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一、有因怒而鳴者,乃三焦氣逆,小柴胡湯加當歸、川芎、山栀仁主之。

     攝陰煎活磁石(一兩)地黃首烏龜版鼈甲(各五錢)山茱萸肉白芍山藥(各二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上水煎二次,去渣,食前溫服。

    治元陰虛損、高年逆上之氣,屢有奇效。

    如為丸,将方内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 耳部證治(計十四證) 筋脈 暴聾者,猝然閉塞無聞,腎氣虛脫則有之,亦或三焦氣逆、氣郁而然者。

    其證必哄哄,脹悶煩熱,四物湯加柴胡、山栀。

    中氣弱者,加減歸脾湯。

    亦或肝膽風熱上攻而然者,其證必兼頭痛,小柴胡湯加川芎、歸身、山栀仁。

    亦或因損傷、挖傷、雷炮震傷,患耳潰膿不止等證而聾者,則宜用開通之法。

    如腎虧精脫,或年衰,或病後,或勞倦過度,或大恐氣結,漸至耳聾者,須大培根本,用八珍湯、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之類。

    然多難愈。

     開通法一、用酒浸針砂一日,至晚去砂,将酒含口中。

    取活磁石一塊塞耳,左聾塞左,右聾塞右,此導氣古法也。

     一、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搗,綿裹塞耳中,再易,甚效。

     一、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入蒜内慢火炮極熟,用新棉包定,塞耳中,三次效。

     一、用全蠍四十九枚,以生姜濃片如數,鋪鍋内,置蠍于其上,輕烙姜片至黃色,取蠍去毒愈。

     四物湯(通用二十三。

    ) 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耳部證治(計十四證) 筋脈 生耳後縫間,延及耳折上下,色紅如刀裂之狀,時流黃水,乃膽脾濕熱,用穿粉散搽之即愈。

     輕粉(隔紙微炒研)穿山甲(炙)鉛粉黃丹(各三錢,飛用) 上共研細末,香油調搽。

     附方(存驗。

    ) 胡黃連上一味,研細末,麻油調搽。

     耳部證治(計十四證) 筋脈 耳竅中時流鮮血,肝腎火升所緻。

    用地芩飲,或六味地黃湯加山栀仁、赤苓,外用蒲黃炒黑研末,摻入即止。

     地芩飲生地黃(一兩)黃芩(二錢,酒炒) 上加青荷葉五錢,水煎去渣,微溫服。

     六味地黃湯(通用四十三。

    ) 耳部證治(計十四證) 筋脈 凡蟲偶入耳中,以生姜搽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耳内,蟲即出。

    或用米醋滴入,其蟲不出亦死,用細蘆管入耳吸之,蟲随出。

     一、蜈蚣入耳,用香雞肉置耳邊,豬肉炙香亦可。

     一、飛蛾入耳,用雞管極氣吹之,或擊銅器于耳邊。

     一、蟻入耳,用韭汁灌。

     一、蜒蚰入耳,用鹽撒耳内即化水,或以苦酒注之。

     一、螞蝗入耳,取田中泥一盆枕耳,聞氣即出。

     一、磕頭蟲(其蟲按其後,即磕頭有聲。

    )入耳,灌以生油即出,不可殺之。

     一、蚤虱入耳,用菖蒲末炒熟,袋盛枕之。

     一、蛆蟲入耳,用杏仁搗爛取油滴入,不出即死。

     一、水銀入耳,用金銀着耳邊即出。

     一、水入耳中,用薄荷汁滴入立效。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口,(脾氣通口,口之四周為吻。

    )足陽明胃筋、脈俱挾口,手陽明大腸脈出兩吻。

     涎,(俗名口水。

    )脾主之,脾虛不能約束,則涎自出,脾損發熱,則涎泛濫。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滿口糜爛,色紅作痛,口幹舌燥,甚者腮舌俱腫。

    初宜服導赤湯加麥冬、五味子、薄荷;如湯;如口燥、大便溏,屬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最善,或兼服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俱用珍珠散搽之。

     連理湯人參白術(各二錢,炒)幹姜(一錢)黃連(一錢)甘草(一錢,炙) 上水煎熱服。

     導赤湯(通用十。

    )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蘇子利喉湯(見後喉癰下。

    )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 珍珠散(見後喉癰。

    )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滿口白色斑點,甚者陷露龜紋,口幹不渴,此屬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宜服歸芍地黃湯加麥,乃無根之火,宜服加減八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一、初生小兒,口内滿生白屑,名鵝口,一名雪口,先用棉蘸水絞去口中白屑,以珍珠散頻吹,内服犀角汁即愈。

     口瘡神效方(存驗。

    ) 吳茱萸,上為末,米醋調敷兩足心,一夜即愈。

    不拘多少,小兒累用神驗,引虛火歸元之功也。

     附方(存驗。

    ) 用陳白螺蛳殼燒灰,加兒茶少許為末,吹患處一次即愈。

    諸疳悉治。

     歸芍地黃湯(通用三十七。

    )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 珍珠散(見後喉痛。

    )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多生在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滞而生,宜内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郁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甘草(三錢,生)桔梗荊芥牛蒡子(炒)貝母(去心)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如内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栀仁。

    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散(見後喉癰。

    )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原素食肥甘所緻。

    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

     。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散(見後喉癰。

    )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小孩腮内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

    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塗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幹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内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塗立愈。

    (附驗。

    )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口内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餘,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

    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口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生于上,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緻。

    不急治,恐毒瓦斯上攻頭腦,則不可救。

    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淨瘀血,吹珍珠散,内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

    ) 珍珠散(見後喉癰。

    )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唇,(脾、胃、肝三經所主。

    )脾之榮在唇四白,足陽明胃脈環唇,足厥陰肝脈環唇。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棗,色紫有頭,腫硬疼痛,甚者寒熱交作。

     内用仙方活命飲,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一名反唇疔,一名鎖口疔。

    )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堅硬腫盛,麻癢木痛,憎寒發熱,甚則令唇外翻,或口不能開,故有反唇、鎖口之名。

    須按疔瘡法速治之,遲則走黃緻命。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唇上起白皮小泡,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

    治宜補脾歸脾湯亦妙,外用紫歸油頻潤之。

    如日久失治,誤服清火之藥,多緻翻花不治。

     紫歸油紫草當歸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 加味歸脾湯(通用三十一。

    )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多在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

    如風燥則不時動,四物消風飲主之,(宜倍用歸、地。

    )外用紫歸油頻抹愈。

     四物消風飲(通用八。

    ) 紫歸油(見前繭唇。

    )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濕爛曰沉,脾家濕熱。

    内用白術散,外取葵根燒存性研末,豬脂調塗。

     白術散白術(三錢,微炒)雲苓(二錢)薏苡仁(五錢,炒)鮮石斛(四錢)葛根(二錢)木瓜(五分)生甘草(五分) 上加石蓮肉二十枚,水煎溫服。

     唇部證治(計八證) 筋脈 唇上幹燥,漸裂開縫作疼,系脾熱。

    以紫歸油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