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塞者然。

    苟使血氣流暢,何癰疽之有。

    故火毒壅滞則紅腫痛而成癰;寒痰壅滞則白塌木腫而成疽。

    癰作突熱治,疽作虛寒治,一目了然,不俟診脈可知也。

    及其壅滞既久,變好血而成膿,創好肌而破口,苦矣哉!當初未作膿之時,急随癰疽證治消治之,俾其痛止腫平,安然暢适,豈不快欤?每見恃能刀針,不細察病情當用刀針否,漫雲洩毒,乃殺人不轉睫之徒也。

    不但病患負痛已甚,又何能堪此痛苦。

    更有妄施刀針,以緻潰爛難斂,七惡蜂起,仁心仁術者,諒不妄為若此也。

     論潰 癰疽初起失治,緻肌膚潰爛。

    凡癰将潰之時,則先消其未成膿之地,而潰不緻于延爛;既潰頭膏,無有不潰。

    如氣血壯盛,皮肉粗濃之人,即以針刺分許亦可。

    但疽始終總以溫補、開腠、消解為治。

    王洪緒先生雲:疽初起即見平塌,安可用托,托則緻潰。

    即流注瘰、惡核等證。

    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縱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癰潰後,世人往往投炙草、炙,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内托散等方,用人參者,非以補其虛,不過以人參助黃托毒之力,而無補毒之害。

    蓋炙止補氣不能托毒,炙草隻補中不能解毒。

    倘毒瓦斯未盡,誤投炙、炙草緻毒反受補助,大痛内攻,将如之何?餘之治,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

    體虛年老者,參、、甘草皆炙也。

    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可收功。

     論斂 肌肉者,脾胃所主。

    收斂者,血氣所關。

    苟使脾胃強,血氣旺,則昨腐今生,朝膿夕斂,何緻遷延歲月,臭爛起肛,受苦萬狀。

    故曰:初腫宜消其壅滞之漸,既潰宜托其惡毒之餘。

    毒盡宜斂,斂之法,但當大壯血氣,純補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藥。

    蓋毒盛自潰,毒盡自斂,如水到渠成,不容矯強,以圖速效。

    若餘毒未盡,妄敷生肌藥,阻蓋毒瓦斯,反緻延邊腐臭,為害非淺。

    果其痛失腫平,色轉紅活,而内補外敷,不日可斂矣。

    學人審之。

     論痛 諸痛皆由氣血瘀滞不通而緻。

    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

    夫色赤痛者熱也。

    色白酸痛者寒也。

    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

    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

    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

    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

    痛而走注者風也。

    痛而刺脹者氣也。

    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

    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

    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

    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郁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

    随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論癢 癢雖屬風,亦各有因。

    風初起作癢者,風熱相搏,搔甚即痛是也。

    潰後作癢者,膿漚冒風,突起顆瘩是也。

    将斂作癢者,因初時肌肉結滞,氣血不通,至此氣血漸和助養新肉,癢若蟲行是也。

    他如皮膚搔癢,由血燥而風生,疥癬延綿,屬風淫而蟲蝕。

    證有不同,治有微别,勿視為一類也。

     五善歌 心善精神爽,言清色潤鮮,瘡疼兼不渴,寤寐兩安然。

    肝善身體便,睛明不怒煩,指頭紅活色,起坐自平安。

    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肌膚多滑潤,大便自尋常。

    脾善唇滋潤,肢溫便不難,膿稠無臭惡,知味且加餐。

    腎善誠為要,水深火自降,口和無燥渴,小水得稀長。

     七惡歌 一惡神昏愦,心煩舌燥幹,瘡形多紫黑,言語自呢喃。

    二惡腰身強,睛斜體自寒,瘡頭流血水,驚悸是傷肝。

    三惡形消瘦,膿清臭穢生,瘡形多軟陷,脾敗不知疼。

    四惡皮膚槁,聲嘶韻不長,痰多兼喘促,鼻動肺将亡。

    五惡成消渴,昏眠體不伸,形容多慘黑,囊縮腎無根。

     六惡身浮腫,腸鳴嘔呃頻,大腸多滑瀉,髒腑并将傾。

    七惡瘡回陷,形如剝鳝同,四肢多逆冷,污水自流通。

     飲食宜忌論 古人治病,雖賴乎藥,亦資乎餌。

    藥之所忌,關乎人之死生;餌之宜忌,涉乎病患輕重。

    餌者飲食之類也,凡病患姿啖無忌,以緻證候因循反複,變态無常,固然不可,而每有斷戒幾盡,若一無可啖者,亦不通之甚也。

    夫飲食之所忌者,以其與所患之證相妨者也。

    如椒、姜、面、蛋,煎、炒、爆、炙之屬,俱能助壅動熱,患陽癰者忌之;瓜果、梨、柿,生冷性寒之屬,俱能損胃傷脾,患陰疽者忌之;雞、鵝、蝦、蟹,海味腥膻之屬,俱能動風發癢,患瘡疥者忌之。

