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生,多在牙床、颏下、手、足腿、膊等處。
因潰久毒瓦斯流連,外被寒邪襲入,與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内無多骨也。
大進溫補消痰之劑,不緻複生多骨。
一小兒初生,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所緻。
迨其人長大後,其脆骨處破則取之。
治法皆同。
毒瓦斯攻心治法 凡大瘡毒瓦斯内攻,多由藥誤,乃受降藥毒,定緻神昏煩躁,惡心嘔吐等證。
急用生甘草一兩消丸(通用四十七。
)以平其勢。
破傷風治法 破傷風者,因跌撲金刃傷破皮肉,及新久諸瘡未合口,失于調護,風邪乘虛襲入經絡,宜亟,皆莫救矣。
要在初受風時,其證發熱惡風,筋脈拘急,牙關噤急,傷口鏽澀腫脹,或四圍起粟作癢。
此風熱尚郁在表,急取玉真散(通用四十。
)二錢,溫酒調服,蓋被暧卧一時許,即可消散。
如入裡勢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無有甯時者,取玉真散三錢,用童便調服,雖有瘀血亦愈。
至于昏死,心腹尚溫,速進玉真散二服,亦可保全。
其患口以熱童便洗淨,生南星為末滲之,或以水調塗之,出水方妙。
待風邪勢平,接進榮養氣血之劑八珍湯(通用二十五。
)為宜。
發痙治法 癰疽發痙,敗證也。
勢類破傷風,牙關噤急,四肢強勁,腰背反張,肢體抽搐。
有汗曰柔痙用二十六。
)手足逆冷加桂、附。
倘誤作中風,則速其危矣。
瘡口誤入毒水治法 瘡潰未合,誤入皂角汁毒,及一切污穢毒水,複緻患口腫疼痛。
先以藿香湯洗淨,用白礬、桃丹(炒)等分,細末撒之,或烏梅嚼爛塗之亦可。
如患有疼痛切骨,煩悶發昏,恐毒内攻,則用馬齒苋五錢,酒煎飲之,盡醉取效。
瘡中生蛆蟲治法 夏日諸瘡潰爛,失于洗滌,積膿污穢,緻蒼蠅叢聚生蛆。
用皂礬水飛末摻之,其蛆即化為水,治法亦同。
頭部證治(計十證) 筋脈 巅,(頭頂也,巅骨俗名天靈蓋。
)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于巅,足太陽膀胱脈交巅,足少陽膽脈交巅。
腦,(頭骨之髓也。
)足少陰腎筋屬海髓,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角,(額兩旁棱處,)足少陽筋皆直上頭角。
額顱,(發際之下,兩眉之上是也,亦名颡。
)足陽明胃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下額。
發,足少陰腎主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百會疽,亦名玉頂發,生巅頂正中百會穴。
佛頂疽,生囟門之前。
勇疽,亦名腦發疽,生目上。
玉枕疽,生腦後玉枕骨上四寸半,近腦戶。
腦後發,生玉枕之下風府穴。
透腦疽,生百會穴之前,囟門之際。
侵腦疽,生透腦疽前側下五處穴。
腦铄,生腦後風府穴,二大筋之中,穴中央。
發疽,生發内囟門上,小兒患名鳝拱頭。
俱按癰疽則例治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俗名大頭傷寒。
) 頭目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咽嗌填塞,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用托裡溫經湯,根據方服之,以薄衣複其首,以濃被複其身,卧于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氣散,陽氣升,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牛蒡子全愈。
一、兇荒之際,疫氣流行,凡患如前證,而家家戶戶傳染者,當按後面部時毒之法治之。
托裡溫經湯麻黃(五分或八分)升麻(五分)防風幹葛人參白芷當歸白芍甘草蒼術(各一錢) 上水二鐘煎一鐘服,卧暖處,得汗乃散,或加柴胡。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潰久名蝼蛄串。
) 患生嬰孩頭發内,腫塊不紅,初起往往錯認跌腫,至高碩作疼方知覺。
醫者每以為頭屬陽,也,宜用小金丹療之。
