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癰疽證治統論
問曰:癰疽何為而發也。
答曰:人之一身,氣血而已,非氣不生,非血不行。
氣血者,陰陽之屬也。
陰陽調和,百骸暢适,苟六淫外傷,七情内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以緻髒腑乖變,經絡滞隔,氣血凝結,随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于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
曰:然則癰疽有别乎?曰:癰者,壅也,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為證也為陽,屬六腑,高腫其為證也為陰,屬五髒,漫腫色白,堅硬木痛,而其發也必緩,故所患深沉而難療。
此癰疽之所以别者然也。
曰:然則其治之也當若何?曰:初起者,審其證而消之;成膿者,因其勢而逐之;毒盡者,益其所不足而斂之,此治癰之大旨也。
于是乎未出膿前,癰則宣其陽毒之滞,疽則解其陰寒之凝;已出膿後,癰則毒滞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
即患陰疽,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氣;如生陽癰,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寒涼之劑,以瀉火邪,不拘盛暑嚴寒,但當舍時而從證也。
曰:然則視其外即可知其内欤?曰:吾聞之,醫者意也,有諸内則形諸外,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而望居其一。
是以外科之證,形色可憑,善惡可準,一定而不移,顯然而易見,非若傷寒證有傳經之變也。
蓋色紅痛者,實熱壅聚也;色白陰痛者,虛寒沮逆也;憎寒發熱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裡邪未通也;紅活高腫者,氣血拘毒于外也;白塌漫腫者,氣血冰結于内也;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攝血緊附也;不痛堅硬者,血凝不能附氣流行也;外紅裡黑者,毒滞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氣大傷而肌肉死敗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頂雖溫而不甚熱者,膿尚未成也;按之随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灌足也;膿色濃濃者,氣血強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弱也。
諸如此類,審其外,悉其内,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謂望而知之者也。
