼之,以軟帛縛定,三日一易。

     又方用修船舊油灰()、熟石膏、煉丹各等分,研極細末,先将豆腐溫水洗淨患處,以麻油調藥敷之極濃,三日一換,無有不愈。

     又方用生過三胎母豬糞,燒灰存性,入生桐油調搽瘡上,神效。

     人參敗毒散(通用三。

    ) 加味逍遙散(通用十六。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生于小腿,血凝氣滞,男人謂之爛腿,女人謂之裙風。

    初起或腿上抓破,或生小瘡濕癢,因孔大小剪如膏藥一方,針刺二、三十眼,取光面貼孔,日煎紫花地丁湯洗孔并洗膏二次。

    三日毒水流淨,色變紅活,以飛過伏龍肝撒上,仍用前膏貼外收功。

    戒多立行走房事發物。

    凡婦人須待月信之後貼起。

     烏金膏烏鉛(一斤)砒(三錢) 上同入铫熔化,次日鉛面刮下者,名金頂砒,再以鉛溶化澆薄如紙片聽用。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生小腿,紅腫放亮,熱痛如燒,不潰不爛,多在小腿肚之下,時醫惟知以刀鐮血出,或以鳝層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對調膩濃,每日拂上二、三次,數日全愈不複發。

    忌食豬肉。

     附方(存驗。

    ) 用馬前子磨水敷之,一日數次,其痛止。

     又方用鮮鳳仙花、鮮紫蘇二味洗淨,邊根葉搗爛,放木盆内,以滾水沖入,腳架盆上熏至可洗,以軟帛洗之立愈。

    十餘年者,不過洗三、四次不發矣。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腎虛,風邪乘于胫,皮膚如癬,搔癢起,久則成膿水淋漓,漸延上股。

    甚則延及遍身,日生散祛風邪,若脾胃虛弱者,兼服補中益氣湯,外以蔥椒湯洗,繡球丸擦之。

     四生散黃獨活白附子白蒺藜(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腰子一枚批開,入藥末,濕紙包煨熟,空心連腰子細嚼,鹽湯下。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繡球丸(方見疥瘡下。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生兩腿胫,流行不定,或發一、二處,色赤腫痛潰膿,乃濕熱下注,内服仙方活命飲加牛膝以片,甚至腿肉浮腫,皆屬脾腎虧損,難治。

    須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加防風、獨活,痛加丹皮、山栀仁,甚者加炒黃柏,兼服六味地黃丸,外以貫衆煎湯淋洗,五倍子細末津調,于逐瘡四後,亦當接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補精氣為善。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繞胫結核數枚,不紅微痛或不痛,初起以子龍丸,每服三分,淡姜湯每日服三次,至消乃止,膏,漸冀收功。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

    )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一名壅疾。

    ) 頭疼發熱惡寒,狀類傷寒,始必兩腳酸軟。

    惟濕乃香港腳主病,濕傷脾胃,外複感風寒暑濕,腫者為濕香港腳,不腫者為幹香港腳。

    香港腳壅疾也,喜通惡塞,宜用抉壅湯,熱加黃柏,寒加肉桂,愈後接服六斤丸調補。

    香港腳能令人死,紅腫如雲,根自足起,上升入心,則嘔血而死。

     腎目與額皆黑,則沖胸喘急而死。

     一、香港腳瘡,胫足胖腫,生瘡癢痛,出黃水,結黃痂,頗類黃水瘡。

    惟身體壯熱,心神煩躁,經久難痊,用抉壅湯加黃柏、山栀,外敷五美散。

     人兩忽然紅腫發熱,兩胫俱浮作痛。

    頗類傷寒證中原有香港腳之條。

    然香港腳非傷寒也,香港腳感染濕熱,證從下受,傷寒感冒風寒,先從上受,故傷寒乃陽證,而香港腳乃陰病也。

    夫濕熱下感,宜從下治,消其濕熱,濕熱下行,身熱自解,若用風藥解之,反濕邪上犯,以風藥多陽升之藥也,宜用消飲。

     抉壅湯蒼術苡仁木瓜牛膝川芎羌活獨活木通防風上水煎熱服。

     六斤丸木瓜牛膝肉苁蓉(去甲膜,洗淡)明天麻枸杞子鹿角膠(各一斤)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黃酒下百丸。

    久服香港腳可以除根。

     消飲茯苓(一兩)茵陳(一錢)防己(一錢)炒栀子(一錢)苡仁(一兩)澤瀉(三錢)木瓜(一錢) 水煎服,一劑小便利,二劑身熱解,再用二劑兩腳腫消,再二劑全愈。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香港腳成漏,跟有小孔,深半寸,其痛異常,用初取濕人中白火,有水出,滴入瘡口。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有人腿肚生一瘡,久遂成漏,百治不效,自度必死,一村夫見之曰,此鳝漏也,用鍛石溫湯泡熏洗,覺癢即是也。