初起三服乃消,潰後七丸而愈,外貼陽和解凝膏。
如能服煎劑者,則以加味保元湯加當歸、熟地服之尤善。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發際瘡。
) 生頭上及頂後發際,頂白肉赤,狀似葡萄,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流膿水,亦有浸淫發内者,惟胖人多生之,乃内郁濕也。
宜貼以黃香餅。
黃香餅黃柏(一兩)乳香(三錢) 上各末共研,槐花煎水調作餅貼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生頭皮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其癢難堪,撓破出水,結白膿痂,日久延漫成片,發其壯弱用之,食後白滾湯調下,服至頭上多汗為驗。
外于剃頭後,煎滾水沖灰湯溫洗,敷掃蟲散,敷後不可再洗,日日敷藥,至愈乃止。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以八劑作一料生甘草倍用。
) 掃蟲散獨核肥皂(一個,分開去核,以洋糖填實,内入巴豆仁,每片兩粒半,仍将肥皂合好,外用線紮,合泥包固,火,取出冷定,去泥,研為極細末。
)輕粉末,槟榔(各八分。
) 上藥共研細末,香油調膩敷之。
附方(存驗。
) 大風子仁木鼈子仁蛇床子(各五錢)輕粉(三錢) 上藥共研細末,麻油入小鍋内熬至滴水成珠調之。
以刀刮去瘡痂,花椒湯洗淨,将藥敷上,日敷一次,八日愈。
又附方(存驗。
) 藜蘆(一兩) 上研極細末,豬脂調塗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頭上漸生秃斑,久則運開,幹枯作癢,由陰虛熱盛,剃發時風邪襲入孔腠,抟聚不散,血氣不潮而成。
用生木鼈切片浸數日,入鍋煮透煎湯,剃發後洗之,搽蜈蚣油,至愈乃止。
又法:用草烏連皮切片,炙脆研粉,醋調,日塗三次,數日愈。
蜈蚣油大活蜈蚣(三條,用菜油三兩,浸四、五日後,以油聽用。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俗名黃水瘡。
) 随處可生,而生于頭面者居多。
初如粟米,癢而兼痛,破流黃水,浸淫成片,幹則結成堆痂,用火燒結,結内油滴下,以碗盛之,燒至枯,将諸結研粉秤之,加制松香末等分,共調油内,熱以拂瘡,早晚兩度,五、六日愈。
或以花椒湯洗淨,擦繡球丸亦效。
或以六一散加枯礬、麻油調搽。
每六一散一兩,入枯礬二錢立效。
忌食肉、蝦、蟹一切動風助熱之物,食則延開難愈。
繡球丸(見發無定處瘡疥。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白駁。
) 生發内,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風熱所化也。
用零陵香、官白有延生面、目、耳、項燥癢者,當于後、面部油風參治。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鬼剃刺,俗稱落發。
) 頭發幹枯,成片脫落,皮紅光亮,癢甚。
由血燥有風所緻。
夫發為血餘,腎主發,脾主血,黃建中湯主之。
發脫落及臍下痛者,四君子湯加熟地黃、鹿角膠,每日清晨用醇酒化服三錢。
至于外治方法雖多,而錯節盤根,還當内治。
一、白秃無發,用川椒四兩,酒浸收瓷器内,蓋好不洩氣,日以搽之。
一、赤秃無發,用牛角、羊角燒灰等分,豬脂調敷。
一、病後發落,用猴姜、野薔薇枝煎汁刷之。
一、發秃不生,用嫩棗樹皮一把,斫一尺許,滿插空瓷瓶内,勿令到底,上面以火燃之,則下面必有汁滴瓶内。
先以熱水洗頭,後将此汁刷在秃處,即生發矣。
一、毛發黃赤,用羊矢燒灰,和臘豬油塗之,日三次,夜一次,至發黑乃止。
一、發槁不澤,用木瓜浸油梳頭,或用胡麻油常塗之。
梳須用黃楊木者佳。
一、年少發白,當拔去白發,以白蜜塗毛孔中,仍用梧子搗汁塗之,必生黑發。
又方:青羊矢納鲫魚腹中,瓦缶固濟,燒灰塗,發易生而黑,甚效。
一、頭上生虱,用水銀同茶葉漬濕搗和,不見水銀,塞發内,數日即盡。
又方:用銅綠、明礬摻之,或用藜蘆末摻之俱妙。
黃建中湯桂枝木(一錢)炙甘草(一錢)芍藥(三錢)黃(五錢)膠饴(一兩)大棗(六枚) 生姜(一錢) 上水煎去滓,入膠饴,微火上和,溫服。
(嘔家不可用此方,以甜故也。