曰:然則瘡疥之與癰疽同乎否,有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者何也?曰:人之軀殼,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
發于筋骨間者,疽是也;發于脈肉間者,癰是也;發于皮腠間者,瘡疥之屬是也。
大抵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淫于肌膚,留滞不散,則瘡疥所由生。
或癢或痛或膿或水,名類頗多,治法不一。
熱則涼之,濕則利之,蟲則殺之,風則散之,燥則潤之滋之。
更宜戒沐浴,以避濕氣,忌濃味以清營衛,而瘡瘥矣。
此所以較癰疽之證治,有大同而小異者焉。
噫!人能慎養,氣暢血盈,不使形體有衰,則癰疽瘡疥從何而發?苟或不然,百病叢生,又豈惟癰疽瘡疥而已哉。
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虛 癰疽部位名記 紅腫曰癰,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稱名亦異。
在頭為大頭毒,于頭頂中為玉頂發、百會疽。
前囟門際為透腦疽,側下為侵腦疽,囟門前為佛頂疽。
于額為額疽,額角為旁額疽。
腦後為玉枕疽,下為腦後發,為對口腦疽;偏為偏腦疽,為燕尾、魚尾毒,為腦铄。
于發内為油風,為蛀發癬、白秃瘡、發際瘡,為蠟梨瘡。
其于嬰孩也,為鳝拱頭,為蝼蛄疖。
在面為面遊風,為肺風粉刺,為白屑風,為雀斑,為黧,為黑痣。
于眉為鳳眉疽,為眉心疽;眉尾為瘭疽。
于眼為時火眼,為淹纏赤眼,為眼丹,為偷針,為皮翻證,為眼痰核,為眼菌毒,為睛目中肉,為椒瘡,為漏睛瘡。
于鼻為鼻癰、鼻疔,為鼻淵、腦漏、控腦砂,為鼻,為鼻痣,為酒鼻,為鼻衄;其下為馬刀瘡。
于唇以上為唇疽,為龍泉疽。
于唇為唇風,為繭唇,為反唇疔,為鎖口疔。
唇以下為虎須毒。
于顴為顴瘍、顴疔,為羊胡子、燕窩瘡,為落下颏。
在鬓為鬓疽,為勇疽,為顴疔。
在耳為耳病,耳竅内為黑疔、耳疳、耳挺、耳痣、耳蕈;耳上梢後折間為耳後疽;耳折間連耳葉通腫為耳發;耳垂後為耳根毒;耳後縫間為旋耳瘡;耳後一寸三分高骨後:左為夭疽,右為銳毒。
于腮為腮,為發頤,為頰瘍,為頰疔,為面發毒,為凍風。
其口内于大人為口破、口糜,為牙癰,為牙宣,為牙疔,為齒,為風火蟲牙,為齒衄,為齒齲,為骨槽風,為舌腫,為紫血脹,為舌衄,為重,為痰核,為舌疔,為舌疳、舌蕈、瘰風,為舌硬生衣,為痰包,為重舌,為喉痹,為喉閉,啞瘴喉風,為弄舌,為乳蛾、蛾子喉風,為纏喉風,為鎖喉,為喉癬,為喉疳,為喉珠,為喉蕈、喉瘤,為上癰,為骨梗。
其于嬰孩也:為鎖牙疳,為走馬牙疳,為垂癰,為白口瘡,為鵝口瘡。
在項為結喉癰,為雙發喉;側為夾疽、夾喉癰,為落頭瘡,為失榮,為瘰,為氣瘿,為氣癰,為百脈疽。
項下鎖骨陷中為蠹疽、缺盆疽、鎖骨疽。
項後為天柱疽,稍下為脾肚癰。
其于婦人也,為鈕扣風,在肩正中為肩中疽,肩穴中為肩擔,肩前廉為幹疽,肩後廉為過肩疽,肩後腋外為膠疽,肩稍尖為肩風毒,肩前腋上骨縫開合凹陷中為樂疽,于為癰,為藕包毒,後垂肉處為魚肚發,肘尖上寸餘為石榴疽,當肘為肘癰。
