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之,内服滋唇飲。

     滋唇飲生地黃(四錢)鮮石斛(三錢)竹茹石膏(生研)當歸白芍(各二錢,生)生甘草(一錢) 上水煎去渣,加白蜜少許和服。

     紫歸油(見前繭唇。

    )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蟲食肛,上唇生瘡,聲必啞。

    蟲食髒,下唇生瘡,咽必幹。

    皆因腹内生熱而食少者,腸胃空汗水塗之如神。

    白荷花瓣貼之亦效。

     烏梅湯烏梅(三枚,醋浸)黃連(一錢二分)幹姜(一錢)犀角(二錢)木香(八分)雄黃(一錢五分)人參(二錢)桃仁泥(八分) 上水煎,頓服。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先敷麻藥,用刀刮取兩邊薄皮,用絲縫在一處,以蟹黃敷之自收口。

     麻藥(備用七)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齒牙,(内床曰齒,外闆曰牙,皆骨之餘,故齒牙屬腎。

    )足陽明胃脈入上齒縫中,手陽明大腸脈入下齒縫中。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一名牙蜞風,又名牙。

    ) 生牙根肉上,不拘上下内外,其狀高硬小塊,或如豆大,紅腫疼痛。

    宜用針刺出毒血,以珍珠散吹之,内服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通用九。

    ) 珍珠散(見後喉癰。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齒痛多在内床,内床主嚼,勞而易傷。

    若是腎虛,搖動不痛,痛則必是風、火、蟲。

    風從外入,火自内出,蟲又風之所化,而風痛居多。

    内服牙疼飲,用二辛煎漱之即愈。

     一、有因食蟹緻龈腫肉努出者,用生地汁一碗,以豬牙皂蘸炙,汁盡為末,敷之即愈。

     牙疼飲石膏(四錢,研)升麻(一錢五分)大生地(五錢)防風薄荷葉荊芥穗前胡天麻(各二錢)甘草(一錢生) 上水煎,食後熱服,避風。

    如牙腫加金銀花、羌活各二錢。

    如牙燥去升麻、前胡加元參一錢五分。

    如牙爛去前胡、天麻加木通、栀仁各一錢五分。

     二辛煎北細辛(五分)石膏(五錢) 上二味為粗末,濃煎頻漱即愈(不可咽下。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齒齲、齒皆屬蟲,齒龈内腐爛出膿血,齒齲牙黑不腐爛不出膿血,以此為别。

    皆系腸胃濕熱之故,與風火大異。

    用五靈脂如米大,咬在痛齒上,少頃溫水漱出必有蟲。

    又靈升散最妙,遇蟲痛塞痛處少許立愈。

     靈升散(一名升丹。

    ) 樟腦(五分)川椒紅(一撮) 上藥等分,研碎放銅杓内,茶鐘蓋上,稠面封四圍,勿令走氣,放風爐上微火升之。

    少頃覺樟腦氣透出,即取安放地上,候冷揭開,藥俱升在茶鐘底,刮下入瓷器密貯聽用。

     熏蟲牙法(驗過。

    ) 用撇盆一個,盛水少許,中覆一粗碗,取瓦片紅置碗底上,放韭子一撮,清油數點,待煙,必有小蟲出,未盡再熏。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牙骨及腮内疼痛,不腫不紅,痛連臉骨者是也。

    加味二陳湯入陽和丸主之,甚者用陽和湯數救。

    宜急用陽和湯、犀黃丸,每日早晚輪服,外用南星散搽之。

    如有多骨,以推車散吹入,隔一夜其骨不痛自出。

    吹至次日無骨退出,用生肌藥,服保元湯加肉桂、芎、歸收功。

     南星散用天南星一枚,挖空入雄黃一塊,麥面包裹火燒,俟雄黃融,以杯合定,遠火俟冷,去面研末,加麝香一分研,拂患處。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 陽和丸(通用六。

    ) 陽和湯(通用五。

    )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推車散(通用六十六。

    ) 保元湯(通用二十八。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先一、二日牙痛,寒熱交作後,痛更甚,牙縫龈上發一紅粒,龈肉皆紫黑色是也。

    痛引腮項,若兼癢麻破流血水,用銀針刺之,搽拔疔散,服奪命湯,如失治,則走黃不救矣。

     拔疔散(見疔瘡。

    ) 奪命湯(見疔瘡。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牙龈盡腫,宣露于外,或衄血不止。

    清胃散加薄荷、忍冬藤主之,外搽珍珠散。

     清胃散石膏(四錢,生研)生地黃(四錢)丹皮(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黃芩(一錢)升麻(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或五分,生) 上水煎去渣,熱服。