) 四君子湯(通用二十。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腦中痛,若有蟲蝕食髓者,用桃葉作枕枕之,其蟲自鼻出。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頭響,乃氣挾肝火,加味逍遙散主之。
(通用十六。
) 亦有頭内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研細末吹鼻中即效。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面,(頭前曰面。
)五髒之精氣上熏于面,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應乎手陽明大腸;兩顴之内面主之,上應乎手太陽小腸,其脈循頰上,(目下眶骨。
)斜絡于顴山。
眉,(眉心曰阙。
)足厥陰肝脈。
從目系過眉,上額,足少陽膽筋脈,過眉角。
顴,(顴為骨本,即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腎主之。
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手陽明大腸筋皆結顴,足陽明胃經合顴,太陽小腸脈,經顴穴,在下銳骨端陷中。
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手陽明大腸脈、筋俱上頰,手太陽小腸脈上頰,足颔,(颌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手太陽小腸筋結颌,足少陽膽經脈俱過颌。
人中,(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手陽明大腸脈交人中,督脈人中水溝穴。
髭,(在口上曰髭。
)大腸主之。
血氣盛則髭美,衰則無髭。
須,(在口下曰須。
)大腸主之。
血氣盛則須美,衰則無須。
髯,(在頰曰髯。
)胃主之。
血氣盛則髯美而長,血少則髯短,氣少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顴瘍顴疽。
生顴骨尖處。
頰瘍。
生耳下頰車骨間。
鳳眉疽。
生眉棱骨。
眉心疽。
生兩眉中間一、形小如豆,色紫頂焦,或如泡,麻癢木痛,惡寒發熱者,疔也,當按疔瘡治法。
如生人中正中,名龍泉疔,尤惡,稍遲多緻不救。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俗名大頭天行。
) 時毒者,四時不正之疫氣而感于人也。
初覺憎寒發熱,恍惚不甯,肢體酸痛,或兼咽痛,次舌幹燥,咽喉不利。
常見年歲兇荒,刍荛之人多患之,乃饑飽不時,胃氣有損,邪氣乘虛而入,客于心肺之間,上攻為患,宜從輕治,安裡為主,兼升散解毒,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如不應,則宜砭去惡血,仍投前藥即應。
更于鼻内搐通關散,取十餘嚏即效。
若搐藥不嚏,及神閱諸書治法,凡初起耳項腫痛,狀似傷寒,惡寒發熱者,人參敗毒散微汗之;兼口渴大便秘參、桔梗、薄荷、鼠粘子、天花粉,或加酒炒黃連和解之。
如已汗下解毒不消,勢将作膿,氣弱難潰者,用消毒托裡。
此皆古人治時毒之法,錄備參用。
普濟消毒飲黃連(五錢,酒炒)黃芩(五錢,酒炒)橘紅(二錢)元參(二錢)生甘草(二錢)人參(錢)白僵蠶(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錢)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之,服盡即愈。
或加川芎、當歸,咀三、五錢,水煎稍熱,時時服之。
如大便硬,加熟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消毒托裡散黃人參白術當歸白芍川芎甘草白芷金銀花熟地黃(等分量用之) 上水煎,分瘡之上下,食之前後,服之。
通關散細辛(用真者,藥店每以馬蹄香草亂之。
)薄荷豬牙皂角上等分,為極細末,以紙拈少許入鼻内,候得嚏口開,随進湯藥。
一方,隻用二味,無薄荷。
人參敗毒散(通用三)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面腫有虛實。
虛腫者,形羸脈弱,無痛無熱,面目浮白,或兼氣喘,乃大虛之候,用八珍湯攻,小兒多有此證,宜用防風通聖散;甚者,以木香槟榔丸下之,外以杏仁杵膏塗腫處。