    洗不數次即愈。

    鍛石燙洗後,用陳鍛石敷之更妙。

    按鳝漏生腿肚初起類濕瘡,癢痛相兼,破爛孔數處,其孔深如鑽眼,津流黃水,綿綿不已,複入瘡孔,多緻惡寒肌冷。

     胫部證治(計十一證) 癰疽就簡 用生甘草(五錢)煮豆腐一塊極老敷上,一時許取去,另用:血餘(五錢)舊船底上石灰(三錢)陀僧(一錢五分)黃柏(四錢)生肌散(三錢) 共末,用麻油熬成膏,多敷即愈。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踝下曰足。

    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名足面。

    足後跟曰跟。

    足指曰趾,趾者别于手也。

     足之為聚紋毛。

    足下面着地者為踵,俗名腳底版。

     足大趾外側屬肝,内側屬脾,脾筋、脈皆起于足大趾,隐白穴為脾井,溜于節後陷中大都穴為脾榮,注于内側核骨下太白穴為脾,循大趾本節後一寸公孫穴為脾絡,曆内踝前三分陷中穴之次。

    肝筋、脈皆起于足大指外側叢毛之際,大敦穴為肝井,溜于趾縫中行間穴為肝荥,行跗上注于本節後二寸動脈中太沖穴為肝,結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之為肝經,循踝上五寸蠡溝穴為肝絡,直上内輔骨下橫紋盡處曲泉穴為肝合,陰股五裡陰之次。

     足二趾(即大趾之次趾。

    ) 足三趾(一名中趾。

    )屬胃,胃筋、脈起于足中趾内側,曆兌穴為胃井,溜于次趾外側陷中内庭穴為胃荥,注入内庭後二寸陷谷穴為胃,過于跗上去内庭五寸沖陽穴為胃原,自足跗直上循足胫曆腕上系草鞋處解溪穴為胃經,又曆外踝上八寸豐隆穴為胃絡,結于膝下三寸三裡穴為胃合,上膝循伏兔結于髀膝上起肉處為中趾内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足四趾(即小趾之次趾。

    )屬膽,膽筋起足四趾外端,竅陰穴之次為膽井,趾岐骨間有俠溪穴為膽荥,俠溪上寸半有臨泣穴為膽,俠溪上四寸五分有丘墟穴為膽原,外踝上四寸陽輔穴為膽經,外踝上五寸光明穴為膽合,由是上走髀,分為兩歧,前者結伏兔,後者結于尻,直者上季脅,其支自陽白直下出膝外循經抵外踝至足入四趾之間,支者别附上入大趾貫爪甲後足小趾,趾下屬腎,外側屬膀胱,筋、脈俱起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為腎井,又斜趨内,自跟别至跟後踝中大骨上兩筋間有大鐘穴為腎絡,踝上二寸複溜穴為腎經,上(腿中肚曰)。

    出内廉結于内輔骨下陰谷穴之次為腎合,從是并太陽之筋上循陰股。

     膀胱筋起小趾外側,至爪甲一分至陰穴之次為膀胱井,曆本節之前陷中有通谷穴為膀胱荥,為中為膀胱合,由直上結于臀,其脈從腰抵出小趾外側。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一名足跗發。

    )足背上為足背發凡腳赤腫痛潰膿,足三陽濕熱可治。

    微赤微腫膿清或出水,足三陰虧損難治。

    濕熱者用仙方活命飲,既潰用内托散加金銀花,外貼膏出膿而愈。

    虧損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聽其漸愈,蓋四肢皆禀氣于胃,胃氣血盛則善步,胃血氣少則少肉善寒,漸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

    急着肉灸之,以行壅滞助陽氣,内服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以壯脾土,滋化源,亦有生者。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一名足心發,俗名病穿版,又名穿窟天蛇。

    ) 生足底湧泉穴,乃腎經虛損之證,當别紅白,按陽癰陰疽則例治之。

     一、凡足心或熱或癢痛或麻或腫脹,皆腎虛,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一、有足心疼如中箭,忽發忽歇,此腎之風毒,瀉腎則愈,六味地黃湯加獨活、黃柏。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八味地黃湯(通用四十五。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生足趾,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脫疽。

    初起色赤,腫痛如湯潑火燎者名敦癰。

    脫疽以手部脫疽法治之,敦癰以胫部毒熱流注法治之。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靈樞》雲: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急治之,百日死。