于臂為臂癰、臂疽,臂外廉為骨蝼疽,掌後橫紋上三寸為穿骨疽,掌後橫紋上二寸為蝼蛄串腕,背面為腕癰,腕裡面橫紋前梢動脈間為兌疽。
于手為手發背、為病蝦,為掌心毒,為瘡,為鵝掌風,為虎口疽(丫叉毒),為合谷疔,為紅絲疔,為手丫發。
于大指為調疽,于指頂堅硬有頭為蛇頭疔,悶腫無頭為天蛇毒,指甲旁為蛇眼疔,指甲後為蛇背疔,指骨節為蛇疖疔,指裡面如魚肚為蛇腹疔,一指通腫為泥鳅疽,指甲身内為代指,為甲疽,指骨節粗大為蜣螂蛀,油灰甲為鵝爪風。
兩手及臂紅紫斑爛為狐尿刺。
其于胸也,乳上肉高處為甘疽,兩乳中央為膻中疽,心窩中為井前疽,心窩兩旁為脾發疽,胸側乳上瘡孔多為蜂窩疽,乳旁為癰。
其于内也:為肺癰,為胃癰,為脾癰,為肝癰,為腸癰。
其于婦也,為内、外吹乳,為乳岩,為乳疽,為乳發乳癰,為乳懸,為乳中結核。
于腋為腋癰、腋疽,為疔,為鴨蛋毒。
于肋為肋疽,腋下三寸為淵疽,肋骨延及腰胯為内發丹毒,肋下軟肉為季腋癰疽。
在背上、下為對肺發、對心發、對臍發,為蓮子發,為蜂窩發,為酒毒發,為丹毒發,為連珠發,為痰蛀發,為陰陽之氣疽,為禽疽,為肉龜黃瓜癰;偏為上、中、下搭手,背脅間為串疽。
其于腹也,臍上七寸為幽疽,上四寸為中脘疽、胃疽,上三寸為吓疽,上二寸為沖疽。
于臍為臍癰,為臍中出水,為腹皮癰;偏為箭袋,為少腹疽;旁内緩疽。
其于内也,為息贲,為伏梁,為痞氣,為肥氣,為奔豚。
其于孩兒也,為臍突,為臍瘡。
于腰為腎俞發,為蛇串、纏腰火丹。
于腎為疳瘡,久而偏潰為蠟燭瀉,為子癰,為囊癰、囊脫,為腎囊風,為懸癰。
腎囊後為穿裆發,大腿根裡側縫夾空中為跨馬癰,小腹下陰毛旁結腫為橫,小腹下腿根上折紋中:左為魚口,右為便毒。
陰毛際為八腳蟲陰虱瘡。
其于婦人也,為陰挺,為陰腫,為蚌疽,為陰蝕瘡,為陰脫,為陰,總名陰瘡。
在臀為臀癰,為臀疽,為坐闆瘡。
中尾骨尖為鹳口疽,尻骨前肛門後為湧泉疽,肛門兩旁為髒毒,肛門内外為痔瘡,肛門前陰根後中間為偷糞鼠,潰經走洩為海底漏,尻骨高骨略上為肛,為肛門作癢。
在股外側跨尖後為股陽疽,在胯骨節間為環跳疽,大腿外側為附骨疽,大腿裡側為咬骨疽,股内合縫下近囊側為股陰疽,右腿夾陰縫折紋中為陰疽,大腿正面膝蓋上六寸高肉處為伏兔疽,大腿肚為肚癰,大腿裡側近膝為箕門癰,繞腿為腿遊風,腿起雲片茄色腫硬毒攻牙龈為青腿牙疳。
于膝為膝癰,為疵疽,為膝眼風,為鶴膝風,膝兩旁為緩疽,膝後折紋中為委中毒,腿凹折紋兩梢旁為上水魚,膝腫似人形為人面瘡。
于腿胫、腿肚為腎氣遊風,膝眼下三寸外為三裡發,小腿裡側長數寸為黃鳅癰,小腿肚下長二、三寸為青蛇毒,胫骨下足後跟相接處為接骨發,内踝上三寸為附陰疽,在内為走緩鞋帶疽,在外踝為腳拐毒,裡外踝骨通腫不紅為穿踝疽,生胫骨一、二寸為濕毒流注,繞胫而生為瓜藤纏。
于小腿為流火,小腿肚中為腓發,腿肚為魚肚癰,孔如鑽眼黃水綿綿為鳝漏,腿胫廉骨或裡或外為瘡,兩腿坳及兩腳灣為四灣風,胫骨曲坳處為風疽。
于腳骨為夾棍疽,潰為驢眼。
足背為足背發黑旁有紅暈為脫疽,足無名指患色白而痛甚為脫疽,足指甲旁肉高起突為甲疽,為肉刺雞眼,足跗兩旁小如棗栗為曆疽癰,足跗之前上下大如癰為四淫,足攣跟為足跟疽,足跟旁如棗栗黃腫若琉璃為土栗,足跟底起紫白泡為冷疔。