    其餘不與證相妨礙者,以及豬肉、腰、肚、海參、老鴨、菜蔬之品,食之無庸忌也。

    況大患潰後,氣血兩虛,脾胃并弱,非有味之物,何以滋補虧傷。

    若徒恃區區無情之草木,以為調理,吾知其無病者且不可,而謂其有病者為宜乎?人之維身,止此血氣,血氣已虛不為回護,至胃敗陰虛,枯陽燔熾,七惡變亂,而成敗證者,是誰之咎欤?此乃醫家、病家之積弊,所以不可不亟講也。

    至于忍餓傷精,過飽傷氣,茹冷成痞等類,又惟在知命者自愛焉。

     陽癰證治則例 凡患色紅疼痛,根盤寸餘者癰也。

    毒發三、四日,尚未成膿,以抑陽散(通用五十七。

    ) 圍患外,内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熱陳酒送服三錢,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

    如過四、五日,患将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痛息毒散,此以大變小之法。

    有膿之患,頂取咬頭膏(通用六十一。

    )貼,加以代刀散(通用三十九。

    )三錢,酒服穿之,或以針刺分許穿之,以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貼,不幾日收功。

    如患盤數寸者,或居背心、腦後、腰肚、胸、腋、陰囊等險穴處,則用五通丸(通用五十。

    )三錢,醒消丸三錢,早晚以敗毒湯(通用二。

    )輪服,皮皺痛止,再服至愈。

    倘潰,即用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 醒消丸,亦早晚輪服。

     一、初起兼發熱惡寒,肢體拘急者,散消飲(通用十一。

    )主之。

    待表證退,再按前法治之。

     一、潰後忽見惡寒發熱等表證者,托邪飲(通用十二。

    )主之,待表退,按前治法。

     一、大便幹燥秘澀,雖數日不解,宜潤之,不可下也,潤腸煎(通用十三。

    )主之。

    如有表證,隻宜解表,表解而裡自通,設仍不通,投以潤腸煎。

     一、大癰不論已潰未潰,但發熱而不惡寒者,此熱勝血也,敗毒湯加四物湯(通用二十三。

    )主之。

     一、妊婦患癰,不可與醒消丸,以丸内有麝香故也,宜以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去山甲愈之。

    如即潰餘毒未盡,腫硬不消,治以内托散,去川芎加乳香、沒藥。

     一、醒消丸内麝香價貴,如有家貧不能服者,以仙方活命飲代之,然不及醒消丸速效。

     陰疽證治則例 陰疽之形,皆闊大平塌,根盤堅硬,皮色不異,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險之證。

    倘誤服寒涼,其色變如隔宿豬肝,毒攻五内,神昏即死。

    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流行,則患随消矣。

    血氣不能化毒者,則宜溫補排膿,雖當潰膿,而毒瓦斯未盡,腫硬未消,亦仍以溫氣血開腠理為要。

    大抵初起患輕,未經誤藥者,可用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納陽和丸(通用六。

    )同煎數服消之。

    如曾經誤藥,或皮色稍變,須服陽和湯(通用五。

    )其甚者,與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早晚輪服。

    潰後亦然。

    如失榮、惡核、石疽等證,初起毒根深固者,須更兼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間服方能全消。

    凡詳見于各部中,宜同參用。

     一、初起兼頭痛、發熱、惡寒、肢體拘急等表證者,先以保安萬靈丹(通用五十四。

    )汗之,或人參敗毒散(通用三。

    )去獨活加桂枝一錢汗之,待表證退,按前法治之。

     一、潰後忽見表證,則以托邪飲(通用十二。

    )加桂枝一錢煎服。

    少傾,啜熱粥一瓯,暖卧微汗取效,不可令大汗。

    如未效,再進。

    待表勢解,須接補元氣,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熟地最妙。

     一、初起或潰後欲嘔,而别無表證者,胃氣虛也,六君子湯(通用二十一。

    )加炮幹姜主之。

     一、潰後但惡寒而不發熱者,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加姜、附主之。

     一、潰後見晡熱、内熱證者,陰血虛也,四物湯(通用二十三。

    )去川芎,倍熟地,加參、術、地骨皮、甘草主之。

     一、大患久潰,或膿血去多,忽見發熱惡寒,面赤煩躁,口雖渴而喜熱飲者,此血虛發躁,急以當歸補血湯,(通用三十三。

    )或當歸黃湯(通用三十四。

    )服之。

    否則發痙。

     一、潰後口幹作渴,飲水不歇,小便頻數,或淋漓作痛,或舌上燥黃如金色者,乃腎水枯竭,心火炎熾,此證最惡,急用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以滋補之,否則不救,遲治亦不救一、潰後喘促咳嗽,脾肺虛也,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子主之。