一、因
因潰久毒瓦斯流連,外被寒邪襲入,與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内無多骨也。
大進溫補消痰之劑,不緻複生多骨。
一小兒初生,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所緻。
迨其人長大後,其脆骨處破則取之。
治法皆同。
毒瓦斯攻心治法 凡大瘡毒瓦斯内攻,多由藥誤,乃受降藥毒,定緻神昏煩躁,惡心嘔吐等證。
急用生甘草一兩消丸(通用四十七。
)以平其勢。
破傷風治法 破傷風者,因跌撲金刃傷破皮肉,及新久諸瘡未合口,失于調護,風邪乘虛襲入經絡,宜亟,皆莫救矣。
要在初受風時,其證發熱惡風,筋脈拘急,牙關噤急,傷口鏽澀腫脹,或四圍起粟作癢。
此風熱尚郁在表,急取玉真散(通用四十。
)二錢,溫酒調服,蓋被暧卧一時許,即可消散。
如入裡勢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無有甯時者,取玉真散三錢,用童便調服,雖有瘀血亦愈。
至于昏死,心腹尚溫,速進玉真散二服,亦可保全。
其患口以熱童便洗淨,生南星為末滲之,或以水調塗之,出水方妙。
待風邪勢平,接進榮養氣血之劑八珍湯(通用二十五。
)為宜。
發痙治法 癰疽發痙,敗證也。
勢類破傷風,牙關噤急,四肢強勁,腰背反張,肢體抽搐。
有汗曰柔痙用二十六。
)手足逆冷加桂、附。
倘誤作中風,則速其危矣。
瘡口誤入毒水治法 瘡潰未合,誤入皂角汁毒,及一切污穢毒水,複緻患口腫疼痛。
先以藿香湯洗淨,用白礬、桃丹(炒)等分,細末撒之,或烏梅嚼爛塗之亦可。
如患有疼痛切骨,煩悶發昏,恐毒内攻,則用馬齒苋五錢,酒煎飲之,盡醉取效。
瘡中生蛆蟲治法 夏日諸瘡潰爛,失于洗滌,積膿污穢,緻蒼蠅叢聚生蛆。
用皂礬水飛末摻之,其蛆即化為水,治法亦同。
頭部證治(計十證) 筋脈 巅,(頭頂也,巅骨俗名天靈蓋。
)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于巅,足太陽膀胱脈交巅,足少陽膽脈交巅。
腦,(頭骨之髓也。
)足少陰腎筋屬海髓,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角,(額兩旁棱處,)足少陽筋皆直上頭角。
額顱,(發際之下,兩眉之上是也,亦名颡。
)足陽明胃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下額。
發,足少陰腎主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百會疽,亦名玉頂發,生巅頂正中百會穴。
佛頂疽,生囟門之前。
勇疽,亦名腦發疽,生目上。
玉枕疽,生腦後玉枕骨上四寸半,近腦戶。
腦後發,生玉枕之下風府穴。
透腦疽,生百會穴之前,囟門之際。
侵腦疽,生透腦疽前側下五處穴。
腦铄,生腦後風府穴,二大筋之中,穴中央。
發疽,生發内囟門上,小兒患名鳝拱頭。
俱按癰疽則例治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俗名大頭傷寒。
) 頭目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咽嗌填塞,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用托裡溫經湯,根據方服之,以薄衣複其首,以濃被複其身,卧于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氣散,陽氣升,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牛蒡子全愈。
一、兇荒之際,疫氣流行,凡患如前證,而家家戶戶傳染者,當按後面部時毒之法治之。
托裡溫經湯麻黃(五分或八分)升麻(五分)防風幹葛人參白芷當歸白芍甘草蒼術(各一錢) 上水二鐘煎一鐘服,卧暖處,得汗乃散,或加柴胡。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潰久名蝼蛄串。
) 患生嬰孩頭發内,腫塊不紅,初起往往錯認跌腫,至高碩作疼方知覺。
醫者每以為頭屬陽,也,宜用小金丹療之。
初起三服乃消,潰後七丸而愈,外貼陽和解凝膏。