膝下足上香港腳,于腳丫為腳丫疽。
其于婦人也,為裙帶風瘡。
至若發無定處者,為時毒,為黃水瘡,為惡核,為石疽,為瘿瘤,為流注,為疔瘡,為多骨疽,為痼發,為蛇瘴瘭疽,為大麻風,為楊梅瘡,為結毒,為血箭,為痣,為血風瘡,為白駁風,為血疳,為赤白遊風,為汗斑,紫、白癜風,為瘍風,為破傷風,為發痙,為風疳,為頑癬,為,為蛇風虱,(白。
)為疥瘡,為大赤瘡,為貓眼寒瘡,為魚脊瘡,為翻花瘡,為漆瘡,為天泡瘡,為栗瘡,(作癢為傲冬瘡。
)為瘡鼓,為天火丹毒,為瘴疽,為痛風,為癢風,為毒瓦斯攻心,為瘡口誤入毒水,為諸瘡生蠅蛆,為暑令瘍毒小疖,為體氣,為黑子痣。
其于嬰孩也:為遺毒爛斑,為胎瘤,為痘癰,痘疽,為痘爛,為痘風,為奶癬,胎瘡。
或跌撲,為金瘡,為杖瘡,為夾傷,為拶傷,為湯火傷,為鐵針入肉,為箭頭入肉,為竹木刺入肉,為人咬傷,為熊,虎,野狼咬傷,為馬咬傷,為犬咬傷,為豬咬傷,為貓咬傷,為鼠咬傷,為蛇咬傷,為蜈蚣咬傷,為射工傷,為蠍螫傷,為蠼傷,為蚯蚓傷,為蜘蛛咬傷,為砂虱傷,為石蛭傷,為海水傷。
又其惡瘡也,為天行瘡,為頑瘡,為癞瘡,為罕瘡,為無名瘡。
其奇疾也,為血擁,為棠梨,為肉人,為肢鼓,為肉蝶,為肉線。
産婦腹中癢為氣旋,為氣奔。
其怪蟲也,為号蟲,為曆虱,為紅線蟲,為續命蟲,為濕蟲,為腐蟲,為肉蛆,為信蟲,為月望蟲。
諸名有辨,治證無論。
初起未潰,當觀現下之形;已潰、潰久,須問初起之色。
初起色紅,應施癰藥;初起色白,當用疽丹。
識證惟精,奏效如響。
胃氣論 胃屬土,胃氣即土氣也。
土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之本。
胃強則人強,胃弱則人弱;有胃氣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髒。
此可知髒腑形體,莫不皆有胃氣也。
凡證之現五善、七惡者,非髒腑胃氣存亡之明征乎。
胃氣一失,便為兇候,故善治外證者,無論大小輕重,必先顧其胃氣,察其能食不能食以驗之。
能食者,胃氣強,内顧無憂,固可專治外證。
不能食者,胃氣弱,中州坐困,禍起蕭牆。
必須先定内患,令其能食,待血氣有所資賴,然後再治外證,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然理脾胃者,人隻知參、苓、術、草、楂、樸、麥芽之類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飲食勞倦,皆能傷脾。
如風邪傷者宜散之,寒邪傷者宜溫之,濕邪傷者宜燥之,熱邪傷者宜清之,飲食傷者宜行之,勞倦傷者宜補之。
但去其傷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藥也。
奈何今之業外科,漫守一、二成方,開口便雲有毒,概用寒涼,漫施攻伐,以緻受害而斃命者,不可勝數。
豈古方之不宜于今也,抑藥證之大相背謬耶;蓋不察其胃氣之強弱,病因之虛實為何如耳。
且夫古人資禀樸質,其從七情幹涉者少,而從風寒濕熱外感凝滞者多,故證之初起,每每用霸藥取效。