    或加熟地,口燥者加麥門冬。

     一、潰延日久,病患脾虛氣滞者,則先服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參、術、草宜生,忌炙。

    待其飲食複常,再按前法治之。

    凡經表汗後,亦如是治。

     一、好飲之人,每發酒毒,如陰疽狀,發無定處。

    初起漫腫,内似結核,不紅或淡紅,重着闆痛,多有兼頭暈發熱汗出嘔吐之證。

    此元氣大傷,酒毒熏蒸,結滞經隧。

    治宜清利濕熱,培補元氣。

    内服加味解酲湯,(見發無定處痼發下。

    )外以赤小豆為末,滾水或米醋調敷,或以烏龍膏(通用六十。

    )敷之。

    若誤投陽和湯,小金丹等甘熱之藥,輕則嘔吐膿血,重則神昏發狂,成痙不救。

    此證從前未經發明,餘曆視頗多,特表揭于此。

    毫厘千裡,生死攸關,業醫者細心審辨焉。

     一、凡色白大少陰疽,忌貼洞天、千捶、鲫魚等膏。

    蓋寒涼不利于陰疽,且内有巴豆、蓖麻子,未潰者貼則緻潰,已潰者貼則緻命,有孕者貼則堕胎。

    故凡陰疽未潰者,宜敷抑陰散,(通用五十八。

    )既潰後,宜貼陽和解凝膏。

    (通用七十七。

    ) 一、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内有麝香,妊婦忌服,當以陽和湯愈之。

    愈後再服三、四劑,以代小金丹,永杜後患。

     一、小兒不能服煎劑者,以小金丹化服代之。

     爛潰不斂治法 凡潰爛不堪之患,外用藥湯(通用洗法。

    )洗淨,撒山蓮散,(通用七十三。

    )内以洞天救苦丹,(通用五十三。

    )每服三錢,陳酒送服,醉蓋取汗。

    隔兩日又送一服,再隔兩日再送一服。

     所空隔之兩日,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每日一服。

    服後毒水流盡,七日後再服醒消丸兩次,接用大棗丸,(通用五十五。

    )每日早晚各進五錢,最危險者,可奏奇功。

     翻花起肛治法 凡癰疽年久不斂,定緻翻花,四圍起硬肛。

    治之,取老蟾破腹連雜,以蟾身刺數孔,貼蓋患口,輕者日易一次,重者日易兩次。

    貼蟾之日,内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每服三錢,陳酒送下,止其疼痛。

    三日後毒盡,再服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消其翻花,軟其硬肛,功效不凡也。

    如大患初潰者,亦如前法,其毒則從蟾孔出。

    倘肛門硬,患孔深,取活牛蒡子草根枝葉,或取紫花地丁嫩草,搗爛塗入肛内,皆能拔毒平肛。

     患孔毒根治法 凡爛孔有惡肉凸起,名曰毒根,往往有用降藥爛去者,乃庸醫之誤也。

    獨不知弱體豈可增痛。

    況爛去仍又長出,安可再爛耶。

    凡遇此證,宜貼平安餅,(通用六十三。

    )外以膏藥掩之,一日一易,輕者二、三日,重者六、七日,不癢不痛,毒根自落。

    貼時日服内托散,(通用二十八。

    )俟毒根落後,服保元湯、(通用二十八。

    )四物湯(通用二十三。

    )收功。

     漏管治法 潰後一經夢遺走洩,即成漏管。

    如其素有此疾,則先以加減六味丸(通用四十六。

    )愈之,再治其漏,法用附子餅、豆豉餅(俱見通用灸法。

    )随患大小灸之,令微熱不可令痛,幹則易之。

    每灸二、三十壯,灸後以消管錠(通用六十四。

    )或針頭散(通用六十五。

    )入管内化之。

     如未知内之深淺,可先以豬鬃探之,然後用綿紙卷藥為拈,量其大小深淺塞入,日易日塞,至愈乃止。

     多骨治法 無論老少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