    發于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按此二證,亦不外乎色紅色白癰疽别治。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古名兔齧,俗名腳攣跟。

    ) 足跟腫痛,或瘡如豆粒,當辨其色紅色白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但此乃二跷發源之處,腎經,随宜取用,以滋化源。

    蓋患先得于虛,既潰膿水淋漓,以虛益虛,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若專治其外,務末忘本,必不能愈。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八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五。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一名琉璃發。

    ) 生足跟旁,形如棗栗,色黃而亮,腫若琉璃,由行崎岖之路,勞傷筋脈而成。

    初用仙方活命飲加木香,宣通壅滞,膿熟針之,餘按陽癰則例治法。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生足掌,初如火燎,随生紫白黃泡,悶腫硬疼,不能着地,連生數泡,皮濃難于自破,三、五,次用線針将泡挑破,洩去毒水,貼洞天膏,内服解毒瀉肝湯。

    如濕重流水者,則以五美散撒之,更用膏蓋貼。

     解毒瀉肝湯防風山栀石膏黃芩蒼術木通生甘草(各二錢) 上加燈心三十根,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深孔,紫黑血水腥穢,日久不愈,宜用蔥湯洗淨,鉛粉散敷之愈。

     鉛粉散黑鉛(四錢,鐵杓内化開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鉛淨為度,去水取澄者三錢)制松脂(一錢)飛黃丹輕粉(各五分)麝香(一分) 上共為細末,麻油調勻,塗瘡口,油紙蓋之。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一作牛乘。

    ) 生于腳掌,皮硬高腫,色黃疼痛,不能步履,由腳熱着冷水,寒熱搏滞而成。

    宜略去老皮,,洞天膏貼之,四圍頑皮浮起,則輕輕剪去,搽生肌藥而愈。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俗名爛腳丫。

    ) 腳丫起粟米白泡極癢,搓至皮爛,津腥臭水,覺疼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如故,經年不愈,間服自愈,外以五美散摻之。

     爛腳趾縫方鮮鵝掌黃皮陰幹,燒灰存性為末,摻之極效。

     又方好黃丹一味,摻三、五次即愈。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趾甲旁起一肉突出,潰爛浸黃水,疼痛難忍,常時舉發者名甲疽。

    用毒油,日三次,毒消口斂。

     毒油黃(二兩,酒浸一宿)野狼毒(一兩)豬脂(五兩) 上微火上煎取二兩,絞去渣,退火氣,以封瘡口效。

     又方(存驗。

    ) 用綠礬置鐵片上沸,色赤如熔金者為真。

    沸定取起,研末,以鹽湯調搽之。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足趾甲入肉作瘡,不能行履,用陳皮濃煎湯浸之,良久甲肉自離,輕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

    或綠礬末敷之,蝕惡肉,生新肉,細細剪去甲角,旬日即效。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俗名雞眼。

    ) 生于腳趾,形如雞眼,根陷内裡,頂起硬凸疼痛,步履維艱,女子每因纏傷或着窄鞋,男子因窄鞋遠行,皆生此疾。

    用紫玉簪根搗塗。

     又方用蔥剖開,将有汁沫一邊貼之,包住數次,即消。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兩足心凸腫,上生黑豆瘡,硬如釘,胫骨生碎孔髓流出,身發寒顫,惟思飲食,此是肝腎冷熱相吞。

    用韭子煎湯日服,外以炮川烏末敷之。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有指頭忽先發癢,已而作痛,指甲現黑色,第二日腳趾俱黑,三日連足面俱黑至腳上胫骨。

     腳趾而不黑在腳面也。

    治法必須大補氣血瀉毒之味,用顧步湯;若已潰爛,多服數劑,無不愈也。

     顧步湯牛膝金钗石斛(各一兩)人參(三錢)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 上水煎,服一劑而黑色解,二劑而疼痛止,三劑全愈。

     足部證治(計十八證) 筋脈 凡遠行腳趼成泡,用白面水調塗之,一夜即平。

     附方女人裹腳方(名脫骨湯。

    ) 杏仁(一錢)桑白皮(四錢) 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樸硝五錢、乳香一錢,封口煎化,置足于上,先熏後洗,三日一作,十餘次後,軟若束綿矣。

    其生瘡潰爛者,荊芥末敷之。

     遠行腳腫方草烏、細辛、防風各等分為末,鋪鞋底内,以水拌濕布襯,踏之行。

     冬月手足坼裂方(名黃蠟膏。

    ) 清油五錢,慢火煎沸,入黃蠟一塊同煎,光粉少許,熬紫色為度。

    先用熱水洗患處,火烘幹,多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