今之穿鑿太過,七情六欲煩擾之甚,而陰陽血氣無有不虧傷者,亦偏用霸藥成方以試之,是投之于井而更加之以石也。
吾知其胃氣微虛者,猶可出入,而胃氣大虛者,斷難假借也。
故曰癰疽外證,肌肉之病,所用之藥,有病則病受之,于脾胃何涉乎。
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藥乃胃氣所關,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諸藥不能自行,胃氣行之。
諸藥入口,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以治其病也。
未有藥傷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營運飲食之脾胃,而反能營運諸藥者也。
惟明鑒 論腫 癰疽之起,總由血氣壅滞所緻,如河渠淤
答曰:人之一身,氣血而已,非氣不生,非血不行。
氣血者,陰陽之屬也。
陰陽調和,百骸暢适,苟六淫外傷,七情内賊,飲食不節,起居不慎,以緻髒腑乖變,經絡滞隔,氣血凝結,随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于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
曰:然則癰疽有别乎?曰:癰者,壅也,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為證也為陽,屬六腑,高腫其為證也為陰,屬五髒,漫腫色白,堅硬木痛,而其發也必緩,故所患深沉而難療。
此癰疽之所以别者然也。
曰:然則其治之也當若何?曰:初起者,審其證而消之;成膿者,因其勢而逐之;毒盡者,益其所不足而斂之,此治癰之大旨也。
于是乎未出膿前,癰則宣其陽毒之滞,疽則解其陰寒之凝;已出膿後,癰則毒滞未盡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溫。
即患陰疽,雖在盛暑之時,必用辛熱之劑,以助陽氣;如生陽癰,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寒涼之劑,以瀉火邪,不拘盛暑嚴寒,但當舍時而從證也。
曰:然則視其外即可知其内欤?曰:吾聞之,醫者意也,有諸内則形諸外,故四診為醫家辨證之筌蹄,而望居其一。
是以外科之證,形色可憑,善惡可準,一定而不移,顯然而易見,非若傷寒證有傳經之變也。
蓋色紅痛者,實熱壅聚也;色白陰痛者,虛寒沮逆也;憎寒發熱者,表邪未解也;口渴便秘者,裡邪未通也;紅活高腫者,氣血拘毒于外也;白塌漫腫者,氣血冰結于内也;根紅散漫者,氣虛不能攝血緊附也;不痛堅硬者,血凝不能附氣流行也;外紅裡黑者,毒滞不化也;紫暗不明者,胃氣大傷而肌肉死敗也;按之陷而不即高,頂雖溫而不甚熱者,膿尚未成也;按之随指而起,頂已軟而熱甚者,膿已灌足也;膿色濃濃者,氣血強旺也;膿色清淡者,氣血衰弱也。
諸如此類,審其外,悉其内,按其委,溯其源,此所謂望而知之者也。