     珍珠散(見喉部喉癰。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齒縫出血,無論大人小兒,當别虛實治之。

    陽明實熱,則血出如湧,口必臭而牙不動,清胃散主之。

    陽明壅實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用調胃承氣湯入童便和服,下黑糞即愈。

    然必便秘口渴燥熱方可用。

    如陽明虛熱,牙龈腐爛,血水滲流不已者,二參湯主之,或補中益氣湯加山栀、丹皮。

    如腎陰不固,虛火上熾,口不臭牙不痛,但搖動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點,随手應效。

    如小兒疳積氣盛者,必兼服蘆荟丸,外俱用小薊散擦之。

     調胃承氣湯大黃(三錢,酒制)元明粉(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枳殼(一錢五分) 上水煎去渣,入元明粉熔化頓服。

     二參湯人參元參(等分) 上水煎溫服,一加麥冬、甘草。

     小薊散小薊百草霜蒲黃(炒)香附(醋制) 上等分,研細末,用擦牙上半刻,以溫茶漱之。

     又方(存驗。

    ) 青竹茹,上一味,醋浸一宿,含漱甚效。

     清胃散(見前牙宣。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 蘆荟丸(見後陰肛門作癢。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生于牙盡咬中,牙關緊閉,此證初起勢甚危,夜尤甚,然不難愈。

    先用珍珠散吹牙龈,外用黃熟香附削釘,漸漸HT進,牙門漸開,即将珍珠散吹患處。

     珍珠散(見喉部喉癰。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患牙證久不愈,齒縫出膿,甚至齒落,如上邊左門牙落則不治。

    外吹珍珠散,内服滋陰降火之劑,歸芍地黃湯加元參、麥冬。

     珍珠散(見喉部喉癰。

    ) 歸芍地黃湯(通用三十七。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龈腫出血,疼痛臭穢,惡寒惡熱,此皆腸胃濕熱為患;兼風則開口呷風更痛;積熱則臭穢難胃血受傷,用此方固佳;若惡寒喜熱胃氣受傷,必用補中益氣湯。

    外俱搽珍珠散。

     附方(存驗。

    ) 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一分) 上共研細末搽之,治牙龈疳爛立效。

     清胃散(見前牙宣。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珍珠散(見喉部。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初牙間紅腫,漸變紫黑,腐爛臭穢,此系胎毒或痘毒,殺人最速,一日爛一分,兩日爛一寸其毒,赤霜散吹之,雖緻延爛穿腮不堪危險之候并效。

     赤霜散用紅棗一枚,去核,入紅砒如黃豆大一粒,紮好放瓦上,炭火炙至棗枯煙盡為度,取起蓋熄,俟冷加冰片一分,研吹立效。

     又方(存驗。

    ) 用白馬前蹄,修下之腳皮,炙炭存性為末,加冰片少許,吹患處立愈。

     清胃散(見前牙宣。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牙床不痛,齒疏豁動搖脫落,系腎虛。

    六味地黃湯加枸杞、續斷、猴姜主之。

    外用青鹽二兩、食鹽四兩,川椒煎汁拌鹽炒幹研末,常以搽牙,永無齒疾。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滿口牙齒浮而脹,不能咬嚼,此元氣大虛,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酌用。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牙齒長出分餘,漸至難食,名髓溢。

    用白術煎湯漱服。

    又方,常咋生地黃,妙。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初生小孩,牙龈有白色如脫骨者是,将發此毒即打嚏,日日要挑,珍珠散吹之。

     珍珠散(見喉部。

    ) 齒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活鲫魚一尾,約重十兩,以白砒一錢入魚腹,放無風無貓犬處,七日魚身發出白毛,用雞羽拂毛,以少許膏藥收之,每遇病牙,取些微膏藥貼其上,片刻即落。

     附固齒方采旱蓮草洗淨,每斤用青鹽四兩淹十日取出,曬幹為末,每日早晚擦牙。

     舌部證治(計九證) 筋脈 舌,(舌為心苗,舌根為舌本。

    )足太陰脾脈連舌本散舌下。

    足少陰腎脈挾舌本。

    足太陽膀胱經結舌本。

    手少陽三焦脈系舌本。

     舌部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