如能服煎劑者,則以加味保元湯加當歸、熟地服之尤善。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發際瘡。
) 生頭上及頂後發際,頂白肉赤,狀似葡萄,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流膿水,亦有浸淫發内者,惟胖人多生之,乃内郁濕也。
宜貼以黃香餅。
黃香餅黃柏(一兩)乳香(三錢) 上各末共研,槐花煎水調作餅貼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生頭皮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其癢難堪,撓破出水,結白膿痂,日久延漫成片,發其壯弱用之,食後白滾湯調下,服至頭上多汗為驗。
外于剃頭後,煎滾水沖灰湯溫洗,敷掃蟲散,敷後不可再洗,日日敷藥,至愈乃止。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以八劑作一料生甘草倍用。
) 掃蟲散獨核肥皂(一個,分開去核,以洋糖填實,内入巴豆仁,每片兩粒半,仍将肥皂合好,外用線紮,合泥包固,火,取出冷定,去泥,研為極細末。
)輕粉末,槟榔(各八分。
) 上藥共研細末,香油調膩敷之。
附方(存驗。
) 大風子仁木鼈子仁蛇床子(各五錢)輕粉(三錢) 上藥共研細末,麻油入小鍋内熬至滴水成珠調之。
以刀刮去瘡痂,花椒湯洗淨,将藥敷上,日敷一次,八日愈。
又附方(存驗。
) 藜蘆(一兩) 上研極細末,豬脂調塗之。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頭上漸生秃斑,久則運開,幹枯作癢,由陰虛熱盛,剃發時風邪襲入孔腠,抟聚不散,血氣不潮而成。
用生木鼈切片浸數日,入鍋煮透煎湯,剃發後洗之,搽蜈蚣油,至愈乃止。
又法:用草烏連皮切片,炙脆研粉,醋調,日塗三次,數日愈。
蜈蚣油大活蜈蚣(三條,用菜油三兩,浸四、五日後,以油聽用。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俗名黃水瘡。
) 随處可生,而生于頭面者居多。
初如粟米,癢而兼痛,破流黃水,浸淫成片,幹則結成堆痂,用火燒結,結内油滴下,以碗盛之,燒至枯,将諸結研粉秤之,加制松香末等分,共調油内,熱以拂瘡,早晚兩度,五、六日愈。
或以花椒湯洗淨,擦繡球丸亦效。
或以六一散加枯礬、麻油調搽。
每六一散一兩,入枯礬二錢立效。
忌食肉、蝦、蟹一切動風助熱之物,食則延開難愈。
繡球丸(見發無定處瘡疥。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白駁。
) 生發内,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風熱所化也。
用零陵香、官白有延生面、目、耳、項燥癢者,當于後、面部油風參治。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又名鬼剃刺,俗稱落發。
) 頭發幹枯,成片脫落,皮紅光亮,癢甚。
由血燥有風所緻。
夫發為血餘,腎主發,脾主血,黃建中湯主之。
發脫落及臍下痛者,四君子湯加熟地黃、鹿角膠,每日清晨用醇酒化服三錢。
至于外治方法雖多,而錯節盤根,還當内治。
一、白秃無發,用川椒四兩,酒浸收瓷器内,蓋好不洩氣,日以搽之。
一、赤秃無發,用牛角、羊角燒灰等分,豬脂調敷。
一、病後發落,用猴姜、野薔薇枝煎汁刷之。
一、發秃不生,用嫩棗樹皮一把,斫一尺許,滿插空瓷瓶内,勿令到底,上面以火燃之,則下面必有汁滴瓶内。
先以熱水洗頭,後将此汁刷在秃處,即生發矣。
一、毛發黃赤,用羊矢燒灰,和臘豬油塗之,日三次,夜一次,至發黑乃止。
一、發槁不澤,用木瓜浸油梳頭,或用胡麻油常塗之。
梳須用黃楊木者佳。
一、年少發白,當拔去白發,以白蜜塗毛孔中,仍用梧子搗汁塗之,必生黑發。
又方:青羊矢納鲫魚腹中,瓦缶固濟,燒灰塗,發易生而黑,甚效。
一、頭上生虱,用水銀同茶葉漬濕搗和,不見水銀,塞發内,數日即盡。
又方:用銅綠、明礬摻之,或用藜蘆末摻之俱妙。
黃建中湯桂枝木(一錢)炙甘草(一錢)芍藥(三錢)黃(五錢)膠饴(一兩)大棗(六枚) 生姜(一錢) 上水煎去滓,入膠饴,微火上和,溫服。
(嘔家不可用此方,以甜故也。
) 四君子湯(通用二十。
)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腦中痛,若有蟲蝕食髓者,用桃葉作枕枕之,其蟲自鼻出。