曰:然則瘡疥之與癰疽同乎否,有不發為癰疽而發為瘡疥者何也?曰:人之軀殼,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
發于筋骨間者,疽是也;發于脈肉間者,癰是也;發于皮腠間者,瘡疥之屬是也。
大抵營衛不足,濕熱邪風,肥甘濁氣,淫于肌膚,留滞不散,則瘡疥所由生。
或癢或痛或膿或水,名類頗多,治法不一。
熱則涼之,濕則利之,蟲則殺之,風則散之,燥則潤之滋之。
更宜戒沐浴,以避濕氣,忌濃味以清營衛,而瘡瘥矣。
此所以較癰疽之證治,有大同而小異者焉。
噫!人能慎養,氣暢血盈,不使形體有衰,則癰疽瘡疥從何而發?苟或不然,百病叢生,又豈惟癰疽瘡疥而已哉。
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非虛 癰疽部位名記 紅腫曰癰,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稱名亦異。
在頭為大頭毒,于頭頂中為玉頂發、百會疽。
前囟門際為透腦疽,側下為侵腦疽,囟門前為佛頂疽。
于額為額疽,額角為旁額疽。
腦後為玉枕疽,下為腦後發,為對口腦疽;偏為偏腦疽,為燕尾、魚尾毒,為腦铄。
于發内為油風,為蛀發癬、白秃瘡、發際瘡,為蠟梨瘡。
其于嬰孩也,為鳝拱頭,為蝼蛄疖。
在面為面遊風,為肺風粉刺,為白屑風,為雀斑,為黧,為黑痣。
于眉為鳳眉疽,為眉心疽;眉尾為瘭疽。
于眼為時火眼,為淹纏赤眼,為眼丹,為偷針,為皮翻證,為眼痰核,為眼菌毒,為睛目中肉,為椒瘡,為漏睛瘡。
于鼻為鼻癰、鼻疔,為鼻淵、腦漏、控腦砂,為鼻,為鼻痣,為酒鼻,為鼻衄;其下為馬刀瘡。
于唇以上為唇疽,為龍泉疽。
于唇為唇風,為繭唇,為反唇疔,為鎖口疔。
唇以下為虎須毒。
于顴為顴瘍、顴疔,為羊胡子、燕窩瘡,為落下颏。
在鬓為鬓疽,為勇疽,為顴疔。
在耳為耳病,耳竅内為黑疔、耳疳、耳挺、耳痣、耳蕈;耳上梢後折間為耳後疽;耳折間連耳葉通腫為耳發;耳垂後為耳根毒;耳後縫間為旋耳瘡;耳後一寸三分高骨後:左為夭疽,右為銳毒。
于腮為腮,為發頤,為頰瘍,為頰疔,為面發毒,為凍風。
其口内于大人為口破、口糜,為牙癰,為牙宣,為牙疔,為齒,為風火蟲牙,為齒衄,為齒齲,為骨槽風,為舌腫,為紫血脹,為舌衄,為重,為痰核,為舌疔,為舌疳、舌蕈、瘰風,為舌硬生衣,為痰包,為重舌,為喉痹,為喉閉,啞瘴喉風,為弄舌,為乳蛾、蛾子喉風,為纏喉風,為鎖喉,為喉癬,為喉疳,為喉珠,為喉蕈、喉瘤,為上癰,為骨梗。
其于嬰孩也:為鎖牙疳,為走馬牙疳,為垂癰,為白口瘡,為鵝口瘡。
在項為結喉癰,為雙發喉;側為夾疽、夾喉癰,為落頭瘡,為失榮,為瘰,為氣瘿,為氣癰,為百脈疽。
項下鎖骨陷中為蠹疽、缺盆疽、鎖骨疽。
項後為天柱疽,稍下為脾肚癰。
其于婦人也,為鈕扣風,在肩正中為肩中疽,肩穴中為肩擔,肩前廉為幹疽,肩後廉為過肩疽,肩後腋外為膠疽,肩稍尖為肩風毒,肩前腋上骨縫開合凹陷中為樂疽,于為癰,為藕包毒,後垂肉處為魚肚發,肘尖上寸餘為石榴疽,當肘為肘癰。
于臂為臂癰、臂疽,臂外廉為骨蝼疽,掌後橫紋上三寸為穿骨疽,掌後橫紋上二寸為蝼蛄串腕,背面為腕癰,腕裡面橫紋前梢動脈間為兌疽。
于手為手發背、為病蝦,為掌心毒,為瘡,為鵝掌風,為虎口疽(丫叉毒),為合谷疔,為紅絲疔,為手丫發。
于大指為調疽,于指頂堅硬有頭為蛇頭疔,悶腫無頭為天蛇毒,指甲旁為蛇眼疔,指甲後為蛇背疔,指骨節為蛇疖疔,指裡面如魚肚為蛇腹疔,一指通腫為泥鳅疽,指甲身内為代指,為甲疽,指骨節粗大為蜣螂蛀,油灰甲為鵝爪風。
兩手及臂紅紫斑爛為狐尿刺。
其于胸也,乳上肉高處為甘疽,兩乳中央為膻中疽,心窩中為井前疽,心窩兩旁為脾發疽,胸側乳上瘡孔多為蜂窩疽,乳旁為癰。
其于内也:為肺癰,為胃癰,為脾癰,為肝癰,為腸癰。
其于婦也,為内、外吹乳,為乳岩,為乳疽,為乳發乳癰,為乳懸,為乳中結核。
于腋為腋癰、腋疽,為疔,為鴨蛋毒。
于肋為肋疽,腋下三寸為淵疽,肋骨延及腰胯為内發丹毒,肋下軟肉為季腋癰疽。
在背上、下為對肺發、對心發、對臍發,為蓮子發,為蜂窩發,為酒毒發,為丹毒發,為連珠發,為痰蛀發,為陰陽之氣疽,為禽疽,為肉龜黃瓜癰;偏為上、中、下搭手,背脅間為串疽。
其于腹也,臍上七寸為幽疽,上四寸為中脘疽、胃疽,上三寸為吓疽,上二寸為沖疽。
于臍為臍癰,為臍中出水,為腹皮癰;偏為箭袋,為少腹疽;旁内緩疽。
其于内也,為息贲,為伏梁,為痞氣,為肥氣,為奔豚。
其于孩兒也,為臍突,為臍瘡。
于腰為腎俞發,為蛇串、纏腰火丹。
于腎為疳瘡,久而偏潰為蠟燭瀉,為子癰,為囊癰、囊脫,為腎囊風,為懸癰。
腎囊後為穿裆發,大腿根裡側縫夾空中為跨馬癰,小腹下陰毛旁結腫為橫,小腹下腿根上折紋中:左為魚口,右為便毒。
陰毛際為八腳蟲陰虱瘡。
其于婦人也,為陰挺,為陰腫,為蚌疽,為陰蝕瘡,為陰脫,為陰,總名陰瘡。
在臀為臀癰,為臀疽,為坐闆瘡。
中尾骨尖為鹳口疽,尻骨前肛門後為湧泉疽,肛門兩旁為髒毒,肛門内外為痔瘡,肛門前陰根後中間為偷糞鼠,潰經走洩為海底漏,尻骨高骨略上為肛,為肛門作癢。
在股外側跨尖後為股陽疽,在胯骨節間為環跳疽,大腿外側為附骨疽,大腿裡側為咬骨疽,股内合縫下近囊側為股陰疽,右腿夾陰縫折紋中為陰疽,大腿正面膝蓋上六寸高肉處為伏兔疽,大腿肚為肚癰,大腿裡側近膝為箕門癰,繞腿為腿遊風,腿起雲片茄色腫硬毒攻牙龈為青腿牙疳。
于膝為膝癰,為疵疽,為膝眼風,為鶴膝風,膝兩旁為緩疽,膝後折紋中為委中毒,腿凹折紋兩梢旁為上水魚,膝腫似人形為人面瘡。
于腿胫、腿肚為腎氣遊風,膝眼下三寸外為三裡發,小腿裡側長數寸為黃鳅癰,小腿肚下長二、三寸為青蛇毒,胫骨下足後跟相接處為接骨發,内踝上三寸為附陰疽,在内為走緩鞋帶疽,在外踝為腳拐毒,裡外踝骨通腫不紅為穿踝疽,生胫骨一、二寸為濕毒流注,繞胫而生為瓜藤纏。
于小腿為流火,小腿肚中為腓發,腿肚為魚肚癰,孔如鑽眼黃水綿綿為鳝漏,腿胫廉骨或裡或外為瘡,兩腿坳及兩腳灣為四灣風,胫骨曲坳處為風疽。
于腳骨為夾棍疽,潰為驢眼。
足背為足背發黑旁有紅暈為脫疽,足無名指患色白而痛甚為脫疽,足指甲旁肉高起突為甲疽,為肉刺雞眼,足跗兩旁小如棗栗為曆疽癰,足跗之前上下大如癰為四淫,足攣跟為足跟疽,足跟旁如棗栗黃腫若琉璃為土栗,足跟底起紫白泡為冷疔。
膝下足上香港腳,于腳丫為腳丫疽。
其于婦人也,為裙帶風瘡。
至若發無定處者,為時毒,為黃水瘡,為惡核,為石疽,為瘿瘤,為流注,為疔瘡,為多骨疽,為痼發,為蛇瘴瘭疽,為大麻風,為楊梅瘡,為結毒,為血箭,為痣,為血風瘡,為白駁風,為血疳,為赤白遊風,為汗斑,紫、白癜風,為瘍風,為破傷風,為發痙,為風疳,為頑癬,為,為蛇風虱,(白。