頭部證治(計十證) 癰疽就簡 頭響,乃氣挾肝火,加味逍遙散主之。
(通用十六。
) 亦有頭内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研細末吹鼻中即效。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筋脈 面,(頭前曰面。
)五髒之精氣上熏于面,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應乎手陽明大腸;兩顴之内面主之,上應乎手太陽小腸,其脈循頰上,(目下眶骨。
)斜絡于顴山。
眉,(眉心曰阙。
)足厥陰肝脈。
從目系過眉,上額,足少陽膽筋脈,過眉角。
顴,(顴為骨本,即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腎主之。
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手陽明大腸筋皆結顴,足陽明胃經合顴,太陽小腸脈,經顴穴,在下銳骨端陷中。
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
)手陽明大腸脈、筋俱上頰,手太陽小腸脈上頰,足颔,(颌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
)手太陽小腸筋結颌,足少陽膽經脈俱過颌。
人中,(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
)手陽明大腸脈交人中,督脈人中水溝穴。
髭,(在口上曰髭。
)大腸主之。
血氣盛則髭美,衰則無髭。
須,(在口下曰須。
)大腸主之。
血氣盛則須美,衰則無須。
髯,(在頰曰髯。
)胃主之。
血氣盛則髯美而長,血少則髯短,氣少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顴瘍顴疽。
生顴骨尖處。
頰瘍。
生耳下頰車骨間。
鳳眉疽。
生眉棱骨。
眉心疽。
生兩眉中間一、形小如豆,色紫頂焦,或如泡,麻癢木痛,惡寒發熱者,疔也,當按疔瘡治法。
如生人中正中,名龍泉疔,尤惡,稍遲多緻不救。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俗名大頭天行。
) 時毒者,四時不正之疫氣而感于人也。
初覺憎寒發熱,恍惚不甯,肢體酸痛,或兼咽痛,次舌幹燥,咽喉不利。
常見年歲兇荒,刍荛之人多患之,乃饑飽不時,胃氣有損,邪氣乘虛而入,客于心肺之間,上攻為患,宜從輕治,安裡為主,兼升散解毒,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如不應,則宜砭去惡血,仍投前藥即應。
更于鼻内搐通關散,取十餘嚏即效。
若搐藥不嚏,及神閱諸書治法,凡初起耳項腫痛,狀似傷寒,惡寒發熱者,人參敗毒散微汗之;兼口渴大便秘參、桔梗、薄荷、鼠粘子、天花粉,或加酒炒黃連和解之。
如已汗下解毒不消,勢将作膿,氣弱難潰者,用消毒托裡。
此皆古人治時毒之法,錄備參用。
普濟消毒飲黃連(五錢,酒炒)黃芩(五錢,酒炒)橘紅(二錢)元參(二錢)生甘草(二錢)人參(錢)白僵蠶(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錢)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之,服盡即愈。
或加川芎、當歸,咀三、五錢,水煎稍熱,時時服之。
如大便硬,加熟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
消毒托裡散黃人參白術當歸白芍川芎甘草白芷金銀花熟地黃(等分量用之) 上水煎,分瘡之上下,食之前後,服之。
通關散細辛(用真者,藥店每以馬蹄香草亂之。
)薄荷豬牙皂角上等分,為極細末,以紙拈少許入鼻内,候得嚏口開,随進湯藥。
一方,隻用二味,無薄荷。
人參敗毒散(通用三) 防風通聖散(通用七) 小柴胡湯(通用十四) 面部證治(計十六證) 癰疽就簡 面腫有虛實。
虛腫者,形羸脈弱,無痛無熱,面目浮白,或兼氣喘,乃大虛之候,用八珍湯攻,小兒多有此證,宜用防風通聖散;甚者,以木香槟榔丸下之,外以杏仁杵膏塗腫處。
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