)為疥瘡,為大赤瘡,為貓眼寒瘡,為魚脊瘡,為翻花瘡,為漆瘡,為天泡瘡,為栗瘡,(作癢為傲冬瘡。
)為瘡鼓,為天火丹毒,為瘴疽,為痛風,為癢風,為毒瓦斯攻心,為瘡口誤入毒水,為諸瘡生蠅蛆,為暑令瘍毒小疖,為體氣,為黑子痣。
其于嬰孩也:為遺毒爛斑,為胎瘤,為痘癰,痘疽,為痘爛,為痘風,為奶癬,胎瘡。
或跌撲,為金瘡,為杖瘡,為夾傷,為拶傷,為湯火傷,為鐵針入肉,為箭頭入肉,為竹木刺入肉,為人咬傷,為熊,虎,野狼咬傷,為馬咬傷,為犬咬傷,為豬咬傷,為貓咬傷,為鼠咬傷,為蛇咬傷,為蜈蚣咬傷,為射工傷,為蠍螫傷,為蠼傷,為蚯蚓傷,為蜘蛛咬傷,為砂虱傷,為石蛭傷,為海水傷。
又其惡瘡也,為天行瘡,為頑瘡,為癞瘡,為罕瘡,為無名瘡。
其奇疾也,為血擁,為棠梨,為肉人,為肢鼓,為肉蝶,為肉線。
産婦腹中癢為氣旋,為氣奔。
其怪蟲也,為号蟲,為曆虱,為紅線蟲,為續命蟲,為濕蟲,為腐蟲,為肉蛆,為信蟲,為月望蟲。
諸名有辨,治證無論。
初起未潰,當觀現下之形;已潰、潰久,須問初起之色。
初起色紅,應施癰藥;初起色白,當用疽丹。
識證惟精,奏效如響。
胃氣論 胃屬土,胃氣即土氣也。
土為萬物之源,胃為養生之本。
胃強則人強,胃弱則人弱;有胃氣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髒。
此可知髒腑形體,莫不皆有胃氣也。
凡證之現五善、七惡者,非髒腑胃氣存亡之明征乎。
胃氣一失,便為兇候,故善治外證者,無論大小輕重,必先顧其胃氣,察其能食不能食以驗之。
能食者,胃氣強,内顧無憂,固可專治外證。
不能食者,胃氣弱,中州坐困,禍起蕭牆。
必須先定内患,令其能食,待血氣有所資賴,然後再治外證,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然理脾胃者,人隻知參、苓、術、草、楂、樸、麥芽之類為脾胃之藥,而不知風寒濕熱、飲食勞倦,皆能傷脾。
如風邪傷者宜散之,寒邪傷者宜溫之,濕邪傷者宜燥之,熱邪傷者宜清之,飲食傷者宜行之,勞倦傷者宜補之。
但去其傷脾胃之病,即是理脾胃之正藥也。
奈何今之業外科,漫守一、二成方,開口便雲有毒,概用寒涼,漫施攻伐,以緻受害而斃命者,不可勝數。
豈古方之不宜于今也,抑藥證之大相背謬耶;蓋不察其胃氣之強弱,病因之虛實為何如耳。
且夫古人資禀樸質,其從七情幹涉者少,而從風寒濕熱外感凝滞者多,故證之初起,每每用霸藥取效。
今之穿鑿太過,七情六欲煩擾之甚,而陰陽血氣無有不虧傷者,亦偏用霸藥成方以試之,是投之于井而更加之以石也。
吾知其胃氣微虛者,猶可出入,而胃氣大虛者,斷難假借也。
故曰癰疽外證,肌肉之病,所用之藥,有病則病受之,于脾胃何涉乎。
殊不知肌肉乃脾胃所主,治藥乃胃氣所關,肌肉不能自病,脾胃病之;諸藥不能自行,胃氣行之。
諸藥入口,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以治其病也。
未有藥傷其脾胃而能愈病者,亦未有不能營運飲食之脾胃,而反能營運諸藥者也。
惟明鑒 論腫 癰疽之起,總由血氣壅滞所緻,如河渠淤